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改变人生:中国当代文化名人读书启示录巴丹 主编费孝通:强国梦从读书开始 一介书生,一片赤诚。江村的光芒,点亮了人生道路,也照耀着中国的未来。费孝通,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对我国社会学、人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如今这位 93 岁的世纪老人仍在不停地读书、思考、写作。书约费孝通 巴丹 费孝通,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对我国社会学、人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学术生涯可以说和中国社会学、人类学的发展进程同步,而他的人生历程又代表了 20 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普遍境遇。我们平时常常听到“苏南模式” 、 “温州模式” 、 “珠江模式”这样的说法。这种针对不同形态的经济区域进行类型研究的方法,
2、就是在20 世纪 80 年代初由费孝通率先提倡运用的 。在今天的学术界,关于小城镇发展问题,还存在不同的声音,但是在费孝通身上,我们看到了那一代知识分子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真诚和勇气。20 世纪 80 年代后,费孝通开始从农村走进了小城镇,又从小城镇走进了中小城镇,从中小城镇又步入了以大中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区域,最后推出了全国一盘棋的研究模式。他一生为学术、为事业、为富国富民而工作,写下了近 500 万字的著作和文章。直到今天,其早年著作江村经济还是费孝通的母校伦敦经济政治学院学生的必读书之一。如今这位 93 岁的世纪老人仍在不停地读书、思考、写作。在他晚年的文章中,我们常常可以读到将近一个世纪
3、的光阴故事,感受到深厚浓郁的文化气息。费孝通简介 巴丹 费孝通,1910 年 11 月 2 日生于江苏吴江。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和社会活动家。4 岁起在母亲创办的蒙养院开始接受正规教育。就读于东吴大学医预科、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清华大学研究院,后留学英国伦敦经济政治学院。其所著的江村经济被认为是我国社会人类学实地调查研究的一个里程碑。论著甚丰,主要著作有:江村经济 (英文版,1939) 、 禄村农田 (1943) 、 生育制度 (1947) 、 乡土中国(1948) 、 乡土重建 (1948) 、 从事社会学五十年 (1983) 、 费孝通社会学文集
4、(1985) 、 记小城镇及其他 (1986) 、 边区开发与社会调查 (1987) 、 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 (1988) 行行重行行乡镇发展论述 (1992) 、 费孝通文集 (1999)等,论文多篇。1980 年 3 月,国际应用人类学会授予他该年度马林诺夫斯基名誉奖;1981 年 11 月,英国皇家人类学会向他颁发了该年度赫胥黎奖章。费孝通书缘 巴丹 您读的第一本经典作品是什么?三国演义 。对您的读书生涯产生重大影响的人是谁?我的姑父。在我童年的时候,姑父在上海给我订了一本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少年文艺 ,作为过年的礼物。送报人把印有我名字(收件人)的刊物递到我的手里,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自己的名
5、字被印成铅字,这本书也是我读到的第一本专门写给孩子看的书。您怎样看待读书与做人的关系?多读书,多写文章,做一个好人。您上网吗?也看 e-book 吗?不上网,但是有人会搜集一些网上的资料给我看。金庸:一生乐趣在读书 一个人身处逆境的时候,在书中能够得到安慰。书是一生最好的朋友。自幼酷爱读书,并且笔耕不辍,是一名成功的报人、社会评论家和著名的武侠小说作家。1955 年在新晚报发表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 ,1972 年 9 月鹿鼎记连载完结,金庸宣布封笔。20 年间先后完成“飞雪连天射白鹿,一生为学术 巴丹 费孝通我是 1930 年从东吴大学转到燕京大学的。我原来不是搞社会学的,原本想学医,到了
6、北大,才开始学社会学,这是我学术生命的开端。这个决定是在 20 岁那年作出的,我不再满足于仅仅帮助病人治疗身体上的疾病这个目标 。人们的病痛不仅来自身体,其实,来自社会的病痛更加深重。所以,我决心不再学医为一个一个人治病,而要学习社会科学去治疗社会的疾病,这些想法和鲁迅、冰心的想法是一样的。我在北大读书时,教我的老师恰恰是冰心的丈夫吴文藻先生,他提出了社会学要中国化的问题,还提出要用人类学的方法来进行实地调查。吴先生的这两个观点为中国的社会学开创了一个新的风气,我受这个影响极大,我后来所走过的道路正是这样。1980 年,组织上给我平了反,决定重建社会学系。这时,我们中国的社会学实际已中断了 2
7、7 年,我的老师一辈活着的寥若晨星,我自己也 70 岁了。怎么办呢?一门学科可以挥之即去,却不能唤之即来,一旦中断后想恢复或重建时,就得从培养人做起。因为科学知识需要积累,需要一代代相传,没有这种薪火相传,人类就没有今天的文明。所以,当时就决定在大学里设置社会学系。北京大学为重建社会学贡献了力量。就在北大社会学系成立之后,我应聘为这个系的兼任教授。1985 年,我离开社科院,开始主持了北大的社会学研究站。由于我并不在北大编制之内,所以有时加上名誉两字,但这绝非挂名,而是实职,因为我有任务,如讲课、带研究生和指导研究工作,我把主要精力放到北大,还是为了要在中国重建社会学中贯彻吴文藻先生提出的社会
8、学要中国化的思路。我最喜欢教书,我搞了一辈子教育,我也喜欢别人叫我老师。为什么呢?我认为学问是一生的事情,学问是立身之本。没有学问不行,我把学术视作我的生命。咱们中国古人讲,要立德、立功、立言,这“三立”很重要啊!学术正是这“三立”的根本,要以学为本,这是我一生的追求。可以讲,我一生都是为了学术,没有别的东西,我这辈子学术的中心思想就是四个字:志在富民。书约金庸 巴丹 金庸如今已将近 80 高龄,但是他仍然保持每天四五个小时的读书时间,对此,他很满意:“书放在前面,这边有一本英文大字典,那边有一本法文大字典,一路看一路记笔记再一路查书,看得很仔细的。我现在读历史书,中外历史书都看。每个朝代的书
9、都读,也不一定是通史,但是看得很仔细。一直喜欢读资治通鉴这部书。往往躺在床上休息时,信手拈来就看资治通鉴 。 ”金庸简介 巴丹 金庸,原名查良镛,1924 年出生于浙江海宁的名门望族,家学渊源,祖上有“一门七进士,叔侄五翰林”的荣耀。他自幼酷爱读书,并且笔耕不辍,是一名成功的报人、社会评论家和著名的武侠小说作家。1955 年在新晚报发表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 ,1972年 9 月鹿鼎记连载完结,金庸宣布封笔。20 年间先后完成“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十四部小说,成为武侠小说的典范,在大众中广为流传,影响深远。金庸:自幼与书结缘 巴丹 从小我爸爸、妈妈就觉得我读书时间太多,老是让我出
10、去外边玩玩,我爸爸就陪我去踩脚踏车。他们好意让我和他们一起去乡下玩玩儿,讲了几次。我还是喜欢自己看小说,比较有兴趣。我父母认为小孩子不喜欢玩不太好,常常鼓励我出去玩。我觉得出去玩反而就有些痛苦,我情愿在家里看书,就开心了。我一个家在香港,一个家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常常搬来搬去的。所以有些书不太用的就 搬到澳大利亚。我最近在修改我的小说,要翻阅记载有关历史事件的书籍,常常用的书就放在书房里面,不太用的我就放在外面另外一个地方。我喜欢坐拥书城。金庸书缘 巴丹 您青少年时期最喜爱的书籍是什么?拿到书就看,学校图书馆的书籍都借阅过。我从小就最爱看小说,先看中国的四部小说;中国的小说没的看了就看外国的翻译
11、小说,不过,我还是喜欢看中国的小说。稍微大一些的时候喜欢看巴金的小说。在 9 岁左右的时候,我全部看中国的小说。外国翻译的小说,也以旧小说为主。小时候就看三国演义 、 水浒传 、 西游记 、 红楼梦。这些中国 的小说容易看,外国小说是经过翻译的,文字的结构小孩子不大容易接受。您读书的方法是什么?我看书,一本钟爱的书就一字不放过地仔细读。尤其是在看英文书的时候,我看到一个不认识的字,马上查字典,这本字典查不到,再查大字典,查到为止。我是下苦功夫、用比较笨的办法读书,把这些笨办法累计起来,自己看多了,看书也就容易了。难关就这样一关一关地过去了。好书可以一读再读。有一本哲学的趣味 ,是美国人写的,讲
12、哲学的。初中一年级的时候看的翻译本,我觉得他写得很有趣味,当时不是完全懂。但后来年龄大了,再看英文本了解比较多了,觉得这本书写得轻松活泼,有些问题讲得很好。您最大的读书心得是什么?读书的好处很多,如果一个人生病、遇到灾难,在书本当中能够得到安慰。书本不但可以得到知识,也是一生最好的朋友。在自己很寂寞、很困苦的时候,在大家都反对、同学都反对、老师也反对你的时候,看书就心情平衡了。世界上遇到困苦的人很多很多,大家咬咬牙就过去了。不管是小的读者还是年龄大的读者,提倡侠义精神,对自己是有益的,做事情要有努力的方向,帮助别人,为了国家和社会,不要过分自私自利,不要妨碍别人。我最希望青少年看了我的小说,为
13、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要挺身而出。而且要有观念,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要做好的不要做坏的。您怎样看待读书与做人的关系?一个人读书,最后变成文人,变成读书人,所以应该多读书。但是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人都有,不需要大家一定都读书,做文人。就中国古代传统而言,读书人可以考中进士、状元。但是现代人,读工科、理科的不需要读很多书的,脑子要聪明、有创造力很重要。我觉得我读书不是大人逼出来的,完全是自己的兴趣所在。也不是读了书之后目的怎么样,但是我课外书读得多,考试成绩很好。所以跟小朋友讲,你要考试考第一名,考中学、考大学,要成绩非常好,非读书读得多不可,书读得多中文就好了。我多看英文书,英文就好了,中、英文都
14、好了什么考试都不怕。如何看待如今孩子们的低龄化写作以宣泄心中的苦闷?我觉得年轻轻的,你的困苦尽量不要向人家诉说,我很苦呀,我很苦呀,男子汉的苦就苦在自己的心里。人家来问苦不苦不苦,痛不痛不痛。一个男人应该这样子。女孩子哭哭啼啼没有关系。所以一个男孩子诉苦,我觉得不够男儿气。在上中学的时候,您曾经出过一本指导同学们考试的书吗?因为家里经济断绝,穷得没办法,我们几个同学就编这样一本书可以赚钱的。结果我们果然赚到很多钱,不但自己供自己读书,上了大学,还帮助了其他的同学。所以我觉得,人家说我从小有赚钱的天才,能看到哪里可以赚钱。现在到老了,我赚钱都不是很难的,我觉得也很容易的。所以人家也认为我开金庸茶
15、馆,商业化,但现在这些事情不屑做了。我的股票还赚钱,看得都是很准的。不需要去做这些小东西来赚钱,赚一两千没意思。我做投资、搞商业,十万、八万很容易赚到,不会做这些小东西。武侠小说的魅力 巴丹 金庸我现在认为我的作品是通俗小说的类型。通俗小说就是得到大众爱好、喜欢的,大家比较了解、比较能够接受的一种小说。武侠小说基本还是一种娱乐性,人家觉得好看,看热闹。有些文化的意义、人生意义,都是我加进去的,人家对我的小说评价比较高的,就是因为除了一般性的好玩儿、好看之外还有一些意思,一些人生的味道。如果青少年朋友们自己很努力地看武侠小说,他们会从书中得到了教育、教训。 鹿鼎记你看就看了,不要学韦小宝。其他的
16、书你会得到教育,就是应该做好人,应该做个侠士、不做坏人,在其他的小说里都讲到的。韦小宝做坏事有好结果,这个对青少年来说可能是一种不良的教育,但这本书目的不是给青少年看的,而是描写国人中一种比较不好的习性,韦小宝是一个反面、负面的人物,不值得学习。回想自己的青少年时代,我觉得最大的幸福,就是幸亏父母没有死。经过抗战,很多时候趴在地下,旁边的炸弹、机关枪在扫来扫去的。在流浪的时候只能够穿草鞋,很冷很冷的,也没有饭吃,艰难困苦都经过了。我觉得现在回想这些困苦的锻炼挺好的,我不怕死的。比如上神州五号,我太太就问我你怎么样,我说我喜欢上去。对生死问题看得很清楚,我在经过这些困难的时候,都不会害怕的。何祚
17、庥:读书是为了追求真理 读书的魅力在于它为人们追求真理铺展了道路。当一个人决心为真理而战的时候,他就必成为勇士。何祚庥,1927 年生于上海,原籍安徽望江。1951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兼职教授、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积极参加捍卫科学尊严、揭露和反对伪科学等活动,并做出重要贡献。书约何祚庥 巴丹 提起那些著名的科学家,人们首先想到的,也许是他们在专业领域的辉煌成就。其实,我们更应该敬重的是他们的科学精神,是他们为探索、捍卫真理而舍弃一切的精神。何祚庥是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在粒子物理和宇宙论的研究中成就斐然,曾参与国防研究,为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
18、和氢弹的试验成功立下了功勋;同时也是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哲学博士生导师。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两栖学者” 。鼻梁上架着近视眼镜的何祚庥,略显清瘦。对于一般的人来说,他一生探索的专业领域太深奥了。但他以科学家的胆识和勇气带头向伪科学宣战的响亮声音,却为普通百姓所熟知。何祚庥简介 巴丹 何祚庥,1927 年生于上海,原籍安徽望江。1951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曾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兼职教授、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理论物理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科协促进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联盟专门委员会副主任委
19、员,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无神论学会副理事长。早期从事粒子理论、原子弹和氢弹理论的研究。关注科学领域中的哲学问题,是建国后我国科学方法论研究事业的早期开拓者之 一。近十几年来关注社会现实问题,曾就科技政策、教育政策、文艺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若干理论问题以及当代经济建设所应关注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发表文章。近年来积极参加捍卫科学尊严、揭露和反对伪科学等活动,并做出重要贡献。主要著作有量子复合场论的哲学思考(1997 年)、 从元气说到粒子物理(1999 年)、何祚庥与法轮功1999 年夏天的报告(1999 年)、 我不信邪何祚庥反伪科学论战集(1999 年)。何祚庥书缘 巴丹
20、 改变您人生的书是什么?斯密司的军用原子能 ,正是此书促使我由学习化学转向学习物理。因为此书以较通俗的形式介绍了美国物理学家发明原子弹的故事。您青少年时期最喜爱的书籍是什么?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 。这是一本想像力极其丰富的书,那时我看得如醉如痴。也许现在应看的是金庸的武侠小说,但蜀山剑侠传还是值得一读的。您的读书格言是什么?对不同的书,要有不同的读法。有的细读、精读,有的翻一下也就可以了。您读的第一本经典作品是什么?列昂节夫的政治经济学 。它也许算不上经典作品,但正是这本介绍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入门著作,引导我走向革命。对您的读书生涯产生重大影响的人是谁?我的妈妈。正是她在我的幼年时期,培养了我
21、独立学习的习惯。您最大的读书心得是什么?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书本知识是重要的,但必须批判地去读。您怎样看待读书与做人的关系?不读书,就不会做人;但只读书,仍不会做人。您认为中小学阶段的读书量应为多少?在学好正课之外,多多益善。您建议哪些书可不读?有一些是备查的,不是供人们阅读的,但要学会如何才能查到你所需要的东西。读书有什么捷径?无捷径可走!沿着前人读书的经历、路程,也许会省力一些,但最重要的是学会自己选书去读,自己能读下去。您怎样辅导自己的子女读书?您对他们读书有要求吗?帮助孩子掌握独立学习的方法。为什么有人读书很多,却成为“书呆子”?因为他“为读书而读书”!您有一生的阅读计划吗?如何制订出
22、来的?读书是要讲一点缘分的。许多有意义的书,是自己发现的。有些青少年迷恋上网和看电视,您的忠告是什么?电视不能取代读书,因为读书不仅是读,而且要想。您上网吗?也看 e-book 吗?网上垃圾太多了!太浪费时间!读书能不能吃“快餐”?如果为了“清闲” ,为了“知道一些” , “快餐”也是可取的。不要做常识分子 巴丹 巴丹在形形色色的知识竞赛节目中,常识让人们感受到知识的快乐,但你很难把这些娱乐节目的参与者与知识分子挂起钩来。有人把他们比喻为“常识分子” 。对于问题,他们仅仅是“知道” ,或者是“猜到”。当然,无知是不幸的,但常识也不过是知识的泡沫,并不能让人体验到驾驭知识和追求真理的快乐。从学习
23、知识中树立科学精神,比简单地记住一些知识更重要。很多书籍是传播科学知识的。因此,在读书的配餐中,知识性的书籍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但是,许多知识性书籍并没有令我们的小读者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树立起科学精神、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特别应当强调的是,要在科学知识的学习中,感悟人的精神追求。如果知识成为装点门面的傀儡,它又能给我们的生命什么营养呢?这些书籍在告诉孩子们这是什么,为什么是这样的时候,很少带给孩子们发现真理的乐趣,很少激发他们说出自己的主张。这不仅成为某些科普类知识类书籍的缺欠,更反映了一些人对知识的迷信与膜拜。我们对已有的知识津津乐道,缺失的是批判与反省;忽视对未知事物的兴趣、渴望和探索,
24、知识的积累反而成为孩子们科学探索和前进的掣肘。人们不禁担心,知识分子会不会退化为常识分子?他们知道的东西确实不少,但他们只有知识的皮囊。这也许就是一些人会从科学的崇拜者变成伪科学信徒的原因吧。科学不是机械的、实用主义的。它应当充满了人文精神,具有丰富的人性化内涵。它告诉孩子感悟生活的方法,鼓励孩子去梦想,激发他们去实践。我们的科学前辈是从没有答案、或者不相信前人的答案而发现真理的。尊重但不迷信,追问并能够质疑,继承并能够批判,是我们对待既有知识的科学态度。茅于轼:用书籍丰富人生 读书让精神丰厚,让心灵充盈,让思想纵横捭阖。不囿于一门学术,穿越壁垒,拓展视野,终成大家。茅于轼,1929 年生于南
25、京。1950 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以后 20 余年从事铁道机械机车车辆研究。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开始从事运输经济、数理经济的研究。1993 年以后连续三届被选入美国Marquis 世界名人录和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世界名人。书约茅于轼 巴丹 著作等身,是许多学者引以为自豪的,但这不是学者惟一的标志。学者的真正价值在于他的科学精神,在于他的求实态度,在于他的独立思考。被称为“中国经济学家第一人”的茅于轼,平生的第一个职业是火车司机,第一部学术专著是蒸汽机车操纵和焚火 。20 世纪 70年代初,他参与了两个项目的论证与评估工作:一个是青藏铁路的立项论证;另一个是淘汰蒸汽机机车,改用内燃
26、机机车。在项目论证过程 中,他意识到经济学的重要性,意识到经济学是要研究在资源的约束条件下求得效益最大化的问题。他深厚的数学修养更使他一下子领悟到,经济学的本质在数学上就是数学规划问题。非常巧合的是,就在这一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线性规划的创始人康托罗维奇等人。茅于轼在当年闭塞的学术环境里,从一开始就抓住了经济研究的世界前沿问题。在此后的几年里,他潜心构造自己的经济学世界, 择优分配原理经济学和它的数理基础 、 生活中的经济学对美国市场的考察相继问世。此后,茅于轼的研究领域进一步扩展,写出了中国人的道德前景 、 谁妨碍我们致富等著作。近年来他写的大多是几千字一篇的经济随笔,从细微处入手,深刻
27、地探究、揭示生活中无处不在却又非常重大的问题。茅于轼简介 巴丹 茅于轼,1929 年生于南京。1950 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以后 20 余年从事铁道机械机车车辆研究。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开始从事运输经济、数理经济的研究。1993 年退休后任民办的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理事。先后担任亚洲开发银行、非洲能源政策研究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顾问,现任国内外五种杂志的主编、顾问、编辑和编委。1993 年以后连续三届被选入美国 Marquis 世界名人录和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世界名人。著有择优分配原理经济学和它的数理基础 、 生活中的经济学对美国市场的考察 、 中国人的道德前景 (该书获 1999
28、 年安东尼费雪国际纪念提名奖) 、 谁妨碍我们致富等书和百余篇关于经济理论、经济政策、能源环境、道德问题等方面的论文和研究报告。茅于轼书缘 巴丹 改变您人生的书是什么?维纳的控制论 (中译本,商务印书馆出版) ,贝尔曼的应用动态规划(Richard Bellman:Applied Dynamic Programming)英文版。您青少年时期最喜爱的书籍是什么?上世纪 30 年代出版的杂志科学画报 。如果现在仍有类似的杂志,我肯定会介绍给青年人,它培养了我的好奇心和科学地思考问题的方法。它图文并茂,小学生也能看得懂。您为青少年推荐的书是什么?首先,我认为各年级的教科书都值得仔细反复阅读,它们代表
29、人类知识的结晶。到了高中,不妨再拿初中的教科书读一遍,到了大学不妨再读一遍高中的教科书。温故而知新,这句话一点也不错。知识需反复体会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东西。您的读书格言是什么?读书不在多,在于精。所谓打好基础,就是精通几本书,然后再博览群书。切忌读了许多书而没有留下印象,没有找到可以指导自己思考问题的方法,这样读书纯粹是浪费时间,所以选好书十分重要。您读书的方法是什么?对好书要反复读,书中讲的道理要自己去重新发现一遍,要懂得当初人们是如何克服了传统观点而认识世界的。例如人们如何从以为地球是平的到知道它是球形的,如何从以为“万物趋向于静止”到懂得“动者恒动,静者恒静” ,并进而又认识到宇宙最终将
30、死寂。您读的第一本经典作品是什么?古文观止 。我只读了其中三四十篇,每篇都能背诵(现在知道不够,至少应该读一百篇。全书有 222 篇) 。它帮助我打好语文的基础,同时也增加了历史知识,至今我仍经常翻阅,每次必有所获。对您的读书生涯产生重大影响的人是谁?我在高中时的一位中文老师。他教我们读论语 ,在教室里朗读时声调抑扬顿挫,得意的时候眉飞色舞,手舞足蹈,使我领会了论语文字之外的精神,大大地帮助了我理解这部伟大的著作。但我到了六十多岁时发现孔子思想有局限性。您最大的读书心得是什么?虽然是平凡的道理,也要反复思考才能真正掌握。但一旦掌握,一辈子受益无穷。无论是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真正掌握了,自己就变
31、成一个懂事理的人。世上的人大多数都是有文化的,至少是初中毕业的,但懂事理的人却不多。当今最缺的是社会科学的知识,不是科学精神,而是迷信在主宰着一些人。您怎样看待读书与做人的关系?书读得多的人未必是道德高尚的人,反之,文化低的人未必一定是坏人。但是否明事理,则和读书多少有关,明事理的人能做出合乎理性的选择,有助于自己事业的成功和人生价值的追求。知识丰富的人,人生也更丰富。您认为中小学阶段的读书量应为多少?初中生一个学期除了认真读好教科书,再读 50100 页精选的课外读物就够了。高中生大概应加倍,大学生可以再加一倍。您建议哪些书可不读?除了教科书、经典著作,别的都可以不读。读书有什么捷径?要分精
32、读和粗读。对经典书必须精读,有的要背诵,要反复地读,其他书不必花太多的时间,否则就是浪费。所以判别一本书是否值得精读十分重要,这需要有人指导。有些青少年迷恋上网和看电视,您的忠告是什么?千万别迷恋上网和看电视,要约束自己。每周上网、看电视的时间要有硬性限制,一般不超过 1015 小时。叶永烈::读高尚的书,是在与高尚的人谈话 书是在潜移默化之中,升华你的灵魂,增加你的知识,开拓你的眼界,提高你的才干。读过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吗?这部创作于 1961 年的科幻小说,1978 年出版时引起轰动。之后一版再版,发行达三百万册之多。书约叶永烈 巴丹 读过叶永烈参加编写的十万个为什么吗?这是他 195
33、9 年刚刚 20 岁时参与编写的平生第一种书。自 1960 年首次出版发行,长销不衰,总印数超过一亿册。这是一个天文数字,而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读过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吗?这部创作于 1961 年的科幻小说,1978 年出版时引起轰动。之后一版再版,发行达三百万册之多。当年小灵通漫游未来的读者最津津乐道 的是,小灵通梦幻中的机器人、气垫船、电视电话机、电视手表、飘行车、人造器官、环幕立体电影、隐形眼镜一系列新奇古怪的事,今天都已在我们的生活中司空见惯。叶永烈的小灵通三游未来是通过 e-mail 弹指之间传至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出版社仅用了几分钟就将全文打印出来。叶永烈感叹道:“这真是高科技
34、速度。40 年前,我在写小灵通漫游未来时,连科学幻想都没想到。 ”叶永烈简介 巴丹 叶永烈,1940 年出生于浙江温州。1963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现为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一级作家。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理事,世界科幻小说协会理事,香港海外文联名誉主席。1951 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 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已出版 180 多部著作。系十万个为什么的作者之一,创作了大量科普作品,代表作是三部小灵通漫游未来 。主要新著为叶永烈自选集 、 红色的起点 、 历史选择了毛泽东 、 毛泽东与蒋介石等多部传记作品。作品曾在美、英、法、日等多国出版或发表。其作品数十次获奖。1998 年获香港“ 中华文学艺
35、术家金龙奖” ,1989 年被收入美国世界名人录 ,并被美国传记研究所聘为顾问。叶永烈书缘(1) 巴丹 叶永烈有一个“超级”书房20 平米的房间,两面高墙全都设计成下面柜子、中间书架、上面巨大的顶柜那顶柜像一条巨龙绕了书房一圈。所有柜子一律白色,配上鲜红把手。一共有 22 个柜,9 个大抽斗,5 个上下五排的大书架。另外,他家有六台计算机,两台复印机,一台传真机。除外出采访外,他差不多每天有十小时是在书房里写作度过的,他的家,就是他的写作工场。叶永烈的“资料”除藏书外,还包括他的手稿、书信、剪报、日记、采访笔记、上千盘录音带、几万帧照片与底片、珍贵材料、几千张按地区分类“高密度”粘 贴的名片、
36、形形色色的获奖证书、顾问证书、聘书等等。改变您人生的书是什么?苏联作家伊林所写的十万个为什么 。我在上中学的时候,被这本书深深迷住。作者伊林仿佛是一位热心的导游,带领我进行一次特殊的游览“室内旅行” 。在“旅途”中,作者提出一系列的为什么,比如穿三件衬衫暖和还是穿一件厚度相当于三件衬衫的衬衫暖和?自来水怎么来到你的家里?你知道镜子的秘密吗?由于这本书的影响,在我 20 岁的时候,成为中国版十万个为什么的作者。当时,我还是北京大学的学生,由于文笔活泼被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看中,参加第一版十万个为什么的创作,成为该书最年轻也是写得最多的作者。至今,中国版十万个为什么的发行量已经超过一亿册。从十万个为
37、什么的读者,成长为十万个为什么的作者,这本书改变了我的人生。从此,我走上作家之路。您青少年时期最喜爱的书籍是什么?对于我来说,青年时期最喜爱的书也是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 。您为青少年推荐的书是什么?对于今天的青少年读者来说,我推荐中国版的、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十万个为什么 。请注意,我强调了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十万个为什么 。这是因为自从 1961 年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十万个为什么丛书以来,该套书在中国引起广泛的注意,成为中国的名牌图书。迄今已经修订再版五次。最新版本是 2000 年出版的新世纪版十万个为什么 。十万个为什么是大众化的、小百科全书式的、生动活泼又深入浅出的知识读物。
38、十万个为什么中的每一个“为什么” ,都来自生活,都来自读者身边。贴近生活、贴近读者,也就使十万个为什么贴近了大众。 十万个为什么的成功,还在于“套”字上。 十万个为什么在策划初版时,就注意到成龙配套,包括自然科学的各个学科。您的读书格言是什么?只要勤奋读书,书就会给你知识,而知识就是力量。您读书的方法是什么?我把书分为两种:一种是泛读的书。读这样的书,是为了拓宽知识面。我读的时候,往往速度很快。读着读着,读到自己很感兴趣的部分,就降低阅读速度,细细读。过了这一部分,也许又恢复了快速阅读。另一种是细读的书。这些书往往与自己的专业直接有关,我不仅细细地读,而且反复读,务求弄懂弄通。您读的第一本经典
39、作品是什么?我读的第一本经典作品是鲁滨逊漂流记 。鲁滨逊在荒无人迹的海岛上,以顽强的毅力战胜各种艰难,给了我很大的鼓舞。另外,鲁滨逊与“礼拜五”之间的充满人情味的互助、交流,令我感到非常亲切。 鲁滨逊漂流记燃起我远涉重洋、无畏探险的勇气,而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还从未离开过故乡温州。对您的读书生涯产生重大影响的人是谁?我喜爱巴金。我最初从长篇小说家 、 春 、 秋中认识作家巴金;后来从随想录中认识讲真话的思想家巴金。 随想录深刻地剖析了巴金自身,也揭露了“文革”的丑恶。读随想录 ,促使我写下了关于“文革”的纪实长篇“四人帮”兴衰 。叶永烈书缘(2) 巴丹 您最大的读书心得是什么?我最初是读父亲那
40、四大柜藏书,后来就向图书馆借书,我至今保存着中学时代的三个借书证学校图书馆、温州市图书馆、温州市文化馆。中学时代大量读书,使我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后来我大量买书,我的家成为“万卷户” ,拥有数以万计的图书,如同一个小型图书馆。迄今我仍每日读书不止。从借书、读书到写书,到成为作家,我的一生始终与书为友。书在潜移默化之中升华你的灵魂,增加你的知识,开拓你的眼界,提高你的才干。书是良师,书是益友。开卷有益,日日进步。您怎样看待读书与做人的关系?读高尚的书,是在与高尚的人谈话。这样的谈话,在不知不觉之中,使你也变得高尚起来。您认为中小学阶段的读书量应为多少?中小学阶段,以多读中外名著为好。由浅入深,循序
41、渐进。要从繁重的功课中解放出来,从中外名著中呼吸新鲜空气。我在中小学阶段,主要是利用寒暑假读书。差不多两三天到一星期要“啃”掉一本书。您建议哪些书可不读?属于“精神鸦片”的坏书,不应该读。无聊的书,可以不读。工具书可以不读,但是要学会如何查阅工具书,需要的时候查阅需要的条目或者章节。读书有什么捷径?如同我在前面说过的那样,应该根据自己的需要把书分为泛读书和必读书。泛读如同走马观花,细读如同下马看花。详略得当,你就可以用有限的精力和时间,获得最佳的读书收益。您怎样辅导自己的子女读书?您对他们读书有要求吗?我拥有众多的藏书。两个儿子小时候,我给了他们每人一张图书那么大小的硬纸板。我对他们说,家中的
42、书,你们可以随便看,但是拿哪本书就把硬纸片插在哪里,读后放回原处。我的长子什么书都喜欢看,而次子则只爱看自然科学以及围棋书。后来,两个儿子都去美国读研究生。长子在美国宾州大学获得硕士学位之后,一天,忽然给我打来电话,问家中那本巴顿将军传还在吗?我一边回答说还在书架上,一边感到惊讶,他怎么会问起巴顿将军传?原来,他在毕业后,到一家美国汽车公司求职。那天,有二十多人角逐一个职位,内中惟有他是中国人。考官见到他,不问汽车专业方面的问题,而是问他知道巴顿将军吗?由于他在小时候看过巴顿将军传 ,便娓娓道来,最后说巴顿将军死于车祸,这与汽车有关。就这样,居然他被录用了!因为那位考官见他是中国人,随意问他是
43、否知道巴顿将军,看他对美国有多少了解。长子由于知识面广,又擅长交际,后来成为美国一家公司的部门总经理。次子则在美国获得电子计算机硕士学位,如今在美国埋头做软件设计,成为专业内的一把好手,但是他不像哥哥在方方面面那样活跃。最初,我希望把两个儿子培养成一文一理。但是,我很快就发觉,不能以自己的“人才设计”蓝图去要求儿子。我以为,爱因斯坦所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有道理,所以任其发展。老大曾经读文学书,喜欢写作,初三时就出版了童话集。但是高中时喜欢理科,报考上海科技大学。他是全班第一个获得美国大学全额奖学金的学生,到了美国读研究生。老二不喜欢看文学书,在高中时就要我给他买大学生才看的范氏大代数 ,
44、还订了一份围棋报 。他良好的数学基础使他在高中时就获得美国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一等奖,不经高考直升上海交通大学。如今两个儿子都挑选了理工,没有一个继承我的衣钵,但是我也很高兴。为什么有人读书很多,却成为“书呆子”?读书在于活用。死读书,那就是“书呆子” 。叶永烈书缘(3) 巴丹 您有一生的阅读计划吗?如何制订出来的?我读书无计划。如今,我写作什么读什么。比如,我写五十万字的纪实长篇行走俄罗斯 ,在前往俄罗斯采访之前,大量阅读了有关苏联、苏共、列宁、斯大林以及沙皇、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叶利钦、普京等的图书。同样,为了采写关于“九一一”事件的五十万字的纪实长篇受伤的美国 ,又阅读了有关美国以及阿富汗
45、、本拉登等的大量图书。 当然,我更多的是阅读有关中共党史方面的图书,我写了关于中国共产党八十多年历程的多部长篇纪实文学。有些青少年迷恋上网和看电视,您的忠告是什么?电视不可不看,我是着重看中央电视台每天的新闻联播以及焦点访谈 。对于电视连续剧,我只看好的。上网也是如此。在我看来,把大量时间花在那些平庸的电视剧上,太不值得,不如看书。您上网吗?也看 e-book 吗?我天天上网,主要是浏览新闻,但是我无法在网上“挂”着,因为我没有那么多的时间。上网使我消息灵通,使我的目光更加敏锐。我不大看 e-book,除非那 e-book 是书店里买不到而又很有参考价值的。读书能不能吃“快餐”?读书吃“快餐”
46、 ,其实就是我所说的走马观花式的泛读。不要以为读得快就不好,我常常能够以“一目十行”的速度迅速扫描一本泛读书,而且能够提纲挈领地说出这本书的要点和特色。所以读书吃“快餐” ,而不是囫囵吞枣,也是一种读书的本事呢!e-book,阅读革命 巴丹 巴 丹网络,是一种新的阅读介质。读书好还是读 e-book 好?这个命题让人们犯难。卢梅坡雪梅诗云:“梅虽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此说是也。介质的不同,也是各有千秋,并没有绝对的优劣。实际上,正是介质的发展使阅读发生着一次又一次的革命。现在,人们仍然对纸介媒体保留着敬畏。这可以追溯到蔡伦发明纸张以后的全部阅读史。在以纸介为载体的阅读文化中,人们常常
47、会沉浸在对传统的缅怀之中。会像冰心一样怀念小橘灯,怀念书桌前的炭火,红袖添香,研墨洗笔。再古一些的人呢?他们一定怀念厚重的竹简,沉重的铜铁,柔软的帛,甚至是石碑,甲骨,热爱上面镌刻的那些永垂不朽的字。实质上,新媒体所赖以建立的阅读基础,根本上与书籍并没有差别,它在解读方式上以自己的特点发展了巨大的空间。网络的特点在于它“互动”的阅读方式。从目前的情况看,互动阅读与传统的读纸介书籍的“控制阅读”之间并非一种替代的关系,反而有互补的作用。书籍是经过编辑和梳理的成品,而网络需要个人的编辑和选择;书籍是经过烹饪的熟食,后者是原生态的生食。两者各有不同的功能,也不能互相替代。随着传播方式和手段的迁演,人
48、们对媒体的接触程度大大提高了。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网络方式是人们媒体接触方式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网络阅读开始了阅读方式的一场革命。在这场革命中,我们看到了网络媒体虽然不能取代其他媒体,但它有着明显的先进性。网络是无极的,它巨大的包容性,使信息无限流通,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我们对信息的需求。现在用搜索引擎查资料,你可以瞬间得到你想要的东西。这么说吧,就算是大海捞针,只要这一根针在,你就能捞到。这就是网络。在网上我们可以如天马行空,这是一种全新的“阅读”方式。这是时代的、高效的阅读方式。你必须知道,如果你还仅仅迷信纸书,将来,纸贵如锦。在纸媒体为主流媒体时代成长起来的人们,依然怀念纸书。而我们这一代人
49、,下一代人,将在电脑前长大,不必再触摸纸张的质感,同样可以触及写者的灵魂。当我第一次读到尼葛洛庞蒂的数字化生存时,就立即意识到,我们的阅读乃至生存都将与网络蒂结不解之缘。人们越来越习惯于方便快捷地从网络获得信息。读者群体的年轻化对阅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的阅读不仅仅是寻求精神上的皈依和认同,而越来越重视阅读带来的视觉享受和愉悦感觉。网络所提供的,正是全方位的、个性化的、立体的阅读。有人认为,书是精英文化,电子文化是大众文化。这种看法是有偏颇的。文化的层面不同,并不取决于媒体介质的差异。纸介质并不比电子介质更高贵。介质所承载的文化品质与介质本身无关。所以,无论书籍也好,广播电视也好,网络也好,本身只有传播特点的不同,并没有高低雅俗之分。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都可以任选介质为其传播载体。说得再透彻一点儿:介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