1、第八講 音韻學(一) 漢字讀音的演變,音韻學參考文獻,唐作藩,音韻學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張世祿、楊劍橋,音韻學入門,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一、漢語語音歷史變化的證據,1.韻文變得不押韻: 詩經豳風七月: 五月斯螽動股(ka),六月莎雞振羽(hiua)。 七月在野(jya),八月在宇(hiua), 九月在戶(ha),十月蟋蟀入我床下(hea)。 穹窒熏鼠(sjia),塞向墐戶(ha)。 嗟我婦子,曰爲改歲,入此室處(thjia)。,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
2、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關漢卿單刀會第四折: 【新水令】大江東去浪千疊,引著這數十人駕著這小舟一葉。不比九重龍鳳闕,這裏是千丈虎狼穴。大丈夫心別,來,來,來!我覷的單刀會似村社! 【駐馬聽】水湧山疊,年少周郎何處也?不覺灰飛煙滅,可憐黃蓋轉傷嗟。破曹檣櫓當時絕,鏖兵江水猶然熱。好交我心下情慘切!二十年流不盡英雄血!,2.形聲字和聲旁讀音差異很大: 江(工) 揮(軍) 路(各) 割(害) 特(寺) 等(寺) 頒(分) 諒(京) 耐(而) 魂(云) 寶(缶) 怡(台) 或同聲旁的形聲字互相之間讀音差異很
3、大: 迪-宙 沾-玷 福-逼 援-緩 理-埋 格-洛 顛-鎮 難-歎,3.有的古今字、通假字讀音有差異: 古今字: 它-蛇 責-債 其-箕 暴-曝 大-太 景-影 感-撼 女-汝 內-納 賈-價 被-披 馮-憑 通假字: 害(曷)澣害否,歸寧父母。詩經周南葛覃 人皆有兄弟,我獨亡(無)。論語顏淵 食水者,善游能(耐)寒。淮南子地形,4.一些專有名詞有特殊的讀音: 人名: 皋陶、祭仲、趙衰、句踐、伍員、酈食其、冒頓 地名: 番禺、六安、會稽、鉛山、台州、阿房宮 國家、民族名: 龜茲、吐蕃、月氏、高句麗 物名: 干將、莫邪、無射、莎雞 佛教詞語: 般若、南無、伽藍,漢字讀音的這些變化,給閱讀古書造
4、成了一些困難。由於古今字音不同,有時難以判斷古詩詞的韻腳,也難以掌握古詩詞的平仄格律。由於古今字音不同,難以識破古書中的通假字、訛誤字等。 古漢語研究中,詞彙學、語法學、文字學研究,都離不開音韻學知識。段玉裁寄戴東原先生書:“音韻明而六書明,六書明而古經傳無不可通。”,二、漢語音韻的研究歷史,中國人對漢語音韻的研究始於魏晉南北朝時期。但對於漢語語音的巨大變化,古人在早先並沒有意識到,由此產生了許多誤解。 齊梁時代,沈重創立“協音”(也叫叶音、叶韻)說,主張對於那些位於韻腳,但讀起來不押韻的字音,改讀其他字音,以求協和。如: 燕燕于飛,下上其音。之子于歸,遠送于南。瞻望弗及,實勞我心。詩經邶風燕
5、燕 經典釋文“南”字下引沈重的說法:“沈云協句,宜乃林反。”即“南”應讀作nin,以求押韻。,朱熹將這種“叶音”說發展到了頂峰。 詩經召南行露: 誰謂雀無角,何以穿我屋?誰謂女無家,何以速我獄?雖速我獄,室家不足。 誰謂鼠無牙,何以穿我墉?誰謂女無家,何以速我訟?雖速我訟,亦不女從。 朱熹注前一“家”爲“叶音谷”,後一“家”爲“叶各空反”。“家”除了本音外,又有了兩個讀音,這完全是古人不明古今語音不同,主觀想像的結果。 直到明代古音學家陳第提出“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移”的正確觀點,學者們才開始了語音演變的研究。,清代,出現了一批著名的音韻學研究者,如顧炎武、錢大昕、江永、段玉裁
6、、王念孫、江有誥等,利用更科學的方法廣泛深入地研究古代語音,並以此解決了許多古代典籍的語義、文字問題,使傳統音韻學研究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19世紀以後,西方的語言學理論和方法大量輸入,學者們對世界上其他語言的語音演變也有了更多認識,漢語音韻學在研究內容、方法、目的上,有了質的更新。 現在,音韻學已被納入歷史語言學的範疇,是我國乃至國際學術界研究漢語的一門重要學科。,三、語音演變的分期,上古音:周秦兩漢的語音系統,主要是指公元前一千年到公元二百年間流傳下來的詩經、楚辭等古典作品中反映出來的語音面貌。 中古音:魏晉唐宋間的語音系統,主要指公元二百年到公元一千二百年間流傳下來的韻書、韻圖和其他古
7、典作品中反映出來的語音面貌。 近代音:元明清時代的語音系統,主要指近代六百多年來韻書、韻圖及詞曲等古典作品中反映出來的語音面貌。 現代音:以北京音爲標準音的普通話語音系統。,中古音有現成的韻書、韻圖作依據,在韻書出現了以後,音韻學才作爲漢語語言學的一個分支建立起來。 學者們最早、最系統的研究,集中於中古語音系統。上古音、近代音研究,也需要以中古音爲基礎,很多上古音的研究成果,是從中古音得到的啟發。 因此,只有具備了中古音的基礎,才能上推下衍,學習上古音和近代音。,四、研究古代音韻的材料,漢字不是拼音文字,無法直觀記錄古人口語的實際語音,爲研究古漢語的讀音造成了不小的困難。但中國保存有數量極爲龐
8、大的古代文獻,這些文獻,能直接或間接地爲我們的研究提供參考和依據。 常用的材料主要有以下七類。,1.韻文、韻語,韻文是與散文相對的用韻的文體,包括詩、賦、詞、曲和有韻的頌、贊、箴、銘、哀、誄等。 在音韻學研究中常用的有先秦的詩經楚辭、漢代詩賦、南北朝樂府、唐詩、宋詞、元曲等。韻文的作者一般是根據自己的口語語音來押韻的,如果將某一時代、某一地區或某一作者的大量韻文收集起來,整理歸納其中入韻的字,就能了解這一時代、地區或作者的基本語音面貌。,詩經邶風綠衣:綠兮綌兮,淒以其風。我思古人,實獲我心。 詩經秦風晨風:鴥彼晨風,郁彼北林。未見君子,憂心欽欽。 詩經小雅何人斯:彼何人斯,其爲飄風。胡不自北,
9、胡不自南。胡逝我梁,只攪我心。 詩經魯頌泮水:翩彼飛鴞,集于泮林。食我桑黮,懷我好音。憬彼淮夷,來獻其琛。元龜象齒,大賂南金。,2.韻書、韻圖,韻書是分韻編排的字典。根據文獻記載,我國最早的韻書是三國魏李登的聲類和晉呂靜的韻集,但二書久已亡佚,其面貌已不可知。 現存最早的韻書是隋陸法言所編切韻。切韻亦未保存下全篇,只有若干種唐寫本殘卷流傳至今。 宋代以來流傳最廣、音韻學家研究最多的是北宋陳彭年等編修的廣韻(全名大宋重修廣韻)。 北宋丁度等又在廣韻的基礎上編纂了集韻,收字極多,但所反映的音韻系統已經明顯不同於切韻和廣韻。,廣韻,韻圖又稱“等韻圖”,是古代等韻學家制訂的聲、韻、調配合表。 現存最早
10、的韻圖是韻鏡,作者與成書年代皆不詳,目前所見爲南宋刻本。其次爲南宋鄭樵七音略。這兩部韻圖反映出來的語音系統與廣韻音系相符。 稍晚一些的四聲等子、切韻指掌圖、切韻指南等則已脫離廣韻音系,更接近宋元時期的實際語音面貌。,韻鏡,七音略,3.古代訓詁材料,音韻學家利用最多的注音材料是漢代至隋唐時人注釋先秦典籍時用的讀若、直音和反切等,如: 禮記祭義:“仲尼嘗,奉薦而進,其親也愨,其行也趨趨以數。”鄭玄注:“趨,讀如促。數之言速也。” 公羊傳隱公五年:“公曷爲遠而觀魚?登來之也。”何休注:“登,讀言得。得來之者,齊人語也。”,4.形聲字,由同一個聲符發展出來的一系列形聲字,稱爲一個“諧聲系統”。在造字時
11、代,屬於同一諧聲系統的字,讀音應當相同或相類。 如以“之”爲聲旁的有“芝、志、寺”等,以“寺”爲聲旁的又有“侍、待、持、詩、時、等”等,以“時”爲聲旁的又有“塒、蒔”等,這一系列字就組成一個諧聲系統,在上古時代讀音應十分相近。,5.對音材料,對音是指用漢語音譯外語名詞術語,或用外語音譯漢語名詞術語,可借此考訂各個時期的漢語語音系統。 對音材料主要有兩類。 一類是用漢語記錄或音譯外語,其中最主要的是漢魏至隋唐時期的佛經翻譯。佛經絕大部分用梵文寫成,其中的地名、人名、佛教術語等,都是用漢字進行音譯,故而又稱“梵漢對音”。如譯buddha爲“佛陀”、譯bodhi爲“菩提”等,譯hinduka爲“天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