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消除疟疾技术方案,为加快我省消除疟疾工作进程 指导各地科学、规范地实施消除疟疾工作 结合我省消除疟疾实际,对安徽省消除疟疾技术方案(2012年版)进行了修订和完善。,传染源监测与控制,(一)病例诊断1诊断依据 (1)流行病学史 曾有疟疾传播季节在疟疾流行区住宿、夜间停留史; 或近二周内有输血史; 或有既往病史。,(2)临床表现典型的临床表现:有周期性发冷、发热、出汗等症状,每天、隔天或隔两天发作。重症病例可出现意识障碍或昏迷等症状,主要并发症有脑损害、胃肠损害、休克、溶血、严重的肝肾损害、肺水肿、严重贫血、异常出血、低血糖、酸中毒等。,不典型的临床表现:但热型和发作周期不规律,有类似感冒症状
2、或伴有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也可有头痛、妄语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根据患者是否出现严重并发症,可将疟疾患者分为普通型病例和重症病例;重症病例以脑型疟多见。,(3)实验室检查病原学检查:显微镜检查血涂片查见疟原虫;免疫学检测:疟原虫抗原检测阳性;基因检测:疟原虫特异性基因片段检测阳性。,2病例诊断分类 疑似病例:具有流行病学史,且临床表现不典型者。 临床诊断病例:具有流行病学史,且临床表现典型者。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中实验室检查结果阳性的病例。根据感染人体的疟原虫种,确诊病例可分为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卵形疟和混合感染等。 无症状带虫者:无临床症状,血涂片镜检查见疟原虫者。,(二)病
3、例发现与报告 1病例发现与报告(明确规定各级医疗机构和人员的职责) (1)村卫生室村医对发现的疟疾疑似和临床诊断病例,应督促其尽快到乡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就诊,并留下联系方式,同时电话直接报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2)乡级及以上医疗卫生机构 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流行病学史、既往病史和临床表现进行初步诊断,对所有临床诊断为疟疾、疑似疟疾和不明原因发热的病人,及时开具检验单进行疟疾实验室检查。 检验人员登记“发热病人疟原虫血检登记表”(附表1),在病人用药前采集并冷藏保存抗凝血样(不少于2ml,枸椽酸钠或EDTA抗凝剂),进行RDT检测,并制作血涂片进行疟原虫镜检。,2病例报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
4、预防控制机构、检验检疫机构和采供血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一旦发现疑似、临床诊断和确诊的疟疾病例,应当在24小时内填写传染病报告卡,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同时电话报告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三)病例核实与确认1病例核实和确认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设专人负责每日浏览疫情报告系统,发现本辖区内报告的疑似、临床诊断和确诊疟疾病例后,应当立即与报告单位联系 收集报告单位保存的血涂片和抗凝血样,进行镜检复核和RDT检测,并制作血涂片。,根据病例复核结果,及时在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进行订正。 将显微镜镜下疟原虫和RDT阳性试卡进行拍照,作为实验室检测原始记录存
5、档保管,同时以电子邮件形式发至省、市疾控机构相关科室。,县级疾控机构于病例报告后3日内将报告病例(包括县级复核为阴性者)1.抗凝血样2.报告单位血涂片和县级疾控机构复核血涂片各1张3.未染色血涂片2张4.“疟疾病例实验室诊断送样及流转单”(附表2)送至安徽省疟疾参比实验室进行病例确认。抗凝血样需冷藏保存、不得冷冻,运输途中避免颠簸,防止溶血。,2个案调查病例报告地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发现的疑似、临床诊断和确诊疟疾病例,应在病例网络直报后3日内组织完成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填写“疟疾病例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附表3),并录入专报系统)。,病例报告地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个案调查时,如需其它地
6、区疾控机构协助完成个案调查,其他地区疾控机构应予配合,并将调查信息及时反馈。,(四)病例治疗1治疗原则对所有临床诊断和确诊的疟疾病例及带虫者均应进行规范的抗疟疾药物治疗。,(1)间日疟治疗 首选氯伯八日疗法,也适用于卵形疟和三日疟 治疗无效时,可选用以青蒿素类药物为基础的复方或联合用药的口服剂型(以下简称ACT)进行治疗。,(2)恶性疟治疗 采用ACT进行治疗。包括青蒿琥酯阿莫地喹片、双氢青蒿素哌喹片、复方磷酸萘酚喹片、复方青蒿素片等。,(3)重症疟疾治疗 首选青蒿素类药物的注射剂型进行抢救性治疗。包括:蒿甲醚注射剂、青蒿琥酯注射剂等。 同时给予对症治疗和支持疗法,以减少并发症和合并感染。 待
7、患者病情缓解并且能够进食后,可选用任意一种ACT,再进行一个疗程的巩固性治疗。,(4)孕妇疟疾治疗 孕妇患间日疟:氯喹。 孕期在3个月以内的恶性疟患者:磷酸哌喹片 孕期在3个月以上的恶性疟患者:ACT 孕妇患重症疟疾:蒿甲醚或青蒿琥酯注射剂。,临床诊断疟疾病例的治疗根据患者流行病学史和发病史等相关信息,判断其可能的感染地点,确定治疗方案。1)感染地为单一间日疟流行区,或无法判断感染地:氯伯八日。2)感染地为间日疟和恶性疟混合流行区,特别是由国外输入的疟疾病例:ACT;若该病例进一步确诊为恶性疟原虫和其他疟原虫的混合感染,须加服一个疗程(八日疗法)的伯氨喹。,(6)疑似病例治疗对不能及时排除的疑
8、似病例,可按临床诊断病例治疗,但在治疗前应采集血涂片、滤纸血和抗凝血送检。病人明确诊断后,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2治疗管理 各级医疗机构对发现的所有疟疾病例进行抗疟治疗时,须规范开具病人治疗处方,并提示患者应全程足量服药。 县疾控中心对辖区内报告的疟疾病例治疗情况进行督导和随访,做好服药宣传,确保规范、全程、足量服药,并密切观察病人服药情况,及时报告和处理可能发生的副反应。,3. 药品管理 县疾控中心负责抗疟药品的储备、发放和管理,建立抗疟药使用登记制度。 乡级以上医疗机构级需储备间日疟和恶性疟治疗药品及重症疟疾治疗药品。,疫点调查与处置,1疫点定义疟疾疫点是指出现疟疾病例的自然村、居民点或施
9、工场所等区域。,2疫点调查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在病例网络直报后7日内完成疫点现场调查工作,评估传播风险,划定传播风险范围。 市级疾控机构应加强对疫点调查和处置的指导 省疾控中心参与本地感染病例的疫点调查和处置。,(1)基本情况调查:收集疫点所处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年平均温度、年降雨量、户数、人口数、历史流行情况和本次疟疾发病情况等相关资料。填写“疟疾疫点基本情况调查表”(附表4)。,(2)媒介按蚊种群调查当病例出现在疟疾流行区的传播季节(5-10月份)时,对近3年本县范围内没有媒介调查资料、且疫点周围存在媒介孳生环境的疫点可在病家及周围选择12个调查场所,每个场所布置1盏诱蚊灯,采用诱
10、蚊灯通宵诱蚊法,进行12个通宵的媒介按蚊种群调查;或采用人诱半通宵法开展12个晚上调查,填写“疟疾疫点媒介按蚊种群调查记录表”(附表5)。,(3)病例筛查:如存在本地病例传播风险,需在风险范围内采取逐户走访的方式,对2周内有发热史者采集血标本,进行疟原虫镜检或RDT检测,填写“疟疾疫点病例筛查记录表”(附表6)。如发现漏报的疟疾病例或带虫者,可扩大至对疫点内所有居民采血进行疟原虫镜检或RDT检测,重新划定传播风险范围。,3疫点处置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组织完成 (1)媒介控制:在疟疾传播季节,对于存在有效传疟媒介的疫点,需在病例网报后的7日内对传播风险范围内居民户采用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室内滞
11、留喷洒进行媒介控制。填写“疟疾疫点处置室内滞留喷洒(IRS)记录表”(附表7)。,(2)健康教育:利用散发宣传材料等形式重点教育群众自我防护意识,避免露宿,提倡使用蚊帐、纱门纱窗等防蚊设施,减少蚊虫叮咬机会。从非洲、东南亚、云南边境等疟疾流行区回来的人员如出现发冷、发热等症状时,应考虑是否感染疟疾,及时就医,早诊早治。,(3)扩大治疗:在疟疾传播季节发生病例且存在有效传疟媒介的间日疟疫点,需在病例发病一个月后的一周内对传播风险范围内居民采用伯喹八日疗法进行扩大治疗,以清除可能存在的本地感染病例。,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组织乡镇卫生院防保人员和村医具体实施。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制定工作方案
12、、服药不良反应的应急处理预案和疟疾扩大服药健康教育处方,对乡镇卫生院防保人员和村医进行培训,使其掌握药品性能、用药剂量、禁忌症及毒副反应处理等相关知识。,上述疫点调查与处置工作完成后,应将相关资料按病例存档,并将相关数据于病例网络直报后7日内录入专报系统。,(六)休止期根治 在每年传播季节前(13月份),对上一年内本辖区内登记、报告的所有间日疟和卵形疟病例(包括上一年在疫点调查处置中发现的漏报病例和带虫者), 采用伯氨喹八日疗法进行1次传播休止期根治,以防止病例复发。具体组织实施参照疫点处置的扩大治疗进行,填写“安徽省疟疾病例休止期根治督导服药登记表”(附表9)。,(七)输入性疟疾管理,1定义
13、根据疟疾控制和消除标准,以县级行政区为单位,非当地感染的疟疾病例:外来流动人口当地居民在外地感染,返回本地后发病,2判定依据 (1)境外输入病例:在近1个月内有在国外疟疾流行区住宿、夜间停留史或既往病史。 (2)境内输入病例:有在境内其他流行县(市、区)住宿或夜间停留史,且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方可判断为输入病例,1)发病地为非疟疾流行县(市、区); 2)在非恶性疟流行县(市、区)出现恶性疟病例; 3)有其他证据证明为输入性病例的。当难以区分病例为本地感染或输入性病例时,原则上判定为本地感染病例。,3输入性疟疾管理 (1)境内输入性疟疾管理病例发现地的医疗卫生机构:负责病例的诊断、报告和治疗,病
14、例发现地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 血涂片的镜检复核、流行病学个案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判断其可能的感染地点 在发现病例后一周内向本省及病例感染地的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通报疫情信息告知间日疟、卵形疟患者于次年13月份到就近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休止期根治。,病例感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接到通报的疫情信息后,结合当地疟疾流行情况,开展疫点调查根据疫点类型和调查结果,及时采取相应疫点处置措施。,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各类工程建设项目施工单位,必须高度重视疟疾的预防控制工作。当发现疟疾病例时,应及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协助开展疫点调查与处置。,(2)境外输入性疟疾病例管理1)输入性疟疾病例管
15、理报告地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病例在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时,应追踪调查同行回国人员,将同行人员调查结果填入“境外输入性疟疾病例同行回国人员调查表”(附表10),并将电子版迅速发到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由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省际间及地区间的通报。,2)高疟区回国人员随访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现或接到辖区内有境外高疟区回国人员,应立即组织人员追踪随访,时间为回国后1个月,疟疾防治知识宣传 告知其在回国后一个月内如出现发热等不适应及时到乡级以上医疗机构就诊 将随访情况填入“境外输入性疟疾病例同行回国人员随访表”(附表11) 随访时发现发热症状,应立即向县级疾病预防机构报告。,(3)输入性疟疾病例的审
16、核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辖区内报告的境外和境内输入性疟疾病例应及时进行审核对存在争议的跨省输入性疟疾病例,报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所认定。,(八)不明原因发热病人血检,一、二、三类县均应开展不明原因发热病人血检。由县、乡医疗卫生机构抽取部分不明原因发热病人,采制血涂片进行镜检,或采用RDT进行检测。,在一、二类县,以乡级为单位,每年抽取不明原因发热病人数不低于辖区总人口数的1,传播季节抽取的不明原因发热病人数不低于血检总数的80。在三类县,以县级为单位,每年抽取不明原因发热病人数不低于辖区总人口数的0.5,传播季节抽取的不明原因发热病人数不低于血检总数的80。,(九)疟疾病例信息管理,县
17、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完成病例报告、复核、个案调查和疫点处置等工作后的一周内,撰写“疟疾病人流行病学调查及疫点处置报告”,内容包括:病例基本情况、本次发病情况及诊治情况、流行病学调查及随访、疫点调查和处置情况、同行人员情况等,并逐级上报到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十)监测资料分析,省、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定期对本辖区内疟疾病例报告数据、病例个案调查数据和疫点调查数据进行汇总和分析,评估消除措施落实情况,及时反馈数据分析结果,并报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根据监测数据分析发现的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确保疟疾消除各项关键措施的有效落实。,省疾控定期对全省疟疾
18、监测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向各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反馈,并省卫生计生委。,三、媒介防制措施 (一)杀虫剂室内滞留喷洒,1适用范围在疟疾传播季节,对于存在有效传疟媒介的疫点,在风险范围内采用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进行室内滞留喷洒。详见疫点处置部分的媒介控制措施。,2组织管理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统一采购和配备杀虫剂、喷洒设备和防护用品,对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相关技术培训,并对滞留喷洒工作质量进行抽查。,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在病例网络直报后七天内负责组织和指导乡镇卫生院防保人员、村医开展滞留喷洒工作。喷洒前要对喷洒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安全教育。喷洒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注意个人防护,确保滞留喷洒效
19、果和人员、家畜的安全。,(二)个体防护,在疟疾流行区的传播季节:提倡当地居民使用防蚊设施和防护用品,尽量避免野外露宿,减少人蚊接触。各类工程建设项目施工单位提供防蚊设施。鼓励从事夜晚户外工作人员穿长袖衣裤,并使用驱避剂涂抹在皮肤暴露部位。,四、健康教育措施 (一)内容,对不同目标人群制定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核心信息。 1居民和学生 (1)疟疾是通过蚊子传播的一种传染病; (2)疟疾的主要症状是反复发冷、发热和出汗; (3)非洲、东南亚和太平洋岛国是疟疾高流行区,在上述地区会感染疟疾; (4)使用蚊帐、不露宿可减少蚊虫的叮咬机会,从而有效预防疟疾的感染。,2出入境人员从国外回国的人员除需要了解上述
20、信息外,还应了解: (1)从非洲、东南亚和太平洋岛国等疟疾高度流行区回国的人员应在回国后尽快到当地医院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疟原虫检查;,(2)如出现发冷、发热和出汗等症状,应该首先考虑可能感染疟疾,在就诊时主动向医生报告流行病学暴露史等相关信息,以便做到早诊早治; (3)要在医生指导下全程服完抗疟疾治疗药物。,3病人及其家属 (1)早诊早治、全程服药、规范治疗的重要意义; (2)间日疟、卵形疟患者在非疟疾流行季节(即无叮人蚊的季节)要接受一次休止期根治。 (3)在疟疾流行季节对疟疾患者居住地及其周围进行药物滞留喷洒,可有效消灭蚊子,从而防止疟疾的传播。,(二)方法,1对居民的健康教育疾控部门
21、结合每年的“全国疟疾日”宣传活动,制作标语、传单、宣传画或宣传折页、视听材料,或采用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对居民开展疟疾防治知识宣传,也可协调相关部门,利用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通讯等大众传播媒介开展健康教育。,2对学生的健康教育每年利用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等时间开展一次宣传教育,也可通过学校广播站、黑板报、发放折页、张贴宣传画,播放疟疾防治视频等形式宣传防治疟疾基本知识和核心信息。在开展学生健康教育的同时,也应有针对性对中小学教师开展的疟疾健康教育。,3对出入境人员的健康教育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可在口岸出入境现场或保健中心设立免费咨询点和咨询电话,设置宣传栏摆放疟疾防治宣传材料,
22、设置电子显示屏和触摸屏,以视频、广播、图片、文字等形式,对出入境人员宣传疟疾防治核心信息。,旅游和商务部门应要求各旅行社或劳务派出单位向赴非洲、东南亚和太平洋岛国等疟疾高度流行区旅游、务工等人员发放疟疾防治宣传材料,并要求劳务派出单位对出国人员开展专门的疟疾防治知识培训。,4对病人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应通过门诊咨询、健康教育处方、宣传折页等形式,向病人及其家属宣传疟疾防治知识。疾病预防机构在疟疾病例的个案调查、疫点调查和休止期治疗等现场的工作同时,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选择合适的健康教育方式,对病人及其家属和周围人群的进行健康教育。,五、疟疾诊断实验室网络,省、市、县疾病
23、预防控制机构应建立疟疾诊断实验室,完善疟疾诊断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为消除疟疾阶段的疟疾病例确认和病例溯源提供科学依据。各级疟疾诊断实验室的主要职能包括:,(一)省级实验室,对市级和县级实验室开展培训,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 对市级和县级实验室的镜检能力考核评估 对市级和县级实验室的检测结果进行抽样复核 开展疟原虫诊断相关新技术及新方法的研究。,(二)市级和县级实验室,对辖区内的医疗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开展培训,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对一、二类县的乡镇及以上医院、三类县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实验室的镜检能力进行考核评估;对其检测结果进行抽样复核。,六、疟疾的监测与专项调查,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根据全省疟疾疫情形
24、势和消除疟疾工作需求,选择部分县开展疟疾监测与专项调查工作,具体方案另文制定。,七、质量控制 (一)人员培训,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2年对市级和县级疟疾防治专业人员轮训1次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结合常规例会,对乡镇卫生院防保人员及其参与疟疾防治工作的村医每年至少培训1次。县级疟疾防治专业人员3年内接受培训的比率不低于95%。,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高度重视疟疾专业技术培训工作,将培训工作纳入每年的工作计划,针对不同对象编制培训教材,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工作。鼓励和提倡有条件的地区,通过组织开展疟疾防治技术练兵和镜检技术竞赛等多种形式,不断改进培训工作质量,切实提高疟疾防治专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
25、。,(二)镜检复核,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每月收集开展血检医疗机构的血涂片 对血涂片镜检质量抽查复核,内容包括考核厚、薄血膜制作、染色和镜检质量复核要求每年复核所有阳性血涂片和不少于10%的阴性血涂片。,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每年抽取每县的所有阳性血涂片和不少于3%的阴性血涂片进行复核。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每年对每年抽取每县的所有阳性血涂片和不少于1%的阴性血涂片进行复核。,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于每月5日前完成上月全县发热病人血检统计和抽查血片的镜检复核,填写“发热病人疟原虫血检及复核统计表”(附表12)和“疟原虫血片镜检复核登记表”(附表13)。将统计表结果录入专报系统。,市级疾病预防
26、控制机构应于每年12月底前完成本年度全市各县抽查血片的镜检复核,将复核结果录入专报系统。并按要求抽取辖区各县阴性血片于12月底前提交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备省级复核。,疟原虫血片制片质量标准参照 “疟原虫血片制片染色技术考核评分表” (附表14)进行评分,每张血片得分80分及以上者为合格。,(三)检查督导,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各乡镇每年至少开展1次工作质量抽查;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组织对各县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工作督导。各级消除疟疾工作相关数据资料的抽查合格率不低于95%。,(四)资料管理,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建立健全资料管理制度,确定专人承担资料管理工作。消除疟疾工作的各类资料收集完整、真实、记录清晰、准确,按要求及时上报。各项工作完成后及时整理,按档案管理要求立卷归档,妥善保管。电子文档形式的资料信息应及时备份,确保数据安全。 血检单位对上报的所有纸质资料均应留底,分年度存档,备查。,中南大学护理学院,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医药信息系,欢迎多提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