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老子五章,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人,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任守藏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并在函谷关前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最后不知所终。,关于老子,老子又称道德经或道德真经,原为先秦诸子中道家的代表作,后为道教奉为主要经典。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是其核心思想(“人法地,地法
2、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从列仙传开始,老子就被尊为神仙。,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自然规律,自然法则) 道(演说,说出) 非常(非:不是;常:永恒不变的,为两个词) 名(名词、名称
3、、称呼等) 名(叫出) 徼( jio边界,边塞;引申为边涯、界限),译文:道,(如果)能够说得出,他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如果)能叫得出来,它也就不是永恒的名。我们用“无”来命名田地万物的开始,用“有”来命名万物的起源(母)。所以从永恒的“无”中,可以观察宇宙的微妙之处;从永恒的“有”中,可以推知万物的极限。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却各有不同的名称,它们都可以说是玄妙的道理。极远啊,又极深,他是一切微妙的总门。 红楼梦:“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对“道”的阐释,有,无,玄,探求,众妙之门,本章旨在说明: 1、道具有不可言说性,精深玄妙; 2、道是万物的初始和根源,其余的文字都是一个形
4、容词而已。,何谓“道”?,在传统的古书中,大约便有三种意义与用法。 (一)“道”就是道,也便是人世间所要行走的道路的道。犹如元人马致远在秋思曲中所写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个“古道西风瘦马”的道,便是道路的道。照说文意义的注释就是:“道者,径路也。” (二)“道”是代表抽象的法则、规律,以及实际的规矩,也可以说是学理上或理论上不可变易的原则性的道。如子产在左传中所说的:“天道远,人道迩。”如子思在中庸首章中所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孙子所说:“兵者,诡道也。”等等。 (三)“道”是指形而上的道。如易系传所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
5、之器。”又如道书所说:“离有离无之谓道。”这便同于佛经上所说的:“即有即空,即空即有。”玄妙幽微,深不可测了! 选自南怀谨老子他说,道是老子中最高的哲学范畴,含义有:,1、构成世界的实体,2、创造宇宙的动力,3、促使万物运动的规律,4、作为人类行为的准则,5、一切事物存在的根源,自然界最初的发动者。,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评 析,第一章突出了“道”的超验特质, “无”和“有”用来指称“道”的,是用来表明“道”由无形质落实向有形质的一个过程。要求人们不可拘泥于万事万物的表象,而应该用心去体悟“道”的实质。 “无”并不等于零,相反, 因为“道”具有潜藏的特性,不能为人的感观所认识;所以
6、老子用“无”字来指称这个“不见其形”的特性。“无”在老子看来,蕴含着无限未显现的生机,“无”蕴涵着无限的“有。” 这是老子思想的一个哲学出发点。老子就是从这里出发,去阐述他的政治哲学和人生哲学的。,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万物相对而存在并相互转化圣人治国应顺其自然,不恃功而骄,天下的人都知道怎样才算美,这就无所谓丑了;都知道怎样才算善,这就无所谓恶了。所以,有无由互相对立而产生,难易由互相对立而形
7、成,长短由互相对立而体现,高下由互相对立而存在,音声由互相对立而谐和,前后由互相对立而出现。 |因此,“圣人”用“无为”去处事,用不言去教导,任凭万物生长变化,而不开创它。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推动了万物,而不自以为尽了力,功成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绩不会失去。,第二章先总结了自然现象及日常生活经验中矛盾对立面相互依存乃至转化的例子,然后由此推论出“圣人”应该遵循的治国之道。,第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译文: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而
8、攻击坚强的力量没有能胜过它的,因为没有什么能代替它。弱之所以能胜强,柔之所以能胜刚,天下没有人不懂,(就是)没有人肯去做。因此,“圣人”说:承担国家的屈辱,才算是国家的君主;承担国家的灾殃,才算是天下的君王。正面的话听起来恰像是反话。 柔能克刚,弱能胜强 君主应谦卑而治,第六十六章,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之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之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圣人”虽然居于高位,可是因为言辞谦逊,所以百姓不觉得有压力;虽然领导着百姓,可是因为懂得谦让,所以百姓不觉得有妨害。因此天下的百
9、姓都乐于推举他而不觉得厌烦,如此也就是“不争”而争。,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治国主张 抛弃圣智、仁义、巧利,抛弃了聪明和智慧,人民才有百倍的利益;抛弃了“仁”和“义”,人民才能回到孝慈;抛弃了巧和利,盗贼才能消灭。以上三条作为文治法度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的认识有所从属:表现单纯、持守朴素,减少私心、降低欲望,抛弃学问,没有忧愁。,“圣”“智”“绝学” “巧”“利”“少私寡欲” “仁义”“素”“朴”前者是社会的祸害,后者则是救世的良方。,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
10、;国家昏乱,有忠臣。(第十八章) “智慧出,有大伪”不外乎是指知识、智慧成为了人们雕饰言行乃至弄虚作假以博取功名富贵的手段。 孔子也曾说过:“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为己”,为了自己的道德完善和精神修养提高;“为人”,意在获取功名富贵。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第五章) 天地对万物无所谓“仁”,而万物自然生长;圣人对百姓不“仁”,百姓就能各得其所。天地不仁,这是“道”的境界;而讲求仁义,则表明“大道”已失,即“大道废,有仁义”。在老子看来,对百姓怀有“仁”也属多事,必然会打扰、干涉到百姓的生活,国家就不宁静了。,第八十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11、,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社会理想:“小国寡民”的社会“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国家小,人民少,有各种器具,也不使用;使人民不随便用生命去冒险,不向远方迁徙。虽有船和车,没有地方乘坐它;虽有武器装备,没有地方陈列它。使人民再用古代结绳记事的办法。(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习惯。邻国互相望得见,鸡鸣狗吠的声音互相听得见,而人民直到老死,也不相往来。,老子五章体现了老子哪些思想?1 “道”乃天地万物之源2 无为而治,我们怎么看待老子的“无为”思想?无为的思
12、想,是包含一种矛盾的。人的有思虑,有知识,有情欲,有作为,实都是自然而然。有为本是人类生活之自然趋势。而故意去思虑,去知识,去情欲,去作为,以返于原始的自然,实乃违反人类生活之自然趋势。所以人为是自然,而去人为以返于自然,却正是反自然。欲返于过去之自然状态,正是不自然。无为实悖乎人类生活之自然趋势,逆乎生活创进之流。过去中国人的生活萎靡不振,固有物质的原因,而亦实是蒙受道家思想之毒害。但道家思想,亦有其好处。道家教人不以得失祸福毁誉穷达扰心,即叫人脱除名利的思想;如依此修养,可得到一种精神的解脱。道家叫人减低欲望,勿过分地伤毁自然,保养自己的精力,勿胡乱消耗,也都是颇有深意,可以救弊。道家的政
13、治思想,极力反对干涉,反对专制,反对分等级。在君主专制时代,如能实行道家的政治学说,人民确实可以得到一些好处。惜乎道家此方面的理论,并未发生甚大影响。,老子辩证法思想很重要的一个特点是,在对立项的列举中重视“柔”“弱”“贱”的一方。对此我们如何理解和评价? 老子这一特点,就是著名的“守柔曰强”的思想。老子再三强调:“弱也者,道之用也”;“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兵强则灭,木强则折”;“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而以下为基”;“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等等。这除了教导统治者要谦虚谨慎、重视基础(“圣人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之外,主要是要人们注意到只有处于“柔”“弱”的一方,才永远不会被战胜
14、。这就是说,不但不要过分地暴露了自己的才能、力量和优势,要善于隐藏优势或强大,而且不要去竞赛或争夺那种强大。要“守雌”“贵柔”“知足”,这样就能保持住自己,就能持久而有韧性,就能战胜对方而不会被转化掉。这一观念在总结世事经验,开启人生智慧上曾起过作用。从“老子不为天下先”“先让一步然后还手”到“哀兵必胜”“宁受胯下之辱”“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等等,在忍让和委屈中以求得生存的可能和积蓄力量,用以夺取最后的胜利。这也属于中国的智慧。它仍然承续了不动情感、清醒冷静的理知态度和不失主体活动的特征,以服务于家族、邦国和个体的生存。它不是明晰思辨的概念辩证法,而是维护生存的生活辩证法。,历史上道家思想受推崇
15、的时期:,道家思想曾经在汉初由统治者列为主流,其他各家为辅,取得著名的“文景之治”。 在唐代,老子一书受到了空前的尊崇。唐高祖武德年间,不仅为老子立庙,还规定三教次序以道为先。 唐高宗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使老子的地位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唐玄宗老子为道德真经,令崇玄学的生徒学习,并把道德真经作为贡举策试的经典之一。,老子的影响,鲁迅说:“不读老子一书,不知中国文化。” 胡适说:“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 黑格尔认为老子的哲学不得了,和希腊的哲学一起,是世界哲学的源头。 托尔斯泰说,他受中国的孔子孟子影响很大,受老子的影响巨大。 美国纽约时报将老子列为古
16、今十大作家之首。 美国学者迈克尔哈特在其所著的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一人一书中,将老子名列第七十五位 。,研读探讨:儒道互补体现在何处?儒家:孔子:道德上主张“仁”,政治上主张“礼治”孟子:主张“仁政”道家:老子:强调“道”,主张“无为而治”庄子:主要思想:“天道无为”,主张无为而治生活态度: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儒家:A、偏重社会伦理,思考“人与人”的关系,强调道德完善和人格提升,强调积极进取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B、侧重人道,但同时具有积极用世和超然通达心态;C、古代知识分子同有儒道思想(苏轼、李白、陶渊明)D、古代帝王同用儒道思想治国道家:A、偏重哲学问题,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突出宁静
17、和谐与超越世俗的观念;B、侧重天道,但同时具有积极用世和超然通达心态;C、古代知识分子同有儒道思想(苏轼、李白、陶渊明) D、古代帝王同用儒道思想治国,我们如果把积极的人生观念和消极的人生观念适度地配起来,我们便能得到一种和谐的中庸哲学,介于动作和静止之间,介于尘世的徒然匆忙和完全逃避现实人生之间;世界上所有的一切哲学中,这一种可说是人类生活上最健全最完美的理想了。 林语堂,儒家思想粮店 道家思想药店,讨论:,在治国、求知、为人、处世等方面,我们可以怎样去实践“儒道互补”呢?,入世之态,出世之心:“有所为有所不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老子名言,上善若水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
18、善,斯不善已。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长地久。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不出户,知天下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
19、于足下。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小国寡民。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儒家论“天道”:,荀子的思想里,也明显吸收了道家思想,如荀子天论篇言: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儒家思想中超然通达的一面:(曾皙)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天下有道则见,
20、无道则隐。”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道家思想中积极用世的一面: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第十九章)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第二章)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第七十八章)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第五十四章),从“儒道互补”看“钗黛合一”,宝钗似乎是一个儒家人物,谨言慎行、积极进取,近乎 “圣人”;而黛玉则更像一个道家人物,自然率真、灵动飘逸, 婉若“仙子”。前者是主流、正统, 因此为“(蘅芜)君”;后者为辅助,因此为“(潇湘)妃(子)”。
21、 湘云最初受宝钗影响,倾向于儒家,如她向宝玉所说的仕途经济;后来,与黛玉也颇为知心,如凹晶馆联诗。这是中国古代士大夫常走的一条路:最初总是希望能够“学而优则仕”,有一番作为;当理想受挫、四顾茫然时,便思退隐,寄情山水。,汉宣帝: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每一个朝代,在其鼎盛的时候,在政事的治理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秘诀,简言之,就是“内用黄老,外示儒术”。 南怀瑾,儒道互补在治国上的体现:,八、相关艺术作品展示,范曾绘画作品:老子出关,八、相关艺术作品展示,元赵孟頫,道德经,北京故宫博物馆藏。,九、延伸阅读,1. 中国哲学史大纲张岱年 2.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 3.先秦学术概论吕思勉 4.
22、老子竹简本、帛书本、今本,儒、佛、道三家圣哲对水之赞语,孔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佛说:“大海不容死尸”。 老子曰:“上善若水。”从中可看出儒家的精进利生,道家的谦下养生,佛家的圣净无生三面古镜,可以自照自明人生的趋向,应当何去何从;或在某一时间,某一地位如何应用一面宝鉴以自照、自知、自处。,上善若水(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
23、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想水那样待机而动。正因为他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上善若水”是老子水的人生哲学的总纲,也是老子人生观的综合体现。,“上善若水”一个人要效法自然之道的无私善行,做到如水一样至柔之中的至刚、至净、能容、能大的胸襟和器度。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到江送客棹,出岳润民田。”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 “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走上圣坛,司马迁: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於夫子,可谓至圣矣! 孟子:“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
24、大成。” 清世祖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孔子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诺贝尔们以孔子为未来人类的新救世主:“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二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走上圣坛,打入地狱,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文革时期:批林批孔 “孔老二”复辟狂 杀人不眨眼的侩子手拉历史倒车的能手“叛徒林彪、孔老二,都是坏东西。嘴上讲仁义, 肚里藏诡计。鼓吹克己复礼,一心想复辟。红小兵齐上阵,口诛笔伐狠狠批。嗨!”,打入地狱,上海九院整形科地址上海九院整形科好不好上海九院整形科预约挂号上海九院整形科怎么样http:/ 上海九院整形外科http:/ 上海九院整形价格 http:/ 2017上海九院整形价格暒眚凊,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