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 1 3 年第 期总第 期) 令掰笟、移动支付与电子货币谢 平刘海二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 广东金融学院 广东广州摘 要 :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 的发展和移动终端普及率的提高 移动支付完全有可能取代现金和信用卡成为主要的支付方式。 移动支付是电子货币形态的主要表现形式 电子货币是移动支付存在的基础,二者具有网络规模效应,而预期在移动支付和电子货币网络规模效应中起着关键作用 随着移动支付和电子货币网络规模效应的凸显 移动支付的低交易成本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从而减少了人们对现金货币的需求 改变了货币需求的形式。 同时,中央银行和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并行发行货币 将会冲击货币供给。 货币需求形式的
2、改变和电子货币的私人供给 ,将会使得货币控制的有效性大大降低, 这时需要中央银行发明新的货币政策工具来应对这一冲击。关键词 : 移动支付 电子货币 ; 网络规模效应 货币需求;货币供给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一、 引 百移动支付的基础是移动通信技术和设备的发展 ,特别是移动电话 和掌上电脑( 比如和 的普及, 目前典型的有手机银行、手机购物支付等。 来自艾瑞网的数据显示 年全球移动支付交易规模预计将达到 亿美元,较 年的 亿美元增长 同时 年全球移动支付用户数量将达到 亿人 同比增长 。 另据艾瑞咨询整理的 调查数据,多数互联网专家认为 年移动支付将取代现金和信用卡成为主要支付方式,手机
3、和掌上电脑替代信用卡将在不远的将来实现。移动互联网和多网融合将进一步促进移动支付的发展。 随着 、 等技术发展,收稿日期作者简介:谢 平 经济学博士 任职于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刘海二 金融学博士 供职于广东金融学院 ,本文研究得到了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年度创新闭队建设项 目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 ; 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项 目面上项 目的资助。 作者感谢匿名审稿人提出的宝贵意见, 当然文责自负。 国际电信联盟的数据显示 , 年底世界平均手机普及率为 。2令知辦总第 期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网络的融合趋势已非常明显 ,有线电话网络、广播电视网络和物联网也会融合进
4、来。 在此基础上 ,移动支付将与银行卡、网上银行等电子支付方式进一步整合。未来的移动支付将更便捷 、人性化, 真正做到随时 、 随地和以仟何方式(进行支付。 随着身份认证技术和数字签名技术等安全防范软件的发展,移动支付不仅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小额支付 也能解决企业之间的大额支付,完全有可能替代现在的现金、支票、信用卡等银行结算支付手段 。目前,比较典型的移动支付模式在非洲 , 如肯尼亚的 、赞比亚的 和南非的 等 特别是肯尼亚的 ,它目前是全球接受度最高的手机支付系统。 截至 年月 , 的用户已超过 千百万。 在肯尼亚, 的汇款业务超过国内所有金融机构的总和。 正因为如此,一些国家成功复制了肯尼
5、亚的 如坦桑尼亚 ,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正在考虑复制肯尼亚的 如南非、 阿富汗 、印度 、埃及等。 成功的原因在于手机普及率超过了正规金融机构的网点或自助设备,以及移动通信、互联网和金融的结合。在国内 , 目前还没有典型的移动支付模式,但 年初三大移动运营商分别获批第三方支付牌照 使国内移动支付前景一片光明。 艾瑞咨询数据显示 截至 年底 , 中国移动支付交易规模总额将达到 亿元 , 同比增长 ,整体呈现爆发式的增长态势。 艾瑞预计 中国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将在 年底超过 亿元。 年中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将达到 亿。 年中 移动支付用户规模将达到 亿( 见图 。 移动支付用户规模的增长带动了整个行业
6、用户规模的爆发。 另外 手机短信支付也在用户群体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普及。:移动支付 易规模 (亿龙)移动支付用广规模 (亿人)图 中国移动支付市场总之, 随着人们消费思维的改变 对生活便利程 要求越来越高 , 加之移动支付技术的不断完善 可以预期移动支付使用范围将会越来越大 使用人数会越来越多 ,直至完全 谢平 、郎传伟和刘海二 , 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 新金融评论第 期 页。20 1 3 年第 期 、移动支付与电子货币替代现金和银行卡等支付方式。 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将对货币的存在形式、中央银行的货币供求和货币控制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移动支付是指通过移动通信设备、利用无线通信技术来转移货币价
7、值以清偿债权债务关系(帅青红, 。 移动支付存在的基础是移动终端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可移动性是其最大的特色 随着移动终端普及率的提高 ,在未来 移动支付完全有可能替代现金和银行卡,被人们在商品劳务交易和债权债务清偿中普遍接受,成为电子货币形态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 移动支付的特点如下:第一, 以移动通信设备为载体, 主要表现为手机;第二,运用无线通信技术;第三 , 电子货币是移动支付存在的基础, 电子货币与移动支付是一对孪生兄弟;第四 移动支付是货币形态的表现形式而非货币本质的改变。二、移动支付、电子货币 与货币形态马克思认为货币的本质是价值形式的发展,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而米什金在货币金
8、融学一书中却说货币是由一国法律规定,在商品劳务交易和债权债务清偿中被普遍接受的东西 把货币可归结为人们的认可和约同。 我们也认为货币是人们普遍接受的一种合约而电子货币是货币的一种形态,移动支付是这种货币形态的表现方式,移动支付的实质就是电子货币的流转。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交换的需要 移动支付将逐步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支付方式,其最大的特点是可移动性 同时排除了找零的麻烦,携带方便,更为重要的是其可融人其他金融服务。货币形态的演变经历了商品货币 、贵金属货币 、代用纸币和信用货币 , 当今社会处于信用货币时代 主要表现为纸币和一部分电子货币。 目前电子货币使用最多的是香港和新加坡 其次是日本。 与之
9、同时 支付方式也随货币形态的演变而不断演变,经历了牛羊铁贝壳等商品形式、金银、保管凭条、现金、银行卡 、支票、网上支付、移动支付和电子票据出示和付款 等等。 目前主要的支付方式表现为现金、纸基票据、 电子化形式的支付卡、网上指令支付、电话指令支付和移动支付等。商品货币 : 牛羊铁等贷 少 支币 贲金属货币 金、 银等 付形 二 方式 义少芩 代用货币 保管凭条等 醫变现金、银行卡、 支票、上支付和移动茗付等图 货币形式与支付方式的演变4令知辦沁总第 期货币形态和支付方式是相互相存的 支付方式是随着货币形态的演变而演变的 ,支付方式是货币形态最直观的表现具体到电子货币 ,其本质是信用货币 , 表
10、现形式可以是电子汇票、银行卡、 网上支付与移动支付等在这些支付方式中 ,移动支付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是因为金融是数字化 信息通信技术也是数字化,二者具有天然的联系。 在未来 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移动支付将会是电子货币最主要的表现形式 替代掉现金和其他支付形式。 移动支付不仅可以进行小额支付 随着数字证书和其他安全防范软件的发展 也可以进行大额支付。 移动支付不仅可以进行远场支付, 同时也能进行近场支付。虽然现金也能进行近场支付 但不具备远场支付的功能银行卡尤其是信用卡同样具备近场支付和远场支付的功能但须有其他设备来辅助 ,如手机和电脑。 人们在使用银行卡进行非现金支付时 系统一般都会发短信让持
11、卡人认证,这时移动支付可以及时认证,并且可以语音通话。 在未来 移动支付将与银行卡 、网上银行等电子支付方式进一步整合,移动支付与银行卡和网上银行的区别将会逐渐缩小。关于电子货币 ,虽然人们对电子货币有不同定义 ,但一般来说电子货币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以虚拟账户代表货币价值二是储存于电子装置,通常是电子货币发行机构的服务器但有时也存于客户的卡或晶片上,三是电子货币有通用目的 ,是发行机构及其密切的商业伙伴以外的实体可接受的支付手段。 已有研究对电子货币的定义 更多地强调电子货币是事先储值,是一种预付支付机制 , 目前尤其是在非洲等不发达地区, 电子货币被广泛用做交易手段和价值储值。 虽然现在很
12、多电子货币是基于银行卡 与中央银行的通货相对应的 但也有一些电子货币是基于非银行卡的 ,如肯尼亚的 它是由移动运营商发行的 是基于移动运营商的虚拟账户 ,这里的虚拟账户其实已经具有银行卡的功能了 , 巳经成为肯尼亚主要的价值储藏和交易手段。 通过以上的分析 我们根据电子货币是否与传统商业银行有关 可将电子货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基于银行卡的电子货币 ,发行者是商业银行,如存款和数字支票;或者是需要银行存款和现金与电子货币之间进行转换,如电话卡、饭卡 、数字现金等,靳超、冷燕华 又把这种类型的电子货币称为电子化货币 ;第二类是基于虚拟账户的电子货币 ,如 ,某些网络货币等,这种类型的电子货币已经脱
13、离了原有的货币供给体系对货币理论与实践会产生重大影响,但帅青红 认为, 网络货币不能与现实中的货币进行互兑, 因此就不能对货币政策造成影响 ,孙宝文、王智慧 、赵胤妍( 也挣相同的观点。根据我们的划分标准, 网络货币不仅是电子货币 还具有其他功能 如网络货币可以为互联网金融 的信息处理提供激励机制 。 基于以上说明 我们认为电子货币是货币的一种形态 ,不仅是支付手段, 同时也具有交易手段和价值储藏的功能 考虑到安全需要用作支付手段时 需要预先储值 而作为交易手段和价值储藏时 则不需要预先储值。 电子货币不仅可以转化为中央银行发行的信用货币 , 同时可能会脱离中央银行的信用货币而单独存在 可能会
14、出现利润最大化的 有关互联网金融模式的相关内容 ,可参见谢平、部传伟和刘海二 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 新金融评论第 期 页 。年第 期 、移动支付与电子货币企业和中央银行并行发行货币的情况。关于电子货币的性质与发行,广义上的电子货币就是货币的一种形态,其突出的表现形式就是移动支付。 电子货币可以是银行发行,也可以是移动运营商发行,也可能是除此之外的其他商家发行 但这可能会导致电子货币的发行主体过多 发行标准不统一, 限制了电子货币的使用范围 ,市场选择的结果可能是移动运营商这种大型机构来发行,因为移动运营商已经拥有规模庞大的客户群体 本身就有网络规模经济效应 同时移动运营商与金融具有天然的联系
15、有可能反客为主,主导未来金融业的发展。 总之, 这种由社会约定的货币形式( 电子货币 )和支付方式(移动支付) 如果要逐渐上升为法律规定的货币形式和支付方式,其前提条件是使用范围逐渐扩大( 即具有网络规模效应) ,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不可替代时 倒逼法律规定其为货币的一种形态和支付方式。三 、移动支付、 电子货币 与 网络规模效应由于移动支付是以电子货币为基础的 ,移动支付是电子货币形态的表现形式移动支付大规模使用的同时也带来了电子货币的规模效应, 因此,本文后面的行文中均使用移动支付的网络规模效应来代替电子货币与移动支付二者的网络规模效应 移动支付的网络规模效应类似蛋生鸡和鸡生蛋的问题 在初期
16、, 由于移动支付没有足够多的使用者,供给者不愿意提供 同时消费者也不愿意使用。 要打破移动支付蛋生鸡和鸡生蛋的困境 需要各参与主体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如大力宣传移动终端的优势和移动支付的前景 进而推广移动支付。 在初期 ,政府可以给予参与者某种意义上的补贴 也可以由政府来推动移动支付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 同时供给者也需要采取各种优惠措施, 以此来激励消费者参与到移动支付中来。移动支付具有网络外部性 并且是正的外部性 是消费者的外部性 , 即消费者从消费某种商品( 如移动支付) 中得到的效用 ,依赖其他消费者对该种商品消费的数量。 移动支付网络规模效应的核心是基础用户群的确立,根据经济学理性人的假
17、设,消费者使用移动支付这种支付手段 其前提是从移动支付中得到的收益大于其成本,要使这一前提成立,移动支付的使用人数就必须达到足够大的规模 才有可能使得消费者的收益大于成本。而要使移动支付的使用人数达到足够大的规模, 消费者的预期就非常重要,消费者预期未来会有很多人使用移动支付 那么移动支付的使用人数才有可能达到一定规模。本文借助 的分析框架,该框架主要是分析电信业的网络规模效应而移动支付和电信业具宥诸多相似之处,如电话和移动支付的使用都依赖于其他人 如果只有一个人使用 ,则失去了意义。鉴于此本文运用该框架来分析移动支付的网络规模效应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假设消费者的效应函数为 ,其中 为消费者
18、的收人 效用函数奏明消费者从移动支付中得到的效用与收人有关 消费者收人水平越高越有能力参与到移动支付中来。 表示移动支付的基础用户群为零时 ,移动支付的内在价值 ,如果没有其他用户使用移动支付 ,移动支付就6令和辦尤总第 期图 移动支付的需求曲线没有存在的必要,因此,这里 。 为使用移动支付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 ,用来衡量消费者从移动支付的网络规模效应中获得的益处, 是的增函数且 为人们预期使用移动支付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 给定价格 和基础用户群 、 有 ,乂)。 移动支付的总需求函数表示为 ,对于给定的基础用户群 、 移动支付的总需求与价格反向变动 ,但是如果预期基础用户群 增加 ,移动支
19、付的总需求与价格成正向变动。 上述总需求函数也可表示成, 见图 , 均衡时有 这时我们称为完全预期的需求曲线 表示为 二曲线 和 分别表示消费者对移动支付的意愿支付,其中消费者预期使用移动支付的人数越多 ,其意愿支付的价格就越高 ,从而实际使用移动支付的人数也就越多。 完全预期的总需求函数并不是单调的 , 这是因为使用移动支付的人数达到某一值时,使用移动支付的边际成本变得相当低 这时消费者实际支付的价格也就越低 , 即 之前 消费者使用移动支付的价格与移动支付的使用人数成正向变动 在 之后 ,二者就变为反向变动了 ,当 足够大时有 。理解移动支付网络规模效应的关键在于消费者对移动支付基础用户群
20、的预期 , 当人们预期移动支付基础用户群很大时 即移动支付前景一片光明时 人们越愿意参与到移动支付中来 同时人们现在也愿意为之付更高的价格 , 因为当移动支付使用人数足够大时 ,其成本就变得非常低 价格也就低了 ,甚至逼近零。 为了使人们预期未来移动支付的基础用户群会很大,这需要供给者和政府的共同努力 , 如由政府来推动移动支付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移动支付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 给出一个正面的信号 ,使人们相信移动支付的前景 , 同时供给者在初期可以给予消费者更多的优惠 , 以及更便利的体验,使消费者切身感2 0 1 3 年第 期 、移动支付与电子货币受到移动支付的好处。 总之 随着移动支付和电子
21、货币网络规模效应的凸显 ,私人企业发行的电子货币使用范围越来越大 不仅可以购买网络上的虚拟商品 也可以购买现实生活中的实体商品 如面包等。 因此,移动支付和电子货币网络规模效应的凸显,使得电子货币有取代中央银行发行的信用货币的趋势,或者在某种程度上并存,这将会对货币供给造成冲击。四 、移动支付、 电子货市 与货币供给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 同与之相伴随的电子货币的供给 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构成的货币供给体系 ,这将对货币供给产生一定的影响。 国内外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一部分学者认为电子货币会影响到基础货币与货币流通速度,进而对货币供给产生影响( , ;谢平、尹龙 ,
22、 ; 陈雨露、边卫红, ;周光友 , 。 也有学者认为电子货币替代现金对基础货币的影响是中性的,对货币供给的影响甚微 , 王倩 、黄蕊, 。 学者们从不同视角研究了电子货币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虽然他们对电子货币对货币供给影响的大小存在争议,但都认为电子货币对货币供给有一定影响。 在当时 由于移动支付还没有大规模兴起 学者们没有注意到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所引起的电子货币网络规模效应,从而给货币供给造成的影响。电子货币 辅之以移动支付,会影响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 从而影响货币供给, 由移动运营商主导的移动支付,还会涉及到私有货币的问题,但本文主要研究电子货币对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的影响。 根据我国货币层
23、次的划分,狭义的货币供给( 以下简称货币供给 ) 。 如果考虑到电子货币 ,货币供给 , 相应的基础货币 其中 本文借助 的分析方法来研究电子货币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如果货币供给 不包括电子货币 有, “ 广腿。 因为观 况 仞, 库存现金变动 要么是增加存款 , 要么使得电子货币 增加,要么使得额外储备增加 , 因此有 此外 假设 二 ,所以有一叉二, 因此有 如果货币供给 包括电子货币 ,有普 库存现金变动冗, 要么是增加存款 要么使得电子货币 增加 要么使得额外储备增加, 因此有又: 假设,二所以有又 因此有 一8令叙埘总第 期表 货币供给与电子货币的关系货币供给 腿 :广 “从表 我们可
24、以发现,现金变动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依赖于电子货币准备金率和活期存款准备金率的对比 电子货币准备金率的大小尤为重要。 货币供给不包括电子货币 ,有, 如果、 那么中央银行现金向电子货币转化,则会增加货币的供给。 如果。, 那么中央银行现金向电子货币转化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就是中性的。 如果、 , 那么中央银行现金向电子货币转化,则会减少货币的供给。 货币供给如果包括电子货币 有 我们也会发现相似的情况, 中央银行现金向电子货币转化 如果发行电子货币所要求的储备金变动越大, 货币供给的影响也就越大。在非洲国家 , 和 由非银行机构主导, 只是部分提现业务在银行的分支机构完成 而 和 完全由非银行机构
25、发起和主导,游离于现有的监管体系之外 考虑到金融包容的需要,这些国家对电子货币的监管给予一定的容忍度 ,没有特别的监管,如 只是要求把发行电子货币的资金存放在银行,而 和 则对资金是否存放在银行没有要求。 非洲国家移动支付 手机银行) 推出之初主要是为了解决穷人的基本金融服务问题 ,如转账支付等金融服务 因此 没有对移动支付所带来的电子货币的发行给予更多地监管。 但由于移动支付的交易成本较低 减少了人们对现金货币的需求 , 日常交易更多地通过电子货币进行 人们一旦使用移动支付 就离不开移动支付了这犹如人们对电脑的使用 , 这会使得移动支付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大,从而具有一定的社会性 需要给予一定的
26、监管。 非银行机构可以自主发行电子货币 ,现实中发行主体主要是移动运营商, 由于其发行不受过多的监管, 发行电子货币的储备更多地依靠企业自 主决定 也即企业考虑到自己的声誉,发行电子货币时 可能会事先把一定量的货币作为储备 但这只是软约束 , 中央银行与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并存发行货币 ,特别是不受监管的企业发行电子货币 , 出于利润最大化的冲动 可能把发行电子货币的储备降到最低 ,抑或是根本就没有储备,这对货币供给的冲击将是巨大的。 因此 这需要我们监管机构加强金融监管 重点是对消费者的保护。五 、移动支付 、 电子货币 与货币 需求传统货币需求理论一般都假定货币流通速度相对稳定, 如货币数量论
27、假定货币流通速度是固定不变的 ,弗里德曼也强调货币需求的相对稳定。 随着货币在经济中的演化,特别是电子交易及电子货币 日趋重要 提高了货币流通速度和减少了对不支付利息的现金年第 期 、移动支付与电子货币的需求 。 传统货币数量论研究货币数量和商品价格的关系,认为在充分就业的状态下货币需求主要与收人相关,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假定资产的形式是货币和债券 货币特栺现金 提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来分析货币需求, 随后托宾、惠伦和鲍莫尔等人分别发展了凯恩斯上述三类动机而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认为货币需求与收人和利率相关。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 以上的货币需求理论很少从交易成本这一角度来研究货币需求,
28、虽然上述货币需求理论提到了交易成本,但更多地是指转化为现金的交易成本以及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 没有研究支付方式本身与交易成本的关系 ,更没有研究移动支付和电子货币的广泛使用带给货币需求的影响。随着金融创新和技术进步 其他收益率较高的资产很容易转化为可以诈为支付手段的货币 ,这种现象在电子货币时代尤其明显,这种低转换成本降低了人们对不付息电子货币的需求不仅仅是对不付息现金的需求,同时电子货币以移动支付表现出来,使得人们可以真正做到无论何时、何地和以任何方式获得金融服务 当然也包括将其他收益率高的资产转化为电子货币 用于交易。 人们将电子货币存放在享有利息收人的银行账户 虚拟账户中 , 只有在交易发
29、生时才会通过简单的电脑 手机操作( 当然这一过程完全可能是自动完成 将所需数额的资金从相应账户中兑换成电子货币 ,然后经由网络传送给对方即可完成交易。 总之, 电子货币与移动支付的产生将减少人们对货币的需求, 同时会加快货币流通速度 这会影响到货币供给与货币控制。关于移动支付和电子货币如何减少对现金货币的需求 我们运用 模型来说明 。模型的基本思想是在家庭总效用函数中加人交易成本变量,来探讨由移动支付和电子货币的低交易成本优势,如何影响对不付息现金货币的需求。家庭总效用函数如下 : 识预算约束方程为:其中 , 为总产出 ; 弋 为初始期的总资本存量; 况为转移支 的实际价值 同时名 矣 。 如
30、果假定规模收益不变 ,则有 将预算方程两边都除以 ,有:叫要最大化上述约束条件下的家庭总效用,可以用价值函数来求解 即:其中叫 丨在 式中分别对 , 求一阶导数 有 :、 咖、 1 0令 埘笟总第 期又根据横截性条件有:为 时期消费的边 应,根据包络定理有联立( 、 和有:、为了分析的方便 假设家庭总效应函数 ;其中 是交易成本 在这里用来表示移动支付和电子货币所引致的好处,交易成本越低说明同样的货币可以完成更多的交易,且 。 在 式中分别对和 求导 ,并将它们代人 式中整理后有:丛产 古通过上式,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的交易成本对应着不同的现金货币需求, 交易成本越低 ,现金货币的需求也就越少 反
31、之则反。 当交易成本 这时的现金货币需求也趋于 其中蕴含的意义丰富 ,最直观的含义是移动支付可能会完全替代现金 这是因为移动支付和电子货币能够大幅降低交易成本 当使用人数达到一定规模时 ,交易成本低就能降到一个极小的值,到那时移动支付完全有可能替代现金 成为主要的支付方式 , 即使有极少数的现金交易 ,也不影响此系统的运转。六 、移动支付、 电子货币 与货币控制电子货币的广泛使用 使得价格易受到冲击 中央银行相机决策政策就不能够维持价格的稳定了( 周金黄, 。 关于电子货币对货币控制的影响 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对此进行了阐述,早在 年 就提到电子货币会对货币政策造成影响。 认为电子货币可能会影响到
32、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 如影响央行控制的利率和主要市场利率之间的联系。项调査显示 虽然在一段时间内预计电子货币不会对货币政策产生重大影响但调查中的中央银行都开始密切关注电子货币的发展。 认为由非银行机构发行的电子货币 ,对中央银行的货币控制有一定影响 ,如影响短期利率水平 但是中央 行可以运用多种方式来保持电子货币与央行货币的紧密联系 ,从而控制短期利率水平。 在国内 一些学者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较为深人的研究,谢平、尹龙(从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货币政策工具以及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等方面 ,研究了电子货币对货币控制的影响。 而周光友从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与较强流动性货币的替代效应以及对商业银行存款派生
33、能力等方面,研究了电子货币对货币控制的影响 ( 周光友。 不管是 内学者 , 还是国外学者, 虽然对电子货币对货币控制影响的大小有争议,但他们都认为电子货币会对货币控制造成影响影响到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也就是说电子货币对货币控制有影响这一点毋庸置疑。电子货币的出现, 同时以移动支付的形式展现出来 改变了货币需求的形式。 此外,20 1 3 年第 期 、移动支付与电子货币电子货币的私人供给 ,虽然在现阶段不会结束中央银行统一发行信用货币的基础制度 但货币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和货币需求形式的改变,对中央银行货币控制构成挑战是必然的。电子货币以移动支付表现出来 一个最大的优点是终端的普及和较低的交易成本,
34、由于移动支付与移动运营商紧密相连 ,这使得移动运营商发行电子货币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移动运营商有可能反客为主 来主导未来金融发展的格局 ,这种情况已经在非洲国家出现了。移动运营商通过向客户提供虚拟账户 ,如果通过这种方式无限制地发行电子货币 将彻底颠覆由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构成的货币供给体系。移动支付及电子货币的出现,淡化了货币各层次之间的界限 ,客户利用移动终端发送指令,可以快速地实现流动性差的货币与流动性强的货币之间的相互转换 这使得不同层次的货币差别正在日益缩小,模糊了货币界限 当消费者使用移动支付方式进行消费时,巳很难分辨这时的货币是活期存款,还是储蓄存款,还是现金。 更有甚者 一些非银
35、行机构也在发现电子货币 并且与银行几乎可以不发生任何关系 ,如移动运营商使用虚拟账户发行电子货币 ,这种电子货币甚至不在原来的货币统计范围之内 这些使得货币控制的难度增加。 总之,移动支付及其电子货币的出现增强了货币乘数的内生性,并对现金具有很强的替代性 在未来移动支付可能会成为主要的支付方式 ,这会从多种渠道影响到货币控制。 因此,中央银行难以通过存款准备金政策、公开市场操作和再贴现政策来影响货币乘数 进而影响商业银行的存款货币创造能力 ,使得中央银行的货币控制增加。 我们知道,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大致有三个方面 一是信贷渠道 二是利率渠道 ,三是资产价格渠道。电子货币和移动支付的普及 ,传统
36、银行之外的机构也能创造货币 , 中央银行之外的机构也能提供基础货币 ,这使得货币政策传导的信贷渠道受到挑战。 众所周知 ,要使货币政策的信贷渠道发挥作用 ,银行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如果传统银行不再那么重要 ,那么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也就不够通畅 ,货币政策也就大打折扣。 货币政策的利率渠道依赖于货币供给的变化对利率的影响 ,如果中央银行之外的机构也能发行自己的货币 ,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对利率的影响也就减弱 进而对投资等实体经济的影响也就弱了 货币政策的利率渠道也就受到影响。 最后是货币政策的资产价格渠道,该传导渠道的关键在于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根据托宾的 理论 货币政策通过影响股票市
37、场 从而影响到投资的成本 进而影响实体经济,但是如果中央银行之外的机构也能发行货币 ,那么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也就有限 ,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也就更加闲难。 总之电子货币与移动支付会分别影响到上述三种传导渠道, 进而影响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增加货币控制的难度 降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依赖于电子货币是否可以借款和贷款,理想的货币政策是保持基础货币的稳定 , 同时又不计利息。 通过前面的分析 我们知道电子货币的普及肯定会培加货币政策拕制的难度 们并不是说中央银行对货币政策就完个失 力了拧制乃 , 中央银行会发明新的政策工具来实现其政策目标。一般来说,金融监管都滞后于金融创新
38、 ,同样中央银行新的货币政策工具也会滞后于金融创新 电子货币普及后,改变了人们对货币需求的形式, 中央银行相应的货币层次划分也需要相应的做出调整 原有的货币政策工总第 期具不一定有效, 中央银行需要寻找新的政策工具来影响中间目标,进而实现最终目标,新的政策工具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试错,直至到最后的确定这些都需要时间。 因此在短期内 , 中央银行的货币控制难度及其效果和预期目标肯定存在一定差距而在长期 , 中央银行会努力解决,但存在的困难也是在所难免的。此外,我们还认为即使中央银行找到了联接货币政策目标的新型货币政策工具 电子货币同样会增加货币控制的难度和复杂程度。 而在短期,如果中央银行还是
39、运用原来那一套货币政策工具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结果肯定会大大折扣 , 因为在电子货币和移动支付的时代,货币供求和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原有的货币政策工具不能适用新的环境,也不 配新的环境, 因此 其政策目标的实现也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研究认为金融创新降低了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货币冲击起主导作用,以利率为目标比以货币供应量为目标更能稳定名义收入。 移动支付和电子货币也是一种金融创新 它们同样也强化了货币冲击的主导作用 增加了货币控制的难度 ,降低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关于这一点 我们用一个随机的模型来说明。二其中 为名义收人 ,是利率,财“是货币需求 , 是货币供给 , 。 和 为固定变量。
40、“和 。 为随机变量,且五“ ) 乂。 联立( 、和 ,有。)其中 是确定性部分, 为随机部分。 是 和 两个随机冲击的加权平均值 货币冲击使名义收人提高了 真实冲击使名义收入提高了 。 移动支付和电子货币等金融创新 降低了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也就是说 会越来越小 极端的情况是所有的货币冲击都转化为名义收人 不存在真实冲击。虽然这种极端情况出现的几率不大,但可以肯定的是 随着移动支付和电子货币的发展, 货币冲击的频率会加大 ,货币冲击将会起决定性作用。根据式 , 的随机方差为:土卜、随着 逐渐变小, 的方差将主要取决于” 的方差 , 随着移动支付和电子货币的发展 ,将会出现年第 期 、移动支付
41、与电子货币假定货币供应量反应函数表示为 :其基本含义是当利率超过目标值时 货币供应量将会上升 从而起到降低利率的作用。联立 和 ,得到利率的表达式为 将 代人( 得到 : 少 其中 少 为确定项。、 入 卢因此有随着 逐渐变小, 逐渐变大, 的方差极限值为 ,根据前面的假设,这巳经是中央银行在新环境下稳定产出方面做得最好的了 也即移动支付和电子货币的发展 ,使得中央银行的货币控制能力大大降低。七、结 论本文在对移动支付和电子货币的定义、相互关系分析的基础上 研究了二者对货币供求与货币控制的影响 并得出如下结论:一)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 移动支付能够真正做到随时、随地和以任何方式进行支付,在
42、未来有可能取代现金和信用卡成为主要的支付方式,手机和掌上电脑替代信用卡将在不远的将来实现。 同时货币形态和支付方式是相互相存的 ,支付方式是随着货币形态的演变而演变的 支付方式是货币形态最直观的表现 具体到电子货币 ,其本质是信用货币 移动支付是电子货币形态的主要表现形式, 电子货币则是移动支付的基础。二 移动支付和电子货币具有网络规模效应 而预期在移动支付和电子货币网络规模效应中起着关键作用。 当人们预期移动支付基础用户群很大时, 即移动支付前景一片光明时 ,人们越愿意参与到移动支付中来, 同时人们现在也愿意为之付更高的价格,因为当移动支付使用人数足够大时其成本就变得非常低,价格也就低了 甚
43、至逼近零。随着移动支付和电子货币网络规模效应的凸显,私人企业发行的电子货币使用范围越来越大,有取代中央银行发行信用货币的趋势,这将会对货币供给造成冲击。三)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其他收益率较高的资产很容易转化为可以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 用于交易。 移动支付低交易成本优势的充分 挥 从而减少了人们对现金货币的需求 改变了货币需求的形式。 同时, 中央银行和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并行发行货币 ,特别是不受监管的企业发行电子货币 , 出于其利润最大化的冲动 可能把发行电子货币的储备降到最低,抑或是根本就没有储备 这对货币供给的冲击将是巨大的。 货币需求形式的改变和电子货币的私人供给 将会使得货币控制的有
44、效性大大降低,这时需要中央银行发明新的货币政策工具来应对这一冲击。1 4令知埘笟总第 期参 考 文献陈雨露和边卫红 , 电子货币发展与中央银行面临的风险分析,国际金融研究第 期 页。靳超和冷燕华, , 电子化货币 、电子货币与货币供给 , 上海金融第 期 页 。帅青红 币 、 币 、 币与电子货币 , 电子商务第 期 页。帅青红, , 电子支付与结箅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年 月第 版。孙宝文、王智慧和赵胤妍 , 虚拟货币的运行机理与性质研究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第 期 页。韦森, , 货币 、货币哲学与货币数量论 , 中国社会科学第 期 页。王倩和黄蕊 , 电子货币对中央银行负债的冲击 , 当代经济研究第 期 页。谢平和尹龙, , 网络经济下的金融理论与金融治理 , 经济研究第 期 页。谢平、邹传伟和刘海二, 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 新金融评论第 期 页。周光友, , 电子货币发展对货币乘数影响的实证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第 期 页。周光友, 电子货币对货币流动性影响的实证研究 , 财贸经济第 期 页。周金黄, , 现代支付体系发展与货币政策机制调整 , 金融研究第 期 页 。,“ ,“, ,“,”“:,“, , ,“,“, ,:责任编辑 :方平 ) (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