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伤寒及副伤寒 ( Typhoid fever and paratyphoid fever),湘雅医院感染病科 侯周华,历史回顾 History retrospection,1659年,英国内科医生Thomas Willis首次描述具有持续发热、相对缓脉、神经系统中毒症状、脾肿大、玫瑰疹,少数病例可并发肠出血和肠穿孔等临床特征的疾病,称之为伤寒。,.,1880年 Carl Joseph Eberth从伤寒病人粪便中分离出一种短小、有鞭毛、能运动的杆菌,进一步证实为伤寒的致病菌。,1913年学术界规定将所有可运动的、有鞭毛、相似生物学结构和血清型反应的肠杆菌,命名为沙门菌(Salmonella)。
2、,概述 (Summarize),由伤寒杆菌或副伤寒杆菌引起的一种典型而古老的消化道传染病。 该病在发达国家已很少见,如美国400500例/年,而在发展中国家仍是一个常见病,亚洲700万/年。 基本病理改变 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应。 临床以持续发热、相对缓脉、全身中毒症状、肝脾肿大、玫瑰疹与白细胞减少等为特征。,概 述,病原学(Etiology),病原学,属沙门菌属,肠杆菌科。沙门菌是一大群寄生于人和动物肠道中,生化反应和抗原结构相似的革兰阴性杆菌,目前已知2200种血清型,其中:人-畜共患病:最多专使动物致病:次之专使人致病: 伤寒杆菌及副伤寒,形态学伤寒杆菌电镜照片,病原学,三种
3、抗原O抗原H抗原Vi抗原,病原学,伤寒、副伤寒杆菌抗原的共同与特异性,副甲,表面抗原(Vi),鞭毛抗原(H),菌体抗原 (O),菌名,菌组,病原学,致病物质,病原学,1、侵袭力:,菌毛 有利于菌粘附至肠粘膜,2、毒 素:,内毒素,局部,作用于肠壁,通透性增加,粘膜炎症、溃疡,全身,内毒素血症,外毒素(A群1型),与内毒素协同作用,加重局部和全身症状,生物学特性,抵抗力:耐低温水中成活2-3周 粪便中1-2月 对热与干燥较敏感6015 对一般化学消毒剂敏感,病原学,流行病学 (Epidemiology),流行病学,传染源:病人和带菌者,病程的24周传染性最大, 原有慢性肝胆疾病的患者易成为慢性带
4、菌者传播途径:水源或食物,次为日常生活接触和苍蝇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病后可获持久性免疫,再次患病者极少,流行病学,流行特征:以温带和热带地区多见终年可见,但以夏秋季多见儿童和青壮年多见发病高峰北方地区较南方迟12月,发病机制 (Pathogenesis),细菌 全身脏器中细菌繁殖 小肠 排菌 口 (肝、脾、胆囊、骨髓)胃、小肠感染性胆汁 穿过肠粘膜穿过肠粘膜 经肝胆肠壁淋巴组织 随血流经胸导管 进入 肠道淋巴组织血 流 血 流 使原已致敏的 细菌清除 (第一次菌血症)(第二次菌血症 淋巴组织 组织修复释放内毒素) 严重反应(无症状 ) (髓样肿胀期) (坏死、溃疡)(溃疡愈合)潜伏期 初期
5、极期 缓解期第1周 第23周 第45周,发病机制,病理特征 (pathology trait),病理特点: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应病变部位:末端回肠,该处的集合淋巴结及孤立淋巴滤泡的病变最具特征性病变过程:第一周肿胀第二周坏死第三周溃疡第四周溃疡痊愈,临床表现 (Clinical feature),10天左右(723天)此期无症状潜伏期的长短与摄入的细菌量呈反比整个病程45周,典型病例可分4期,临床表现,潜伏期(Latent period):,初期(第一周),发热:体温呈梯形上升5-7日内升高达39-40发热前轻度畏寒少有寒战及出汗 其他:周身不适,食欲下降,咽痛和咳嗽,临床表现,极
6、期(第二周第三周)发热 持续高热,多为稽留热型也有弛张热型、不规则热型持续1014天,临床表现,消化道症状:食欲下降腹胀,多有便秘少数以腹泻为主右下腹可有轻度压痛,临床表现,极期(第二周第三周),神经系统症状: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听力减退谵妄、昏迷、病理反射等中毒性脑病的表现。(虚性脑膜炎)(随体温下降逐渐恢复),临床表现,极期(第二周第三周),循环系统症状:相对缓脉有中毒心肌炎,相对缓脉不明显有时出现重脉,临床表现,极期(第二周第三周),皮疹(玫瑰疹):713天出现以胸腹部多见、背部、四肢亦见成批出现,一般在10个以下淡红色、斑丘疹、压之褪色直径24mm24天内消失,临床表现,极期(第二周第
7、三周),肝脾肿大:第一周末开始可触及肋缘下13cm质软伴压痛重者可有肝功能明显异常及黄疸,临床表现,极期(第二周第三周),临床表现,缓解期(第三周第四周),体温波动,呈梯状下降 食欲、体力逐渐恢复 腹胀逐渐消失,脾脏开始回缩 但仍可出现并发症,临床表现,恢复期(第五周),体温恢复正常 症状消失 仅表现为体力稍差 一月左右完全恢复健康,临床类型, 普通型(典型) 轻型 迁延型 逍遥型 暴发型 小儿伤寒 老年伤寒 复发与再燃,轻型 发热38左右,病程1-2W,全身毒血症状轻,见于发病初期或已用有效抗生素治疗迁延型 发热持续不退,可持续12月,呈驰张热或间歇热型,常见于合并慢性血吸虫病或其他慢性疾病
8、,临床类型,逍遥型 病情轻微,可照常工作,部分患者因突发肠出血或肠穿孔而被发现。暴发型 起病急骤,毒血症状严重,有畏寒高热,中毒性脑病,中毒性肝炎,中毒 性心肌炎等,死亡率很高。,老人伤寒特点, 发热多不高,但易虚脱 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系统症状严重 易并发支气管肺炎及心力衰竭 病程迁延,恢复慢 病死率高,小儿伤寒特点, 病情轻,病程短 胃肠道症状明显 肝脾肿大常见 肠道并发症少,易并支气管肺炎 WBC不低或增高 病死率低,复发(Relapse),体温正常1-2周后,体温再次上升,血培养阳性。但病情比初发轻,病程短,并发症少。偶可复发23次。原因:抗菌治疗不彻底,免疫力下降,潜伏在病灶中巨噬细胞内
9、的伤寒杆菌繁殖活跃,再次侵入血流所致。,再燃(Recrudescence),在病后2-3周体温开始下降但未降至正常时体温再度上升,持续5-7日后才回到正常,血培养阳性,再燃时症状加重。原因:菌血症未完全控制所致。,并发症 ( Complication),并发症,肠出血:最常见的并发症,多见于第2-3周, 大出血发生率2%-8%,大出血时TP肠穿孔:最严重的并发症,多见于第2-3周,发生率3-4%中毒性心肌炎中毒性肝炎溶血性尿毒综合征其他:中毒性脑病,支气管炎及支气管肺炎,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总数正常或降低N(毒素作用及分布异常和破坏增加 所致),E甚至消失,病情好转其又回升,
10、对 判断病情和疗效有意义。血小板正常或稍低,实验室检查,肥达反应(Widal reaction) 定义:应用伤寒杆菌O与H抗原,副伤寒甲、 乙、丙杆菌的鞭毛抗原(A、B、C)通过凝集反应检测患者血清中相应的抗体,对伤寒与副伤寒有辅助诊断的价值。 一般1周后出现抗体,3-4周达高峰(70%),实验室检查,用已知抗原测相应抗体,血清直接凝集反应。共同菌体抗原O特异性鞭毛抗原H、A、B、C,肥达反应原理:,菌体抗原凝集试验,鞭毛抗原凝集试验,实验室检查,第2周开始出现,34周阳性率达7090%01:80,H1:160,A、B1:80为阳性菌体抗体为IgM 出现早,消失快鞭毛抗体为IgG 出现迟,持续
11、时间长,肥达反应意义:,辅助诊断价值 不是确诊伤寒的唯一依据,实验室检查,动态观察,滴度4倍增高有意义O H不高:伤寒早期H O不高:不久前伤寒已治愈 O产生快,消失早预防接种 H产生迟,持续时间长 回忆反应 其他发热性疾病所致,肥达反应注意事项:,实验室检查,假阴性:10%30%始终阴性,见于早期用抗生素,接受激素治疗及免疫力反应低下假阳性:血吸虫病、溃疡性结肠炎、风湿病,结核病、败血症等肥达氏反应对诊断伤寒有帮助,但不能作为确诊的唯一依据。,肥达反应注意事项:,实验室检查,培养标本 病程 阳性率 意义血 1W 8090% 确诊 骨髓及皮疹 12W 8090% 确诊 大便 34W 80% 参
12、考 小便 34W 25% 参考 十二指肠液 带菌者的诊断 与疗效评价,病原学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 (Diagnosis and distinguish diagnosis),诊断,流行病学资料 临床表现:有重要价值 实验室检查,鉴别诊断,病毒感染 革兰阴性败血症 粟粒性肺结核 恶性组织细胞病 恶性疟疾 钩端螺旋体病,发热、肝脾肿大、WBC不高,治 疗 (Treatment),一般治疗及护理,卧床休息,多饮水 低渣饮食,保持大便通畅, 对症支持,物理降温为主 注意卫生,胃肠道隔离,治疗,注意事项,高热者不宜药物降温 便秘者禁用泻药 腹泻者忌用鸦片制剂 腹胀者忌用新斯的明,治疗,对症治疗,抗菌治疗
13、,喹诺酮类药物 首选 头孢菌素 氯霉素 氨苄青霉素,羟氨苄青霉素 磺胺类 复方新诺明(SMZ-TMP),治疗,喹诺酮类 氟哌酸、氟嗪酸:体温正常后2周头孢三代 常用于对喹诺酮类耐药或儿童氯霉素 0.5tid-qid 热退后减半,再用1014 天,共23周。现不作首选,因有WBC耐药、精神症状等副作用氨苄青霉素 用于带菌者,治疗,肠出血(Intestinal haemorrhage):卧床休息、禁食或流质、止血、输血、必要时介入或手术治疗;观察BP、P、神志、便血情况。 肠穿孔(Intestinal perforation):禁食、胃肠减压、输液、抗感染控制腹膜炎;观察生命体征,并发腹膜炎时应及
14、时手术。,治疗,并发症治疗,中毒性心肌炎: 严格卧床休息 保护心肌药物 足量有效抗菌药物治疗下,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出现心衰时,给予洋地黄和利尿剂 溶血性尿毒综合症: 按急性溶血和急性肾衰处理,治疗,并发症治疗,预防(Prevention),控制 切断 保护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者病人 水、食物 普遍带菌者 蝇、蟑螂治疗病人 三管:水、粪、饮食 预防注射 普查饮食从业 一灭:蝇 用三联疫苗 人员隔离及治 注意卫生:公共、个人、饮食 疗带菌者预防的重点 切断传播途径出院标准:体温正常后15天,或体温正常后,粪 培养5-7日一次,连续2次阴性,粪,口,副伤寒(paratyphoid fever),
15、潜伏期短(215天)急性胃肠道症状突出弛张热、毒血症状轻、病程短皮疹出现早、多、大、色深病死率( Mortality)低肠出血与肠穿孔少,病例(Case),唐,女,48岁。因发热10天入院。患者于1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开始为低热,38左右,随后体温逐渐升高,5天后体温达39.540并持续高热,当地给予青霉素80万u Bid3无效,并出现明显腹胀、听力下降,遂转来本院。门诊以发热待查收入院。起病来无咳嗽、胸痛,无尿频尿急尿溜,食欲明显下降,无厌油呕吐,大便干结35天一次,小便量尚可。,病例(Case),既往体健,当地无类似患者。PE:T39.5、P80次/分、R24次/分、BP 90/60
16、mmHg、急性病容、表情淡漠、听力下降、胸前可见5个直径为24mm的皮疹,淡红色压之褪色。双肺()、心率80次/分、律齐、腹平软、无压痛、肝肋下1cm、质软、脾肋下约1.5cm、质软,腹部叩诊鼓音、腹水征()。门诊资料:血常规:WBC4.0109/L,N0.56 L0.44,pt 100109/L,病例(Case),问题(Question), 可能诊断? 诊断要点? 进一步检查? 治疗(进一步处理)?,病例分析,体温逐渐上升,并持续高热 明显腹胀 表情淡漠,听力下降 相对缓脉:T39.5,P80次/分 肝脾肿大 玫瑰疹 血常规:WBC不高,诊断要点:,病例分析,沙门氏菌属感染,可能诊断:,病例分析,血常规、尿常规 肝功能、肾功能、心肌酶 血培养、骨髓培养 肥达氏反应(Widal test) 心电图、胸片,进一步检查?,病例分析,血培养,骨髓培养,如何确诊?,病例分析,治疗(进一步处理)?,传染科护理常规 一级护理 消化道隔离 低渣饮食 氟哌酸 0.4 qid 或0.2%氧氟沙星 100ml iv by drip q12h 对症支持 并发症的观察与治疗:肠出血与肠穿孔,中毒性心肌炎及中毒性肝炎等,思考题, 何谓Widal test?如何评价其临床意义? 不同时期如何选择培养标本? 何谓复发、再燃及第一次菌血症? 试述伤寒发病机理、病理与临床表现的 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