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和集大成者; 法兰克福学派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 弗罗姆学说的核心是:现代人的困境与出路。,人存在的矛盾,一是个体化与孤独感的矛盾。摆脱本能控制的人类获得了自由,但却失去了与自然的和 谐关系,成为“永恒的流浪者”。 二是生与死的矛盾,意识到死之必然并正视自已迟早会离开这个世界的事实会让人感到不安和恐惧。 三是人的潜能的实现与生命之短暂的矛盾。人们无法在有生之年实现自身全部的潜能,人的处境的悲剧性在于自我的发展永远不会完成,人总是在他还未充分诞生前便已死去(Fromm, 1955)。 在这三个矛盾中,个体化与孤独感的矛盾是最具实
2、质性的矛盾,是Fromm理论的基石。,现代人的处境,Fromm从自由与安全的角度探讨人类的历史进程,认为人们在拥有越来越多自由的同时,也感到越来越不安全。,人的基本心理需要,Fromm认为有两种驱力(drive)是普遍存在的,一种是获得安全、逃离自由的驱力,一种是获得自由、创造自我的驱力,二者是相互冲突的。 这两种对立的驱力决定了人类所有的追求。人因此有了六种基本需要,试图解决这种冲突:,关系的需要(relatedness need) 人能意识到与自然的疏离,所以人需要与他人建立联系。最理想的建立关系的方式是原创性的(productive)爱,它包含了关心、责任、尊重和理解。在爱中,我们关注的
3、是他人的快乐,客观地看待和理解他人,尊重他人,愿意为他人的需要而付出。 超越的需要(transcendence need)人之为人,是因为人具有理性与想象的能力,人不满足于动物般被动地活着,需要超越这种状态,成为具有创造性的个体,这不仅是指艺术作品、思想的创造,还包括物质生产,孕育生命等等。它使人达到自由的状态。,寻根的需要(rootedness need)与自然的关系遭破坏后,我们变得孤独,疏离,所以需要与他人建立联系,需要在世界上找到自己的位置,成为从属于某种人际关系的一员,扎下根,替代从前在自然中的根。儿时对母亲的依恋,成人后以不妨碍自身理性和独立性的方式,与他人相处,都能满足人们寻根的
4、需要。同一感需要(identity need)这是指人需要成为独立的个体,需要表达自己,展示自己独特的才能,需要认识自己,将“我”与他人区别开来,需要接受并认同自己。有时人也会对某个群体认同来满足同一感需要,但是这时的“我”已不是原本的那个“我”,而是一个泊来品。,定向的需要(frame-of-orientation need)这也源于人理性与想象的能力。人需要形成一套框架,用它来感知和理解周围世界中的人和事,使世界变得有意义。一套理性的框架能让人客观地感知世界,而非理性的框架会成为人认识真实世界的障碍。 刺激的需要(excitation need)人需要一个刺激的环境,以继续我们的生活。如果
5、没有这样的刺激,我们将对生活感到厌倦,缺乏创造的动力。,自由与安全的驱力使人具有了这六种基本的心理需要,而需要的满足方式则取决于社会文化条件。 所谓适应社会,就是在需要和环境条件之间达成妥协,人格就是二者妥协的结果。,人格分类,Fromm提出了五种不同的人格,反映了人们与真实世界发生联系的不同方式。,接受倾向(receptive orientation)这类人依赖他人,希望从外部获得自己需要的一切,在人际关系中总是扮演接受者的角色,希望获得他人的爱,直接接受而不去创造。离开别人,他们会变得无所适从,剥削倾向(exploitative orientation)这类人也是从他人那里获得自己想要的东
6、西,不同的是,他们会使用强迫或欺骗的手段,占有他人的东西,他们认为别人给予的东西毫无价值,所以他们只要别人拥有并且珍视的东西。,囤积倾向(hoarding orientation)这类人无意创造新的东西,只是尽力保存已经拥有的东西,象金钱,物质,感情和思想,在他们与世界之间,仿佛有一道墙,以保护他的东西不被人夺走。,市场倾向(marketing orientation)这类人存在于20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特别是美国。在商品社会中,成功或失败取决于自我推销的技巧。人就象商品一样,内在的品质并不重要,关键是要有好的包装,能迎合他人的口味。他们在他人的眼光中迷失自己,不能与他人建立任何有意义的联系。,原创性倾向(productive orientation)代表了Fromm认为的人类发展的终极目标。具有这种倾向的人发展了自己所有的潜能,身体、智力、情感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这是每个人都能达到的状态。但在现有的社会中,我们还无法完全达到,现在最理想的情况是原创性倾向与其他几种倾向的混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