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年高考2年模拟2016届人教版新课标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十七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小结.ppt

上传人:微传9988 文档编号:3386437 上传时间:2018-10-22 格式:PPT 页数:56 大小:65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年高考2年模拟2016届人教版新课标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十七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小结.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年高考2年模拟2016届人教版新课标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十七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小结.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年高考2年模拟2016届人教版新课标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十七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小结.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年高考2年模拟2016届人教版新课标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十七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小结.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年高考2年模拟2016届人教版新课标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十七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小结.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课标版 语文 专题十七 专题小结,一、鉴赏小说的思路和方法 1.如何分析人物形象 优秀的作家总是通过他笔下的人物形象,来描绘他所处的时代,寄予他 所领悟的生活哲理,读者要通过人物形象来把握作品所反映的生活本 质。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需要我们做到: (1)抓住人物形象描绘的特点。 要注意分析人物的肖像描写,即外貌变化和那些富有特征的细节描 写,从而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要注意分析人物的动作描写,即人物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的表现。因 为人物的性格主要通过行动来表现。,要注意分析人物语言。特别是要分析那些最能表现人物个性的语言, 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人物评价的语句,进而确 定作者的

2、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 要注意分析人物的心理描写,尤其要注意分析心理描写对揭示人物思 想和表达主题的作用。 (2)联系人物所处的环境。 一般来说,人物都是一定的社会环境的产物,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什么样 的人物;同时,人物也能对环境起一定的作用,二者相互统一。因此分析 人物形象一定要结合社会环境。 (3)从故事情节和矛盾冲突入手。 只有从故事情节和矛盾冲突入手,把握住人物在诸多矛盾冲突中的动 作、内心动机,才能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性格。,(4)以发展的观点多方面、多角度进行分析和评价。 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决定了社会中的人物性格往往是复杂的并且是发展 变化的。 需特别注意的是分析人物形象时,

3、应从实际出发,不过分拔高人物的思 想品质;立足原文,概括出原文中的东西,不无中生有;全面分析评价人物, 不以偏概全。 2.如何分析故事情节 具体说来,要注意三点: (1)注意分析情节运行模式。 分析小说情节必须注意小说情节的常见模式。情节运行一般有如下几 种方式:一是遵循基本模式,“发生发展高潮结局”。二是摇摆,即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一条直线,作者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 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上,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情节的摇摆 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三是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俗称 为“欧亨利式结尾”。在结尾处出其

4、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 常都出乎人的意料,却不能不承认又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的 生动性。 (2)注意分析小说情节设计的技巧。 小说家为了更好地创造小说的艺术效果,往往会注重情节安排技巧的运 用,常见的技巧有: 节奏:节奏是运动速度的变化规律。情节的进展也应该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并引起读者持久的回味、深入的反思。 巧合:巧合也是常见的情节组合方式,它应当是在必然性(包括性格逻 辑与具体情境的发展趋势)基础上出现的偶合,并由此产生一定的情节 效果。 串联:串联是将两个或多个并无时空联系的事件组合起来,在相互对 比映衬之中构建内容互补的情节,这实际上与电影蒙太奇很相近。如果 两个事

5、件的组合没有生成超越两者的第三种意蕴,这一串联就不能算成 功。 并联:并联是指将两个或多个相关的事件系列组合为一个整体结构。 在叙述中可以“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但两者之间存在着时离时合、,互动相成的复杂关联。 突转:突转即情节演进的突然转折,事件的结局、人物的命运往往由 此而改变。在短篇小说中,大多由突转引发推动,所谓“柳暗花明” “风波骤起”的情节效果正是形成于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突 转。 悬念:悬念是一个不断造成读者疑惑、猜想、思索与期待的问号,它 无疑是为情节高潮铺垫道路、蓄积动能的有效手段。最终结局的出 现、事实真相的揭示往往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并引起读者持久的回 味、深入的

6、反思。,(3)注意分析重要情节(细节)。 小说情节的细节对于刻画人物、表现主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 分析情节要注意分析重要情节的作用: 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其作用一般来说是点题或突出主题。 对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 性格。 对整个故事情节的构成上的作用。一般来说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 展。 3.如何分析环境描写 小说的典型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恰当的环境描写有助于人物 的刻画和主题的表达。,(1)分析自然环境的思路。 分析自然环境交代的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 分析自然环境暗示的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 分析自然环境增添或烘托的某种气氛; 分析

7、自然环境所衬托的人物性格、心理等; 分析自然环境对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的作用; 分析自然环境对表现主旨的作用。 (2)分析社会环境的思路。 从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的 角度分析。 从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的角度分析。 从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的角度分析。,二、小说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1.“人物形象”常见题型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3)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4)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解题思路: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等)分析人物的性 格特征,然后根据题目要

8、求作答。 语言表达的一般格式: 是一个的人物形象。作为人,他,表现了他的性格 (思想品质)。 对这种题型,一般可从四个方面揣摩:,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它们 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 性格特征。 第三,小说里的人物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 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2.“故事情节”常见题型 (1)文中写的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2)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服务的

9、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 (一是创造悬念,引人入胜;二是前后照应;三是侧面衬托,埋下伏笔;四是,总结上文,点明题意;五是起线索作用),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 答。 语言表达的一般格式: 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 对这种题型,一般可按下面思路揣摩: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理清 小说的结构、寻找线索、抓住场面等几方面入手,要特别注意情节的设 计如何有力地表现人物性格,情节的发展是否由人物性格的内在力量推 动,人物的行动和行动方式是否由其独特的性格决定等较为深层面的意 义。 3.“环境描写”常见题型 (1)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2)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

10、(3)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象续写一段环境描写。 对这种题型,我们首先分清环境描写的类型。自然环境描写,一般交代 故事发生的背景、烘托人物心情。社会环境描写,一般交代故事发生的 时代、社会关系特征、人物活动的背景等。然后结合上下文弄清楚环 境描写在文中的位置,结合人物、写作手法等分析。 4.“主题思想”常见题型 (1)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 (2)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 (3)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把握小说的主题,一般从下面几个角度思考: (1)从小说的题目入手思考小说的主题。(标题的作用通常有

11、以下几种: 设置悬念;标题就是小说的线索;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推动情节 的发展或推动故事情节的转折,化解人物矛盾冲突;突出主题,一语双关, 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2)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3)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思想性格打上的 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 的。 (4)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5.“表达技巧”常见题型 (1)说说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 垫、照应、悬念、巧合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 (2)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

12、何为作 者表情达意服务的? (3)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如:语言精练、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 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给读者提供了哪些艺术审美情趣? 语言表达的一般格式: 文章运用了(表达技巧),表达了(内容),达到了(艺术效果) 对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分析:,从表达方式角度。看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 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叙、插叙手 法的运用及作用);描写的特点(白描、工描、景物描写等的作用);文中 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 达意、言事说理服务的。 从选材组材角度。看材料和中

13、心的关系、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 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从表现手法角度。看是否运用了象征、对比、衬托、先抑后扬、托 物言志、借景抒情等手法,以及用它们塑造形象所起的作用。 从结构安排角度。看开头结尾是否各有特色;是否结构严谨,完整匀,称;是否运用了烘托铺垫,前后照应;是否运用了设置悬念,制造波澜;是否 做到了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从语言运用角度。看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具有怎样独 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委婉含蓄、尖锐 直露、冷峻深沉、热情澎湃等);给读者哪些艺术审美情趣;文中所运用 的各种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反语、夸张、排比等)创造出什么样的 意境

14、,表达效果如何等。 6.“鉴赏语言”常见题型 (1)某一词语在文中如何理解? (2)某句话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解题思路,从三方面思考:一是注意鉴赏人物语言的个性特色,从语言方 面分析人物性格;二是抓住关键词去品味语言的丰富内涵;三是鉴赏作 者运用语言的风格。 语言表达的一般格式: 词语(句子),写了,表现了 (3)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 解题思路,从如下几方面作答:描写如见其人、如听其言,读者有身临 其境的艺术效果;人物语言个性化,显示了人物性格;语言简洁、传 神;语言风格或幽默风趣,或典雅庄重,或含蓄凝练等。,三、鉴赏散文的思路和方法 综观近几年高考,散文阅读考试

15、命题往往在四个方面设置题目:一是理 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二是鉴赏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三是筛选并 整合文中的信息;四是理解文章的主旨。 1.如何“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1)在原文中寻找关键信息。 具体步骤如下: 定区域。先确定题干中的语句在原文中哪个段落,从而划定选择答案 的有效区域。 明方向。认真审读题目,弄清所问,找准答题方向,再“瞻前顾后”结 合上下文(包括上下段落)进行分析,找出最切题的语句作答。,(2)答案表述的原则。 忠实于题干。题干包含了题目的要求和一些答题的信息,题干中往往 隐含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表达方式。审清题干是做好阅读题的前 提。 忠实于原文。“现代文阅读题的答

16、案在原文之中,不要凭空去想”是 我们做现代文阅读题的一条基本原则。即答案从文中找。即使有些题 目找不出原文词句来组成答案,也要弄通语境,得其要旨,不能随意生发, 离“题”万里。 忠实于语言规则。阅读题的答案表述要依据题干要求和文中答案信 息,做到要点全面,内容精确,用词准确,语言简洁,字数不超过规定数。,(3)答案表述的技巧截、改、写。 截。截是指题目答案就是原文的某一句话、某一个词,我们只要原原 本本把它移出来或裁出来,按规定写进答题处就可以了。 改。改就是我们在找出题目答案所在的语句后,由于语句太长不合书 写要求或语句含有不合题意的杂乱信息需要加以改造,这时要根据题 意,选出有用的语言信息

17、进行重新组合、表述。 写。有些阅读题答案在原文语句中找不到,需要我们整体把握全篇或 全面理解上下文语境才能悟出。这样的题目要求我们用自己的语言把 答案意旨表达出来。做这类题目,要严格遵守答案表述的三原则:吃透 文章的内容要点,吃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方式,用规范的语句表达。,2.如何鉴赏散文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1)鉴赏语言的解题思路。 联系主题,切合形象。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是一个较为宽泛的要求。 具体地说,包括鉴赏文中重要的词语(含标题),鉴赏文中重要的句子,鉴 赏文中重要的段落,鉴赏文章整体的语言(风格)。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 “鉴赏重要词语、重要句子”和“理解重要词语、句子的含意”有明 显的

18、不同,鉴赏的要求更高,可以简洁地阐述一下含意,更重要的是剖析 这些语言在文中的作用。这个作用一般要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阐 述。对语言的鉴赏还要注意联系主题和人物(事物)形象。 鉴赏表达方式:分清类别,挖掘作用。,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叙述主要包含:人称的变换和选择;叙述顺序(倒叙、插叙)的安排和作用。 描写主要包含:按对象分有人物描写(肖像、语言对话、行为动作、心 理活动)和景物描写(自然景物描写、社会环境描写);按范围分有细节描 写和场面描写(细节描写的是一个点,场面描写的是一个面,以群像居 多);按繁简程度分有工笔和白描;按角度分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近 景

19、描写和远景描写;按状态分有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按时态分有现实 描写(实)和想象描写(虚);按技巧分有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抒情主要包含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议论的方法主要包含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类比论证、比喻论证 等。 说明的方法主要包含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等。 判准类别之后,再要注意的就是挖掘使用这种表达方式在文中的作用, 分析要结合主题和形象。 (2)鉴赏表达技巧。要结合所表达的思想内容鉴赏。表达技巧属作品形式的范畴,总是 为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服务的。“作用”也好,“好处”也罢,首先是 指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和好处。 要结合对语言的揣摩鉴赏。在文学作品中,任何表达技巧都是通

20、过语,言来实现的,因此鉴赏表达技巧要同揣摩语言相结合。揣摩语言,从操 作方面来说,更多的应该从分析语言的组合关系或呈现形式入手,深入 体会分析。 要会简要阐释。鉴赏表达技巧,只说出结论或只举出例子,都是不行 的,需要的是把两者结合起来作阐释。 3.如何正确筛选文中的重要信息 “辨别、筛选文中重要信息”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辨别题中信息的 正误;二是筛选出与题目有关的语句进行简单表述。散文阅读设题通常 指后一种。,(1)读懂暗示语。 散文写景、抒情或叙事,作者为了表情达意总是对人物或事件、时间或 空间、景物或感情作某些暗示、标识,或明或暗地给读者传递阅读信息。 (2)悟透概括句(或总结句)。 散

21、文的一些概括句(或总结句)是作者感情的升华或表意的集中体现,隐 含诸多阅读信息,对它应深入解读。 (3)关注过渡句。 过渡句不仅揭示文章脉络层次,同时还常常隐含上下文诸多主要信息。 此外散文阅读还应注意一些指示语(指示代词“这样”“那样”“如 此”等)、情态语(表明人、物情态)、感情句、主旨句所隐含的信息,对,其正确地辨别、筛选有助于我们阅读作品,解答试题。 4.如何概括散文的主旨 (1)从散文的题目明主旨。 有些散文,它的题目本身就揭示了中心思想或是对中心思想的高度概 括。从题目可以看出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反映了什么等问题,通过对这 些问题的回答,并把这些回答连接起来,就能概括出中心思想。因此

22、文 章题目是理解文章内容和答题的重要的“已知”条件,切不可“视而不 见”。 (2)从开头、结尾处明主旨。 一篇好的散文,为了便于读者把握文章的题旨,通常在开头或结尾处,有,点明中心的句子或段落。一般来说,在开头有总领文章的作用,在文章 的结尾有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的作用。分析好这些开头和结尾就能准 确地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3)从中心句中明主旨。 文章的中心句是文章思想感情的集中反映,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往往 直接点明中心思想。找准了中心句,就可以归纳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如 果是要归纳某一段的大意,要学会找中心句。段落的中心句一般在段首 或段尾,有的则在段中,有的甚至在下一段的段首,如果是下一段

23、开头的 句子,此句必定是承上启下的句子。 另外,把握文章的主旨,还要找出并读懂那些蕴含着作者观点、感情倾,向的语句。 (4)分辨散文类型明主旨。 按照内容和表达方式的不同,散文可分为三种类型:记叙散文、抒情散 文、议论散文。记叙散文是以记叙人物、事件、景物为主的散文,主要 看作者所写人物的性格特征,还要看画龙点睛的句子,赞扬了什么精神, 讽刺了什么现象,鞭挞了什么世风。抒情散文是以抒发作者主观感情为 主的散文,主要看作者抒情的方式,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间接抒情 还要看是借景抒情,还是托物言志、借古讽今;还要看流露了什么感情, 阐发了什么哲理。议论散文是以发表议论为主的散文,主要看作者的观

24、点是什么。,四、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1.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 (1)描绘类。 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某个句子)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行(或不好)。因为该词(句)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 +对象+效果,换了后就表达不出这个效果。 (2)结构类。 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某两个或三个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 系;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3)修辞类。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点明修辞手法+修辞本

25、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 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了,加强语气等。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等。 2.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 (1)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 下文做铺垫。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3)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 有尽而意

26、无穷。 3.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 (1)艺术类。 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作用)。 (2)人称类。 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答题模式:,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 进行抒情,有时起到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 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4.有关归纳内容要点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答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全文)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 语或关键语句;第三步组织语言,整合答案。,一、(2014北京,1821,

27、18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废墟之美 “废墟”在很多中国人的心目中是一个跟文化和美学不相干的贬义词, 甚至现代汉语词典对“废墟”一词的解释也仅仅是“城市、村庄 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并没 有错;但若用世界知识来衡量,这样的理解就很不够了。在欧洲,“废 墟”的含义自近代以来有了明显的丰富和扩充,这个语词被赋予了更为 深厚的内涵。 “废墟”的词义变化是从欧洲的文艺复兴开始的。早在15世纪,人们从 偶然的废墟挖掘中发现了古代希腊、罗马时代那些生机勃勃的壁画、,雕塑等绝妙艺术品,受到极大的震撼和鼓舞,于是决心以古代为榜样来 复兴文学和艺术。古代那些巍峨的神庙和宫殿

28、,尽管多半都在战火和天 灾中沦为废墟了,但它们依然令人肃然起敬,不仅引起人们思古的幽情, 更激发人们对艺术创造的热情。从那时起,欧洲人就渐渐养成了对所谓 “残缺美”的欣赏习惯。于是各地残破的古建筑遗址越来越成为文学 艺术家描写和表现的对象,“文物”的意识也在人们心中萌发了。 废墟的美学价值及品位的提升,另一个重要进程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 的浪漫主义运动。这一历史时期,欧洲工业化运动的弊端已开始显现出 来,加上启蒙运动中提出的“返归自然”的主张,这些都在浪漫主义运 动中引起强烈的反响。一些浪漫派作家厌恶工业化的喧嚣,缅怀中世纪,的田园生活和情调,创作中喜好远古的题材,追求神奇和神秘,爱好废墟

29、 的景象。欧洲常见的古堡遗址很符合他们的审美理想。 第三股推动力量是1820年爱琴海米罗岛上的女性雕塑阿弗洛狄忒,即 “断臂维纳斯”的发现。这尊被认为世界上最美的女性雕塑,多少人想 复原她的双臂姿势都以失败告终,“断臂维纳斯”也由此作为残缺美的 经典永远定格,为废墟的残缺美进入美学殿堂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使保 护废墟遗址成为一种文化行为。 有位外国作家在观赏希腊卫城废墟的时候,发出这样的惊叹:“那种想 象的喜悦,不是所谓的空想的诗,而是悟性的陶醉。”我国有作家旅欧 时也兴发类似的惊叹:“看到一座古堡废墟耸立在多瑙河畔,就像看到,了600年前塞尔维亚人的智慧和力量。”美学家朱光潜说:“年代的久 远

30、常常使一种最寻常的物体也具有一种美。”那些遥远年代创造的宏 伟的宫殿、陵寝、庙宇、城墙、古桥、古塔等,包含着前人非凡的智慧 和巨大的辛劳,不管它毁于兵燹还是天灾,都会引起人们的痛惜,抚残体 以思整体,产生心灵的震撼和共鸣,而这种震撼和共鸣就是一个审美的 过程。 一见残破的废墟就觉得碍眼,不惜工本修葺一新,这在某种意义上是缺 乏文化素养的表现。重修伟大的长城废墟这一“石头的史诗”,修了一 段又一段,然后把这些新长城当作旅游点,吸引游人来看这假古董,这是 对国民文物意识的严重误导!殊不知这种以假乱真的做法,对那些稍有,文物意识的游客来说是倒胃口的。笔者曾多次陪同来自各地的朋友游 览长城,人家往往事

31、先就提出要求:“可不要领我们去看新的长城哦!” 一次我陪两对外国夫妇游览司马台长城,起初我也不知道它是“修旧如 旧”过的,以为是被岁月特赦了的。直到走完最后一个完好的岗楼时, 眼前突然出现乱石满地的残破的长城遗迹。大家不约而同喊了起来: “长城在这里呢!”不顾一切地攀爬了起来。不难理解,人家要瞻仰和 领悟的是那尽管残破,却带着岁月沧桑,因而能唤起“悟性的陶醉”的 伟大长城废墟,而不是任何用钱就能换来的崭新建筑。 联系近年来重修圆明园的呼声,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无数大拆大建 事件,不难看出,关于废墟美的意识在有些人那里还是“”! (取材于叶廷芳保护废墟,欣赏废墟之美),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

32、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之一是纠正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废墟”这一 语词的错误解释。 B.中国的长城废墟凝聚着岁月沧桑,如同希腊卫城废墟一样,给人以一种 “悟性的陶醉”。 C.废墟遗存往往透露着前人的非凡智慧和巨大辛劳,从而带给后人以心灵 的震撼和共鸣。 D.对废墟的认知事关国人审美意识的改进,也有利于“修旧如旧”文物保 护观念的普及。 E.文章既蕴含着历史感兴,也渗透了现实关怀,表达了作者对提升民族文化 素质的热望。,2.通读全文,用一句话简要表述作者所理解的“废墟”。(3分) 3.文章勾勒了欧洲自近代以来理解“废墟”过程中的三个重要历史节 点。请分别概括三个节

33、点中人们对“废墟”的不同审美感悟。(6分) 4.本文认为,已成废墟的圆明园遗址不应重修。你是否同意这种意见,说明 你的理由。(5分) 一、 1. 答案 AD A.与本文的写作目的不符,本文的写作目的在于分析“废 墟”为何是美的,以及联系我国现状对缺乏“废墟美”意识、对历史文物 “除旧布新”等行为的批判,呼吁保护废墟并欣赏废墟。D.“有利于修 旧如旧文物保护观念的普及”错,应为“保护废墟、欣赏废墟”的观 念。,2. 答案 指含有历史文化信息、具有文物价值和美学内涵的建筑遗存。解析 命题要求是“通读全文”,把握“废墟”的要点,那么把握文章结 构层次、理清文章思路就尤为重要。本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

34、分谈“废 墟”这个词的内涵在西方的演变历史,“为废墟的残缺美进入美学殿堂提 供了有力的依据,使保护废墟遗址成为一种文化行为”,被赋予了文化和美 学的内涵,变成了学术概念;第二部分从两个角度分析“废墟”为何是美 的,这部分就是废墟的内涵,包括了文学艺术性及其历史价值,能够唤起人 们的想象力,具有美学审美价值,会使心灵产生强烈的震撼和共鸣。答案可 在对这部分的总结、提炼、筛选中获得。 3. 答案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从废墟中引发了思古的幽情和创造的热情,生成了残缺美意识。,(浪漫主义运动阶段)人们在废墟中寄托了缅怀田园,喜好远古,追求神奇和 神秘的审美理想。 (1820年“断臂维纳斯”的发现)使人

35、们深化了对废墟残缺美的认知。解析 三个历史节点阐述的是“残缺美”从产生、发展到成熟的进化 过程,应从审美感悟的角度提炼关键词语。第一个历史节点文艺复兴 时期,“不仅引起人们思古的幽情,更激发人们对艺术创造的热情”,从而 产生了对“残缺美”的欣赏习惯;第二个节点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 浪漫主义运动,“缅怀中世纪的田园生活和情调,创作中喜好远古的题材, 追求神奇和神秘,爱好废墟的景象”,这是“残缺美”的发展阶段;第三个 节点1820年“断臂维纳斯”时期,“作为残缺美的经典永远定格,为废 墟的残缺美进入美学殿堂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使保护废墟遗址成为一种文 化行为”,这是“残缺美”的成熟时期。,4.

36、答案 (示例)我同意,废墟的艺术价值不仅在于它是一片断壁残垣,更在 于它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点点气息。当我们看到它的时候,它能够唤起我 们内心无限的想象,从而产生心灵的震撼和共鸣,这种审美过程是一个完好 无损的圆明园远远不能给予的。持修复观点是缺乏文化修养的表现,我们 应纠正“修旧如旧”的思想观念,保留废墟,就是保留一段沧桑的历史,就 是保留一段美。 考生可同意,也可不同意;能够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二、(2013天津,1621,21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胡杨人家 刘之蔚 分布在额济纳荒漠里的黑水城、红城还有无法考证的大同城,在国人的感 情世界和历史记忆里是复杂和纠结的。这里曾经的

37、一切,胡人、党项人、 土尔扈特人、蒙古铁骑、丝绸之路、居延海、黑水河、耶律阿保机、成 吉思汗、萧太后、科兹洛夫、黑将军如今谁又在乎过?谁又知道,额 济纳就是党项语发音的“黑水城”? 每年的九月下旬,黑水河的上游水闸都要放水,额济纳沿黑水河生长的胡杨 林仿佛一夜间被镀上了金色。因为得到黑水河的滋润,这里的胡杨林要比 其他地方的早黄一个月左右。,日出之前赶到二道桥,当走到四道桥,已接近晌午时分,刚过了一座新修的 木桥,想找个地方交个“地税”,但见有一处胡杨林煞是茂密,便不及细想 一溜小跑往里钻了进去。 不曾想到在这林子掩映之下居然“藏”有毗邻的两座蒙古包,心中不禁窃 喜,直奔过去。 从外观上可以判

38、断出,这两座蒙古包不是旅游区常见的忽悠游客的山寨包, 而是真的有人在此居住。此时胡杨林外飞沙走石,而林子里安静得仿佛时 间都为此凝固了。 见蒙古包开着门,没敢靠近,朝里吆喝了声:“家里有人吗?” 随着应答声,门里探出一张中年妇女的脸,黑里透红带着油光,乐呵呵地喊 我进去喝茶。晃悠一上午的我此时的确已是口干舌燥、饥肠辘辘,便腆着 脸不客气地问:“有吃的吗?”那中年妇女回答脆脆的:“有,跟我们一块吃,羊肉饺子吧。” “我还有朋友在林子外,能一块来吃吗?要多少钱?”我有点儿得寸进尺 了。 这一问,也许有些唐突,只见对方一愣。不知啥时她的身后又多了一张年轻 姑娘的脸,有着蒙古人特有的刚毅的线条,煞是好

39、看。姑娘接过话题问道: “你们几个人,还想吃啥?” “有手抓羊肉不?” “有!”回答一样是脆脆的,伴以银铃般的笑声。 我就纳了闷了,这哪像是不期而遇,明明是到亲戚家里。便回身招呼伙伴们 钻进了一座摆着一张折叠餐桌的蒙古包。不一会儿,蒙古包外由远而近传,来一阵摩托车的马达声,循声望去,一个男人出现在门口。 老代。这是我真真切切在额济纳近距离见到的第一位蒙古汉子,不高的个 头,但十分的壮实,一样的黝黑发亮得让城里人无比艳羡的肤色,健康阳 光。不曾想到的是,在后面的交谈里我才发现,之前印在我脑海里的蒙古汉 子应该是端着苍鹰的姿势,个顶个儿膀大腰圆的摔跤手模样,而老代很浓缩 且很腼腆。 关系就这么在你

40、一句我两句的沟通中变得融洽起来,就像一壶好茶,浸出物 是慢慢地释放出来的。 但我还是心里没底,提到了餐费的问题。老代憨憨地说昨天也有人要吃手 抓,给了60元。,我没说啥,心里有底了,见他们开始包饺子了,我说:“让我媳妇儿来帮忙包 可以吗?” “可以啊,来吧。” 我又认真地“调侃”了一句:“俺们山东人包饺子,肉馅儿要塞得满满 的。” 老代乐呵呵地回了一句:“没事啊,包成包子都行。” 饺子是用搁在外面空地上的炉子煮的,到了晚间这炉子就得抬进蒙古包生 火烧水取暖。姑娘在煮饺子,我就开始拍照,这时才开始观察老代家周边的 一切。荒漠深处的额济纳,秋天显得十分的短促,犹如礼花般绽放的黄色叶 片或繁如花海或

41、星星点点,映衬着千年胡杨那遒劲的枝干,美得让人窒息。,手抓羊肉上来了,是一整块羊胛骨肉,在甘肃,在青海,在陕西,没少吃手抓羊 肉,这回真长见识了。毫不夸张地说,这是我吃到的最棒的手抓!问起老代, 为啥会给我们上这块肉。 “家里来了尊贵的客人我们就会杀一只羊,用最好吃的肉来招待客人,你们 吃完走了,这块骨头,我们洗一洗,拴上一根麻绳要挂在蒙古包上的。” 呜呜,我差点没感动得冒泡儿。 慢慢聊着,我这才知道,之前最先打招呼的那位中年妇女是老代的丈母娘, 而那位年轻的姑娘是老代媳妇儿,我的眼镜差点儿没掉地上,这关系一时我 都没反应过来。老实说,刚开始我把他媳妇儿当他女儿了。老代没生气,反 而开怀大笑,

42、蒙古人的豪情和大度一览无余。,因为忙活我们这顿饭,等我们吃完了,人家一家才开始用餐,怪不好意思 的。又等了一袋烟工夫,才最后过去把饭钱硬塞给了老代。之前说好了的: 两盘羊肉饺子、一份手抓羊肉,共60元。给老代一张,没让他找钱,老代有 点不好意思收,这时候,我的态度有点强硬了,必须收下!见他们也喝茶,也不 管他们喜不喜欢,留下我摄影包里带的所有的“大红袍”,挥一挥衣袖,与 老代一家人道别,没有相约来年,轻轻地带着一份纯真,我们走了,还觉得有 点儿豪迈。 回来的路上,在想一件事儿,如果戴望舒是蒙古族的,他还会不会潇洒地轻 轻挥一挥衣袖,撑着那把油纸伞去幽会那丁香般的姑娘?扑哧。 (选文略有删改),

43、1.“关系就这么在你一句我两句的沟通中变得融洽起来,就像一壶好茶,浸 出物是慢慢地释放出来的”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2.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3.文章结尾处化用了哪两首中国现代诗?以拟声词“扑哧”收尾有何效果? (4分)4.请概括老代的性格特点,并加以分析。(4分)5.有人认为第一自然段可删去,有人认为不应删,你有什么看法?请说明理由。 (3分),6.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准确的两项是(4分) ( ) A.标题“胡杨人家”既点出了老代一家生活的环境,又暗指这家人具有胡 杨一样的品格。 B.本文时而使用当前流行语和网络语,富有时代气息,但也显得文风不够庄 重。 C.“我”与

44、老代的邂逅,既颠覆了“我”心目中蒙古汉子的形象,又印证了 “我”心目中的蒙古汉子形象。 D.本文以记叙为主,兼有抒情和描写,通过细节展现人物性格,情节曲折,文 辞华丽,又不乏风趣。 E.文末“我”“与老代一家人道别,没有相约来年还觉得有点儿豪 迈”,表现了“我”的豪爽与洒脱。,1. 答案 略去谈话内容,突出谈话效果;结构上承上启下。解析 回答本题应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作答。内容分析要注意比喻句 的表达效果;这句话位于文章中间,结构上往往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 答案 抓住典型景物,写出额济纳秋色之美;营造氛围,烘托胡杨人家;运 用比喻、夸张等手法使景物鲜明生动。解析 理解文章的句子可以从其手法、

45、作用、意思、所处的位置等角 度入手。“犹如”引领了一个比喻句,“美得让人窒息”为夸张,这句话是 描述作者观察的老代家周边的景物,也是为了烘托胡杨人家,表现额济纳秋 色之美。,二、,3. 答案 再别康桥 雨巷 幽默俏皮,引发联想。解析 “轻轻”“挥一挥衣袖”来自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油纸 伞”“丁香般的姑娘”为戴望舒的雨巷中的意象。结尾只用“扑 哧”一个拟笑声的词,很俏皮,让人对此词前面的内容产生无尽联想。 4. 答案 淳朴、憨厚、豪爽、大度等。 (示例)“我”向老代提出餐费问题时,他“憨憨地”回答了一个有依据的 很低的价钱,从中可以看出老代淳朴、憨厚的性格;“我”把老代媳妇当成 他女儿的时候,他不但没生气,反而开怀大笑,从中可以看出老代豪爽、大 度的性格。解析 围绕对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的描写,筛选信息,加以概括,注 意关键词。,5. 答案 不删:具有历史感,文化意蕴更浓。 应删:直接叙事,行文简省。解析 此题为开放性题目,答案可以选择,但无论选择哪一种,都要做到观 点明确,即首先明确“可删”或“不应删”,理由结合第一自然段内容作 答。 6. 答案 BD B.“但也显得文风不够庄重”不当,应为“使文风更加清 新”。D.“通过细节展现人物性格,情节曲折,文辞华丽”不当,主要是在 事件的发展过程中展现人物性格,没有曲折的情节和华丽的文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