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犯罪心理研究中的 几个问题,严梅福2006-3-11,一,关于犯罪心理与犯罪心理学的问题,人的行为是在心理的支配下进行的,因此,犯罪人犯罪一定受犯罪心理支配。但是,是否犯罪者就与我们不同,有着一颗犯罪的心(心理)呢?回答是否定的。,那些家伙同你没有什么两样。(美犯罪学家默顿) 犯罪人并非整个心理内容都是犯罪的; 我国文化大革命中那些被定以反革命罪的犯罪者和历代那些以谋反罪处死者; 犯罪学家将犯罪区分为自然罪与法定罪; 自然犯罪者只是心理活动的内容上有异,其心理过程与常人无别; 自然犯罪有无一个共同的心理模式(或结构) 。,犯罪心理学的对象 :,狭义:研究犯罪主体心理特征,包括研究犯罪主体犯罪心
2、理机制形成的因果法则;犯罪主体实施犯罪时的心理特征及发展变化规律;犯罪主体在关押、预审、审判中的心理规律;犯罪主体在改造中的心理规律。 广义:除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规律之外,还研究刑侦、审判、证人活动中的心理规律。,二、当前我国的犯罪态度,(一)犯罪的数量与犯罪率 1.建国初期 1952年全国刑事案件24万起,发案率万分之 1955年全国刑事案件32万起,发案率万分之5.3 1956年全国刑事案件18万起,发案率万分之2.9 这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许多外国人士来华考察后十分惊叹,认为我国创造了世界奇迹,其间虽然1961年曾上升到42万件,发案率上升到万分之6.4,但到1964、196
3、5年就又降到了21.5万件,发案率万分之3.1,那个年代真可谓是“夜不闭户,道不拾遗“的太平盛世。,.十年动乱期间 平均每年刑事案件50万起左右,发案率为万分之56。 1979年改革开放以后,刑事案件突破60万起达63.6万起,发案率为万分之6.5;1980年为75万起,发案率达万分之7.7。,10年后,1989年突破百万大关。当年达197万起。 1990年突破两百万起,发案率达万分之20。以后一直在每年160万件以上的高位上运转。 19851988年来自世界113个国家犯罪率的报告,中国排在111位,相比之下,14个西方国家的平均犯罪率还比中国高近140倍。,(二)犯罪的高危人群,1从年龄特
4、征看,青少年是犯罪的高危人群。 青少年是少年(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和青年(已满18周岁,不满25周岁)的总称。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青少年占整个刑事案件中的比例是世界上最低的。一般都在20-30之间;但80年代头三年就升到70-80,到90年代,有所下降:1991年占63.7;1994年占58.3。 青少年犯罪是世界难题,被称为“世界癌症”,是一个国家制度优劣与社会稳定的标志。,青少年犯罪率高(虞犯期)的原因(心理): 生理教育与心理发育不同步;旺盛精力与调节能力相矛盾;兴奋性高与控制力低; 成人感出现,独立性增强; 好奇心强烈与辨别能力低;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性成熟普遍提前;,2.从职
5、业特征看,农村流动人口是犯罪的高危人群。,入世以后,我国在现有2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基础上,农业还将减少就业机会966.2万人; 据公安机关统计,在城市刑事犯罪中,外来人口占60%以上,其中大部分人是农村剩余劳动力; 自2000年以来,“两抢”案件占刑事案件40%,而嫌犯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3国家工作人员犯罪现象突出,“入世”以后,为减少犯罪创造了条件:关税减让使走私减少,从而使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权收受贿赂机会减少。透明度原则,市场准入原则和效益原则客观上缩小政府行政审批,限制了以权谋私的空间。 但也有不利方面:利用企业转制机会,侵吞国有资产。政府行政审批机构合并,权利更为集中。贸易国际化,出
6、境自由度增加,加大了惩治职务犯罪难度。 国家外汇管理局调查:1997到1999年累计资本外逃530余亿美元,平均每年177亿美元,而经济学家樊纲教授认为,2000年中国资本外逃已达480亿美元,超过当年外商对华投资407亿美元。资本外逃有三条渠道:一是海外直接回扣,二是地下钱庄,三是老鼠搬家。,.女性犯罪增加,女性犯罪:在5060年代女性犯罪占刑事犯罪的1%到3%,70年代占5%到7%,80年代占9%至10%,现在已占到19%,与西方比例接近,在西方男女犯罪比例80:20。 女性犯罪比例高低也是社会制度和发展优劣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衡量一个国家道德水平标志之一。,三,关于犯罪动机的研究,(一)研
7、究犯罪动机的意义 以确定犯罪的目的与性质 (二)当前带有普遍性的犯罪动机 1,攀比嫉妒 2,补偿回报 3,从众同流 4,仇恨报复 5,不平成愤 6,偏激浮躁 7,冒险,(三)有没有不在需要基础上形成的犯罪动机?外部诱因能否单独引发犯罪动机。 (四)有没有不被意识到的犯罪动机?激烈冲突下的犯罪行为的动机。犯罪人不能解释其原因的犯罪行为的动机。 (五)最强的犯罪动机是生理的还是心理的?最强的生理动机是母性动机。武则天的故事。毒瘾是生理原因还是心理原因?,(六)过失犯罪有无犯罪动机?疏忽大意的过失:行为人应当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的危害社会的结果; 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过于自信的过失:行为人对
8、自己行为可能发生的危害社会的后果有预见;轻信能够避免。过失犯罪无明确的犯罪动机、目的、犯罪决意。,四,变态心理与犯罪,(一)人格变态与犯罪 1,反社会型人格变态。 2,偏执型人格变态。 (二)变态人格者犯罪特征 1,犯罪一般没有预谋、无计划,多受偶然动机、情感冲动或本能欲望所驱使; 2,犯罪动机较模糊、短浅,违法目的不明显; 3,作案方式和手段相对稳定;,(三)性变态与犯罪 易性癖与犯罪 同性恋与犯罪 恋物癖与犯罪 裸露癖与犯罪 窥阴癖和窥淫癖与犯罪 施虐狂与犯罪(色情杀人狂) (四)性变态者的违法犯罪特征 1)一般都是有预谋、有计划的作案,对侵害对象有一定选择性; 2)有自我保护能力; 3)
9、作案方式、手段较固定,常是连续作案,直到被抓住; 4)有些性变态者作案手段比较凶残、野蛮,暴力性突出; 5)缺乏罪恶感、焦虑感,比较容易和清楚地交待问题。,(五)精神病与犯罪,1,精神病患者犯罪的特征犯罪无预谋、无计划;犯罪动机可能起于各种精神病理现象;犯罪前后不隐蔽,也不逃避罪责;犯罪方式常很残忍。,2,精神疾病诈病的识别兴奋性症状少,起病突然;症状如为发作性的,多有间歇;伪装动作多有夸张、做作;与医生检查不合作;面部虽装得无表情,但与周围环境仍未丧失联系(视线可随周围人活动而移动);不伴有精神病的植物性神经系统体征:肌肉紧张力增高、多汗、油渍状颜面;幻觉、妄想是单个的,多为被害妄想、少关系妄想;能模仿意志缺乏,难模仿情感淡漠、孤独症;可装语无伦次,但多谈,可知能理解问题实质、谈话能表达一定的意思;经暗示可放弃某些行为。,五,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分子的社会心理效果分析,(一)“严打”与减少社会刑事犯罪不是线性关系。 列宁说:有人早就说过,惩罚的警戒作用决不是惩罚的严厉与否,而是看有没有人漏网。重要的不是严惩罪行,而是使所有的一切罪案都真相大白。 (二)提高破案能力,打击侥幸心理。,(三)舆论的丧失与社会对犯罪羞耻感的降低。 卢梭:社会有了正确的舆论,就有了一部铭刻在人们心灵上的法律。 舆论分为公众舆论与群体舆论。 舆论是怎样形成的? 开展社会犯罪道德价值辨析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