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鲁迅,学习目标,1、理解小说批判封建科举制度及病态冷酷社会的主题。掌握分析人物的方法。 2、品味小说辛辣深刻的语言,理解社会环 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3、体会小说精巧含蓄的布局,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及孔乙己形象的思想意义。,时代背景:,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喊出打倒孔家店,拥护民主、科学的口号,但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文言与白话的论争仍然激烈地进行着。1916年教育部通令恢复辛亥革命后被明令取消的中小学“读经科目”。北洋军阀政府的所谓“宪法”明文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之本。”对于封建复古主义的种种倒行逆施,鲁迅甚为愤懑
2、。科举制度虽已于1906年废除,像孔乙己那样的生活也渐渐为人们所忘记,但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学校教育“也还是混沌初开,乾坤始奠的老古董”,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取了社会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再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启发广大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写作与发表的时间及作者“附记”,孔乙己是继狂人日记之后的第二篇小说,最初发表在1919年4月15日出版的新青年月刊第六卷第四号上,后来收入小说
3、集呐喊。,在发表时,篇末曾有鲁迅的“附记”:“这一篇很拙的小说,还是去年冬天作成的。那时的意思,单在描写社会上的或一种生活,请读者看看,并没有别的深意。但用活字排印了发表,却已在这时候-便是忽然有人用了小说盛行人身攻击的时候,大抵著者走入暗路,每每能引读者的思想跟他堕落:以为小说是一种泼污水的器具。里面糟蹋的是谁。这实在是一件极可叹可怜的事。所以我在此声明,免得发生猜度,害了读者的人格。1919年3月26日记。”至此我们了解到,小说写于1918年冬,原文发表时,后面并无“1919年3月”字样。,孔乙己是继狂人日记之后第二篇反封建主义的白话小说。如果说狂人日记是对整个吃人的封建制度的彻底否定,那
4、么, 孔乙己则是从封建教育制度受害者的角度来批判封建科举制度和孔孟之道的。 文章篇幅不到三千字,却极其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个世态,揭露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残害的读书人的疾苦,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从民众角度看,小说表现了鲁迅鞭挞国民劣根性的一贯主题。(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关于咸亨酒店:,为什么酒店取名“咸亨”呢?“咸亨”一词,最早见于易经。 易经中有“品物咸亨”之句。据尔雅 释诂:“咸,皆也”。“亨”是通达顺利的意思。 “咸亨”合在一起,就是一切通达顺利。,在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之际,绍兴的咸亨酒店又重新开张了。,关于“孔乙己”原型的几种说法:,1、孔乙己中
5、的主角孔乙己,据鲁迅先生说,实有其人,此人姓孟,常在咸亨酒店喝酒,人们都叫他“孟夫子”,其行径与“孔乙己”中所描写的差不多。(摘自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孔乙己),2、他本姓孟,大家叫他孟夫子,他的本名因此失传。-他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以至穷得几乎讨饭。他替人家抄书,可是喜欢喝酒,有时连书籍纸笔都卖掉了,穷极时混进书房里去偷东西,被人抓住,硬说是“窃”书不能算偷-他常到咸亨酒店喝酒,可能住在近地,却也始终没人知道,后来他用蒲包垫着坐在地上,两手撑了走路,也还来吃过酒,末了便不见了。(摘自陈根生的孔乙己从生活到艺术),3、作者的本家,名叫“四七”。此人喜欢喝酒,抽鸦片,但能写得一手好
6、字。经常穿着破旧肮脏的竹布长衫,头上歪戴瓜皮帽,到处游荡。他好骂人。却经常被人打。 -(摘自陈根生的孔乙己从生活到艺术),4、相传当时绍兴城内有一个名叫“亦然先生”的,此人生活贫苦,为谋生计只得以卖烧饼油条度日,但不肯脱下长衫,又不愿大声叫卖。小贩们吆喝一声,他跟在后面低低叫一声“亦然”,令人啼笑皆非。孩子们常围着哄笑,异口同声叫他“亦然先生”。从此亦然先生也就此扬名绍兴了。 “亦然先生”卖完大饼,就缓缓踱到咸亨酒店,掏出几枚铜钱,要一碗酒,一碟茴香豆,慢慢边喝边嚼着茴香豆。孩子们见了纷纷赶来讨豆吃,他就每人一颗地分给孩子们,直到碟中的茴香豆所剩无几,就用手盖住碟子,嘴里还念念有词:“多乎哉?
7、不多也-”。(摘自黄道富咸亨酒店与孔乙己),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大抵 阔绰 踱进 缠夹 羼水 荐头 分辩 绽出 拭去 不屑 颓唐 附和 蘸酒 打折 门槛 蒲包,D,chu,du,chn,chn,jin,Bin,zhn,Sh,Xi,Tutng,h,zhn,sh,kn,p,朗读课文,理清小说情节:,咸亨 酒店,(一)(13)介绍咸亨酒店概况,点出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当街曲尺形大柜台 预备热水随时温酒,喝酒人,站喝,短衣帮,花一文买笋豆 外,坐喝,穿长衫,踱进要酒要菜 里,环境,酒中羼水,工作要有情面大的荐头 酒店单调无聊,掌柜凶脸孔,主顾没有好声气,贫富悬殊、势力冷酷对比鲜明,(二)(411
8、)孔乙己在咸亨酒店,片段(1),酒客取笑孔乙己脸上又添新伤疤,片段(2),酒客奚落孔乙己考不中秀才,片段(3),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片段(4),孔乙己分茴香豆给孩子吃,片段(5),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折了腿,片段(6),孔乙己最后一次来酒店喝酒,第4小节,第6小节,第7小节,第8小节,第10小节,第11小节,(三)(1213)孔乙己悲惨的结局。自此(中秋)以后,又长久没见到了年关,还欠十九个钱第二年端午,还欠十九个钱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终于没见 大约 的确,死了,小组讨论:分析孔乙己形象,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但又 的人。,穿长衫,孔乙己是穷得将要讨饭但又 的人。,好喝懒做,孔乙己是以读
9、书人自居但又 的人。,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清白但又 的人。,偶有偷窃,孔乙己是穷困潦倒偶尔偷窃但又 的人。,从不拖欠酒钱,孔乙己是热心教小伙计识字,给孩子们分茴香豆但又的人。,屡遭冷遇,孔乙己是个被人们讥讽但又 的人。,想和人交往,孔乙己是个使人快活但又 的人。,无人关心、可有可无,探究孔乙己矛盾表现的思想原因和社会原因,深刻理解孔乙己形象。,孔乙己“站着喝酒”是因为他,经济拮据,买不起酒菜,进不了柜内,孔乙己“穿长衫”是因为他,追求功名,不愿与“短衣帮”为伍,孔乙己“竭力争辩维护清白”是因为他,死要面子,想清白做人,孔乙己“偷窃”是因为,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教育使他不会营生
10、又好逸恶劳、贫困无法自存不得已而为之,孔乙己“穷得将要讨饭”“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是因为他,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甚深,一生追求功名而不得,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不愿劳动。,孔乙己“好喝懒做”是因为他,受封建教育熏陶,好逸恶劳,孔乙己“从不拖欠酒账”说明他,质朴、忠厚、善良,孔乙己“热心教伙计识字”表明他,空虚、无聊、迂腐,孔乙己“遭到冷遇”表明他,地位低下、连小孩子都不愿理睬他,孔乙己“使人快活”表明他,毫无地位,已沦为笑料,孔乙己“无人关心、可有可无”表明他,结局可悲,归纳孔乙己的性格:,孔乙己地位低下但追求功名,穷困潦倒但好喝懒做,迂腐不堪死要面子而自欺欺人,遭人嘲笑但又孤芳自赏
11、、自命清高,凄苦惨绝但麻木不仁至死不悟,同时也有质朴善良的一面。,讨论:小说从哪些方面对孔乙己进行 个性刻画的?,1、概括描写:,“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既穿长衫理应坐喝,充分说明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和尴尬处境。,2、肖像描写:,第一次出场:“身材很高大”,说明他尚有劳动能力;,“清白脸色”,说明他穷困潦倒,食不果腹;,“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是他穷困而偶然偷窃受人凌辱的记号,也是他走向没落的标志;,“一部乱蓬蓬 的花白的胡子”,是岁月的记录;更是潦倒的象征;,“穿的长衫,又 脏又破,似乎十 多年没补没洗”,说明他穷酸贫困,懒得出奇,经济状况极差又好逸恶劳。,(第4小节),第二次出
12、场:,(第11小节),“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着一件破夹袄”,说明他衣食无着,已经几天没有吃东西,已到了穷途末路。,“盘着两腿,下面垫着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满手是泥”不能站立、仰面,说明他被丁举人打折了腿,丧失了走路的能力,也丧失了生活的能力,肉体精神都已坍塌。,断腿前后肖像的对照,更显孔乙己内心的哀鸣悲惨的遭遇,3、语言神态描写:,“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 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说明他总是以读书人自居,好卖弄学问,迂腐可笑的性格。,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污人清白-”,说明他死要面子,又怕人嘲笑。,(第4、7、8、11小节),孔乙己四次与人简短的对话:1、申辩窃书不能算偷
13、(第4节) 2、与小伙计对话(第7节) 3、与孩子们对话(第8节) 4、与掌柜的对话(第11节),孔乙己经典的11句话里有孔乙己的自持与辛酸,有卑微与善良,有他的迂腐与麻木,有他每况愈下的沉沦。这11句话是孔乙己这个悲剧性人物的灵魂的自白。,小说中另外两种人的话:,1、短衣帮(第4、6、10节),2、小伙计(第7节),他们本应同情孔乙己,都是被压迫者,却对准他的弱点、隐痛,攻击、取笑、奚落,使他难堪,凸现世态炎凉,以乐写哀,哀更哀。,掌柜的四次话:,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10节),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 钱呢!(11节),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12节),虽简短但间隔反复出现,
14、对穷人来说,比子弹更可怕。它是杀人不见血的武器。是任何有穷人的社会都能听到的声音。掌柜是个冷酷、贪婪、落井下石的市侩小人。,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绽”字传神,使人感到他额上青筋清楚可数。说明他自命清高、迂腐不堪、 自欺欺人,死要面子的性格。,(第4小节),孔乙己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第6节、11节),先前是毫不在乎高傲的样子;戳到痛处,神情沮丧,失去精神支柱,说明他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至死不觉悟。,4、动作细节描写:,“便排出九文大钱”,(第四小节),既
15、表现了他拮据而穷酸的本相,又对酒店卖弄分文不少,是规矩人。并对短衣帮的嘲笑表现出若无其事,这“排”的动作,恰如其分地显示他得意的心理,也是对挑逗者无声的回击。,“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第11节),说明他穷困潦倒到了极点,“摸”字表明了他精神上麻木,肉体上摧残,使他行动变得迟缓,落到悲惨的境地。,练习三(1),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下腰去说:“不多了,-”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第8节),身材高大的孔乙己一双大手放在碟子上,确乎像个罩子。“罩”字不仅将孔乙己着慌的样子形象化,而且反衬出碟子小,豆子少。他恳求孩子们不要跟他争这为数不多的几粒豆。神情迂
16、腐可笑之极。,作者通过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细节描写深刻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刻画了人物个性。,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捞”字显示了问话人蔑视、讥讽的口吻,“笼”字揭示了孔乙己在灵魂深处的伤疤被戳痛时骤形于色的情态,阴影立即出现在脸上。沮丧的心态。,练习三(2),讨论:1、小说中几处写到众人的哄笑?,明确:四处:第4、6、8、11节。四次哄笑,描写的实际上是众人四次戏弄、嘲笑孔乙己的情景,而孔乙己尴尬狼狈、穷于招架的样子让他们很开心。显示众人的冷酷、麻木、对弱者的践踏。,2、他们为什么而笑?,明确:封建秩序是封建社会的基础,在这样等级森严的封建统治下,民众的活力、热情、同
17、情心都被扼杀,变得麻木不仁、自私冷漠。在短衣帮的心目中也以为既然“学而优则仕”,那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的孔乙己当然是劣货,只值得奚落、取笑。他们意识不到自己与孔乙己同样在封建秩序中处于倍受压迫的社会底层,同样可悲可怜,所以他们对孔乙己这样一个不幸者不但不同情帮助,相反只知道哄笑取乐,在他们劳累而苦闷的生涯中寻找片刻的快乐。这正是整个社会最大的悲哀。,练习一,3、作者用众人的笑来贯穿孔乙己的故事,有什么用意?,明确:孔乙己是一个在当时社会中找不到自己位子的苦人和弱者,用众人的哄笑来贯穿这样一个令人悲酸的故事,烘托和加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这种哄笑是麻木的笑,使孔乙己的悲剧更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
18、。一面是悲惨的遭遇和伤痛,另一面不是同情和眼泪,而是无聊的哄笑和取乐,以乐境写哀,更令人悲哀,表明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作品反封建的意义就更加深刻了。,孔乙己在人们的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消失,在笑声中演完他一生的悲剧。在作者笔下一再出现笑声,显示整个社会的冷漠和残忍。,对鲁镇酒店的环境描写及作用:,靠柜外站着的,多是短衣帮,“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就要菜,慢慢地坐喝。”,一“长”一“短” 一“坐”一“站” 一“里”一“外”,掌柜说,样子太傻,怕侍候不了长衫主顾。 在这严重监督下,羼水也很为难,所以过了几天,掌柜又说我干不了这事。,可见世态炎凉、冷漠的人际
19、关系。,等级森严贫富悬殊世态炎凉,对比鲜明,对次要人物的描写,掌拒,短衣帮,丁举人,小伙计,“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东西了!”四次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两次出现“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快乐的空气。” “谁晓得,许是死了。”,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吗?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在打折了腿。”,以追逐利润为目标的经营者,为赚取利润不择手段。自私冷漠贪婪,靠出卖劳力维持生计。没文化、愚昧、麻木、缺乏同情心,年幼单纯
20、,不谙世事,受大人影响,为生计也变得冷漠无同情心,爬上去的“读书人”有权、有势、有钱。凶狠、残忍、仗势欺人,文章通过对鲁镇酒店和次要人物的描写, 你觉得孔乙己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社会环境?,孔乙己生活在一个 充满黑暗、腐朽、麻木、冷漠、虚伪、势力的封建社会环境中。,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是什么?,是吃人的封建社会和封建科举制度。,小说对孔乙己的描写,哪些地方是正面描写?哪些地方是侧面描写?由这些描写看出孔乙己是怎样的一个人?(练习二(1),明确:,正面描写:孔乙己的外貌、绰号的来历、面对众人嘲弄时的语言、神态、动作等。,侧面描写:孔乙己的身世、被丁举人打折了腿。,由这些描写看出孔乙己是一个麻木不仁又
21、至死不悟的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也是冷酷社会的牺牲品。,作者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作者为什么要通过一个小伙计“我”的眼光来讲述孔乙己的故事?体会一下这种写作角度与直接用第三人称描写的不同效果。(练习二(2),作者以一个不谙世事的酒店小伙计“我”的眼光,审视观察周围世界,不动声色地讲述着孔乙己的凄惨遭遇,让人们体会到,连一个12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更能说明这个社会对不幸者的冷漠,可见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另外,小伙计涉世未深,还不像掌柜那样冷酷无情,通过写小伙计表现出作者对孔乙己的同情。,以第一人称讲述故事,比第三人称显得更为客观、真实、亲切、可信。,讨论:“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
22、别人也便这么过。”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练习三(3),这句话一方面深刻说明孔乙己可有可无、可笑可怜、无足轻重的地位,显示他的寂寞与悲哀;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们的冷漠、麻木,对他人漠不关心、毫不同情。,讨论:小说的结尾:“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既然是“大约”,为什么又说“的确”,这是否矛盾?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小说结尾意味深长。孔乙己既然是个可有可无的小人物,没有人关心他,谁也不能确切知道他是死了,还是活着,只能说“大约”。 孔乙己是个好喝懒做的人,只要有一口气,就是爬也要爬到咸亨酒店来喝上一口酒的,然而从初冬到年关,到第二年端午,再到中秋,又到年关,始终
23、没见孔乙己来,看来孔乙己并非“许是死了”,而是“的确死了”,这是很合乎逻辑的。 结尾处看似矛盾的词语更加含蓄、深刻地表现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无疑也加强了小说对吃人的封建制度的控诉和鞭挞的力量。,归纳小说的主题:,这篇小说,通过对孔乙己一生中几个悲惨生活片段的描述,成功地塑造了封建末期备受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国民的冷漠、麻木的状态。,比较阅读:,范进中举是以科举使人狂迷来讽刺其罪恶的。,孔乙己是以封建科举吃人来揭露其罪恶的。揭示其病态的,意义更深刻。,范进的形象是丑。,孔乙己的形象是悲。,两篇文章都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孔乙己和范进都是科举制度的牺牲
24、品,爬上去的是贵人,可以作威作福;跌下来的是贱人,可以任人凌辱。孔乙己坐着用手爬进“坟墓”,范进光着一只脚走进“天堂”,可以 说,他们虽结局不同,但却是“殊途同归”。,两篇小说不同的批评角度,主人公不同的遭遇和结局,周围人不同的表现,显示作者对封建科举不同的批判力度,社会对两种读书人截然不同的态度,揭示了世态的炎凉、人心的势利。,课外阅读:刘文龙的孔乙己那件脱不下的长衫,中学课本里鲁迅先生的文章,让我认识了那位在咸亨酒店里以几粒茴香豆下酒的孔乙己。且莫言他的潦倒和窘迫,留在我记忆里的是他那似乎永远也脱不下的长衫。孔乙己无疑是旧知识分之的一个典型代表。透过他那件破旧的长衫,我们窥见的是那个时代的
25、无奈与守旧,是那种既不愿意承认窘境又执意恪守“清高”的心态。这,不得不让我寄予极大的同情和怜悯,其间夹杂些许困惑。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虽不见了孔乙己的长衫,但类似的人却远没绝迹。虽说一些人不再身着那灰布长衫,但在他们名牌服饰的里面还固执地罩着那件脱不下的无形的“长衫”。很显然,这“长衫”存在于人们的意识深处。它禁锢了思维方式的变化,妨碍了观念的更新和思想的解放,使一些人的视野不能开阔,目光流于短浅。在现实生活中,何曾不见这“长衫”一如影子似地制约和束缚着我们?我们这个时代倡导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而在一些人眼里,这只是一句书面的口号,一些文字材料,上的“添加剂”。这些人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处处为
26、自己考虑,不愿放弃既得利益,把解放思想当作装点门面的饰物 毕竟我们生活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必须迅即脱下那陈旧的“长衫”,做一个健步如飞的先行者,做一个敢为天下先的弄潮儿。遗憾的是。那些“长衫者”对瞬息万变一日千里的形势无动于衷,依旧我行我素。沉浸于往日的陈规陋习之中,甚至连承认那件长衫存在的勇气都没有。只要我们认真搜寻和思索一下周围的人和事,就不难发现,这该死的“长衫”还继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现实生活的舞台上仍然存在着那不死的身影。我们到底是以此为荣,还是以此为辱? 孔乙己的时代早已消失。往昔渐去渐远,思想常虑常新。只要触及到关于观念的问题,我便会很自然地想到孔乙己那件灰布长衫。这互不关联的东西
27、所引发的思考,一直萦系于心。可以断言,彻底脱下“长衫”之日,便是时代进步之时。,1、从全文看,当今社会中的一些人身穿“长衫”指的是,“陈旧的思想与观念”或“陈规陋习”,2、孔乙己不愿脱下那破旧的长衫是因为他穷困潦倒而又执意“清高”,当今社会的一些人不愿脱下那无形“长衫”的原因又是什么?(依据第 段内容用精练的语言回答),当今社会的一些人由于思想僵化,因循守旧,为了私利,而不愿解放思想,更新观念。,3、作者对穿着长衫的孔乙己的态度是复杂的,“同情与怜悯”,“其间夹杂些许困惑”。而对当今社会上的“长衫者”,作者的态度又是什么?(依据第4段内容归纳出两个词回答),“无奈”“鄙视”“痛恨”“否定”等,4、本文表达的主要观点是,只有抛弃陈旧的思想和观念,时代才能进步。,展开合理的想象,为小说再续一个结尾:孔乙己究竟是活着,还是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