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正确认识彭祖房中术彭祖是第一个发现男女性爱和人的长寿密切相关的人物,并且经过探索和总结,概括出了一整套长寿房中密法,即彭祖长寿四术中的房中术。长期以来,缘于某种错误观念,不少人总是不能正视男女性爱问题。其实,“性”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中国古代的哲人们,从彭祖开始,都是提倡要正确认识男女之事。孟子曰:“食、色、性也”。饮食、男女,是人的两个基本本能,可是对于前者,人类作过多少公开研究和追求,产生了多少烹调著作、食谱和营养分析专著。而对后者却谈之色变,即使有研究成果也往往遭到禁锢和排斥。其结果当然是使人在性的问题上久久处于无知和愚昧的地步,由此带来许多不幸乃至造成极大危害。比如本世纪之初还风
2、行于东、西方不少地方的“初夜权”习俗,便是由于人们在性的问题上无知与愚昧造成的。所谓初夜权,就是男女结婚时,新郎派使者迎接祭司,请求与新娘共寝。不仅一般平民如此,乃至于国王(如古代东印度王),于新婚之日内,也不能接触王妃,而是请最高的僧侣与王妃共寝。有的王族还将自己的女儿或妹子送到高僧那里,先行破处。此种风俗认为,不这样做就会遭大祸。祸从何来?认为处女血对自己有害。只有祭司、僧侣、酋长之类的人具有一种“魔力”,可以抗御那种祸害。故而要请此类高人破处。有的或令贱民、仆役及外地人去受所谓的“祸害”。这种愚昧作法正是缘于对性和性科学的无知。以至后来,一些落后民族别有用心的人大肆利用一般人的这种愚昧心
3、理去糟蹋少女。人类为了认识自己,必须正视性的问题、研究性的问题,包括研究性生理,性心理,乃至于性与社会、性与劳动、性与生活条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对性的问题从来就没有回避过,恩格斯曾赞扬德国诗人维尔特在作品中“表现自然的、健康的肉感和肉欲”,是他的才华。在西方,敢于正视男女性爱的人早就指出过:“满足人类性的需要是保证人的身体和精神健康的重要条件。”性的反映是人最基本的生命的反映,也可以说是人的原始生命力的反映。我们必须正视男女性爱问题,让性本能通过人的意志发挥作用。从健康长寿的角度2说,性欲的正常实现,是深刻的内在能力的实现,会直接促使所有其它的器官活跃起来。显然,彭祖房中术是人类历史上
4、第一个关于男女性爱与人体健康长寿关系的系统理论和经验总结,我们应该很好借鉴,在去伪存真的基础上,使之为今天人类的养生长寿服务。(摘自眉山日报)房事养生与阴阳和顺彭祖之所以把男女房室之术作为养生长寿一大秘法,在于他把男女阴阳之气和顺合一、协调谐济作为长寿的一个重要基础。彭祖之后的阴阳房室论作了这样的解释:男女阴阳,一如日与月,阴与晴。宇宙乃由阴阳构成,人也一样,由男女而成。阴阳相交而化育 7 万物,万物得以滋生,这就是道的作用.万事万物都具有阴阳两面。在人的性别上,男属阳,女属阴;在宇宙间,天属阳,地属阴。天地谐和,则风调雨顺;男女谐和,则万疾不生。这里所指的男女谐和,既包括感情方面,更包括房室
5、方面。孔子家语.本命解载:鲁哀公问孔子道,人的性与命原是指什么呢?孔子回答说,天地赋给阴阳之气以变化成形的,叫做命。使阴阳之气合于一起的,叫做性。男女在生殖时期阴阳化合,新的形体就产生了,这就叫做生。变化停止,寿数终结,这就叫做死。所以,天道所赋给的阴阳之气是性活动的开端。死,是生命的终结。阴阳二气的合一变化是命、性、生、死的基础。活生生的人是阴阳之气变化的结果,人的兴衰也和阴阳二气的变化相关。所以,作为阴阳二气合一的性,对人的生命至关重要。古人懂得生命闭藏在阴气之中,阴气伏藏,则妇功易成。因此在男女阴阳问题上,不仅要懂得护阳,也还要懂得养阴。阳足阴厚,自然二气运转遒健有力,活泼生动,利于身心
6、。要使房室阴阳和顺,还必须懂得如何节制和满足。苟子.正名说:性这种事情,是自然之事。情,是性的实质体现;欲,是情的反应因此,即3使贫贱的守门人,也不能去欲,因为他的情性是完具的。即使贵为天子,其欲也不能满足。欲望虽没有满足的时候,但可以用道来接近满足懂得养生之道的人,贵时可以知足,贱时可以节欲,天下没有比得上他的。这里所指的道,就是彭祖的房中术。按照彭祖房中术以行男女阴阳之事,则既能使欲望得到满足,又于身体有益。彭祖在房室阴阳和顺方面特别注意保养阴精。王子乔问彭祖道:人的生气是以什么为精华呢?彭祖回答说:人的生气没有比过阴精的不要轻易行房事,以便调养好身体。人体腠理密固,让正气牢固地附于形体之
7、上,则内脏及各处功能就会健全,还会生什么疾病呢?怎样才能很好地保养阴精呢?彭祖仍然认为,首先要懂得阴阳变化之理。因此保养阴精和懂的阴阳变化之理,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总之,彭祖强调合于法度的男女关系,合于法度的男女关系如天地之自然存在。天地因遵守正确的交接之道,所以永无终了之期。轱白内成 何病之有彭祖强调“寿尽在精”。彭祖之后的历代养生家都认为,精液的本性是血。所以关键在于防止滥泄,以永葆泱泱之泉,蓄于体内,则必然湖波荡漾,摇动生辉,生机勃发,光彩照人。抱朴子说:无论你服多少药或进食多少牛、羊、猪肉,如果不懂房中术,也于长寿无益,故最担心的就是人的精欲奔放彭祖房中术尤其指出:“轱白内成 ,何病之
8、有?”所谓“轱白”,假借为“固泊”,意思是说让宝贵的“玉泉(即精液)在体内蓄积成小湖泊,成为充实人的精气,男子就会肌肤有光,百脉通行,不生疾病。相反,如果房事没有节制。姿意行乐施泄,导致精气泄漏,血脉隔塞失连,必将尽失生气,突降殒命之殃。”明代著名医家张介宾指出:“欲不可纵,纵则精竭。精不可竭,竭则真散。益精能生气,气能生神,营卫一身,莫大于此。故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而益壮,皆本4精也。”1973 年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中有一医简,其中关于彭祖房室养生的记载有这样的内容,大意是:房中之道像水一样幽深暗昧,隐秘奥妙。像春秋的中和之气,其妙
9、难言。但如果对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不加以考察研究,人们就不能得到它的功益。只有考察到事物的规律,我们才能享受到它的馈赠。唉呀要谨慎呵!那神秘的房中之事,关键在于秘精勿泄。诚能持守闭精之道,则精神元气就会到来。凡是那种房中养生的事情,一定要在积精上下功夫。精气充满就一定要泄泻,精气亏损就一定要补益。此外,彭祖之后的房室养生论还强调因人而异的宝有其精之道。年纪轻的人和年纪大的人不一样,身体壮的人和身体弱的人不一样。即使以季节而言,春季和冬季就不大一样。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冬季正当储阳之时,不可外泄.等等,所有这些方法都是很有道理的,值得我们认真借鉴。中国人的膳食养生从彭祖开始的中国膳食术,并不一
10、味追求口腹之乐,而是重在养生、健身和利于长寿。同样是吃,却有吃法的不同,在膳食术中,对所食之物的性味的了解和因此吃什么和怎样吃,显然是核心所在。只有在这点上做得很好,才会利于养生。遵生八笺特别指出:“勿令生我者害我,俾五味得为内贼。”如此,才算懂得养生之道。中华医学之经典内经,将饮食养生总结为“谨和五味”与“食饮有节”。所谓“食饮有节”,就是反对那种天天大鱼大肉、暴饮暴食的作法。而“谨和五味”则是根据各种食物的不同属性气味,按五行阴阳关系相配合以滋养人体五脏。内经语:“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胃。”五味调和,可养五脏;五味不调,可伤五脏。因此,无论是
11、过食五味中任何一味的东西,都会有损于身体某个对应部门。“谨和五味”乃膳食养生的第一要则。内经论道:五谷是用来营养的,五果是用来作为辅助的,五肉是用来补益的,五菜是用来充养的。将谷果肉菜的气味合而用之,可以补益精气。这几类东西包含了辛、酸、甘、苦、咸五味,5而五味各有其作用,或散、或收、或缓、或坚、或软。尤其以食疗病时,更要结合四时五脏的具体情况来恰当利用五味。彭祖长寿膳食术将饮食调治放在中老年养生的第一位。年轻力壮的人,真元气壮,饱一点,饿一点,生一点,冷一点,固本体强盛,也不容易生病。年岁大一点的人就不同了,真气耗竭,五脏衰弱,全靠饮食来补养气血,如果生冷失节,饥饱失宜,调停无度,则导致疾患
12、。因此,膳食养生于年岁大一点的人尤其重要。明代李挺认为:“人至中年,肾气自衰,加之佚欲,便成虚损。兴阳补剂,服之则潮热不胜,专服滋降之药,虽暂得清爽,久则中气愈虚而无生化。所以只得于饮食上调节,戒一切煎炒炙爆、酒甜糟酱,燥热之物也。戒一切生冷时果时菜,忌伤脾也。能甘淡薄则五味之本,足以补五脏。”清代文人顾仲则在养生录中将饮食之人分为三种,一种是“哺啜之人,秉量甚宏,多多益善”,二种是“滋味之人,求工烹饪,博及珍奇”,三种才是“养生之人,务清务洁,务熟食,务调和食品本多,忌品不少,有条有节,有益无损,遵生颐养,以和于身。”后人在继承彭祖长寿膳食术方面还有许多格外的讲究。孔子主张:“食不语,寝不言
13、。”华佗主张食物的三化:一火化(煮烂),二细化(嚼烂),三腹化。朱熹主张:“大饥不大食,大渴不大饮。多精神为富,少嗜数为贵。”等等,都从各个方面充实了彭祖的长寿膳食养生法。药食同源最具养生智慧的东方人尤其看重膳食养疗。吕览在吕氏春秋中说:“食能以时,身必无灾。”已经十分重视食物对人的养疗作用。药王孙思邈对此尤有独到见解,他十分精通食与药的辨证关系,在千金翼方.养生食疗中写道:“安身之本,必须于食。救急之道,惟在于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全生,不明药性者,不能以除病。故食能排邪而安脏腑,药能恬神养性以资四气。故为人子者,不可不知此二事。”孙思邈认为,如果能通过服用食物驱除疾病,那才算是良医。故“为
14、医者,必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能食治之。食疗不6愈,然后命药”。因此,凡良医都要掌握所有食物的性能,把握食物的寒、热、凉、平、酸、苦、甘、辛、咸,随人体和季节的不同而作搭配,以滋养血气,排除病患。只有在食养食补无效的情况下,才用药物进行治疗。中国的传统药物学,是建立在“百草皆备药性”的基础上,因此,食与药并无明确界限,每一种食物都具备自己的药性。试看中药药典中,不少列入中药的药物,同时又可作为食品服用。即使就是米粥,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特别指出了它的药疗价值:“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用不同的粮食做的粥,则有不同的药物性能。比如
15、小麦粥,能止消渴烦热;糯米、秫米、米粥,主益气,治脾胃虚寒,下泄呕吐,小儿出痘面色苍白等。中国的药膳,在世界上是十分独特的。药膳的形成和发展,正是中国人充分认识到食物的药用价值的表现。在中国的药膳中,仅粥类就有几十种,都各具有不同的药疗特点。此外还有面食类:如猪肝面,治肝阴亏虚;酒类:如薏苡仁酒,健脾胃,去风湿,强筋骨;糖类:如莲子糖,养心补脾,益背涩精;肉食类:如韭菜羊肝,温肾固精等等,每一类中,都有不少名品,并都对身体有不同的食疗功效。不仅特制的药膳,就是一般的蔬菜水果,也各具自己的药物性能,这在历代养生家的养生著作中都各有记载。总之,历代养生家都很重视食物的药疗作用,他们首先是根据身体的具体需要而选取食物,一旦身体有所失衡,则先以食物调理之,这实在是最利于养生的聪明之举。东方人药食同源的思想是和“以自然为本”的思想分不开的。我们应该很好地继承,时之更好地为当代人的健康长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