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 19 第一篇 概论 第一章 地图 地图的基本特性: 1. 地图平面与地球曲面之间的矛盾 构成了地图的数学基础; 2. 缩小、简化了的地图表象与实地复杂现象之间的矛盾 构成了地图的地理基础。 地图的现代特性: 1. 地图表现形式的多样化(数字地图、电子地图、多媒体电子地图) 2. 地图作为客观世界模型的特性 3. 地图信息的多维动态特性 地图的定义 : 地图是根据数学方法确定的构成地图数学基础的 数学法则 和构成地图内容的地理基础的 制图综合法则 记录空间地理环境信息的 载体 ,是传递空间地理环境信息的 工具 ,它能反映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多维信息、空间分布、组合、联系和制约其在时空中
2、的变化和发展。 地图的基本内容: 1. 数学内容 :坐标网、地图比例尺、测量控制点; 2. 地理要素 :自然地理要素:水系、地貌、植被;社会经济要素:居民地、交通运输网、境界及行政中心、经济标志;其他如科学、文化、卫生、历史等标志; 3. 辅助要素(图廓外要素) :读图工具(图例、比例尺、坡度尺、三北方向图、图幅接合表、政治行政区划略图);参考资料(编图及出版单位、成图时间、地图投影等信息)。 地图分类: 2 / 19 1. 按主题内容分: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 2. 按比例尺:大比例 尺(大于或等于 1:10 万)、中比例尺( 1:25 万, 1:50 万)、小比例尺( 1:100 万) 3.
3、按制图区域:全球地图、大洲大洋地图、国家、行政区划等 4. 用途:军用和民用 5. 使用方式:桌上用 图 、挂图、野外用图 6. 出版方式:单幅图和地图集 7. 印刷色数:单色图和多色图 8. 存储介质:纸质地图、胶片地图、丝绸地图、数字地图、电子地图 地图的功能: 1. 地图的 模拟功能 2. 地图的 信息负载功能 3. 地图的 信息传递功能 (制图者【信息发送者】把对客观世界【制图对象】的认识加以选择、分类、简化等信息加工,经过符号化【编码】制成地图;通过地图【通道】将信息传递给用图者【信息接受者】;用图者经过符号识别【译码】,同时通过对地图的分析和解译,形成对客观世界【制图对象】的认识,
4、并用于指导行动) 4. 地图的 认知功能 第二章 地图学 地图学的现代特征及定义: 1. 跨学科特征 2. 信息传输特征 3 / 19 3. 模型化特征 4. 高技术特征 地图学定义 :地图学是一门研究利用 地图图形或数字化方式 科学地、抽象概括地反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种现象的 空间分布、相互联系、空间关系及其动态变化 ,并对地理环境空间信息进行 数据获取、智能抽象、存储、管理、分析、处理和可视化 , 以图形或数字方式 传输 地理空间环境信息的科学与技术 。 现代地图学科学体系框架 : 1. 理论地图学 :包括 基础理论 (地图空间认知、地图信息传输); 应用理论 (地图模型、地图感受、地图符
5、号学、地学信息图谱、空间数据不确定性、空间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地图学史 (世界和中国地图学史); 2. 地图(地理)信息工程学 :包括 地图数据库建立与更新 (地图数据库设计与建立、更新);地图制图系统 (机助地图设计、多源多比例尺数据处理与融合、数字地图制图综合、数字地图出版 原图生成); 地图电子出版系统 (地图印前编辑、地图出版); 地理信息系统( GIS 设计、 GIS 软件工程、 GIS 应用系统、地理环境虚拟现实系统); 3. 应用地图学 :包括 CIS 应用(纸质地图应用、数字地图应用); GIS 在各领域应用; VRS在各领域应用。 地图学现状及发展趋势 : 目前,地图学的理
6、论创新正在深化和扩展,地图制图技术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发展, 地图制图与出版的数字化与一体化 已成为地图生产的基本技术和手段;国家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基本建成,空间数据的多尺度表达与自动制图综合研究 有了突破性进展;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正在向 实用 化 方向推进,空间信息可视化与虚拟现实技术取得了实用性成果。 趋势: 模拟地图向数字地图的转移、制图向制图与用图并重转移、品种单一向产品多样化转4 / 19 移;信息传输向地理信息深加工转移;二维静态地图向三维动态地图转移;地图产业化 。 第二篇 地图数学基础 第三章 地图投影的基本原理 主方向和变形椭圆: 在地球椭球面或球面上,过一点的一组互相正交的方
7、向,投影在平面上由于投影变形,一般不能保持正交,但总有一组正交方向投影后仍然正交,我们称此二方向为主方向;其性质:投影后仍然正交、投影后具有最大长度比 a,最小长度比 b。 地球表面上一无穷小的圆投影在平面上一般被描写为一无穷小椭圆,这个椭圆是由于投影变形引起的,故称为变形椭圆。它是由法国数学家蒂索( Tissot)提出的,又称蒂索曲线或蒂索指线。其半径长度、面积、扁平程度的变化可以生动地反映投影的长度、面积和角度变形。 地图投影分类 : 1. 按投影变形性质分:等角投影(地形图、航空航海图),其面积变形大;等面积投影(政区图、经济图);任意投影(三种变形同时存在,其中包含等距离投影) 2.
8、按正轴投影经纬线形状分类:方位投影、圆柱投影、圆锥投影(其中又可分为相切相割,正方位斜方位横方位) 对于一种地图投影,完整的命名应考虑:地图投影性质(等角、等面积、任意);地球椭球体与投影面的相对位置(正轴、横轴、斜轴);地球椭球体与投影面的相互关系(相切、相割);投影面的类型(方位、圆柱、圆锥)。例如,斜轴等面积方位投影。 5 / 19 第四章 常用的几类地图投影 墨卡托投影(等角正圆柱投影): 等角正切圆柱投影中,赤道没有变形,随着纬度升高,变形迅速增大。 等角正割圆柱投影中,两标准纬线上无变形;两标准纬线之间负向变形,以外正向变形,离标准纬线越远变形越大。 切投影仅适合制作赤道附近沿纬线
9、延伸地区的地图,割投影适合制作沿纬 线延伸的地图,如标准纬线选择恰当,变形可以比切投影减少一半,二者均不适合做高纬地图。 墨卡托投影广泛用于海图,主要是由于等角航线投影成直线的特性。 等角航线( loxodrome):是地球面上一条与所有经线相交成等方位角的曲线,又名恒向线、斜航线。 正圆锥投影 : 在同一纬线上各点的变形相等,故等变形线的形状是与纬线一致的同心圆弧,所以正圆锥投影适合制作沿纬线延伸的中纬度地区的地图。我国 1:100 万地形图采用等角圆锥投影( lambert,正轴等角割圆锥投影)。 6 / 19 高斯克吕格投影( TM 投影): 变形均为正向,中央 经线投影后不变形,在同一
10、纬线上长度比随经差增大而增大;在同一 经 线上,长度比随纬度减小而增大,赤道处为最大。长度比主要取决于经 差 。等变形线是近似平行于中央经线的直线。 通用横墨卡托投影( UTM) :横轴等角割圆柱投影,投影后两条割线上没有变形,中央经线上长度比为 0.996。 UTM 与 TM 没有实质性差别,改善了 TM 在低纬度地区的变形。 第五章 地图数学基础设计和地图投影变换 投影变换 :实现由一种地图投影点的坐标变换为另一种地图投影点的坐标,通常由 解析变换法和数值变换法 等。 解析变换法: 反解变换 (先求出原始地图投影点的地理坐 标,再带入新投影公式求解); 正解变换法 (直接求两个直角坐标系之
11、间的关系); 数值变换法: 在不易求得转换参数的情况下 ,利用两个投影平面间互相对应的若干离散点,7 / 19 根据 数值逼近 的理论和方法来建立 两个投影间的关系式 。地图投影数值变换属二元函数的逼近范畴,面临一系列的理论与实际问题,其核心是变换的精度和稳定性。影响数值变换精度和稳定性的因素很多,而且这些因素互相关联,具有不确定性。其中,逼近多项式的构造及幂次、变换区域大小、共同点分布情况、线性方程组的求解方法是主要影响因素。 第三篇 地图内容要素表示方法 第六章 地图信息源及其处理 地图数据(信息源)的种类有哪些?分别起什么样的作用? 1. 地图资料:地形图和各种专题地图。地形图( 7 种
12、国家系列比例尺地图)内容完备精度高,是新编地图质量的保障,一般用作编图的基本底图资料;专题地图强调特征表达的详细而真实,能满足各种专门用途的要求,可作为编制同类专题地图的参考底图和编制普通地图时表达专题要素的依据; 2. 影像资料:包括航空像片、卫星影像、地面实体纹理,用于直接测制大比例尺地图和各种比例尺地图的更新; 3. 统计资料:各级政府各部门的统计资料,是统计地图的基本依据; 4. 文字资料:地理考察资料,有对制图目标详细 具体的描述。各种区划资料,附有各种专题信息和专题图。政府报告和报刊消息,表明重要事件位置、等级、特征和变化。各种地理学文献,是了解制图区域地理情况的良好依据。 地图资
13、料处理的步骤: 1. 地图资料的整合: 整合的要求:比例尺和投影适合新编图的要求,内容满足新编图的要求,资料现势性强,8 / 19 地理适应性好,精度可靠,使用方便。 整合的内容:资料数据的裁切和拼接,地图投影比例尺的转换,不同符号系统之间的转换处理,量度单位之间的转换处理,数据编码和格式的转换,数据的分类分级处理,资料图比例尺和新编图比例尺相差较大时的标描处理,地图内容的更新和专题内容的转绘处理等等。 整合方法:标描(相当于人工制图综合),转绘(利用经纬线,将资料图上的新内容转绘到地图底图上),扫描矢量化,投影、坐标系、数据格式转换。 2. 地图资料的分类分级 分类和分级是为了便于描述和表示
14、(包括语言表述和可视化)制图物体和现象,它的结果是将大量的个体压缩成少量群类。 分级的 原则是在满足精度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分级数。级内的数据差异尽可能小,级间的差异尽可能大,级间必须有数据,一个数据只出现在一个级别中。尽可能采用规则变化的分级界限。比如等间隔分级法等等。 第七章 地图符号设计 贝尔廷视觉变量理论包括哪些内容? J.Bertin 提出的六个视觉变量为:形状、尺寸、方向、亮度、密度和色彩。 形状变量:是点状符号和线状符号最重要的构图因素,面状符号无形状变量,因为面状符号的轮廓差异是由制图现象本身所决定的,与符号设计无关。 尺寸变量:点状符号的大小变化,线状符号的粗细、点线的点
15、子大小,点 之间的间隔等。面状符号无尺寸变化。 方向变量:点符号或组成线面符号的点方向的改变,并不是所有符号都含有方向变量。 9 / 19 亮度变量:指点线面符号所包含的内部区域亮度的变化。 密度变量:指保持亮度不变,即黑白对比度不变的情况下改变像素的尺寸及数量。 色彩变量:主要指点状符号和线状符号的色相变化,以及面状符号的色相和饱和度。 其他理论还包括纹理、结构、图案的方向、排列等等。 视觉变量与视觉感知之间的关系: 视觉变量提供了符号辨认的基础,各种视觉变量引起的心理反映不同,产生了不同的感受效果。 1. 整体感和差异感 :整体感通过视 觉变量之间的差异和构图完整性来实现,差异感通过多个符
16、号各部分的差异体现。要根据地图用途和主题,表达和谐的视觉感受和分类、分级效果; 2. 等级感 :主要用尺寸、明度表达一种有序的级别感觉; 3. 数量感 :从图形对比中获得具体差值的感受效果; 4. 质量感 :通过形状、颜色和机构产生不同类别的感知效果; 5. 动态感 :一些视觉变量有规律的排列和变化引导视线产生运动感觉; 6. 立体感 :通过恰当的构图手段使图形产生三维空间的视觉效果,包括线性透视、结构级差、光线变化、色彩空间透视。 地图符号的功能和设计方法、步骤: 1. 地图符号是地理空间信息的载体和传递的手段; 2. 地图符号构成的符号模型,可以对地理空间进行不同程度的抽象、概括和简化,并
17、不受比例尺的限制,使可视化结果清晰易读; 3. 地图符号赋予可视化极大的表现力; 4. 地图符号能再现客体的空间模型,或者给难以表达的现象建立构想模型; 10 / 19 5. 能提高地图的应用效果。 地图符号的设计要求具有可定位性、概括性、易感受性、组合性、逻辑性和系统性。 设计步骤: 1.根据地图用途,确定地图表达的内容,并区分出内容表达的层次; 2.分析所收集到的地图资料,拟定分类分级原则,确定相应的符号类型、采用的视觉变量及其组合效果;3.进行符号的具体设计; 4.进行符号的局部试验; 5.进行符号修改,并制作相应的样图再进行试验; 6.符号的再修改及整体协调、艺术加工,形成符号系统。
18、第八章 地图整体效果设计 格式塔原则对图形组织的规律是什么? 格式塔心理学诞生于 1912 年,原意为形态、造型,即具有不同部分分离特性的有机整体,中文通常译为 “ 完形 ” ,普通应用于哲学、美学和科学的任何领域。 格式塔对图形组织规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图形与背景、接近性、连续性、完整和闭合倾向、相似性和简洁律。 对地图设计理论的影响: 1. 轮廓与主观轮廓 :真实的轮廓由线条闭合实现,没有封闭的图形自求成一个 “ 封闭 ” 图形的趋势,即是主观轮廓 2.恒常性 :在地图上依靠知觉恒常性增强了读图的能力; 3.目标 与背景 :产生目标与背景的构图原则有:类别感受原则、尺寸感受原则、邻近度原则
19、、内部类同性原则和对比原则; 4.视错觉 。 色彩的三属性及其性质? 色彩的三属性即色相、明度和饱和度。 色相也 称 色别,指色与色的区别,色别是颜色最基本的 特征,是由光的成分决定的; 明度:指颜色的明暗、深浅,通常用反光率表示明度的大小; 饱和度:色的纯度,含色成分越大,饱和度越大;消色成分越大,饱和度越小。明度改变饱11 / 19 和度随之改变,明度适中时饱和度最大,过高或过低时饱和度都减小。 色彩能够带来前进感和后退感、对比感和冷暖感等视觉感受,能提高地图的视觉感受和传输效果;具有使图形符号简化和要素清晰的功能;可以提高地图的 艺术 价值。 地图符号的色彩设计: 点状符号:利用不同色相
20、表示现象的类别即质量差异;色彩应与地物的固有色相似,便于读者引起联想;考虑地图用途的要求;色 彩面积应与饱和度成反比; 线状符号:利用色彩对比,表达主次要素,达到图面层次分明、清晰易读;利用不同色相表示制图现象的质量差异;利用色彩的深浅即色彩的饱和度变化表示专题要素的发展动态; 面状符号:反映现象质量特征时应尽量符合自然色彩;反映数量特征,应利用饱和度变化或冷暖色变化进行设色;起衬托作用的底色,要求颜色较淡。 第九章 普通地图内容表示方法 自然要素的表示方法 : 水系 :海岸线通常以蓝色实线表示,低潮线用虚线概略绘出。在海岸线以上的沿岸地带,主要通过等高线或地貌符号表示。海底地貌常用水深注记、
21、等深线、分层设色和 晕渲等。陆上水系,通常用蓝色的不依比例的单线和依比例的双线表示河流,用蓝色实线或虚线轮廓,再配以蓝紫色不同面色区分湖泊水质表示湖泊等。 地貌 : 等高线法:包括首曲线(基本等高线,基本等高距由零点起算,通常用细实线描绘);计曲线(加粗等高线,每个四条基本等高线绘制一条计曲线);间曲线(半距)及助曲线(四分之一等高距); 分层设色法:以等高线为基础,在等高线所限定的高程梯级内,设以有规律的颜色; 12 / 19 晕滃法:对光影在地面上的分布规律进行归纳总结,在地图平面上用不同色调的浓淡表示全部光影变幻,获得图上地貌起伏立体感的方法。实质是光影立体效果在地图上的应用。 另外还有
22、利用仿真和虚拟现实表示地貌。 土质和植被 社会经济要素的表示方法 :主要包括居民地、交通网和境界。 第十章 专题地图内容表示方法 专题要素的表示方法 : 1. 定点符号法 :用以定点位的点状符号表示呈点状分布的专题要素各方面特征的表示方法。符号的形状、色彩和尺寸等视觉变量可以表示专题要素的分布、内部结构、数量和质量特征。 2. 线状符号法 :用来表示呈线状或带状延伸的专题要素的一种方法。可以用色彩和形状表示专题要素的质量特征,也可以反映不同时间的变化,但一般不表示专题要素的数量特征。 3. 质底法 :是把全制图区域按照专题现象的某种指标划分区域或各类型的分布范围,在各界限范围内凃以颜色或填充晕
23、线、花纹、注记,以显示 连续而布满全制图区域的现象的质的差别 ,又名质别法,常用于地质图、地貌图、植被图、土地利用图等。 4. 等值线法 :利用一组的等值线表示制图现象分布特征的方法。其适宜表示连续分布而又逐渐变化的现象,对于离散分布而逐渐变化的现象,通过统计处理也可以用等 值线表示;既可反映现象的强度,还可反映随着时间变化的现象;等值线的数量指标需要是同一性质的,且间隔最好保持一定常数;在一幅地图上,可以同时表示两三种等值线系统。 5. 范围法 :是用面状符号在地图上表示某专题要素在制图区域内 间断而成片的分布范围和13 / 19 状况 ,如森林分布,又称面积法。区域范围界限的确定一般是根据
24、实际分布范围而定,且界限有精确和概括之分。 6. 点值法 :即用一定数值的大小相等、形状相同的点,反映某要素的分布范围、数量特征和密度变化。如人口、动物分布等。 7. 动线法 :用箭形符号的不同宽窄来显示地图要素的移动方向、路线及其 数量和质量特征。 8. 等值区域法 :以一定区划为单位,根据各区划内某专题要素的数量平均值进行分级,通过面状符号的设计表示该要素在不同区域内的差别的方法。实质就是用 面状符号表示要素的分级特征 ,具体地说就是用面状符号的色彩或图案表示分级的各等值区域,通过色相的同色或相近色的亮度变化以及晕线的疏密变化,反映现象的强度变化,而且要有等级感受效果。 9. 分区统计图表
25、法 :以一定区划为单位, 用统计图表表示各区划单位内地图要素的数量和结构的方法 。是一种非精确的制图表示法,属统计制图的一种。 其他方法还有: 10. 金字塔图表法 :由表示不同现 象或同一现象的不同级别数值的水平柱叠加组成的图表,常用于表示不同年龄段的人口数,其形状一般呈下大上小,形似金字塔,故称金字塔图表。 11. 三角形图表法 :根据各个区划单位(一般是行政区划单元)某现象内部构成的不同比值,通过图例区分出不同的类别,然后用类似质底法的形式表示出来。 因为表示内部构成的指标只能分为三类,故称三角形图表法。 其他还有线状图表(如柱状图)、放射线图表、圆(扇)形图表、等值图块图表等。 14
26、/ 19 第十一章 专用地图的特点及其表示方法 第四篇 地图内容的制图综合 第十二章 制图综合的基本理论 制图综合概念及在数字制图环境下的变化: 制 图综合 是在地图用途、地图比例尺和制图区域地理特点等条件下,通过对地图内容的 选取、化简、概括和关系协调 ,建立起能反映区域对规律和特点的 新的地图模型 的一种制图方法。 数字环境下的制图综合 ,已经不局限于仅仅对地图要素进行选取、化简和关系处理。已由可视化的地图图形的处理拓展为用数字化方式描述地理要素(现象)空间分布和相互关系的数据处理,目的是 根据需求,获取相应比例尺或分辨率的地理空间信息的主要的、本质的特征 ,进行空间分析或可视化显示,这就
27、是 地理信息的综合,实质是空间数据库的综合,更侧重于GIS 环境下空间数据的多尺度表达和显示的问题 。这种变化体现在: 1. 制图综合 内容的变化 :体现在数据集成、数据表达(实时综合)、数据分析、数据库、信息传输、视觉阅读的综合; 2. 制图综合 模式和方法的变化 :由 传统制图综合方法转化为“综合算子” 。(算子的选择表面空间数据的制图综合已经不局限于地图的制作,几乎面对需要综合的所有空间数据处理任务,高俊)。制图综合也在向智 能化发展 ,目前已有的研究有: 面向信息的综合方法、神经元网络、面向滤波的综合、分形学方法、启发式综合方法、小波分析方法、专家系统、人机智能交互等方法 ; 3. 制
28、图综合中比例尺概念的变化:在数字地图的多尺度表达中不存在目标比例尺,通常所15 / 19 说的数字地图的比例尺是指数字地图采用的数据源的比例尺,主要表明地图数据的精度。 现状 :基于目前自动综合的技术还不能满足实际 GIS 和地图制作的要求,大多数国家,仍是按多 级比例尺建库 ,用相应的软件实现多比例尺层次间数据的“无极”过度。随着自动综合技术的发展和完善,比较好的模式是建立底层数据库后用数据自动综合的方法实现 同一数据库的多分辨率表示。 【数字地图制图综合的 人机协同系统 将是当前唯一可选之路】 从 主导数据库 中抽取重要的和相关的空间信息 以预定的比例尺 将其表示在缩小了的地图空间上,这个
29、过程就是 自动综合 。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由于综合的复杂性和困难性,在不依比例尺数据库无法完全实现的情况下,目前可能的途径只能是根据主导数据库,通过自动综合(而非手工综合后经数据采集)的手段,得到满足不同尺度需要的新数据库。 制图综合的基本方法: 1. 选取 :基本选取方法有:按分界尺度选取、按定额指标选取(回归模型和方根模型)、按地物等级选取、按地物 综合区选取;组合选取方法有按定额指标和地物等级的组合选取和按定额指标和分界尺度的组合选取。 2. 化简 :包括外部轮廓和内部结构的化简,方法有删除、夸大、合并和分割。 3. 概括 :包括质量和数量概括,方法有等级合并、概念转换和图形转换。 4.
30、 位移 :一般原则是保证重要物体位置准确,移动次要物体;特殊情况下,要考虑地区特点、各要素制约关系、图形特征、移位难易等条件。 16 / 19 第十三章 地图内容各要素制图综合 第五篇 现代地图制图的技术方法 第十四章 数字地图与地图数据库 第十五章 数字地图制图技术与方法 数字地图制图概念及优势: 数字地图 :是虚地图的一种,它是 一组地理空间数 据的集合 ,即按照一定的 地理框架组合的 ,带有确定坐标和属性标志的 ,描述地理要素和现象的离散数据。可以分为矢量数字地图、栅格数字地图、数字地面高程模型和数字正射影像四种。 数字地图制图 是以计算机科学和地图制图学的理论为基础,在一定硬件设备和相
31、应软件系统支持下,重点研究和解决地图空间数据的获取、变换、存储、管理和图形输出等问题的理论和技术。它的任务是 采用数字化技术进行地图生产和制作,并建立一定形式的地图数据库以及为地理信息系统提供基础地理信息。 数字地图制图要解决三个主要问题: 1.对连续的地图内容数字化,以便计算 机读取和识别;2.对数字形式的地图数据进行一系列的加工处理,形成一定形式的数字地图产品,或构成地图数据库; 3.把数字地图有关的内容转换成可阅读的地图图形。这种 由图形到数字,再由数字变为图形的变换过程就是数字地图制图的实质 。 数字地图的优势: 1. 易于存储,并保证存储过程不变形,从而提高了使用精度; 2. 易于编
32、辑、修改和更新,增加了地图的适应性、实用性和用户的广泛性; 3. 不仅减轻了制图人员的劳动强度,而且减少了制图过程中由于制图人员的主观随意性而17 / 19 产生的偏差,为地图制图进一步 标准化、规范化 铺平了道路; 4. 采用先进的 激光胶片输出设备和成图一体化技术 ,可以提高成图速度,缩短成图周期,改进了制图和制印的工作流程; 5. 增加了地图品种,拓宽了服务领域。 数字地图制图的流程: 1. 数据的处理和编辑:处理包括预处理(如图幅定向、几何纠正、投影变换、比例尺变换、格式变换、数据匹配、数据压缩等,目的是消除数据错误和误差,保证数据的正确性和规范性)、符号化处理和应用处理。地图数据编辑
33、是指用于地图数据修改的一类操作,如增加、删除、合并、移位和替换等。 2. 地图数据的符号化:编程法(将地图符号分解为基本图元,然后通过编程的方法调用绘制这些图元的函数,由图元的组合来实现地图符号的绘制);信息块法(用人工的方法将要绘制的符号离散成数字信息,用统一的结构和方法进行描述,存放在数据文件中,一个符号构成一个信息块,绘图时通过程序处理信息块);交互设计法(为用户提供一系列图形元素绘制工具【类似 ArcGIS 的符号库制作】)。 3. 数字化生产与出版:地图总体设计与资料分析、数据采集或从现有数据库中提取数据、地图内容符号化、图形编辑修改和地图内容更新、绘图检查、地图出版处理与印刷。 地
34、图总体设计与资料分析 数据采集或从数据库中提取数据 地图内容符号化 图形编辑修改和地图内容更新 绘图检查 地图出版处理与印刷 第十六章 多媒体电子地图与互联网地图 电子地图及特点: 是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利用数字地图制图技术形成的地图新品种,它以数字地图数据为基础,采用多媒体技术显示地图数据的可视化产品。可以存放在硬盘,18 / 19 CD-ROM,DVD-ROM 等数字存储介质上。电子地图与数字地图的联系和区别在于:数字地图是电子地图的数据基础,电子地图是数字地图在计算机屏幕上符号化的地图。 特点主要有: 1.动态性(时间 维和动态闪烁效果等); 2.交互性; 3.无极缩放与载负量自
35、动调整; 4.超媒体集成性 。电子地图也在向着 三维显示、虚拟现实、可进入 的空间地理环境方向发展。 电子地图制作 : 1. 界面设计:包括界面的形式设计、界面的布局设计和显示设计; 2. 符号与注记设计:基础地理底图符号应尽可能与纸质地图符号保持一定的联系;符号设计要精确、清晰和形象;符号与注记的设计要体现逻辑性和协调性;符号的尺寸设计要考虑视距和屏幕分辨率因素;用闪烁来强调重点要素; 3. 色彩设计:利用色彩来表示要素数量和质量的特征;符号的设色应尽量使用习惯用色;界面设色, 体现协调性美观性和生动性;面状符号或背景色的设色,设置合适的亮度和饱和度;点状符号和线状符号设色,常以较强烈的色彩
36、表示,与背景色形成对比;注记设色,与背景应有反差。整体上有两种风格,一种设色比较浅,清单素雅;另一种设色鲜艳,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 互联网地图及特点 :基于 Internet 的一种多媒体电子地图,通过计算机屏幕显示和阅读,也可以打印、复制或下载备用。主要特点有: 1.远程传输信息; 2.传播广泛便捷; 3.多样性的人机交互; 4.适时动态更新; 5.充分利用超媒体结构。 19 / 19 第六篇 地图分析与应用 第十七章 地图分析 第十八章 地图应用 1. 利 用地图研究各种现象的 空间分布规律 ; 2. 利用地图研究制图现象的 相互联系和制约关系 ; 3. 利用地图研究各种制图现象的 动态变化 ; 4. 利用地图对 自然条件、土地资源和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 5. 利用地图进行 预测预报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