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生和发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下编教学内容解析,安徽师范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 胡安全,2012年8月11日安徽芜湖,安徽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班,谈关于五个方面问题的体会,一、贯穿下编教学内容的主线和主题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生(1949-1956)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1956-1978)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1978-1992)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持和发展(1992-现在),一、贯穿下编教学内容的主线和主题,下编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综 述 辉煌的历史征程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
2、曲折发展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一、贯穿下编教学内容的主线和主题,通过阅读教材和教学实践,我以为有这样一些重点和难点: 综 述:重点是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和新中国的历史成就。 第八章:重点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如何领导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难点是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造中存在的问题。 第九章:重点是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成就和成果;难点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建设遭受曲折的原因。 第十章:重点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和发展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难点是如何认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之间的
3、关系。,一、贯穿下编教学内容的主线和主题,1. 贯穿纲要下编教学内容的主线是什么? 历史主线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反映,是对规律的认识和揭示。下编教学内容的主线与前两编的主线基本上是一致的,即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道路。胡锦涛建党90周年讲话加上了一个选择:改革开放。因此,我们对下编主线的认识有了一个发展,即由“三个选择”深化为“四个选择”。,一、贯穿下编教学内容的主线和主题,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编写组首席专家李捷先生指出: 下编内容“紧紧围绕一个主线,那就是三个选择。也就是说,中国人民和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历史,是如何在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
4、设和改革开放的历程中,经过不断地比较和总结,坚定不移地选择了和坚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道路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一、贯穿下编教学内容的主线和主题,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 9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集中体现为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第一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中编)第二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下编) 第三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
5、义。(下编),一、贯穿下编教学内容的主线和主题,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国面貌焕然一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事实充分证明,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壮阔进程中,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一、贯穿下编教学内容的主线和主题,如何理解四个选择?谈四点体会: 第一,四个选择是主义、政党、道路、动力四者相互关联的一个新社会变革和发展模式的整体。
6、马克思主义提出了解决中国问题的思路和方案;中国共产党是思路和方案的实施者、领导者;社会主义道路是问题解决的必由之路。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的必然结果;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集中体现了前三个选择新的发展趋势。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进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肩负历史使命的新创造,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中国道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的选择不是开始于三中全会,而是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党的八大前后。,一、贯穿下编教学内容的主线和主题,第二,选择充满了活生生的、有时甚至非常激烈的矛盾和斗争。选择意味着同时有淘汰(或者说是反对、
7、抛弃)。选择与淘汰是一个历史博弈的曲折过程。共和国历史也是这样,其中的改革开放更是这样。 第三,选择是关键时期的抉择与持续不断的坚持的结合,缺一不可。选择不是一次性的,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它是一个反复的过程。 第四,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规律要求与价值追求的统一,历史的选择是通过人民的选择来实现的。一般地说,历史的选择与人民的选择是有所区别的,前者体现出规律性的要求,后者体现为价值性的追求;人民价值追求和愿望的实现必须建立在规律基础上,必须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一、贯穿下编教学内容的主线和主题,2. 贯穿纲要下编教学内容的主题是什么? 历史主题是一个时期社会的发展和变革需要解决的主要课题,它决定了社
8、会的矛盾、性质、任务、道路、路线等。 1949年以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内容的主题,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生和发展。,一、贯穿下编教学内容的主线和主题,胡锦涛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题论述的几个重要文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 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8年12月18日)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1年7月1日) 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2012年7月23日),一、贯穿下编教学内容的主线和主题,胡锦涛在这些大会
9、报告和重要讲话中,提出和阐述了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的四大重要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第一次出现在中共十七大报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一次出现在中共十七大报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一次出现在中共十七大报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第一次出现在建党九十年讲话),一、贯穿下编教学内容的主线和主题,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胡锦涛在十七大的报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
10、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胡锦涛在十七大的报告,一、贯穿下编教学内容的主线和主题,30年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归结起来就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30年的历史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胡锦涛在纪念三中全会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经过30年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认识上更深化、把握上更深刻了。胡锦涛在纪念三中全会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一、贯穿下编教学
11、内容的主线和主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就是一切都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胡锦涛在纪念三中全会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当前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胡锦涛在纪念三中全会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就会失去物质基础;离开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和丧失动力。胡锦涛在纪念三中全会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一、贯穿下编教学内容的主线和主题,经过90年的奋斗、创造、积累,党和人民
12、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成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面对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继续前进,开创工作新局面,赢得事业新胜利,最根本的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一、贯穿下编教学内容的主线和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也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我
13、们必须毫不动摇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经过长期努力,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最重要的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一、贯穿下编教学内容
14、的主线和主题,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胡锦涛在十七大的报告,一、贯穿下编教学内容的主线和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
15、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一、贯穿下编教学内容的主线和主题,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
16、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胡锦涛在十七大的报告,一、贯穿下编教学内容的主线和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
17、和发展。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一、贯穿下编教学内容的主线和主题,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我们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一、贯穿下编教学内容的主线和主题,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
18、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一、贯穿下编教学内容的主线和主题,学者见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近代以来全部历史的逻辑发展和必然结果,是中国这样一个经济落后
19、的大国在现阶段实现现代化目标所必然采取的一种社会形式,是在统一的世界历史和多样化民族发展道路中所开辟出的一条独特的、具有一定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世界历史新道路。 我理解,“道路”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实践以及在这一实践中所形成的社会基本制度和基本模式,“理论体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的理论成果,而“旗帜”则体现了这两者的有机统一。(侯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哲学解读),一、贯穿下编教学内容的主线和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南、立足中国国情进行的伟大历史性创造。这个创造体现在实践上,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0、体现在理论上,就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现在政治上,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田克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现概论 ) 补充:体现在实践成果上,就是坚持、巩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现在发展目标上,就是要完全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在中国发生、发展的结果。,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生,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生是近现代中国历史的组成部分近现代中国的大变革,根据其历史发展的逻辑来看,可能要持续两百年左右,即:百年反对封建主义的民主主义改良和革命(1840-1949)和百年建立、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1949-2049
21、)。中国革命的艰难性和长期性在世界历史上并不完全是独特的现象,英国、法国等资本主义革命也曾经历了较长时间才得以完成。当然,中国的变革可能更艰难、更长,也更有特色。 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这种长期性、艰难性、广泛性和深刻性,根源于中国封建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的长期性和坚固性,根源于对社会主义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根源于中国革命的历史起点太低。,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生,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生的若干因素(必然性) 第一,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和传统的深刻影响 第二,中国独特的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成功体验 第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成功经验 第四,1950年代国际形势和世界格局的环境压力我以为,
22、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特色,往往并不是因为这个民族和国家的所谓本质和本性有何不同,她常常根源于这个民族和国家独特的环境和道路。中国发展和变革的特殊性,主要原因不是由于中国人本质和本性有何不同,而是因为中国人的环境和道路太独特。,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生,第一,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和传统的深刻影响 传统是一个民族根本处境与发展路径的集中反映,决定着一个民族的本质和特点。在中国封建文明发展史上,由封建领主到封建地主、由分封到郡县、由王制到帝制、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等,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性变化,表明中国通过对封建制的变革,已经走在了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秦的一统、秦制的确立和汉承秦制,是一系列重大的历史性
23、事变,它建立了一个传统,决定了以后中国发展的走向,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文明发展的道路。中国文明的发展存在着很深的路径依赖。,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生,江泽民2012年7月13日为简明中国历史读本作序高度重视学习中华民族发展史(新华网北京2012年7月30日电),指出: 一个民族的历史深刻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现在和未来。今天的中国从历史的中国发展而来。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史,包含着治国安邦的深刻道理,也揭示了今天我国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生,第二,中国独特的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成功体验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领导三大法宝 实事求是、群众路
24、线、独立自主三大活的灵魂,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生,第三,中国独特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成功经验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通过由低级到高级的合作社逐步实现农业的集体化和合作化 通过由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逐步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和平赎买),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生,第四, 1950年代国际形势和世界格局的环境压力 二战以后世界两大阵营 朝鲜半岛内战与北纬38度线 中美对抗(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头号强国),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生,1946至1956年的十年,是近现代中国历史上制度大变革的一个特殊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
25、三个社会制度依次完成更替,为什么能完成,值得研究: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制度 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生,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生的表现 外交的“一边倒”(倒向社会主义阵营)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 毛泽东社会主义革命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初步建立,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初步建立:人民民主专政与人民代表大会 中共领导与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统一多民族共和国与民族区域自治 国家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其核心是国有制,即国家一部分资源,如自然资源、生产资料等,归国家所有;由这些资源开发而获得的收益,包括各种
26、资产、利润、财富等,归国家占有和支配;包括国有化、集体化在内的公有化) 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成为全社会的指导思想和主流意识形态),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生,1950年代的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一是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历经近三十年浴血奋战的历史产物,打上了中国革命的深深烙印; 二是制度的内容和形式都有中国的创造。如人民民主专政而非单一的无产阶级专政,人民代表大会而非单一的议会制或集权制,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而非一党制或多党制,民族区域自治而非完全单一制、联邦制等; 三是基本制度的实现形式也有中国特色。“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传统计划经
27、济体制。”“直到改革前,计划并没有完全涵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在部分领域市场仍然发挥作用,除了主要采用指令性计划手段以外,还存在其他非计划手段,而且计划在执行中确实存在不同程度松软现象,结果政府通过计划配置资源的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计划手段配置资源的效能也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魏礼群主编:中国经济体制改革30年回顾与展望,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04页。)。,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1.如何认识1956至1978年的历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九章(1956-1978)标题是: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第二编(1956-1966)名为: “社
28、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和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这两个标题都突出了“探索”一词。,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龚育之关于这段历史的论述对我们的认识极有启发:第一,关于“第二次飞跃的准备”。在2005年1月和以后几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及基本经验”课题组会议上,他指出:可以将1956至1966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表述为“第二次飞跃的准备”。他明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从十一届三中全会算起,以前算准备。 第二,关于党的指导思想有两个发展趋向。龚育之在胡乔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为:在十年探索时期,党的指导思想有两个发展趋向。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发展趋向“为后来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29、,实行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作了一定的准备。”(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第420页)张保军发挥了这一观点,探讨了“文革”期间党的指导思想的两个发展趋向问题(论“文化大革命”期间党的指导思想的两个发展趋向,中共党史研究2000年第2期)。,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第三,关于“成功是探索,失败也是探索”。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邓小平创立的,毛泽东只是作了探索。2006年6月,在首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坛上,他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突出“探索”两个字。他特别强调:成功是探索,失败也是探索。 第四,关于“异端”与“创新”的关系。他发表了题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异端”问题的讲话,认为
30、:“新出来的东西与马克思主义原来的东西有所不同,这才是创新,巨大的重要创新”,“甚至有时被认为是 异端的创新”。郑谦认为,三中全会以前的诸多探索,“是用试错这样一种特殊形式为改革进行必要准备。”(郑谦主编:延伸与准备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曲折历程(1949-1978),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年版,第25页)。,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主要表现: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始了摸索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了一些思想观点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行了断断续续的改革试验,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3.1956年毛泽东提出“以苏为鉴”和中共八大是中国
31、特色社会主义探索的开始。探索持续了22年,一直未能完全找到和真正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第一,1956至1978年,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上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发展趋向及其实践上的努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问题上作出了艰辛的探索,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准备”。,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认为:“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后的客观形势,要求党和政府认真研究和把握中国国情,根据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生活的需要,根据人民群众的愿望,对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状况的某些环节进行调整和改革,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加强和巩固新建立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至于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情况下
32、,是否应当保留和保留多少非公有制经济,是否应当发挥和怎样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这是一个需要通过长期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才可能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上册,第369页),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党史二卷高度评价了党的八大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的历史贡献。 二卷介绍了八大探索改进经济管理的方针政策,认为:“这是从理论和实践上突破苏联模式,探索经济体制改革道路的重要尝试,在当时是十分可贵的。”(上册,第398页) 党史二卷还介绍了八大期间中共“初步提出了打开国门,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引进来的政策”的情况,认为“这反映了党对开门搞建设的一种基本态度”。(上册,第400页),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
33、索,党史二卷也充分肯定了八大后关于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进一步探索,认为,八大后,“党中央关于调整经济关系和搞活经济的新思路、关于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国家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关于党的建设等方针政策,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与完善提供了宝贵经验。”(上册,第409页)薄一波认为:八大后“对体制的各项改进,虽然其深度和广度都不能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改革相比较,但是,对于当时那种被认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以高度集权、纯而又纯、政企不分为特征的苏联传统体制模式来说,却打开了一个重要的缺口。”(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上册,第571页),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李
34、慎明认为:“论十大关系与党的八大的核心与实质是在试图解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如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在实际上又涉及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的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讲,无论是毛泽东的有益探索还是所犯的错误,都对我们党改革开放以后逐步形成的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的最终形成,无论从教训、间接角度讲,还是从经验、直接角度讲,都做出过贡献。”(党的八大前后开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当今中国的发展壮大,当代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5期),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石仲泉认为,毛泽东的艰辛开拓,特别是他关于经济管理体制的意见,“已经在叩击社会
35、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大门。”(毛泽东的艰辛开拓,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年版,第228页)许全兴指出:“毛泽东正确的理论与实践是党的宝贵财富,他的错误和教训,同样也是党的宝贵财富。可以说,没有毛泽东失误在先,就没有邓小平成功在后。” (毛泽东晚年的社会主义探索与试验,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67,456页),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第二,1956至1978年,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上错误的和比较错误的发展趋向及其实践上的做法,以“试错”的方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问题上作出了另一种探索。比较错误的发展趋向及其实践上的做法,如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及其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三、中国特色社
36、会主义的探索,错误的发展趋向及其实践上的做法,如关于“文化大革命”。 关于“文革”,邓小平就指出:“我们改革的内容为什么那么广泛深刻呢?因为我们有文化大革命的教训。”(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64页) 胡绳认为:“如果没有文革,中国的改革不可能来得这么快,这也许是文革的一点历史意义吧?”(一个民族在这里沉思访人大、政协会上的三代知识分子(之二),人民日报1988年4月7日),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席宣、金春明认为,“文革”这样一个巨大的历史灾难最终以三中全会实现伟大历史转折和其后的建设成就作为补偿。“历史补偿的最大成果,是找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文化大革命”简史,中共党史
37、出版社2006年第三版,第352页)关海庭认为:中国渐进式改革模式的选择与“文化大革命”有必然联系。“文革”把中国经济拖到了崩溃的边缘,为原有体制能量的释放留下了巨大的回旋空间,这就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初走上渐进式改革道路的一个重要的原因。经历了十年动乱的中国人民,普遍的心态是要求社会稳定以及中国共产党对“文革”教训的客观总结,构成中国走上渐进式改革方式的另外两个重要原因。(“文化大革命”与当代中国改革模式的选择,当代中国史研究2000年第4期),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一点认识和体会: 要高度重视历史探索的价值,要尊重探索中犯错误的人; 没有探索、探险,就没有新路的开辟、开创; 没有苏联关
38、于社会主义的实验,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没有毛泽东等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就没有邓小平等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 没有“文化大革命”,就不可能有现在意义上的改革开放。,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1978至1992年的十四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时期,也可以称之为邓小平时期。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主要表现在: 第一,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本路线) 第二,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 第三,开始了全面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进程,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2.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认真总结历史经验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三十周年大会上,叶剑英代表中央讲
39、话,第一次从社会制度的角度分析了中共执政过程中出现某些重大失误的根源,指出:“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历史上崭新的社会制度,它同世界上的任何其他事物一样,有它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同已经有了三四百年历史的资本主义制度相比,社会主义制度还处在幼年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特别长,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不可避免的带有这种旧社会的许多痕迹。毫无疑问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开始显示出它的生命力和发展前途。但是,它还不成熟,不完善。”(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第220-221页)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讲话明确提出了要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任务:“我们要在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
40、主义政治制度。”(同上,第234页),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由比较不完善到比较完善,必然要经历一个长久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努力改革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和人民利益的具体制度。”(同上,第838页) 决议还指出:“社会主义不但要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而且要大大发展社会生产力,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同上,第845页),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3.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的起点 胡锦涛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讲话指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党
41、和国家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召开的。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广大干部群众强烈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彻底扭转十年内乱造成的严重局势,使党和国家从危难中重新奋起。但是,这一顺应时势的愿望遇到严重阻碍,党和国家工作在前进中出现徘徊局面。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家建设百业待兴,真理标准讨论热潮涌起。国内外大势呼唤我们党尽快就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政方针作出政治决断和战略抉择。,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们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伟大觉醒,显示了我们党顺应时代潮
42、流和人民愿望、勇敢开辟建设社会主义新路的坚强决心。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春风吹拂下,神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拨乱反正全面展开,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有步骤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走上正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和领导体制得到健全,国家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我们伟大的祖国迎来了思想的解放、经济的发展、政治的昌明、教育的勃兴、文艺的繁荣、科学的春天。党和国家又充满希望、充满活力地踏上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4.邓小平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历史性贡献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没有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
43、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浴血奋斗,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没有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改革创新,就没有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邓小平的历史贡献: 推进拨乱反正,科学总结历史、评价毛泽东; 发动改革开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邓小平提出了改革开放主要思想: 他强调了改革的急迫性:“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册,第451页) 他指出了改革开放的革命性意义。1985年3月,他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
44、二次革命。”(同上,第1036页) 1985年4月,他进一步指出:“现在我们干的是中国几千年来从未干过的事。这场改革不仅影响中国,而且会影响世界。”(同上,第1038页) 他明确了改革开放的目的。1987年6月,他进一步指出:“现在世界突飞猛进地发展,科技领域更是如此。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同上,第1195页),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邓小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 他抓科技和教育,恢复高考,尽快培养人才 他推动工作中心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 他科学总结历史、评价毛泽东,团结一致向前看 他全力支持四川、安徽的改革,城乡改革探路 他全力支持广东、福建的开放,“杀出一
45、条血路来” 他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命题 他在十二届三中全会、十三大、八九政治风波与东欧苏联剧变、南方谈话和十四大等关键时刻发挥了关键的领导作用。,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傅高义肯定了广东改革实验的特殊价值,认为:“在80年代初,当新的事物出现时,它们不是黑色,也不是白色,而是处于一种淡灰色状态。在很多时候,广东的改革正处于一个很尴尬的处境:谁也不知道新的法子是否行得通,即使行得通,谁也不知道它能否得到北京的认可。实际上,当时北京方面的很多官员正准备着批评广东对市场经济的冒失推进。”“我的理解是,在其他地方推行新方法之前,在广东、福建进行的实验非常关键,尤其是在当时四大经济特区
46、深圳、珠海、汕头以及厦门的试行。当时几乎所有的高层领导,除了陈云、李先念外,都来过四大特区,实地视察了改革的发展情况。”“广东,这个中国的南风窗,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培训基地,服务于其他各省前来取经的官员。”(美傅高义著,凌可丰、丁安华译:先行一步:改革中的广东,第二版前言),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于光远认为:讲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转折,“不能仅仅说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转折,而且要说它是中国社会的历史转折。只有引起中国社会进步历史的伟大转折,才说得上是伟大的历史转折。”(我亲历的那次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台前幕后,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302页) 程中原认为:“从1976年10月粉碎
47、四人帮到1981年6月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历史问题决议这将近5年的历史,是实现伟大转折的历史,是摒弃老路、堵住邪路、打开新路的历史。”(程中原、王玉群、李正华著:1976-1981年的中国,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版,第5页) 谢春涛认为:“1976-1982年,是中国终结文革走向改革的重要历史转折时期。”(谢春涛主编:转折中国:1976-1982,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后记),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关海庭认为,中国改革的成功启动取决于一系列的政治要素: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保持“人民主权”思想是最重要的前提;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不断深化,是改革启动的思想源泉;中国原有政治结构中的上中下层
48、形成的合力,是改革启动的强大动力;领导人个人的作用和党的领导集体对党的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是改革迈出第一步的重要原因;改革和开放的有机结合,是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最成功的经验之一。(关海庭:当代中国改革起点的政治分析,中共党史研究2011年第3期),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和波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核心内容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条基本路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中经历了形成、波动的不平凡的历程。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是形成阶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三个基本路线的核心要素在这四年中已经基本形成; 从十二大到
49、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十四大前是波动和摇摆阶段。经济建设为中心总体上做得较好,成绩也大,但两个基本点到关键时刻就容易摇摆不定,因此,邓小平常讲既要反“左”,又要反右,有什么反什么,并且说反“左”比反右更困难。,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靠的是改革开放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当地展开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