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恐惧管理理论.ppt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3288378 上传时间:2018-10-10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46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恐惧管理理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恐惧管理理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恐惧管理理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恐惧管理理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恐惧管理理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恐惧管理理论 terror management theory,目 录,定义 背景 理论渊源 基本观点 发展与产生 自尊 文化世界观 主要假设 焦虑缓解器 死亡突显性 防御的双重加工模型 作用 新热点 评价与疑惑 参考文献,一,定义(what is terror management)恐怖管理理论是用来解释的自尊和文化世界观的心理功能。该理论认为人们持有这样一个信念:我们必须为这个世界作出一些显著贡献,这些贡献能够减轻我们由于意识到自己终将死去而带来的潜在恐惧。文化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世界观和自尊的基础,它能应付这一恐怖管理的职能。,二,背景(background),Kansas大学的Sh

2、eldon Solomon, Jeff Greenberg, and Tom Pyszczynski三人于1984年提出了这一理论。这些社会心理学家寻找人类行为的两个基本问题的答案: 1,人为什么需要自尊呢? 2,为什么不同的文化和平共处十分困难? 三人发现在人类学家Ernest Becker的著作中有这些问题的潜在答案。Becker综合了精神分析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哲学观点,提出了了解人类行为的动机驱动的框架。Sheldon三人将Becher的庞大的理论体系综合成一个一致的理论。这个关于文化和自尊的心理机能的理论能够很好的解决之前的两个问题。,三,理论渊源,文化人类学家Ernest

3、Becker试图用来解释复杂的人类行为的核心思想:所有人类行为,都是对人类生来就要面对的两难处境所做出的反应, 即对生的欲望(desire for life)和死的必然(inevitability of death)这一对矛盾的反应。人类和所有的动物一样的是,都有着自我保护的直觉。但对于死亡的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因为死亡的必然性和不确定性给人类带来了生存的恐惧,所以引发了人类去战胜这种恐惧人类必须相信, 当生物的身躯停止了运转之后,一些价值观、文学作品、艺术作品、象征性的事物等将会继续延伸,传播下去,得以永存。,四,基本观点发展与产生,孩童时代,可以通过父母或主要看护者所给予的关爱、赞同和保

4、护来缓解面临的恐惧。当个体会意识到父母终有一天会离开这个世界时,个体需要寻找比父母更强大的事物个体的自尊和早期文化世界观,为孩子提供了强大的保护。 也就是说,对于个体早期来讲,自尊和文化世界观是在父母和看护者的认可下形成的,个体可以通过早期文化世界观的保护而免于对死亡的焦虑与恐惧。,四,基本观点发展与产生,对于成人而言,死亡的焦虑与恐惧渐渐浮现,即使他们的价值观很符合文化世界观的标准并且实现着自我的价值,他们仍然会意识到死亡的不可避免性,产生焦虑感,成人无法避免对死亡的焦虑与恐惧。因此随着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经历与经验的积累,面对死亡必然性所产生的“死亡焦虑”就成为了成人世界常规的、必然的日常经历

5、。同时,个体对死亡不确定性的经验给个体带来了更深刻的恐惧和焦虑。这种不确定的、具体的、有关死亡的经历属于非常规的和偶然的突发经历,它给我们的生存带来了威胁与恐惧。,四,基本观点自尊与文化世界观,文化的焦虑缓冲包括两部分: 1,是相信自己所持有的文化世界观的正确性, 从这一途径人们可以获得意义感, 因为文化世界观是对现实世界的抽象反映,只有“正确的”文化世界观才能赋予我们存在的意义; 2,是相信自己所遵守的价值和价值标准是文化世界观的一部分, 相信自己能够面对或是超越所遵守的价值和价值标准。从这个途径人们可以获得价值感, 因为对这种已经内化了的价值标准遵守程度的评价反映了个体价值和价值标准体系的

6、关系。,图1,对死亡焦虑缓解的过程,五,基本假设,焦虑缓解器假设(The Anxiety-buffer Hypothesis)和死亡突显性假设( The Mortality Salience Hypothesis) 焦虑缓解器假设提出,自尊是一种“焦虑缓冲器” (anxiety-buffer) ,自尊的强大会使个体较少受到焦虑的影响,并不易产生与焦虑有关的行为;而自尊的减弱会使个体更多地受到焦虑的影响,更易产生与焦虑有关的行为。 死亡突显性假设认为,对个体焦虑的根本来源不可避免的死亡(mortality salience,简称MS)的唤醒,会导致个体文化世界观信念需要的增长,个体会对支持其文化

7、世界观的事物做出更多积极反应,而对与其文化世界观不一致的事物做出消极反应。,五,基本假设焦虑缓解器,Sheldon等人指出自尊与焦虑是反转共变的关系,对自尊的威胁会导致焦虑上升。 EX1 Greenberg 等在 1992 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们想验证在受到威胁时,自尊增强是否会降低被试在面对威胁时的焦虑程度和被试在面对电击时的心理唤醒程度。 得到 “积极反馈” 的被试其自我报告的焦虑程度较低,对会产生生理疼痛的刺激(如电击)的心理唤醒程度较低,对“人会死亡”这一事实的歪曲防御也较少。,智力或 人格测验,积极反馈,消极反馈,观看描述死亡 的录像带 (死亡唤起)和电击,报告焦虑程度 电击的心理

8、唤醒程度,五,基本假设死亡突显性假设,“死亡突显性世界观防御假设” (Mortality salience - worldview defense hypothesis) 他们认为,对有关死亡想法的唤醒、暗示会加强个体对文化世界观的防御。 EX2 自尊、死亡突显性以及价值观防御三者之间的关系 实验假设:高自尊水平会降低死亡唤醒对价值观防御的影响,积极反馈高自尊,中性反馈中自尊,死亡唤醒,死亡唤醒,非死亡唤醒,非死亡唤醒,呈现短文,评估,2(自尊水平:高、低)x2(死亡唤醒:是、否)x2(价值观:相同、不同),在死亡意识被唤醒的被试中,高自尊被试的价值观防御水平显著低于中等自尊水平的被试,“死亡

9、突显性世界观防御假设” (Mortality salience - worldview defense hypothesis),(1)对违反道德规范的人的评价更为苛刻,对坚守道德标准的人则更加喜爱; (2)在吸引力评定上,认为赞成自己文化世界观的个体比批评自己文化世界观的个体更有吸引力 (3)群体偏好,有意识地回避外群体成员,刻板印象与偏见在此研究中也有涉及; (4)当表现出的行为违反了自己的价值标准时,会产生不适 (5)对自己态度是否得到社会认同的敏感性增强,尤其是当被试为少数群体的成员时 (6)对不同意其信念的个体表现出攻击性。,五,基本假设死亡突显性假设,“死亡突显性自尊假设”( Mor

10、tality salience - self-esteem hypothesis),对有关死亡想法的唤醒、暗示会增强个体自尊以及个体对自尊的追求。 EX3 Dechesne 和 Pyszczynski 的研究研究假设:对自尊和世界观信念的不懈追求,是个体对具有“死亡”意义的事物、想法所做出的反应,该反应的主要作用就是抑制自己对死亡的意识;若个体死后仍能以某种形式继续存在,就可以去除死亡的威胁,继而降低追求自尊的驱力。,五,基本假设死亡突显性假设,EX3结果,在死亡唤醒环境下,第二组和控制组的被试在对“积极反馈”正确度的评级上明显高于第一组被试,差异显著。 解释:因为濒死经验增强了第一组被试对死

11、后存在灵魂的信念,使他们相信个体死后仍能以某种形式继续存在,去除了死亡的威胁,降低追求自尊的驱力,对“积极反馈”正确度评价较低,五,基本假设死亡突显性假设,阅读濒死文章,相信灵魂不灭,阅读濒死文章,濒死为大脑缺氧,阅读与濒死无关的文章,死亡唤醒,正常环境,积极评价,对“积极反馈”的正确度给予等级评定,对与死亡有关想法进行防御的双重加工模型(Dual-Process Model of defense against Death-Related Thoughts),说明了死亡突显性通过自尊影响个体思想与行为的过程。,将与死亡有关的想法分成了有意识和无意识两种,这两种类型的想法分别激发了近端防御(p

12、roximal defense)和远端防御(distal defense)两种不同的防御过程。 近端防御负责处理意识层面的与死亡有关的想法 远端防御控制着高度接近意识层面的、具有死亡意味的无意识想法,五,基本假设防御的双重加工模型,EX4,死亡唤醒,五,基本假设防御的双重加工模型,测量对死亡的情绪反应,干扰任务,测量世界观的防御水平,干扰任务,测量世界观的防御水平,测量对死亡的情绪反应,结果:a部分的被试在两种水平上的得分都显著高于b部分被试,结论:当与死亡有关的想法存在于意识中的时候,近端防御起作用,而当与死亡有关的意识不再存在与注意的中心时,远端防御开始运作。,五,基本假设防御的双重加工模

13、型,1,够降低团体间暴力、偏见与歧视。隐蔽死亡率会对降低团体间暴力、偏见与歧视起到一定的作用。隐蔽死亡率在暴力盛行的地区可能难以做到,但还是可以通过减少人们对死亡事件的关注来实现。 2,改变我们给予孩子的文化世界观。研究显示更加全面和更加提倡对不同信念和文化的包容性的世界观可以降低人们恐惧和抵制其他文化和信念的倾向。初步研究指出冥想以及佛教形式的长期修炼的确可能提高人对与自己持不同世界观的人的忍耐性 3,对个体心理健康也有一定的价值。只要人们持有一个提供意义的世界观并相信自己对这个世界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的日常活动应该是安定的。这就表示支撑这种心理资源应该成为心理治疗人员的一个重要目标。,六,

14、作用,1,自尊、文化世界观和亲密关系构成了三重防御系统 早期的研究证实了 TMT 的基本主张:世界观坚守与自尊追求, 是两种基本的恐惧管理机制。到了 20 世纪末期, 一些学者开始思考有无第三种恐惧管理机制, 尤其是亲密关系能否提供独立的恐惧管理功能。 2,死亡突显诱发对躯体被造性的负性反应 早期研究者关注的是, 个体如何利用可以获得的心理资源 “主动”去控制死亡思维, 以维护心理稳定。近些年来,一些研究者开始探索, 是否存在另外一种不同于主动控制的“回避”策略。这些研究的假设是, 如果人类恐惧死亡, 那么个体应该会对任何可能提醒死亡的事物持负性态度。简而言之, 个体会不喜欢提醒死亡命运的事物

15、, 比如性、女性躯体、残疾人以及老年人等。 3,众多社会心理现象提供恐惧管理功能 已有证据显示, 大部分社会心理现象, 均与恐惧管理有关。 20 多年积累的实验证据支持了上述假设:死亡突显后, 个体会更努力地降低认知失调, 维持刻板印象, 追求结构、意义和自尊, 更加严厉地责备无辜受害者 。,七,新热点,首先,是对死亡突显性假设的质疑。McGregor等认为,除了与死亡有关的种种想法、暗示会引起个体的诸多反应,其他一些关于令人厌烦的事物的想法也会引起个体的焦虑,如疼痛、考试失败、社会拒斥等等,这些和死亡一样,也会给个体带来一种“不确定感” (uncertainty) ,这些也都会导致情绪反应。

16、Crocker和Nuer也提出“是否真的是由死亡导致了人们对自尊的寻求”这样的疑问。面对这些质疑,Pyszczynski等人解释说,一般性的焦虑(如身体上的疼痛)并不会给个体的自尊或世界观带来影响,而且,TMT也并没有排除与死亡没有直接联系的威胁性事物会影响自尊或世界观防御的可能性。但是,死亡突显性作为 TMT 的核心假设之一,还需要更加完善的验证才能增强其说服力。,八,评价,其次,TMT没有考虑到个体内在的发展驱力。 TMT 将个体对自尊和世界观信念(价值感和意义感)的追求看作是一种防御,而自尊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的主要倡导者Ryan和Deci则

17、认为,个体追求自尊和世界观信念不仅仅是一种防御,同时也反映了人类与生俱来的发展驱力,真正的自尊应该建立在对竞争、自主及人际关系需求的不断满足基础之上,这种成长、发展驱力同样会给个体带来价值感和意义感。这一质疑反映了 TMT 的精神分析实质与人本主义理论之间的差异。可以预见,非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学者们,对于TMT的理论及其研究会提出越来越多的争议,从而丰富自尊的心理学理论。,八,评价,第三, TMT的另一个重要观点就是自尊是 “焦虑缓冲器” ,自尊的强大会使个体较少受到焦虑的影响,自尊的减弱会使个体更多地受到焦虑的影响。Crocker 和 Nuer 提出,按照 TMT 的观点,个体通过遵循社会文

18、化所提倡的价值标准来追寻自尊,但这个过程是要付出代价的。Crocker 认为,当自尊受到威胁时,个体用来应对这些威胁或潜在威胁的方式具有破坏性或自我破坏性,他们会根据自我的需要对事件或反馈做出解释,质疑关于自我的负面信息,当事情成功与否还不确定时,他们会感到焦虑,做出一些减少成功几率但却能够成为失败借口的事,这样一来,对自尊的追求可能反而会导致焦虑加剧。因此, 自尊是否是降低焦虑的有效途径,其实有不同的研究结论,不同的心理学家肯定会继续为自己的发现开展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八,评价,第四,文化在 TMT 中是一个核心概念,作为自尊来源的价值标准和世界观都极大地受到不同区域文化的影响。 在不同的文

19、化中, 价值标准不同,自尊的寻求方式、程度也都不尽相同。因此,未来的 TMT 研究中,应该收集更多跨文化证据,致力于 TMT 文化差异的研究,尤其是在对死亡问题的态度上。例如,近来就有研究发现,伊朗人对待死亡的态度很特别,他们在谈及死亡时常常会说“我真希望今天就能够死去,这样我就能早日见到真主阿拉” ;一些老年人甚至会爬到自己的墓穴中做祷告。另外,也有研究表明重视脸面的中国人,自尊的心理结构和功能与西方人并不相同。因此,东方人比较独特的面对死亡的态度和自尊观念会对TMT 的死亡突显性假设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开展东西方跨文化研究是TMT发展必然需要的趋势。,八,评价,1,恐惧管理理论的核心之一是文

20、化,那么是否有恐惧管理的跨文化研究?2,东北师大的郭娟在研究死亡提醒下自尊问题时发现,在中国文化下,死亡提醒没有启动效应,那么中国被试不易产生启动效应的原因是什么?是否是因为中国人的死亡焦虑本身低于西方人?还是实验设计产生的差异?3,对于远端防御机制而言,死亡唤醒的主效用能够持续多久,什么时候主效应达到最大值?,九,疑惑与展望,参考文献,Becker, E. (1974). The denial of death. New York: Free Press.Greenberg, J., Koole, S., & Pyszczynski, T. (Eds.). (2004). Greenberg

21、, J., Solomon, S., & Pyszczynski, T. (1997). Terror management theory and research: Empirical assessments and conceptual refinements. In M. P. Zanna (Ed.),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Vol. 29,pp. 61139). San Diego, CA: Academic Press. Pyszczynski, T., Solomon, S., & Greenberg, J. (200

22、3). In the wake of September 11: The psychology of terror.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Solomon, S., Greenberg, J., & Pyszczynski, T. (1991).A terror management theory of social behavior: On thepsychological functions of self-esteem and culturalworldviews. In M. P. Zanna (Ed.), Advances in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Vol. 24, pp. 93159).San Diego, CA: Academic Press. 张阳阳, 佐斌. (2006). 自尊的恐惧管理理论述评. 心理科学进展J., 14(2), 273280. 田间.恐惧管理理论综述J河套大学学报.8(1),6773 刘亚楠,许燕,余生凯.恐惧管理研究:新热点、质疑与争论J.心理科学进展,2010,Vol.18,No.1,97-105.,Thank yo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