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犯罪学之社会生态理论.ppt

上传人:dreamzhangning 文档编号:3347174 上传时间:2018-10-16 格式:PPT 页数:18 大小:1.6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犯罪学之社会生态理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犯罪学之社会生态理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犯罪学之社会生态理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犯罪学之社会生态理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犯罪学之社会生态理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社会生态学理论,第三小组,犯,犯,罪,学,罪,学,社会生态学理论,理论发展,具体分析表现,科学意义,总体概述,3,总体概述,4,理论发展,5,分析表现,6,学科意义,谢,谢,小组成员:712号 资料收集:杨超虎、田孟涛 资料整理:李 余、庄 越 屁屁踢制作:李邦旗、张舰,总体概述,理论发展,分析表现,学科意义,总体概述,社会生态学:研究人类社会和犯罪相互联系的科学,主要观点:以调查社会结构,分析人口、文化、经济、法律与犯罪的关系,社会生态学理论:也叫社会解组理论,其主要讨论的是社会结构的解体和重组过程中所引发的犯罪问题。它是美国芝加哥学派提出的犯罪社会学理论,学 科 发 展,理论发展,分析表现

2、,学科意义,总体概述,20世纪初至30年代,围绕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形成的社会学学派。1892年美国社会学家A.W.斯莫尔在芝加哥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学系,开设了第一个社会学研究生班,与G.E.文森特合写了第一部社会学教科书社会研究导论(1894),并于1895年创立了美国第一个社会学刊物美国社会学杂志。,理论发展,分析表现,学科意义,总体概述,美国芝加哥学派的发展史,社会学系创立后,斯莫尔先后聘用了文森特、W.I.托马斯、R.E.帕克、E.W.伯吉斯等人,形成了该系强大的师资阵容。到20年代,在帕克等人的努力下,该系日臻完善,每年招收 200余名研究生,300余名本科生,开设 40多门课

3、程,成为同期美国及世界上最成功的社会学系。以后影响日益扩大,逐步形成了芝加哥学派。,城市化进程导致城市阶层,人口密度,交通等巨变。如果不适应变化,将导致行为失常,越轨,甚至犯罪。城市本来是一个“有生命的”有机整体,是一个历史形成的自然体系,城市的区位结构是由于城市自身的社会规律而形成的同心圆。,理论发展,分析表现,学科意义,总体概述,美国芝加哥学派主要观点,同心圆理论,理论发展,分析表现,学科意义,总体概述,同心圆学说指城市土地利用的功能分区,环绕市中心呈同心圆带向外扩展的结构模式。1925年美国社会学家帕克(R.E.Park)与伯吉斯(E.W.Burges)等通过对美国芝加哥市的调查,总结出

4、城市人口流动对城市功能地域分异的5种作用力:向心、专业化、分离、离心、向心性离心。,第二区域:过渡区,是中心商务区的外 围地区,是衰败了的居住区。,第三区域:低收入者居住区,其居民大多来自过渡带的第二代移民,他们的社会和经济地位有了提高,第一区域:中心商务区,是整个城市的中心。,第四区域:高收入者住宅区,主要居住的是中产阶级,第五区域:远郊区,主要是一些富裕的、高质量的居住区,城市的五个区域都在不断地“侵入、统治、接替”,而各种摩擦、社会问题也就在这一过程中逐渐产生,因而,犯罪也同样是在这一过程中产生。,分析表现,学科意义,总体概述,理论发展,同心圆理论分析,由于大量移民,导致原有社会结构的解

5、体,这种社会结构的解体又进一步导致人们文化准则的混乱,使人们价值观发生严重混淆,不知道如何适应这种新的社会环境,从而导致个人的越轨和违法犯罪行为的增多。,理论发展,分析表现,学科意义,总体概念,具体表现,以青少年犯罪为例,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城市中农村人口日益增多,流动人口中的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增加。调研发现,经济发展迅猛、外来人口集聚的城郊接合部或新兴城镇的未成年人犯罪,要远远多于老城区。,未成年人群体内的不良交往,不仅使错误的社会意识、不良的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等得到强化,而且还可能形成地域性的不良群体或犯罪团伙。,未成年刑释解教人员重新犯罪值得关注。由于刑释解教人员流动性较大,一些青少

6、年惯犯刑释解教后,没有被有效跟踪和监管,给社会稳定带来一定的隐患。,首先,青少年犯罪率在城市中心的周围地区(第二区)最高,随后向郊区逐渐下降,越是远离市中心周围地区,犯罪率越低。,分析表现,学科意义,总体概述,理论发展,青少年犯罪问题分析,其次,从经济状况来看,青少年犯罪率最高的社区也是经济状况最差的社区。,最后,从人口构成来看,青少年犯罪率最高的社区与外来人口的集中有关,而这些社区一般都集中在第二区域中。,青少年犯罪与城市发展中各区域的“侵入、统治、接替”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城市区域之间,如果特定的城市区域被新的居民“侵入”之后,这种处于不同区域的交接部分形成了一种“间隙区域”。在该区域之中,

7、由于原有居民的离去和新居民的加入,原有居民之间存在的那种和谐共生关系会被打破,亦即出现了一种社会关系的“解组”。原有居民对这些新居民既不了解,也对这些新居民的孩子不再熟悉。当青少年脱离了父母的视野后也就处于不受控制的状态,现有居民对于陌生青少年缺乏关注则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控制的降低,这促成了青少年犯罪的产生。在城市区域中,第二区(过渡区)即是人口流量大、“社会解组”严重的区域,这也就解释了为何该区域具有较高的犯罪率。,青少年的犯罪是由“间隙区域”的“社会解组”造成的,因而仅对于青少年个体采取各种矫正措施并不能真正有效地减少青少年犯罪,根本性的措施仍然需要对其生活的社区进行相应地改善,尤其是加强社区邻里间的联系以保持其社会控制能力。即就是要向新移入的居民灌输主流社会的文化,通过社会主流文化来形成对每个社会成员的有效控制。,分析表现,学科意义,总体概述,理论发展,青少年犯罪解决办法,社会生态学及其衍生的相关理论具有重要的价值。从犯罪的产生角度来说,该理论以社会的各个方面为着眼点阐述了犯罪形成原因,提出了全新的犯罪学理念。 预防犯罪的政策应当针对那些具有较高犯罪率的社区及邻里,而非施加于这些社区的居民个人,从而推动了社会对于社区警务对犯罪预防的发展!,理论发展,分析表现,学科意义,总体概述,学 科 意 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