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实用刺法灸法学,经络腧穴,起源 1.砭石穴位连接经络 2.刺灸感传描绘经络 3.取象解剖联想经络 4.导引气功内视经络,经络起源,针灸发源地广西? (内经) 壮医 龙路:血液的通道,中枢在心脏,为内脏骨肉输送营养。 火路:传感之道,中枢在脑,感受信息刺激,调节适应外界变化。,经络起源,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曾这样记载:“内景隧道,唯反观者能照察之。”,经络起源,砭石 痛点 穴 天人合一 取象 导引 气 气功内视 经络整理内经 刺灸 感传 经,LOREM IPSUM DOLOR,陆,壹,贰,伍,肆,叁,马王堆阴阳十一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黄帝内经十二经脉 十五络脉 365穴,十四经发挥十
2、四经脉,难经二十七难奇经八脉,409穴名830穴位60单穴770个多穴,耳针疗法、头针疗法、足部全息、第二掌 骨全息、腕踝针.,经络学说,经络学说,经络的认识是一个探索的过程! 感性思维理性思维 右脑思维左脑思维 植物属性动物属性 参考:1.囊胚经络理论(佚名)2.气功(马礼堂、祝华英)3.现代经络研究(论文),刺法 灸法,刺法:又称针法,用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腧穴,并运用各种手法以调整阴阳,防治疾病的方法。 灸法:又称艾灸,采用艾绒等为主烧灼、熏烫体表的方法,还包括一些非火源性的外治疗法。,刺灸法,内容,刺法 灸法,刺 法,毫 针 刺 法 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陽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
3、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毫 针 刺 法,一、毫针的构造与规格 二、针刺练习 三、针刺前的准备(体位、消毒) 四、针刺方法进针法针刺的方向、角度和深度行针与得气针刺补泻留针与出针 五、针刺注意事项 六、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针尾:针柄的末端。是温针装置艾绒的部位。 针柄:以铜丝或银丝将针的一端缠绕而成。针柄是持针着力之处。 针根:针身与针柄的连接处。 针身:针尖与针柄之间。 针尖:针前端锋锐部分,又叫针芒,是刺入腧穴的前锋。,毫针的构造,毫针的规格,长度:从0.5寸到6寸,每隔半寸为一种,0.5等于15mm,1寸等于25
4、mm,依此类推。 粗细:从35号到26号,均为整数号,35号最细,26号最粗。,原则:勤练方法:纸垫或棉团练习,二、针刺练习,卧位:仰卧位:阴经、阳明经、任脉穴。侧卧位:少阳经穴俯卧位:太阳经、督脉穴。,1、针刺体位,三、针刺前准备,坐位: 仰靠坐位:前头、颜面、颈前腧穴。 俯伏坐位:后头、项背腧穴。 侧伏坐位:侧头、面颊及耳部腧穴。,、检查、选择针具,根据穴位的部位选择合适的针具反复消毒的针具应注意剔除锈蚀、松动的针具。,、消毒,(1)针具器械消毒 一次性针:经过乙酸消毒,塑泡铝薄包装,只要未破损、未过失效期就可直接使用; 普通针:需经清洁和消毒才可使用。常用的消毒方法有三种:高压蒸汽灭菌法
5、煮沸法 酒精浸泡法,(2)医生手指消毒:肥皂洗手后,用75%酒精棉球擦拭消毒。 (3)针刺部位消毒:腧穴皮肤用75%酒精棉球擦拭消毒。或2%碘酒消毒后,再用75%酒精棉球脱碘。,(一)进针法一般是右手拇指、食指、中指持针柄如执毛笔状,故右手称为“刺手”;左手按压腧穴皮肤或夹持针身以辅助进针称为“押手”。针刺时可单手或双手进针,临床上多采用双手配合,协同操作的双手进针法。,四、毫针刺法,左手拇指或食指的指甲切按在腧穴旁边的皮肤,右手持针紧贴左手指甲面刺入腧穴,这种方法适用于短针的进针。,1、指切进针法,双手进针法:,左手拇指与食指持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腧穴皮肤,这时左、右手协同用
6、力,把毫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2寸以上长针的进针,2、夹持进针法,左手拇指、食指把腧穴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皮肤的上端将毫针刺入。这种方法适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3、提捏进针法,左手拇指、食指把腧穴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从左手拇、食指中间刺入,这种方法适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4、舒张进针法,(二)针刺的方向、角度与深度,1、针刺的方向 按经脉循行:迎随补泻。 按腧穴部位:保证安全。 按病情需要:气至病所。,直刺:垂直进针,使针身与腧穴皮肤成90直角,直刺最常用,有利与施行各种行针手法; 斜刺:针身与皮肤成45角斜向刺入,斜刺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腧穴内有重要脏器不宜直刺的
7、腧穴; 横刺:针身与腧穴皮肤成15角沿着皮肤刺入。适用于皮肉浅薄处的腧穴。,2、针刺的角度,3、针刺深度,壹,贰,叁,行针:又名运针,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和进行补泻而施行的各种针刺手法。,针感:患者感到腧穴局部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这种感觉有时还可沿着一定方向传导,医生同时也可感到针下有沉重紧涩的感觉。,(三)行针与得气,得气的意义 取得针刺疗效的保证 了解患者虚实的依据 施行补泻手法的前提不得气的原因 取穴不准 针刺不当:角度、方向、深度、行针手法 患者体质虚弱或病情危重促使得气的措施 纠偏、候气 、催气、补气、行气、守气, 提插法 行针时,将针从浅层插向深层,再由深层
8、提到浅层,连续地上下提插; 提插的幅度在0.30.5寸较合适,可单独使用,也可配合捻转法一起使用。,基本行针手法, 捻转法 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用右手拇指与食指、中指夹住针柄作一前一后,左右交替旋转捻动的动作。 用力均匀,旋转角度以180360为适,不可单向连续捻转,以免肌肉纤维缠住针身引起疼痛,甚至滞针。,陆,壹,贰,伍,肆,叁,1.循法,2.弹法,4.摇法,3.刮法,5.飞法,6.震颤法,辅助行针手法,(四)针刺补泻,痒麻虚补 疼痛实泻 1.捻转补泻:方向、力量、快慢 2.提插补泻:轻重、深浅 3.徐急补泻:徐刺急出为补,急刺徐出为泻 4.迎随补泻:随经为补,逆经为泻 5.呼吸补泻:呼进为
9、补,吸进为泻 6.开阖补泻:按压、摇大针孔 7.平补平泻:均匀,针刺补泻,烧山火透天凉,(五)留针与出针,优点:可增强针感,继续激发机体潜在的自我调整机能,促使阴阳协调达到补泻的目的。留针时间:酌情1530min慢性、顽固性、痉挛性、疼痛性疾病可适当增加留针时间,1、留针,操作:出针时应先以左手拇、食指固定腧穴周围皮肤,右手持针轻微捻转退至皮下,然后迅速拔出。如有出血,用干面球按压即可。出针时注意清点针数,以免遗漏。,2、出 针,1、哪些病人或哪些状态不宜针刺?患者过于饥饿、疲劳、精神紧张时,不宜立即针刺;体质虚弱、气虚血亏的患者,针刺手法不宜过强,并尽量选取卧位;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
10、者,不宜针刺。,五、针刺注意事项,妇女妊娠三月内,下腹部的腧穴不宜针刺。 妊娠三月以上者,腹部、腰骶部的腧穴均不宜针刺。 整个妊娠期三阴交、合谷、至阴、气海、关元等容易引起流产的腧穴均不宜针刺。 小儿囟门未闭合者不宜针刺头顶腧穴; 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等部位的腧穴,不宜针刺。,2、哪些区域不宜针刺?,胸部、腹部、背部、头部的腧穴因深处有重要内脏,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不可深刺; 眼区的睛明等腧穴,项部的风池等穴要注意针刺角度和深度,不宜提插,只能小幅度捻转。,3、哪些部位要注意针刺角度和深度?,表现:头晕目眩,心慌胸闷,恶心,面色苍白,汗多肢冷,脉细等,甚至神志昏迷、唇甲青
11、紫,二便失禁,脉微欲绝。,要立即出针; 让患者平卧,松开衣带,注意保暖; 饮用温开水或温糖水; 重者:指按水沟、素髎、合谷、内关、足三里、涌泉、太冲等穴,或艾灸百会、气海、关元、神阙等穴。,处 理:,预防: 对初次针刺的患者,精神过度紧张者,要作好解释工作。 对体质虚弱者,最好选用卧位。 劳累、饥饿、大渴者不宜针刺。 手法轻重要恰到好处,在针刺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有不适的感觉,及早采取措施。,表现:针柄改变方向和角度,伴有提插、捻转、出针困难,患者感到疼痛 原因:针刺过程中患者移动体位;针柄受到外力碰撞、压迫;医生进针用力过大过猛;针尖碰到骨骼等坚硬组织 ;处理:改变体位所引起,恢复体
12、位,局部肌肉松弛后可出针,其它原因的弯针可顺着弯曲的方向慢慢出针,切忌强行拔出,以免造成断针。,3、弯 针,4、断 针,表现:针身折断,残留在患者体内; 原因:针刺过程中患者移动体位;针柄受到外力碰撞、压迫;医生进针用力过大过猛;针尖碰到骨骼等坚硬组织 ;处理:用镊子将残端取出;如全部陷入肌肉,手术取出。,表现:腧穴局部肿胀疼痛,接着皮肤见青紫色。处理:小血肿不必处理,较大血肿24小时内先冷敷止血,一天后改为热敷促进淤血吸收消散。,5、 血 肿,气胸:胸痛、胸闷、心慌;重者呼吸困难,紫绀等。处理:半卧床休息,镇咳,预防感染,引流排气等治疗措施。,6、刺伤内脏,刺法 灸法,灸 法,2018/10
13、/16,50,一、灸法,灸法的概念说文解字灸,灼也,从火音久。刺以石针曰砭,灼以艾火曰灸。素问异法方宜论北方者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也从北方来。,灸法的特点,灵枢针之不及,灸之所宜,灸 法 概 述,2018/10/16,51,刺激特点 温热刺激,与毫针刺法对穴位的刺激方式不同 临床运用 取材简便、与针刺疗法治疗 作用相互补充月经过多、哮喘、眩晕、胎位不正及其它慢性病虚寒性疾病,2018/10/16,52,2018/10/16,53,壹,贰,叁,艾叶的性能,本草纲目 艾叶能灸百病,本草从新 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情,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
14、-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二、灸用的材料,三、灸治的作用,1、温经散寒 素问 调经论血气者,喜温 而恶寒,寒则泣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 2、扶阳固脱 温补助阳 3、消肿散结 取其温通的作用,4、防病保健 关元 气海 命门 足三里,2018/10/16,54,瘢痕灸,无瘢痕灸,直接灸,间接灸,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饼灸,艾炷灸,艾卷灸,悬起灸,温和灸,雀啄灸,太乙针灸,雷火针灸,温针灸,温灸器灸,常用灸法,艾灸,其他灸法,灯草灸、天灸,实按灸,回旋灸,2018/10/16,55,四、灸法的分类和应用,壮 壮人之数梦溪笔谈壮丁之力东医宝鉴灼之语转说文,(一)艾炷灸 艾炷 大、中、小 制
15、作,2018/10/16,56,1、直接灸,无瘢痕灸(非化脓灸) 操 作 定穴-粘附液-中小艾炷-点燃至轻微灼痛-更换至37壮,皮肤轻度红晕。 适应证 慢性虚寒性疾病,灸法的分类和应用艾炷灸,2018/10/16,57,瘢痕灸(化脓灸) 针灸甲乙经发疮灸,操 作 舒畅体位-定穴-粘附液-中小艾炷-点燃至尽-除灰烬-反复79壮。一周左右逐渐出现化脓,5-6周后灸疮结痂脱落, 局部留瘢痕。 适应证 顽固性疾病 (哮喘、慢性胃肠疾病等),灸法的分类和应用艾炷灸,2018/10/16,58,2间接灸肘后备急方,隔姜灸 (录像)操 作 定穴-生姜片(0.20.5cm *2-3cm穿孔)-大中艾炷-点燃至
16、尽-除灰烬-反复510壮至皮肤潮红(其间更换姜片)适应证 风寒湿痹、一切寒性疾病(消化、生殖),灸法的分类和应用艾炷灸,2018/10/16,59,隔蒜灸,操 作 定穴-独头蒜(0.20.5cm 穿孔)-大中艾炷-点燃至尽-除灰烬-反复510壮至皮肤潮红(其间更换大蒜)适应证 未溃疮疡、腹中积块长蛇灸 大蒜500g 大椎-腰俞 0.5*6cm,大椎、 腰俞穴(骶管裂空处)上置中炷,直至口 中蒜味。治疗虚劳顽痹。,灸法的分类和应用艾炷灸,2018/10/16,60,操 作 食盐填于脐部-上至生姜薄片大中艾炷-点燃至尽-除灰烬-反复510壮,隔盐灸(神阙灸),灸法的分类和应用艾炷灸,适应证 急性寒
17、性胃肠疾病、中风脱证、关节炎、癃闭,2018/10/16,61,隔附子饼灸,操 作 定穴-附子片、饼(0.5cm1cm 穿 孔)-大中艾炷-点燃至尽-除灰烬- 反复510壮 适应证 命门火衰之男妇科疾病疮疡久溃不收,灸法的分类和应用艾炷灸,2018/10/16,62,(二)艾卷灸 明初朱权寿域神方,灸法的分类和应用,艾条 清艾 药艾 1悬灸温和灸 相对固定 23cm 1015mi,雀啄灸 上下移动 如啄食,回旋灸 距离相对固定左右或旋转,2018/10/16,63,太乙针灸与雷火针灸操 作 置布或纸(数层) 于施灸部位上,点燃艾卷按压 使热力透达深部,反复数次。,灸法的分类和应用艾卷灸,2实按
18、灸,2018/10/16,64,(三)温针灸 注意 艾条的长度/防止烫伤,(四)温灸器灸,(五)其他灸法1、灯火灸 2、天灸(毛莨、斑蟊、旱莲草、蒜泥、白芥子),灸法的分类和应用,2018/10/16,65,三伏:夏至之后第三、第四庚日,立秋后第一庚日处 方:白芥子 细辛 元胡 甘遂 生姜汁等操 作:制成约1.2*1.2 *0.5 cm饼状用胶布固定于相应穴位25小时禁 忌:同化脓灸,三伏灸,灸法的分类和应用,2018/10/16,66,2018/10/16,67,壹,贰,肆,叁,(一)顺序,先后顺序 先上后下 先阳后阴,壮数先少后多,灸量顺序 艾炷先小后大,五、灸治的注意事项,(二)补泻方法
19、,文献 内经 针灸大成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 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 理论 艾火与药物(姜 蒜) 少火与壮火,灸治的注意事项,2018/10/16,68,(三)禁忌,部位 面部 血管 机体状况 孕妇 腹部 腰骶部,灸法的注意事项,2018/10/16,69,(四)灸后的处理水泡化脓的处理 (五)把握适应证,灸法的注意事项,2018/10/16,70,本草綱目:凡用艾葉,須用陳久者,治令軟細,謂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則易傷人肌脈。艾草的使用,必須使用陳艾(或稱熟艾),而且越陳越好。新鮮艾草,含有揮發油較多,燃燒時,不易熄灰,令人有灼痛的感覺。相反的,陳艾則溫和易燃,可以減少灼痛之感。,2016-07-02,71,针灸治疗及临床应用经验,灸法的注意事项,2018/10/16,72,且听下回分解!,灸法的注意事项,2018/10/1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