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伤寒及副伤寒课件_2.ppt

上传人:微传9988 文档编号:3379891 上传时间:2018-10-21 格式:PPT 页数:68 大小:1.9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伤寒及副伤寒课件_2.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伤寒及副伤寒课件_2.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伤寒及副伤寒课件_2.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伤寒及副伤寒课件_2.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伤寒及副伤寒课件_2.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伤寒及副伤寒 Typhoid ever and Paratyphoid Fever,传染病学教研室,命名,西医:typhoid fever typhus 中医:伤寒意指为寒所伤,包括有畏寒发热症状的疾病。,发现史,1659年,英国内科医生 Thomas Willis首先描述具有持续发热、相对缓脉、神经系统中毒症状、脾肿大、玫瑰疹,少数病例可并发肠出血和肠穿孔等临床特征的疾病,称之为typhoid fever,并将其从typhus中分离出来。,发现史,1873 英国内科医生William Budd阐明了伤寒的发病本质,认识到它的传染性,基本病理变化是小肠淋巴组织的增生、坏死。,定 义,伤寒是由伤

2、寒杆菌经消化道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基本病理改变: 全身单核巨嗜系统增生反应; 回肠下段淋巴组织增生、坏死。 典型临床特征 持续发热; 相对缓脉; 全身中毒症状及消化道症状; 玫瑰疹; 肝脾肿大; 白细胞减少。 主要并发症:肠出血、肠穿孔。,病原学 (Etiology),1877年 Karl Joseph Eberth和 Robert Koch从伤寒病人粪便中分离出一种短小、有鞭毛、能运动杆菌;,1884年 Georg T. A. Gaffky年进一步证实是伤寒的致病菌。,1885年美国病理学家及兽医Daniel E. Salmon d.在美国猪霍乱流行时分离到猪霍乱杆菌; 1913学术界规定将

3、所有可运动的、有鞭毛、相似生物学结构和血清型反应肠杆菌,命名为沙门菌。,病原学,1、属沙门氏菌属D群;G-短杆菌、无芽孢、无荚膜、有鞭毛,能运动。 2、培养:普通培养基可生长,但胆汁培养基则更好。 3、抗原及相应抗体:菌体抗原“O”及抗体: 伤寒、副伤寒菌体抗原相同。 抗体出现早、消失快,持续约半年。 效价 1:60或以上为阳性。 意义:抗体阳性为早期感染,但不能分型。,鞭毛”H”抗原及抗体:,抗体出现晚、持续数年; 抗体1:160为阳性; 单一抗体阳性只表示感染过、接种过疫苗,或非特异性反应,与“O”抗体同时阳性才有意义; 意义:分型。 菌体表面抗原“Vi”: 抗体效价低,1:32以上为阳性

4、; 多数带菌者为阳性,当滴度下降时,带菌状态消失; 意义:作为慢性带菌者的流行病学调查,4、致病物质 内毒素:毒力强,可引起中毒病变和症状,对本病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 Vi抗原:在体内有抗吞噬、抗溶菌作用,含此抗原的菌毒力强。,伤寒杆菌电镜照片,生存能力,伤寒杆菌在自然界中抵抗力很强; 耐低温,在水中可存活2-3周,在粪便中可存活1-2月,在牛奶、肉类、蛋类中可生存数月; 对阳光、热、干燥、及酸敏感,阳光直射数小时死亡,60度水中10余分钟或煮沸可灭菌。,流行病学Epidemioligy,1、传 染 源,病人:潜伏期已有传染性,病后2-4周传染性最大。带菌者:暂时带菌(3个月) 2、传播途径

5、 水源、食物:水源常是爆发流行的主要原因 生活接触:散发流行的主要方式。 昆虫传播:苍蝇、蟑螂。 3、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以儿童、青壮年发病为多; 病后免疫力较持久,二次发病少见; 免疫力与“O”、“H”、“Vi”抗体无关; 伤寒、副伤寒无交叉免疫力。,流行特征,世界各地均有流行,以热带、亚热带地区多见卫生条件差的地区多见; 终年可见,好发夏秋季,战争或洪水等自然灾害时易有本病流行。 局部地区仍有爆发流行。 以儿童、青壮年居多,性别无明显差异。,现场图片1、,图片2、,图片3,伤寒菌胃回肠回肠集合淋巴结和孤立淋巴滤泡繁殖 淋巴组织呈纽扣样肿胀(淋巴组织内大量巨嗜细胞 第一周 胞浆有吞噬的淋巴细

6、胞、RBC、细菌) 胸导管 血循环(潜伏期为第一次菌血症:无症状。) 肝、胆、脾、骨髓 病程第1周 血循环(二次菌血症:内毒素血症,初期症状) 病程第2-3周 肝(肿大)、脾(肿大) 细菌大量繁殖胆、骨髓(红髓充血) (极期症状) 回肠回肠致敏集合淋巴结和孤立淋巴滤泡繁殖 病程第2周 淋巴结坏死 出血 病程第3周 坏死组织脱落溃疡 穿孔 病程第4周 粪便 愈合不留疤痕,四、发 病 原 理 及 病 理,持续发热原因,内毒素; 内源性致热源(单核-巨嗜细胞、中性粒细胞释放) 病理特征 单核-巨嗜细胞系统增生肝脾肿大(充血、细胞变性坏死); 回肠淋巴结特征性病变: 第1W 淋巴结肿胀; 第2W 淋巴

7、结坏死; 第3W 坏死淋巴结脱落、溃疡形成; 第4W 溃疡愈合。,临床表现 clinical manifestations,潜伏期,伤寒:360天,平均12周; 长短与感染细菌量有关。 副伤寒:2-15日,平均 8-10日,病程第1周; 缓慢起病; 体温阶梯上升, 5-7天体温达到39-40度。 可有全身不适,酸痛,乏力。,初 期,极期:2、3病周出现典型伤寒临床表现。,1. 持续高热; 2.消化系统症状 3. 神经系统症状:表情淡漠、反应迟钝 4. 循环系统症状:相对缓脉; 5. 肝脾肿大 6. 皮疹:玫瑰疹,3、缓解期,时间:病程第3-4周; T开始下降,症状、体征好转。 可出现各种并发症

8、。 4、恢复期 时间:病程第5周。 T正常,症状消失。 完全恢复:1个月,有并发症则更长。,四期体温视图, 临 床 分 型,1、轻型 高热少见。 毒血症状轻。 相对缓脉、重脉、玫瑰疹、肝脾肿大少见。 病程短:1-3周可愈。 多见于接种过疫苗者、年幼者,早期有效治疗后。 2、普通型(典型) 3、迁延型 症状和发热轻。 病程长迁延不愈:5周-数月。 肝脾大明显。 多见于合并血吸虫病等慢性病者,或免疫功能低下者。,4、逍遥型,无明显症状,能坚持日常工作; 常因肠出血、肠穿孔而发现。 5、爆发型:急、重、凶。 起病急。 重:毒血症重、并发症多。可出现循环衰竭、昏迷、肝炎、心肌炎、脑病、全身出血。 凶:

9、不及时抢救1-2周内死亡。,儿童伤寒特点:,年龄越小越不典型 1、起病急。 2、轻型多见 3、临床特点 弛张热、毒血症状轻; 缓脉重脉以及玫瑰疹少见; 肝脾大、消化道症状明显。 4、早期WBC可增高。 5、病程短。 6、并发症主要是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为主,肠出血、肠穿孔少见。,老年伤寒,临床不典型。 1、发热不明显; 2、重:易虚脱,神经系症状重,易并发肺炎、心衰。 3、恢复慢,死亡率高。,再燃和复发,再燃,入缓解期,体温已下降,但未至正常,再度上升,症状随之加剧。 原因:菌血症未控制。 复发 进入恢复期,体温正常1-3周,临床症状再现。 原因:抵抗力低时病灶内残存细菌再度繁殖。,并发症,肠

10、出血:严重并发症。 多发第2末-3周。 轻者仅有大便潜血阳性,重者便血、休克。 诱因:腹泻、饮食不当。 肠穿孔:最严重并发症。 多发第2末-3周。 好发回肠末段; 急性腹膜炎,重者休克; X线见膈下游离气体,WBC、N,T。,中毒性心肌炎:严重并发症。 一般发生于极期。 心率、心律失常,重者休克、心衰。 ECG:心肌损害。,血象:WBC减少,5109/L,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细胞分类、绝对值均少,具有诊断、病情评估价值。 细菌培养:如阳性为确诊依据。取材 最佳取材时间 阳性率 特点 血培养 病程1-2周 80-90% 复发者仍可培养阳性。 骨髓培养 早晚均可 高于血 出现早、持久,血培养阴性或已

11、用抗菌素仍可阳性。 大便培养 病程3-4周 60-70% 隔离结束依据。 尿培养 病程3-4周 低于血。 皮疹刮取物 出疹时 十二指肠引流液 多用于胆囊带菌者。,实验室检查,肥达氏反应,1、具有辅助诊断价值。 2、第2周开始阳性,3-4周阳性率最高。 3、诊断: 单份血清“O”1:80, 同时“H” 1:160(伤寒或副伤寒甲、乙、丙); 前后双份血清抗体效价4倍增高。 其他免疫学检查: 酶联、PHA等方法检测抗原抗体(IgM 、IgG)。 分子生物学: DNA探针; PCR; 噬菌体分型检测耐药菌株(M1型)。,菌体抗原凝集试验,鞭毛抗原凝集试验,诊 断 Diagnosis,诊 断 依 据,

12、流行病学资料 1、季节:夏秋季。 2、病史:过去史,是否来自疫区,接触史,接种史。 临床表现 1、持续发热1-2周以上,典型热型。 2、全身中毒症状: 神经中毒症状:伤寒面容、听力、神智改变; 消化系统症状; 循环系统症状:缓脉、重脉、心肌炎。 3、玫瑰疹; 4、肝脾大。 5、并发症:肠穿孔、肠出血。 实验室检查 1、血象:WBC、N、嗜酸细胞。 2、培养阳性可确诊。 3、肥达氏反应阳性辅助诊断。,鉴别诊断,病毒感染: 热程短(1-2W),无肝脾大、玫瑰疹, 肥达氏反应、血培养阴性。 疟疾 特征性的间歇热,可脾大,但无玫瑰疹, 肥达氏反应、血培养阴性,血涂片有疟原虫。 钩体病 典型的发热、寒战

13、、一身乏,眼红、肌痛、淋结大 WBC,钩体凝溶试验阳性;肥达氏反应、血培养阴性。,斑疹伤寒:,与伤寒相似,WBC正常或,OX19160,肥达氏反应;培养阴性。 粟粒性肺结核 主要靠探涂片找结核杆菌及胸片。 G-菌败血症:血培养。 恶组:血、骨髓找到恶组细胞,血培养阴性。,预 后,应用有效抗菌素死亡率明显下降; 但幼儿、老人、体弱者,有严重并发症者(肠出血、穿孔、心肌炎)预后差; 少数人转为慢性带菌者。 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治 疗 Treatment,一、 一般治疗及护理,胃肠道隔离。 卧床休息, 清淡饮食,流质半流质,特别是第2-3W; 注意卫生, 保持大便通畅, 注意生命征; 维持水电解质平

14、衡,对症治疗,降温: 物理降温 激素: 适用毒血症重、心肌炎; 小剂量、短疗程; 不宜用水杨酸类;,对症治疗,便秘 腹泻 腹胀,注意要点,高热者不宜药物降温, 便秘者禁用泻药, 腹泻者忌用鸦片制剂, 腹胀者忌用新思地明。,病原治疗:,1、喹诺酮类(首选):为杀菌剂。 诺氟沙星(F.P.A)、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等; 口服、静滴,0.6-1.2/日;疗程: T正常后继续用药2周。 2、氯霉素 适用于对该药尚敏感菌株; 口服、静滴,1.5-2g/日,热退后半量继续2周; 注意WBC下降。 3、头孢菌素类(第2、3代) 头孢塞圬钠、先锋铋、菌必治等; 静滴,2-4g/日1-2W。 4、SMZCO: 3

15、片t.i.d,热退后2片t.i.d 7-10日。,并发症治疗,1、肠出血:如内科止血无效,则外科处理。 2、肠穿孔:禁食、胃肠减压、抗感染,及时手术。 3、心肌炎:营养心肌、小剂量激素。慢性带菌者: 氨苄或羟氨苄青霉素、SMZCO、喹诺酮类; 合并胆囊炎、胆石症疗效不佳者:手术切除。,预 防,控制传染源 治疗病人及带菌者; 消化道隔离:隔离至粪便培养连续2次阴性,(间隔5日)。 切断传播途径:三管一灭。 保护易感人群 疫区三联、五联(破伤风、白喉一起)疫苗接种; 口服疫苗保护率50-96%; Vi抗原疫苗初步有成效。,副伤寒,发病机制、病理解剖、流行病学、临床表现、治疗、预防都与伤寒基本相同, 但病情较轻、病程短、病死率低。,潜伏期短:8-10天; 起病急,先有呕吐、腹泻继以发热; 弛张热多见,热程短,甲型3周,乙型2周; 胃肠症状明显,而中毒症状轻; 缓脉、重脉少见; 玫瑰疹出现早、多、较大; 肠道并发症少; 易复发。,1、甲、乙副伤寒特点,2、副伤寒丙,起病急、体温迅速升高,热型不规则; 临床类型复杂: A、败血症型:重、预后差。 脓毒血症重,并可有迁徙性化脓性病灶。如心肌心包炎、肺炎、脓胸、肝脓肿、骨髓炎、关节炎、肾盂肾炎、脑膜炎等。 肝脾大; 常有皮疹。 WBC可高达20109/L-30109/L B、急性胃肠型。 C、伤寒型(肠热型):同副伤寒甲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治疗 > 基础医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