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例4-4,病例简介,患者,男,40岁 两周前胃肠不适 近几天发现眼睑部肿胀,渐发脸部肌肉肿胀感,全身肌肉酸痛,发烧 服用黄连素和克感敏3天,症状无缓解 今日全身肌肉酸痛加剧,吞咽困难,体温明显升高,入院治疗 病史:胃肠不适前,火锅聚餐,食入猪牛羊等,就餐者中有类似症状,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生命体征:体温3839.5之间,心率90/min 查体:咽喉无炎症,心脏听诊无杂音,肺部()腹软,肝不肿大、无明显压痛。四肢及脸部肌肉有明显压痛,无包块 血检:WBC升高,中性粒细胞正常,淋巴细胞正常,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尿检:正常 粪检:未见虫卵,诊断,最主要临床症状肌肉明显压痛,可能是血管神经性水肿,或
2、旋毛虫病/肌肉囊尾蚴病(猪带)/棘球蚴病(细粒棘球绦虫),服药无效,血象:白细胞总数升高,淋巴细胞正常,中性粒细胞正常,说明无细菌病毒等感染排除流感、伤寒、肠炎、钩端螺旋体病,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过敏反应,肌肉无包块,粪检正常,排除肌肉囊尾蚴病和棘球蚴病,旋毛虫病,全身性症状排除血管神经性水肿(多为局部),旋毛虫病的历史,1835年 詹姆斯佩吉特 砂样膈肌,外科医生 托马斯伍莫尔德,现代病理学的奠基人,19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 鲁道夫魏尔啸,英国著名病理学家,旋毛虫的生活史,食入囊包 幼虫逸出,侵入小肠黏膜 24小时后,返回肠腔,4次蜕皮,发育为成虫 交配后,雄虫死亡;雌虫入肠黏膜 第五天,新
3、生蚴诞生 新生蚴侵入肠壁淋巴管或小静脉,随血液到达全身各组织、器官或体腔 到达横纹肌内进一步发育 感染后1个月,形成纤维性囊壁,构成囊包 进入新宿主or半年后开始钙化,幼虫逐渐死亡,旋毛虫的生活史(要点),致病,影响因素:食入囊包的数量和活力大小、幼虫侵犯部位、宿主的机能状态等。 致病分三期:侵入期:自感染囊包至发育为成虫幼虫移行期:新生蚴经血循环进入肌组织囊包形成期,临床症状:侵入期,胃肠道症状:一周 恶心 呕吐 腹泻 腹痛 头痛 低热,临床症状:幼虫移行期,肌肉症状:两周至两月全身变态反应症状 肌肉酸痛,尤以腓肠肌、肱二头肌 重症:心肌炎,脑炎,肺炎,临床症状:囊包形成期,恢复: 急性症状
4、消退 肌痛可持续数月*重症患者可呈恶病质、虚脱,或因心衰、毒血症、呼吸衰竭而死亡。(rare),病理,旋毛虫病发病机制: 机械性作用、过敏反应及中毒性损伤 成虫寄生于肠道引起消化道症状 幼虫移行造成血管组织、脏器损害。幼虫及其分泌物、排泄物导致过敏或中毒性病变。 旋毛虫寄生部位的肠粘膜充血、水肿、出血或浅表溃疡。 心肌呈充血、水肿改变,有淋巴细胞、嗜酸细胞浸润,并可见心肌纤维断裂和灶性坏死。(不能发育为包囊) 骨骼肌以舌肌、咽肌、胸大肌、腹肌、肋间肌、腓肠肌受累最明显表现为间质性肌炎、纤维变形及炎性细胞浸润等。长久则可发生肌纤维萎缩。 在肝、肾可见脂肪变性混浊肿胀改变。如侵及其他脏器则可造成相
5、应的损害。,诊断方法,病史询问结合临床特点:发热,肌痛或乏力,嗜酸性粒细胞增多,1、肌肉活检(可确诊) 肌肉压片 检出率50% *患者食剩的肉制品应同样做压片镜检,2、免疫诊断【辅助】(应2、3种方法同时进行) 皮内实验 环幼沉淀实验 皂土絮状试验 ELISA 间接血凝试验IHA 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 免疫酶染色试验IEST,3、其他检查幼虫移行期白细胞总数及嗜酸性粒细胞第四周出现尿肌酸最明显(提示肌肉疾病),治疗,阿苯达唑亦称丙硫咪唑,为首选病原治疗药物。剂量400500mg,23次/d,儿童按20mg/kg/d计算,疗程5d。副作用仅有头昏、食欲减退等 在具体临床治疗中分重度、中轻度、儿童、孕妇四类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案。会配合糖皮质激素,止疼药等 在病原治疗时应注意赫氏反应发生,可以小量药物开始应用或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预防,加强卫生宣教,不吃生的或未煮熟的猪肉及其他哺乳类动物肉或肉制品是最简单而有效的预防措施。 灭鼠,将尸体烧毁或深埋。禁止随意抛弃动物尸体和内脏。对检出旋毛虫的尸体,应接规定处理。 改变饮食习惯,一定要将肉烧熟后再吃,切肉、切凉拌莱的刀、砧板要生熟分开。 改善养猪方法,提倡生猪圈养,饲料最好经加热处理;加强肉类检疫。,Merci de votre attention!,珍爱生命,认真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