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儿推拿专题,一、定 义,小儿推拿是建立在祖国医学整体观念的基础上,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学说为理论指导,运用各种手法刺激穴位,使经络通畅、气血流通,以达到调整脏腑功能、治病保健目的的一种方法。小儿推拿是纯绿色疗法,可替代部分化学药品,减少化学药品毒副作用,增强孩子机体的自然抗病能力,预防病毒侵蚀和滋生,达到有病治病、无病保健的目的。随着现代人们健康理念的更新,很多家长都开始信任和采用纯绿色疗法小儿推拿,目前,该疗法已成为国际儿童保健、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理论基础,中医学认为,小儿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其机体脏腑的形态未曾成熟、各种生理功能未曾健全。小儿的脏腑娇嫩,其中又以肺、脾、肾三脏不足更为
2、突出,表现出肺脏娇嫩、脾常不足、肾常虚的特点。小儿之体为“稚阴稚阳”, 脏腑柔弱,御邪能力较弱,对病邪侵袭、药物攻伐的抵抗和耐受能力都较低。同时,小儿又为“纯阳”之体,生机蓬勃,发育迅速,代谢快,生长快;小儿宿疾较少,病因相对单纯,对各种治疗反应灵敏;正如张景岳在景岳全书小儿则中所说:“小儿之病,其脏气清灵,随拨随应,但能确得其本而撮取之,则一药可愈,非若男妇损伤、积痼痴顽者之比。”小儿保健推拿正是顺应这种趋势,辩证取穴,通过特有手法和操作,调整机体气血阴阳平衡,以改善小儿的脏腑功能,以达到增强体质,防治疾病的目的。,二、适应症及禁忌症,适应症:小儿推拿的对象一般是指6岁以下的小儿,特别是3岁
3、以下的婴幼儿。其治疗范围比较广泛,如感冒、发热、咳嗽、哮喘、惊风、夜啼、腹泻、便秘、伤食、疳积、遗尿、肌性斜颈、小儿瘫痪等症。禁忌症:,皮肤发生烧伤、烫伤、擦伤、裂伤及生有疥疮者,局部不宜推拿;某些急性 感染性疾病,如蜂窝织炎、骨结核、骨髓炎、丹毒等患者不宜推拿;各种恶性肿 瘤、外伤、骨折、骨头脱位等患者不宜推拿;某种急性传染病,如急性肝炎、肺 结核病等患者不宜推拿;严重心脏病、肝病患者及精神病患者,慎推拿。,三、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刘氏小儿推拿常用穴部50余个,其中重点穴部22个: 面头部天门、坎宫、太阳;上肢部总筋、阴阳、脾经、肝经、心经、肺经、肾经、大肠、 三关、六腑;下肢部足三里,涌泉;
4、胸腹部膻中,中院,肚脐;肩背腰骶部脊,肺俞,龟尾,肩井。,全身穴位图,上肢穴位图,头面部常用穴位天 门,1、天 门(头部手法一)【定位】两眉之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操作】从两眉间向上,两手交替直推至前额发际,称开天门。2030次。【功效】发汗解表,镇惊安神,开窍醒神。【应用】头部常规手法之一,刘氏小儿推拿治疗时首推穴。主治感冒、头痛、发热、烦躁等病症。,头面部常用穴位坎 宫,2、坎 宫(头部手法二)【定位】自眉心起至眉梢成一横线。【操作】两拇指置于小儿两眉间,沿眉棱骨上缘同时向两边分推至眉梢处,称推坎宫,又称头部分阴阳。2030次。 【功效】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应用】推坎宫亦为头部常
5、规手法之一。主治感冒、发热、头痛、目赤肿痛等病症。,头面部常用穴位太 阳,3、太 阳【定位】头部眉梢与目外眦中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中。【操作】1、推太阳(头部手法三) 从小儿眉梢处向后下方经太阳穴直 推至耳门穴,称推太阳,2030次。2、揉太阳(运太阳) 向的眼方向揉中加按为补法,3090节;向耳的方向揉中加按为泻法,3090节(揉5按1为一节)。【功效】推太阳:祛风散寒,醒脑明目。揉太阳:发汗解表,祛风 止痛。【应用】推太阳亦为头部常规手法之一。此穴能发汗能止汗,常用于外感表证。,头面部常用穴位风 池,4、风 池【定位】在颈后区,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操作】用
6、两中指端按两风池穴,按后加揉,称按揉风池。按35次,揉3050次。【功效】发汗解表,祛风散寒,通窍明目。【应用】按揉风池多用于感冒、头痛,发热无汗或项背强痛,鼻塞等病症治疗。,头面部常用穴位百 会,5、百 会【定位】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折耳,两耳尖向上连线 的中点。【操作】用拇指甲掐之,称掐百会;用指端按揉之,称按揉百会;用艾条灸之,称灸百会。掐35次,按揉2030次,灸12分钟。【功效】通关开窍,镇惊安神,升阳举陷。【应用】治疗昏迷、惊风、抽搐多用掐百会;治疗烦躁、肝阳头痛按揉百会;治疗虚证之目眩、遗尿、脱肛、虚脱久泻可用按揉法, 亦可用灸法救脱。,头面部常用穴位印 堂,6、印
7、堂【定位】在头部,两眉毛内侧端中间的凹陷中。【操作】用拇指甲掐或按之,掐按后加揉。掐按35次,揉2050次。【功效】醒脑提神,祛风通窍。【应用】治疗感冒,头痛多用按揉法;若抽搐,昏迷多用掐揉法。,头面部常用穴位人 中,7、人 中【定位】在面部,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操作】用拇指甲掐之,掐后加揉。掐35次,或掐之醒即止之。【功效】通关开窍,定惊安神。【应用】主要用于急救,对于昏迷不醒、窒息、惊厥、抽搐时,掐之有效。,头面部常用穴位承 浆,8、承 浆【定位】在面部,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操作】用拇指甲掐之,掐后加揉。掐35次,揉2050次。【功效】止呕止泻,收敛津液,开窍醒神。【应用
8、】主要用于惊风、昏迷、高热、吐泻等病症治疗。,胸腹部常用穴位天 突,9、天 突【定位】颈部,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操作】用中指端按后揉之,称按揉天突。按35次,揉3050次。【功效】化痰平喘,降逆止呕。【应用】按揉天突主要用于气机不利,痰涎壅盛或胃气上逆所致之痰多、胸闷气喘、呕吐等病证。,胸腹部常用穴位膻 中,10、膻 中 【定位】胸部,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中点。 【操作】1、指腹按该穴上揉转50100次,称按揉膻中;2、继用两手中指腹,从膻中穴同时向左右分推至两乳头3050次,称分推膻中;3、接着用食、中、无名指三指腹从小儿胸骨上窝向下直推至胸骨下角3050次,称直推膻中
9、;4、最后用食、中指指腹同时分按压小儿一至五肋间前正中线与锁骨中线之间的部位三至五遍,称按压肋间。以上四部操作,称“推胸法”。【功效】 宽胸理气,止咳化痰,降逆止呕。【应用】 膻中穴为气之会穴,居胸中,胸背属肺,对各种原因引起的胸闷、气喘、咳嗽、呕逆均有效。,胸腹部常用穴位中 脘,11、中 脘【定位】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操作】1、中指腹做顺时针揉转,称安中调中法;2、中指腹做逆时针揉转,称补中法;3、先做安中调中法,继用食、中指从小儿剑突下轻轻直推至脐,次数为揉转次数的1/2,称消导法。以上三法总称“推腹法”。100200次。【功效】 健脾和胃,消食导滞,补脾益气,降气通便。【
10、应用】 安中调中法具有调理脾胃,安抚中焦功能,用于脾胃不和、中焦功能紊乱所致的病证。补中法具有补脾益气,健胃助运的功能,常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等病证。消导法具有消积导滞,降气通便的功能,用于胃肠里实证。,胸腹部常用穴位肚 脐,12、肚 脐【定位】腹中部,脐中央。【操作】用中指指腹揉转,揉中加按,称揉肚脐。100300次。亦可用灸法。【功效】温阳散寒,健脾和胃,消食导滞,涩肠固脱。【应用】肚脐为止泻要穴,对脾胃疾病疗效亦佳,多用于腹泻,腹痛,腹胀等病症。临床上揉脐、推上七节、揉龟尾常配合应用,治疗腹泻效果较好。,胸腹部常用穴位丹 田,13、丹 田【定位】小腹部中点(脐下2寸与3寸之间)。【操作
11、】用食、中两指指腹揉转,揉中加按,称揉丹田。揉200300次。【功效】培肾固本,温补下元,分清别浊。【应用】揉按丹田对遗尿、尿潴留有一定效果,临床常与清后溪等合用。,胸腹部常用穴位肚 角,14、肚 角【定位】下腹部,脐下2寸,旁开2寸之大筋处。【操作】用拇、食、中三指相对用力,提拿穴处下的少许肌肉组织,称拿肚角。3-5次。【功效】止腹痛。【应用】按拿肚角是止腹痛之要法,对各种原因引起的腹痛均有止痛效果;特别是对寒性腹痛、伤食腹痛效果更显著。本法刺激较强,为防止患儿哭闹影响手法的进行,一般在诸手法操作完毕后,再拿此穴。,肩背腰骶部穴位大 椎,15、大 椎【定位】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12、【操作】用拇指甲掐之,掐后加揉,称掐大椎。掐20次,揉2030次。【功效】解表退热【应用】本穴为退热之常用穴,主要用于感冒、高热、项强等。,肩背腰骶部穴位肩 井,16、肩 井【定位】在肩胛区,第7颈椎棘突与肩峰最外侧点连线的中点。【操作】用拇指与食、中指三指相对用力提拿此处的筋肉皮肤,称拿肩井。用拇指指腹按该穴,揉按结合,称按肩井。拿、按各35次。【功效】宣通气血,发汗解表。【应用】 临床上多用于治疗结束的总收法; 亦可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呕吐、惊风及肩背部疼痛等症。,肩背腰骶部穴位肺 俞,17、肺 俞【定位】在脊柱区,第3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操作】 1、用拇指或中指指腹分别置
13、于两侧肺俞穴上,右顺时针,左逆时针揉按50100次,称揉肺俞。2、两拇指或中指从风门穴沿肩胛骨下缘,经肺俞向外下方斜推至两肩胛骨下角50100次,推呈“八”字型;继而从肺俞直向下推至膈俞50100次,推呈“|”型,称推“介”字3、用中指指腹蘸盐粉或姜汁,沿肩胛骨内缘从上向下斜擦过肺俞,以皮肤发红为度,八”字称盐擦“。以上诸法总称推揉肺俞或推背法。【功效】宣肺止咳,化痰退热。【应用】推肺俞是临床治疗小儿呼吸系统疾病常用手法,可治感冒、发热、咳嗽、气喘、多痰等病证。,肩背腰骶部穴位龟 尾,18、龟 尾【定位】尾椎骨端。【操作】用拇指或中指指腹揉转,揉按结合,称揉龟尾。200300次。亦可用灸法。【
14、功效】止泻,固脱,通便。【应用】龟尾穴即相当督脉经之长强穴,穴性平和,能止泻,也能通便。多与揉脐、推七节骨配合使用,可治腹泻、脱肛、便秘等症。,肩背腰骶部穴位七 节 骨,19、七 节 骨【定位】第4腰椎至尾骨端(长强穴)成一直线。【操作】用拇指桡侧面或食、中指两指指腹自下向上直推,称推上七节;用拇指桡侧面或食、中指两指指腹从上向下直推,称推下七节。100200次。【功效】推上七节能温阳止泻;推下七节能泻热通便。【应用】推上七节骨多用于虚寒腹泻、久痢证虚;推下七节骨多用于肠热便秘、湿热痢疾等症。,肩背腰骶部穴位推 脊,20、脊 柱 骨【定位】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操作】用食、中两指指腹蘸酒精从大
15、椎直推至骶椎(长强),称推脊,100200次。【功效】清热镇惊。【应用】推脊常用于各种发热病证。,肩背腰骶部穴位捏 脊,21、捏脊【定位】脊柱两旁,肺俞至肾俞之间。【操作】用捏法,食、中指与拇指对捏该处的皮肤,由肾俞朝上捏至肺俞处,称捏脊,俗称“翻皮”。35遍。【功效】培育元气,调理气血。【应用】 捏脊具有强健身体的功能,是小儿保健常用主要手法之一。 临床治疗先天和后天不足所致的慢性病症。本法单用,常用于小儿疳积、厌食、腹泻等病症。,上肢部常用穴位总 筋,22、总 筋【定位】手臂内侧,腕掌横纹的中点。【操作】以左手轻握小儿的手掌,右手拇指按在总筋处,与在腕背抵住的食指相对用力按揉约100300
16、次,称按揉总筋。或用拇指甲掐1分钟,掐后加揉20次,称掐总筋。【功效】清热熄风止痉,通调全身气机。【应用】按揉总筋为推上肢的首推穴之一,故作常例手法。掐揉法用于治疗口舌生疮、夜啼、发热、惊风、抽搐等病症。,上肢部常用穴位阴 阳,23、阴 阳【定位】总筋穴两旁,小指侧为阴,又称阴池;拇指侧为阳,又称阳池。【操作】两手握住小儿手掌,两拇指并列,指面按在总筋穴上,朝左、右两边分推2030次,称分阴阳,又名手部分阴阳。【功效】平衡阴阳,调和气血,行气导滞。【应用】分推阴阳也列为手部常规手法。多用于阴阳不调,气血不和而致的寒热往来、烦躁不安、 食滞腹胀、呕吐腹泻等治疗。,上肢部常用穴位脾 经,24、脾
17、经(脾土)【定位】 拇指末节螺纹面。【操作】 以右手食、中指夹住小儿拇指,用拇指螺纹面贴在小儿拇指螺纹面上做顺时针旋转推动为补,称补脾经;由小儿拇指端直推向指根为清,称清脾经。补脾经和清脾经统称为推脾经。100500次。【功效】 健脾胃,补气血,清湿热,止吐泻。【应用】补脾经主要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而引起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形体消瘦等症。清脾经主要用于湿热内蕴、肌肤发黄、恶心呕吐、腹泻痢疾及热结便秘等症。脾为后天之本,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脾常不足,故一般脾经以补为主。若脾实证需用清法需清后加补,补法操作次数为清法一半。,上肢部常用穴位肝 经,25、肝 经(肝木)【定位】 食指末节螺纹面
18、。【操作】 以右手食、中指夹住小儿食指,用拇指螺纹面贴在小儿食指螺纹面上做顺时针旋转推动为补,称补肝经;由小儿食指端直推向指根为清,称清肝经。补肝经和清肝经统称推肝经。100500次。【功效】平肝泻火,熄风镇惊,解郁除烦。【应用】清肝经常用于急惊风、抽搐、烦躁不安、五心烦热、目赤、口苦、咽干等症。刘老认为小儿肝常有余,肝经宜清不宜补,故补肝经很少用,以免引动肝风肝火;若确属肝虚,需补肝经时以补肾经代之,为补母实子法。,上肢部常用穴位心 经,26、心 经(心火)【定位】中指末节螺纹面。【操作】以右手食、中指夹住小儿中指,用拇指螺纹面贴在小儿中指螺纹面上做顺时针旋转推动为补,称补心经;由小儿中指端
19、直推向指根为清,称清心经。补心经和清心经统称推心经。100500次。【功效】清心泻火,除烦安神,补益气血。【应用】清心经常用于心火炽盛而引起的高热神昏、面赤、口疮、小便短赤等,多与清天河水、清小肠、清后溪等合用。刘老认为小儿心常有余,补心经,易动心火,故本穴宜清不宜补;若气血不足致面色无华、心烦不安、睡卧露睛等症需用补法时,可补后加清,清法操作次数为补法一半或以补脾经代之。,上肢部常用穴位肺 经,27、肺 经(肺金)【定位】无名指末节螺纹面。【操作】以右手食、中指夹住小儿无名指,拇指螺纹面贴在小儿无名指螺纹面上做顺时针旋转推动为补,称补肺经;由小儿无名指端直推向指根为清,称清肺经。补和清肺经统
20、称推肺经。100500次。【功效】补益肺气,宣肺清热,疏风解表,化痰止咳。【应用】补肺经主要用于治疗咳嗽、气喘、自汗怕冷、易感冒等肺气不足病证清肺经常用于感冒、发热、咳嗽、气喘痰鸣等肺经实证、热证。,上肢部常用穴位肾 经,28、肾 经(肾 水)【定位】 小指末节螺纹面【操作】以右手食、中指夹住小儿小指,用拇指螺纹面贴在小儿小指螺纹面上做顺时针旋转推动为补,称补肾经;由小儿小指端直推向指根为清,称清肾经。补肾经和清肾经统称推肾经。100500次。【功效】 滋补肾阴,温养下元,清利下焦湿热。【应用】补肾经主要用于治疗先天不足、久病体虚、肾虚精亏所致的久泻,多尿,遗尿,虚喘等病证。清肾经主要用于治疗
21、膀胱湿热、小便赤涩等。“肾为先天之本”,刘老认为肾经宜补不宜清。治疗膀胱湿热、小便赤涩时常以清后溪代之。,上肢部常用穴位大 肠,29、大 肠【定位】 在食指桡则缘,由食指尖至虎口的一直线。【操作】 用右手食、中指两指抵住小儿拇指根部,以右手拇指末节桡侧面从小儿食指第一指节正面向上斜行直推至虎口,称清大肠。100300次。【功效】 消积导滞,清利湿热。【应用】 清大肠常用于湿热、积滞肠道所引起的腹痛、腹泻、泻痢,便秘等症。,上肢部常用穴位小天心,30、小 天 心【定位】 内劳宫与总筋穴连线的中点。【操作】 用拇指指端或中指端揉按该穴,称按揉小天心;用拇指甲由小天心掐运至内劳宫,称掐运小天心。揉按
22、2050次,掐35次。【功效】 镇惊熄风,清心除烦,退虚热。【应用】 揉按小天心用于治疗心火亢盛的烦躁不安或阴虚内热、久热不退等病证。掐运小天心用于治疗惊风、抽搐、夜啼、惊惕不安等。,上肢部常用穴位内劳宫,31、内 劳 宫【定位】手掌心,握拳屈指时中指指尖处。【操作】用拇指按揉之,称按揉内劳。揉200300次。另内劳宫滴一二滴凉水,并用中指在其周围旋运,同时结合以对其掌心吹凉气(以不超过十八口气为限),称水底捞明月。【功效】清热除烦,退虚热。【应用】按揉内劳常用于心经有热而致的口舌生疮,发热,烦渴等症及阴虚内热而致的潮热、盗汗等症,对心、肾两经虚热最适宜。水底捞明月用于各种热证。,上肢部常用穴
23、位运肾入脾,32、运肾入脾 (运脾入肾) 【定位】由大指根至小指根沿腕部的一条弧线。 【操作】由大指根掐运至小天心直至小指根称运脾入肾。由小指根掐运至小天心直至大指根称运肾入脾。【功效】消热祛湿 健脾润燥【应用】小便赤涩,腹胀,痢疾,吐泻,便秘,食谷不化。,上肢部常用穴位四横纹,33、四 横 纹【定位】 手掌面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操作】 用拇指甲掐之,掐后加揉捻,称掐四横纹。各掐45次,各揉捻510次。【功效】 行气导滞,消积除满,清热除烦【应用】掐四横纹多用于治疗疳积、腹胀、腹痛、消化不良、腹泻等症;也可用毫针或三棱针点刺本穴,挤黄色液体或少量血液治疗疳积腹胀,效果
24、较好。,上肢部常用穴位外劳宫,34、外 劳 宫【定位】 手背第2、3掌骨交接处凹陷中,与内劳宫相对。【操作】 用拇指端或中指端揉按,称揉外劳宫。揉按100300次,按3050次。【功效】 温阳散寒,升阳举陷,发寒解表。【应用】 本穴性温,为温阳散寒,升阳举陷要穴,兼能散寒解表;揉外劳宫主治一切寒证,不论外感风寒所致的头痛、恶寒、鼻塞、流涕等;还是脏腑积寒所致的完谷不化、肠鸣腹泻、寒痢腹痛、疝气等症皆宜;且能升阳举陷,故临床上可治疗脱肛,遗尿等。,上肢部常用穴位合 谷,35、合 谷【定位】在手背,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操作】用拇、食指两指端对称掐之,称掐合谷;用拇、食指指腹相对拿捏,称拿合谷。
25、掐、拿各35次。【功效】发汗解表,开窍醒神。【应用】掐、拿合谷常用于风寒感冒、牙痛、急惊风、昏迷。临床治疗急惊风、昏迷时,多配合使用掐人中、掐老龙等;若牙痛,多与掐二马、揉牙关等配合使用。,上肢部常用穴位一窝风,36、一 窝 风【定位】 手背腕横纹正中凹陷处。【操作】 用拇指甲掐后加揉之,称掐揉一窝风。掐1分钟,揉100次。【功效】 温中散寒,行气止痛。【应用】 本穴善止腹痛,于受寒、食积、气滞等原因引起的腹痛,多与揉脐、摩腹、拿肚角、推三关、揉中脘等合用。,上肢部常用穴位阳 池,37、阳 池【定位】 在腕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指伸肌腱的尺侧缘凹陷中。【操作】 用拇指甲掐之,掐后加揉,称掐阳
26、池。掐35次,揉50100次。【功效】 止头痛,利尿通淋,润肠通便。【应用】 掐阳池主治一切头痛。临床上治疗风痰头痛、外感头痛时,常配合揉耳后高骨、丰隆、一窝风等穴;若小便赤涩短少,多与后溪配合使用;若大便秘结者,常与推六腑、推下七节等配合使用。,上肢部常用穴位三 关,38、三 关【定位】 前臂桡侧,阳池至曲池成一直线。【操作】 用拇指末节桡侧面或食、中指指面,从小儿腕背向肘方向推,称推上三关;从肘部推向腕背,称推下三关。100300次。(按:男,三关推上;女,三关推下)。【功效】 发汗解表,温阳散寒,补气行气。【应用】本穴性温热,主治虚证、寒证。临床上主要用于感冒风寒、畏寒无汗或疹出不透等症
27、治疗。也用于治疗气血虚弱,命门火衰,下元虚冷,阳气不足引起的四肢厥冷、面色无华、食欲不振、疳积、吐泻等症。,上肢部常用穴位六 腑,39、六 腑【位置】曲泽至大陵成一直线。【操作】大指桡侧或食、中指指面由曲泽推至大陵或由大陵推至曲泽,前者称推上六腑;后者称推上六腑(男:推下六腑;女:推上六腑)。此法总称退六腑法。【功能】清热凉血、泻火解毒【主治】本穴性寒凉,主治里实证、热证。主要用于高热烦喝、目赤咽喉痛、大便秘结病症。,下肢部穴位足三里,40、足 三 里【定位】 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操作】 用拇指甲轻掐3次,继中指端按揉,称掐揉足三里。掐3次,按揉80100次。【功效】
28、 调理脾胃,通络导滞,强壮身体。【应用】 掐揉足三里多用于腹痛、呕吐、腹泻等消化系统疾病症治疗。,下肢部穴位涌 泉,41、涌 泉【定位】 在足底,屈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中。【操作】 用拇指指腹按揉,揉中加按,称揉涌泉。50100次。【功效】 清热除烦,引火归元,退虚热,止吐止泻。【应用】揉涌泉主要用于五心烦热、久热不退、烦躁不安等阴虚内热之证。揉按涌泉可治疗呕吐、腹泻,但临床应用时有男女之别,男孩:左揉转止吐,右揉转止泻;女孩:左揉转止泻,右揉转止吐;若吐泻兼作,则以左右揉按,且次数相等。,四、常用基本手法,刘氏小儿推拿十法:推、揉、拿、按、摩、运、搓、摇、掐、捏。 刘氏小儿推拿形成以推、揉为主
29、,拿、按为次,兼以摩、运、搓、摇、掐、捏的手法运用特点。,1、推 法,【操作方法】此法演变于成人推法。属螺纹推的范畴。其操作形式有:直推法:用拇指或食中指螺纹面在穴位上做直线推移。旋推法:用拇指或食中指螺纹面在穴位做旋转推移。分推法:两手拇指螺纹面同时操作,由一点向两个相反方向同时推移。【手法要求】 着力自然,均匀,轻巧柔和,推时穴位有推动感。但皮肤无移动。速度宜快,200次/分。【临床运用】功能特点推以通之,即开通关窍,疏通经络,祛除邪气,调节脏腑。适用于小儿各种疾病的治疗。其中直推重在祛邪,多为清法;旋推重在补虚,多为补法;分推即分阴阳,重在调和人体的阴阳。,推-图解,直推 旋推 分推,2
30、、揉 法,【操作方法】此法有别于成人,以指端揉运用最多。其操作形式有:旋转揉法:指端吸定一定部位,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揉动。往返揉法:指端吸定于一定部位,作前后或上下往返揉动。揉法除单独使用外,往往与按法、掐法相结合,形成复合手法。 【手法要求】揉时着力点按定穴位,手指不离皮肤,力宜轻揉均匀,速度宜快,200280次/分钟。 【临床运用】功能特点揉以散之,即具有理气导滞,活血化淤,消肿止痛之功能。多用于胸胁腹部胀痛、食积、呕吐、发热、便秘,至昏迷,惊风等病症治疗。,揉-图解,指揉 鱼际揉 掌根揉,3、拿 法,【操作方法】将拇指和其他手指对称用力,连续一紧一松的拿起某一穴位的皮肤及皮下组织的
31、称拿法。【动作要求】动作缓和而有连贯性。力宜适宜,避免突然性。 【临床运用】拿法具有强心通络之功,即拿以强之。小儿主要用于惊风。昏迷等危重病症抢救及推拿收尾。,拿-图解,4、按 法,【操作方法】用指面按压穴位的称按法。【手法要求】按而不动,逐渐向下适度用力,避免过猛产生抵触。 【临床运用】功能特点按以止之,即有止痛、止呕吐、止咳喘、止泻功能。临床上单独使用较少,往往与揉法相结合,形成复合手法。,按-图解,5、摩 法,【操作方法】手掌或指(食中无名指)面附着于一定穴位上,以腕关节连同前臂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环形移动摩檫,称之摩法。【手法要求】手指用力宜轻柔,节律均匀,动作协调,与皮肤形成摩擦尤如
32、盲人导物状。120150/分。【临床运用】功能特点摩以解之。即疏通气机,缓解疼痛,消食导滞。多用与食积、虫积、腹痛等病证治疗。,摩-图解,6、运 法,【操作方法】以指端或掌根,鱼际等处在皮肤上由甲方沿着一定的方向通过直线或弧线运达乙方的称运法。【手法要求】此法与推法相似,但较之推法宜轻宜慢,摩擦而行,深部组织不被带动,同时弧度面积也较大。【临床运用】功能特点运以祛之,即运正祛邪。运法小儿多施于上肢的穴位,且往往与掐法相结合。,运-图解,7、搓 法,【操作方法】用双手掌挟住一定的部位,相对用力快速搓揉,且同时作上下往返移动的称为搓法。搓法小儿少用。临床上以捻法代之,即仅以两指对称用力搓捻。 【手
33、法要求】两指对称用力,着力不宜大,捻动快,移动慢。【临床运用】功能特点搓以除之,即活筋脉,除麻木。小儿多施于手指关节部。主治关节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等病症。,搓-图解,8、摇 法,【操作方法】用手挟住某部位的两端进行可能范围(顺势)的前后、左右摇摆的称摇法。 【手法要求】动作缓和,用力由小渐大,由轻渐重,自慢而快,摇动方向及幅度须在生理范围内。【临床运用】功能特点摇以活之,即活利关节,主要用于四肢关节、颈项、腰部。,摇-图解,9、掐 法,【操作方法】拇指指甲刺入穴部的称掐法。【手法要求】逐渐用力,达深透为止,避免掐破皮肤,掐后轻揉局部。 【临床运用】功能特点掐以醒之,即强心醒神,属刺激手法。常
34、用于高热、昏迷、抽搐等病症的治疗。临床上掐法往往与揉法相伍,形成复合手法。,掐-图解,10、捏 法,【操作方法】用两拇指与食指对捏脊柱旁开一、二指的皮肤,由肾俞交替向上推移至肺俞的称为捏脊法,亦称翻皮法。【手法要求】提时用力适度。不宜重捏或拧转,两手交替向前。【临床运用】功能特点捏以松之,即络行松气。小儿单用主要为捏脊(翻皮),用以治疗胃肠道的各种病症,复合手法往往与拿揉相伍,如拿捏合谷,肥胖患儿捏脊多拿捏合用。,捏-图解,推拿治疗,外感发热推拿基本操作程序头面部开天门30次,推坎宫10次,推太阳30次(风寒者拿风池45次);上肢部揉按总筋,分阴阳。补脾经250次,清肝经200次,清心经100
35、次,清肺经300次,补肾经150次。清大肠,推三关90次,推六腑30次,(风寒者加掐二扇门,脘腹胀满、不思乳食者加掐运板门);下肢部(咳嗽、痰鸣气急者加揉丰隆);胸腹部(咳嗽、痰鸣气急者加推揉膻中;脘腹胀满、不思乳食、嗳酸呕吐者加揉中脘(调中法);颈肩腰背部(风热者加推脊,掐揉大椎),推揉肺俞、盐檫八字,按肩井。,推拿治疗,肺胃实热推拿基本操作程序头面部开天门30次,推坎宫10次,推太阳30次;上肢部揉按总筋,分阴阳。清脾经400次(清后加补),清肝经300次,清心经250次,清肺经350次,补肾经200次。清大肠120次,清后溪150次,推六腑150次,推三关50次,水底捞明月、天河水各推2
36、0次,(若高热不退加打马过天河);下肢部(咳嗽、痰鸣气急者加揉丰隆);胸腹部推揉膻中100次,揉中脘(消导法)150次,(腹胀大便秘结,加摩腹);颈肩腰背部(高热不退加推脊,掐揉大椎;腹胀大便秘结,加推下七节),推肺俞盐擦八字发红,按肩井23次。,推拿治疗,阴虚发热推拿基本操作程序头面部开天门30次,推坎宫10次,推太阳30次,(盗汗、自汗加运太阳);上肢部揉按总筋,分阴阳。补脾经300次,清肝经250次,清心经200次,补肺经350次,补肾经400次。推六腑150次,推三关50次,水底捞月、清天河水(以不超过十八口气为限), 按揉内劳宫100次。下肢部揉按足三里60次,按揉涌泉80次,胸腹部
37、(若干咳加推揉膻中100次),揉中脘(补中法)90次;颈肩腰背部捏脊35遍 ,按肩井23次。,推拿治疗,湿热泻推拿基本操作程序头面部开天门30次,推坎宫10次,推太阳30次;上肢部揉按总筋,分阴阳。清脾经300次(清后加补),清肺经100次,清肝经250次,清心200次经,补肾经150次(清四补一法)。清大肠200次,主推六腑120次,配推三关40次,掐运版门,清后溪150次。下肢部揉按足三里120次,揉按涌泉;胸腹部推中脘120次(调中法),揉脐200次,拿肚角35次, 颈肩腰背部推脊,捏脊35遍 ,按揉龟尾100次,(若大便泻下不畅,有里急后重感,加推下七节,若泻势急迫且病情较重者加推擦肺
38、俞至发红,再结合针刺肺俞、少商放血治之),按肩井23次。,推拿治疗,脾虚泻推拿基本操作程序头面部开天门30次,推坎宫10次,推太阳30次;上肢部揉按总筋,分阴阳。补脾经300次,清肝经250次,补肺经150次,补肾经200次。清大肠150次,揉外劳100次。下肢部揉按足三里60次;胸腹部摩腹2分钟,揉中脘150次(补中法), 揉脐200次;颈肩腰背部推肺俞至发红,捏脊35遍 ,按揉龟尾100次,推上七节50次,按肩井23次。,推拿治疗,疳积(积滞伤脾)推拿基本操作程序头面部开天门30次,推坎宫10次,推太阳30次;上肢部揉按总筋,分阴阳。清脾经300次(清后加补),清肝经250次,补肾经200
39、次。清大肠150次,推六腑90次,掐四横纹45遍, 下肢部揉按足三里100次;胸腹部分腹部阴阳20次,揉中脘300次(消导法), 揉脐150次;颈肩腰背部捏脊58遍。按肩井23次。,推拿治疗,疳积(气血两亏)推拿基本操作程序头面部开天门30次,推坎宫10次,推太阳30次;上肢部揉按总筋,分阴阳。补脾经400次,清肝经250次,先补心经300次,后清心经150次,补肺经200次,补肾经350次。推大肠120次,揉外劳150次,掐捻四横纹35次。 下肢部揉按足三里100次;胸腹部揉中脘300次(补中法), 揉脐150次;颈肩腰背部捏脊58遍。按肩井23次,推拿治疗,夜啼(脾寒啼)推拿基本操作程序头
40、面部开天门30次,推坎宫10次,推太阳30次;上肢部揉按总筋,分阴阳。补脾经300次,清肝经200次,补肺经200次,清心经100次,补肾经150次。揉外劳100次,按揉小天心100次 下肢部揉按足三里100次;胸腹部摩腹2分钟,揉中脘100次(补中法), 揉脐100次;颈肩腰背部捏脊58遍 ,按肩井23次。,推拿治疗,夜啼(伤食啼)推拿基本操作程序头面部开天门30次,推坎宫10次,推太阳30次;上肢部揉按总筋,分阴阳。清脾经300次,再补脾150次,清肝经250次,清心经200次,补肺经150次,补肾经100次。清大肠200次,按揉小天心100次,揉板门60次;下肢部揉按足三里100次;胸腹
41、部摩腹2分钟,揉中脘100次(消导法), 揉脐100次;颈肩腰背部捏脊58遍 ,推下七节30次,按肩井23次。,推拿治疗,外感咳嗽推拿基本操作程序头面部开天门30次,推坎宫10次,推太阳30次;上肢部揉按总筋,分阴阳。先清脾经200次,再补脾经100次,清肝经250次,清心经150次,清肺经300次,补肾经100次。揉外劳100次,(偏风寒者加推三关150次、配推六府50次,掐揉二扇门;偏风热者加配推六府150次、推三关50次,推天河水)。下肢部揉按丰隆;胸腹部推膻中120次,揉按天突;颈肩腰背部推肺俞至发红,按肩井23次。,推拿治疗,内伤咳嗽推拿基本操作程序头面部开天门30次,推坎宫10次,
42、推太阳30次;上肢部揉按总筋,分阴阳。补脾经250次,清肝经200次,补肺经300次,补肾经150次。揉按版门,(脾胃虚弱加补心经、补后加清,推中脘(补中法);兼见肺阴不足加补心经,揉按内劳)。 下肢部按揉足三里100次,(肺阴不足加揉按涌泉);胸腹部推膻中120次,揉按天突;颈肩腰背部推肺俞至发红,按肩井23次。,推拿治疗,五迟、五软、五硬 针对痉挛型双瘫,推拿侧重治疗双下肢,腰腹部;痉挛型偏瘫,侧重于治疗偏瘫侧的上下肢体及对侧头顶颞部;在解痉的同时,对其弱化的拮抗肌予以辅助治疗,以增加肌张力和肌力。头部:按揉百会、四神聪、神庭、印堂半分钟,以酸麻胀得气为度;一指禅推头部四条标准线(顶颞前斜
43、线、顶颞后斜线、顶旁1线、顶旁2线),从上至下,反复操作3遍;五指梳法,从前发际梳至后发际,反复操作5遍。四肢部:拿捏或拿揉四肢关节及肢体软组织,反复操作35遍,以痉挛肌为重点;轻摇肢体各关节,同时配合作各关节的被动运动。腰背骶部:全掌或掌根推督脉及背部足太阳膀胱经,施“八字推法”;按揉背部腧穴(脾俞、肝俞、肾俞等)半分钟,以酸麻胀得气为度;虚掌轻快拍打腰背骶部。,推拿治疗,五迟、五软、五硬 针对肌张力低下,抗重力肌发育障碍自主活动能力低下呈瘫软状态,推拿宜予以强刺激手法,以提高肌张力。头部:按揉百会、风府、风池、天柱、大椎半分钟,以酸麻胀得气为度;一指禅推双侧舞蹈震颤区,从上至下,反复操作3遍;五指梳法,从前发际梳至后发际,反复操作5遍。四肢部:拿捏或拿揉手足三阳、三阴经络,反复操作35遍,并配合稍快速各关节的被动运动;推压或挤压肩、肘、腕、髋、膝、踝关节各半分钟。腰背骶部:掌推督脉及双侧华佗夹脊穴,从颈部推至腰骶部;按揉背部腧穴(脾俞、胃俞、肝俞、肾俞、命门、腰阳关等)半分钟,以酸麻胀得气为度;虚掌轻快拍打或叩击腰背骶部;掌擦督脉及背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以透热为宜。,谢谢观赏,PPT制作:小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