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两化融合及两化融合管理体系.pdf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3281986 上传时间:2018-10-10 格式:PDF 页数:37 大小:9.1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两化融合及两化融合管理体系.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2.两化融合及两化融合管理体系.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2.两化融合及两化融合管理体系.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2.两化融合及两化融合管理体系.pdf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2.两化融合及两化融合管理体系.pdf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周 剑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中国两化融合(咨询)服务联盟工业和信息化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联合工作组目 录2基 本 框 架三、九 项 管 理 原 则二 、提 出 背 景一、实 施 重 点四 、贯 标 流 程五、推 广 策 略六、3生产日益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创新融合成为发展新趋势出口日益高端化基础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动能逐渐衰竭市场竞争转向内涵型和差异化环境承载能力达到上线消费日益个性化、多样化国内经济发展新常态两化融合提出背景4政策法律环境和体系人才体系创新体系技术体系市场体系标准体系产品生态系统 制造生态系统全产业链生态系统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工业 4.0 工业互联网

2、 两化深度融合新生态系统六大内容智能制造和互联网化生态环境是制造业竞争制高点 35两化融合提出背景工业经济(社会) 信息经济(社会)工业化发展中后期 信息化发展机遇期十八大明确指出: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坚持四化同步发展6两化融合的四个融合层面两化融合要素融合管理(组织)融合技术(产品)融合产业(发展阶段)融合7与“中国制造 2025”和“互联网 +制造”的关系当前的主攻方向和切入点中国制造 2025 互联网 +制造8 我国企业两化融合关键指标均有很大提升空间2014年我国两化融合发展关键指标现状注:()中的数值是算数平均值,反映该指标企业平均水平;()上的数值是按照规模的加权平均值,反映该指标国

3、家(行业)的综合水平。序号 指标 全国 原材料 装备 消费品1 信息化投入占比( %) 0.25% 0.19% 0.28% 0.26%2 设置专职信息化部门的企业比例( %) 32.3% 29.4% 36.3% 29.2%3 生产设备数字化率( %) 45.0%(36.4%) 51.0%(37.2%) 38.6%(35.5%) 45.1%(34.8%)4 实现企业级编码统一的企业比例( %) 23.2% 20.2% 27.7% 20.8%5 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 %) 55.1% 47.9% 68.6% 52.4%6 关键生产工序数控化率( %) 45.8%(30.1%) 62.8%(3

4、5.8%) 33.4%(26.3%) 44.2%(30.3%)7 关键业务环节全面信息化的企业比例( %) 29.0% 25.0% 29.9% 30.3%8 实现能源管理信息化的企业比例( %) 14.7% 19.4% 10.1% 14.3%9 应用电子商务的企业比例( %) 52.0% 46.3% 52.8% 54.6%10 实现管控集成的企业比例( %) 18.0% 13.7% 20.5% 16.3%11 实现产供销集成的企业比例( %) 14.0% 11.3% 18.3% 13.7%12 实现产业链协同的企业比例( %) 8.2% 8.3% 7.2% 8.8%13 智能制造就绪 率 (

5、%) 4.74% 4.28% 4.78% 4.79%两化融合提出背景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提出背景9管理体系的理解 常见的管理体系管 理体 系 管理体系是指用于确保一个组织能够履行实现其特定目标所需的所有任务的过程和程序的框架。 管理体系针对特定管理目标对组织的相关人员、部门、活动和过程提出系统性的、普适性的通用管理要求,涉及管理理念、原则、要素、机制和方法等。 组织可依据管理体系的要求和方法,结合自身的需求和特点,构建适合自身的相应管理体系。 管理体系有助于组织有效地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其内部管理机制,系统、全面地提升组织管理绩效。 ISO9000 质量管理体系 组织内部建立的、为实现质量目标所

6、必需的、系统的管理模式,旨在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品合格率,满足顾客规定的需求; 提出 8项质量管理原则,以及 4大项、 23个子项的管理要求; 以 ISO9000为代表的管理体系认证对于规范企业管理过程、促进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ISO27000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ISO14000 环境管理体系 OHSMS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10当前我国企业两化融合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我国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不高单项应用较好,综合集成不足。 装备化基础薄弱。 设备自动化、信息化平均水平低,设计、工艺、制造、管理等知识经验沉淀不足,现代研发、生产、管理的装备化还未实现。 流程管理缺位。 流程管理的理念文化缺失

7、,流程动态信息难以采集,流程的固化都较难实现,更勿论规范化和优化重组。 企业管理与信息化两张皮。 旧管理体制、思维和模式难以支撑信息化务实推进和成效发挥。 两化融合环境下的企业关键能力不足。 管理基础薄弱,两化融合总体处于单项覆盖向集成提升过渡阶段,难以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层面,按照战略和竞争优势的需求快速形成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提出采用 管理体系 的方法全面提升企业的两化融合水平。 从关注局部向统筹全局转变 从强调技术向规范管理转变 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 2013-2018年) (工信部信 2013 317号)行动一: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建设和推广行动两化融合管理体

8、系提出背景11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是企业系统地建立 、 实施 、 保持和改进两化融合过程管理机制的通用方法 , 覆盖企业全局 , 可帮助企业依据为实现自身战略目标所提出的需求 , 规范两化融合相关过程 , 并使其持续受控 , 以形成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所要求的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 。适用于所有企业,不分领域、不分行业、不分规模分类实施指南 企业应用案例总结提炼规律 我国广大企业在信息化环境下企业管理方面的实践经验、规律和方法的总结提练。引导企业发展 系统规范企业两化融合管理, 稳定获取预期的两化融合成效。整体提升产业 全面引导企业实现从单项应用向综合集成跨越,加速产业整体提升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9、目 录12基 本 框 架三、九 项 管 理 原 则二 、提 出 背 景一、实 施 重 点四 、贯 标 流 程五、推 广 策 略六、以新型能力建设为主线,本质贯彻九项管理原则13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23 45 67891原则一: 以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为关注焦点 原则九:开放协作原则八:创新引领原则二:战略一致性原则三:领导的核心作用原则七:循序渐近,持之以恒原则六:全局优化原则五:过程管理原则四:全员参与全员考核目 录14基 本 框 架三、九 项 管 理 原 则二 、提 出 背 景一、实 施 重 点四 、贯 标 流 程五、推 广 策 略六、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企业战略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匹 配企业

10、战略可持续竞争优势匹 配新型能力要求 输入 输出推进战略、要素、管理三个循环,稳定获取预期成效管理职责评测与改进实施过程基础保障 数据组织机构业务流程技术持续改进15最高管理者管理者代表对管理体系实施过程进行 协调 对管理体系有效性进行 沟通两化融合的方针 两化融合的目标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策划以可持续竞争优势为关注焦点业务流程职责业务流程职责业务流程职责 业务流程职责部门职责部门职责部门职责部门职责岗位职责明确两大角色明确两大角色 确立三类职责确立三类职责 执行三项任务提出相关要求基本框架 四个管理域之一:管理职责 两化融合关乎企业在信息化条件下的现代化发展全局,涉及到所有的职能与层次,与管理

11、变革密不可分。两化融合必须与企业管理职责紧密衔接,相关要求才能得到及时满足和有效执行。16基 础 保 障17基本框架 四个管理域之二:基础保障 两化融合覆盖企业全局,涉及全员、全要素,范畴覆盖研发信息化、基础网络和自动化、过程控制、系统集成、经营管理和决策信息化等都属于两化融合范畴。 在两化融合相关活动和过程中,需要充分统筹和优化相关资源、持续提升和改善融合的基础。 确保基础条件和资源供给的及时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以及相互的协调匹配,在用好内部资源基础上利用外部资源。人才保障资金投入 设备设施信息资源 信息安全 两化融合过程引入新理念、新技术、新手段、新方法,会引发相关职能和岗位的职责调整,对

12、人员提出新的能力和素质要求。 明确两化融合人才保障制度 及时明确相关职能和岗位的职责要求 建立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激励机制 两化融合是长期逐步优化的过程。 明确两化融合资金投入的制度安排 资金投入要有效配合企业两化融合的中长期规划和近期目标 确保资金投入及时、适度、有效设备设施的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对整体业务协同和管理精细化有重大价值。明确两化融合设备设施保障制度围绕新型能力要求,统筹设备设施升级改造充分发挥设备设施对于企业综合集成和新型能力提升的作用 信息资源逐渐成为企业的战略性基础资源,是企业当前和未来获取和保持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要素。 企业两化融合水平越高,信息资源管理能

13、力越强、价值越大。 明确信息资源的保障制度 全企业范围信息资源的采集、共享和有效利用 企业之间信息资源的采集、共享和利用 加强信息安全保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已在企业形成共识。 明确信息安全的保障制度 确保增强全员的信息安全意识 提升技术条件和设备设施保障水平 提高安全事件处理能力数 据业务流程 组织结构 技 术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优化方案、实施与执行、监督与控制技术实现技术方案、技术获取监督与控制匹配与规范化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的匹配性调整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的规范化与制度化运行维护策 划输出: 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的优化需求 技术实现需求 动态调整数据开发利用18基本框架 四个

14、管理域之三:实施过程形成预期的新型能力确保两化融合实施过程持续受控管理评审内部审核评估与诊断改 进考 核监视与测量19基本框架 四个管理域之四:评测与改进企业需系统地对两化融合及其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判断 , 依据包括: 通过两化融合是否形成了预期的新型能力; 两化融合是否支持了企业战略的有效落地 。 企业的两化融合目标是否达成; 所形成的新型能力是否为企业获取了预期的可持续竞争优势;明确评估与诊断的制度安排,按周期系统开展整体性评估:把握本企业总体现状及发展变化情况;通过对比分析,明确两化融合工作重点、目标及实际成效;诊断失效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明确两化融合监视与测量制度,

15、监测体系运行中的必要信息:设置关键指标,涵盖与两化融合目标和实施框架相关的各职能和层次;动态跟踪关键指标的运行情况。明确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制度要求:了解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是否符合标准的要求和企业的策划;了解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是否得到了有效的实施和保持。明确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考核制度要求:建立覆盖企业、业务流程、部门和岗位的精准绩效考核机制;制定考核指标,并在相关的职能和层次面向全员系统开展考核激励。明确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管理评审制度要求:最高管理者按照一定的周期,组织两化融合相关职能和层次的负责人开展管理评审活动;把握管理体系的改进机会,落实管理体系的变更需求,确保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持续

16、适宜、充分和有效。明确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改进的制度要求:采取纠正措施有效解决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实际存在的不符合;采取预防措施有效解决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潜在有不符合。目 录20基 本 框 架三、九 项 管 理 原 则二 、提 出 背 景一、实 施 重 点四 、贯 标 流 程五、推 广 策 略六、与其他管理体系之间的关系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管理体系类标准具有相似的操作流程和方法,但在各自的内涵和目标等方面 有本质差异 。其他管理体系目标目标实现途径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信息安全、能源、信息技术服务等管理体系在特定专业领域和应用范畴上有所侧重; 目标在于规范特定专业领域的管理,以提升相关活动的可靠性和稳

17、定性。 信息时代,企业为了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所需要的新型能力随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快速变化; 两化融合与信息时代企业发展战略高度契合,服务于企业全局创新和升级发展;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目标在于通过两化融合不断形成企业需要的新型能力,为企业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强调了在信息化条件下手段和方法的逐步实时在线化; 对两化融合相关活动和过程除了加强“规范化”,更需要强调其“动态性”。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信息安全、能源、信息技术服务等管理体系达成管理目标的途径主要强调管理活动和过程的“规范化”。21与其他管理体系之间的关系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其他管理体系22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覆盖企业全

18、员、全要素、全过程、全方位。企业应修订和完善现有与工业化以及信息化相关的制度,以适应信息时代融合创新的发展需求。企业应变革现有制度,尤其是制度之间的关系,破除工业化职能分工体系壁垒,形成以用户为中心的价值网络。企业应因时、因地制宜地制定新制度,创建并完善信息时代系统化、体系化的现代化管理和运行机制。与企业现有运行机制之间的关系23目 录24基 本 框 架三、九 项 管 理 原 则二 、提 出 背 景一、实 施 重 点四 、贯 标 流 程五、推 广 策 略六、25贯标启动 现状调研及差距分析体系策划及文件编写体系试运行1.1 成立贯标项目组1.2 贯标项目策划2.1 差距分析2.2 标准培训 3

19、.2 体系文件设计3.1 两化融合策划3.3 文件编写3.4 文件评审修订3.5 文件审批发布4.1 宣贯与支持4.2 内审员培训4.3 内部审核4.4 管理评审阶段 I 阶段 II 阶段 III 阶段 IV1.3 贯标项目启动会4.5 不符合跟进2.3 建立组织架构2.4 确定贯标范围贯标工作流程目 录26基 本 框 架三、九 项 管 理 原 则二 、提 出 背 景一、实 施 重 点四 、贯 标 流 程五、推 广 策 略六、27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创新点和应用价值两 化 融合管 理 体 系贯 标围绕打造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形成一套确保企业稳定获取新型能力的管理机制通 过 评 定 的 企 业具

20、备在信息网络时代可持续的发展潜力两 化 融合管 理 体 系评 定以为企业创造价值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形成了一套融入信息时代管理规律和管理模式的系统推进两化融合的管理体系,指导企业战略转型、组织变革。提出了一套系统引导企业打造信息化环境下新型能力的路径,成为信息化条件下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方法。创造性地提出了以数据驱动为核心的数据、技术、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四要素互动和持续改进的机制,可为企业战略执行和闭环管控提供可执行、易操作的个性化解决方案。28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创新推广策略一 个管 理体 系一 个市场化服务体系系统创新推广策略,全面深入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一 个产 业联 盟一 个数据采集渠 道

21、一 个互联网服务平台29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创新推广策略 一个管理体系一 个管 理体 系一 个市场化服务体系一 个产 业联 盟一 个数据采集渠 道一 个互联网服务 平台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系列国家标准 一套系统化的管理体系:可通过判断企业所建立管理机制的符合性和机制运行的有效性 , 判断企业信息网络时代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信息网络时代中国管理模式的有益探索; 我国首个自主研制且大范围应用推广的管理体系类标准 , 也是首个正向国际输出的管理体系类标准 。系统创新推广策略,全面深入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30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创新推广策略 一个市场化服务体系一 个管 理体 系一 个市场化服务体系一 个产 业联

22、盟一 个数据采集渠 道一 个互联网服务平台培育了一批贯标咨询服务机构 , 并不断发展壮大 , 目前有 300家机构从事贯标咨询服务;推动 战略咨询 、 管理咨询 、 IT咨询等融合创新;发布了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咨询服务监督与评级办法 ;开展贯标咨询服务信息公开和监督管理 。咨询服务评定服务培训服务遴选确定了一批评定机构 , 培养了一批评定人员;发布了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管理办法 ( 试行 ) ;创新评定工作监督管理机制 , 开展评定机构与评定人员信息公开与信用评级;有效推动评定结果的政府和市场采信机制 。研制形成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系列培训课程;编写并出版了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理解 、 实施与评估审核 ;面向政府 、 企业 、 咨询机构 、 评定机构等分批分类广泛开展专题培训 。系统创新推广策略,全面深入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