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虫媒传染病精要课件.ppt

上传人:微传9988 文档编号:3397728 上传时间:2018-10-23 格式:PPT 页数:127 大小:7.1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虫媒传染病精要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27页
虫媒传染病精要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27页
虫媒传染病精要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27页
虫媒传染病精要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27页
虫媒传染病精要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焦 痂,虫媒传染病,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吴元凯,虫媒传染病?,虫 媒病媒昆虫指传播疾病的一类节肢动物, 如蚊、 蚤、白蛉、蜱等, 传染病由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产生的具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由节肢动物传播的一类传染性疾病 多数是人兽共患疾病, 如黄热病、 鼠疫、 森林脑炎等,虫 媒?虫媒传染病?,病原体和虫媒,病毒 细菌 立克次体 螺旋体 原虫 蠕虫真菌 阮毒体,蚊子 跳蚤 虱子 白蛉 螨 蠓 蜱,虫 媒,常见的虫媒传染病,登革热 黄热病 基孔肯雅热 流行性乙型脑炎 其他多种病毒性脑炎马来丝虫病 班氏丝虫病 盘氏丝虫病(河盲病) 美丽筒线虫病疟疾 黑热病 非洲锥虫病(睡眠病

2、),鼠疫 野兔热流行性斑疹伤寒 地方性斑疹伤寒 洛基山斑点热 Q热病 恙虫病 猫抓病 埃里克体病莱姆病 回归热,不同虫媒所致疾病,蚊媒传染病 疟疾 丝虫病 登革热 黄热病 乙型脑炎 基孔肯雅热 立夫山谷热 西尼罗热 罗斯河热 圣路易脑炎 东方马脑炎 西方马脑炎,白蛉媒传染病 黑热病 白蛉热蝇媒传染病 锥虫病,蜱媒传染病 森林脑炎 莱姆病 新疆出血热 蜱传回归热 Q热 埃立克体病 北亚斑点热 兔热病,螨媒传染病 恙虫病,蚤媒传染病 鼠疫 地方性斑疹伤寒虱媒传染病 流行性斑疹伤寒,传播方式,( 1) 机械性传播:指节肢动物对病原体的传播只起携带和输送作用对这一类病原体来说病媒昆虫并非是必需的, 即

3、病原体还有其他的传播方式, 如蝇传播的霍乱;( 2) 生物性传播:即病原体必须在媒介昆虫体内经过发育和增殖阶段才能传播到新的宿主,病媒昆虫对这一类病原体的传播是必需的, 如由蚊传播的蚊媒病都属于生物性传播。,虫媒传染病的特征,传播方式单一 动物 昆虫 人人 昆虫 人人 人 辐射性传播 一个传染源可被无数媒介传播造成当地多人发病,极具辐射性 媒介迁移栖息地时,将病原体从一个地区带到另一地区,引起扩散,波及更广范围 季节性发病 宿主进入非活跃季节(冬季)后 ,体内病原体的繁殖受到抑制 , 传染作用微弱 当宿主进入活跃季节后 ,病原体大量繁殖,再成为具有传染作用的宿主。,虫媒传染病的防治,控制传染源

4、:监测疫情,治疗患者及隐性感染者 切断传播途径:防虫、灭虫,减少暴露 保护易感人群:疫苗,药物预防,提高人群免疫力对媒介昆虫的控制或消除是至关重要的手段,也是虫媒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效果十分明显的措施。难点:虫媒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过程受到复杂的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几种常见的虫媒传染病,Malaria,已经感染人类50 000余年 最早在公元前2700年被我国记载 古时称作“瘴气”,俗称“打摆子、冷热病、疟子” Malaria源于中世纪意大利语“mala aria”,意为“bad air” 也称为“沼泽热”,认为与沼泽的污水有关四位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获得者 拉弗朗(Laveran):法国军医,1

5、880发现红细胞中的疟原虫, 1907 罗斯(Ronald Ross):英国医师,1898证明疟疾由蚊子传播, 1902 米勒(Muller):瑞士化学家,1930发明了DDT杀灭蚊子,1984 瓦格纳(Wagner):奥地利精神医生,用疟疾发病时的高烧来治疗三期梅毒引起的麻痹性痴呆症,1927,疟 疾 Malaria,第一:危害最大的传染病 20亿:受害人口 3-5亿:每年患病人数 150-350万: 每年死亡人数 每10-30秒死亡一人,疟 疾,病原体:疟原虫 间日疟原虫 三日疟原虫 恶性疟原虫 卵形疟原虫 传染源:患者及带虫者 传播媒介:按蚊雌性,Ring form,Trophozoit

6、e,Schizonte,Gametocyte,疟 疾,传播途径: 雌按蚊叮咬 母婴传播 输血 器官移植,疟 疾,流行季节:夏秋季(蚊子活跃期) 流行地区:热带和亚热带,其次温带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 免 疫 力:有,但不持久,无交叉免疫,典型临床表现,潜伏期:7-12,13-15,24-30d寒战期:突发,持续10min2h。 高热期:体温迅速上升,通常可达40以上,全身酸痛乏力,但神智清楚,无明显中毒症状。持续26小时 大汗期:高热后期大汗,体温骤降,自觉明显缓解,仍感乏力,持续12h 间歇期:间日疟和卵形疟:48h, 周期性发作三日疟:72h,恶性疟:不定,疟 疾,其他症状与体征 贫血 脾肿

7、大 肝肿大,严重表现 脑型疟:昏迷 多器官功能不全:心、肝、肺、肾、脑,疟原虫所致脾肿大,防、治、预后,治疗:氯喹、青蒿素、青蒿琥酯伯氨喹、特芬喹预后:可防可治如能根除疟原虫,预后良好婴幼儿感染,死亡率高,预 防,控制传染源:治疗现症患者及疟原虫携带者 切断传播途径:主要是防蚊、灭蚊 使用杀虫剂 清除孑孓的孳生场所 使用蚊帐、长衣裤、防蚊水 保护易感染人群: 尚无有效疫苗 药物预防:氯喹0.3g、甲氟喹0.25g、乙胺嘧啶25mg、多西环素0.2g等,每周口服一次,What is this?,第二:仅次于疟疾的热带传染病 25亿:全世界正受到它感染威胁的人口 1 亿:每年出现的病例数 50万:

8、重症患者(出血热或休克综合征) 25万:死亡人数 100 多:流行国家或地区 夏季:高发季节 伊蚊:传播媒介 南部沿海地区:我国高发区,登革热!,登革热(dengue fever),我国在秦朝即有类似本病的病症记载 临床特点是:突起发热,全身肌肉、骨、关节痛,极度乏力,皮疹,淋巴结肿大 俗称“断骨热”,“骨痛热” Dengue源于斯瓦希里语(Swahili)中的Ki-dinga pepo,意思是突然抽筋,犹如被恶魔缠身。,历史记载,1779年于开罗发生 1779年于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发生 1780年在菲律宾也有相似的疾病发生 1780年在美国的费城也发生 1780年在印度的马得拉斯也发生 1

9、897年在澳大利亚出现 1910年在贝鲁特出现 1916年-1931年之间在台湾相继发生 1917年在中国海南省发生,可能是型病毒造成 1928年在希腊出现,造成约一千人死亡从此以后,世界各地相继传出发生骨痛热症。,登革热在我国,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 , 从南亚传入我国主要流行于上海、广东、福建、浙江、江西、湖北 及台湾等省 1940年上海至南通一带的流行颇为猖撅 1978年以来,广东、海南等地区曾14次规模不等的流行 1999年福建省发生II型登革热流行 1981年我国台湾地区首次发生登革热以来,疫情持续 , 2002年疫情高达 2000例,2007年更为严重 2003年广州市第二季

10、度发现 30多例登革热患者 ,且发病区域迅速从东山等区域向荔湾区扩散 ,仅 8月份发病数量超过了2002年全年的发病数。,登革热(dengue fever),病原体: 登革热病毒 4个血清型,黄病毒科 传染源: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发病前6-18h至发病后3-6天有传染性,传播媒介,传播途径:蚊子叮咬,白纹伊蚊我国两广地区太平洋岛屿,埃及伊蚊我国海南东南亚,登革热(dengue fever),流行季节:夏秋雨季,周期性(隔年高发) 流行地区: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加勒比海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20-40岁为主 免 疫 力:有巩固免疫力,可维持多年对异型也有交叉免疫力,典型临床表现,潜伏期:3-15

11、d(5-8d)发热:急骤畏寒、高热伴乏力,骨、肌肉、关节酸痛,醉酒貌 皮疹:全身分布,麻疹样、斑丘疹 出血倾向:皮肤、牙龈、鼻腔、消化道出血其他:淋巴结肿大、肝肿大、肝功能不全重型者可伴有:狂躁、昏迷、休克,登革出血热,登革出血热具有典型登革热的表现,但乏力、肌痛表现不显著,而以出血表现明显登革休克综合症具有典型登革热的表现;在病程中或退热后,病情突然加重,有明显出血倾向伴周围循环衰竭 病情凶险,死亡率高,登革热的治疗,治疗: 无特效药物 对症支持治疗:降温、补液、止血预后: 轻症者:自限性,无后遗症 重症者:死亡,预 防,控制传染源:监测报告疫情,治疗及隔离患者切断传播途径:防蚊、灭蚊 使用

12、杀虫剂 清除孑孓的孳生场所,避免房屋内外积水 使用蚊帐、防蚊水、长衣裤保护易感人群:疫苗尚处于研制阶段,黄热病(yellow fever),1648年墨西哥尤卡坦半岛首次记载。此前加勒比海地区已有该病存在 1664 年圣露西亚暴发黄热病, 一处有 1 500 名士兵的要塞仅 89 人幸存; 1741年英国侵略哥伦比亚,20000/27000士兵感染黄热病而溃不成军; 1762年英国侵略古巴,15000名士兵中8000人死于黄热病; 1793年美国费城1/5人口死于黄热病,其后疫情深人,全国有50万人患病 1800年西班牙发生大流行,死亡至少6万人; 1803 年, 拿破仑派遣一支 33 000

13、 人的军队横渡大西洋去镇压海地起义, 在登陆的短短数月中, 便有 90%的士兵死于黄热病; 1826年英国殖民者人侵非洲时,535名殖民军在两个月中死亡115人; 1851年巴西首都里约热内卢因本病至少死亡23000人; 巴拿马运河开凿第一期工程中曾因本病严重流行而迫使工程停顿; 1853 年美国新奥尔良29020 染病,8101人亡, 最严重时每天死亡 200 人; 1878年在密西西比峡谷,感染者超过 120 000 人,至少 20 000 人死亡; 1940年以前,黄热病在非洲大小流行不断造成人员大量死亡。20世纪60年代以来,非洲和南美洲的黄热病暴发一直未曾中断,黄热病的病原,病原体:

14、黄热病病毒(yellow fever virus) 属黄病毒科(family Flaviviridae)传染源:丛林型:灵长目动物 城市型:病人,黄热病的传播,传播媒介:城市型:埃及伊蚊 丛林型:非洲伊蚊、辛普森伊蚊、趋血蚊属、煞蚊属等传播途径:蚊子叮咬吸血城市型:人埃及伊蚊人 丛林型:猴蚊猴形成循环,构成黄热病的自然疫源地,蚊子吸入黄热病毒后会终身带毒并可经卵传代在气温37时,埃及伊蚊吸人带病毒血后需4天, 28时需1周、22时需3周才有传染性,黄热病的流行,流行季节:3-4月 流行地区:非洲和南美洲 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 流行区内多为儿童患者,成人多有免疫力 免 疫 力:有持久免疫力,典型

15、临床表现,潜伏期:3-7天高热:寒战,伴乏力、背痛、头痛和四肢酸痛、呕吐 黄疸:皮肤、巩膜因为肝脏功能障碍而发黄 出血:牙床和鼻子渗血,严重时呕黑色血水,故又称黑呕病,黄热病的治疗,治疗: 尚无特效治疗 急性期病人应就地处理,以防止感染扩散 进行精心护理和对症治疗预后: 70%的患者在10左右症状消失逐渐自愈 重症者1060在68日后出现休克、昏迷以致死亡,黄热病的预防,控制传染源 监测、治疗患者 加强海关检疫 切断传播途径 防蚊、灭蚊 保护易感人群 接种疫苗,日本脑炎 Japanese encephalitis,1871和1924年先后在日本发生大流行,故名日本脑炎 1939年我国也分离到乙

16、脑病毒,建国后改名为流行性乙型脑炎。 本病主要分布在亚洲远东和东南亚地区, 经蚊传播,多见于夏秋季 临床上急起发病,有高热、意识障碍、惊厥、强直性痉挛和脑膜刺激征等,重型患者病后往往留有后遗症。,乙脑的病原,病原体: 乙脑病毒 黄病毒科 传染源: 家畜(猪)、禽、鸟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传播媒介,传播媒介: 三带喙库蚊 伊蚊 按蚊 传播途径: 动物宿主 蚊子叮咬 易感者(人或动物),乙脑的流行病学,流行季节:夏季-7-9月 流行地区: 东南亚、我国中部、南部 农村高于城市,山区高于沿海地区 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隐性感染为主,高度散发 80%患者为10岁儿童(2-6岁) 免 疫 力:有持久免疫力

17、,乙脑的流行区域,典型临床表现,潜伏期421天,一般为1014天高热:是乙脑必有的表现。体温高达3940以上。 意识障碍:大多数人在起病后13天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惊厥或抽搐:是乙脑严重症状之一。手、足、面部或全身性阵发性抽搐或全身强直性痉挛 呼吸衰竭:是乙脑最为严重的症状,也是重要的死亡原因,治 疗,治疗: 无特效药物 对症支持治疗: 退热、镇静止痉 减轻脑水肿、呼吸兴奋剂 康复治疗 预后: 轻症者: 自限性,无后遗症 重症者: 多遗留瘫痪、癫痫、痴呆 2-3d死亡,预 防,控制传染源: 隔离患者至体温正常 猪注射乙脑疫苗 治疗、妥善处理病猪切断传播途径:防蚊、灭蚊(越冬蚊和早春蚊) 使

18、用杀虫剂 清除孑孓的孳生场所,避免房屋内外积水 使用蚊帐、防蚊水、长衣裤保护易感人群: 注射乙脑疫苗(保护率60-95%),甲流远去,蜱虫未灭,又添新忧!,“东莞疫情”概况,首发病例发生在2010年9月1日,疫情的高峰期在9月下旬,10月3日发病率开始下降。 发生地区主要集中在万江新村,其中主要集中在江村一、二组,病例数达到村组人数的68.38%。9月上旬主要在江村居民小组出现零星病例, 9月中旬向西扩散村头居民小组, 9月下旬进一步向西扩散, 22日进入另外一个居民小组下滘居民小组。 9月底,邻近新村的水蛇涌社区出现零星病例。截至10月6日16时,累计发现病例220例(确诊病例42例、疑似病

19、例178例),所有病例均为轻症病例,无危重及死亡病例。,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 CHIKV)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弱 经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发热 皮疹 关节疼痛 1952年首次在坦桑尼亚证实了基孔肯雅热流行 1956年分离到病毒。 本病主要流行于非洲和东南亚地区,近年在印度洋地区造成了大规模流行。,传染源,1急性期患者: 急性期患者是主要传染源。 在发病后25天内可产生高滴度病毒血症,有较强的传染性。 2隐性感染者: 是CHIKV的重要传染源。 3非人灵长类动物: 在丛林型疫源地内,亦为本病的主要传

20、染源。 已证实非洲绿猴、狒狒、红尾猴、黑猩猩、长臂猿、猕猴和蝙蝠可自然或实验感染CHIKV,并能产生病毒血症。,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感染病毒的伊蚊叮咬而传播。 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 白纹伊蚊(Ae.albopictus) 实验室内可通过气溶胶传播目前尚无直接人传人的报道 人对CHIKV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表现为显性感染或隐性感染。,流行特征,地区分布 基孔肯雅热主要分布于非洲、南亚和东南亚地区。 20052007年本病在印度洋岛屿、印度和东南亚地区广泛流行,导致数百万人患病。 法国和美国等非流行国家不断发现输入性病例。 人群分布 任何年龄,但新老疫区有差异。 在新疫区或输入性流行区

21、,所有年龄组均可发病; 在非洲和东南亚等长期流行地区,儿童发病较多。 无性别、职业和种族差异。 季节分布 夏、秋季,热带地区一年四季均可流行。 高发区一般呈循环性出现,经常间歇34年或更长时间后又反复发生疫情。 输入性 伊蚊存在,伊蚊密度,CHIKV传入,临床表现,本病的潜伏期为212天,通常为37天。 急性期 发热: 突起寒战、发热,体温可达39 头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淋巴结大,结膜充血和轻度畏光 皮疹:80的患者在发病后25天 躯干、四肢的伸展侧、手掌和足底,多形性。数天后消退 关节疼痛: 多个关节和脊椎出现疼痛、关节肿胀,可伴有全身性肌痛 关节痛多为游走性,随运动加剧,晨间较重 发

22、展迅速,往往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关节功能丧失,不能活动 主要累及小关节,也可能涉及膝和肩等大关节 腕关节受压引起的剧烈疼痛是本病的特点 恢复期 绝大多数患者的关节疼痛及僵硬状态可完全恢复。 部分患者症状可达数周至数月,甚至3年以上,个别有关节后遗症,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 生活在流行地区或12天内有疫区旅行史 发病前12天内有蚊虫叮咬史 临床表现: 急性起病,以发热为首发症状 病程25天出现皮疹,多个关节剧烈疼痛 实验室检查:,治 疗,无特效药物治疗 主要为对症处理 一般治疗 发热期应卧床休息,不宜过早下地活动。 采取防蚊隔离措施。 对症治疗 降温:物理降温,避免阿司匹林类。 止痛:关节疼痛较

23、为严重者,可使用镇痛药物。 脑膜脑炎的治疗: 关节疼痛或活动障碍者可进行康复治疗。,预防措施,控制传染源。 尽量就地治疗,以减少传播机会。 患者在病毒血症期间,应予以防蚊隔离。 隔离期为发病后天。 切断传播途径。 病室中应有蚊帐、纱窗、纱门等防蚊设备。 消灭蚊虫和清除蚊虫孳生地。 保护易感人群。 目前尚无可供使用的疫苗。主要采取个人防蚊措施。,万恶的蚊子!,“嗜血狂魔”,蚊子是如何吸血的?,1. Choumet V, Attout T, Chartier L, Khun H, Sautereau J, Robbe-Vincent A, et al. Visualizing non infect

24、ious and infectious Anopheles gambiae blood feedings in naive and saliva-immunized mice. PloS one. 2012;7(12):e50464 2. http:/ 3. This is what REALLY happens inside you when a mosquito bitesundefined . .,库蚊,伊蚊,按蚊,按蚊 伊蚊 库蚊,蚊虫的防治,成蚊的控制 使用捕蚊器捕捉 使用蚊香或气雾剂直接殺死 使用电蚊器 使用滞留喷洒农药幼虫的控制 及时清除载有水的器皿 及时清除积水 填平地沟或填塞

25、洞穴 施用蚊油或除害剂将蚊的幼虫杀死 饲养捕食蚊幼虫的鱼,人 间 瘟 疫!,鼠 疫 (黑死病, the plague),第一次发生在公元6世纪,从地中海地区传入欧洲,死亡近1亿人; 第二次发生在14世纪,波及欧、亚、非, 欧洲25%的人口死亡,我国2/3的人口死亡 第三次是19世纪,起于我国云南,传播32个国家,仅我国死亡102万。“东死鼠,西死鼠,人见死鼠如见虎。鼠死不几日,人死如圻堵” 20 世纪中叶, 鼠疫还在埃及循环发生 21世纪仍然小范围流行,流行病学,病原体:鼠疫耶尔森菌 传染源:老鼠、患者 传播媒介: 鼠蚤(叮咬) 传播途径: 野鼠蚤家鼠蚤人 接触分泌物 飞沫(肺鼠疫),流行病学

26、,流行季节: 自然疫源地,常年存在 人间鼠疫多在69月肺鼠疫多在10月以后 流行地区: 非洲和亚洲地区占80% 我国西北牧区、青藏高原周围地区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 免 疫 力: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典型临床表现,腺鼠疫:占8590%,除严重中毒症状外,腹股沟、腋下、颈及颌下等淋巴结肿痛,红、肿、热、痛,45日后淋巴结化脓溃破。用抗生素治疗后,病死率可降至510%。 肺鼠疫:最严重,病死率极高。起病急骤,发展迅速,除严重中毒症状外,迅速出现剧烈胸痛、咳嗽、咯血、呼吸困难,多于2-3日内,因心力衰竭,出血而死亡。 败血型鼠疫:原发性者多在发病后24小时内死亡,很少超过3天,病死率高达100%。因皮

27、肤广泛出血、瘀斑、紫绀、坏死,尸体呈紫黑色而称“黑死病”。继发性败血型鼠疫,可由肺鼠疫、腺鼠疫发展而来,症状轻重不一。,鼠 疫,治 疗,治疗: 严格隔离! 病原治疗:链霉素、庆大霉素、四环素、氯霉素、磺胺嘧啶 对症支持治疗:退热、补液预后: 以往腺鼠疫的病死率自20%70%不等,自应用抗菌药物后,病死率已降至5%左右。 肺型、败血症、脑膜型等鼠疫患者在未接受特效治疗时几乎无一幸免,如及早积极处理,则可转危为安。,预 防,严格控制传染源 立即紧急疫情上报,2h内。 严密隔离,禁止探视及病人互相往来,探视者隔离。 病人排泄物应彻底消毒,病人死亡应火葬或深埋。 消灭动物传染源:灭鼠,大力捕杀动物宿主

28、。 切断传播途径: 灭蚤必须彻底,对猫、狗,家畜等也要喷药; 加强交通及国镜检疫 保护易感者 预防接种疫苗 个人防护:必须接种菌苗两周后方能进入疫区,防护服, 药物预防:接触患者后可服用四环素,磺胺嘧啶,或链霉素,恙 虫 病,病原体: 恙虫病立克次体 传染源: 各种野鼠及家鼠 传播媒介: 恙螨 传播途径: 恙螨叮咬,恙螨的隔代传播,流行病学,流行季节: 北方10、11月高发季节 南方则以68月为流行高峰, 9-10月小高峰,11月明显减少 而台湾、海南、云南因气候温暖,全年均可发病。 雨季高发 流行地区: 热带和亚热带的河溪两岸,灌木、杂草丛生处 海岛、沿海地区多,山区少 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

29、,青壮年居多 农民、野外劳动者多发 免 疫 力: 对同一型有较持久免疫力, 但可被其他血清型再次感染,典型临床表现,潜伏期:6-21天左右(平均10-12天)发热、畏寒,全身酸痛、疲乏、头痛、颜面潮红、全身充血发红 焦痂和溃疡:火山口样 淋巴结肿大:尤其焦痂周围 皮疹: 肝脾肿大: 多器官功能损害:心肌炎、肾功能不全、出血,焦 痂,焦 痂,防、治、预后,治疗: 病原治疗:氯霉素 对症支持治疗 预后: 早期确诊后及时治疗,2-7天痊愈 治疗不及时,病情可加重甚至死亡 预防: 灭鼠 防螨叮咬,流行季节避免在草地上坐卧 尚无疫苗,利什曼原虫病,利什曼原虫病,利什曼原虫(L.)分类复杂 皮肤利什曼病:

30、热带L. ,硕大L.和墨西哥L. 粘膜皮肤利什曼病:巴西L. 内脏利什曼病:杜氏L.,流行病学,传染源: 病人、病犬 某些野生动物传播途径: 白蛉叮刺:我国以中华白蛉为主 偶经口腔粘膜、破损皮肤、胎盘或输血传播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但易感性随年龄增长而降低 病后免疫力持久。,利士曼原虫生活史及传播,流行区域,近6年,在西部六省(新疆、甘肃、内蒙、陕西、山西和四川)呈散发态势,每年新发生的病例数在400例左右,其中新疆、甘肃和四川三省新发病例占全国新发病例的90%以上,黑热病(kala-azar),临床表现(内脏型) 黑:皮肤色素沉着 热:长期不规则发热 肝脾大:最主要体征,脾尤其大 贫血:

31、三系减少 白/球比倒置 特殊类型 皮肤型 淋巴结型,治 疗,病原治疗 首选五价锑化合物:低毒高效,疗效达97.4% 非锑剂:戊脘脒(喷他脒)、二脒替(司替巴脒)等。但毒性大,疗程长,故仅用于抗锑者脾切除:药物治疗无效、脾高度肿大,伴有脾功能亢进者。预后:因其致病力较强,如不治疗常因并发症而死亡。病死率可高达90%以上。,预 防,控制传染源: 在流行区采取查治病人 捕杀和控制病犬 切断传播途径:消灭/驱避白蛉 杀虫剂223室内滞留喷洒或闭门烟, 避蛉,驱蛉措施,减少或避免白蛉的叮刺:在山区、丘陵及荒漠地区 保护易感人群: 暂无疫苗,靶形红斑Bulls eye rash,莱 姆 病Lyme dis

32、ease,1977年最先发现于美国康涅狄克州的莱姆镇(Lyme townl而得名 。 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 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心脏、神经和关节等多系统、多脏器损害。病原体:伯氏疏螺旋体 传播途径:硬蜱叮咬,病原体,伯氏疏螺旋体,传染源和传播媒介,流行特征,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但与被蜱咬的概率有关 我国以森林工人、山区居民和野外工作者居多 男多于女,户外活动者多于非户外活动者 养宠物的家庭多于无宠物者 时间分布:气候温暖的季节 一般春始发病,夏季和秋初达高峰,至深秋渐少 在我国南方的流行季节略早于北方; 但全年各月均可见晚期病例(潜伏期长) 地区分布: 全球性,美、欧、亚和澳洲 我国以林木茂密

33、地区多,丘陵和平原少,Endemic area of Lyme disease,早期临床表现,全身症状: 全身不适、疲乏、 发热、寒战、 项强直、头痛和嗜睡 关节疼痛 淋巴结肿大移行性红斑(erythema migrans) 隐蔽部位(大腿、腹股沟、腋下、毛发下),不易发现 原发性EM:靶形红斑(bulls eye rash) 继发性EM:较小,可多可少,无硬结中心,靶形红斑Bulls eye rash,继发性EM,迟发性临床表现,神经系统 脑膜炎:头痛、脑膜刺激征 脑炎:嗜睡、失眠,记忆力减退、头晕、性格改变、痴呆 颅神经炎:面瘫 神经根炎和末梢神经炎:感觉过敏,感觉减退 循环系统: 晕厥、

34、心悸,胸痛,心肌炎和传导阻滞 运动系统: 间歇性关节痛(膝多见,游走性,无红肿,冬春多发) 肌肉僵硬、疼痛 其他:肝炎样症状,咽痛,睾丸肿痛,诊 断,流行病学史 在流行区,流行季节有野外活动史 临床表现: 有典型皮疹 呈现间歇性、交替性出现的临床表现 无菌性脑膜炎症状 实验室检查 特异性抗体阳性或抗原阳性 螺旋体分离培养阳性或检出特异性的DNA,治 疗,病原治疗: 对青霉素、四环素、红霉素等敏感。 使用这物常可收到很好的疗效。对症支持治疗,预 防,控制传染源 控制野外传染源,较困难 注意对宠物和家畜的防治与管理切断传播途径: 在流行区根据其习性使用杀虫剂灭蜱 可用人工或涂擦杀虫剂等方法消除其皮

35、毛上的蜱易感人群的保护:防止被蜱叮咬 在疫区野外工作时穿长袜长靴,戴防护帽或头巾 裸露部位涂擦防虫剂,最好穿着用蜱驱避剂浸泡过的衣裤 每隔23小时检查一次是否被蜱叮咬,最好互查,回住所后要全面检查衣裤内外,,发现蜱虫叮咬,如何正确处理,拨走夹走拍死烧死醉死(酒精),发现蜱虫叮咬,如何正确处理,若发现被蜱叮咬 可用点燃的香烟头点灼蜱体,使其口器退出皮肤再轻轻取下 也可用氯仿或乙醚或煤油、甘油等滴盖蜱体,使其口器退出皮肤再轻轻取下 取下的蜱不要用手捻碎,以防感染 如蜱的口器残留在皮内,可用针挑出并涂上酒精或碘酒 发现被蜱叮咬后可及时用抗生素预防,小 结,虫媒传染病可防可治,但仍任重而道远 常见虫媒

36、传染病的流行区域、特点 如何在生活、旅游、工作中保护自己?,虫 媒,常见的虫媒传染病,登革热 黄热病 基孔肯雅热 流行性乙型脑炎 其他多种病毒性脑炎马来丝虫病 班氏丝虫病 盘氏丝虫病(河盲病) 美丽筒线虫病疟疾 黑热病 非洲锥虫病(睡眠病),鼠疫 野兔热流行性斑疹伤寒 地方性斑疹伤寒 洛基山斑点热 Q热病 恙虫病 猫抓病 埃里克体病莱姆病 回归热,不同虫媒所致疾病,蚊媒传染病 疟疾 丝虫病 登革热 黄热病 乙型脑炎 基孔肯雅热 立夫山谷热 西尼罗热 罗斯河热 圣路易脑炎 东方马脑炎 西方马脑炎,白蛉媒传染病 黑热病 白蛉热蝇媒传染病 锥虫病,蜱媒传染病 森林脑炎 莱姆病 新疆出血热 蜱传回归热

37、 Q热 埃立克体病 北亚斑点热 兔热病,螨媒传染病 恙虫病,蚤媒传染病 鼠疫 地方性斑疹伤寒虱媒传染病 流行性斑疹伤寒,THANK YOU!,裂谷热(Rift Valley Fever),又名绵羊和牛传染性地方流行性肝炎 人畜共患病 流行于非洲大陆和阿拉伯半岛 主要通过库蚊叮咬或接触传播 主要症状是急性腹泻和高热,进而严重损害人和牲畜的肝和肾,部分病人还会因出血而死亡,病原学,裂谷热病毒,布尼病毒科,白蛉热病毒属 RNA病毒,3094nm PH值为78时很稳定 pH低于6.2时即使是在-50也会很快失去活性 在-60以下在血清或全血中可存活很多年,流行病学,传染源: 绵羊、山羊、牛、水牛、骆驼

38、 人 传播途径: 蚊子(伊蚊、库蚊)叮咬:动物和人 人接触感染动物的组织、体液、分泌物、排泄物 摄入未经高温消毒或未煮过的被感染动物的奶,最早于1930年在肯尼亚发现在1997-1998年间,东非大爆发,约8.9万人被感染 2000年9月,在沙特和也门亦有裂谷热病例2006年9月,疫情再次出现在非洲和沙特、也门、苏丹,动物的临床症状,幼龄动物易感,且死亡率高 感染的母羊流产率几乎100% 急性病例:发热,脉搏加快,步态不稳,呕吐,流粘液性鼻液,在2472h内死亡;可伴出血性腹泻和可视粘膜瘀血斑或瘀血点 亚急性病例:主要发生在成年绵羊。在34天潜伏期后,发热、厌食和虚弱,黄疸通常是主要的症状,可

39、伴呕吐和腹痛,人的临床症状,潜伏期为2至6天,总死亡率1%,多为黄疸出血者 轻症:多数,病程通常为4至7天 无症状或突然发热、肌肉疼痛、关节疼痛和头痛;脖子僵硬、畏光、食欲减退和呕吐症状 重症:少数 视网膜病变:最初症状出现1-3周后,视力模糊或视力下降。多自愈,但若累及黄斑,50%会永久性失明。 脑膜炎:症状出现1-4周后,剧烈头痛、失忆、幻觉、定向障碍、惊厥、嗜睡和昏迷。病情可能会很严重,但死亡率不高。 黄疸、出血:发病2至4天后出现,有严重黄疸。随后则有出血征兆,死亡率很高,约为50%。,防 治,治疗: 对症支持治疗 防治并发症 预防: 灭蚊和防止蚊虫叮咬 避免接触感染动物的组织、分泌物 (实验室或医护人员)避免沾染带有病原体的器官、血液及其他液体分泌物 全面隔离患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PPT模板素材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