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除颤仪的原理及应用,阜阳市人民医院ICU 朱洪阳 2013.12.1,除颤器的发明,1947年,BECK等首次在临床上用交流电电击开胸后的心脏而使心室颤动终止。 1952年,ZOLL教授成功装置第一台除颤器-交流电胸外除颤器并应用于临床。 1962年,LOWN等证明直流电比交流电更为安全和有效。从此,成熟的直流电除颤器广泛应用于临床,挽救了成千上万病人的生命!,概述,众所周知,自1952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卓尔(PUAL ZOLL)教授成功装置世界上第一台除颤器、1965年将体外电击除颤法引入临床以来,体外电击除颤技术与胸外按压、口对口呼吸法构成心肺复苏的三大要素。 除颤电击能量的变化: 19
2、65年:最高能量为720焦耳。 70年代:最高能量为400焦耳, 80年代:最高能量为360焦耳。 90年代:双相波除颤技术逐步成熟,发展了最高能量只需要200焦耳的低能量除颤技术。,“生存链”,尽快联系医疗急救中心,Call 120,Dr. L. Gerber and A. Alvarez,尽早使用心肺复苏法,尽早使用除颤器,尽快进行专业治疗,LP20,LP12,M4735,M-Serial,CCT,NK,搏动的产生:,SA Node 窦房结 (60-100 bpm) AV Junction房室结 (40-60 bpm) Ventricles心室 (20-40 bpm),正常是从窦房结开始博
3、动 ,Sustained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室速,心室有一个异位兴奋灶反复激动窦房结传导冲动,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室颤,心室有无数个异位兴奋灶无序地激动窦房结传导冲动.,Atrial Flutter -房扑,心房有一个异位兴奋灶反复激动窦房结传导冲动,Atrial Fibrillation -房颤,心房有无数个异位兴奋灶无序地激动窦房结传导冲动.,概述,心脏骤停的心电图表现有三种形式:心室纤颤、心室停搏和电机械分离,其中室颤约占全部心脏骤停的三分之二,尤其在心脏骤停的前4分钟内,约90为室颤,所以早期除颤是患者能否存活的关键。,室
4、颤,是心室出现多灶性局部兴奋的结果,致使心脏完全失去排血功能,心电图表现为:QRST波群完全消失,出现大小不等,极不匀齐(形状、宽度、频率均不规则)的或大(粗)或小(细)的低小波,频率200-500次/分。,什么是除颤?,所谓除颤就是让足够的外加瞬间电流使所 有心肌细胞在同一时间除极,然后同时复极;由于窦房结兴奋点最高,它首先发放激动,恢复正常的博动。,除颤仪的分类,1.按电流:直流和交流除颤器 2.按波形:单相和双相波 3.按放置位置:体外和体内 4.按操作方式 手动除颤器 自动体外除颤仪(AED),手动除颤 完全依靠使用者 分析心率 准备工作 将电极片置于病人的胸壁上 或将带有导电糊的电极
5、手柄置于病人的胸壁上 设置能量 充电 放电 能量设置范围广泛 (2-360J),手动除颤,自动体外除颤(Auotmatde Exetmal Defibrlliator,简称AED) AED主要是供未具备高级心脏病人救护训练的初级救护人员使用 自动分析病人的心律 如果需要建议使用者自动给予电击 小,轻 使用方便简单 使用 “1-2-3” 快速除颤概念,“Saving a Life Is As Simple As 1-2-3”,AED10,除颤波形,单相波 该技术应用了40年之久 电击是单向传递 从 “A” 到 “B” 一个大的能量一次性穿过病人的心脏 研究表明单相波能造成患者心肌损伤 双相波 双
6、相电流的通过 电击的方向是从 “A” 到 “B” 然后返回”A” 利用这项技术可以大大减小通过心脏的电流量 利用双相波技术可以减少心肌组织的损伤,突发性心脏骤停和除颤,SCA 突发性心脏骤停 不可预知的, 任何人 任何地点 常伴有室颤 (VF) 心脏 “传导系统” 问题 心脏突然停止跳动 致使血压和脉搏消失 不及时治疗将导致死亡 室颤唯一治疗方法 除颤 快速完成,没有进行心肺复苏 除颤太迟,CPR,CPR,CPR,除 颤,0,-,2%,生存率,2,-,8%,生存率,20%,生存率,30%,生存率,%,%,分钟,2,2,4,4,6,6,8,8,10,10,ACLS,除 颤,除 颤,除 颤,及时进
7、行心肺复苏 但除颤太迟,及时进行心肺复苏 除颤较快,及时进行心肺复苏 除颤非常迅速 高级生命支持及时,生 存 率 统 计,除颤每拖延一分钟, 生还机会下降10%!,时间是影响除颤成功率首要因素,电极位置是影响除颤成功率第二因素,两个电极的安置必须使心脏(首要是心室)位于电流的路径中心。使电流能流过整个心脏。,经胸阻抗是影响除颤成功率第三因素,除颤技术着重点,2000年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国际指南 指出: “ 除颤是依靠成功地选择适当的能量,产生有效的电流通过心脏(透心肌电流)来获得除颤效果,同时,对心脏产生最小的电损伤。如果能量和电流太小,一次电击则不能终止心率失常;而如果能量和电流太大,则可
8、能对心脏产生功能性或形态学方面的损失。选择合适的电流还可以减少重复电击的次数,从而减少心肌损伤。”,除颤技术要求,电除颤分类,同步电除颤:用于心房颤动、扑动,室上性及室性心动过速等的复律。利用病人心电图上的R波触发放电,其电脉冲发生在R波降支。能量选择从低开始,除颤时监测病人心电图,若未转复为窦性心律,可增加电功率,再次电除颤。,非同步电除颤:仅用于心室颤动和扑动,此时病人神志多已 丧失,应立即除颤,除颤后通过心电示波器观察 病人心律是否转为窦性。可多次间断除颤,能量 由低到高。,禁忌症,(1)病史多年,心脏明显肥大及心房有新鲜血 栓形成或近3个月内有血栓史。(2)伴高度或完全房室传导阻滞的心
9、房颤动或 扑动。(3)伴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异位性快速心律失 常。 (4)有洋地黄中毒史、低钾血症时,暂不宜电 复律。,五、自动体外除颤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 在紧急情况下使用,可以自动或半自动识别和快速治疗心律不齐。操作者不需要知道在哪些ECG波形出现时需要电击 在全自动模式下,AED可以完全靠自控。而在半自动模式下,操作者必须确认来自AED的电击请求再提供电击,除颤器的主要性能指标,最大储能值 指在除颤器电击前,必须先向除颤器内的电容器储存电能(用充电方法实现) 释放电能量 指除颤器实际向病人释放电能的多少,负载为50时,最大允许误差为15或4J(取较大值)。 释放效率 这是指释放能
10、量和储存电能之比15%(持续为30s或在除颤仪自动放电时间内)。 最大储能时间 指电容充电到最大储能值时所需要的时间,充电时间15s。 最大释放电压 指除颤器以最大储能值向一定负荷释放能量时在负荷上的最高电压值,操作步骤,1.作好除颤准备,备好各种抢救器械和药品:除颤仪、心电图机、示波器、心肺复苏所需的抢救设备和药品。 2. 病人平卧于硬板床上,开放静脉通道,充分暴露胸壁。 3.术前常规作心电图并心电监护。完成心电记录后把导联线从心电图机上解除,以免电击损坏心电图机。,4.选择合适电极板均匀涂抹导电胶,用生理盐水 或清水纱布块清洁病人除颤部位的皮肤:贴负极(Apex)处:左腋中线腋下3横指(心
11、尖部)。贴正极(Stenal)处:右锁骨下胸骨右缘(心底部)。,5.选择非同步电复律。 6.选择合适的能量:单向波形除颤仪成人一般选择300- 360J,小儿每公斤体重2J。双向波形除颤仪成人一般选择150-200J,小儿每公斤体重2J。 7.充电:充电前嘱其他人人员不得接触病人、病床以及与病人相连接的仪器设备以免触电,然后按下充电开关,屏幕显示到预定能量即为充满。 8.充电完毕后将2个电极按电极上图示正确放在病人皮肤处,并施以适当压力使电极板与别人皮肤接触完好,双手大拇指同时按下电极板上的放电键。,按钮1为能量选择键按钮2为充电键按钮3为放电键,体外电除颤操作示范,注意事项,1、定时检查除颤
12、器性能,及时充电。 2导电膏涂抹要均匀,电极板放的位置要准确,并应与患者皮肤密切接触,保证导电良好。 3、两电极板间距应10cm,电极之间的皮肤必须擦干,否则电流将通过皮肤而不流经心脏。 4、电击时任何人不得接触患者及病床,以免触电 5、对于细颤型室颤者,应先进行心脏按压,氧疗及静推副肾后,使之变为粗颤,再进行电击,以提高成功率。 6、电击部位皮肤可有轻度红斑,疼痛,也可出现肌肉痛,约35天后可自行缓解,并发症及处理,心律失常 电击后心律失常以期前收缩(早搏)最常见,大多在数分钟后消失,不需特殊处理。若 为严重的室性期前收缩并持续不消退者,应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若产生室速、室颤, 可再行电
13、击复律。 电击后也可能发生显著的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窦房阻滞或房室传导阻滞。轻症能 自行恢复者可不作特殊处理,必要时可使用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以提高心率,个别病人 可能需要安装临时心脏起搏器。,并发症及处理,低血压、急性肺水肿、栓塞 血压下降多见于高能量电击后,若仅为低血压倾向,大多可在数小时内自行恢复;若导 致周围循环衰竭者,应及时使用升压药。急性肺水肿发生率不高,老年人和心功能差者容易发生。一旦发生,应按急性肺水肿抢 救。 栓塞的发生率国外报道较高,而国内报道不到 1。可为体循环栓塞,如脑栓塞等,也可为肺栓塞。抗凝和溶栓治疗的评价仍在研究中。,并发症及处理,心肌损伤电击,尤其是高能量电击可引起心肌损伤,心电图上出现 STT 波改变,血心肌酶升 高,约持续数小时到数天。除心梗患者,一般原发病处理既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