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摘要随着汽车在生活中的普及,汽车排放的污染物对环境的危害越来越明显,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与健康。本文主要概述了一些主要的发动机排放污染物的生成机理与危害,以及发动机排放物的影响因素,发展汽车发动机的排放控制技术能够有效地抑制和减少发动机排放物对大气环境的污染,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污染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关键词:排放;污染;控制技术IAbstractWith the popularity of the car in the life and damage of the vehicle emissions of pollutants on the environment is more and
2、 more obvious, a serious threat to human survival environment and health. This paper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some of the main engine and emission of pollutants and the harm, as well as the influence of engine emissions factors, automobile engine emission control technology
3、 can effectively inhibit and reduce engine emissions on the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pollution, reduces the pollutants on human health effects in a certain extent.Key words: emission; pollution; control technology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发动机排放物的危害 .2.1 一氧化碳( )的危害
4、CO2.2 碳氢化合物( )的危害 .H2.3 氮氧化物( )的危害 xN2.4 二氧化硫( )的危害 .2S2.5 微粒物 PM 的危害 .第三章 发动机主要污染物的生成机理 3.1 一氧化碳的生成机理 .3.2 碳氢化合物的生成机理 .3.3 氮氧化物的形成 .3.4 微粒的形成(流行假说) .第四章 发动机排放物生成的影响因素 4.1 点火提前角的影响 .4.2 发动机工作温度的影响 .4.3 燃油品质的影响 .4.4 空燃比的影响 .第五章 发动机排放控制技术 .5.1 三元催化转换装置 .5.2 缸内直喷技术 .i5.3 双涡轮增压技术 .5.4 氧化催化氧化器(DOC) 5.5 选
5、择性催化还原系统(SCR) .5.6 颗粒捕捉技术(DPF) 5.7 废气冷却再循环技术(EGR) .参考文献 .致谢 第 1 章 绪论1.1 研究的背景目前,汽车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标志性的产物,人们对汽车的热爱只增不减。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也让汽车保有量急速上升。据数据显示,2014 年 12 月,全国汽车产量达到 225.3 万辆,同比增长 3.7%。2014 年全年汽车产量达到 2389.5 万辆,与 2013 年相比,增长 7.1%。2015 年,我国汽车产量达到 2450.33 万辆,同比增长 3.25%,增速比上年同期减缓 4.01 个百分点,创全球历史新高,连续七年位居全球第一。20
6、15 年,中国品牌乘用车销量为 873.76 万辆,同比增长 15.3%;市场份额达 41.3%,同比提高 2.9个百分点。2016 年 2 月我国汽车产量为 161.18 万辆,同比增长了 3.74%,年度累计为406.91 万辆。此外,中汽协对 2016 年汽车整体市场进行了预测,预计 2016 年,中国汽车全年销量为 2604 万辆(其中国内销量 2540 万辆,出口量 64 万辆),增速约为 6%。其中,新能源车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销量预计为 70 万辆左右。2016 年全年汽车市场需求约在 2628 万辆。(全年汽车市场需求=总销量-出口量+进口量)汽车需求量的增多导致了大量的化石燃
7、料燃烧,发动机在燃烧化石燃料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具有污染性的排放物和温室气体,这些污染排放物会影响到人类的身体健康以及整个大气环境。据分析,城市中的雾霾大约有 4%的成因与汽车尾气排放有关,这些排放物有可能间接性的与其他物质反应形成酸雨和光化学烟雾,其中的二氧化碳也加剧了温室效应。 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去改善汽车污染问题,减少我们身边的大气环境的污染,让自己生活在一个纯净而美丽的地球上。1.2 研究的意义近些年来,我们所处在的生存环境受到很多因素的威胁,其中威胁较大的就是汽车使用过程所带来的污染问题。汽车所使用的燃料大部分都是化石燃料,化石燃料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一定量的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微粒以及
8、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这些排放物的危害程度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长越来越明显,有的甚至危害到人类的身体健康。据有关专家表示,汽车排放出的污染物的主要范围在 0.3 至 2 米之间,也就是我们正常的呼吸范围。在一些大城市中,交通拥堵已成了家常便饭,在车辆怠速的情况下,汽车所排放出的污染物比正常情况下的排出量相对多一些,同时化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导致了能源的浪费。另外,汽车所排放的二氧化碳也让温室效应更加严峻了,这对我们的生存环境非常的不利。所以,我们在发展汽车工业的同时,也要着重在发动机排放控制技术方面进行不断的探索,或者开发一些新的能源用以代替化石燃料,以减少化石燃料燃烧所产生的污染状况。1.3 研究
9、方法本文主要通过百度搜索引擎查找发动机排放控制技术的相关资料,以及在图书馆查找一些相关类的书籍用以参考。通过百度文库和万方数据库所查找的相关文献,分析了当前发动机排放控制技术与应用的现状,列举了发动机排放污染物的危害以及污染物的生成机理,同时也介绍了一些现有的发动机排放控制技术,并根据现有的资料分析了未来发动机在排放控制技术的一个发展趋势。第 2 章 发动机排放物的危害发动机的污染排放物在我们生活中的危害显而易见,不仅影响着人类的身体健康,还会引起大气环境的污染,加剧温室效应。尤其是近年来随着车辆的快速增长,大气中 、 、 、 以及 的含量也陆续增多,导致汽车排放的尾气对人体和COHxN2SO
10、PM大气环境的危害程度也越来越大。在本章的内容中主要分析了发动机的一些排放污染物对人体和大气环境的危害情况。2.1 一氧化碳( )的危害汽车排放出的一氧化碳主要是由于化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而产生的。它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有毒气体,在正常情况下,一氧化碳不会导致人体损伤。只有在吸入一定量的一氧化碳之后,才会使人出现头晕、呕吐、头痛等症状,严重时可以造成人体窒息性死亡。引起这些症状的主要原因是 能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发生反应,使得血液中CO的血红蛋白发生变质,从而减弱了血液的输氧能力,致使人体缺氧。更重要的是,一氧化碳在大气中比较稳定,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从而能长时间的存在大气中。2.2 碳氢化合物(
11、 )的危害H碳氢化合物也是因为化石燃料燃烧不完全而产生的,但它的危害程度比一氧化碳更大。碳氢化合物中含有苯、醛和多环芳香烃等物质,带有一定的毒性,其中多环芳香烃和苯类物质又具有致癌作用,尤其是苯并芘和硝基烯。碳氢化合物在光照的条件下极易与 发生反应,形成以臭氧和醛类为主的有毒性光化学烟雾,严重影响着大xNO气环境与人类的健康。2.3 氮氧化物( )的危害x汽车所排放的氮氧化物中种类繁多,有 、 、 等多种物质。其中NO23是氮氧化物中的主要成分,它的特点是无色无味。一般空气中的 对人体无害,NO NO但吸入一定量后,会产生与 相似的症状,会影响中枢神经系统,造成中枢神经系统C轻度障碍,严重时可
12、使人中毒而死亡。 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在常温常压下呈2棕色,主要由 氧化而成,对人体的危害程度相对较大。因为二氧化氮会与人体血液中的血红素相结合,使血红蛋白变性,对心、肝、肾都会有一定的影响,甚至会造成植物枯黄。此外,氮氧化物还会与碳氢化合物在光照的条件下形成带有毒性的光化学烟雾,造成大气环境的污染,威胁人类的身体健康。2.4 二氧化硫( )的危害2SO化石燃料中都含有一定量的硫,在燃烧的过程中会形成具有刺激性气味的二氧化硫。 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气体,一定量的二氧化硫能够使人体产生咳嗽、胸闷和呼2S吸困难等症状,严重时可使人体休克。此外, 还极易与大气中的水分结合生成亚2SO硝酸,和煤尘共存时
13、能产生硫酸烟雾,积累到一定程度时还会形成酸雨,使水土酸化,影响植物的生长,并对材料具有腐蚀破坏作用。2.5 微粒物 PM 的危害PM 中含有 PAH 等多种有害物质微粒物,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在一定程度是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另外,颗粒的大小对人体的危害程度有一定的影响。一些颗粒较小(小于 0.5 微米)的微粒容易长时间悬浮在空气当中,致使人体吸入的概率大大提高,对人体的呼吸系统有着极大的危害。另外微粒间的孔隙具有一定的吸附作用,能够吸附一些 SO 、NO 等致癌物质,因而对人体造成更大的危害。2第 3 章 发动机主要污染物的生成机理发动机排放物的形成过程十分复杂,反应条件也有一些要求,本
14、章主要介绍了发动机主要排放污染物的生成机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更多地了解发动机污染排放物的生成机理。3.1 一氧化碳的生成机理一氧化碳的形成十分复杂,其熔点为-205.0,沸点为-191.5 ,发火点为 651.0。一般认为,CO 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步生成,即(3.1.1)22HmnCOHCmn+(3.1.2)(3.1.3)22(3.1.4)COH在理想状态下一般不会生成一氧化碳。但发动机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各缸混合气不均匀,局部区域会出现缺氧的情况,或出现局部温度过低,导致烃类燃料不完全燃烧,从而导致 CO 的产生。此外,排气中的 具有一定的还原作用,能将少量的二氧2化碳直接还原成一氧化碳。3.
15、2 碳氢化合物的生成机理 不论是汽油机还是柴油机都是通过火焰传播使燃料燃烧的,但是紧靠缸壁的气体层(0.05mm-0.5mm)因低温缸壁的冷却作用,火焰传播不到,从而使这层混合气中HC 随废气排出。由于柴油机中与大部分气缸壁面直接接触的是空气而不是混合气(壁面油膜蒸发混合方式除外),采用壁面油膜蒸发混合方式的柴油机,壁面直接与燃油接触的面积与燃烧室表面相比也非常小,因此,在柴油机中几乎不存在汽油机中由燃烧室壁面“火焰焠熄 ”以及汽缸壁和燃烧室壁面沉积物所释放的 HC。发动机排放出的碳氢化合物的形成因素有以下几种情况:(1)燃料未完全燃烧或部分被分解、氧化而产生 HC。不完全燃烧 HC 是由烃的
16、氧化反应终止所造成。化石燃料的燃烧反应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温度、压力以及混合比等。在混合气较稀的情况下,氧化反应的过程会比较慢。另外,燃烧室内各区域的混合气比例也有一定的差异,这也会导致 排放量增多。HC(2)“火焰焠熄 ”作用所产生的 。由于冷态的燃烧室壁面在高温时具有一定的吸附作用,所以当火焰靠近燃烧冷态的室壁面时会发生火焰焠熄现象,导致燃料燃烧不完全。(3)汽缸壁和燃烧室壁面沉积物所释放的 HC。当燃油浓度在混合气中较大时,发动机气缸壁的润滑油膜和燃烧室等处沉积物能吸收和溶解混合气中的燃油;当缸内混合气中燃油浓度很低或无燃油时(如排气冲程),润滑油膜和沉积物则会释放出燃油,导致部分燃油未
17、参与燃烧,直接和其他燃烧产物一起排出,从而导致 排量增HC多。3.3 氮氧化物的形成汽车排放出的氮氧化物主要有 和 ,排出的 会在大气中进一步氧化生成NO2NO。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在大气状态下,并不会发生化学反应,气缸内燃料燃烧燃2NO烧形成的 1 2002 400的高温环境为氧气和氮气反应生成 NO、NO 2 创造了条件,才造成了氮氧化物(NO )排放。x形成过程相对复杂,主要 经过一下几个过程:NO(3.3.1)N+2(3.3.2)(3.3.3) H(3.3.4) O 22(3.3.5)N+(3.3.6)2这些反应都是连锁反应, 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发动机的工作温度的影响,当然在高温下所停
18、留的时间也会一下 的生成。O3.4 微粒的形成(流行假说)微粒通常用 PM(Particulate Matter)表示,主要是由于进气不充分或燃烧温度过低造成燃烧不完全所形成的。排气中的颗粒物一般有三个来源:(1)燃料燃烧不完全产生的碳烟颗粒;(2)润滑油燃烧产生的积碳颗粒;(3)燃料中硫生成的 、2SO和添加剂钙生成的 颗粒。3SO4CaSO第 4 章 发动机排放物生成的影响因素4.1 点火提前角的影响点火提前角是指发动机(汽油机)从点火时刻起到活塞到达压缩上止点这段时间内曲轴所转过的角度。在一般情况下,点火提前角对 的排放影响不大,但过分的推迟CO点火会使 氧化不完全,从而增加了排放中的
19、,但适度推迟点火可减小 排放。CO CO实际上当点火时间推迟时,为了保证输出功率需要开大节气门,这时 排放明显增加,但 的含量会降低,主要是因为排气温度的升高,促进了 和 的氧化。H H4.2 发动机工作温度的影响发动机工作温度会影响到氮氧化物排放,当发动机机内的温度偏高时,会引起排量增多。当发动机在有效冷却后,可以使 的排量降低 15%。xNOxNO4.3 燃油品质的影响燃油品质也是影响尾气排放量的重要原因,燃油中存在硫、苯、烯等元素。通过降低汽油中某些元素的含量,可以有效地减少尾气排放量。汽油中硫的含量直接影响到颗粒物的排放量。我国的“ 车油不同步”一直是影响汽车排放控制的重要因素。使用符
20、合国家第五阶段标准的汽油和柴油,可以有效地将排放量降低 10%,颗粒物和氮氧化物也可明显地减少。只有进一步提高燃油品质,才能有效地减少相关污染物的排放量。4.4 空燃比的影响空燃比,是指混合气中空气与燃油之间的质量比,是发动机运转时的一个重要参数,。各种燃料的理论空燃比是不相同的:汽油为 14.7,柴油为 14.3。 6发动机工作时,所形成的空燃比对尾气排放具有一定的影响。当空燃比小于理论空燃比时,发动机的燃油消耗量较高,燃料燃烧也不完全,生成的 、 也多;当空COH燃比大于理论空燃比时,燃烧效率最高,燃油的消耗量较少,但生成的 偏多。xN第 5 章 发动机排放控制技术5.1 三元催化转换装置
21、三元催化转换装置,是安装在排气系统中的一个重要装置,可同时将排气中的 ,CO和 三大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故称三元。它以排气中的 和 作为还原HCxNO H剂,在高温的条件下,把 还原为氮气( )和氧气( ),而 和 在还原xNO2N2O反应中被氧化为 和 。2H三元催化转换装置主要由催化剂、载体、垫层和壳体等组成,如图 1 和图 2 所示。其中,催化剂主要由活性成分和催化助剂组成。常用主催化剂有铂(Pt)、钯(Pd)、铑(Rh )等贵金属,价格昂贵。由于 Pd 易受 Pb(铅)的侵蚀,而 Pt 易受热劣化,所以实际应用中以 Pt/Pd 组合形式使用。载体部分主要是一块蜂窝状的陶瓷材料,载体的
22、表面上覆盖了一层起催化作用贵重金属。当发动机工作时,尾气经排气管进入催化器,其中的氮氧化物与尾气中的一氧化碳、氢气等还原剂在催化作用下分解成氮气和氧气,而碳氢化合物和一氧化碳分别与废气中残存的氧气及前一反应生成的氧气在催化作用下充分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蒸汽。由于三元催化器中的载体为蜂窝结构,增大了与废气的接触面积,提高了催化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当发动机的空燃比(空气和燃料的比例)接近理论值时,转化器可将 90的碳氢化合物和一氧化碳及 70的氮氧化物同时净化掉,所以说,三元催化器是减少这些排放物的有效的方法。三元催化装换装置的可靠性很好,寿命长,被广泛应用于本田、别克、现代等车型上。图 1 三
23、元催化转换装置外观图图 2 三元催化装换装置结构当然,三元催化转换器还可以和氧化转换器相结合,达到二次净化,使得效果更加明显。5.2 缸内直喷技术缸内直喷技术是近年来推广的发动机的新技术。传统的汽油发动机是通过电脑采集凸轮位置以及发动机各相关工况,从而控制喷油器将汽油喷入进气歧管。直喷式汽油发动机采用类似于柴油发动机的供油技术,通过一个活塞泵提供所需的100bar(1bar=105Pa)以上的压力,将汽油提供给位于汽缸内的电磁喷射器。之后通过电脑控制喷射器,将燃料在最恰当的时间直接注入燃烧室,通过对燃烧室内部形状的设计,让混合气能产生较强的涡流,使空气和汽油充分混合。然后使火花塞周围区域能有较
24、浓的混合气,其他周边区域有较稀的混合气,保证在顺利点火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实现稀薄燃烧,这就是发动机分层燃烧、缸内直喷技术的精髓所在。发动机缸内直喷技术最大地优化了进气混合效率,使高效节油和大功率输出不再矛盾。奥迪 FSI(分层燃烧和缸内直喷技术)增大了火花塞点燃式发动机的转矩和输出,同时增加了 15%的经济性,为降低排放奠定了基础。与常规的点燃式发动机相比,FSI可将燃油直接喷入燃烧室,不再需要节气门,降低了发动机的热损失,从而增大了输出功率并降低了燃油消耗。具体地说,就是燃料分层喷射技术,它代表着今后发动机的发展方向。5.3 双涡轮增压技术双涡轮增压技术,就是采用 2 个相互独立的涡轮增压器的
25、增压系统。传统的单涡轮增压器在发动机低转速时有增压滞后和动力空挡的缺点,而区别于常见的单涡轮增压发动机,双涡轮增压发动机在 2 个涡轮增压器的共同作用下,进气效率大幅提升,增压效果更加显著。由于使用了 2 个涡轮增压器,双涡轮增压系统的结构变得更加复杂,因此多用于直列 6 缸和 V 型发动机上,而单涡轮增压系统则多用于直列 4 缸发动机上。2014 年,大众率先推出了最新开发的 2.0L TDIbiturbo 双涡轮增压直喷发动机。双涡轮增压器由一个大涡轮和一个小涡轮组成,低速时小涡轮运转,高速时大涡轮运转,从而获得更多的进气量,他们是串联或者并联的。大众 2.0L TDI biturbo 最
26、大功率为 180kW,峰值转矩 500Nm,与之搭配的是 7 速 DSG 变速器。搭载这款发动机的全新车型 0100km/h 加速时间在 6.1s 之内。大众双涡轮增压器,在任何转速下均可产生所需要的充气压力,性能比传统的单涡轮增压器大大提高,改善了发动机的适应性,发动机转速较低时也可以保证大功率的输出。由于发动机进气压力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在整个转速范围内提高了燃烧效率,节约了燃油并改善了排放。由于双涡轮增压发动机在车辆动力性能提升和发动机动态响应速度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突出优势,目前,包括宝马在内的多家汽车厂商也都已经在各自旗下的车型上采用了双涡轮增压的形式。但是,双涡轮增压发动机并不能完全
27、消除涡轮迟滞现象,毕竟,涡轮增压器叶轮的惯性作用依然存在。只不过,我们仅是从双涡轮增压技术的角度出发来进行分析,在实际使用中,双涡轮增压发动机通常都装备在直列 6 缸或 V 型等排量较大的发动机上,由于发动机本身的动力性能已经相当优异,驾驶者在驾车时也不会因为涡轮迟滞察觉到车辆在加速过程中的动力滞后。5.4 氧化催化氧化器(DOC)图 3 氧化催化转化器(DOC)工作原理氧化催化氧化器(DOC)通常为二转化器,见图 3。它能将 和 氧化为COH和 ,同时也能将多环芳烃和醛类物质氧化为 和 ,其中的微量金属还2COH2可以过滤掉 PM。实验表明,DOC 可以使 HC 减少 68%,多环芳香碳氢化
28、合物减少 56%,醛类减少 70%,降低 PM 效率可达 40%-50%。但是它只具有氧化能力,没有还原能力,与三元催化器的区别在于各自催化剂的涂层不同。5.5 选择性催化还原系统(SCR)图 4 选择性催还还原系统(SCR)工作原理示意图选择性催化还原系统(SCR),见图 4。主要原理:发动机排出的废气首先在氧化催化器的作用下,把 PM 中的 、 氧化成 和 ,把 氧化成 。然后HCO22CON2O将尿素溶液喷入氧化后的废气流中,通过水解催化器,把尿素转化成 , 再与3H3在 SCR 催化剂的作用下被还原成 和 ,排入大气。xNO2N5.6 颗粒捕捉技术(DPF)图 5 颗粒捕捉技术(DPF
29、)内部结构及工作原理颗粒捕捉技术(DPF),见图 5。该装置内有多孔过滤器壁,在其表面涂有活性催化剂,颗粒 PM、 、 等排放物在通过 DPF 时,会被吸附在过滤器壁上,通过HCxNO过滤效果后能极大地减少 PM 的排放,其净化效率达到 90%。5.7 废气冷却再循环技术(EGR)图 6 废气冷却再循环技术(EGR)工作原理图废气冷却再循环技术(如图 6)主要通过 ECU 来控制,主要用于控制氮氧化物的排放,排气中的少部分废气经阀门经过冷却器进入 EGR 混合器,然后与混合气混合进入气缸内参与燃烧。废气的循环使得缸内混合气中惰性气体(包括 和 )的浓度2CON上升,惰性气体又具有较高的比热,故
30、降低了燃烧时气缸中的温度。因 是在高温x富氧的条件下生成的,故抑制了 的生成,从而降低了废气中的 的含量。但是,xNO过度的废气参与再循环,将会影响混合气的着火、性能,从而影响发动机的动力性,特别是在发动机怠速、低速、小负荷及冷机时,再循环的废气会明显地影响发动机性能。所以,当发动机在怠速、低速、小负荷 及冷机时,ECU 控制废气不参与再循环,避免发动机性能受到影响;当发动机超过一定的转速、负荷及达到一定的温度时,ECU 控制少部分废气参与再循环,而且,参与再循环的废气量根据发动机转速、负荷、温度及废气温度的不同而不同,以达到废气中的 最低。 xNO第六章 发动机排放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随着汽车
31、工业的快速发展,汽车保有量所伴随的汽车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很多年前,世界各国就已经制定了相应的法规和标准,以把汽车有害排放物质控制在最低水平。表 2 为 1992 年至 2013 年欧盟标准汽油机排放标准的限值。表 1 欧盟标准汽油机排放标准限值 单位 g/km由表 1 我们可以看出,在未来,对于汽油机的排放标准限值会越来越严格,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在发动机排放控制技术方面使之达到标准的限值,或者采用新型技术替代或改善发动机排放问题。由于汽车内燃机是通过燃料的燃烧,把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再将热能转化为机械功的热动力机械。热力学、燃烧学和机械学的理论分析表明,内燃机是热效率最高的热力机械,但仍存
32、在着巨大的节能及降低尾气污染的潜力。未来的发动机除继续需要燃料燃烧,还需要曲柄连杆机构输出动力之外,其余的部件均可以由电子、液压来控制,成为真正的机、电、液一体化的产品。因此,今后汽车发动机的发展方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改进结构,进一步提高发动机的机内净化技术优化发动机的结构设计,采用多种技术组合,如:电控喷射技术、废气循环技术、多气门技术、废气旁通技术和高效增压中冷技术等等,可以通过对喷射时间、喷射位置、喷射区域、喷射方式的智能控制,使燃油达到理想的雾化状态,进一步提高燃油年份 CO HC NO xPM欧 1992 年 2.72 0.97 欧 1996 年 2.2 0.5 欧 20
33、00 年 2.3 0.2 0.15 欧 2005 年 1.0 0.1 0.08 欧 2008 年 1.0 0.1 0.06 0.005欧 2013 年 1.0 0.1 0.06 0.0045的热效率,改善汽车的动力性并降低有害气体、有害微粒的排放。2. 发展发动机的后处理技术随着对发动机排放要求的日趋严格,改善发动机工作过程的机内净化技术其实施难度也越来越大。能统筹兼顾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性能的发动机将越来越复杂,成本也急剧上升。因此,而治标不治本的外科手术式的废气后处理净化技术在一定时期内(如三元催化转化器、微粒捕集器、氧化催化转化器等)还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即在不影响或少影响发动机其他技术
34、的同时,在排气系统中安装各种净化装置,采用物理和化学的方法降低废气中的污染物。3. 混合动力技术的应用混合动力是指配备 2 个以上驱动装置(动力源),一般以发动机和电动机的组合为主流。混合动力系统可以在行驶过程中回收制动时的能量并向混合动力汽车蓄电池充电,电量不足时还可以驱动发动机发电,无需使用外部电源充电。在一汽丰田的油电混合双擎动力车上已实现发动机和发电机的智能切换,可更据启动、行驶、加速、停车等不同状况,最佳组合发电机和发动机的长处。早在 20 世纪70 年代,丰田公司就推出了燃气轮机动力车 TOYOTA Sports 800,它由燃气轮机发动机和电动机组成,用以解决尾气排放引起的都市环
35、境问题。采用混合动力可以达到卓越的加速性能、极佳的静谧性、低油耗、低尾气排放,所以混合动力技术也是汽车未来发展的研究重点。4. 以氢动力燃料电池驱动技术众所周知,以氢为燃料可以实现零污染,是最理想的燃料,燃烧后的产物是常见的水,不会对环境产生污染。另外,氢的资源非常丰富,且容易获得,以水为原料,电解就可以获得。宝马集团在 2013 年与丰田汽车达成的合作协议中表示:双方合作的目标是在 2020年之前提供经过可靠检验的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组件。宝马公司氢动力实验车是基于 BMW 5 系 GT 车型研发而来,值得注意的是,在原先放置传统汽油发动机的位置上换成了依靠氢燃料电池组的驱动电机。客
36、观的说,使用氢动力燃料电池驱动技术最大的好处就是实现零排放的同时,最大限度的保证了车辆性能和使用成本与传统内燃机汽车相当,试验车的最高车速可达到 180km/h,驱动电机的最大功率可达 245 马力,在加满氢燃料后可以实现持久续航,里程可超过 500 公里。氢能源的出现和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低碳社会的可能性。5.纯电动汽车纯电动汽车的发展是人类在汽车新能源上的一个历史性的突破,可实现零污染零排放。纯电动汽车采用的是可充电的新型理电池,储存量大,充电时间短。作为目前最大的纯电动汽车生产公司特斯拉汽车公司,一直致力于用最具创新力的技术,加速可持续交通的发展。特斯拉在技术上为实现可持续能
37、源供应提供了高效方式,减少全球交通对石油类的依赖;通过开放专利以及与其它汽车厂商合作,大力推动了纯电动汽车在全球的发展。特斯拉的新品汽车 Model 3 采用的是松下提供的 18650 钴酸锂电池,是一款结合了实用电池续航、动力性能、安全配置,以及宽敞空间的高级轿车。纯电动汽车的出现是人们在汽车能源技术上的飞跃,也是我们理性中的汽车,其零污染零排放才是大的特点。在未来,纯电动汽车可能会以主力军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一起期待吧。6. 使用新型燃料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光靠现有的石油来解决汽车的能源问题是远远不够的,为此,我们需要积极寻找新型能源用于替代石油,以确保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健康的生存环境
38、。有实验表明,乙醇可作为石油良好的代替品,而且是可再生资源。可以通过粮食加工转化而成,使用乙醇燃料不仅可以减少环境的污染,保持生态平衡,还能增加农业的收入。早在很多年前,美国和巴西就已经成功推广了乙醇汽油,中国的吉林是国内乙醇汽油首个试点省份,乙醇汽油的使用和生产慢慢地遍布全球,这项燃料的转变可以解决石油短缺问题,同时也是保护大气环境质量的重要措施。醇氢动力汽车目前也在试验阶段,醇氢燃烧技术可以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 60%左右,尾气排污比汽油车减少 90%以上。我校在这方面也有相应的研究,几辆试验车的效果还是很明显,不仅在经济方面还是动力方面都能够满足我们需求。总结汽车保有量的持续高速增长对
39、大气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危害着我们的身体健康,同时也加剧了化石燃料能源的消耗。因此,有效地控制汽车污染物的排放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面对严格的排放标准,我们需要共同的努力。本文主要讲述了汽车发动机排放物中主要污染物的危害、形成机理、影响因素以及当前一些有效控制汽车污染物排放的技术方法。通过对以上几个方面的研究,我们能够更清楚地了解汽车在我们生活中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我们在享受汽车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应该做好应对汽车排放污染的对应措施。在介绍了几种排放控制技术可知,这些技术在效果上还是不错的,只是降低了污染程度,但并没有真正解决污染的根源。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去探索新型能源和新技术以实现零污染和零排放。目
40、前纯电动汽车在实现零污染零排放上方面开始了一个新的旅程,但在技术方面还需进行不断的探索和研究。醇氢动力汽车在新技术方面还要向前迈进一步,以实现大力的推广,用以替代污染严重的汽车,以降低污染物的排放。相信今后还会有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应用到这方面,为节能环保继续添砖加瓦,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这次我很幸运能有这样的一个机会去深入了解这方面的知识,虽然由于一些条件的限制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分析,但这也让我受益匪浅。这样的一次经历使得我对目前的一个汽车发展有了一些自己的了解和看法。我相信,未来的汽车在实现零污染零排放上越走越好。参考文献1汽车环境污染与控制/ 李兴虎编著.-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11.
41、4.2汽车运用工程/ 潘公宇,盘朝奉主编.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3.1.3汽油发动机构造与原理/ 闫光辉,高鲜萍编.-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9.4汽车发动机与环境保护/ 养妙梁编著.-北京:中国物质出版社, 2000.10.5汽车百科全书编纂委员会汽车百科全书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10.6祁赤莉. 高原地区机动车尾气的危害及治理J. 青海交通科技 ,2011,1. 7刘巽俊内燃机的排放与控制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8汽车的排放与控制北京汽车2000 年 02 期.9车用柴油机有害排放物分析与控制对策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0 年 01 期.10史文库汽
42、车现代新技术M.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911程至远. 内燃机排放与净化.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 2000.12浅析机动车污染控制 环境教育2007 年 05 期.13李福海.浅谈汽油机尾气排放的控制 期刊论文-装备制造技术 2009,7.14刘鹏汽车尾气排放控制技术D石家庄铁道学院, 2006.15周玉明内燃机废气排放及控制技术M 人民交通 出版社,200116马亚琴刘洪汽油机车辆尾气排放控制技术:北京理 工大学出版社,2006致谢在本次的毕业论文写作中,我的指导老师 xx 老师无论是在选题上还是在构思和定稿上都给予我细心的教导。在选题方面,老师先是考虑到我们对题目的理解程度与兴趣,根据我们的相关专业所确定论文题目。在写初稿的时候,老师经常会与我们保持联系,了解我们在写稿的进度与难点,为我们提供一些信息指南,帮助我们顺利地完成学业的任务。同时,我非常感谢我的另一位指导老师 XXX 老师以及我的大学同学在毕业论文方面给我的一些建议与帮助,大学有你们真好。本文引用了数位学者的文献,如果没有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和启发,我将很难完成本篇论文的写作。在此,谨向所有的老师、同学、朋友以及学者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最后,我要向百忙之中抽时间对本文进行审阅、评议和参与本人论文答辩的各位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