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临床常用技术操作的应用解剖学,福建医科大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系 陈少强 教授,临床常用技术操作的应用解剖学是在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研究临床常用技术操作所涉及的器官的位置、形态、结构和毗邻关系为目的,其特点是将解剖学知识与技术操作的有关内容紧密结合,已成为一门崭新的实用性很强的边缘学科,她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而发展,并为其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第一章 概 述,80年代初,著名解剖学家钟世镇教授提出了解剖学研究应与临床学科相结合的倡议,得到了广大解剖学工作者的响应,其意义重大,它赋于解剖学新的活力,使濒临困境的人体解剖学呈现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光明前景。,解剖学与临
2、床学科的结合出现了临床应用解剖学,如与显微外科有关的显微外科解剖学,与影象学有关的断层解剖学,与护理专业有关的护理应用解剖学,与麻醉专业有关的麻醉应用解剖学,等等。这些临床应用解剖学的出现对相应的临床学科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解剖学工作者也从临床上得到了大量的科研课题,促进了临床应用解剖学的发展。,第一节 应用解剖学的形成,在临床应用解剖学蓬勃发展的过程中,一批长期主要从事于临床教学的解剖学工作者,深入临床、教学和科研第一线,与临床医护人员合作,开展了与临床常用技术操作、护理诊断及生活护理有关的应用解剖学研究;获得了丰硕的成果。临床常用技术操作的应用解剖学已成为临床解剖学的一个重要
3、分支。,几年来的实践证明,理想的常用技术操作的应用解剖学研究课题来源于善于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解剖学工作者和临床医护工作者,来源于不断出现的医护新技术、新业务和新设备在应用中的需求,来源于与解剖学关系密切的技术操作中尚未解决的解剖学问题。随着科学的发展,临床常用技术操作的应用解剖学的研究手段也已从单纯的大体解剖方法引进了实验形态学、超微组织学、生物化学、影象学及计算机等技术;使其研究平段趋于现代,第二节 常用技术操作应用解剖学的内容,表面解剖学,与技术操作有关的解剖学,描述各种穿刺的穿经层次、深度、角度;插管的深度、力度和方法;操作失误的防范措施,以减少或避免操作失误和医疗事故。,与生活护理有关
4、的解剖学,包括与各种卧位、体位有关的解剖学,临床常用技术操作应用解剖学以临床常用技术操作、护理诊断及生活护理等为主线,阐明其解剖学部位、层次、结构及毗邻关系。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主要描述表面标志、体表投影和体表划线,它们与内部器官间有固定的位置和毗邻关系,熟悉这些内容对于确定技术操作部位;生活护理中卧位、体位的选择至关重要,与护理诊断有关的解剖学,描述生命体征的解剖学基础;神经反射对于神经系统疾患及危重病人的诊断、治疗、护理及预后等的重要,临床应用解剖学的进展包括解剖学研究进展和教学研究进展;解剖学研究为教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教学研究促进了解剖学研究成果的普及与推广。,解剖学研究
5、主要集中在与深静脉穿刺置管术、肌肉注射术和与生活护理有关的解剖学方面。由于深静脉穿刺置管行全胃外高能营养、中心静脉压测定及控时治疗效果较好,故日益被普遍采用;但供穿刺用的深静脉的走行及毗邻关系较复杂;往往造成穿刺失败。,第三节 临床应用解剖学的进展,崔功浩(1994)等对颈内静脉的行程、毗邻关系,静脉角与胸锁关节的关系进行了观测,提出了最佳穿刺部位、进针角度和深度;范冷艳(1982)等观测了锁骨下静脉的走行、长度及毗邻关系,指出穿刺点以选择锁骨下入路,锁骨内、中1/3段交点处或稍外侧为宜,右锁骨下静脉穿刺的成功率较高。马富(1987)、杨书善(1987)分别对股静脉穿刺、前、后囟穿刺有关的解剖
6、学部位、毗邻关系作了详细描述;丁自海(1991)等实验研究表明,在一个局部连续肌肉注射青霉素超过10天可致肌纤维混浊肿胀,进而肌纤维萎缩,结缔组织增生,并形成挛缩带。顾玉东(1988)、丁自海(1993)分析了肌肉或静脉注射所致神经伤的解剖学因素、病理改变、临床表现及预防措施。,临床应用解剖学研究尚有许多空白点,过去涉及到的有些解剖学问题尚需进一步阐明或补充。随着医疗、护理新业务、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出现,与之相关的解剖学问题又会不断提出。只有深入到临床护理工作,才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第二章 表面解剖学,学习目的:,通过观察和触摸人体表面的骨性、肌性标志,或通过投影线来确定某个器官的位置与
7、毗连关系,以指示查体,治疗和护理技术操作的部位、方向、角度和深度。,最佳方法:,理论、标本、活体相结合,用手触摸;用眼观察,第一节 常用骨性标志,一、头颈部骨性标志,1. 翼点(太阳穴),(1)位置: 位于颞窝底,是额、顶、颞、蝶四骨的汇合处,多数呈“H”,少数为“N”,骨质薄弱, 内邻血管,(2)临床意义:,2. 乳突,位于耳垂的后方,为颞骨的一部分,胸锁乳突肌止于此。,3.囟:,(1)概念:,(3)临床应用,前后囟深面有上失状窦通过,位置表浅、恒定,是新生儿颅囟穿刺的常用的部位,(2)前、后囟的位置和闭合时间,4. 眶上切迹(孔),(1)位置:,眶上神经和血管由此穿过,用指尖压迫此处有明显
8、疼痛,如为轻度昏迷,病人反应较为敏感;中度昏迷,病人反应迟钝;重度昏迷,病人无反应。,(2)临床意义,5. 颧弓,位于耳屏至眶下缘的连系线上,长约三横指,以上为颞窝,以下为颞下窝,颧弓位置突出,是颌面部骨折的好发部位,颧弓上缘相当于颞叶前端下缘;颧弓下缘与下颌切迹之间间隙中点为上、下颌神经阻滞麻醉的进针点,6.甲状软骨,上端突出部为喉结,成年男性明显。,其上缘平第4颈椎上缘,向两侧相当于颈总动脉分叉处,7.环状软骨,1)是喉与气管、咽与食管的分界线,形似指环,构成喉的底座,是颈部的重要标志:,2)平对第6颈椎横突,可作为头颈 部出血的临时压迫止血点,4)是计数气管软骨环和甲状腺触诊的标志,3)
9、喉梗阻时,是环甲膜穿刺的标志之一,二、胸部主要骨性标志,1、胸骨角,2)平对第4胸椎体下缘,是计数胸椎的标记之一,1)是计数肋骨的标志之一,3)是气管杈平面,7)是上下纵隔分界平面,8)是心底平面,4)是左主支气管与食管交叉处,5)是胸导管由右侧转向左侧上行的部位,6)是主动脉起、止端,胸骨角,2、剑突、肋弓,(2)临床意义:肝、脾触诊的标志,3、胸骨下角,两侧肋弓在胸骨下方 交汇形成的夹角,内有剑突,(1)概念及位置:,4、剑肋角,(1)位置剑突与肋弓的交角,5、肋和肋间隙,胸腔和腹腔上部器官上下位置关系的定位标志。,(2)临床意义:左侧为心包穿刺进针部位。,1.棘突(特别是第七颈椎) 2.
10、肩胛冈3.肩胛骨上、下角,三、腰背部主要骨性标志,4.骶管裂孔和骶角,(1)位置,(2)临床意义:麻醉进针方向的定位标志,四. 上肢主要骨性标志,1、桡、尺骨茎突,2、肱骨内上髁、外上髁和尺骨鹰嘴,伸肘时,尺骨鹰嘴尖端与肱骨内、 外上髁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屈肘时,尺骨鹰嘴尖端与肱骨内、外上髁处于一等腰三角形。,五. 下肢主要骨性标志,1. 髂嵴,(1)位置,(2)临床意义:腰穿定位、阑尾体表投影,五. 下肢主要骨性标志,2. 坐骨结节,(1)位置,(2)临床意义:,坐骨神经体表投影:坐骨结节与大转子连线中点稍内侧。,产科测量骨盆径线。,五. 下肢主要骨性标志,3. 髌骨和腓骨头,4. 内踝和外踝:大隐静脉在内踝前方约1-1.5厘米处向上走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