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要求1.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句子。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了解严守纪律的重要性。学习邱少云以生命为代价严守纪律的伟大精神。重点难点理解作者发现邱少云被烈火烧身后的内心活动和深切感受邱少云在烈火中所受到的煎熬。教学课时 两课时1 我的战友邱少云 敌人控制的“391”高地,像一颗毒牙,揳(xi)入我们志愿军的阵地。 2“毒牙”二字说明了什么? 我们准备在黄昏时分发动突然袭击 ,3拔掉这颗毒牙 ,把战线往南推移。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写志愿军准备拔掉敌人的“391 ”高地。 那一天,天还没有亮,我们连悄悄地摸进“391”高地下面的山坳(o),潜
2、伏在一条比较隐蔽的山沟里。 4“天还没有亮”说明了什么?太阳渐渐爬上山头。我发现前面六十多米的地方就是敌人的前沿阵地,不但可以看见铁丝网和胸墙,还可以看见地堡和火力点, 5甚至连敌人说话都听得见。这句话层层递进地写了潜伏战士们离敌人很近 ,意在说明什么?敌人居高临下,当然很容易看见我们。写敌人很容易看见,意在说明什么? 6我们趴在地上必须纹丝不动,咳嗽一声或者蜷(qun)一下腿,都可能被敌人发觉。句导读:“ 纹丝不动”就是一点儿也不许动,用“必须”来修饰“纹丝不动”就是非这样做不可, 这是战斗纪律和要求。我看了一下前面,班长和几个战士伏在枯黄的茅草丛里。他们身上披着厚厚的茅草作伪(wi)装,猛
3、一看去,很难发现他们。 7我又看了看伏 在我身边不远的邱少云。他也全身伪装, 隐藏得更好,相隔这么近,我几乎找不到他。这几句话突出说明了什么?段导读:写潜伏部队周围的环境和我军的隐蔽情况。8 我们的炮兵不断地轰击 敌人的阵地 ,山顶上腾起一团团的青烟。敌人阵地前沿的地堡 一个接一个被掀翻了。看着这种情景,我只盼望天快点儿黑 ,好痛痛快快地打一仗。心理描写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 9段导读:写敌人阵地的情况。1 知识点详解 2 说明了“391”高地给“我们”造成的威胁极大。3 袭击:在文中指乘敌方没有戒备,突然进行攻击。4 结合上文的黄昏时分发动袭击,说明这次潜伏的时间很长。5 突出了处境的危险
4、,这就要求潜伏的战士必须严格遵守纪律, 绝对不能暴露自己。6 为后文潜伏的困难埋下了伏笔。7 伏:文中指趴。7 说明战士们隐蔽工作做得好。8 轰击:用炮火等攻击。地堡 :低矮的隐蔽性工事。多为圆形,有顶, 四周有射击孔。9 表现了“我”对敌人的仇恨之情。第二部分(第 2、3 自然段):写志愿军伪装潜伏在离敌人前沿阵地很近的山沟里。 1011 到了中午,敌人突然打起炮来,炮弹一排又一排,在我们附近爆炸。显然 ,敌人已经感觉到他们的前沿阵地不太安全了,可是没有胆量冒着我军的炮火出来搜(su)查,只好把看家的本领“火力警戒 ”拿出来了。 12“看家的本领”“拿出来了”,意在说明什么?段导读:写敌人发
5、觉前沿阵地不安全,从而打起炮来。13 排炮过后,敌人竟使用了燃烧弹,我们附近的荒草着火了。“竟”字说明了什么?本句与后文有什么关系? 火苗子呼呼地蔓延,烧得枯黄的茅草毕毕剥剥 地响。我忽然闻到 14一股浓重的棉布焦味,扭转头一看,哎呀!火烧到邱少云身上了!他的棉衣已经烧着, 15火苗趁着风势乱蹿 ,一团烈火把他整个身子包住了。句导读:火借风势, 风助火威, 邱少云的生命受到了极大威胁整个身子被烈火包住了。16段导读:本段写敌人使用了燃烧弹,点燃了“我们”隐蔽处附近的荒草,火烧到了邱少云的身上。 这个时候,邱少云只要从火里跳出来,就地打几个滚,就可以把身上的火扑灭。我趴在他附近,只要跳出去,扯掉
6、他的棉衣,也能救出自己的战友。 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两个“只要”说明了什么? 但是这样一来,我们就会被山头上的敌人发觉 ,我们整个班,我们身后的整个潜伏部队,就会受到重大的损失,这一次作战计划就全部落空了。 17本句用“但是”一转折,意在说明什么问题?段导读:本段是对“我”的心理描写。通过“我”的心理描写衬托出邱少云想到的不是个人安危,而是整个部队,整个作战计划。 我的心绷bn 得紧紧的。这怎么忍受得了呢?我担心这个年轻的战士会突然跳起来 ,或者突然叫起来。 这两句说明了“我”怎样的心情?为什么用“年轻”来修饰“战士”?我不敢朝他那儿看,不忍眼巴巴地看着我的战友被活活地烧死。 本句表达
7、了“我”怎样的10 火力警戒:用不断打炮的办法来防止对方的攻击。11 说明敌人已经没有别的办法,只有“火力警戒”这最后的一招了。写出了敌人内心的虚弱和胆怯。12 突出了敌人搜索目标的手段非常严酷,也说明潜伏的形势更危急了。本句为后文埋下了伏笔。13 毕毕剥剥:拟声词,形容着火声。14 蹿(cun):向上冒;喷射。本文指火势很猛烈。15 心理描写。两个“只要”说明当时邱少云自己可以救自己,“我”也可以救他, 邱少云的危险也就可以立即排除。16 一方面说明了邱少云不去扑灭身上的火和“我”不能去救战友的原因;另一方面反映了在生死关头,英雄想到的不是个人安危,而是整个部队,整个作战计划。这体现了战士的
8、高尚情操。17 这两句话说明了“我”对处在生死关头的邱少云的担心, 生怕邱少云忍受不了烈火烧身的痛苦而暴露目标,使整个作战计划落空。“ 年轻”一词强调了“跳起来”或“叫起来”的可能性。这一心理活动, 烘托出了邱少云在烈火烧身时那种令人难以忍受的危险处境。这句话写出了“我”面对亲密战友的生命受到严重威胁时, 由于当时的特殊环境和任务,欲救不能,欲罢不忍,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烈火把战友活活烧死时的极度痛苦和矛盾的心情。心情?但是我忍不住不看 ,我盼望出现什么奇迹 火突然间熄灭。 “忍不住”“盼望”这两个词语表达了“我”怎样的心情?我的心像刀绞一般,泪水迷糊了我的眼睛。 18 这句话写出了什么?段导读:
9、通过“我”的心理活动描写来烘托邱少云当时极端危险的处境, 从侧面反映了邱少云为革命利益、全局利益,宁可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精神。 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 19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 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 20 “半个多钟头”“像千斤巨石一般”这些语句说明了什么?这个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息 ,也没挪( nu)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 shn)吟。 这句话体现了邱少云的什么精神?段导读:这一自然段讲邱少云壮烈牺牲。第三部分(第 48 自然段):讲的是邱少云在烈火中壮烈牺牲的经过。 黄昏时候,漫山遍野响起了激动人心的口号:“为邱少
10、云同志报仇!”我们怀着满腔怒火,勇猛地冲上“391”高地。 21 “满腔怒火”一词表达了战士们怎样的心情 ?敌人全部被歼(jin)灭。看看时间,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 ,才二十分钟。句导读:“ 才”字说明用了很短的时间就取得了战斗的胜利。段导读:讲战友们在邱少云的英雄行为的鼓舞下,夺取了战斗的胜利。22 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1952 年 10 月 12 日。 以时间结尾, 有什么作用?第四部分(第 9、10 自然段):讲战友们在邱少云的英雄行为的鼓舞下 ,取得了战斗的胜利,以及邱少云留给“我”的深刻记忆。18 这一心理描写说明了“我”复杂、焦急而又矛盾的心情。这既体现了战友之间的深厚感情,同时也
11、反衬了邱少云忍受的巨大痛苦。19 写出了“我”内心痛苦的程度。20 重点句解析:“半个多钟头”说明邱少云在烈火中被烧的时间长。“像千斤巨石一般”用比喻手法描写邱少云在烈火中岿然不动,表现了他巨石般坚强的意志。重点句解析:“最后一息”“一寸地方”“一声呻吟”更加显示出邱少云的顾全大局及他的坚定毅力。在烈火焚身、极度危险的情况下,他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安危 ,而是全局的战斗。他严守革命纪律,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令人敬佩。21 表达了战士们对敌人的恨和对战友的爱。22 强化读者对邱少云烈士牺牲日期的记忆。“永远忘不了那一天”,也就是永远忘不了邱少云在烈火中壮烈牺牲的光辉形象,永远忘不了邱少云自觉遵
12、守纪律的崇高品质。1.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揳入”“居高临下”“漫山遍野”“纹丝不动”等词语的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课文时读出作者的感受。生字卡片,磁带。一 激发情感,导入新课1.(放录音带)这隆隆的炮声,把我们的思绪带到了朝鲜平康以南、铁原东北的“391”高地。这一天是 1952 年 10 月 12 日,穿过炮火连天、硝烟弥漫的阵地, 我们来到“我”的战友邱少云身边。2.板书课文题目 我的战友邱少云。二 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1.出示自学要求。(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扫清生字障碍 ,把课文读通顺。(2)根据自学生字的方法,掌握字形。(3)查字典、词典或联系上
13、下文理解词语。2.学生自主学习。3.汇报自学成果。(1)读准字音。蜷(qun)腿:不要误读为 qun。歼(jin)灭:不要误读为 qin。潜(qin)伏:不要误读为 qin。乱蹿(cun):不要误读为 cun。(2)认清字形。结构相同的生字。上下结构:堡 轰 蔓 左右结构:制 咳 嗽 伪 仗 搜 棉 扭 呻 激 歼形近字记忆。加偏旁:亻+为=伪 车+双=轰 亻+丈=仗 歹+千=歼换偏旁:该讠+口=咳 瘦疒+扌=搜 绵 纟+木=棉(3)规范书写。制:左边的竖是一笔。扭:右边的笔顺是 。(4)理解词语。居高临下:占据高处,俯视下面。形容占据的地势非常有利。临,面对。看(kn)家:指本人特别擅长,别
14、人难以胜过的( 本领)。文中是说敌人没有别的办法了 ,只有最后一招了。说明了敌人内心的虚弱和胆怯。眼巴巴:形容眼看着不如意的事发生而无可奈何。三 细读课文,理清脉络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本文记叙了邱少云在执行潜伏任务时,身上被烈火烧着,为了整个战斗的胜利,他一动不动,在烈火中壮烈牺牲的经过。)2.再读课文,思考课文可分成几部分,并讨论每部分的意思。学生讨论层次的划分。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 :讲志愿军准备拔掉敌人的 “391”高地。第二部分(第 2、3 自然段) :讲志愿军伪装潜伏在离敌人前沿阵地很近的山沟里。第三部分(第 48 自然段) :讲邱少云在烈火中壮烈牺牲的经
15、过。第四部分(第 9、10 自然段) :讲战友们在邱少云的英雄行为的鼓舞下,夺取了战斗的胜利,并给“我”留下深刻的记忆。3.让学生说说自己最受感动的部分,有感情地朗读。1.体会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句子。2.了解严守纪律的重要性。学习邱少云的精神。幻灯片,挂图。一 导入1.上节课我们大概了解了邱少云的英雄事迹,今天我们将深入学习课文的内容。2.(老师挂出插图) 当看到这幅图时,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自由提问。学生甲:邱少云在执行什么任务?为什么要这样做?学生乙:邱少云潜伏在哪儿?为什么在那儿潜伏?学生丙:邱少云的身上是怎么着火的?学生丁:邱少云在烈火中的表现怎样?3.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好,让我们带着
16、这些问题到文中去找答案吧!二 了解情况,感受情感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并在文中找到相应的答案。2.组内成员进行交流。3.组间互相解读,老师随机引导。A 组解答:邱少云在执行什么任务?为什么要这样做?(1)学生汇报:邱少云所在的部队接到潜伏在山沟里 ,准备突袭敌人控制的“391”高地的命令。(2)学生汇报:“我们”这样做是因为 “391”高地被敌人控制,阻挡了我军战线南移的计划,正如文中所写的,它“像一颗毒牙,揳入我们志愿军的阵地 ”,是“毒牙”就必须要拔掉。(3)学生汇报:从“把战线往南推移 ”这句我知道了这次任务非常重要,决定着整个志愿军部队的战斗计划是否能顺利进行。从“揳”字我也能体会到这
17、次任务还非常艰巨,因为敌人很强大,具有一定的危险性。(4)有感情地朗读第 1 自然段。B 组解答:邱少云潜伏在哪儿?为什么在那儿潜伏?(1)学生汇报:邱少云潜伏在离敌人很近的山坳里 ,近得离敌人的前沿阵地只有六十多米,近得“不但可以看见铁丝网和胸墙,还可以看见地堡和火力点 ,甚至连敌人说话都听得见”。可见已经近得不能再近了。(2)学生汇报:这么近,而且敌人在高处,我们在低处,因此必须纹丝不动、一声不出地潜伏在那里。“纹丝不动”就是一动也不动。说明这次任务非常危险,对每个战士都是一次考验。因为只要一动,整个战斗就可能会失败。(3)学生汇报:这样危险也要潜伏在这里。我想是因为离得近,这样可以不给敌
18、人喘息的时间, 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同时也是为了减少牺牲。C 组解答:邱少云的身上是怎么着火的?学生汇报:邱少云身上着火是因为敌人运用“火力警戒”,使用了燃烧弹,点燃了邱少云身边的茅草,并蔓延到了他的身上。D 组解答:邱少云在烈火中的表现怎样?(1)学生汇报:邱少云在烈火中的表现可以用 “纹丝不动”这个词来说。(2)学生汇报:邱少云在烈火中如千斤巨石一般。教师引导:你们知道为什么把邱少云比作“千斤巨石”而不是“巨人”吗?石头有什么特点? 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吗?(出示幻灯片“填空练习”,帮助学生理解。 )石头是无声的,邱少云( 没发出一声呻吟 )。石头是不动的,邱少云( 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 )
19、。石头不怕火烧,邱少云( 没挪动一寸地方 )。石头的质地是坚硬的,邱少云 (意志是坚定的)。(3)学生汇报:通过一个“才” 字,我知道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烧了很长时间, 常人是不可能忍受的。而邱少云不仅任烈火烧身,并且还像“千斤巨石一般 ”,说明他的意志是那么坚定,更说明他为严守纪律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崇高品质。(4)有感情地朗读。E 组补充回答:邱少云在烈火中的表现怎样?(1)学生汇报:我们小组通过“ 我”的内心变化体会到邱少云在烈火中的表现。(2)学生汇报:通过“我”的想法 “只要只要 就”这句话说明了邱少云是可以自救的,而他没有那样做;邱少云也可以让身边的战友救他, 而他也没有这样做; 如果他
20、做了,不仅战友会牺牲,部队会被敌人发现,整个战斗也会失败,所以他宁可牺牲自己生命也要严守纪律。(3)学生汇报:“我”的心理也在不断地变化。 “绷紧”说明烈火烧身对于邱少云来说是一次多么巨大的考验。“不忍”说明“我”看到了邱少云被烈火烧身时的样子,简直是惨不忍睹, 而邱少云却能忍受,说明了邱少云的意志坚如磐石。(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 我”的心理变化。4.师生情感升华。(1)教师导语。战斗胜利了,而邱少云 这位年仅二十一岁的伟大战士,像千斤巨石一般, 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我”永远忘不了的只是那个日子吗?(“我”忘不了邱少云甘愿牺牲自己也要严守革命纪律的品质。)(2)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
21、体会。1.从教学开始到教学结束,教师始终饱含着对英雄的崇敬之情。通过生动的教学语言、绘声绘色的范读,潜移默化地感染着学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之中进入情境,他们仿佛已身临其境,目睹了那一幕幕感人的情景,对邱少云这位英雄的敬佩之情已油然而生,缩小了时代背景的差异。2.恰当地运用了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其强烈的视听效果, 缩短了时空的距离,使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邱少云处境的万分危急,以及邱少云在熊熊燃烧的烈火中纹丝不动的壮举。3.在教学中,教师还非常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上,学生通过讨论、读书等多种形式,自主地学习。教学时以读为本 ,通过默读、轮读、引读、范读、齐读等形式,
22、使学生在读中深入地挖掘语言文字,品析重点词句,从而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入地体会人物的崇高精神。以读促情,以读促理解, 使师生情感互动,充分发挥“读”的作用和功能。也就是说课文内容是学生读懂的, 是他们自主学习的结果。1.在加点字的正确读音下面画“”。2.根据意思写成语,再选一个造句。(1)一点儿也不动。( 纹丝不动)(2)胸中充满极大的愤怒。( 满腔怒火)(3)山地上和田野上到处都是,形容很多。( 漫山遍野)他站在那里纹丝不动,像一尊雕像。 3.词语巧搭配。4.体会句子中“才”字的不同意思。(1)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表示烧的时间很长。 (2)从
23、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二十分钟。表示时间很短。 一 邱少云邱少云,四川铜梁(今属重庆) 人 ,1931 年生。1949 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1951 年参加抗美援朝。1952 年 10 月 12 日,在朝鲜平康以南铁原东北的 “391”高地的战斗中光荣牺牲。部队党委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为他追记特等功,授予他“一级战斗英雄”称号。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的称号及金星奖章和一级国旗勋章。二 抗美援朝战争1950 年 6 月 25 日,朝鲜内战爆发。27 日,美国政府宣布武装干涉朝鲜内政,派兵入侵朝鲜,对此,中共中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由彭德怀任司令员,于 10 月 19 日跨过鸭绿江,开赴前线,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 ,抗击美国侵略者。三 怎样才能有远大的志向诸葛亮在给儿子的信中指出了两个条件:一个叫静,一个叫俭。他说:“ 夫君子之行,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