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腰与下肢骨关节病课件.ppt

上传人:微传9988 文档编号:3387968 上传时间:2018-10-22 格式:PPT 页数:81 大小:17.7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腰与下肢骨关节病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腰与下肢骨关节病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腰与下肢骨关节病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腰与下肢骨关节病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腰与下肢骨关节病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腰与下肢疾病,易秉瑛,棘上韧带损伤,棘上韧带解剖:其为脊柱正中、附着于各棘突顶部的一条扁索状纤维组织。,棘上韧带损伤(续),其起于C7棘突,向下附骊于全部胸、腰椎棘突,止于骶骨中嵴。由脊N后内支支配。其作用为限制脊柱过屈。 病因病理:外伤或慢性劳损,使棘上韧带受到急、慢性损伤;在棘突顶、尤其是顶上、下角会出现急、慢性损伤性病灶:出血、水肿;进而机化,形成挛缩、疤痕、粘连,激压、牵拉邻近组织,产生相应临床表现。,棘上韧带损伤(续),临床表现:1,腰背部中线区疼痛;可轻可重;重者可放射到棘突旁,但一般痛点多局限。弯腰、平卧时痛加重。 2,腰活动受限。棘突顶、尤以其顶上、下角压痛,局限、浅在。 治疗

2、:定点:棘突顶或其上、下角。 针刀操作:刀锋达病灶后,先纵切三刀,纵行疏剥;再横切三刀,横行剥离。 手法:指点压;活动腰背。,胸腰段棘间韧带损伤,解剖:位于棘上韧带深面的相邻两棘突间;其腹侧紧接黄韧带。脊N后内支支配。作用:限制脊柱过屈及扭转。 病因病理:基本同棘上韧带损伤。 临床表现:1,腰背中线区局限性疼痛;深在;弯腰、扭腰加重;喜直腰侧卧。2,患棘间局限性深压痛;腰板直;弯腰、扭腰受限。3,X平片可见棘突序列改变。 治疗:定点,为棘间压痛点。操作:针刀线平行于人体纵轴;针体对着下位棘突顶上角进针,直达骨面;调转针体方向,使其与棘突行走一致;刀锋沿骨面缓进;术患有针感即止。见前图。 手法:

3、指点压。主动及被动活动腰背。 注意:进针勿深,免入椎管。,腹外斜肌损伤,病因病理:组织痉挛、挛缩、疤痕、粘连、堵塞等。 解剖:为腰腹外侧之浅层肌。以锯齿状起于第5-12肋的外侧面,从后上向前下行;内上部,至腹直肌外缘移行成肌腱,与腹直肌前鞘愈合;后下部止于髂嵴前部之外唇,直至髂前上棘处,移行成腹股沟韧带,止于耻骨结节。,腹外斜肌损伤(续)。解剖图,腹外斜肌损伤(续)解剖图,腹外斜肌损伤(续),临床表现:1,为胁肋部和腰髂外侧部疼痛;弯腰旋转时加重;不敢大声咳嗽。2,下八肋肌起点及髂嵴肌止点处压痛。 治疗:定点:a,肋点;b,髂嵴点。操作要点:a,肋点:进针必达肋骨表面;操作时刀锋不离骨面。b,

4、髂嵴点:刀锋应在髂嵴外唇上运作。 手法:手指点、压、按、揉;活动躯干。,腰肋韧带损伤,解剖:腰背的皮下,为腰背固有筋膜。其分浅深两层:浅层覆盖在斜方肌和背阔肌的表面。深层叫腰背筋膜。在背部的腰背筋膜,内侧附于棘突,外侧附于肋角;将骶棘肌与肢带肌分开。腰部的腰背筋膜又分为前中后三叶。后叶之内侧附于腰骶各棘突及棘间韧带;覆盖于骶棘肌表面;在此肌的外缘,其与中叶愈合。中叶位于骶棘肌与腰方肌腰大肌之间;其内缘起于腰椎各横突尖。,腰肋韧带损伤(续),为中后叶愈合后、增厚连于L1横突与12肋之间的纤维组织。,腰肋韧带损伤(续):解剖,腰肋韧带损伤(续),中后叶愈合后其上部特别肥厚部份,内起腰1横突尖,外缘

5、附于第12肋后下缘者叫腰肋韧带。此筋膜的下部附于髂嵴后内段,最下增厚者名髂腰韧带。前叶位于腰方肌、腰大肌之前;上缘亦附于腰肋韧带;下缘附于髂嵴后段之内唇;外缘在腰方肌外缘与腹横肌腱俞合。 临床表现:腰肋部痛。L1横突及12肋压痛。 治疗:定点:主为压痛点。操作要点:肋点进针必直达骨面;运刀时刀锋不离骨面。横突尖点:略。,髂腰韧带损伤,解剖:此韧带起于L4,L5横突,止于髂嵴后段的内唇;内侧与横突间韧带、骶髂后韧带愈合,前外侧为腰背筋膜前叶加强;是一深在、将下腰椎与骶、髂骨紧连的三角形、坚强韧带。 病因病理:此韧带居人体重力传递的中心,躯干活动的枢纽,极易损伤和劳损。,髂腰韧带损伤(续):解剖,

6、髂腰韧带损伤(续),临床表现:腰骶部深在性疼痛,甚至可反射到腹股沟与股内侧。L4,5棘旁、髂嵴后段深压痛。 治疗:定点:压痛点。操作要点:此韧带为三角形,应找准病灶;应行纵横切、剥。 手法:指点压、按揉;主被动活动躯干,侧搬,牵引下肢等。,腰3横突综合症,解剖及病机:L3横突上有许多肌肉、肌腱韧带、筋膜、N附着。如横突间肌、横突棘肌(含多裂肌、回旋肌等)、骶棘肌,腰背筋膜,横突间韧带等。L3横突最长,力矩最长,所受应力最大。L3横突是腰活动的中心,受剪力最大。故其易损伤。临床表现:1,好发于多活动的青壮年;2,腰痛,重者可沿大腿放至膝平面,极少放射至小腿外侧,但腹压增加时不加重。3,L3横突尖

7、固定明显压痛。,L3横突综合症(续),L3横突上或许还可摸及结节、条索状物。4,腰活动受限。 治疗:定点:L3横突尖。操作要点:先抵横突背面,沿骨面至横突尖;刀锋沿横突尖的边缘运作。 手法:指点压、按揉;主被动弯腰。,腰骶部骨筋膜间隔综合症,解剖:此间隔的前壁是腰背筋的中叶等:内附于腰椎各横突及横突间韧带;上附于12肋;下附于髂嵴。后壁为腰背筋膜后叶。内壁为棘突及棘间、棘上韧带等。外壁为腰背筋膜的中后叶在骶棘肌外缘之愈合部。此间隔内容骶棘肌。 病因病理:外伤、劳损,致筋膜、肌肉的急慢损伤;导致间隔内压增高,组织内的血运及代谢障碍,加重原有损害,形成恶性循环。,腰骶部骨筋膜间隔综合症(续),临床

8、表现:1,广泛腰痛甚至背痛;可放射到臀、大腿后侧;活动后、长时弯腰后加重;不能久坐、久立、久行、久卧及长时固定体位;晨僵。2,骶棘肌紧张、压痛,尤以骶髂骨后部、横突处压痛最显;腰活动受限;无脊N根受激压征。3,影像学:可见骨增生、疏松,间盘变性等,但无,腰骶部骨筋膜间隔综合征(续),N根受激压表现。 治疗:定点:各压痛点,如各横突、骶岬、骶嵴、髂嵴后缘、棘突旁及阳性反应物处等。操作要点:既要对准病灶,又要松解紧张筋膜,以解除间隔内高压状态。 手法:进一步松解和解除间隔内高压状态。,臀中肌损伤:臀小肌,臀中肌损伤(续):臀中肌,臀中肌损伤(续):臀大肌,臀中肌损伤,解剖:臀中肌位于臀部前外上部。

9、后下部为臀大肌覆盖。此肌起于髂翼背侧臀后线与臀下线之间,止于大转尖部的外侧。呈扇形。后下紧邻梨状肌,前邻阔筋膜张肌,深面为臀小肌。为臀上N支配。有展、收及旋髋作用。 病因病理:外伤、劳损致肌肉挛缩、疤痕、粘连,引起血环和N功能障碍。 表现:1,臀部前外上方疼痛,主动展髋疼痛加重。,臀中肌损伤(续),少数患者累及梨状肌,可有下肢麻痛。2,臀中肌区压痛、硬结、索条状物。 治疗:定点:1,压痛点(尤以髂前上棘后缘和大转子尖处);2,阳性反应物点。操作要点:注意勿损伤臀部重要血管、神经。 手法:指点压、按揉;牵引下技,活动髋关节。,注射性臀大肌挛缩症,解剖:臀大肌为臀部最大、最表浅的肌肉。臀部外上1/

10、4象限肌肉注射时正好为臀大肌部位。 病机病理:任何药物均有剌激性,尤以青霉素钾盐剌激性更大.反复肌注,可引起局部化学性炎症,继之纤维化、机化、疤痕、粘连、挛缩,引起症状。,注射性臀大肌挛缩症(续),临床表现:1,步态异常:八字腿,跳步征。2,站立时,双膝不能靠近;尖臀征。3,下蹲时呈划圈征或蛙腿征。4,髋伸屈时,髋弹响。5,臀大肌区域可摸及一挛缩束带,压痛。6,X片可见小粗隆明显。 治疗:定点:1,肌起止点;2,松解挛缩带。,梨状肌损伤综合症:解剖(臀中、小肌已去掉。示梨状肌),梨状肌损伤综合症(续)。示梨状肌上下孔、臀小肌。,梨状肌损伤综合症(续),解剖:起于S2-4的前外侧,穿过坐骨大孔,

11、止于大粗隆尖的内侧。出大孔时形成上下两孔。上孔有臀上N.A.V.通过;下孔有坐骨N及臀下N.A.V、股后皮N、阴部内A.V.N.通过。 病因:臀外伤、骶髂及髋关节病、盆底肌病、臀肌劳损,均可致此症。,梨状肌损伤综合症(续),病理:该肌炎症、痉挛、挛缩、疤痕、肥大、粘连等激压、牵拉坐骨N而出现症状。 临床表现:1,坐骨N痛表现;特点:较根性痛范围广,无腰痛,腹压增加时不诱发或加重。2,俯卧,放松臀肌,于臀中部可摸及横行的痉挛或条索状肌束或疤痕、压痛;,梨状肌损伤(续),Freiberg试验(仰卧,伸髋,被动内旋髋) 梨状肌牵张试验(+);或Pace试验,坐位,双膝合拢,抗阻力膝外展;直抬腿试验;

12、 梨状肌投影:髂后上棘与尾骨尖连线的中点上2cm,下1.5cm与大转子尖连线构成的三角区。或如前图。 治疗:俯卧,定点:梨状肌投影区压痛点或阳性反应物点,大转尖,坐骨N梨状肌出口点(该肌下缘线中内1/3交点);针刀操作注意勿伤坐骨N;手法:,骶髂关节错位症,序:曾叫骶髂关节滑膜嵌顿;女性青壮年多见;常与腰突混淆;亦常与腰突并存。 解剖:由骶、髂骨之耳状关节面相互嵌插、交错而成的微动滑膜关节。坐骨N、股后皮N、盆N丛等从此关节前经过,梨状肌起于骶骨前外侧。 病因病理:重力传递中心,关节面及周围韧带等易损伤、劳损。 表现:1,坐骨N痛;2,盆腔脏器功能障碍;3,骶髂关节炎;4,体征:,骶髂关节错位

13、(续),X片:前错位:髂后上棘升高;后错位,髂后上棘下降。 治疗:针刀松解骶髂关节:俯卧,定点:骶髂关节压痛点;针刀操作。手法:该关节复位:前错位:仰卧,屈膝髋5-7次后向对侧季肋部屈膝髋、突用力。 后错位:俯位,有二法;侧位二法。,腰脊N后内支卡压综合症,解剖:横突根部的乳突与副突间有一横韧带,构成一骨纤维管。脊N后内支经此骨纤维管向后内下行,分支至棘突肌肉、韧带与关节突之关节囊。 病理:1,骨纤维管内周围几无充堵组织;2,乳、副突间底有横骨嵴;N需跨坡而过;3,乳、副间韧带较厚;甚至纤维化、,脊N后内卡压综合症(续),钙化;4,后内支与骨纤维管直径之比约为0.5。总之,N经此管时几无活动余

14、地,易受挤压,尤以深部肌肉收缩拉紧此韧带时更易卡压,甚者为深部肌群收缩不和调时。L5后内更易卡压。 后内支的体表投影:中线旁2-2.5cm,下位L。上关节突上中1/3交点线上,深约3-4cm。 治疗:针刀切断横韧带。,臀上皮N损伤,解剖:臀上皮N,源自L1-3脊N后外支,1-3支;行程长、曲折,易损:4段,5折,6点。 病理:N受卡压、粘连、牵拉致功能障碍。 表现:腰臀弥散性疼痛,可放射至膕窝;弯腰、行走、坐起时加重。入臀点等压痛;但无根性痛表现。,臀上皮N损伤(续),治疗:1,针刀治疗:定点:以入臀点为主的臀、腰部压点及阳性反应物点。2,臀上皮N阻滞术。3,枝川疗法:配液:N.S.10mm,

15、加地米0.3ml,每点注1ml,间隔1-2cm,1-2次/w.,髌下脂肪垫损伤:示其解剖,髌下脂肪垫损伤(续):髌韧带已去掉。,示脂肪垫浅层组织均已去掉,示脂肪垫去除后其深层结构,髌下脂肪垫损伤,解剖:位于髌、胫、股骨髌韧带之间,三角形,翼状皱襞,超出髌骨外缘1mm;粘液韧带,将其与髁间嵴相连;属关节内滑膜外结构。有衬垫、滑润作用(屈膝时被吸入关节腔,伸膝时垫内压升高,防膝过伸)。 病理:急慢性炎症:充血、水肿;肥厚、疤痕、粘连;失去衬垫、滑润作用,且防碍关节活动、致关节不稳,牵拉N、血管。,髌下脂肪垫损伤(续),症状:膝前疼痛,膝过伸,痛加重,穿高跟症状减轻。膝眼饱满。髌韧带后压痛;应注意与

16、髌韧带损伤鉴别。 治疗:体位;定点:髌韧带后压痛点、髌尖点;针刀操作,勿伤滑膜;手法:,髌韧带损伤,解剖:为股四头肌腱延续而成;上宽约3cm;附于髌尖及其后的粗面。下窄,约2.5cm;附于胫骨粗隆。前有腱围,后有脂肪垫,深浅层有皮下囊、深囊、腱下囊。 表现:膝前痛及压痛;为膝过伸痛时痛与压痛加重。 治疗:仰卧,屈膝,膝下垫枕。定点:韧带起止点。手法。,膝内侧副韧带损伤(续):解剖,膝内侧副韧带损伤(续),解剖:三角形;基底向前。分深浅两层,两层紧连。深层短;起止于胫、股内侧关节缘附近;内于内侧半月板相连。浅层较长,起于股骨内收肌结节,止于胫骨内侧关节缘下2-4、甚至7-10cm。防止膝外翻和外

17、旋。 病因病理:膝外侧急性暴力,或劳损,可致膝内副韧带急、性损伤;韧带痉挛、挛缩、疤痕、粘连等。,膝内侧副韧带损伤(续),表现:急性,分三度: 轻度:仅部份纤维断裂,外观完整。局部肿、痛、活动受限;无关节不稳,无交锁。 中度:韧带部份断裂。膝肿痛及功能障碍重,关节腔积液,有交锁或无;不稳征不明显。 重度:韧带全断。伤后即不能动,关节不稳,关节腔内出血,肿痛严重。屈膝30度,侧向不稳,单纯内副,膝内侧副韧带损伤(续),韧带损伤。抽屉试验阳性,伴十字韧伤。 慢性损伤:膝内侧痛,活动时痛加重。局部压痛,皮下阳性反应物。 治疗:急性伤的处理: 慢性损伤,可用针刀治疗。体位:屈膝70-80度;膝下垫枕。

18、定点:起止点,阳性批应物点。针刀操作注意:韧带起止点勿铲削。勿破坏其与内侧半月板的连系。 手法:,髌骨软化症,定义:因劳损等因素致髌股关节面出现水肿、裂隙、溃疡等到病变,并引起相应症状而谓之。 解剖:全身最大籽骨,三角形,尖底,两面。后为关节面,覆软骨,0.7cm厚;分7个小面;与股骨滑车成髌股关节。背面为股四头肌腱覆被,延长成髌韧带和髌支持韧带。,髌骨软化症(续),病因:1,与髌股关节结构有关:屈膝30(1w),仅下2小面接触;屈60(4w),中2小面接;屈90(6w),上2面接,屈120,内小面接。故其单位面积负荷最大,易损伤。 2,膝外伤、劳损、疾病、膝先天性畸形等。 病理:分四期:一期

19、:水肿为主;二期;裂变为主;三期:溃疡为主;四期:退变晚期,骨增生,名骨关节炎。 临床表现:1,多见于中青年女性、运动员;2,膝痛,半蹲位、跑、跳、上下楼时明显;3,体征:望;触:压痛;摩擦感;髌周指抠痛;髌骨抽动试验(Zohlen征);单膝半蹲试验等;测:,髌骨软化症(续),膝关节活动度;Q角:男10内,女15内;膝内外翻等。X片:无骨增生,髌股间隙窄等。 治疗:针刀松解髌周病变软组织。体位;麻醉;定点:髌周压痛点。手法:活动髌骨;活动膝关节。术后处理:,跖管综合症。示其解剖,跖管综合症。示分裂韧带已去掉,跖管综合症,解剖:跖管系踝关节内侧的骨纤维管,约2-2.5cm长。由分裂韧带(起于内踝

20、的后下方,止于跟骨内侧面)与距、跟骨构成;管内有胫后肌、趾长屈肌、胫后A.V.N、拇长屈肌(由前至后)通过。 病因病理:踝外伤、劳损致分裂韧带痉挛、,跖管综合症(续),表现:1,踝内侧、足底麻、痛、灼感等。行走、劳累、足背屈及外翻时加重。2,跖管区压痛、叩痛等。3,X片:晚期距、跟骨内侧可见骨质增生。 治疗:支持韧带针刀松解术。体位;麻醉;定点:内踝后下骨凹陷处,约2.5X2cm四方框区内。针松解。手法。,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前言:本症多见于中老年。从关节软骨开始,逐步累及骨质、滑膜、关节囊及关节其它结构的退变性、炎性、变形性慢性疾病。除此名外,osteoarthritis,OA,尚有osteo

21、arthrosis,OS,变形性关节炎、老年性关节炎等名。根据有无局部原因存在,临床分为特发性和原发性骨性关节炎两类;而二者晚期结果同样。继发于创伤者叫创伤性关节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续) 膝关节的解剖特点,1,是全身最复杂的关节:由骨性结构、半月板、韧带(前后交叉韧、内外侧副韧带、髌韧带、支持韧带、国斜韧带、弓状韧带)、关节囊(包括髌下脂肪垫、滑膜)和有关肌肉等构成。有21个关节面,3个关节腔。其处两个最长骨之间,杠杆臂最长,受力最重,劳损与损伤的机会居各关节之首。,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续) 膝关节的解剖特点(续),2,膝关节的髌股关节面之单位面积负荷最大:髌股之间的压力(即负荷),为向上下

22、牵拉髌骨之二力的矢量。屈膝30度时,其间负荷等于1个人体重量;屈膝60度时为4个体重;屈膝90度时为体重的6倍。 人平地行走,髌股间负荷为体重的1.5倍;上下楼约为3.3倍;下蹲站起时可达体重的8倍。 故髌骨软化发生率极高。,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续) 膝关节的解剖特点(续),3,是人体生长最活跃的部位:骨骺是骨的生长部位。膝关节的两个骨骺占下肢生长的65%。故膝关节又是骨肿瘤、畸形、骨病的高发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续),病因:尚未完全明了。但已明确与下列因素有关:1,年令:中老年人多见;2,性别:女性多,可能与内分泌有关;3,体重:肥胖、超重者,多见;4,劳损;5,外伤;6,疾病;其他:如气候

23、、遗传、营养、先天等因素有关。 病理:关节病变的本质是退变;基本病理过程为软骨退变,骨质破坏与增生,以及其他组织的病损。在临床和病理上可见如下表现:1,关节炎象:关节面破坏、增生,关节间隙变窄、变形等;2,骨剌、骨赘;3,软组织病损:a,滑膜炎;b,肌肉、肌腱、韧带、关节囊等的痉挛、挛缩、粘连,硬化,钙化等;c,滑囊炎;d,髌下脂肪垫炎;,膝骨性关节炎(续),4,膝畸形:a,膝内翻;b,膝强直;c,髌骨外上移等;5,骨质疏松. 临床表现:主为痛、肿、畸形、强直等。 1,膝痛:多为全膝痛;程度不一:不痛;轻度痛;中度痛;重度痛;剧烈痛。特点:a,始动痛:痛-轻-重;b,负重痛,撑起,撑坐,跌坐,

24、上下楼痛,下蹲痛等;c,静息痛;痛与气温、气压、情绪等有关:老寒腿,气象台。 2,肿胀:原于滑膜炎的积液、滑囊炎、滑膜或脂肪垫肥厚等; 3,畸形:多为膝内翻(致内侧副韧带挛缩),髌骨外上移(股内外侧肌牵拉力失衡); 功能障碍:a,运动异常感,如打软,跪落感,失稳感,磨擦感,交锁(关节内游离体致等),弹响等;b,僵硬,强直(因关节囊挛缩、关节内外粘连、髌骨活动度减少、膕绳肌挛缩等). X片:关节间隙变窄(正常4mm,小于3,60Y以上小于2mm),骨剌,骨质疏松,畸形等。,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续),治疗:1,关节腔清洗:用生理盐水。交锁征或磨擦感重者用。 2,针刀松解:因有内外侧副韧带损伤、髌股及

25、胫股间病损、髌韧带及髌下脂肪垫损伤、滑囊炎等病损等,其针刀处置同前。但还应加对双膝眼和畸形的处理。 3,透明质酸钠,关节腔内注射。 治疗注意: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以防感染。 4,康复治疗。,跟骨骨剌,解剖:足底有跖腱膜与跖长韧带等组织,是维持足纵弓的膜状结构。此膜状结构,前宽薄,分5束,伸向5趾,附于跖骨;其后窄厚(2mm),附于跟骨结节。 病因病理:因外伤、劳损,致跖腱膜等痉挛、挛缩等,引起其附着点持续牵拉,应力增加,骨细胞活跃,形成骨剌。,跟骨骨剌(续),临床表现:1,足跟底及足心痛,胀裂感,站立、行走时加重,重者几不能着地;2,足跟底明显压痛;3,X片:示跟骨骨剌。 治疗;针刀松解病变

26、的跖腱膜等。俯卧,踝前垫枕;定点:跟底压痛点;针刀操作:松解挛缩的跖腱膜等;手法:腰间盘突出症,腰间盘突出症(LDH),定义:退变的腰椎间盘髓核经破裂的纤维环突出或脱出,压迫使神经根或马尾,引起相应的临床表现而谓之。不规范的称谓为:腰突。 LDH原因:不明。过度负重、外伤、特殊职业、脊柱畸型等,为其诱因。 好发部位:L4,5,次为L5S1,L3,4;L2,3,少见,L1,2更少。一节多见,同时有2、3节突出者亦可见。 神经根与椎间孔、椎间盘的关系:L1脊神经由L1,2椎间孔出椎管;L5脊神经由L5S1间椎间孔出椎管。L5S1椎间盘突出,压迫S1神经;L4,5椎间盘突出,压迫L5神经。 分类:前

27、、后、侧突。后突出:侧后和中央型突出。,LDH(续),LDH的病理: 1,腰椎间盘退变及其继发性膨出、突出脱出; 2,腰椎节失稳; 3,腰椎周围软组织劳损、硬化、钙化(如黄韧带、后纵韧带的硬化、钙化); 4,骨质增生; 5,先天性发育异常。,LDH(续),LDH的发病机制: 1,机械性激压:即神经根或马尾,因椎间盘突出或因骨赘,致其受激压而引起临床症状。但有些现象不能解释:a,N根症状和体征与突出的椎间盘的大小不呈正比;b,经CT,MRI等检查证实有间盘突出,其中20-30%人无任何症状和体;c,经皮穿剌髓核吸切或髓核化学溶解和硬脊膜外注射皮质激,LDH(续),素治疗后,其症状改善发生在解剖变

28、化之前。d,非手术治疗,或未经特殊治疗而临床改善与所观察到的病理解剖改善不全一致。e,有人在术中用镊子钳挟正常的脊N,患者不觉疼痛,而只有相关部位的麻木感。 2,化学致病说:a,研究发现,椎间盘组织中含有许多能导致N根炎的生化因子;如蛋白酶、PLA2,前列腺素等。PLA2是一脂解酶,能使N根脱髓鞘,高度致敏,异常放电.皮质激素和非甾类消炎止痛剂能抑制它和它的衍生物的活性;b,髓核是一种自体抗原,可以引起免疫反应而致病。,LDH(续),临床表现:1,腰腿痛:下肢为放射痛、即根性痛。特点:a,沿N根分布区放射。一般沿臀部、大腿后外侧放射至小腿或足。若L5受激压,疼痛多放射至小腿前外侧、足背或足拇指

29、。S1受累,多放射至小腿后外侧、足跟或足背外侧。L4受累,多放射至大腿前外侧或小腿前内侧。b,凡c.s.f.压力增高因素,均可诱发或加重,LDH(续),放射痛。c,疼痛与活动、体位关系明显。 2,跛行,伴椎管狭窄者,有间歇性跛行。 3,马尾综合征:早期为双侧坐骨干N痛,有时时而左,时而右,伴会阴麻木,大小便功能障碍,后期坐骨N痛消失,可出现双下肢瘫,阳萎等。 4,其它症状,如下肢发凉,小腿水肿等。 5,体征:a,立位,见脊柱侧弯,骨盆倾斜,跛行,腰活动受限等;坐位:可为一侧臀部接触椅子等。b,俯卧:触诊,腰椎过伸压痛、过屈压痛、压痛部位、棘突偏歪;阳性反应物。c,仰卧,直腿抬高及加强试验(包括

30、健侧);挺腹试验;跷,LDH(续),拇、跷趾试验;d,N.S检查:如L4受累,股四头肌力可减弱,小腿前内侧感觉障碍,膝反射异常,股N牵拉试验阳性。如L5受累,伸足拇肌力弱,小腿前外侧、足背感觉异常,膝反射多正常或跟反射稍减弱。S1受累,伸趾力弱,小腿后外、足跟或足背外侧感觉异常,跟腱反射异常。 6,影像学:X,CT,MIR. 诊断及鉴别诊断:问病史一定要细,体查定要全面,不能只查腰。诊断:定要三位一体。,LDH(续),治疗:1,针刀治疗:俯卧位,下腹下垫枕,骨盆牵引。定点:棘间点,棘旁点,其他压痛点和阳性反应物点。 操作:a,棘间点:松解棘上、棘间韧带;b,棘旁点,位于棘间水平中线外约2-2.

31、5cm(或用比移法定);松解腰背肌、筋膜,后关节之关节囊,横突间组织;c,椎间孔外口松解:松解椎间孔外口N根悬韧带。,LDH(续),部位:突出间盘的下一个椎间孔;刀锋在横突根和椎弓下切迹上缘运行,其轨迹呈倒L形。 手法:四步:放松手法,正骨手法,痛点手法,强壮手法;正骨推拿口诀:关节错位需纠正,动中求正是要诀,肌肉放松勿对抗,切忌粗暴伤病人。定点动点选得准,椎间狭窄加牵引,关节开合要充分,轻巧闪动即可成。,LDH(续),2,侧隐窝注射疗法:俯卧,下腹垫枕,或侧卧屈体抱膝。 定进针点:在患者正位X片上,找到病变上位椎板外切迹的中点(B),经B的水平线与后正中线的交点A。量出A-B的长度。在人体上

32、,找出病变上位棘突上、中1/4点A,自A点向外划水平线,距离AB长度,即B点-穿剌点。 操作:7号腰穿针,针体向外偏10-15度进针达椎板;测量进针深度;拔针至皮下,再垂直进针至原深度;再缓缓进针穿过黄韧带(有落空感),将针斜面向内;回抽无血无液;先注射3ml过滤空气,再注药液。药液:2%利多卡因3ml,+B12,1000-1500微克,+B6,20mg,+康宁克痛A,40mg+N.S.至10ml.反应:5分钟后下肢麻、热。观察1-2h后可走。每周1次,3-4次为一疗程。,LDH(续),康复治疗:防外伤,纠正生活、工作中的不良姿态,防止劳损,体质锻炼,腰背肌锻炼,如飞燕式,仰卧抱膝,侧卧抬腿,仰卧起坐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治疗 > 基础医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