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脑卒中的诊断与治疗ppt课件.ppt

上传人:微传9988 文档编号:3326620 上传时间:2018-10-13 格式:PPT 页数:83 大小:12.8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脑卒中的诊断与治疗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脑卒中的诊断与治疗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脑卒中的诊断与治疗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脑卒中的诊断与治疗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脑卒中的诊断与治疗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脑卒中的诊断和治疗,脑卒中(Stroke)是脑中风的学名,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又叫脑血管意外。是指在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因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临床上表现为一过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卒中的类型,卒中,超过24小时,24小时内恢复,出血性,缺血性,脑梗塞,TIA,脑表面,破入脑实质,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系统,静脉系统,颅内静脉窦血栓,院前处理关键,迅速识别卒中患者 尽快送到医院救治,警惕可能是脑卒中的预兆,症状突然发生; 一侧肢体(伴或不伴面部)无力、笨拙、沉重或麻木; 一侧面

2、部麻木或口角歪斜; 说话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 双眼向一侧凝视; 一侧或双眼视力丧失或模糊; 视物旋转或平衡障碍; 出现既往少见的严重头疼、呕吐; 上述症状伴意识障碍或抽搐。,现场处理及运送,常见脑血管病(CVD)诊断依据(1),病史 临床症状和体征 辅检 一般辅检 影像检查 特殊检查 其他,常见CVD诊断依据(2),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由颅内血管病变引起的一过性或短暂性、局灶性脑或视网膜功能障碍 临床症状一般持续1015分钟,多在1小 时内,不超过24小时 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 结构性(CT、MRI)检查无责任病灶,需重视TIA的诊治,TIA发生卒中的机率明

3、显高于一般人群 一次TIA后1个月内发生卒中约4%8%1年内约12%13%,较一般人群高1316倍 5年内则达24%29% ,高达7倍之多,TIA的发病机制,1.血流动力学改变:在颅内动脉有严重狭窄的情况下,血压的波动可使原来靠侧支循环维持供血的脑区发生 一过性缺血; 2.微栓子学说; 3.血液黏度增高等血液成分改变; 4.椎动脉-锁骨下动脉盗血也可引发TIA。,TIA的临床症状,颈内动脉系统的TIA 多表现为单眼(同侧)或大脑半球症状 视觉症状表现为一过性黑矇、雾视、视野中有黑点、或有时眼前有阴影摇晃光线减少 大脑半球症状多为一侧面部或肢体的无力或麻木,可以出现言语困难(失语)和认知及行为功

4、能的改变,椎-基底动脉系统的TIA 常表现为眩晕、头晕、构音障碍、跌到发作、共济失调、异常的眼球运动、复视、交叉性运动或感觉障碍、偏盲或双侧视力丧失 可有短暂的眩晕发作,但需同时伴有其他神经系统症状或体征,注意临床孤立的眩晕、头晕、或恶心很少是由TIA引起 较少出现晕厥、头痛、尿便失禁、嗜睡、记忆缺失或癫痫等症状,TIA辅助检查,临床上常依可能的病因、发病机制来选定 头颅CT和MRI CT有助于排除与TIA类似表现的颅内病变 MRI的阳性率更高,但是临床并不主张常规应用MRI进行筛查 超声检查:颈部动脉硬化斑块、心源性栓子、 颅内动脉狭窄、侧支循环情况、栓子监测 脑血管影像:MRA、CTA及D

5、SA,以后者最准确 其他: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小板、凝血功能、局部脑血流测定等,TIA的鉴别诊断,鉴别诊断 局限性癫痫 复杂性偏头痛 其他:常见疾患的眩晕、晕厥,低血糖及低血压等,治 疗,需对其积极进行治疗,整个治疗应尽可能个体化 TIA的主要治疗措施 控制危险因素 药物治疗:抗血小板聚集、抗凝、降纤 外科治疗,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已证实对有卒中危险因素的患者行抗血小板治疗能有效预防中风。对TIA尤其是反复发生TIA的患者应首先考虑选用抗血小板药物 治疗建议 大多数TIA患者首选阿司匹林治疗,推荐剂量为50150mg/d 有条件时,也可选用ASA25mg和DPA缓释剂200mg的复合制剂,2

6、次/d,或氯吡格雷75mg/d 如使用噻氯匹定,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检测血常规 频繁发作TIA时,可选用静脉滴注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抗 凝 药 物,现状 目前尚无有力的临床试验证据来支持抗凝治疗作为 TIA的常规治疗 但临床上对房颤、频繁发作TIA或椎-基底动脉TIA 患者可考虑选用抗凝治疗 治疗建议 抗凝治疗不作为常规治疗 对于伴发房颤和冠心病的TIA患者,推荐使用抗凝 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除外) TIA患者经抗血小板治疗,症状仍频繁发作,可考 虑选用抗凝治疗,降纤药物的治疗,TIA患者有时存在血液成分的改变,如 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增高,或频繁发作 患者可考虑选用巴曲酶或降纤酶治疗,CEA和C

7、AS 治疗,规范内科治疗无效 反复发作(在4个月内)TIA 颈动脉狭窄程度70%者 双侧颈动脉狭窄者有症状的一侧先手术症状严重的一侧伴发明显血流动力学改变先手术,脑梗死的诊治,临 床 特 点,多数在静态下急性起病,动态起病者以心源性脑梗死多见,部分病例在发病前可有TIA发作。 病情多在几小时或几天内达到高峰,部分患者症状可进行性加重或波动。 临床表现决定于梗死灶的大小和部位 主要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共济失调等。 部分可有头痛、呕吐、昏迷等全脑症状 。,辅助检查(1),CT 头颅CT平扫是最常用的检查,但是对超早期缺血性 病变和皮质或皮质下小的梗死灶不敏

8、感,特别是后 颅窝的脑干和小脑梗死更难检出 但要注意早期征象:MCA高密度征、豆状核模糊征、岛带征、灰白质界限不清、逗点征(Dot sign)、脑沟变浅、侧裂变窄等MRI、MRA 常规扫描对发病几个小时内的脑梗死不敏感。 DWI可早期显示缺血组织的大小、部位,甚至可显 示皮质下、脑干和小脑的小梗死灶。早期梗死的诊 断敏感性达到88%100%,特异性达到95%100% PWI改变的区域较弥散加权改变范围大,目前认为 弥散-灌注不匹配区域为半暗带,辅助检查(2),TCD 有助判断颅内外血管狭窄或闭塞、血管痉挛、侧枝循环建立程度 应用于溶栓治疗的监测,对预后判断有参考意义 血管影像 在开展血管内介入

9、治疗、动脉内溶栓、判断治疗效果等方面 DSA很有帮助,但仍有一定的风险 磁共振血管成像(MRA)、CT血管成像(CTA)等是无创的 检查,对判断受累血管、治疗效果有一定的帮助 其他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氙加强C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 断层扫描(SPECT)等,多在有条件的单位用于研究,脑梗死的治疗建议,应根据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类型、发病时间 等确定针对性强的治疗方案 实施以分型、分期为核心的个体化治疗 主要治疗措施改善脑血循环、脑保护、抗脑水肿降颅压等;综合支持的并发症处理、护理、病因及对症治疗等;康复治疗;手术及血管内治疗,结构影像分型及治疗原则,大(灶)梗塞:超过一个脑叶,横断面

10、最大径5cm以上 主要是抗脑水肿降颅内压、重症监护,时间窗内有适应症的紧急溶栓 中(灶)梗塞:梗塞小于一个脑叶,横断面最大径3.15cm 主要是时间窗内的溶栓,有脑水肿征象者须抗脑水肿、降颅内压;很少需要手术处理 小(灶)梗塞:横断面最大径1.63cm之间 主要是缓和的改善脑血循环;合并大血管病变者降压时要慎重、缓和必要时扩容升压 腔隙梗塞:横断面最大径1.5cm以下 主要是改善脑血循环;合并大血管病变者要注意治疗时降压要慎重、缓和,抗血小板聚集 抗凝治疗 改善脑血循环 溶栓 早期扩容升压: 中药制剂治疗 脑保护治疗 开颅去骨片减压术 颅内动脉支架成形术,溶栓,梗死组织周边存在半暗带是脑梗死现

11、代治疗的基础 时间窗内溶栓复流最符合病理生理 溶栓现状 发病3h内应用rt-PA静脉溶栓,不仅显著减少了患者死亡 及严重残疾的危险性,而且还大大改善了生存者的生活质 量。美国FDA及欧洲国家均已批准临床应用 对脑CT无明显低密度改变、意识清楚的脑梗死者,在发病6h之内,采用尿激酶静脉 溶栓治疗是比较安全、有效的 临床多用静脉溶栓 动脉溶栓有优点,但临床应用受限,溶栓适应证, 年龄1875岁 发病在6h以内 脑功能损害的体征持续存在超过1小时,且比较严重(NIHSS 722分) 脑CT已排除颅内出血,且无早期脑梗 死低密度改变及其他明显早期脑梗死改变 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溶栓禁忌证,既往史

12、 有颅内出血,包括可疑SAH; 近3个月有脑梗死或心肌梗死史,但陈旧小腔隙未遗留神经功能 体征者除外; 近3个月有头颅外伤史; 近3周内有胃肠或泌尿系统出血; 近2周内进行过大的外科手术; 近1周内有不可压迫部位的动脉穿刺 严重心、肾、肝功能不全或严重糖尿病者 体检发现有活动性出血或外伤(如骨折)的证据 已口服抗凝药,且INR1.5;48小时内接受过肝素治疗 ( aPTT超出正常范围) 血小板计数180mmHg,或舒张压100mmHg 妊娠 不合作,溶栓药物治疗方法,尿激酶 100万IU 150万IU,溶于生理盐水 100200ml中,持续静滴30min rtPA 剂量0.9mg/kg ( 最

13、大剂量90mg), 先 静脉推注10% (1min),其余剂量连续 静滴,60min滴完,溶栓治疗建议,对经过严格选择的发病3h内的脑梗死者应积极采用静脉溶栓治疗 首选rtPA 无条件采用rtPA时,可用尿激酶替代 发病36h可用静脉尿激酶溶栓治疗,但选择应更严格。 对发病6h以内的脑梗死者,在有经验和有条件的单位可以考虑进行动脉内溶栓治疗研究。 基底动脉血栓形溶栓治疗时间窗和适应证可适当放宽。 超过时间窗溶栓多不会增加治疗效果,且会增加再灌注损伤和出血 并发症,不宜溶栓,恢复期患者应禁用溶栓治疗。,开颅去骨片减压术,脑出血的诊断与治疗, 发病率为6080/10万人口/年 占急性脑血管病的30

14、%左右 急性期病死率约为30%40% 大脑半球出血约占80% 脑干和小脑出血约占20%,1、临床特点(1)多在动态下急性起病;(2)突发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常伴有头痛、呕吐,可伴有血压增高、意识障碍和脑膜刺激征。,2、辅助检查 (1)血液检查:可有白细胞增高,血糖升高等; (2)影像学检查:头颅CT扫描:血肿灶为高密度影,边界清楚,CT值为7580Hu;在血肿被吸收后显示为低密度影。头颅MRI检查:对急性期脑出血的诊断CT优于MRI,但MRI检查能更准确地显示血肿演变过程,对某些脑出血患者的病因探讨会有所帮助,如能较好地鉴别瘤卒中,发现AVM及动脉瘤等。脑血管造影(DSA):可清楚地显

15、示异常血管和造影剂外漏的破裂血管及其部位。,(3)腰穿检查:脑出血破入脑室或蛛网膜下腔时,腰穿可见血性脑脊液。在没有条件或不能进行CT扫描者,可行腰穿检查协助诊断脑出血,但阳性率仅60%左右。对大量的脑出血或脑疝早期,腰穿应慎重,以免诱发脑疝。 (4)血量的估算:出血量 = 0.5最大面积长轴(cm)最大面积短轴(cm)层面数,脑出血的病因,1、高血压性脑出血 (1)50岁以上者多见。 (2)有高血压病史。 (3)常见的出血部位是壳核、丘脑、小脑和桥。 (4)无外伤、淀粉样血管病等脑出血证据。,2、脑血管畸形出血 (1)年轻人多见。 (2)常见的出血部位是脑叶。 (3)影像学可发现血管异常影像

16、。 (4)确诊需依据脑血管造影。,3、脑淀粉样血管病 (1)多见于老年患者或家族性脑出血患者。 (2)多无高血压病史。 (3)常见的出血部位是脑叶,多发者更有助于诊断。 (4)常有反复发作的脑出血病史。 (5)确定诊断需做病理组织学检查。,4、溶栓治疗所致脑出血 (1)近期曾应用溶栓药物。 (2)出血多位于脑叶或原有的脑梗死病灶附近。 5、抗凝治疗所致脑出血 (1)近期曾应用抗凝剂治疗。 (2)常见脑叶出血。 (3)多有继续出血的倾向。,6、瘤卒中 (1)脑出血前即有神经系统局灶症状。 (2)出血常位于高血压脑出血的非典型部位。 (3)影像学上早期出现血肿周围明显水肿。,治 疗,1、一般治疗(

17、1)卧床休息:一般应卧床休息24周,避免情绪激动及血压升高。(2)保持呼吸道通畅:昏迷患者应将头歪向一侧,以利于口腔分泌物及呕吐物流出,并可防止舌根后坠阻塞呼吸道,随时吸出口腔内的分泌物和呕吐物,必要时行气管切开。,(3)吸氧:有意识障碍、血氧饱和度下降或有缺氧现象的患者应给予吸氧。 (4)鼻饲:昏迷或有吞咽困难者在发病第23天即应鼻饲。 (5)对症治疗:过度烦躁不安的患者可适量用镇静药;便秘者可选用缓泻剂。,2、调控血压脑出血患者血压的控制并无一定的标准,应视患者的年龄、既往有无高血压、有无颅内压增高、出血原因、发病时间等情况而定。一般可遵循下列原则: (1)脑出血患者不要急于降血压,因为脑

18、出血后的血压升高是对颅内压升高的一种反射性自我调节,应先降颅内压后,再根据血压情况决定是否进行降血压治疗。 (2)血压200/110mmHg时,在降颅压的同时可慎重平稳降血压治疗,使血压维持在略高于发病前水平或180/105mmHg左右;收缩压在170200mmHg或舒张压100110mmHg,暂时尚可不必使用降压药,先脱水降颅压,并严密观察血压情况,必要时再用降压药。血压降低幅度不宜过大,否则可能造成脑低灌注。收缩压165mmHg或舒张压95mmHg,不需降血压治疗。 (3)血压过低者应升压治疗,以保持脑灌注压。,3、降低颅内压必须根据颅内压增高的程度和心肾功能状况选用脱水剂的种类和剂量。

19、(1)甘露醇:其渗透压约为血浆的4倍,用药后血浆渗透压明显增高,使脑组织的水分迅速进入血液中,经肾脏排出,大约8g甘露醇带出100ml水分。一般用药后10分钟开始利尿,23小时作用达高峰,维持46小时,有反跳现象。可用20甘露醇125250ml快速静脉滴注,68小时1次,一般情况应用57天为宜。颅内压增高明显或有脑疝形成时,可加大剂量,快速静推,使用时间也可延长 (2)呋喃苯胺酸(速尿):一般用2040mg静注,68小时1次,与甘露醇交替使用可减轻二者的不良反应。 (3)甘油果糖:其渗透压约相当于血浆的7倍,起作用的时间较慢,约30分钟,但持续时间较长(612小时)。可用250500ml静脉滴

20、注,每日12次,脱水作用温和,一般无反跳现象,并可提供一定的热量,肾功能不全者也可考虑使用。甘油盐水溶血作用较多,不推荐使用。 。,4、止血药物:病情稳定时一般不用,少数患者在出血早期(多在24小时内)有可能继续出血,可用止血药;若有凝血功能障碍,可应用,时间不超过1周。 5、亚低温治疗亚低温治疗是辅助治疗脑出血的一种方法,初步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认为局部亚低温是一项有前途的治疗措施,而且越早用越好。有条件的单位可以试用,并总结经验。 6、康复治疗早期将患肢置于功能位,如病情允许,危险期过后,应及早进行肢体功能、言语障碍及心理的康复治疗。,(二)手术治疗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哪些需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及手

21、术治疗的时机,目前尚无定论。手术目的主要是尽快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挽救生命,其次是尽可能早期减少血肿对周围脑组织的压迫,降低致残率。,去骨瓣减压术对颅压非常高的减压较充分,但创伤较大,已经较少单独采用; 内窥镜血肿清除术只有少数医院在试行阶段; 钻孔穿刺碎吸术对脑组织损伤较大已基本不用; 小骨窗手术止血效果较好,比较适合血肿靠外的脑出血,对深部的血肿止血往往不够彻底,对颅压较高者,减压不够充分;,建 议,(1) 既往有高血压的中老年患者,如突然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并伴有头痛、呕吐、血压增高,应考虑脑出血。首选头部CT扫描,明确诊断及脑出血的部位、出血量、是否破入脑室及占位效应、脑组织

22、移位情况。 (2)根据出血部位及出血量决定治疗方案:基底节区出血:小量出血可内科保守治疗;中等量出血(壳核出血30ml,丘脑出血15ml)可根据病情、出血部位和医疗条件,在合适时机选择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或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及时清除血肿;大量出血或脑疝形成者,多需外科行去骨片减压血肿清除术,以挽救生命。小脑出血:易形成脑疝,出血量10ml,或直径3 cm,或合并明显脑积水,在有条件的医院应尽快手术治疗。,脑叶出血:高龄患者常为淀粉样血管病出血,除血肿较大危及生命或由血管畸形引起需外科治疗外,宜行内科保守治疗。 脑室出血:轻型的部分脑室出血可行内科保守治疗;重症全脑室出血(脑室铸形),需脑室穿

23、刺引流加腰穿放液治疗。 (3)内科治疗为脑出血的基础治疗,脱水降颅压、调控血压、防治并发症是治疗的中心环节,要精心组织实施。,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治,临床特点: 起病形式:多在情绪激动或用力等情况下急骤发病 主要症状:突发剧烈头痛,持续不能缓解或进行性加重;多伴 有恶心、呕吐;可有短暂的意识障碍及烦躁、谵妄等精神症状, 少数出现癫痫发作 主要体征:脑膜刺激征明显,眼底可见玻璃膜下出血,少数可有 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征象,如轻偏瘫、失语、动眼神经麻痹等 发病后的主要并发症:包括再出血、脑血管痉挛、急性非交通性脑积水和正常颅压脑积水等,辅助检查,头颅CT 是诊断SAH的首选方法,CT显示蛛网膜下腔内

24、高密度影可以确诊SAH。 根据CT结果可以初步判断或提示颅内动脉瘤的位置 脑脊液检查 通常CT检查已确诊者,腰穿不作为临床常规检查 如果出血量少或者距起病时间较长,CT检查可无阳性发现,而临床可疑下腔出血需要行腰穿检查CSF 均匀血性脑脊液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特征性表现,且示新鲜出血, 如CSF黄变或者发现吞噬了红细胞、含铁血黄素或胆红质结晶的吞噬细胞等,则提示已存在不同时间的SAH DSA CTA和MRA TCD,一般处理及对症治疗,监护治疗 降低颅内压 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对症治疗 加强护理 对症治疗 烦躁者予镇静药物 头痛予镇痛药 注意慎用阿司匹林等可能影响凝血功能 慎用吗啡、杜冷丁等

25、可影响呼吸功能的药物 痫性发作可以短期采用抗癫痫药物 如安定、卡马西平或者丙戊酸钠,防治再出血,安静休息 绝对卧床46周,镇静、镇痛,避免用力和情绪刺激 调控血压 去除疼痛等诱因后,如平均动脉压105mmHg或收缩180mmHg,可血压监测下使用短效降压药物使降压, 稳定在正常或者起病前水平 常选用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受体阻滞剂或ACEI类等。 抗纤溶药物 抗纤治疗可降低再出血发生率,但也增加CVS和脑梗塞 发生率 建议与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同时使用 外科手术 动脉瘤性SAH早期手术夹闭动脉瘤或者介入栓塞,防治脑动脉痉挛及脑缺血,维持正常血压和血容量 早期使用尼莫地平 常用剂量1020mg/d,静脉

26、滴注1mg/h,共 1014天,注意其低血压的副作用 CSF置换术 在早期(起病后13天)行脑脊液置换可能利于预防脑动脉痉挛,减轻后遗症状 剧烈头痛、烦躁等严重脑膜刺激征的患者,可 考虑酌情选用,适当放CSF或CSF置换治疗 注意有诱发颅内感染、再出血及脑疝的危险,防治脑积水 药物治疗 轻度的急、慢性脑积水都应先行药物治疗 给予醋氮酰胺等药物减少CSF分泌 酌情选用甘露醇、速尿和地塞米松等 脑室穿刺CSF外引流术 适用于SAH后脑室积血扩张或形成铸型出现急性脑积水经内科治疗后症状仍进行性加剧,有意识障碍者 患者年老、内脏有严重功能障碍,不能耐受开颅手术者 急诊处理可以降低颅内压、改善脑脊液循环

27、,减少梗阻性脑 积水和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引流术后尽快夹闭动脉瘤。CSF 外引流术可与CSF置换术联合应用 CSF分流术,病变血管的处理,血管内治疗 近年来已经广泛应用于颅内动脉瘤治疗 术前须控制血压,使用尼莫地平预防血管痉挛 行DSA检查确定动脉瘤部位及大小形态,选择栓塞材料行瘤体栓塞或者载瘤动脉的闭塞术 颅内动静脉畸形(AVM)有适应证者也可以采用介入治疗闭塞病变动脉 外科手术 动脉瘤性SAH倾向于早期手术(3天内)夹闭动脉瘤;,建议,(1)应尽早查明病因,进行治疗。有条件的医疗单位,SAH患者应由神经外科诊治,如为神经内科诊治者,亦应请神经外科会诊。 (2)诊断检查首选颅脑CT,动态观察有

28、助了解出血吸收、再出血、 继发脑损害等。 (3)临床表现典型,而CT无出血征象,可谨慎腰穿CSF检查,以获 得确诊。 (4)条件具备的医院应争取做脑血管影像学检查,怀疑动脉瘤时须 尽早行DSA检查,如患者不愿做DSA时也可先行MRA或CTA。 (5)积极的内科治疗有助于稳定病情和功能恢复。为防再出血、继 发缺血等,可考虑抗纤溶药与钙通道阻滞剂合用。 (6)依据脑血管异常病变、病情及医疗条件等,来考虑选用血管内 介入治疗、开颅手术或放射外科等治疗。,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诊治,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是由多种病因所导致的以脑静脉回流受阻、脑脊液吸收障碍为特征的一组特殊类型脑血管病 分类 依病变的性质可分

29、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 根据血栓部位可区分为皮质静脉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和硬膜窦血栓形成 以往对本病存在较多的误诊、漏诊 随着神经影像学的发展,尤其是CT、MRI和MRV的 临床应用,为及时正确诊断提供了无创且可靠的检查手段,临床表现: 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高颅压、癫痫发作、意识障碍、偏瘫、双下肢瘫、视物模糊、复视等。,CT:静脉窦密度增高并可显示脑静脉窦血栓伴发 的出血性脑梗死,脑梗死。增强可显示栓子 呈“”(空三角征)。 MRI:脑静脉窦血栓MRI表现与时间关系密切,其 信号随血栓形成的时间而变化,与MRI设备 的场强也有一定关系。 MRV:是脑静脉窦血栓的直接征象, 表现受累静脉窦

30、闭塞、狭窄、 充盈缺损。因静脉窦回流障碍, 常见脑表面及深部静脉扩张、 静脉血瘀滞及侧支循环形成。 脑血管造影DSA:可显示静脉窦血栓形成的部位、范围,以及静脉异常回流和代偿循环的情况,具有目前CT和MRI甚至MRA所不能替代的作用,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治疗,治疗方法上规范统一也尚待完善 临床少见,大宗病例临床治疗研究报道不多 临床表现、病因、病程及预后等差异较大 坚持个体化的综合治疗原则 病因治疗 对症治疗 抗凝治疗 抗栓治疗,病因治疗,感染性血栓形成 应积极控制感染及处理原发病灶 抗生素:尽早、合理、足量、长疗程原则。 抗生素应用的基础上,应彻底清除原发病灶,如疖肿切开排脓、乳突根治术等

31、非感染性血栓形成 也应在针对原发疾患治疗的基础上,尽力 纠正脱水、增加血容量、降低血粘度、改善 脑循环,对症处理 脑水肿颅内高压者: 应积极行脱水降颅压治疗 乙酰唑胺抑制脑脊液分泌 可行腰椎穿刺适当放出脑脊液 癫痫发作者:抗痫治疗 高热者: 物理降温 意识障碍者:加强基础护理、支持治疗、 预防并发症及时抗栓(抗凝、溶栓)治疗:可解除静脉闭塞、恢复血流再通,为获取最佳疗效、改善预后的最有效措施。,建 议,对疑似病例,特别是原因不明的高颅压者 可首选CT扫描,必要时再进行MRI检查 对临床已拟诊静脉窦血栓形成者,应首选MR扫描,应用MRI和MRV技术进行综合判断,DSA似更有优势 欲行介入治疗溶栓时,可行DSA检查 临床确诊后应对症处理、积极寻求病因并在相应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抗凝治疗,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治疗 > 基础医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