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5

类型我国古代-透光镜-和鱼洗神奇效应的物理分析.pdf

  • 上传人:weiwoduzun
  • 文档编号:3300683
  • 上传时间:2018-10-11
  • 格式:PDF
  • 页数:5
  • 大小:1.35M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我国古代-透光镜-和鱼洗神奇效应的物理分析.pdf
    资源描述:

    1、 S /i ; 0 ! * r s 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上海 2000301 o M 透光镜 鱼洗 干涉 自激振动 1 5 000 M N 。4 B C 5 S / D , X v ? :2 、/ 、 0 3 。 7 ,“ N , S 9 c S / s , / r V Z W , d S N , C S / m s v W 。 S / ) P ? A 9 7 ! X , 7 B X ( W + $ M - , H C S 7 ,9 5 、s m , ? P 2 m , ? C5 R 7 7 3 B 1 w 。 S * + s ? :i ; ! 。i s 。1 q /i ; 0m 1 上

    2、海博物馆珍藏的传世西汉/ 透光镜0背面(左)和反射影像(右)1. 1 q / i ; 0e 早在夏商,我国已发明了青铜镜, 其悠久历史及高超技术举世公认,具有/ 透光0效应的西汉古铜镜更是古代科学与技术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图1左是珍藏在上海博物馆的2 000年前传世的西汉/透光镜0,直径74 mm,青铜铸成。镜背铸有/见日之光天下大明0八字铭文以及菱花、螺圈等图案,镜鼻居中;镜面微凸,光可鉴人,照脸逼真。表面看来,与普通铜镜并无二致,但奇妙之处在于,若以日光照射铜镜正面,并使其反射至墙面或屏,则反射光斑并非如普通镜面反射的/一片光明0,而是出现阴影暗纹,并且仔细看来,竟与背面的纹

    3、饰基本一致, 见图1右,反射图像明暗相间,好象光线能从镜面的薄处/ 透过0,而仅在镜背纹饰相对应的厚处反射成像似的, / 透光镜0由此得名。古人则以/ 鸣呼怪铜盗此幻,透影在壁与背肖0的有名诗句赞叹之。这一奇特性质吸引了许多研究人员的注意,前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生前对我国这一优秀文化遗产的研究也很关注, 1961年他亲临上海博物馆时提出 / 为什么会-透光. ,要研究0。70年代中期,上海交通大学的研究者采用多种先进的研究手段,终于使其/透光0奥秘/ 真相大白0! 科学家将这一所谓的/ 透光0机理归结为/ 铸造成因(型),研磨透光0。并且还原古代/ 铸磨法0制作工艺,成功地复制了西汉/ 透光0铜镜

    4、, 其反射图象清晰明亮,可与传世珍品媲美,见图2。m 2 上海交大复制镜的/ 透光0效果可与传世珍品媲美其实,这一看似奥秘的/ 透光0机理早就为我国历代知识分子所关注,并在他们的著作中多有涉及。例如九百多年前的北宋科学家沈括指出: /文虽在背,而镜面隐#283#1 28 5 1 S N 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0;元代考古家吾邱衍则提出/光随其铜之清浊而分明暗0;而清代物理学家郑复光更断言/透光0原因/ 理乃在凸凹, 不系清浊0。与当代揭示的/透光0原理比较,沈括可谓慧眼独识。令人惋惜的是,我国西汉/透光镜0制作工艺早已失传,其/ 透光0机理究竟如何,是如何用古代原始工艺制作的?1. 2 i ;

    5、常识告诉我们,由于铜镜本身不透明,正面反射光的影像绝对不可能是背面图纹的反射像,否则/透光0也不成其为/千古之谜0了! 这反射图像形成的直接原因必缘自于铜镜正面,而且必定是一物理原因。当年沈括所言颇近合理,铜镜正面一定/ 隐然有迹0,只是肉眼难以辨识而已。那么用什么样的尺才能量出表面的细微/透光0痕迹呢? 光的干涉的办法应当适用于解决这一问题, 因为干涉测量的精度可达光的波长量级,就好比用照射光的波长为尺,可以测量微米量级的变化。事实上,光的干涉早就应用于精密测量,以至于有/干涉测量学0这门学科分支。这种铜镜除了/ 透光0之外,还有一个特点是放大。反射影像并无固定的成像距离, 称作不定域成像,

    6、无论距离墙面远近,影像清晰程度都差不多,距离越远,影像越大,并且始终是清晰的。看来,现代汽车的反光凸面镜以小镜看大视野不是现代人的专利,我们祖先两千年前就已懂得,透光镜以及化妆铜镜早就以小镜看大面孔。反之,镜面如果微凹,则类似于凹面镜,就应当会聚成像,有确定的成像距离,显然与/透光镜0的情况不符。因此,/ 透光镜0必是凸面无疑。研究者推断在微微凸起的镜面上应可观察到区域性的微小曲率变化,于是决定尝试用激光干涉的牛顿环实验,将这一/透光镜0的表面看个究竟。大家知道,干涉是波的固有属性, 例如水波的干涉是很常见的。光也是波, 也会产生干涉, 只是自然光不具有相干性,在日常生活中不易觉察而已。激光的

    7、单色性好, 相干性强, 本项研究以氦氖激光波长(约632 nm)为尺,仔细观察、测量镜面的形貌。上海交通大学研究者设计出如图3装置,用激光干涉方法观察/透光0铜镜表面曲率分布。将铜镜置于平凹透镜下, 铜镜的凸面和平凹透镜的凹面曲率几乎吻合,只是平凹透镜的曲率半径比铜镜正面的稍微大一些(即曲率小一些), 于是在两者之间形成薄薄的空气层,也称空气隙,激光干涉就是在这里产生的。激光光束由S发出后通过透镜形成平行光,由半透半反镜M反射后垂直入射到平凹透镜,一部分反射光在平凹透镜的下表面被反射, 另一部分反射光通过空气隙, 在铜镜的上表面被反射,见图3下,它们缘自同一束光线,因而被空气隙的上、下两表面反

    8、射后呈两束相干光,又透过M在屏上重新会合, 于是干涉成像。很明显, 反射光多走了一段光程,为空气隙厚度e的两倍,即反射光、之间的光程差 D= 2ne + K/ 2(n 为空气的折射率,近似为1, e 为空气隙的厚度, K/ 2为半波损失)。如光程差为波长的整数倍,即 D= kK(k = 1, 2, 3. . .), 则、两列波同相,干涉相长,得一亮纹;如光程差为半波长的奇数倍,即D= (2k + 1) K/ 2(k = 1, 2, 3. . . ),则、两列波反相,干涉相消,得一暗纹。m 3 激光干涉实验装置示意图,下图为垂直入射激光在空气隙上、下表面反射时的光程差示意进一步分析,假设透镜表面

    9、是均匀曲率的凸面, 由于从透镜中心到边缘空气隙的厚度是逐渐增加的,并且相对于中心垂直轴旋转对称, 如以单色平行光垂直照射,在焦平面上将会出现一组明暗相间的同心圆环。假设透镜表面凹凸不平, 则干涉条纹不再是严格的同心圆,而是要发生弯曲变化,并且铜镜表面有小区域凸起时干涉条纹向边缘弯曲;小区域凹陷时干涉条纹向中心弯曲。这样通过观察干涉条纹相对于圆环的偏差就可判定铜镜表面的形貌。令人鼓舞的是,实验拍出的干涉条纹果然并非是严格的同心圆,而是弯曲有致,见图4,反映出铜镜表面曲率不一。牛顿环干涉图样上同时还叠加了明暗相间的镜面反射/透光0影像,信息非常丰富而且全面!其实从这些弯弯曲曲的干涉条纹中/ 读出0

    10、铜镜表面的微凸高度, 即空气隙的厚度信息并不困难, 与从地形图的等高线图形中识别地形的道理如出一辙! 从弯弯#284#Chinese J ournal of Nature Vol. 28 No.5 History of Natural Sciencem 4 激光干涉实验拍摄的铜镜表面牛顿环干涉图像全貌曲曲的等高线不难识别出其上对应的地形,只是地图上等高线的高度间隔一目了然,例如高度相差10 m、100 m等,而相邻干涉条纹即/ 等厚线0对应的空气隙的厚度差(近似为表面微凸的高度差)则是氦氖激光的半波长,眼睛虽不能分辨,办法却异曲同工! 研究人员就是用这把极短的/尺0测量出铜镜表面形貌的。研究人

    11、员仔细测量了与/ 见日之光天下大明0八字铭文对应的镜面曲率,结果表明:镜面整体曲率微凸, 估算曲率半径R 约为900 mm,这是镜面基底曲率;在这样微凸的镜面上又出现一些小区域的凸起,小区域平均曲率半径r 约为600mm,显然,这些小区域的曲率比基底曲率大得多。并且发现它们总是出现在镜体薄处, 即背面没有纹饰的地方。这样看来, / 透光镜0表面是全凸型的。所谓/ 全凸0, 即在镜面基底曲率微凸的基础上,又有局部的小凸起,这种起伏与铜镜背面的纹饰相对应。在全凸的镜面上,无纹饰处镜薄, 曲率大,反射光发散度大,反射光斑较暗;有纹饰处镜厚,取基底曲率, 反射光发散度小,反射光较强, 并且叠加了周围大

    12、曲率发散的部分反射光,反射光斑愈加明亮。但是这种起伏十分微小,肉眼无法觉察,只有在太阳或平行光照射下,由于各处发散不一,相互叠加, 反射图像才把这些光强差异放大出来,于是在屏幕或墙壁上形成了与镜背纹饰一一对应、明暗相间的反射图像,从而产生了神奇的/透光0效果。1. 3 / i ; 0/ + 但是,背面的纹饰图案又是如何/ 跑到0正面来的呢,这种表面曲率与镜背纹饰相对应的全凸型/透光镜0面是怎样巧妙成型的呢? 当然,这不可能是古代工匠人工刻上去的,即使现代的大师在镜面上刻上/看不见0的图案,恐怕也会望镜兴叹,何况在两千多年之前!研究者发现, /透光镜0除了必须是凸面镜以外,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造型

    13、结构, 就是必须具有阔厚的镜缘和较薄的镜体。这种结构在铜镜浇铸后的冷却过程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其实道理很简单,当熔融状的液态青铜注入铜镜的铸模后,镜缘和镜体冷却速率不一。镜体薄而冷却快, 镜缘厚而冷却慢,当镜缘还在冷却收缩时,镜体业已凝固而变硬,这时镜缘对镜体有轴对称的紧箍作用,而镜体对镜缘有反作用。由于这种铜镜冷却过程中的紧张状态被/ 冻结0,不能消除而残留下来,储藏在铜镜内部, 称之为铸造残余应力(矩)。这种残余应力在本质上说是一种弹性力,其实铸件内部质元因此而处于一种紧张状态是很常见的。铸造残余应力(矩)是如何分布的? 不妨对镜缘和镜体作隔离体受力分析,由于铸造残余应力只能是轴对称,镜缘

    14、作用于镜体的力应当是沿水平方向指向铜镜中心对称轴O的平衡力系, 如图5上所示。将合力F 分解,其中F S分力使镜体沿镜面产生压缩形变, Fn 对中心O点产生力矩M,见图5下。很明显不管是力还是力矩均能使镜体表面发生形变。m 5 铸造残余应力的受力分析然而,铸造残余应力(矩)还不足以使镜体产生明显形变,此时铜镜还不能/透光0。通常镜体铸成后要经过正面打磨抛光,方能成镜而可鉴人。研究者发现, 均匀得法的研磨是铜镜得以/ 透光0的诀窍) ) ) 只有当铜镜被逐渐磨薄, 镜体的刚度明显下降时,这种铸造残余应力(矩)才得以释放,造成镜体表面形变。由于镜体各处的厚薄不同, 形变主要发生在无纹饰处, 那里镜

    15、体比较薄,刚度小,被研磨至足够薄时(至1 mm以下),才有可能造成局部上凸形变; 而有纹饰处比较厚,刚度大,曲率基本不变, 于是产生与镜背纹饰一一对应的曲率差异。通俗地说,好比一根竹条,用手将其两端向中心推挤时,竹条整体上凸, 但竹节处平直,竹节之间薄薄的竹条向上拱起,局部曲率变大) ) 非常形象地演示出镜体的变形! 这样,铸造残余应力释放并造成铜镜表面局部变形后,铜镜不再/ 紧张0而变得/ 轻松愉快0,并且还携带着纹饰信息!#285#1 28 5 1 S N 2 !古代称/洗0的器皿类似于如今的洗脸盆,据传先秦时期已普遍使用,有陶洗、瓷洗、铜洗和木洗等。至于发明能喷水的/洗0,我国古籍曾有五

    16、代时期晋国被辽国战败,晋皇帝投降时向辽太宗奉献了一皿能喷水的瓷洗的记载,而喷水铜洗则约出现于唐代,是宫庭盥洗用具,其后还曾出现能喷水的玛瑙洗。喷水鱼洗由青铜铸成, 薄型盆壁倾斜外翻, 盆沿上对称地安有两只/把手0, 称/耳0, 盆底饰有四尾鲤鱼浮雕,呈90b旋转对称,形象毕肖,古色古香,四尾鱼嘴处的喷水装饰线由盆底沿盆壁辐射而上。当盆中注入清水,用肥皂清洁双手和盆沿上双耳后, 用双掌内侧摩擦双耳,伴随着鱼洗发出的嗡鸣声,犹如泉涌的水花珠光四溅,从四条跃然欲活的鱼嘴喷水线处喷出,高达数十厘米,蔚为奇观,喷水鱼洗亦由此得名。喷出的水珠沿抛物线轨迹被高高抛起又回落洗中,让人联想起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

    17、行中的千古佳句/ 大珠小珠落玉盘0!鱼洗何以能喷水? 当然不是洗内古鱼显神通,也不能简单归结为/共振0了之,而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物理现象。m 6 鱼洗喷水物理模型的建立及修正( a)鱼洗正视示意图;(b)有底圆柱面模型;(c)修正模型2. 1 ! 建立合适的物理模型是揭开鱼洗喷水之谜的关键。首先得弄清楚鱼洗喷水是缘于洗壁还是洗底,不难判定,是洗壁的振动激起喷水。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的研究者于是将鱼洗简化成一有底的圆柱面(不计厚度), 其正视图见图6(a),求解波在其侧壁二维圆柱壳中传播的微分方程(图6(b),得出初步结果后再加以修正,见图6(c),使之更符合鱼洗下厚上薄、侧壁外摊的实际情形。理论模

    18、拟的结果表明,振动所引起园柱侧壁中传播的机械波呈现一些稳定的驻波状态, 它们是不连续的,对应于不同的驻波频率,用模数m、n 来表达,见图7。这些固有的,或本征的振动模态,与圆柱壳本身的材料(即弹性性质、质量分布等)以及振动的边界条件有关,工程中常称作振型。这些本征的振动模态代表修正的鱼洗模型作什么样的振动呢? 我们不妨从环形驻波谈起,例如在弹性很好的钢丝圆环中激发驻波,只有圆环的周长等于波长整数倍的振动才允许稳定存在。图7上图是修正的鱼洗圆柱壳模型振动模态的俯视图, 想象对圆柱壳做CT断层扫描,取出任一水平剖面均是一环形驻波,它们的周长正是波长的1, 2和3倍,由模数m 表示。由于分别有2,

    19、4, 6个波节与波腹,对应于三种允许存在的低阶稳定驻波,不妨通俗地称其为2峰、4峰、6峰振动模态。圆柱壳的振动可以看作无穷多个环形驻波沿竖直方向络叠,只是不同高度上环形驻波的振幅均不相同,从固定的底边开始逐渐增大,直至口沿下某一高度出现最大振幅,在口沿处振幅又稍有减小。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对于修正后的鱼洗模型,最大振幅不出现在不受约束的自由口沿,而是出现在稍下的某一高度,该位置应当预示着鱼洗水线的位置,注水至该高度才能得到鱼洗喷水的最佳效果!m 7 鱼洗盆有底圆柱桶模型的低阶振型2. 2 L 为了检验如上修正的鱼洗圆柱桶模型是否如实地描述了鱼洗侧壁的振动,研究者用激光全息的办法拍摄了鱼洗的几个低

    20、阶的自激振动模态,其中4峰和6峰的振型见图8。果然不出所料, 鱼洗在204 Hz和565 Hz出现的两个稳定驻波状态,沿鱼洗口沿是4峰和6峰的环形驻波,只是由于侧壁外摊而直径越来越大;沿侧壁的最大振幅出现在干涉最高级条纹, 即干涉圈的中心。令人注目的是, 4峰振型的最高级干涉圈中心正是鱼洗注水的最佳位置!m 8 采用激光全息手段拍摄的鱼洗四峰和六峰振型的侧视和俯视振型#286#Chinese J ournal of Nature Vol. 28 No.5 History of Natural Science此外,研究者还用加速度传感贴片的办法具体测定了鱼洗振动中沿水线半周长和沿侧壁高度的位移,

    21、也都与鱼洗修正模型预示的振动情况相吻合。鱼洗喷水,粗看上去最容易与共振现象相联系,双手反复摩擦, 使鱼洗产生受迫振动, 摩擦频率适当便会引起洗体共振,犹如士兵齐步走过桥梁, 在某个步伐频率时导致桥梁共振毁坏。我们知道,物体在周期性外力作用下发生受迫振动,当外力频率与物体的固有频率一致时,物体不断吸收能量而引起共振。但仔细观察鱼洗起振,很难说是在不断吸收外界能量后所激起的在驱动频率下的共振现象。因为双手摩耳, 有何频率可言! 不论双手摩擦、单手摩擦乃至单向摩擦均能激起鱼洗喷水,只要摩擦力足够便能/ 驱鱼喷水0! 类似于敲击钟体或用琴弓拉弦的发声过程,外来驱动力也无频率可言,但只要有能量输入,钟或

    22、琴就以其固有的振动模式振动而发声了。外界通过摩擦双耳将能量输入鱼洗,就能激发起洗体以其固有频率振动;或从力的角度看,摩擦双耳造成洗与耳交接处质元的形变, 洗壁为金属弹性材料,形变必然要恢复,恢复的方式是以鱼洗固有的频率振动。鱼洗不是简单的谐振子,不止有一个固有频率,而是允许在一系列本征模态下振动。由此看来这是一种自激振动现象。力学中严格地说,这种搓振的机理是摩擦引起的自激振动。2. 3 ! 然而,问题并非到此为止, 喷水奇观除了与洗壁振动有关外, 洗中的水并不单纯被动地接收能量,其独特的流体力学性质也起着重要作用。大家知道,虽然水波随处可见,水质元的运动并不象简谐波的情形那样简单。由于水的不可

    23、压缩性和流动性,波在水中传播时,水质元作二维运动,既有沿波的传播方向的纵向运动, 又有沿垂直传播方向的横向运动,一般水质元作绕向相同的圆周运动;处于水表面的水质元作圆周运动的半径最大,水面以下圆周运动的半径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在鱼洗盆中,若水波沿直径传播与反射,两反向水波相遇叠加会产生什么情景?一般来说,两个圆运动或椭圆运动的叠加结果可以是直线振动。大家比较熟悉的是,一质元若同时参与两个同频率、相互垂直的简谐振动,其合成的结果一般沿椭圆轨道运动,如果两个垂直振动的振幅也相同,则轨迹是圆。相反地,若质元同时参与两个同频的圆运动或椭圆运动, 其合成的结果将回到直线振动,但由于相位不同,振向各不相同

    24、。鱼洗水面的水质元恰恰可能出现后者的情形,即水质元由于两反向水波相遇(图9上与下),合成的振动是直线振动,振向可以沿纵向、横向,也可以沿斜向,由相遇波的位相差决定,见图9中。m 9 两反向水波干涉叠加,水质元可作振向各异的直线振动正是这些直线振动的水质元为鱼洗喷水如此之高( 70 cm)创造了条件! 特别是斜向振动的水质元与洗壁作相向振动, 受到洗壁巨大的冲量作用, 形成密集的水珠被高高抛起,沿抛物线轨迹回落,喷水抛物线实景。同时四鱼喷水线当然应当铸刻在m= 2, n= 0振型的最大振幅位置, 洗壁起振后那里对水的扰动最大,必然总是/四鱼喷水0! 同时,为鱼洗注水的最佳高度也因此确定了。(20

    25、06 M 5 12 l )1 盛宗毅,等. 西汉/ 透光0古铜镜研究J. 金属学报 1976, 12(1):13222.2 盛宗毅. 揭开西汉/透光0铜镜的奥秘J. 科学实验, 1979(6).3 严燕来, 孔令达, 梁华瀚. 西汉古铜镜/透光0奥秘解析J. 大学物理, 2001, 20(10): 34238.4 沈括. 梦溪笔谈,刘尚荣校点M. 辽宁:辽宁出版社, 1997.5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M. 北京:科学出版社,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6 严燕来, 梁华翰, 孔令达, 等. 鱼洗振型浅析J. 大学物理,1996, 15(2): 41244.7 王大钧. 古代文物的力学

    26、性质研究J.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1993(5): 35.8 赵凯华,罗蔚茵. 新概念物理教程: 力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9 ROSSING T D,WINE G, BELL M, et al. Phys. Teach, 1990,28: 582.Physical Mechanism Analysis of the Ancient Chi2nese / Light Transmitting Mirror0 and / Fish Bowl0YAN Yan2laiProfessor , Physics Department of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Shanghai 200030Key words Light Transmitting Mirror, Fish Bowl, interference,self2stimulated vibration(F 、3 I : 3 )#287#1 28 5 1 S N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我国古代-透光镜-和鱼洗神奇效应的物理分析.pdf
    链接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p-3300683.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道客多多用户QQ群:832276834  微博官方号:道客多多官方   知乎号:道客多多

    Copyright© 2025 道客多多 docduoduo.com 网站版权所有世界地图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46453号    营业执照商标

    1.png 2.png 3.png 4.png 5.png 6.png 7.png 8.png 9.png 10.png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