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鲁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登上地球之巅》教案.doc

上传人:繁花静 文档编号:3354742 上传时间:2018-10-1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鲁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登上地球之巅》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鲁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登上地球之巅》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鲁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登上地球之巅》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鲁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登上地球之巅》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鲁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登上地球之巅》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鲁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登上地球之巅【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速读课文,复述概括故事内容,提高学生概括课文的能力。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中国人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过程。过程与方法目标: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叙事详略。用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方法 4体会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学习抓住特点进行生动的景物描写。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目标:1了解这次登珠穆朗玛峰的概况和意义,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2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开拓创新精神。【重点难点】1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2重点研读刘连满这个

2、人物3作者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又描写珠峰景色的作用。【教学设想】1了解有关背景材料,增加学习的历史和文化内涵。2复述课文内容,注意作者叙事的详略。3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学习中国登山健儿崇高的献身精神。【教学方法】根据大语文观的要求,要求将语文课堂与生活、写作联系起来,以深化对文章的感悟,提高学生审美、写作的能力。再联系本文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2思想是,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导他们热情参与,团结协作解决问题,并且适当插入写作练习。具体做法如下:1情景设置法:充分发挥多媒体创设情境,使学生融入于课文之中,体验登峰的艰难。2朗读法、快速阅读法:通过反复朗读,带着感情的朗读,理

3、解登山队员的艰辛。3讨论法、点拨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时安排】2 课时(第二课时观赏纪录片登上地球之巅 )【教学过程】一、导入:“喜马拉雅”在藏语中就是“冰雪之乡”的意思。珠穆朗玛峰是地球上的最高峰,珠穆朗玛,藏语的意思是“圣母” ,因为峰顶长年积雪,一派圣洁的景象。它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海拔 8848.13 米,是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坐落在西藏定日县中尼边境处,其北坡被许多登山家称为“连飞鸟也无法越过” ,是一条“充满死亡的路线” 。而在 1960 年年轻的中国登山运动员,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上了地球之巅。背景了解展示:1960 年 5 月,英勇的中国登山

4、健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当时,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了解到这次登山活动过程中的许多感人故事。登山成功后,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写成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并发表。本文就选自这篇通讯。 二、作者介绍:郭超人(19342000) ,男,高级记者,1956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1992 年 11 月起任新华社社长。50 年代曾采写大量新闻报道揭露西藏农奴制的黑暗,360 年代随中国登山队完成攀登珠穆朗玛峰和希夏邦马峰的报道,70 年

5、代采写的驯水记歌颂了中国人民与大自然作斗争的伟大业绩,在陕西采写的安康调查揭露了“四人帮”在农村推行极“左”路线的弊端。已出版的新闻作品有向顶峰冲刺西藏十年间 万里神州驯水记 时代的回声等。三、整体把握: 1、 教师提示: 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先大致了解与课文有关的一些内容。 1960 年 3 月 19 日,中国登山队在海拔 5120 米的珠峰下一块宽阔的谷地上停下来。这里,就是登山队的大本营。参加这次登山活动的共有 214 名队员和工作人员,他们来自祖国各地,来自各行各业,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登上珠峰,为国争光。在大本营,他们战天斗地,与风雪搏斗,表现出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了尽早征服珠峰,他

6、们争分夺秒,做了大量周密的准备工作。 为确保登顶成功,登山队进行了许多适应性的行军。登山队决定把夺取珠峰的战斗分成四个“战役”来进行,分别制定到达 6400 米、7600 米和 8300 米的攀登高度,再返回大本营的计划,最后从 8300 米处突击顶峰。3 月 27 日傍晚,登山队员完成了第一个“战役” ,安全返回大本营。28 日,另一批登山队员出发了,打响了第二个“战役” 。这一次的难度明显比第一阶段高,冰崩和雪崩随时都可能出现。登山队员十多个小时没吃饭,没喝水,硬是打通了通往北坳的大道。4 月 11 日,队长史占春带领队员沿着副队长许竞打通的道路,终于上升到 7300 米的高度,为第三次行

7、军到达8000 米以上的进军路线,进行了必要的侦察并确定了初步方案。29 日,登山队开始了第三次征服高度的战斗。行军过程中,有的人因为缺氧而晕倒,但困难吓不倒他们,经过两天的奋斗,他们终于安全到达 7600 米,这是我国当时登山史的新高度。5 月 2日,登山队开始了对被人称为 8000 米以上高度的“死亡地带”的征服,第二天晚上,他们战胜了被认为不可征服的“第二台阶” ,登上了 8600 米的高度,并安全返回大本4营,胜利地“超额”完成了第三次适应性行军任务。 5 月 24 日上午,登顶的总攻终于打响,四名精选的队员从 8500 米的高度开始了对珠峰的冲刺。课文就是从这里开始节选的。 2、整体

8、把握这篇课文。 教师提示:从课文来看,好像就只是这四个人的登山故事,但联系全篇通讯来看,三位队员最后的胜利,是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结果,是集体主义精神的胜利。假如没有二百多名队员和服务人员的前期大量工作,没有几次集体的适应性行军,打通通向珠峰的关键性道路,则三位队员绝没有可能取得登顶的胜利。(当然,必须强调的是,几位冲顶的队员是所有队员中的佼佼者。)登山活动与其他探险活动相比,其集体协作精神显得尤其重要。为了队友的成功,还要有勇气献出自己的生命,刘连满就是这样一个明显的例子。 登顶过程中,要注意作者着意描写的三大困难:寒冷、黑夜和缺氧。而这三者都构成对生命的极大威胁。作者在行文中处处表现这些困

9、难对于队员的严峻考验。正是在这样的考验面前,才充分体现了队员们坚强的意志和大无畏的精神。为此,教学时让学生默读课文,总结登山英雄是靠的什么来克服上述困难的(靠意志、毅力、团结合作和牺牲精神)。 作者叙述事件有详有略,选择最典型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如重点写了征服“第二台阶” 。这一“台阶”被外国探险家认为是不可逾越的,1924 年英国赫赫有名的登山家马洛里和欧文就是在这一带失踪的。还重点写了刘连满同志宁可自己牺牲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的事迹。由这一个人的行为,可以窥见全体登山队员的优秀品质,也可以推断这样的队伍将是必胜的。 学生思考: 再突击顶峰的过程中,队员们先后遇到了哪些困难? 5体力衰

10、竭,寒冷、黑夜、缺氧(标出课文中的提示语) 课文详写了哪些典型事例表现队员们坚强和大无畏的精神。 重点写了征服第二台阶和刘连满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 用简洁的语言复述登山队员突击顶峰的经过。 (指明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学生活动:1、速读课文。2、思考探究。3、交流展示。 】 四、合作探究: 1、刘连满的形象令人感动难忘,他的哪些行动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为队友做人梯,疲劳过度,体力衰竭,放弃登顶;面对死亡的威胁把最后一点氧气留给队友;一封感人的信。 2、12 自然段中引用杨赫斯班在埃非勒士峰探险记中的那段话作用是什么?是否离题? 为了表现珠峰的严酷的自然环境,突出登山队员所遭遇

11、的巨大的困难和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3、课文中有不少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在文中勾画出来,并说说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课文中,作者除了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不时用闲笔描写美丽的珠穆朗玛峰的景色。如:“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 ”“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 ”“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都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 ”等等。这些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阅读的紧张之余还可以求得放松,来欣赏一下6美丽的珠峰景色。这在阅读效果上可称为一张一弛,给人美的享受。【学生活动:1、 默读课文。2、

12、合作探究。3、 朗读课文。4、 组内交流。5、 当堂展示。 】 五、课堂练习 :1、阅读课文,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设题意图是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要注意让学生概括得尽量简洁。 ) 经过充分的准备,5 月 24 日上午 9 时,登山队员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和贡布向珠峰最后 380 米高度冲击。他们艰难地向前行进着。两个多小时后,著名的“第二台阶”挡住了他们的去路。他们沿着第三次行军侦察的路线,冒着严寒,花了五个多小时,用搭人梯的方式,爬上了不到 7 米高的“第二台阶” 。这时,队员们又不得不面对另一个对手黑夜的挑战。他们借着雪夜的反光,一步一步地前进。由于前面用时过多,他们背上的氧

13、气已经所剩不多了,他们现在又受到缺氧的严重威胁。反应最强烈的是刘连满,他每前进一步都非常困难了。为了争取时间,大家决定刘连满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速度突击登顶。严重缺氧的刘连满躺在一块避风的大石块旁边休息,开始进入一种半昏迷状态。这时,他冒着生命危险,毅然决定把自己所剩不多的氧气留给登山的同志,并留下了一封感人的短信。与此同时,三位登山队员正搏斗在前进的道路上。他们匍匐在地上,借着星光和反照的雪光,辨认路途,艰难前进。到 8830米时,三人的氧气已经全部用完,他们果断地抛掉背上的空氧气筒,开始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艰难而危险的无氧攀登。这样的攀登,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他们四肢更加沉重了,行动更加

14、迟缓了,有时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要用半个多小时。但必胜7的信念在支持着他们。凌晨,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坡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2、下面是课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注意观察夜色,试着仿写几句。 1).5 月 24 日清晨,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峰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 2).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 3).夜色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珠穆朗玛顶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低矮了。 4).举目四望,朦胧的夜色中,珠穆朗玛山区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们的脚下。现在,他们三人的头

15、上,只有闪闪发光的星斗 (设题意图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文笔精华写景的句子,积累下来并学会模仿、运用。没有固定答案,可让学生当堂仿写,要提醒学生调动生活积累,充分发挥想像,尽量写出当地夜景的特色,写出夜色的美。 ) 【学生活动:1、速读课文。2、思考探究。3、仿写练习4、合作交流。5、成果展示。 】六、小结:中国登山运动员第一次登上珠穆朗玛峰是中国人的又一大壮举,又一次向世人证明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坚强。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使世界对中国有了重新的认识,但是我国在航天事业方面还是比较落后的,美国在 1969 年 7 月 21 日就已经登上月球了,而中国在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才首次实现了载人航

16、天飞机飞行成功。期8望同学们努力学习,长大后也当航天英雄,为我国航天事业做贡献,让中国人飞得更高更远。下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 1960 年中国登山队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全过程录像资料,学习他们大无畏的英现身勇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七、作业设计: A:再读课文,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三题。B:探险,需要有强烈的集体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以前文的劳伦斯奥茨和本文的刘连满等队员为例,写一则心得笔记。 (设题意图是把两篇课文连贯起来学习,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同时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 ) 八、板书设计:登上地球之巅郭超人1、 5 月 24 日 9 时 30 分 4 名队员向 380 米高度冲击。 2、 登山队员征服“第二台阶” 。 ( 不怕艰险 ) 3、 刘连满把氧气留给队友。 ( 勇往直前 )4、 登上顶峰,完成壮举。 ( 团结协作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级教育 > 小学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