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塑造理想人格之道.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3278249 上传时间:2018-10-1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塑造理想人格之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塑造理想人格之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塑造理想人格之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塑造理想人格之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塑造理想人格之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塑造理想人格之道塑造理想人格之道现代心理学说人格成熟者有具自我扩展能力、与他人关系融洽、有安全感及自我接纳、具有现实性知觉、客观看待自己、专注于事业、行为具一致性七大特点,具有这种成熟人格,才是心理健康的人,才能正常进行社会交往、社会活动。超个人心理学家提出理想的人格是“心灵的自我超越者” ,这种人有基于高峰体验的对生活意义与目的确知,具有使命感,对生命保有虔敬和赞叹的心情,有强烈的社会正义感和慈悲心,积极献身于实现人类的正向潜能及改善世界的高尚理想,热爱生命,在生活中能体现其灵性上的体悟,相当于菩萨型人格。关于成熟人格的标志,佛典中也颇有说法,如南传弥兰陀王问经说大药智者具足二十八种德性:勇

2、猛、羞耻、谨慎、有徒众、有朋友、容忍、持戒、诚实、具足清净、无嗔、无慢、无嫉妒、精进、努力、友善、好施、爱语、谦逊、温和、不狡猾、不欺诈、具足智慧、有名望、具足学识、饶益部属、得众请求、多财富、有善名。具有这些德性,才是合格的佛教徒,或佛教所谓的“好人” 、 “善人” 。周叔迦虫叶集从佛教徒的人格说起认为佛教徒应有三重人格:善人、修行人、明白人,其诀要依次为孝、信、悟。善人,当以大学诚意、正心、修身为要。佛教理想的人格目标,是阿罗汉、菩萨、佛陀,佛陀为圆满人格的楷模。太虚佛陀学纲谓“觉者为人类最高人格的表现” 。学佛修行,实质上即是自塑理想、圆满的人格。太虚以一偈来表达他自己的人生理想:仰止在

3、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这也是对他所倡导的“人生佛教” 、 “人间佛教”宗旨的集中概括。此偈意谓成佛之最高理想的实现,须从完善人格做起,学佛,即是完善人格,人格的极度圆满,便是成佛,便是“真现实”自性潜能的圆满开发或圆满的自我实现。学佛修行,完善人格,须先从人型人格的自塑着手,按佛教的人乘正法做一个合格的人、好人,如太虚在佛乘宗要论中所说:佛学的第一步,在首先完成人格,好生地做一个人。应“完安物质的生活,增高知识的生活,完善道德的生活” ,遵守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用麻醉品五戒,敦伦尽分,尽职尽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向上,向天型、四圣型人格一层层晋升。若要作人中的贤圣

4、,须按天乘正法,力修十善,净化自心,布施奉献,服务社会,造福人类。若要自塑成四圣型尤其是菩萨型、佛型人格,须依大乘佛法,以诸法无我的正见为导,以“无所得”为诀要,在社会生活中力修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般若(智慧) “六度” ,伏断烦恼,利乐众生,以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摄”法带动、摄化众生,改造、庄严国土。自塑为何等人格,成地狱饿鬼还是成佛,关键首先在于知见。树立正见,远离邪见,被佛教强调为塑造人格的首要。照见诸法无我的智慧和离一切我相的清净心,是自塑成菩萨型、佛型人格的主导。众生之所以自塑为众生,乃至自塑为下劣的地狱饿鬼畜生型恶人、庸人,在于不如实知见,不悟假我非实,色声香味触及

5、财色名位本空,挚爱众生的生命形态及假我,贪求世间的声色货利等,其执着深者,被善恶无报、人死断灭等邪见所误导,遂不顾他人和公众的利益、不管法纪道德,恣意造作杀盗淫骗等恶业,自塑成地狱等人格。具正确人生观和合理的理想、相信善恶有报者,能自觉按道德规范约束身心,自利利他,向善向上,提高精神境界,自塑成人、天型的人格形象。若能思考存在问题,亲近善友,获得佛法的正知正见正信,勤修戒定慧,积集福慧,依佛法如实观察诸法无我的真实,以无我无住的清净心服务社会、利乐民众,便会在佛法的指引下自塑为四圣型的高尚人格。树立正见,因而被强调为做人的首务,学佛的基石。藕益灵峰宗论卷二有云:有出格见地,方有千古品格。决定人

6、格或品格高下的关键,是假我之执的深浅有无。从地狱型人格到佛陀型人格,是一个假我之执从极深到浅、由浅至无的进程。假我之执愈深,愈为自私,其人格愈是低下,其我与我所实际上也越小,乃至其自我被禁锢于狭窄黑暗的监狱囚室中,或成为连一个亲人和朋友都没有的“孤家寡人” 。假我之执愈浅,其人格愈高上,其我与我所实际上愈大,大到佛陀之全宇宙无不是我、我所。人人同禀此心此性,而所造人格千差万别。司马光曰:“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 ”人格越低下、越自私而才具越大、越聪明,对社会的害处亦越大;人格愈高上、愈无私而才具越大、越具智慧,对社会的贡献则越大。在正见指引下,应确定理想的人格目标,对佛教徒来说,即以

7、佛菩萨圣众为人格楷模,真切发起誓愿上成佛果、下度众生的菩提心。应如发菩提心经论卷一所说,通过思惟诸佛功德,以榜样激励自己而发起菩提心:思惟十方三世诸佛当初发心时亦如同今天的我,具有烦恼,而终成就菩提;思惟一切三世诸佛发心后皆已成佛, “若此菩提是可得法,我亦应得”:思惟一切三世诸佛,为人中雄,皆渡生死烦恼大海,我亦丈夫,亦当能渡!应见贤思齐,以诸佛为榜样, “随学诸佛” 。这叫做“愿菩提心” ,是终极理想意义上的发心。还应根据自己今生现在的条件,确定学佛修行的具体作法,这叫“行菩提心” 。当认同成佛利众生的生命意义和价值,发起菩提心后,此自我意象佛,自我期许成佛,便会自然形成强大力量,推动人力

8、修六度万行,逐渐塑造成理想人格。当代星云大师说:心思改变,态度会随之改变。态度改变,习惯会随之而变。习惯改变,人格会随之而变。人格改变,命运会随之而变。1发心之后,应按所定目标,严格要求自己,以佛言祖语、高僧大德的传记激励自己,精进修行“四正勤”等,力行应修之善并令其不断增长,力断应断之恶并令其永远不起,在社会生活中力行六度四摄,积极培养佛菩萨型人格心理特征,舍弃地狱、畜生、饿鬼型人格心理特征,一步步向理想人格迈进。现代心理学所说塑造理想人格的方法,是通过自我体验激励和鼓舞的力量,将所定目标内化为需要和信念,自我导向、自我监督、自我激励,按理想人格的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制止不良行为,与佛教发心

9、后修行的路径亦基本一致。人本主义心理学塑造人格,先描绘理想自我,分析现实自我,再以现实自我为基础,逐渐接近理想自我,正与大乘发愿、行二种菩提心的路径相一致。阿萨乔里(Assagioli)认为:当人认同某种角色并以此意象角色为自己未来的自我期许时,此自我期许心理会发生催化作用,暗中发展出该角色必备的知识、行为、心理状态。当佛教徒认同成佛利众生的生命意义和价值,发起菩提心后,此自我意象菩萨、佛,自我期许成佛,便会自然形成强大力量,推动他力修六度万行。现代心理学教人常以名人格言、传记激励自己,佛教徒则应以佛言祖语、高僧大德的传记激励自己。密教则从一切唯心造、心本具足佛果功德或即身是佛的见地出发,直接

10、利用心通过“想”而变造的作用,通过自观为佛、菩萨形象(藏密谓之“起佛慢” ) ,手结佛菩萨密印,口诵佛菩萨真言,所谓“三密相应” ,借助佛菩萨的象征、榜样,不断自我暗示,力图“心想事成” ,改变凡夫形象,让“我即是佛”的观念从显意识深入深层意识,自我塑造为佛菩萨的完美形象、理想人格。自观成本尊,正是“固定而有系统地”运用了心像或自我意象方法,在潜意识的画面上抹去一向自我认同的凡夫相,重绘佛像,化解划地自限的自卑心理,强化“我即佛”的自尊心理,自塑成佛陀型人格。用佛菩萨像作曼荼罗,将理想的目标视觉化,想象自己为理想的姿态,以帮助自观为佛,被认为是一种“精神显像法” 。自观成本尊,不仅要在打坐修法

11、时观想,而且要在下座后的生活中常常关系,以佛菩萨的人格和智慧要求自己,对待别人。不仅自观成本尊,而且要观一切众生皆是本尊,如奉事佛菩萨一样去奉事、服务众生。禅宗更为直截,从“即心即佛”的见地,自信只要明心见性见到自心佛性,则本来即是的佛型人格便会自然显现。塑造完善人格,固然操之在我,但家庭、学校教育,社会教化,别人的帮助引导,榜样的示范作用等外缘,对人们人格的自塑,是极其重要的有时甚至起决定作用的“增上缘” 。强缘可以遮伏弱因乃至强因,即便根性甚劣,阿赖耶识中甚多地狱等三恶道的种子、恶习难改者,若教导有方,亦可化莠为良。根性良善、恶习较少者,受恶劣环境的熏染,也容易堕落沦坠。 增一阿含经卷三一

12、佛举过一个强缘诱使人堕落的例证:往昔有清净太子,生来无欲,年至三十,犹不想娶妇,乃有女人名“淫种”者,设计引诱,太子乃一反常态,贪欲膨胀,下令全国处女必须先与他共寝,然后才许婚嫁,结果引起公愤,被人民打死。社会生存环境,特别是道德风气、文化水准、经济状况、民主程度等,对公民人格的自塑起着巨大作用。国家、政党、社团、学校、文化机构,及宗教等社会教化体系,肩负着引导民众自塑良好人格的重任。作为社会教化体系的佛教,自觉以引导众生向善向上乃至超出生死为己任,佛陀以开示、引导众生悟入他所知见的宇宙人生真实、一一自塑成佛,为出世说法的“一大事因缘” ,教导佛弟子以四摄法摄引广大众生,一起修善积德, 长阿含

13、善生经佛陀教诫在家佛教徒见人作恶须劝诫遮止,以诚意待之,以慈心慰念,示以人天正道。 杂阿含第 926 经佛陀教导在家弟子不仅自己信佛修善,而且要教化、引导别人修正信、持戒、布施等十六法。大乘更以摄化众生、庄严国土为菩萨必须修习的课目, 摩诃般若经卷二六谓菩萨若不净佛国土,不成就众生,自己也不能成佛。 大宝积经郁伽长者会规诫居家佛教徒:必须随所住处,劝导教化周围的众生,不孝顺者劝令孝顺,无智者教以智慧,悭吝者劝其布施,多嗔怒者劝其安忍,懈怠懒惰者劝其精进,贫穷者给予周济,有病者给以医药,作众生的保护者、归依处,若不如此,是乃失职, “而是菩萨则为诸佛之所呵责” 。至于当政者,身负教化国民的责任更

14、重,若能以正法引导全体国民努力修善,其功德甚为巨大。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报恩品云:若有人王成就正见,以法化世,名为天主,以天善法化世间故。并说国人所修所有福德中,国王之功占七分之二。 金光明最胜王经 、 华严经 、 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 、 佛说出爱王经等,都有关于为王当政者如何导民向善、安定社会的内容。今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等,对培养成熟健康的人格,有系统深入的研究。如培养创造型人格的“创造工程” ,根据个体的人格和社会、未来的需要,帮助人进行自我设计,通过强制性训练和诱导训练,对个体的人格系统进行全面加工。强制性训练用种种强制的方法,打破个体原有常规套路的、经验的、习惯的、常识的、功利的认识、思维、情感活动方式,逼使其尽量开启思路。诱导的训练运用自由联想、返回童真、催眠、复合通感(想象、逻辑、语言、音乐、空间、时间、自觉、他觉等在相互影响碰撞中全面激活)等方法,诱导出创造潜能。佛教的修持体系,实际上就是一种全面培养、铸造理想人格的训练体系。根据佛教闭关结期修行的强化式方法,可以设计出在短期内将个体人格加工为理想的菩萨型人格的系统工程。节选自佛教心理学-1 佛教丛书之 9,页 3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