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消化吸收PPT课件.ppt

上传人:微传9988 文档编号:3348874 上传时间:2018-10-16 格式:PPT 页数:109 大小:6.8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消化吸收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9页
消化吸收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9页
消化吸收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9页
消化吸收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9页
消化吸收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消化和吸收 (digestion and absorption),主要内容,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口腔内消化和吞咽 第三节 胃内消化 第四节 小肠内消化 第五节 肝脏的功能(自学) 第六节 大肠的功能 第七节 吸收,第一节 概 述,消化系统组成:消化道:口腔到肛门的8-10m长肌性管道。骨骼肌:口、咽、食管上段和肛门外括约肌。平滑肌:其余的肌肉。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等。,消化和吸收,消化( digestion ):食物在消化道被分解为小分子物质过程。分为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吸收( absorption ):经过消化后的小分子营养物质、水、无机盐等通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循

2、环的过程。,一、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一)一般生理特性,(二)电生理特性,静息电位:-50-60mV,主要为K的平衡电位,Na+、Cl-、Ca2+及生电性钠泵也参与。,K,+,Ca,+,2+,Cl,-,Na,生电性钠泵,2.慢波电位(slow wave,基本电节律;basic electrical rythmn,BER),定义:在RP基础上消化道平滑肌产生的缓慢的、自动的、节律性去极化波。是消化道平滑肌所特有的。 幅度:10-15mV,持续几秒到十几秒。 产生机制:生电性Na泵的周期性活动。 产生细胞:环形肌和纵形肌之间的Cajal细胞。 作用:在RP基础上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激发AP,引起肌肉

3、的收缩。胃:3次/min ,十二指肠:12次/min,回肠末端:9次/min,3.动作电位:慢波电位波动达到阈值-40mV,即产生1-10次动作电位;10-20 ms毫秒,Ca2+内流产生。,Ca2+内流 K+外流,小结:1、平滑肌的收缩是继AP之后产生的,而AP则是在慢波去极化基础上发生的;2、慢波是平滑肌起步电位,控制着平滑肌收缩的节律,决定蠕动的方向、节律和速度;3、每个慢波所出现的锋电位数目越多,肌肉收缩的幅度也越大;4、钾出(RP)、钠进(BER)、钙进(AP),包括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等 主要的消化液:唾液、胃液、小肠液、胰液、胆汁、大肠液等。 总量:每天分泌消化液68L,二、

4、消化腺的分泌功能,消化液成分1H2O:占90%以上2无机盐:H+、NaHCO3等3有机物:各种消化酶、粘蛋白作用稀释食物:降低渗透压,以利吸收 调节肠腔pH:为消化酶发挥作用提供适宜pH环境 水解食物: 保护粘膜:润滑保护消化道粘摸(防止理化损伤),三、消化道的神经支配,外来神经系统交感神经(抑制)副交感神经(兴奋) 内在神经系统108个神经元,粘膜下神经丛麦氏神经丛 肌间神经丛欧氏神经丛,外来神经系统,内在神经系统,粘膜下神经丛 肌间神经丛,数量丰富、完整独立、 自成体系(感觉、中间、运动神经元),CNS,交感及副交感传出,肌间神经丛,粘膜下神经丛,消化道管壁内的 化学和机械感受器,平滑肌

5、分泌细胞 内分泌细胞 血管,局部传入,交感及 副交感传入,(抑制性副 交感神经纤 维-肽能神 经,血管活 性肠肽VIP),消化系统 局部和中枢性反射通路,四、消化系统的内分泌功能(胃肠的体液调节),(一)胃肠激素 胃肠道内分泌细胞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胃肠粘摸层散布着40余种内分泌细胞 开放型(感受消化腔化学成分)、 闭合型(神经、体液控制) 具摄取胺前体、脱羧进而产生肽或活性胺的能力-APUD细胞 均为肽类激素,半数可见于脑内,称为脑肠肽,(二)胃肠内分泌细胞的特点及分泌方式,形态特点: 分泌颗粒位于核与基底之间 多数为锥形, 顶端有微绒毛(开放型,少数为闭合型)。,(四)胃肠激素的作用(P

6、192),1. 调节消化腺分泌和胃肠运动,2. 调节其他激素的释放 如:,3. 营养作用:促消化管组织代谢及生长的作用,胃泌素 胆囊收缩素,主要胃肠激素及其作用胃泌素,胃泌素(促胃液素)gastrin:由胃窦和小肠上部G细胞分泌,促进胃酸和胃蛋白酶原的分泌; 促进胃肠运动,延缓胃排空 促进胰液(酶样)、胆汁、小肠液分泌。 促进胆囊收缩 营养作用:促进消化道黏膜的生长,胃泌素作用:,蛋白质分解产物,迷走神经兴奋,扩张胃窦部,G,胃泌素,GRP,盐酸,壁细胞,抑制,D细胞,生长 抑素,GRP:促胃液素释放肽,胃泌素调节方式:,主要胃肠激素及其作用胰泌素,胰泌素(促胰液素)secretin:由小肠上

7、部S细胞分泌,刺激胰液(水和HCO3- )分泌; 促进胆汁、小肠液的分泌; 抑制胃酸分泌、胃排空,促胃蛋白酶原分泌 促胆囊收缩 促进胰腺外分泌部的生长。,胰泌素作用:,刺激物:盐酸、蛋白质分解产物、脂肪酸,主要胃肠激素及其作用胆囊收缩素,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CCK :由小肠上部I细胞分泌,促进胰液(酶)、胆汁、小肠液分泌; 促进胃肠运动和胃酸、胃蛋白酶原分泌; 刺激胆囊收缩(强),胆囊收缩素作用:,刺激物:蛋白质分解产物、脂肪酸、盐酸、脂肪,第二节 口腔消化,一.咀嚼 二.吞咽 三.唾液及其作用,一、咀嚼,4块咀嚼肌的有序收缩,反射活动 研磨食物 混合食物,形成食团 反射

8、性引起“后续”消化器官的活动,二、吞咽吞咽分期,1.口腔咽:随意运动 2.咽食管上段:反射 3.食管上段胃:食管蠕动,二、吞咽吞咽分期,蠕动(peristalsis):消化道平滑肌顺序舒张和收缩所形成的一种向前推动的波形运动。消化道运动基本形式,是由神经介导的反射动作。,二、吞咽食管下段括约肌,食管和胃之间有一生理性高压区,宽1-2cm,比胃内压高5-10mmHg。无解剖括约肌结构。 受神经体液调节,可防止胃内容返流。,食管下括约肌,三、唾液及其作用唾液的性质及成分,三、唾液及其作用 唾液的作用,湿润与溶解食物,产生味觉并易于吞咽;清洁保护口腔:冲洗、稀释有害物抗菌作用:抗菌作用:溶菌酶等消化

9、作用:唾液淀粉酶可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三、唾液及其作用唾液分泌的调节,完全是神经调节,基本中枢在延髓; 交感神经、迷走神经均促进其分泌;迷走神经量多,固体少交感神经量少,粘稠 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第三节 胃内消化,一.胃的运动 二.胃液的分泌及调节,一、胃的运动,(一)消化期运动形式1.容受性舒张(receptive relaxation):当咀嚼和吞咽时,食物对咽、食管等处感受器的刺激可反射性地引起胃底和胃体的肌肉舒张,胃的容积增大。迷走迷走反射,传出神经是迷走神经,但释放肽类或NO递质,引起平滑肌舒张。意义:使胃容积增大(50ml1.5L),准备容纳食物,而胃内压变化不大。,2.蠕

10、动食物入胃5min开始,起于胃大弯向幽门传递,频率3次/分,每次持续约1min。作用: 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利于化学性消化 磨碎食物 (即机械性消化) 推进食糜 (胃排空) 3.紧张性收缩 胃平滑肌缓慢持久收缩意义:调节胃内压、保持胃形态及位置,其它运动基础。,小结,(二)胃排空及其控制,1.胃内因素促进胃运动,促进胃排空 食物对胃扩张刺激,通过迷走迷走反射或壁内神经丛反射,加强胃运动,促进排空; 食物扩张和化学成分刺激胃窦G细胞释放胃泌素,促进排空。2.十二指肠因素抑制排空食糜对十二指肠的扩张刺激及食糜对肠壁的酸、脂肪和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可引起肠胃反射,抑制胃排空。上述刺激引起小肠释放胰

11、泌素、抑胃肽等激素,抑制胃排空。,食物机械刺激胃,胃运动加强,食物化学刺激胃,迷走迷走反射,G细胞分泌促胃液素,胃排空加快,胃排空控制(1) 胃内容物促进排空的因素:胃运动 1) 胃内容扩张胃:迷走迷走反射2)胃内容扩张胃 :局部反射3) 食物化学刺激: 胃泌素,(2) 十二指肠内抑制排空的因素:胃酸 脂肪 高张溶液,胃排空减慢,3.协调作用:随着食物逐渐在小肠内消化吸收转运,肠内抑制因素减弱,在胃内因素作用下,胃排空又加速,如此反复,使得胃排空的速度与十二指肠内消化和吸收的速度相适应。,(三)消化期间的胃运动 移行性复合运动(MMC),人在空腹时,呈现间歇性强力收缩伴有较长静息期并向消化道下

12、段移行的周期性运动。,起自胃体上1/3,以5-10cm/min向远端扩布,90min到达回肠末端。 分4期,周期90-120min :静止期,只有慢波电位,无胃肠收缩,持续45-60min; :出现不规则峰电位,有散发蠕动,持续30-45min; :密集成簇动作电位,规则高振幅收缩,5-10min; :过渡期,持续约5min。 作用:使胃肠在消化间期也有断续运动,清除遗留的食物残渣、脱落细胞碎片、细菌。其功能减退易导致功能性消化不良及肠道细菌过度繁殖。 受肠道神经和胃肠激素调节,NO、胃动素。,(三)消化期间的胃运动移行性复合运动(MMC),(四)呕吐,将胃及肠内容物从口腔强力驱出的动作。,胃

13、的外分泌腺 贲门腺:为粘液腺,分泌粘液。 泌酸腺(壁细胞、主细胞、粘液颈细胞):分泌盐酸、胃蛋白酶原、粘液 幽门腺:分泌碱性粘液,二、胃液的分泌,纯净的胃液: 无色、酸性(pH 0.9-1.5),日分泌量 为1.5-2.5 L/D。 成分:盐酸、胃蛋白酶原、粘液和碳酸氢盐、内因子。,(一)胃液的分泌性质、成分与作用,反映胃的分泌能力(与壁细胞的数量及功能状态有关) 基础盐酸排出量 05 mmol/h 最大盐酸排出量 2025 mmol/h,1.盐酸,盐酸分泌的机制:,HCl的作用 杀菌 激活胃蛋白酶原,并为之提供适宜酸性环境。 使蛋白变性易于分解; 进入小肠引起胰泌素分泌,促进胰液、胆汁、小肠

14、液的分泌; 促进小肠对Fe和Ca的吸收。,由主细胞分泌,2.胃蛋白酶原,3.粘液和碳酸氢盐,由胃粘膜的表面粘液细胞分泌大量粘液形成凝胶层覆盖于胃粘膜表面,还分泌HCO3,共同组成0.5-1mm的粘液碳酸氢盐屏障。 粘液颈细胞分泌可溶性粘液可润滑食糜。 贲门腺和幽门腺也可分泌粘液。,所有粘液都为糖蛋白,由4个亚单位以二硫键形成,具有较高的粘滞性和形成凝胶的特性。,4.内因子,由壁细胞分泌的,分子量在5000060000的糖蛋白。,(二)胃液的分泌的调节,促进胃液分泌的内源性物质,壁细胞,(1)精神、情绪的影响: (2)盐酸:pH 1.2-1.5 抑制胃酸分泌(负反馈),胃液分泌的抑制性调节,(3

15、)脂肪:在小肠引起肠抑胃素释放,胃酸;可能是一类激素(抑胃肽、神经降压素)。 (4)高张溶液:在小肠刺激渗透压感受器肠-胃反射胃液分泌;刺激小肠粘膜释放胃肠激素抑制胃酸分泌。,消化期胃液分泌的调节头期胃液的分泌,为神经体液调节,食物刺激头部感受器引起的胃液分泌。,消化期胃液分泌的调节胃期胃液的分泌,为神经体液调节,食物的机械和化学刺激引起的胃液分泌。,胃期胃液特点:胃液酸度高但胃蛋白酶含量较头期少,占总量60%。,消化期胃液分泌的调节肠期胃液的分泌,机制:,为体液调节,食物的机械和化学刺激引起的胃液分泌。,小肠粘膜释放胃泌素 小肠粘膜释放肠泌酸素,小 结,第四节 小肠内消化,一.胰液的分泌 二

16、.胆汁的分泌与排出 三.小肠液的分泌 四.小肠的运动,小肠内消化是消化过程中的最重要阶段 化学消化:胰液、胆汁、小肠液 机械消化,胰腺,胆管,一、胰液的分泌,(一)胰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无色、无臭、透明、等渗的碱性液体,1-2 L/d pH:7.88.4 无机物:碳酸氢盐及各种离子,由胰腺小导管的管壁细胞分泌。 有机物:各种消化酶,由胰腺的腺泡细胞分泌。,(二)胰液主要成分及作用,1. HCO3,最高浓度:145mmol/L (比血浆高5倍),与胰液的分泌速率有关。,1)中和胃酸,保护肠粘膜。 2)为各种胰酶的活动提供最适环境,作用:,4.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均以无活性酶原形式存在,胰蛋白酶

17、原由肠致活酶、胰蛋白酶、盐酸和组织液激活,糜蛋白酶原由胰蛋白酶激活;二者单独作用可将蛋白质分解为月示和胨,协同作用可分解为小分子多肽和氨基酸。,另外还有羧基肽酶、核糖核酸酶、脱氧核糖核酸酶。,(三)胰液分泌的调节,神经调节 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 迷走神经为主,直接、经胃泌素间接作用于腺泡细胞,其特点是酶含量高,水、碳酸氢盐量少。,体液调节胰泌素 小肠上段粘膜S细胞释放。 盐酸、蛋白质分解产物、脂肪酸刺激其分泌。 促胰液素刺激小导管细胞大量分泌水、碳酸氢盐,酶含量少。,小导管细胞,腺泡细胞,体液调节胆囊收缩素 小肠上段粘膜 I 细胞释放; 蛋白质分解产物、脂肪酸、盐酸、脂肪刺激其分泌; 促进胰液

18、中消化酶的分泌。胰液反馈性调节: CCK-释放肽,小肠上段粘膜产生,可促进I细胞CCK释放,肠腔胰蛋白酶灭活之。 可防止胰酶过度分泌。,二、胆汁的分泌和排出,肝细胞产生。胆囊贮存浓缩 肝管 胆囊管-胆囊 胆总管,二、胆汁的分泌和排出,(一)胆汁的性质和成分,800-1000ml/d,有色、粘稠、苦味液体 肝胆汁:金黄色或桔棕色,较稀薄,pH7.4;胆囊胆汁:深棕色,粘稠,可有结晶,pH6.8) 无机成分:水与电解质钠、钾、钙、碳酸氢盐 有机成分:胆盐、胆色素、胆固醇、卵磷脂和粘蛋白等。 胆色素是血红素的代谢产物 胆盐由胆汁酸甘氨酸或牛磺酸形成 胆盐、卵磷脂和胆固醇应有适当比例,胆固醇增多或胆盐

19、、卵磷脂减少,易形成胆固醇结石 其中没有消化酶,(二)胆汁的作用(胆盐),1对脂肪的乳化:胆盐、胆固醇、卵磷脂乳化脂肪,减少脂肪的表面张力,使脂肪裂解为直径3-10um脂肪微滴,增加胰脂酶作用面积,使其分解脂肪的作用加速。,2水化脂肪分解产物,3促脂溶性VitA、D、E、K的吸收,4.促进肝胆汁的分泌和排出,5.在十二指肠中和部分胃酸,分泌到肠道的胆盐发挥作用后可在回肠吸收,经门静脉回到肝脏,重新合成胆汁,称为胆盐的肠肝循环,每次进餐循环2-3次,吸收95%左右。 回到肝脏的胆盐可以刺激肝脏胆汁的分泌:胆盐利胆作用。,(三)胆汁的分泌和排出的调节,食物: 高蛋白高脂糖类 神经因素:较弱 由进食

20、诱发,迷走神经直接或经胃泌素间接促进胆汁分泌和胆囊收缩。,(三)胆汁的分泌和排出的调节,体液因素 胃泌素:直接、间接通过胃酸胰泌素作用,促进胆汁分泌胆囊收缩。 促胰液素:(刺激导管细胞,水和HCO3增加) 胆囊收缩素:促进胆汁分泌,对胆管上皮细胞分泌也有促进作用。 胆盐的肠肝循环:胆汁排入十二指肠后,其中的胆盐由回肠重吸收入血,由门静脉再回到肝脏的过程。,三、小肠液的分泌,(一)性质、成分与作用,十二指肠腺和肠腺 1-3L/d,pH7.6,无色等渗液体 成分:水、粘蛋白、肠致活酶 作用: 肠致活酶激活胰蛋白酶原 稀释食物,促进吸收 保护十二指肠上皮,不被胃酸腐蚀。 上皮刷状缘存在寡糖酶和肽酶,

21、可对刷状缘及进入小肠上皮细胞内的营养物质继续消化,但脱落至肠腔的酶无活性。,(二)小肠液分泌的调节,经常性分泌,量变化很大; 增加分泌 食糜的机械扩张、化学刺激壁内神经丛作用(主要) 胃泌素、胰泌素、CCK、血管活性肠肽等 外来神经作用很弱,四、小肠的运动,(一)小肠的运动形式,1紧张性收缩,2分节运动:,肠道特有的运动形式,以环行肌为主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相交替的运动。 作用:促进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以利化学性消化;使食糜与肠壁紧贴促进吸收;挤压肠壁,促进血液和淋巴的回流。,3蠕动、蠕动冲,蠕动:0.5-2.0cm/s,推进食糜,在新位置分节运动; 蠕动冲:2-25cm/s,进食诱发,推送食糜

22、至大肠。,(二)小肠运动的调节,内在神经丛 肌间神经丛起主要作用(肠壁的机械、化学刺激) 外来神经 副交感兴奋、交感抑制 体液因素 Ach、N.E、肽类激素(P物质、脑啡肽)、胺类激素(5-HT)等。 胃泌素、胆囊收缩素、促胃动素、胰岛素和 5-HT 可增强小肠运动。 胰泌素、胰高血糖素可抑制小肠运动;血管活性肠肽和NO可引起小肠舒张。,(三)回盲括约肌的功能,1、防止回肠内容物过快进入大肠;延长食物在小肠内停留的时间。 2、阻止大肠内容物向回肠倒流。,第六节 大肠内消化,一.大肠的主要功能 二.大肠液的分泌 三.大肠的运动 四.排便反射,一、大肠的功能,大肠功能:吸收水分和电解质 吸收肠道细

23、菌合成的B族维生素和Vit-K; 形成和贮存粪便。,分泌:粘膜表面的柱状上皮细胞、杯状上皮细胞。 成分:粘液和碳酸氢盐(pH8.38.4)少量淀粉酶和二肽酶 作用:保护肠粘膜和润滑粪便 调节:肠壁的机械刺激经副交感神经(+)和交感神经(-)。,二、大肠液的分泌,(一)运动形式:少而缓慢 袋状往返运动 分节或多袋推进运动 蠕动与集团蠕动 (二)大肠内细菌的作用 占粪便干重的2030% 作用 发酵糖与脂肪,腐败蛋白质 合成B族维生素和Vit-K,三、大肠的运动,三、粪便的形成及排便反射,第七节 吸收,一、吸收过程概述,吸收:食物消化后,经消化道上皮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一)吸收部位 口腔与食管

24、:食物不被吸收。 胃内:酒精和少量水分。 小肠:吸收的主要部位,尤其十二指肠和空肠;回肠可吸收胆盐和维生素B12。 大肠:水分、电解质及肠道细菌合成的B族维生素和Vit-K。,(二)小肠是食物吸收主要部位,1吸收面积大 2食物停留时间长 3食物已被充分消化 4毛细血管和淋巴管丰富,二、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一)H2O的吸收:8-10L/日,被动吸收,以渗透方式进行。,(二)无机盐的吸收,Na的吸收:主动耗能 ,小肠、结肠吸收;,铁的吸收:铁:1mg/d,吸收量与机体需要量有关 只能以Fe2+形式吸收,维生素C促进其吸收 只有离子状态可以吸收,盐酸促进其吸收,Tf:转铁蛋白,TfR:转铁蛋白受体

25、,Ft:铁蛋白,钙:吸收量与机体需要量有关Ca2+顺电化学梯度进入细胞,与钙结合蛋白结合。 Vit-D可诱导小肠钙结合蛋白合成,促进吸收; 在基底侧膜上通过钙泵和Na+-Ca+交换体将Ca2+释放到细胞外间液。 pH3,Ca2+溶解最好,易吸收,只有可溶离子状态可吸收。 盐酸、脂肪酸促进吸收。 植物酸如草酸、鞣酸、植酸妨碍其吸收。,(三)有机物的吸收,1糖:单糖形式、继发性主动转运、经血液途径,每日吸收140克 氨基酸或二肽、三肽主动转运 中性、酸性、碱性氨基酸转运系统,与钠耦联转运 二肽、三肽转运系统,与H偶联转运吸收入血,2.蛋白质,3.脂肪,混合微胶粒运输抵达微绒毛吸收 脂肪酸、甘油一酯、胆固醇被吸收 胆盐留在肠腔 形成乳糜微粒、间接进入血循环 肠上皮细胞内质网中 (长链脂肪酸+甘油酯)脂肪+载脂蛋白乳糜微粒 经淋巴管吸收最终进入血液循环 直接进入血循环 中、短链甘油三酯脂肪酸+甘油一酯,水溶性 胆固醇:摄入多,吸收多。,复习思考题,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性如何? 消化道平滑肌的电生理特征?产生机制?与平滑肌收缩的关系? 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试述消化期胃液分泌的调节、特点。 胃液分泌的刺激因素和抑制因素? 胰液性质、成份、作用。 胆汁在消化和吸收中的作用? 小肠成为吸收主要部位有何基础?,Thank Yo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治疗 > 医学现状与发展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