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缺血性肠病的 诊断和治疗,缺血性肠病是20 世纪初60 年代提出的一组具有一定临床病理特点的独立性疾病,是肠管功能或形态变化所致的疾病。该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早期诊断较困难。 定义:缺血性肠病是指结肠和(或)小肠因供血不足发生的缺血性肠道粘膜损害。,分 类,急性肠系膜缺血 慢性肠系膜缺血 结肠缺血,病因和发病机制,引起肠道缺血的主要病理基础是血管本身的病变和血流量的不足。,血管病变 最常见的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肠管的血液供应减少,体循环的各种栓子在肠管的血管中也可以形成栓塞性病变,因此,高血压病、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心肌梗死的心室附壁血栓、心房纤颤、细菌性心内膜炎或人工瓣膜等患
2、者,均由于存在血管病变而有发生缺血性肠病的可能。,Greenwald等 报道肠系膜动脉的阻塞80是由动脉粥样硬化和风湿性心脏病引起的,其次是血管造影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所致。此外,大血管病变如腹主动脉夹层、结节性多动脉炎和高黏滞血症等也可引起肠道缺血性病变。,血流量不足 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心瓣膜病、各种原因的休克等常引起内脏血流量下降,如果同时大量应用利尿剂、扩血管药或者合并有大肠梗阻、肿瘤、肠扭转、先天性巨结肠等,则会加重这种低血流状态而诱发肠缺血。严重感染和代谢性酸中毒也可以影响血管的舒缩功能,加重肠管的缺血性损伤。,临床表现,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缺血性肠病,其临床表现
3、却很相似,常与病因、缺血的范围和程度、侧支循环状况有关。尽管大多数症状、体征无特异性,但还是有其特点。,急性肠系膜缺血,多见于60岁以上老年人,以男性为主,常伴有心血管基础疾病,也可见于长期口服避孕药或某些青年患者。,腹痛为最突出表现,突发性绞痛或持续性钝痛,程度轻重不等,定位不确切,可局限或弥漫,局限者多位于脐周,提示小肠梗阻。缺血后肠功能紊乱,可导致恶心、呕吐、嗳气、腹胀、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在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有人提出剧烈急腹痛、器质性心脏病和强烈的胃肠道排空症状(恶心、呕吐、腹泻等)三联症。,一般于腹痛后24h出现便血,这是肠梗死的可靠征象,根据出血量可表现为大便潜血阳、黑便、暗红
4、色或鲜血便,体格检查在疾病早期与腹痛的程度不成比例,早期腹痛剧烈而查体可无明显异常,随着疾病进展出现发热、心率加快、血压降低、腹胀、腹部叩诊鼓音、肠鸣音减弱、腹部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等,75患者大便潜血阳性。,慢性肠系膜缺血,典型症状为餐后腹痛、畏食和体重减轻。90以上的患者有脐周钝痛或绞痛,多发生于餐后l530min,1 2h达到高峰,随后腹痛逐渐减轻,蹲坐位或卧位可使部分患者腹痛缓解,疾病早期或轻度肠系膜梗阻,少量进食不会诱发腹痛,疾病晚期或严重肠系膜梗阻者腹痛加剧、持续时间延长,少量进食即可诱发腹痛。随着腹痛的频率增加和程度加重,患者出现畏食而限制进食量及次数,可导致消瘦。75的患者体重
5、下降。部分患者可有恶心、呕吐、腹胀等。吸收不良者可发生脂肪泻。,体格检查发现患者消瘦、营养不良,腹部体征与症状不相符,即使是在严重腹痛发作时,腹部压痛轻微而无肌紧张及反跳痛。多数患者有心、脑或周围动脉粥样硬化的体征。,结肠缺血,23以上患者有腹痛,因病变多累及左半结肠,腹痛多位于左下腹,为突发性绞痛,轻重不一,进食后加重。腹痛多伴有便意,部分患者可在24h内排出与粪便相混合的红色或暗红色血液。其他症状有厌食、恶心、呕、低热等。,体格检查发现左下腹轻中度压痛、低热、心率加快及大便潜血阳性。发生肠梗死时可有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等腹膜炎的体征。肠鸣音开始亢进,后逐渐减弱甚至消失。,缺血性肠病的辅助
6、检查,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计数增多,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代谢性酸中毒、腹水淀粉酶增高、血清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coil)、碱性磷酸酶(AIJP)增高,而以上结果对诊断无特异性和敏感性。据报道D-二聚体升高对诊断有一定意义,但其升高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内镜检查 急性肠系膜缺血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瘀斑,黏膜下出血,黏膜呈暗红色,血管网消失,可有部分黏膜坏死,继之黏膜脱落、溃疡形成,病变部与正常肠段之间界限清晰,一旦缺血改善,其症状消失快,病变恢复快,即“两快”,亦是与其他炎性、非特异性肠炎相鉴别的关键之一,病理组织学 黏膜下层有大量纤维素血栓和含铁血素细胞为此病特征。结
7、肠缺血,内镜改变大致相同,但出血结节是其特征性表现,由黏膜下出血或水肿形成。慢性肠系膜缺血,内镜检查无诊断意义。,血管造影 选择性动脉造影有助于发现病变部位和范围,为诊断本病的重要检查手段,为手术治疗提供参考。,阳性征象为: 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主动脉没有阻塞,其中小分支可存在节段性狭窄。肠系膜动脉主干和分支呈弥漫性痉挛或分支的节段性痉挛,如果给予罂粟碱解痉处理,则立即可见血管管径扩张。 栓子:肠系膜上动脉内的圆形充盈缺损,伴远端血管完全或次全闭塞。 血栓形成:常在肠系膜上动脉起始处,可见血管突然中断,可伴有反应性血管收缩,管径普遍变细。,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表现为门静脉、肠系膜静脉系统发生闭
8、塞,伴有血管腔内充盈缺损或静脉侧支形成。据文献报道阻塞性肠缺血仅9 26的患者在手术前能够作出正确的诊断,多数患者只有在手术时才能作出诊断。,其他 结肠缺血钡灌肠检查敏感度约为80,其特异性表现为拇指印征。腹部CT有助于肠系膜静脉血栓的诊断,可见肠系膜上静脉增宽,其中可见低密度信号,强化阶段可见周边强化,呈“牛眼征”.,缺血性肠病的治疗,内科治疗原发病治疗 纠正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补充血容量,同时尽可能避免使用血管收缩剂、洋地黄类药物,肠缺血症状加重,诱发或加速肠管坏死;慎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以免坏死的毒素扩散和促发肠穿孔。,抗凝治疗 肠系膜血管血栓形成患者,大多数学者主张诊断明确后应立即予以
9、抗凝治疗,可用肝素和尿激酶溶栓治疗。24h后再进行血管造影检查,如果肠管血供已建立,则可以去除导管,继续使用抗凝剂和溶纤剂治疗710d后,再改为阿司匹林、潘生丁等适量口服,持续3个月。使用过程中要注意出血倾向,监测出、凝血功能以便随时调整剂量。对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或栓塞是否应用抗凝治疗尚有争议,因应用肝素抗凝治疗可引起肠道出血。,其他 选用足量、广谱而有效的抗生素,纠正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加强支持治疗以促进肠黏膜细胞功能的恢复。,对于非闭塞性肠缺血的早期患者,经过原发病的积极治疗和经动脉内灌注扩血管药物后,是可以治愈的 。一旦确诊为非闭塞性肠缺血,无论有无腹膜炎体征,都可以经造影导管向动脉内
10、灌注血管扩张剂。罂粟碱被证明是一种安全可靠的药物,一般以lmgmL的浓度以3060mgh恒速灌注。在用药过程中,反复进行血管造影来动态观察血管痉挛情况,如果注药后,血管痉挛缓解,临床腹痛逐渐减轻或消失,可以逐渐停止灌药。一般持续用药不超过5d。如果灌药后病情无明显缓解,还出现腹膜炎的体征,则应急诊行剖腹探查术。,对于血栓形成或栓塞者,可通过导管灌注链激酶、尿激酶等溶栓剂,可使早期患者避免手术治疗。溶栓治疗有引起消化道出血的并发症,治疗中应引起重视。近年应用的其他介入治疗方法尚有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大动脉开窗术等,外科治疗 治疗原则:,非闭塞性肠缺血,一旦出现腹膜炎的体征,必须及时地进行手术探查
11、。 老年人肠系膜血管阻塞的诊断一旦确立,则要考虑剖腹探查术,手术方式,肠管切除 动脉栓子摘除术 肠系膜动脉血管重建术,综上所述,缺血性肠病常无特有的临床表现,误诊、漏诊率高,死亡可达60 80。因此,对凡具有易患因素的患者,如高血压病、冠心病、动脉硬化症、心力衰竭和心房纤颤等疾病,一旦出现腹痛持续2h,尤其是症状与体征不相称,即应考虑本病,争取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病 例,住院号:656948 性别:男 年龄:66岁 入院时间:2008.10.30 主诉:反复腹泻5年,复发加重半月。,现病史:5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腹泻,大便呈稀糊状,3次/天,无粘液、脓血。无里急后重。伴下腹隐痛,痛时有
12、便意,便后缓解,伴双裸关节疼痛,无畏寒,发热,便秘。自服消炎药,症状可缓解,但症状反复发作。半月前,以上症状再次发作,大便从3次/天增加到7-8次/天,果酱色,稀糊样,有粘液,无脓血,近期体重明显下降(体重近半月下降约6kg)遂入我院。,过去史:患者既往有吸烟及饮酒史40年。有“冠心病”史13年,近4年来感活动后心慌、心累、急促,夜间可平卧,无阵发性呼吸困难,无双下肢浮肿。10年前曾患“脑梗塞”,已恢复。,体检:P:80次/分,R:20次/分,T :36.5C BP:125/60mmg。消瘦,慢性病容,步入病房,自动体位,反应迟钝,对答切题,皮肤粘膜未见瘀斑及瘀点,全身淋巴结未扪及,头颅五官无
13、异常,颈静脉不怒张,心界轻微增大,心率80次/分,律不齐,各瓣膜未闻及杂音,肝颈回流征阴性。双下肺叩诊清音,双肺呼吸音低,腹部轻压痛,未扪及包块,全腹无明显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未及,腹水征阴性,肠鸣音23次/分钟。,入院诊断:腹泻待查溃疡性结肠炎消化道肿瘤慢性肠炎,入院时血红蛋白146 g/L,总蛋白48g/L,白蛋白23g/L, 肝功、癌谱、肾功、自身抗体、血沉、结核抗体、癌胚抗原、D-二聚体、B超均正常,心电图示普通型房颤 ,胃镜示十二指肠球部多发性溃疡,肠镜示升结肠、横结肠内见血性液体,但未见出血部位; 腹部CT无异常。入院后多次查大便隐血阳性。,经过积极抑酸、止血、抗炎、营养支持
14、等对症处理后,症状无好转,且病情逐步恶化,大便隐血持续阳性,血红蛋白及白蛋白进行性下降,20天内Hb下降至70g/L,TP降至37g/L ,ALB下降至14 g/L,并出现全身浮肿、胸腔积液及肺部感染,,胸部CT:双肺底间质性炎症,双侧胸腔积液,主动脉、头臂干及冠状动脉壁点状钙化灶。CTA:肠系膜上动脉开口处多发钙化软斑形成 ,管腔重度狭窄。复查D-二聚体:1180ug/L。,确诊为慢性缺血性肠病,家属拒绝手术,予内科保守治疗(抗凝、扩血管、修复肠道粘膜、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后,病情逐渐稳定,大便次数减少,成形,呈黄色,大便隐血试验转阴,血红蛋白上升至82g/L,总蛋白升至53 g/L,白蛋白上升至26g/L,全身浮肿也有明显消退。最终突发肺栓塞死亡。,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