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1年 5月号中旬刊全 、放心 、可提供支持的环境 。一项调查表明 , 学生的苦闷情绪有 67%来自学校 ,22%来自家庭 ,11%来自社会环境 。在对学校的烦恼中 ,反响最强烈的一是与教师的关系 , 二是学校的纪律及考核办法 ,分别占 34%和 31%。 而且调查中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来自教师和学校纪律 、检查的不满情绪以中学阶段为高 ,其中中专生反响最强烈 ,大学生较差 ,小学生最差 ,且年级越低满意程度越高 。 这一方面说明中学生所处的人生阶段特殊 ,另一方面也说明来自教师的控制较多 。但是 ,实际上小学对学生的控制也是很多的 ,为什么小学生的反响最低呢 ?原因有二 ,第一点是小
2、学生自主意识不及中学生强 ;第二点更为主要 ,近几年城市小学教育水平提高很大 ,小学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方式更趋现代化 。这充分说明 ,德育制度越贴近学生 ,越代表学生的意愿 ,所产生的效果越好 ,控制的多少并不是唯一的标准 。只有使德育制度更具道德性 ,才能使学生有更多 、更美好的回忆 。微妙法则四 : 从道德角度出发的关爱也会在突破极限时产生负效应 。常会听到一些教师感叹自己 “好心好意 ”对学生 ,学生却不领情 ; 也有的教师会抱怨 “学生毕业就不认识你了 ”。这两种抱怨实质都是受教育者对教育者行为的认同感 。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认同 ,来自于教育者的施教行为对受教育者产生的道德结果 。 能够
3、产生良好道德结果的行为本身必须是道德行为 。在道德行为中 ,只有在双方的理性自由都没有受到侵害的情况下 , 或者说只有道德行为者没有对道德行为接受者的理性自由构成限制的前提下 ,其行为才是真正的道德 。教育是以社会与青年一代的未来为目的的 ,所以总体上是道德的 。但由于教育含有强制的性质 ,因此我们不得不谨慎对待其 “道德性 ”。也就是说 ,一旦强制超过了一定界线 ,就成为一种不道德 。 有的教师所谓的 “好心好意 ”对待学生的出发点绝对是好的 ,但常常会犯 “过头 ”的毛病 ,也就使教化权力转变为横暴权力 。与此相反的另一种 “好心好意 ”就是一味地溺爱 ,溺爱其实确实也是来自于道德责任感
4、。 但是 , 利他的责任心 、对他人的爱也不能无限制地扩大 ,否则将会使受教育者丧失主体性 。微妙法则五 :德育实效性的表达者和推助者是 “风 ”。由德育制度的定义可知 ,所谓校风建设问题 ,属于德育制度问题 。因此 ,校风建设实际上就是德育制度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 ,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 。在当前德育制度尚在成熟过程中 , 校风建设中存在这样或那样不尽如人意的现象是正常的 。 现在有许多学校全面改革 ,校风大振 ,取得了令人称道的成绩 , 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发展完善了德育制度 。校风的根本好转 ,在于学校全盘工作的统一转变 、协调转变 。单纯为校风而转变校风 ,其实是本末倒置 。只有建立起相对适应
5、当前发展要求的一整套德育制度体系 ,才能使校风建设真正见到实效 。参考文献 :1檀传宝著 .学校德育教育原理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2班华主编 .现代德育论 .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3.摘 要 : 结合 21世纪的时代的新特征 ,本文评述了教育 财富蕴藏其中 的主要观点 、思想及其价值 ,论证了在 21世纪构建以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为导向的社会大教育体系 , 以及多样化教育和个性化教育为取向的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密切结合的必要性 。关键词 : 教育 财富蕴藏其中 21世纪教育挑战 对策教育 财富蕴藏其中 是国际 21世纪教育委员会于 1995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研究报告 (以下简
6、称 “报告 ”),该报告被誉为继 1968年 世界教育危机 :系统分析 和 1972年 学会生存 之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开发表的最重要报告 ,它从政治 、经济 、社会 、文化等多个角度对 21世纪教育的作用及有关问题进行了分析 , 细化了学会生存的三种基本能力 学会认知 、学会做事 、学会共同生活 ,并与学会生存一起称为教育的 “四个支柱 ”,并在此基础上规划出了教育的理想 :推进学校教育改革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以应对 21世纪世界教育面临的挑战 。虽然报告强调 “教育是一种财富 ”1P20,但它却不是一种能够为我们直接享用的财富 ,它 “埋藏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 ”1P10, 需要我们付出
7、心血却把它发现并挖掘出来 ,让它变成真正的财富 ,所以需要我们及未来的教育工作者根据当代的一些新特点 、新形势 ,通过不懈的努力去充实与探索 。一 、21世纪教育面临的挑战任何教育问题的研究都是基于其所处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之上的 ,展望未来 ,报告归纳了教育政策应当正视的三大挑战1P2-4:一是在人们对经济和社会进步所抱的幻想破灭后 ,如何找到人类发展的理想途径 ;二是如何使文化适应新情况 ,使思想观念现代化 ;三是如何减少世界各地的紧张局势 ,使人类在 “地球村 ”能够共同生活 。 报告围绕这三个问题 ,主要从经济与社会两个方面深入分析了世界的未来前景 、 论证了 21世纪教育面临的挑战 。(
8、孝感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院 ,湖北 孝感 432000)王成营教育 财富蕴藏其中 的现代解读21 世纪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教育教学研究1452011年 5月号中旬刊(一 )21世纪教育面临的经济方面的挑战 。科技变革 、 技术进步不断地影响着劳动的性质和安排 ,“各企业和各国都迫切需要增加劳动力素质方面的应变能力 ”,能否 “紧紧跟上这种变革 ,甚至走在变革的前头 ”1P57,考验着 21世纪的教育 。 “工作的日益非物质化 ”1P56趋势越来越明显 , 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的素质发生了本质变化 ,21世纪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面临着重大调整 。21世纪经济是知识经济 ,知识的爆炸式增长考验
9、着 21世纪教育向一个人提供知识的能力 。 片面强调经济发展所导致的社会问题 、环境问题 ,使教育目标由从促进经济发展 ,为经济界提供所需人才 ,转向促进人的发展 ,“使每个人的潜在的才干和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1P70,这也要求 21世纪的教育进行质的转变 。(二 )21世纪教育面临的社会方面的挑战 。1.人口问题 。 世界人口数量的增长 “对教育系统造成了一种空前的压力 , 对教育的需求已经达到而且有时是远远地超过了其力所能及的程度1P24”。人口老龄化问题 、世界移民问题等也对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2.社会联系危机 。 “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网络的扩大既便利了与他人的交流 , 却又增加了自我封
10、闭和离群索居的趋势 ”1P51, 迫使人独处于计算机屏幕前的娱乐活动日益增多 ,许多人沉湎于虚拟世界中不能自拔 ,“网瘾 ”正成为严重影响儿童发展的一颗 “毒瘤 ”,这些新问题成为教育必须面对的一个新课题 。3.人类的生存与共处问题 。伴随着家庭的解体 、都市化的无序 、传统人际关系的破裂 ,特别是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传播 ,在使人的个性获得解放的同时 ,也对社会的团结造成了伤害 ,消解了社会的主流意识与主流观念 ,人的精神成了一个四处游荡的游魂 ,很容易走向极端 ,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与精神问题 ,这对 21世纪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4.民主与平等问题 。 随着民主原则在全世界的广泛传播 , 为
11、社会民主参与做准备的民主教育将是 21世纪教育的一项新使命 ,教育界有责任 “使学校成为民主实践的典范 ”1P47。虽然当代教育所处的时代背景与报告的时代背景同处一个时代 ,但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可以归纳为十种变化趋势 :全球化 、信息化 、科技化 、市场化 、知识化 、环保化 、民主化 、多样化 、个性化 、模糊化 。 这些新趋势为认识报告的时代价值 , 思考 21世纪的教育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背景 。二 、21世纪教育应采取的对策(一 )拓展发展概念的内涵 ,以 “更加开阔的眼光 ”1P55定义教育 。展望 21世纪 ,报告认为 “一种单纯追求提高生产力的模式必然走向死胡同 ”,我们应
12、“赋予发展概念更广的含意 ,应使发展超越经济范畴 ,以便也考虑其伦理 、文化和生态内涵 。发展的指标不应限于人均收入 ,还应包括有关健康 (包括婴幼儿死亡率 )、饮食和营养 、拥有可饮用水 、教育和环境等数据 , 还应考虑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和男女之间的公正和平等情况 , 以及民主参与的程度 ”1P66,“不应再像过去那样 , 只是从教育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的角度 ,而应以一种更加开阔的眼光 ,即以促进人的发展的眼光来确定教育的定义 ”1P55。(二 )转换教育理想的追求 ,培植 “教育的四个支柱 ”1P75。从 “培养社会需要的人 ”到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是教育理想与追求的根本转换 。 报告以
13、 “学会生存 ”为基础 ,细化为三种基本学习要求 :学会认知 、学生做事 、学会共同生活 ,并把这四种基本学习称为 “教育的四个支柱 ”1P75,认为21世纪面对的挑战不再是倡导社会建设终身教育体系 ,倡导教师与学生学会生存 ,而是要探索具体的行动方案和措施 ,体现在教育实践中 ,改革教育中的 “非人化 ”或 “无人化 ”的 “倾向 ”或 “趋势 ”,由注重人的 “感官满足 ”和 “外部追求 ”向注重人的 “精神满足 ”和 “内部修养 ”回归 ,使人的 “内心世界 ”与 “外部世界 ”趋于 “和谐 ”,既不能像古代的某些 “文人 ”那样自视 “清高 ”,为追求 “精神理想 ”而饿死也不言 “利
14、 ”,更不能像现代的某些 “能人 ”为满足自己无止境的 “金钱欲 ”、“权力欲 ”、“占有欲 ”而不择手段 ,丧失了作为人的道德底线 ,而是要教育学生为 “现在的自我 ”而活着 ,为 “实现自我 ”而生存 ,建立良好的 “自我感 ”,妥善处理所面临的内外部分矛盾 ,使自己能够享受到 “真正幸福 ”的生活 。(三 )构建终身教育的体系 ,打造 “真正协调一致的教育 ”1P101。全面发展目标 ,仅仅依赖正规教育是无法实现的 ,必须借助于终身教育的力量 。终身教育是 20世纪 60年代出现的一股影响全球的教育思潮 ,1972年的 学会生存 报告就把 “把终身教育作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今后若干年
15、内制定教育政策的主导思想 ”1P241,本次报告则 “把终身教育放在社会的中心位置上 ”1P8,认为它是 “进入 21世纪的关键所在 ”1P90,是 “获得适应每个社会变化的新资格的特殊手段 ”1P130,也是 “每个人进一步实现工作与学习平衡及行使积极的公民权利与义务的手段 ”1P90。 终身教育不仅仅与教育系统有关 ,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体系 。(1)家庭是教育的第一场所 ,应担负起情感和认识之间的联系及价值观和准则的传授的职责 。 (2)社区 、社团 、宗教团体和政党在学习合作 、相互支援 、宣传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方面均可发挥巨大的教育影响 。(3)职业界可以发挥教育作用 ,帮助青少年了解职
16、业生活的限制和机会 ,更好地认识自己和辨别方向 。(4)大众传媒是一股重要的教育力量 ,各级学校系统应当改变教育和传媒之间相互对立的状况 ,把传媒作为实现教育目的的工具 、手段 ,同时减少不良信息的影响 。 (5)自由时间内的自我教育是最重要的一种教育形式 ,是其他外在教育的基础 ,应该重点培养青少年的自我教育能力 。(四 )明确正规教育的职能 ,“沟通教育的各个阶段 ”1P10,探索能力的 “新的证明方式 ”1P131。报告在倡导建立终身教育体系的同时并没有忽视正规教育的重要性 ,而是用隐喻的方式突现出基础教育 、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与重要作用 。认为基础教育是 “必不可少的 走向
17、生活的通行证 ,它使享受这一教育的人能够选择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 ,参与建设集体的未来和继续学习 ”1P134,中等教育是 “人生的十字路口 ”,在这里 ,“青年们应能根据自己的爱好和能力决定自己的未来 ”,“能够获得有助于他们成人阶段的生活圆满成功的能力 ”1P106,高等教育应该超越其传统的教育功能 ,成为 “面向全民的文化场所和学习场所 ”1P126,“满足日益增多的 、以自己的好奇心寻求使生活富有意义的人的求知的源泉 ”1P126-127。这些论断都非常准确地反映了时代的脉动 ,但对于 21世纪的教育来说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 。 随着儿童受教育年限的延长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最明显的特征
18、就是中等教育越来越具有基础教育的特色和职能 ,而其 “人生十字路口 ”的职能正在让位于高等教育 。 因此 ,我们需要对教育的不同阶段重新进行思考 , 按照不同于原来的方式对它们重新作出安排 , 教育教学研究1462011年 5月号中旬刊确保它们之间有可能相互转换 ,并使学习途径多样化 。 为此 ,报告也强调了家庭教育 、成人教育 、社区教育 、国际合作 、与学业失败作斗争的重要性 ,建议探索从教育中所获得能力的 “新的证明方式 ”1P131,改变教育文凭在 “谋求技术性工作的唯一王牌 ”1P131的地位 。(五 )调动教育内外的力量 ,“设想和建设我们共同的未来 ”1P96。在影响教育的诸多因
19、素中 ,教师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变革的因素 ”,报告针对 “社会对教师寄予的合理期望 ”、“向他们提出何种要求 ”、“他们又能得到什么补偿 ”、“什么人可以成为一个好教师 ”、“如何培养他和保护他的积极性 ,并提高他的教学质量 ”1P135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但从报告的论说中我们却看不到教师完成教育理想的可能性 。 首先 ,人们对教师的期望与要求 “似乎是无限的 ”1P137,不仅要求教师完成教学工作 ,而且期望教师有能力应付各种社会问题 ,甚至 “期望教师能在家长 、宗教机构或国家当局常常失败的地方获得成功 ”1P136,教师几乎成了 “救世主 ”。 例如 ,报告希望教师把 “学校办成更能吸引
20、学生的场所 ”1P135,同时 “还应努力把教育过程延伸到校外 ”1P136,而没有谈论具体的措施 ,仅建议 “组织一些外部学习实验 ”,这显然是不够的 。 其次 ,教师的工作具有 “两难性 ”,很难把握其中的“度 ”。例如 ,教师为了改造学生已有 “世界 ”中的缺点需要对学生进行约束 、管制 ,使其处于被动 、收敛状态 。 同时 ,为了发展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 、创造性和好奇心 ,又必须使其处于主动的 、个性张扬状态 ,如何掌握其中的 “度 ”需要教师具有高超的 、灵活的教学艺术 。 再次 ,教师受到来自课堂之外的各种力量的 “最严格的约束 ”,往往为了 “学生的全面发展 ”之外的其他目标在疲
21、于奔命 。如何减少外部干扰 , 使教师安心于教育教学工作 , 对所有的国家来说 ,这都将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 最后 ,对教师的高要求与给予的低待遇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与其他职业相比 ,教师地位始终处于社会的中下层 ,在许多国家 、地区 ,教师的招聘都存在非常大的困难 。 此外 ,报告也谈及了 “政治当局的作用 ”及 “国际合作 ”的重要性 ,认为政治当局应发挥以下作用 :(1)对教育作出选择与规划 ,进行全面调整 ;(2)革新集权管理模式 ,与地方和基层单位分享教育决策权 ;(3)通过政策规定 ,采取各种措施 ,多渠道筹集经费 ,优先保证 、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 、管理 、使用 、监管 ,以
22、满足建设公平 、平等 、广泛的教育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国际 21世纪教育委员会 .教育 财富蕴藏其中 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 .学会生存 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79.摘 要 : 教师的素养直接关系到教育工作的成效 ,在基础教育改革和教师专业化背景下 , 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 作者抽取部分江苏省内的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 , 针对教师基本技能等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 ,运用 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 、分析 ,据此提出了提升师范生基本技能的策略 。
23、关键词 : 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 教师基本技能 掌握情况 问题 提升策略教师的基本技能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所具备的基本知识与能力 。近年来 ,国家出台了诸如加快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强化高师院校办学特色等一系列新政策 ,都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教师的基本技能是教师安身立命之本 ,是教师其他技能的基础 。 因此 ,我们必须对教师基本技能加以重视 。一 、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基本技能的调查结果分析调查小组主要以江苏省设有小学教育专业的高等院校 ,如南京师范大学 、徐州师范大学 、南京晓庄学院 、江苏教育学院 、常熟理工学院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 、徐州工程学院 、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这八所学校的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 , 旨在了解现阶段小教专业师范生教师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 ,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分析结果如下 。1.师范生专业认同感低 ,缺乏基本技能提升的兴趣 。表 1图 1教师的专业认同主要是指教师个人或群体在教育教学专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对自己身为教师的理解和看(徐州工程学院 ,江苏 徐州 221008)杨 柳提升教师基本技能的策略探究 教育教学研究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