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西文化交融下的中国近代大学校园规 划 冯刚 王哲宁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摘 要: 近代中国本土文化积弱, 加之西方文化强势入侵, 外来思潮与传统文化和教育 观念发生激烈冲突, 在文化教育领域表现为知识活动的取向与方式具有多元化 的特征。 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 使中国近代大学从规划结构到建筑艺术, 都表现 出中西文化交融并置的特点, 无论从选址、校园形态, 还是建筑造型、色彩与材 料来看, 都不同于其他任何历史时期, 多样的规划理念与建筑艺术风格在校园 中并置、折衷, 于对撞中彼此相互融合。 关键词: 中国近代大学; 校园遗产; 规划设计; 中西文化交融;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5147
2、8293) 资助 近代大学时期是中国高等教育从以“人文知识”为价值取向的古典教育, 向以 “科学知识”为价值取向的现代教育转变的重要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创办了大量 的大学, 奠定了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基础。 如今大部分近代校园建筑依然保持着 原有的功能, 构成今天大学校园中最精彩的部分。 中国近代先后颁布并实施了三 个学制, 癸卯学制 (1904年, 清光绪三十年) , 壬子学制 (1912年) , 壬戌学 制 (1922 年) , 以推行现代教育形式。以此来衡量, 近代中国创办的大学超过 200所。 中国近代大学不是中国古典高等教育体系自然演进的结果, 无论从教学的内容、 理念、 原则还是校园
3、规划思想与建筑设计原则上看, 都是特殊社会历史背景下一 种“突变”式演进。传统书院从功能上, 已经无法满足现代高等教育的需求。正 因如此, 近代大学的校园都是这一时期集中建设并投入使用。 与西方大学经历数 百年积累逐步发展起来的校园不同, 中国近代大学校园基本上都是短期内快速 建成使用, 有完整的校园规划与统一的建筑设计, 清晰地反映了建设者与建筑 师的设计理念。 近代中国本土文化积弱, 加之西方文化强势入侵, 外来思潮与传统文化和教育 观念发生激烈的冲突, 在文化教育领域表现为知识活动的取向与方式具有多元 化的特征。这种多元化直接反映到大学校园规划与校园建筑中, 无论从选址、校园形态, 还是
4、建筑造型、 色彩与材料来看, 都不同于其他任何历史时期, 多样的 规划理念与建筑艺术风格在校园中并置、折衷, 于对撞中彼此相互融合。 一、多元化的建校背景 (一) 洋务兴学与维新兴学 清朝晚期抵御外侮的屡次失利, 使思想进步人士普遍认为封建教育空疏无用, 主张通过学习西方近代科学技术, 富国强民, 抵御外侮, 中国传统教育体系受 到极大的挑战。此时, 统治阶级存在严重的矛盾心理。既要在外来文化强势、传 统文化日渐式微的背景下, 不放弃“正统”思想, 又能够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 来富国强兵, 采用了“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的做法, 以“师夷长技以制夷” 为目标, 开展洋务运动, 大规模模仿和学习西
5、方工业化的成果。 为培养洋务活动 所需要的翻译、外交、军事与技术人才, 洋务派共创办语言、军事、技术实业类 洋务学堂30余所, 其中很多都发展成为近代大学。 天津海关道盛宣怀 1895年奏 请光绪皇帝, 于天津创立“北洋西学学堂”, 次年更名为“北洋大学堂” (今 天津大学前身) , 是近代第一所官办大学堂, 与京师大学堂、山西大学堂等成为 清末高等教育的中坚力量。1903年, 建成教学大楼一座 (图1) , 采用了钟塔、 拱廊与柱式的典型手法, 具有明显的西洋古典主义风格。 图1 北洋大学堂教学大楼 (图片来源:天津大学校史馆) 下载原图 图2 京师大学堂数学楼 (摄影:吕博) 下载原图 然
6、而, 维新派认为洋务运动只是“盗西法之虚声, 而沿中土之积弊”, 试图效 法日本明治维新, 在中国政治、经济、教育等领域自上而下推行改革, 以救亡图 存。而维新的办法, 必须从废科举、兴学校做起。其代表人物梁启超明确地提出 “变法之本, 在育人才;人才之兴, 在开学校;学校之立, 在变科举”。 康有为也 向光绪帝指出“为兴学育才之事, 若追亡救火之急, 犹恐其不能以立国也”。 1898年 7月3日, 光绪皇帝批准了总理衙门上奏的筹办京师大学堂并拟开办 详细章程, 筹备建设京师大学堂, 并要求:“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 必须 规模宏远, 始足以隆观听而育人才”。 中国第一所中央直接创办的大学堂
7、正式成 立。1910年, 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成立, 分为经科、法政科、文科、格致科 (理 科) 、农科、工程科、商科等分科, 形成近代真正意义上的综合大学。京师大学 堂初建时校舍设在地安门内马神庙和硕和嘉公主府旧邸, 除保留的银安殿等部 分公主府建筑外, 增建建筑以西式风格为主, 如数学楼 (图2) 。 图3清华学堂入口 (图片来源: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北京近代 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185) 无论洋务派还是维新派, 都将学习西方的高等教育视为改革的突破口, 新建校 园建筑采用西式风格自然顺理成章。 (二) 庚款兴学 美国出于实现在远东的战略目标与维护在华
8、长远利益的考虑, 希望通过兴办教 育扩大在中国青年一代中的影响力。美国国务院远东问题顾问柔克义, 于1904 年底向国务院提交了减免部分拳乱赔款, 资助清国留学美国建议书。在美国 政界高层的支持下, 清政府驻美公使梁诚向海约翰提出“赔款核减”。1907年 12月3日, 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国会中正式提出:“我国宜实力援助中国厉行教育, 使此繁众之国能渐渐融洽于近世之文化。 援助之法, 宜将庚子赔款退赠一半, 俾 中国政府得遣学生来美留学”1。并与次年获得美国国会正式通过。1908年10 月28日, 清政府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袁世凯签署派遣游美学生规程 (草 案) , 其中规定外务部负责创办一所“留
9、美培训学校” (清华学堂) 。时任游 美学务处总办周自齐, 邀请来自纽约的, 顺泰洋行的埃米尔斐士 (Emil Sigmund Fischer) 来承建清华学堂的第一批建筑 (图3, 建筑师不可考) , 该 批建筑采用了青砖、红瓦、法国“孟莎顶”的折衷风格。周怡春任校长后, 力主 建设一个“完全美国式的大学”。他邀请墨菲 (Henry K.Murphy) 及其合伙人丹 纳 (Richard H.Dana, Jr.) 主持了新校园规划, 并设计新校园的主要建筑, 从 规划到建筑都表现出了明显的美式校园的特征, 与清华学堂自身的定位相吻合。 山西大学堂为借助英政府退款而兴建, 由地方政府筹建的“中
10、学专斋”与退款 兴建的“西学专斋”合并而成, 因而建筑表现出明显的中西合璧的特点。 既有新 建的当时全省唯一采用大跨结构的新建筑“礼堂”, 也有红墙黄瓦的“大成 殿”。中学与西学两区建筑依据不同的教学导向具有截然不同的风格特征。“中 学专斋”部分多数建筑采用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形式, 青砖灰瓦, 体现了书院 建筑的特点, 甚至保留了木牌坊作为校门。 “西学专斋”则主要采用了当时带有 明显西方建筑特征的新式风格 (图4) 。 图4 1932 年摄山西大学堂校门及主楼 (图片来源:山西大学校史编纂委员会.山 西大学百年校史M.北京:中华书局, 2002:卷:37) (三) 教会兴学 基督教会与世界大
11、学的发展一直密切相关。 现代大学即起源于有着浓厚宗教背景 的欧洲中世纪大学。 美国教育史学家孟禄 (Paul Monroe) 曾指出16-18世纪“没有哪一个团体像耶稣会那样在教育上发挥了如此重要之作用”。 鸦片战争打开了 封闭的国门, 传教士开始大规模进入中国, 在五个通商口岸开办教会学校。 宗教 与外语、科学技术等知识也随之传入中国。教会认为, 谁掌握了高等教育, 谁就 可能输送更多的人才到社会的各关键部门, 从而扩大基督教在华影响力并影响 中国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 因而不遗余力在华兴办各级学校, 尤其是大学。自 19世纪末, 英美基督教会和罗马天主教会在中国设立的教会大学有 17所。基督
12、 教 (新教) 教会建立的大学主要有燕京大学、齐鲁大学、金陵女子大学、金陵大 学、东吴大学、沪江大学、圣约翰大学、之江大学、福建协和大学、岭南大学、 长沙雅礼大学及湘雅医学院、 武昌文华大学、 华西协和大学、 华南女子文理学院。 天主教教会建立北京辅仁大学、上海震旦大学、天津津沽大学。而同时期国人创 立的大学仅有清政府官方建立的京师大学堂、北洋大学堂与山西大学堂, 以及5 所私人创立的大学。 出于对宗教背景的重视, 部分教会大学采用了源自中世纪大学的学院哥特风格 的建筑形式, 而更多的教会大学倾向于采用更加本土化的建筑形式, 来获得民 众的认同。 “当时许多传教士建筑师都有意识地在各自的建筑设
13、计中, 尽力去或 多或少地表现中国本土式风格, 而不是西方式的风格。怀着教化中国 人、 使他们改变信仰的目的, 他们试图在建筑上奏响一个文化和谐的和弦。 ”2 这些建筑师将西方先进的材料、结构等技术与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结合起来 (图 5) , 创造一种更加和谐的具有地域性与适应性的建筑形式。这种做法促进了中 国传统建筑的复兴。 图5华南女子文理学院中西风格混搭的校园建筑 (图片来源:Erh D, Smalley M, Johnston T.Hallowed Halls:Prostestent Colleges in Old ChinaM.New York:Old China Hand Press
14、, 1998:117) (四) 国府兴学 在近代中国大部分时间内, 社会都处于动荡多变。 无论是北洋军阀割据势力, 国 民党主导的国民政府还是发展中的共产党政权, 都曾努力发展高等教育。 仅曾以 中山大学为名的大学, 民国时期就有五所之多。近代各类政府主导建立的大学, 代表了国人以科教振兴国家的宏图伟愿, 它们不断赶超近代早期建立的教会大 学, 逐渐成为近代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例如, 建在南京的国立第四中山大学, 由东南大学等9所江苏境内的专科以上的学校合并而成, 后更名为国立中央大 学。 图6 东北大学图书馆入口 下载原图 (图片来源:杨廷宝建筑设计作品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
15、83:19) 图7武汉大学旧照 (图片来源:冯天瑜, 陈勇.武大老照片M.武汉:武汉大学出 版社, 2013:53) 图8武汉大学校园狮子山建筑群 (图片来源:冯天瑜, 陈勇.武大老照片M.武 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3:70) 图9南开大学木斋图书馆 (图片来源:南开大学校史编写组.南开大学校史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989:卷头) 东北大学由时任东三省巡阅使与奉天督军的张作霖于 1923年创办, 以“养成硕 学闳才”, “使东北富强, 不受外人侵略”3为目标。初期教学楼仅有一座理 工楼 (俗称大白楼) , 由德国建筑师设计。1928年张学良任校长后, 提出“研 究高深学术, 培
16、养专门人才, 应社会之需要, 谋文化之发展”, “培养专门人 才, 建设新东北, 以促进国家的现代化, 消弭邻邦的野心”4的办学宗旨和目 标, 添购土地 250余亩, 邀请杨廷宝设计扩建校园。 杨廷宝的方案采用了西方古 典学院派规划方法, 通过“十”字形轴线确立校园的基本结构, 并通过一系列 次轴线的转折将校园各个不同部分统一起来。 建筑设计采用了英国都铎哥特式风 格 (图 6, 哥特式和文艺复兴风格的混合与折衷) 。由于沈阳地处关外, 社会传 统文化意识相对淡薄。张学良又希望借中国建筑师之手设计出不同于日本人的、 具有民族主义的新建筑风格。建筑师采用西方建筑样式至少不会引起民众的反 感。杨廷
17、宝尝试在新建筑探索过程中在古典主义基础上与新的艺术风格相融合, 并实现本土化。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以国立武昌中山大学为基础, 组建国立武汉大学。毕业于 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的凯尔斯 (F.H.Kales) 受聘担任武汉大学总建筑师。凯尔 斯采用了传统复兴风格建筑 (图7) , 在中国传统形式基础上大胆创新, 融入了 Rotunda等西方校园特有的设计元素 (图8) , 并采用了最新的建造技术。 (五) 志士兴学 中国近代一些大学, 由立志教育报国的仁人志士所创建。 其中有“救国不忘读书, 读书不忘救国”的马相伯创建的震旦大学院, 有张伯苓创建的南开大学 (图9) , 还有爱国华侨陈嘉庚创建的
18、厦门大学等。陈嘉庚先生于 1919年发出筹办福建 厦门大学附设高等师范学校通告, 指出“专制之积弊未除, 共和之建设未备, 国民之教育未遍, 地方之实业未兴, 此四者欲望其各臻完善, 非有高等教育专 门学识, 不足以躐等而达。吴闽辟处海隅, 地瘠民贫, 莘莘学子, 难造高深者。良以远方留学, 则费重维艰;省内兴办, 而政府难期。长此以往, 吾人岂有自由 幸福之日耶?”。他亲自为厦门大学选定了“背山面海, 风景佳绝”的校址, 并 亲自规划了校园, 建筑一字排开, 面朝大海, 气势磅礴, 体现了设计者博大的 胸襟。 协和医学院是唯一一所主要由国外基金会赞助成立的近代大学, 由美国石 油大王洛克菲勒
19、创建, 美国建筑师古励志与赫士规划设计, 采用了传统复兴风 格。此外还有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在上海创办的德文医学堂, 后由华人接办, 发展为国立同济大学。 二、传统复兴与西式风格之辩 民族风格与西式风格, 本土风格与舶来风格之争始终存在于近代时期的大学校 园建设过程中。 由于对民族建筑文化自信不足, 使得国人常常将追求西式风格等 同于追求先进的科技。这一点在清华学堂、东北大学等很多由国人主导的大学设 计中表现得很明显。 而更多的西方建筑师却反而将传统建筑文化的复兴视为对地 域建筑设计的最好的解答, 在创作第一线努力践行传统复兴的建筑艺术观。 图10赫士规划的协和医学院鸟瞰图 (图片来源:Cody
20、 J F.Building in China:Henry Murphys“Adaptive Architecture, ”19141935M.Hong Kong: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2001:xvii) 周怡春任清华校长后, 认为“在建筑设计上完全采用中国式的风格, 将会带来 大量的制约与局限”, “建造一个使用西方技术和西式风格的房屋, 比建造一 个现代版中式风格的房屋在经济上合理的多”5。这种观点不无道理。大屋顶 下部的空间如果不能很好地利用, 确实是一种经济上的浪费。 中国传统建筑过于 简单的平面与形体组合方式, 对于功能的布置也确实带来很多制约。 在这一
21、思想 主导下, 即使是在雅礼大学设计了传统复兴风格校园的墨菲, 也没能在清华校 园继续推行其传统复兴的校园规划思想。 协和医学院设计初期, 投资方与建筑师、学校与公众间进行了激烈的风格之争。 清华周怡春校长一派, 依然坚持认为现代化的医院建筑容纳着最新的西式医学 教育理念, 应该采用西式风格在建筑的建造中展示最新的文明理念。 而古物陈列 所所长金绍城一派认为宜采用传统建筑形式, 调整它以适应现代功能需求。 建筑 师古励志从建筑设计的角度认为, 中国传统建筑特点在于其屋顶, 大屋顶用在 现代医院建筑中会遇到通风、 防火等很多问题, 大幅度出挑的屋檐还会影响顶层 房间的采光。 中国传统建筑多为单层
22、, 将大屋顶移植到多层建筑上会引起比例失 调的问题, 而且增加大屋顶会徒增造价。 投资方则认为要使西方医学被国人接受, 并不与本土中医学传统发生剧烈的冲突, 就要表达对于中国传统的尊重, 使其 成为中国文明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 建筑形式则是一种重要的可以借助的表达工 具。 对于文化价值层面的考虑最终战胜了对技术与经济的考虑, 复古主义获得了 胜利, 医学院建成了一座宫殿般的校园建筑群体 (图10) 。小洛克菲勒在协和 医学院落成典礼上致辞时说道:“在绘制医学院诸建筑及医院时, 于室内是必须要遵循西方设计和安排, 以便满足现代科学医学执业之要求。 然而在这同时, 我 们也尽其可能在不增加花费之下
23、, 审慎地寻求室内机能性与中国建筑外貌之美 丽线条及装饰, 特别是其高度、屋顶和装饰相结合。我们之所以如此做, 是想让 使用如此设计建造之建筑的中国老百姓得以一种宾至如归之感觉并且也是 我们对中国建筑之最好部分欣赏之最诚挚表现”6。时任民国总统的徐世昌认 为建筑群采用中国传统风格“有尊严和美丽”, 实现了“宾至如归”的设计初 衷。美国驻华大使莱茵什在向美国国务卿汇报此事的信中也认可这种做法, “采 用中国建筑风格是对于中国艺术的表彰。对此中国人表示了非常的赞赏。而他们 正需要这样的鼓励来使他们不要抛弃他们宝贵的艺术传统而试图通过采用西方 形式来得到认可, 模仿西方往往只会产生不自然的结果”7。
24、 图11沪江大学大礼堂 (思魏堂) 原貌 (图片来 源:http:/ . 教会大学出于传播基督教本身的考虑, 选择与基督教本身相适合的建筑形式是 最直接的做法。 学院哥特风格, 是一种随着中世纪大学诞生于欧洲, 并广泛影响 到欧美早期大学建设的, 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校园建筑风格。天津新学大书院、 东吴大学、齐鲁大学、之江大学、圣约翰大学等都有全部或部分采用。沪江大学 更是中国近代学院哥特风格校园的代表作品 (图11) 。由于教会是随着侵略和 不平等条约逐步实现合法化并大规模进入中国的, 这必然会引起中国民众的抵 触心理。 为了维护在华传教的利益, 各国教会都尝试改变传教手法, 或扩大教会 慈善
25、事业等方式来努力弥合教会与中国民众之间的裂痕, 更大地表明其“中国 化”的基本态度, 获得公众认同。建筑是最容易影响普通民众的文化符号之一, 教会大学也乐于借助这一媒介来表达自身的立场。 司徒雷登建设燕京大学时, 提 出“我要使燕京大学在气氛和影响上彻底的基督化, 而同时甚至又要不使人看 出它是传教运动的一部分”8这一目标。“我们从一开始就决定按照中国的建 筑形式来建造校舍, 室外设计了优美的飞檐和华丽的彩色图案 (图 12) , 而主 体结构则完全是钢筋混凝土的, 并配以现代化的照明、取暖和管道设施。这样, 校舍本身就象征着我们办学的目的就是要保存中国最优秀的文化遗产。”9正 是这些建校理念
26、的支撑, 墨菲才能够完成其杰出的传统复兴风格校园规划作品, 将西方先进的材料、 结构等技术与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结合起来, 创造一种更加和 谐的具有地域性与适应性的建筑形式。 图12燕京大学贝公楼原貌 (图片来 源:http:/divdl.library.yale.edu/ydlchina/images/RG011-420-5911-6402. jpg) . 图13金陵女子大学第 100号楼 (摄影:吕博) 图14 1936 年杨廷宝规划的四川大学校区 (图片来源: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 杨廷宝建筑设计作品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3:108) 金陵女子大学的创建者德本康夫人, 选择
27、传统复兴风格, 主要是出自对于中国 建筑艺术的热爱。德本康夫人对金陵女子大学最初成立时曾租用的“李鸿章花 园”中高品质的中式建筑赞美不已, “很欣赏绣花巷临时校址的古典房屋样 式”, “主张按中国古典建筑形式设计和规划校园, 在未来的新校址上继续保 持和体现校园原有的建筑风格”10 (图13) 。她在给建筑师墨菲的信中写到 “就我个人而言, 如果我们选择中国传统样式, 那我希望它们应不光有大屋顶, 屋顶之下的东西也是中国风格的”。 这些源自不同目的风格之辩, 使得西式风格与传统风格在近代中国大学建设中 各自展现其不同的魅力。 西式风格与中式风格, 或对照中共存, 或彼此相互交融, 塑造出不同于
28、历史上任何时期, 不同于世界其他地区的丰富的大学校园设计成 果。 三、中西建筑群体规划思想的融合 中国古代书院规划的典型特征是“即庙立学”, 自宋代成定制起至清末未有根 本的变动。 这一规划格局的根源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教育中的儒学基因, 将祭祀孔 子的建筑群与教学建筑群并列设置。 清末“庙学布局”受到根本性的冲击, 无法 满足西方大学的现代化教育的功能需求。 故而新建校园在规划结构上, 更大程度 地借鉴了西方大学的规划思想。 中国传统建筑群体规划的主要特征是院落空间依轴线作多层次的纵深布局, 以 形成起承转合的空间序列。其规划思想是近代大学校园规划思想的主要来源之 一。1936 年蒋介石亲自批准
29、建设, 由杨廷宝先生规划的国立四川大学皇城校区 规划 (图 14, 未实施) , 以原有皇城与王府的建筑文脉为基础, 将古城和皇宫 轴线与校园轴线结合起来, 中式院落布局形成一幅宏伟的宫殿式构图。 古励志和 赫士规划的协和医学院, 也是一座美丽的传统宫殿建筑群。 近代大学校园规划思想的另一重要来源, 是当时流行于美国的“草陌式” (Mall式) 校园规划。这一规划结构始自托马斯杰弗逊 (Thomas Jefferson) 规划的弗吉尼亚大学。其主要特点是校园中央为一开敞的矩形草坪。建筑三面围 合中央草坪, 矩形短边处为校园的核心建筑, 其他教学建筑沿两个长边依次展 开, 形成中轴对称的空间,
30、草坪的另一短边开敞。 这一被称为“学术村”的大学校园规划布局, 开敞明亮、简明有序、严肃宏伟, 具有沿轴线不断生长的特性, 在美国大学规划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芝加哥帕金斯事务所 (Perkins Fellows有些则将传统建筑群体规划中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引入到 大学校园中, 发展成为复合轴线与多重绿地空间组合的校园空间, 将草陌式校 园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墨菲设计的雅礼大学、金陵女子大学 (图 17) 、燕京 大学, 都是将不同方向的开敞或封闭的草陌式院落, 通过轴线组织成为有序列 的庭院空间, 将传统宫殿式布局与美式校园规划布局, 成功结合起来。 四、近代大学校园建筑师 中国古代建筑师更多
31、体现出工匠的属性, 其技艺的传承主要通过师承或在宗族 体系内完成, 并未建立完善的建筑师培养体系。 关于现代化的校园如何设计, 本 土设计师并无经验, 亦无定例可循。 而对于传统建筑形式, 如大屋顶建筑, 如何 与现代建筑技术和使用功能相结合的问题, 也缺乏设计经验。 习惯了按照法式与 则例工作的中国建筑匠人, 无法完成设计当时最先进大学校园的任务。 从业主角 度来看, 也普遍存在借鉴西方文明的一种冲动, 希望由有经验的建筑师来设计 最现代化的校园。教会则会倾向于选择由西方熟悉教会大学设计的建筑师来设 计。因而早期近代大学设计作品, 多由西方建筑师主导规划与设计。例如, 京师 大学堂分科大学邀
32、请真水英夫担任技师主持设计, 是因其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 分科大学建筑学科, 任日本驻华使馆建筑师时, 曾主持设计与建造北京日本公 使馆新馆。当时日本文化对于中国的影响力处于高峰期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在 美、日设计了多所校园的美国建筑师亨利墨菲 (Henry Killam Murphy) , 对 中国近代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 尤其是大学校园规划做出过杰出的贡献, 主持 了雅礼大学、清华学堂、燕京大学 (图18) 、金陵女子大学、铭贤学院等多所 校园设计, 推行传统复兴的建筑设计风格。美国建筑师古励志 (Charles A.Coolidge) 与赫士 (Hurry Hussey) 先后主持了协和医
33、学院的规划与建筑设 计, 留下精彩的校园设计作品。美国纽约斯道顿建筑事务所 (Stoughton或将塔楼与建筑结合布置, 如东吴大 学的孙堂、 金陵大学的北大楼等, 常将钟楼以中国传统建筑符号装饰, 将十字坡 顶等安放于塔楼顶部, 几乎创造了一种新的中式建筑造型。 中国近代大学与欧洲中世纪大学、 美国早期大学不同, 并非经历数百年历史积淀 形成。 中国近代大学校园多一次规划设计, 短期建成, 风格更加统一, 规划感更 强。 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 使中国近代大学从规划结构到建筑艺术, 都表现出中 西文化交融并置的特点。 这一特点不同于世界其他地区, 也不同于中国历史上任 何一个时期。 正是这一特
34、征, 使得近代大学成为中国教育建筑发展史上宝贵的艺 术财富。 图21雅礼大学学生宿舍 (图片来 源:http:/ 图22清华大学礼堂 (摄影:吕博) 图23中央大学大礼堂 (图片来 源:http:/ a56336594.jpg) 参考文献 1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清华大学九十年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3. 2郭伟杰.谱写一首和谐的乐章外国传教士和“中国风格”的建筑, 19111949 年M/刘东.中国学术 (第十三辑)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68. 3东北大学史志编研室.东北大学史迹画卷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 2011:2. 4http:/ 5墨菲与“中国古典建筑复兴
35、”以金陵女子大学为例J.建筑师, 2010 (4) :87. 6校园建筑塑造的历史丰碑复古主义经典建筑协和医科大学J.中华民居, 2011 (11) :97. 7冯晋.北京协和医学院的设计与建造历史拾遗M/张复合.中国近代建筑研 究与保护 (五)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763. 8美司徒雷登.在华五十年:司徒雷登回忆录M.程宗家, 译.北京:北京出版 社, 1982:66. 9美司徒雷登.在华五十年:司徒雷登回忆录M.程宗家, 译.北京:北京出版 社, 1982:66. 10张连红.金陵女子大学校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29. 注释 (1) (1) 除文中涉及三个学制之外, 还有壬寅学制 (1902, 颁布后未正式实施) 与戊辰学制 (1928 年, 对于壬戌学制的修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