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年语文教案杨士岗九年一贯制学校 主备人:张晗 审核人:组长 2018 年 月 日课题 14 灵隐题联课型 新授课 课时 第一课时知识与技能 认识“隐、访、禅、曾 ”等 14 个生字,会写“苏、访、曾、寺”等 13 个字过程与方法 学习有关谦辞敬语的知识,了解对联的相关知识学习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课文,体会文中人物的不同特点学习重点学会生字与词语,朗读课文。学习难点 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词语意思。教学方法与手段 同组讨论、多媒体学习过程 教 学 流 程课前展示问题导学交流展示评价点拨一、复习导入 1复习字词。 2(展示课件第五屏)看图,用自己的话 简单讲一讲灵隐题联这个故事。 二
2、、逐段解析课文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这一段主要写 了什么内容。 主要写了苏轼去灵隐寺游玩的起因。这里大 家需要注意一个词语“探讨”,大家知道什么 是“探讨”吗?可以翻字典,然后给大家说说 “探讨” 的意思。对了,探讨是就某一问题交 换意见或进行辩论。苏轼经常去寺庙与人探讨 佛理,说明什么?(说明他不以大文豪的身份 自居,平易近人的性格特点。)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说说这段主要写了 什么内容。 主要写了苏轼对灵隐寺的初步印象并去求 见方丈。 3. 指名读第三自然段,说说这一段主要写 了什么内容。 主要写方丈见到苏轼后的态度。 同学们,请大家仔细读课文,在方丈见到 苏轼时,“见他一副寻常书生打
3、扮,不像富贵 看图复述课文,开动大脑 加深理解。 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 方面的作用。引导学生体会课 文用词准确、形象,积极拓展 词汇量。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14 灵隐题联 4 人家” ,他是如何看出来的? 对,文章在第一自然段就有了铺垫:苏轼 是“ 身着便装,独自去灵隐寺游玩” 的。 所以,方丈对待苏轼的态度是怎样的? (展示课件第六屏) 皱了皱眉坐茶(板书) 4. 指名读第四自然段,说说这一段主要写 了什么内容。 苏轼对方丈的态度有所察觉,心生不达标测试总结反馈悦, 站着说话。 这里有个词语叫“攀谈”,大家知道它的 意思吗?查查字典,再说说这个词语在本文的 深意。(“ 攀谈”
4、 为接近对方而与之交谈,在 本文是苏轼已经察觉方丈对他的怠慢,心里有 些不悦,但还是主动接近对方而与之交谈,这 也说明了苏轼的平易近人。) 5. 指名读第五自然段,说说这一段主要写 了什么内容。 方丈因苏轼谈吐不凡对苏轼的态度稍有转 变。 同学们,这一段有方丈态度转变的标志性 语句,大家讨论一下,找出来。 (展示课件第七屏) 堆出一副笑脸请坐敬茶(板书) 6. 指名读第六自然段,说说这一段主要写 了什么内容。 苏轼发现了方丈的讨好之意,依然未坐。 7. 指名读第七自然段,说说这一段主要写 了什么内容。 在品读文本语言内容、了 解文本语言表达形式的基础 上,引导学生揣摩人物心理, 感受人物的情感
5、。 通过抓重点词语的方法培 养学生叙述事件的能力。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教案-14 灵隐题联 5 主要写了方丈得知苏轼的身份。 这一段里有两个表示自谦的词语,同学们 试着找出来。 对,就是“ 敢问”“在下”这两个词。“敢 问”,表示向对方提出问题的同时,附带自谦 和尊敬的姿态,方丈在此时用了一个“敢问” , 说明他已经发觉眼前的书生非等闲之辈。“ 在 下”这是一个表示自谦的词语,古人常用“在 下”称呼自己。苏轼用这个词语称呼自己说明 苏轼是个怎样的人?说明苏轼是个不以官位自 居、谦虚谨慎、平易近人的人。 同学们还知道哪些谦辞敬语,举例说一说。 (展示课件第八屏) 8. 我们再来看看这时的方丈有什么转变。 请大家一起读课文的第八自然段。 读完这一段,我们发现,方丈的态度又有 了新变化,大家一起说: (展示课件第九屏) 躬身施礼请上坐敬香茶(板书) 9. 指名读第九至十一自然段,说说这三段 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苏轼起身告辞,方丈请求留下墨宝。苏轼 赠送对联,方丈羞愧难当。 在这三个自然段中,也有一个表示敬语的 词,对,“ 墨宝 ”是指珍贵的书法真迹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