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年高考2年模拟2016届人教版新课标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十八实用类文本阅读.ppt

上传人:微传9988 文档编号:3386425 上传时间:2018-10-22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5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年高考2年模拟2016届人教版新课标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十八实用类文本阅读.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年高考2年模拟2016届人教版新课标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十八实用类文本阅读.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年高考2年模拟2016届人教版新课标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十八实用类文本阅读.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年高考2年模拟2016届人教版新课标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十八实用类文本阅读.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年高考2年模拟2016届人教版新课标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十八实用类文本阅读.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课标版 语文 专题十八 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一生梦不醒,红楼解味人 2012年5月31日凌晨,95岁高龄的红学家周汝昌先生逝世。或许一生的喧嚣太多了,他选择安静地离开。“不开追悼会,不设灵堂,安安静静地走。”他留下这样的遗愿。 进入红学研究,多少是个偶然。那是1947年,在燕京大学读书的周汝昌收到兄长周祜昌寄至燕园的信函说,他看到胡适新近一篇谈红楼梦的文章,嘱咐周汝昌帮忙查证。周汝昌遍查燕京大学图书馆,果然在敦敏诗集懋斋诗钞中发现了一首咏芹诗。周汝昌将这一发现撰写成文,发表在1947年12月5日天津国民日报上。没想到几天后,胡适就托人转交了一封给周汝昌的信,肯定、鼓励这

2、位在校大学生的研究。胡适此时已是学界大拿,又是“新红学”的开创者,他的来信让周汝昌“欣幸无已”。1948年,正埋头撰写红楼梦新证的周汝昌特意跑到胡,适家中拜访。令周汝昌激动的是,胡适竟将珍藏多年的孤本甲 戌本石头记慷慨地借给他翻阅。正因为这一段渊源,周汝昌常常被看 作是胡适红学研究的关门弟子。 1953年,红楼梦新证出版。这部40多万字的红学研究著作引起轩然 大波,因为在当时很少有人敢将红楼梦拔到那么高的地位周汝 昌将红楼梦与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但丁的神曲等世 界名著相提并论,并大加赞赏。周汝昌把胡适、顾颉刚、俞平伯的 “曹、贾互证”方法最大限度地、最完整地发挥出来。由于崇尚实证, 他的每一

3、个论点的提出都以充分丰富的文献资料为基础。又因为崇奉 实录,他把全部实证工作都作为论证实录的手段。周汝昌的红楼梦新 证乃至后来的“曹学”,其基本的方法论就是以历史上的曹家与小说,中的贾府双向互证,在以历史资料推证小说本事的同时,又以小说情节 反推历史,史学与文学合而为一。正是从红楼梦新证开始,“红 学”实证研究开始体系化、专门化,后来它被称作“红学史上一部划时 代的著作”。此年周汝昌35岁,因为这部书,他得以调任人民文学出版 社编辑,成了学界“红人”。也由于这部书,他在后来的政治运动中变 成了“资产阶级胡适派唯心主义”的“烦琐考证”的典型代表,被关进 “牛棚”下放。 周汝昌将红学构建为四大范畴

4、,即曹学、版本学、脂学、探佚学,其晚 年在探佚学发力颇多,在他近年出版的数十部红学著作中,曾先后提出 一系列探佚成果,观点令人耳目一新,但也招致不少异议。如他提出林,黛玉系“沉湖而死”;“金玉奇缘”说的不是贾宝玉和薛宝钗,而是指 贾宝玉最终与史湘云的结合;等等。 1982年,周汝昌发表了什么是红学一文,在把人们呼吁的文学批评 方法描述为“十六字真言”之后,干脆把文学性研究剔出“红学”的范 围,他说:“红学显然是关于红楼梦的学问,然而我说研究红楼 梦的学问却不一定都是红学不能用一般研究小说的方式、方 法、眼光、态度来研究红楼梦。如果研究红楼梦同研究三 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以及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小

5、说全然一样,那就无须红学这门学问了。”在把文学性研究剔出“红 学”之外的同时,他把自己剔出了主流“红学”的研究队伍。此后,他,被喻为红学界的独行侠。他关于“红学”之界定、对红学史的回顾、 对曹雪芹画像的考证等等,一次次地掀起了“红学”研究的争议。 从30岁开始,周汝昌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红学”,是红学界当然的 望者。一般说来,在某一学界成为望者又著作等身的人,同辈或后学者 常常只有仰视和尊敬的份儿,很少会有人出言不逊。但周汝昌是个例 外。在红学界,他被誉为“红学泰斗”,也被批作“闭门造车”,他的一 生,可谓毁誉参半。周汝昌曾有诗云:“小童何以知途向,瞎马盲人旅亦 难。”他六十余年间所走过的治

6、红学之路,因偶然而生,又历经政治对 学术氛围和学术方向的多次影响,终至晚年,既得到肯定、赞誉,身上罩 着光环,亦受到讥嘲与攻击。 说不尽的红楼梦,道不尽的人与事。周汝昌梦在其中近七十年。梦未醒,人已去,花落水流红,谁解其中味?还是让老人家安安静静地走吧。,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周汝昌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他研究红学,常常提出一些与众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虽然令人耳目一新,却也招致很多异议。 B.红楼梦新证这部书,使周汝昌成了学界“红人”,也使得他在政治运动中被关进“牛棚”下放,他的“红学”研究被迫中断。 C.在周汝昌看来,“红学”中的文学性研究应与三国演义

7、等小说的研究区别开来,不能用一般的研究方式、方法、眼光、态度。 D.周汝昌研究“红学”深受“大拿”的影响,如他晚年提出的林黛玉系“沉湖而死”的观点,就是在胡适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 E.从早年红楼梦新证到晚年的探佚学,周汝昌的“红学”之路并不顺利,他的“红学”研究的方法和结论一直饱受争议。 2.结合全文,概括周汝昌先生为红楼梦的研究做出的贡献。 3.简析“还是让老人家安安静静地走吧”这句话的作用。 4.周汝昌在“红学”研究上的成功,给了我们哪些借鉴?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2. 答案 把红楼梦与世界名著相提并论,大大提高了红楼梦 的地位。将“曹、贾互证”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最完整地发挥出来,使

8、 “红学”实证研究开始体系化、专门化。将“红学”构建为四大范畴, 即曹学、版本学、脂学、探佚学,曾先后提出一系列探佚成果。把人们 呼吁的文学批评方法描述为“十六字真言”,将文学性研究剔出“红学” 的范围。,1. 答案 AB C.偷换概念,据第五段“把文学性研究剔出红学之 外”可知,周汝昌认为,红楼梦的文学性研究不应在“红学”的范围 内。D.无中生有,“林黛玉沉湖而死”的观点与胡适无关。E.“一直饱受 争议”不准确。,解析 根据题意,可从第三段中筛选出“将红楼梦拔到那么高的地位周汝昌将红楼梦与世界名著相提并论,并大加赞赏”“把曹、贾互证方法最大限度地、最完整地发挥出来”“红学实证研究开始体系化、

9、专门化”,从第四段中筛选出“将红学构建为四大范畴,即曹学、版本学、脂学、探佚学,其晚年在探佚学发力颇多曾先后提出一系列探佚成果”,从第五段中筛选出“在把人们呼吁的文学批评方法描述为十六字真言之后,干脆把文学性研究剔出红学的范围”等语句加以概括,分点作答。 3. 答案 结构上:照应文章开头,首尾呼应,使全文结构完整。内容上:表达默默地为老人送行的心愿,体现作者对周汝昌先生的尊重;遵从并满足周汝昌先生的遗愿,希望老人家“临走”时,不再受到打扰;暗示了周汝昌先生生前过的是毁誉参半的不安静的生活,如今一切已归于平静。解析 此句在篇末,结构上与开头呼应。内容上,既有作者对逝者的特定 情感,又表现了作者对

10、传主的评价。注意分点作答。,4. 答案 执着的精神。从30岁开始,周汝昌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 “红学”;当招致异议甚至遭到批评时,他依然坚持自己的学术研究。认 真细致的工作态度。做查证工作时,一丝不苟,查遍大学图书馆。既善于 继承又努力创新。善于借助于名家,周汝昌主动拜访红学大拿,借鉴专家们 的研究方法;善于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创作红楼梦新证借助了胡、 顾、俞的“曹、贾互证”的方法,他曾先后提出一系列探佚成果,观点令人 耳目一新。依据充足,奠定丰厚的基础。红楼梦新证每一个论点的 提出都以充分丰富的文献资料为基础。解析 根据题意,应通观全文,从治学精神、工作态度、研究方法等不同 角度分析周汝昌成

11、功的原因,分点作相应概括。不要求面面俱到,能就以上 任何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探究即可,要做到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如果只谈一点,一定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分,能自圆其说。,典例1 (2014河北百校联盟一检,12,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修谱之风盛 寻根情结浓 中国家谱总目主编、上海图书馆研究员王鹤鸣访谈录 任思蕴 文汇报:清明节将至,我们这个民族特有的慎终追远、缅怀先人的日子又到 了。与其他民族相比,中华民族重温家族历史和记忆的意识是不是特别强 烈? 王鹤鸣(以下简称王):应该说,中华民族是特别重视家族历史和记忆的民 族。从我研究多年的家谱谈起,世界范围内,修家谱的民族并不少,

12、但各国 修家谱的发展程度、形式各不相同。我国有长达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这一,传统发展得最完整、最系统、最成熟。 中国人修家谱的历史悠久,中华民族的家谱文化是伴随着中华文明起源发 展的。母系氏族社会讲究血缘的纯正,讲究辈分和宗族,因此中国从母系氏 族社会晚期开始就有了原始形态的家谱。 此外,中国人修家谱的传统一直延续到现在,并且修谱的意识始终很强烈。 尤其是近五十年来,海峡两岸以及海外华人聚居的地方,民间一直非常热衷 于在祖先留下的家谱的基础上编修新家谱。中国历史文化有三个传统:一 是正史,如史记汉书宋史等,由国家编撰;二是方志,由地方政 府编撰;三是家谱,记载一个家族的脉络。例如,现在孔子家谱已

13、经编到八 十几代,记载着世界各地两百多万人的人口信息,规模庞大。编修新家谱是,中国历史上修谱传统的延续与发展,短短几十年内形成的这股热潮,其声势 之大,影响之深,远远超过中国历史上编修家谱的任何一个阶段。 文汇报:为何是近五十年来形成了这股修家谱的热潮?我国现在修家谱风 气较盛的是哪些地区? 王:近五十年来的这股修谱热潮,最初是在台湾地区出现的。台湾地区绝大 多数人是从大陆迁移过去的,他们的根在大陆,与大陆之间有着血浓于水的 亲缘关系,一直以来无法割舍深厚的宗亲情感和恋土怀乡的情怀。因为客 观因素,台湾与大陆分隔,当地居民逐渐掀起修家谱的热潮,以厘清祖上脉 络,排遣思乡之情。据统计,台湾家谱约

14、有一万种,其中80%是近五十年编修 的。而大陆出现编修新家谱的热潮,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确立,一度受到压抑的谱牒研究 在大陆重获关注。民间热衷于修谱之余,还自发组织一些文化活动。现在, 大陆修家谱比较多的是福建、浙江、江苏、安徽、湖南、广东等省。 1987年以前,台湾人不能回大陆,修家谱时也只能记录家族中生活在台湾的 人口的信息。进入21世纪,两岸民间修谱活动更趋活跃,逐渐出现海峡两 岸、海内外宗亲合作编修新家谱的现象。 文汇报:有没有一些令您印象深刻的事例能反映出家谱在华人世界的“热 度”? 王:我曾收到很多信件,提供私藏家谱的相关信息,

15、提醒我们编进目录。我记得,上海音乐学院有一位老教授叶淑莲,退休后定居美国,回国探亲时偶然得知我们的编撰工程,特地来到上海图书馆,把自己的一套家谱送给我们。她对我说 :“这部家谱收藏在上海图书馆,出现在家谱总目录中,这是这部家谱最好的归,宿。”还有一位侨居美国的山东大学中文系的退休老教授王宜训,好几次写信给我,表示要来上海做一名志愿者:“我不要任何报酬,一切生活费用自理,我期待着中国家谱总目这一功垂千古的历史文献,早日问世。” 文汇报:由此可见,华人心中的家谱情结的确非常浓重。那么,就增强全球华人的认同感和凝聚力而言,您认为承载着家族记忆的家谱有着怎样的意义呢? 王:其实整个编修新家谱的过程,就

16、是海峡两岸人民和海外华人对同宗共祖的血脉的追寻和认同,也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在合作修编新家谱的过程中促进了海峡两岸的交流,进而达到了弘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的效果。这对祖国的和平统一进程也必然有推动作用。 在我看来,绵延五千年之久的编修家谱文化习俗,是中华文明发展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值得继承、发扬的优良文化传统。 (选自文汇报,略有删改),(1)下列对这篇访谈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文汇报记者认为清明节是我们民族特有的慎终追远、缅怀先人的 日子,王鹤鸣先生认同了记者的观点,并对此进行了阐述。 B.中华民族是一个特别

17、重视家族历史和记忆的民族,世界范围内修家谱的 民族并不少,但是中华民族最重视修家谱。 C.台湾与大陆分隔,当地居民逐渐掀起修家谱的热潮,以厘清祖上脉络,排遣 思乡之情,这是近五十年修家谱热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D.谱牒研究在大陆一度受到压抑,在台湾修家谱热潮的影响下,随着解放思 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确立,大陆修谱逐渐兴盛起来。 E.海峡两岸、海内外宗亲合作编修新家谱,促进了海峡两岸的交流,达到了 弘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的效果。,(2)为什么说中华民族是特别重视家族历史和记忆的民族?请简要回答。(6分) (3)王鹤鸣先生举热衷修家谱的典型人物,举了两位身在海外的教授,而

18、没有 举生活在大陆的一般中国人,这是为什么?请具体分析原因。(6分) (4)这些年来,许多姓氏不管家族大小,都要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 修家谱,你认为这样做有意义吗?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阐述。(8分)考查内容 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评价文本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对作品进 行个性化解读。解题关键 在准确把握文本信息、材料的基础上,联系现实,对文本进行 个性化解读。,解析 (1)A.“王鹤鸣先生认同了记者的观点,并对此进行了阐述”有误, 王教授并没有对清明节问题发表看法。B.“中华民族最重视修家谱”于 文无据。D.“在台湾修家谱热潮的影响下”表述不当,文中无此意。 (2)答题的信息点在文章的二、三、

19、四段。这三段内容是王鹤鸣教授对记 者第一个问题的回答。王教授的回答一开始就点明了观点“中华民族是 特别重视家族历史和记忆的民族”,接着就是具体分析。本题的答案就从 其分析中概括即可。 (3)回答本题要注意文章当中经常出现的词语“海外华人”“全球华人”, 看这两个例子对表现“海外华人”“全球华人”所起的作用;另外,还要借 助平时对“论据”知识的了解,“典型性”就是论据的最基本的特征。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答案 (1)CE,(2)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人修家谱的传统发展得最完整、最系统、最成 熟。中国人修家谱的历史悠久,自母系氏族社会晚期开始就有了原始形 态的家谱。中国人修家谱

20、的传统一直延续到现在,并且修谱的意识始终 很强烈。 (3)教授是知识分子,比一般人有影响,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举身在海 外的华人的例子,更能代表全球华人。举海外教授的例子,便于反映家谱 在全球华人世界中的“热度”,从而有力地说明全球华人的认同感和凝聚 力。 (4)(示例)有意义。通过修家谱,可以重温家族的历史和记忆,促进社会和 谐。通过修家谱,人们可以明确自己的血缘关系,明确家族来龙去脉,知道,“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知道与族人的相互关系,有利于促进宗族内部 的亲和,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 家谱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修家谱的文化习俗,是中华文 明发展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值得我

21、们继承、发扬的优良文化传统。 通过修家谱,有助于海峡两岸人民和海外华人对同宗共祖的血脉的追寻 和认同,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 通过修家谱,可以弘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对 祖国的和平统一进程有推动作用。,典例2 (2014课标全国,12,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爱国科学家邓叔群 经过清华学堂八年苦读,邓叔群于1923年经考试公费留学美国。同时去的 同学大多选择学习外交、银行、军事、法律等专业,只有他不听别人劝告, 为了解救贫困的中国农民,一心入读康奈尔大学的农林专业。留学期间,目 睹同胞受到种族歧视,这激发了他为国争光的民族自尊心,决心在最短的时 间内学到最

22、精湛的科学知识。他不仅主科成绩都是A,而且荣获了全美最 高科学荣誉学会颁发的两枚金钥匙证章。正当他博士论文接近完成时,国 内岭南大学急需一位植物病理学教授,导师惠凑推荐了他,但建议他完成论 文后再回去。邓叔群却认为,学到先进知识报效祖国,正是自己求学的真正,目的,于是当即回国。 在回国后的十年中,为搜集我国第一手真菌资料,他手提竹篮,攀山入林,一 样一样地采集,逐一鉴定,定名分类。他先后研究鉴定的真菌种类达一两千 种,分隶于数百个属,其中首次发现的新属5个,新种121个,为世界真菌资源 宝库增添了新标本,在世界真菌学史上为我国的真菌科学谱写了重要的第 一章,向世界宣告了中国有自己的真菌科学。在

23、世界著名真菌分类学家考 尔夫教授总结的康奈尔大学120年来作出突出贡献的41位真菌学家中,他 是唯一的东方人。 抗战开始不久,为了使自己的研究与国计民生关系更为直接,邓叔群转向了 林业研究。他带领助手深入云南、西康、四川一带,勘察森林资源状况。 他们冒风雨,顶烈日,忍饥寒,摸清了该地区森林资源的组成、分布、蓄积量及病虫害等情况,绘制了中国的早期林型图,并提出了合理经营、开发和,管理原始森林的研究报告,为大后方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参考。其中森林的 材积估算、轮伐期、更新方法、造林方针等,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后来,邓叔群拒绝就任农林部副部长,而在甘肃省建设厅厅长张心一的支持 下,举家奔赴甘肃,开始黄河

24、上游水土保持的研究。经过几年艰苦奋斗,成 功创办了洮河林场及三个分场,建立了一整套保证森林更新、营造量大于 采伐量的制度,创建了以科学的方法经营和管理森林的新模式。邓叔群认 为,水利和林、牧之间具有密切关系,要根治黄河水患,就必须三者并重。 为保持黄河上游水土、减轻下游灾害,他提出了森林生态平衡理论。 1948年,邓叔群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随后,中央研究院要求全体高级研究人员迁往台湾或去美国。他不仅自己明确表示决不离开,还动员其他同事共同抵制。他对家人说:“别忘了自己是中国人,要为民族富强奋斗终生。我绝不跟腐败的,国民党去台湾,也不去美国。”其实在他内心深处,对共产党抱有希望和向往,愿与民族

25、同甘苦、共命运。后来,他早年的学生沈其益受东北解放区领导委托,特地到上海动员他去东北筹建农学院,他欣然接受邀请,并在半年时间内,带病编写出一整套林科大学的教材纲要。作为沈阳农学院创建总指挥,他辛勤工作,调度有方,快速、高效地完成了建校任务。 邓叔群生活俭朴,不图物质享受。新中国成立后,他把抗日战争前在南京购 建的花园洋房捐献给国家,还三次主动提出减薪。抗美援朝时,他将自己的 积蓄捐作军用。1960年,他受林业部委托,举办森林病理学培训班,为各省 培训出数十名专业技术骨干。培训结束后,他谢绝巨额酬金,只留一张结业 合影作纪念。邓叔群一生的选择,都从人民和祖国的需要出发,他以自己的 实际行动,践行

26、着科学报国的理想。 (摘编自中国真菌学先驱邓叔群院士),相关链接 邓叔群(19021970),中国真菌学家。福建福州人。曾任岭南大学、金 陵大学、中央大学等校教授,中央研究院研究员。新中国成立后,任沈阳农 学院和东北农学院副院长、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长。中科院学部委 员(院士)。主要著作有中国的高等真菌中国的真菌等。 (摘自辞海第六版) 我自幼被外祖母严氏收养。她教我劳动,晓我勤俭,并以民族英雄岳飞、 戚继光、林则徐等人的事迹勉励我;教我做人要坚贞不屈、清正廉洁、光 明磊落,这一切促使我从小就立志为中华民族的强盛奋斗终生。 (摘自中国科学院院士自述邓叔群),(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

27、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因为种族歧视使邓叔群深受伤害,激发了他的民族自尊心,他决心用最短 的时间学到最精湛的科学知识,为国争光。 B.考虑到岭南大学开学在即,急需一位植物病理学教授,邓叔群听从导师的 建议当即回国,全然不顾自己即将得到的博士学位。 C.邓叔群采集、鉴定的中国真菌标本,填补了世界真菌研究领域的空白,他 本人也因为在真菌学领域的卓越贡献而得到世界同行认可。 D.抗战时期,邓叔群与助手开展森林勘察,其研究成果不仅支持了当时的大 后方建设,其中不少内容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E.邓叔群基于水利和林、牧并重的思想而提出的森林生态平衡理论,使得 黄河上游的水土得以保持,并减轻了下

28、游的水患灾害。,(2)邓叔群不愿意去台湾,也不去美国,而欣然接受邀请去东北筹建农学院。 他这样做,既有现实因素,又有思想基础。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6分) (3)在国家需要时,邓叔群是如何主动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分忧的?请结合 材料简要分析。(6分) (4)作为一位爱国科学家,邓叔群有哪些突出表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 解。(8分)考查内容 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解题关键 立足文本,紧扣文本材料,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把握文本的主要 观点。解析 (1)A.“因为种族歧视使邓叔群深受伤害”错误。B.“邓叔群听 从导师的建议当即回国”错误。E.“使得黄河上游的水土得以保持”原

29、 文并未说明。,(2)根据题干要求,可以找到答题区间,现实因素体现在第五段,思想基础体 现在相关链接,然后筛选整合,分条概括作答即可。 (3)要认真审读题干“邓叔群是如何主动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分忧的”,作 答时要紧扣题干要求,不要答非所问。 (4)解答本题时要围绕题干中“哪些突出表现”准确筛选信息,然后用自己 的话概括作答。答案 (1)CD 答C给3分,答D给2分,答A给1分;答B、E不给分。(回答三 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2)现实因素:国民党腐败统治的现实使他深感失望;东北解放区领导 尊重人才的诚意使他深受感动。(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意思答 对即可),思想基础:从小受外祖母影

30、响,以历史上的民族英雄为榜样;不忘自己 是中国人,愿为中华民族富强奋斗终生。(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 分。意思答对即可) (3)因为岭南大学的需要,中断学业,提前回国效力;把自家的花园洋房 和积蓄捐献给国家,并主动提出减薪;带病编写教材纲要,为筹建沈阳农 学院辛勤工作。(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4)为中国建立了自己的真菌学,在世界学术领域争得一席之地;为改 变中国农业的落后面貌,选学农林专业;为国计民生需要,及时调整自己 的研究方向;为新中国农林业的发展,努力培养专业人才。(每答出一点 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 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

31、,1.如何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本考点命题大多是以阐述题、小论述题的形式出现。这种题具有较为 浓厚的主观色彩。要解决好这类题,我们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去考虑: (1)准确判断。 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必须作出客观周全的判断,不可以偏概全, 不可主次颠倒,不可主观臆断。文本的主要观点是隐藏在文本选用的材 料之中的,基本倾向是隐含在作者对材料的处理和评说之中的,对文本材 料的解读、对作者材料处理与评议的分析是获取文本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必由之路。离开了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准确判断,就 失去了对其进行“负责任”的评价的基础。 (2)独立思考。 在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有了正确

32、的认识之后,再参照自己平素 对真、善、美的评判标准,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进行评判,同时 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积累进行分析,这样就很容易形成具有个性 色彩的评价。 (3)尊重公德,尊重事实。 在强调个性评价的同时,我们绝对不可以纯粹从自身的兴趣爱好出发,对 文本的观点倾向进行是非褒贬。在强调个性化评价时必须以尊重人类,的共同情感社会公德为前提,在评价判断时必须建立在对文本本身 充分认知的基础之上。 (4)拓展思路,追求深刻。 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进行判断与评价,还要学会广泛联系以拓 展自己的评判思路,我们可以把它与自己掌握的一些理论知识联系起来 思考,比如矛盾对立转化规律、一分为

33、二的思想方法、经济基础与上层 建筑的理论、存在决定意识的理论、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理论等 等。另外,我们还可以运用知人论世的思想方法,把文本观点和其倾向的 形成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去加以考察,从而对其作出客观的历史性的 评价。还可以把文本的观点和倾向与我们的社会现实或未来的发展方,向结合起来,这样就可以使自己的评价具有“一定深度”了。 2.如何评价传记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本考点通常是以论述题的形式进行考查,实质上就是要求考生作一篇微 缩的论文。这里主要谈对传记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进行评价,能够解 决好传记的这类问题,通讯等新闻的相近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解决这 类题目,我们必须注意处理好以下

34、三个环节: (1)正确解读文本,辨清传主、传者立场。 一部传记既包括传主的个性立场,又含有传者的态度立场,两者有时是同 一的,有时是相异的,这两种立场共同构成了一部传记的全部。而传记存 在的社会价值与产生的社会影响,是由这两个方面共同形成的。不过,当,传者的情感态度与传主的情感态度不能一致的时候,我们对传记存在的 价值与产生的影响的分析就应该分别加以考察,不能将两者混同起来一 概而论。即使在传者与传主的情感态度相一致的时候,我们也应该看到 他们彼此在社会上存在的价值或产生的影响也不是完全相同的。 (2)联系社会现实,上下纵横,立体考察。 在对传记本身的情感态度有了客观的认识之后,就必须把传主与

35、传者的 立场态度放到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去进行考察,不仅要看到传记在过 去的价值,还应该看到传记在今天乃至将来可能有的价值。既要看到它 的积极作用,还要看到它的负面效应。一般来说,我们要把传主放在他成 长的具体环境中加以考察,而对传者我们则需要把他放在他作传的历史,时代中衡量,看他对传主材料的取舍、加工、评价、判断。一般来说,我们可以从“存史”“资政”“教化”三个方面对一部传记的价值或影响进行评价。 (3)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行合理规范的阐述。 在获得以上认识的基础上,还必须对这些认识进行综合提炼整合,从而提出自己的观点。之后,必须援引文本里的事实、细节对传主与传者的立场态度进行有条理的解读,然后再把这些解读的结论与自己所能联系到的历史史实(包括现实)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从而实现对自己的观点的证明。最后作一个综合性的结语,再次表明自己的观点。要注意的是,一部传记存在的社会价值和产生的社会影响,应该是多方面的,有主有次的,我们的分析评价一定要从主舍次。当我们发现一部传记的价值或影响在好几个方面都很重要时,也要学会详其一而略其余,企图在一个评价短文里解决好所有问题,这是不明智的,也是不可能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