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主要内容:精气学说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第二章 中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洛阳市中医药学校,上节课主要讲到两个知识点: 精气学说 阴阳学说的形成与基本概念,上节内容回顾,本节主要内容:,一、阴阳的概念(熟悉),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掌握),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理解),阴阳学说,一、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即含有对立统一的含义。,阜:山、岗 高地,阳,阴,南,北,阴阳的最初含义 (日光向背),向光为阳,背光为阴,阴,阳,北,南,明、日、天、昼、火、动、热-阳 暗、月、地、夜、水、静、寒-阴,由此引申,凡是明亮、温热、上升、运动、外向、兴奋的事物和
2、现象,统属阳 凡是晦暗、寒冷、下降、静止、内守、抑制的事物和现象,统属阴,阴阳学说,长期实践,二、阴阳的特性:,无限可分性,事物和阴阳属性举例,三、阴阳的相互关系(基本内容):,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阴阳转化,阴阳双方属性相反,彼此约束制约的关系。(一分为二的辩证观),1.对立制约,例如:寒(阴):可以制热,热(阳):可以温散寒冷。水(阴):可以灭火,火(阳):可使水沸腾化气。,对立制约的结果 动态平衡 “阴平阳秘”,兴奋(阳) 人体的功能 人体机能的动态平衡抑制(阴),阴阳之间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普遍联系的观点),也就是说阴阳双方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必须以对方的存在
3、为自已存在的条件。,2.互根互用,例如:上与下;天与地;昼与夜寒与热;升与降;物质与功能脏与腑;形与神;气与血;阴气与阳气,生:阴阳互根,阴平阳秘。 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孤阴不生,独阳不长。,3.消长平衡,阴阳双方增减、盛衰、进退。(恒动观念的体现),消长的意义:动态平衡,4.阴阳转化,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量变与质变,恒动观念)转化:指事物阴阳属性的转化,例如:四季的变化日夜的转化素问:“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病情变化:高热 体温下降(由阳转阴) 表寒 里热 (由阴转阳),四、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上为阳
4、,下为阴体表(阳) 背为阳,腹为阴四肢外侧为阳,内侧为阴左为阳,右为阴 人体 心肺为阳五脏(阴)体内(阴) 肝脾肾为阴六腑(阳)气为阳,血为阴,阴中之至阴,(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正常的生理功能,是阴阳双方保持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的结果 ,这种关系称为阴阳平衡.定义健康:阴阳平衡或阴平阳秘。,例如:肾阴-肾阳物质-功能气-血五脏藏精为阴,六腑传化物(动)为阳。,(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阴阳失调是一切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之一。正气-阳气、阴气邪气-阴邪、阳邪,实热证,实寒证,虚寒证,虚热证,(四)用于疾病的诊断(指导临床诊法辨证),色泽鲜明者 喜寒恶热者 望诊 阳 问诊色泽晦暗者 喜热恶寒者声音
5、宏亮者 浮数洪滑者 闻诊 阴 切诊声音低微者 沉迟细涩者,1、指导四诊(分析症状):,疾 病 的 病位,疾 病 的 性质,疾 病 的 盛衰,表,里,寒,热,虚,实,阳证,阴 证,总 纲,2、指导辨证(八纲辩证):,“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五)用于疾病的治疗(指导临床治疗和用药),阴阳失调是疾病的发生发展的根本病机.调整阴阳,“补其不足(虚者补之),泻其有余(实者泻之)”,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是治疗的基本原则。,阴偏盛(实寒证) 用温热药以制其寒(寒者热之) 实则泻之阳偏盛(实热证) 用寒凉药以泻其热(热者寒之)阴偏衰(虚热证) 滋阴 虚者补之阳偏衰(虚寒证) 温
6、阳,1、确定治疗原则及方法,阴 阳,五 味,酸 苦 甘 辛 咸 淡,阴 阳,四气(药性),寒 热 温 凉,2、归纳药物性能:,1阴阳的最初涵义是指( )A日月 B动静C天地 D昼夜E寒热2“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体现了阴阳的什么特性( )A相关性 B普遍性C可分性 D转化性E规定性 3内经认为“阴中有阴,阳中有阳”,体现了阴阳的哪一特性( )A相关性 B普遍性C可分性 D转化性E规定性4属于阴中之阴的时间段是( )A上午 B前半夜 C下午 D后半夜E以上都不是,5“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主要说明了阴阳的哪一关系( )A对立制约 B互根互用C消长平衡 D相互交感E相互转
7、化6下列哪一项不能体现阴阳互根的关系( )A阳在外,阴之使也B独阴不胜,孤阳不长C阴在内,阳之守也D重阴必阳,重阳必阴E阴损及阳,阳损及阴7阳损及阴,阴损及阳,是阴阳哪一关系在病理方面的体现( )A对立制约 B互根互用C互相转化 D消长平衡E阴阳自和,8言人身脏腑之阴阳,则肾为( )A阳中之阳 B阳中之阴C阴中之阳 D阴中之阴E阴中之至阴 9言人身脏腑之阴阳,则肝为( )A阳中之阳 B阳中之阴C阴中之阳 D阴中之至阴E阴中之阴10言人身脏腑之阴阳,则肺为( )A阳中之阴 B阳中之阳C阴中之阴 D阴中之阳E阴中之至阴,11言人身脏腑之阴阳,则心为( )A阳中之阴 B阳中之阳C阴中之阴 D.阴中之
8、至阴E阴中之阳12脾的阴阳属性是( )A阳中之阳 B阳中之阴C阴中之阳 D阴中之阴E阴中之至阴13在医学领域中,下列何项功能属阳( )A滋润 B.抑制C凝聚 D收敛E推动14在医学领域中,下列何项功能属阴( )A推动 B.温煦C滋润 D兴奋E升散,15“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所说明的阴阳关系是( )A对立制约 B相互转化C互根互用 D消长平衡E阴阳交感16“寒极生热,热极生寒”,体现了阴阳的哪一关系( )A相互交感 B对立制约C.消长平衡 D相互转化E消长平衡,17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 ( )A补益正气 B补虚泻实C清除邪气 D泻阴损阳E调理阴阳18内经中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
9、阴”的养生原则,旨在强调( )A阴阳与四时的关系B春夏重在保养阳气C秋冬重在保养阴气D保养阴气的重要性E调养四时阴阳的重要性19阳偏胜形成的证候是( )A.实证 B里证C实热证 D实寒证E表证20.阴偏胜形成的证候是( )A实寒证 B实热证C虚寒证 D虚热证E表证,21“热者寒之”的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 )A表证 B虚热证C里证 D实热证E实寒证22阴邪盛而导致的寒实证,其治疗方法是( )A实者泻之 B虚者补之C寒者热之 D热者寒之E阴病治阳23“阳病治阴”的方法适用于( )A阳偏盛证 B阴偏盛证C.阴偏衰证 D阳偏衰证E阴阳俱衰证,24在补阳时适当配以补阴药的方法,称为( )A阴中求阳 B阳
10、中求阴C阴病治阳 D阳病治阴E阴阳双补25以补阴药为主,适当配伍补阳药的方法属于( )A阴中求阳 B阳中求阴C阴病治阳 D阳病治阴E.平补阴阳 26“阴病治阳”的方法适用于( )A实热证 B虚寒证C实寒证 D虚热证E阴阳两虚证,27“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法最适用于( )A阴盛则寒之证B阳虚则寒之证C阴盛伤阳之证D阴损及阳之证E以上都不是28“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是指( )A阴病治阳 B阳病治阴C阴中求阳 D阳中求阴E补阴扶阳,第二节 五行学说,本节主要内容,五行的基本概念 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五行的的基本概念:“五”,指构成宇宙万物的木、火、土、金、水五类基本
11、物质;“行”,指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五行的最初涵义与“五材”有关,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错误认识:一提五行,有人就不屑一顾的说是迷信,有人还穿凿附会说是五种物质,对应大自然的金属,树木,流水,烈火,土壤。五行:五,指五种物质,行,指它们的运动和变化。五行已超越了其物质性的概念,衍化为归纳宇宙万物并阐释其相互关系的五种基本属性及其运动和变化。,二、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一)五行的各自特性,木曰曲直代表气向四周扩散的运动方式。 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特性的事物及现象,均归属于木;,火曰炎上代表气向上的运动方式。 引申为凡具有温热、向上、升腾等特性的事物及现象,均归属
12、于火;,土爰稼穑代表气的平稳运动. 引申为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特性的事物及现象,均归属于土;,金曰从革代表气向内收缩的运动方式。引申为凡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特性的事物及现象,均归属于金;,水曰润下代表气向下的运动方式。引申为凡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特性的事物及现象,均归属于水。,(二)事物的五行归类:,归类方法:取象比类法和推演络绎法,事物按五行属性归类表,肺 (金),脾 (土),肝 (木),肾 (水),心 (火),大肠,胃,小肠,膀胱,胆,筋,脉,肉,皮,骨,目,舌,口,鼻,耳,推演络绎法,(三)五行的相互关系:,1、五行生克制化,是指五行之间既相生,又相克,以维持平衡协调,推动事
13、物间稳定有序变化与发展的关系。,含义:是指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次序:,(1)相生,相生关系:又称母子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1)相克,是指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2)次序:,3)“所胜”、“所不胜”关系: “克我”者为我“所不胜”,“我克”者为我“所胜”。,(2)五行相克,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既相生,又相克,以维持平衡协调,推动事物间稳定有序变化与发展的关系。 没有生,就没有事物的发生和成长;没有克,就不能维持事物间的正常协调关系。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反相成,为五行制化。,(3)五行制化,2、五行生克异常:(1)相生关系的异常
14、“母病及子”“子病及母”,“相乘” 1)含义:相乘,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制约。,(2)相克关系的异常,相乘,2)次序:相乘的次序与相克相同,即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相侮” 1)含义: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制约。又称“反克”。 2)次序: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相乘与相侮成因:“太过”和“不及”两种情况。,金,木,土,不及,太过,以木为例图示,木乘土,木侮金,土侮木,金乘木,克,克,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应用(一)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1.确立天人合一的五脏系统,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天地、时空、自然、人体 建立了以五脏为中心
15、的人体结构系统。(系统结构理论),肝,心,脾,肺,肾,2.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相互关系,肝,心,脾,肺,肾,(二)说明五脏病理变化,1、子母相及的传变,心病,肝 病,肺病,脾病,肾病,2、相乘相侮的传变,太过,不及,相 乘,太过,不及,相 侮,(三)用于疾病的诊断,五行学说以事物五行属性归类和生克乘侮规律确定五脏病变的部位。,如:面青、喜酸、脉弦 肝病面赤、喜苦、脉洪 心病(心火亢盛),(四)用于疾病的治疗,1控制疾病的传变 如“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中医治则:截断理论,2确定治则治法(重点) (1)根据相生关系确定的治则与治法 治则:虚则补其母适用于母子关系的虚证 实则泻其子适用于母子关系的实证,A. 滋水含木法(补肾养肝法)滋肾阴以养肝阴B益火补土法(温补脾肾法)温肾阳以补脾阳C培土生金法(健脾补肺法)补脾气以养肺气D金水相生法(滋养肺肾法)肺肾阴虚证, 常用治法:,(2)根据相克关系确定的治则与治法 治则: 抑强适用于太过所致的相乘与相侮 扶弱适用于不及所致的相乘与相侮,抑木扶土法(疏肝健脾法)适用于肝郁脾虚(肝脾不和)培土制水法(健脾利水法)适用于脾虚水泛证 佐金平木法(泻肝清肺法)适用于肝火犯肺证 泻南补北法(滋阴降火法、滋肾泻心法)适用于心肾不交证, 常用治法:,思想有多远,你就能走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