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Page 1 of 35第一部分:基础知识汇总数学定理 公式汇编(有些不在大纲范围,但高分必须知道的)一、数与代数1 数与式(1)实数 性质:实数 a 的相反数是a,实数 a 的倒数是 (a0) ;1实数 a 的绝对值: )0(a正数大于 0,负数小于 0,两个负实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2)二次根式:积与商的方根的运算性质:(a0,b0) ; (a0,b0) ;baa二次根式的性质: )(2a(2)整式与分式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即 (m、n 为正整数) ;nma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即 (a0,m、n 为正整数,mn) ;幂
2、的乘方法则: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即 (n 为正整数) ;nba)(零指数: (a0) ;10a负整数指数: (a0,n 为正整数) ;n平方差公式: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即 ;2)(baba完全平方公式:两数和(或差)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和,加上(或减去)它们的积的 2 倍,即;22)(baba(3)分式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即 ;mba,其中 m 是不等于零的代数式;ba分式的乘法法则: ;bdac分式的除法法则: ;)0(分式的乘方法则: (n 为正整数) ;ba)(Page 2 of 35
3、同分母分式加减法则: ;cba异分母分式加减法则: ;d2 方程与不等式一元二次方程 (a0)的求根公式:02cbxa )04(22acbabx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 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a0)的根的判别式:ac42x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0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方程没有实数根;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设 、 是方程 (a0)的两个根,那么 + = ,1x202cbxa 1x2ab1x= ;2xac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不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
4、方向改变;3 函数一次函数的图象:函数 y=kx+b(k、b 是常数,k0)的图象是过点(0,b)且与直线 y=kx 平行的一条直线;一次函数的性质:设 y=kx+b(k0) ,则当 k0 时,y 随 x 的增大而增大;当 k0 时,y 随 x 的增大而增大;)0(当 k0,则当 x0 时或 x0 时或 x0 时,抛物线开口向上,当 a0 时,如果 ,则 y 随 x 的增大而减小,如果 ,则 y 随 x 的增大而增大;当 ar,反之也成立;圆心角、弦和弧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同圆或等圆中,圆心角、弦和弧三者之间只要有一组相等,可得到另外两组也相等圆的确定:不在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垂径定理(
5、及垂径定理的推论):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平行弦夹等弧:圆的两条平行弦所夹的弧相等;圆心角定理:圆心角的度数等于它所对弧的度数;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定理及推论: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的弦心距相等;推论: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条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分别相等;圆周角定理:圆周角的度数等于它所对的弧的度数的一半;圆周角定理的推论: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反过来, 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90切线的判定定理: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切线的性质定理:圆的切线垂
6、直于过切点的半径;切线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这一点到两切点的线段相等,它与圆心的连线平分两切线的夹角;弧长计算公式: (R 为圆的半径,n 是弧所对的圆心角的度数, 为弧长)180l l扇形面积: 或 (R 为半径,n 是扇形所对的圆心角的度数, 为扇形的弧长)236S扇 形 lS1扇 形 l弓形面积 扇 形弓 形(6)尺规作图(基本作图、利用基本图形作三角形和圆)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作已知角的平分线;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过一点作已知直线垂线;(7)视图与投影画基本几何体(直棱柱、圆柱、圆锥、球)的三视图(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 ;基本几何体的展开图(除球
7、外) 、根据展开图判断和设别立体模型;2.图形与变换Page 5 of 35图形的轴对称 轴对称的基本性质: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平分;等腰三角形、矩形、菱形、等腰梯形、正多边形、圆是轴对称图形;图形的平移 图形平移的基本性质:对应点的连线平行且相等;图形的旋转图形旋转的基本性质: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连线所成的角彼此相等;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多边形(边数是偶数) 、圆是中心对称图形;图形的相似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 ,则 ,如果 ,则dcbabcbcad)0,(db相似三角形的设别方法:两组角对应相等;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对应相等;三边
8、对应成比例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相似三角形的周长之比等于相似比;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相似多边形的性质: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边成比例;相似多边形的面积之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图形的位似与图形相似的关系:两个图形相似不一定是位似图形,两个位似图形一定是相似图形;三角函数RtABC 中,C= ,SinA= ,cosA= , tanA= ,CotA=90斜 边的 对 边A斜 边的 邻 边A的 邻 边的 对 边A的 对 边的 邻 边A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304560Sin 21223Cos 31tan 31 3Cot 1三
9、、概率与统计1统计数据收集方法、数据的表示方法(统计表和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1)总体与样本所要考察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其中每一个考察对象叫做个体,从总体中所抽取的一部分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样本中个体数目叫做样本的容量。数据的分析与决策(借助所学的统计知识,对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在分析的结果上再作判断和决策)(2)众数与中位数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从大到小依次排列,处在最中间位置的数据。(3)频率分布直方图Page 6 of 35频率= ,各小组的频数之和等于总数,各小组的频率之和等于 1,频率分布直方图中各个小长方形的面积为各
10、组总 数频 数频率。(4)平均数的两个公式 n 个数 、 , 的平均数为: ;1x2nxnxxn.21 如果在 n 个数中, 出现 次、 出现 次, 出现 次,并且 + + =n,则1f2fkkf1f2kf;fxfxk.21(5)极差、方差与标准差计算公式:极差:用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减去最小值所得的差来反映这组数据的变化范围,用这种方法得到的差称为极差,即:极差=最大值-最小值;方差:数据 、 , 的方差为 ,1x2nx2s则 =2s 21.xnn标准差:数据 、 , 的标准差 ,1x2nxs则 =s 221.xnn一组数据的方差越大,这组数据的波动越大。2 概率如果用 P 表示一个事件发生的概
11、率,则 0P(A)1;P(必然事件)=1;P(不可能事件)=0;在具体情境中了解概率的意义,运用列举法(包括列表、画树状图)计算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大量的重复实验时频率可视为事件发生概率的估计值;3. 统计的初步知识、概率在社会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能用所学的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数学定理 公式汇编二(一)定理,性质1 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4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5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6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7 平行公理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
12、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9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0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2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4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5 定理 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16 推论 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Page 7 of 3517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 180 18 推论 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19 推论 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0 推论 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21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2 边角边公理(S
13、AS)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3 角边角公理( 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4 推论(AAS)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5 边边边公理(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6 斜边、直角边公理(HL)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7 定理 1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8 定理 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29 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30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即等边对等角) 31 推论 1
14、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3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33 推论 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 60 34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35 推论 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6 推论 2 有一个角等于 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7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 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8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39 定理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0 逆定理 和一条线段两个端
15、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41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42 定理 1 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43 定理 2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44 定理 3 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45 逆定理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46 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 a、b 的平方和、等于斜边 c 的平方,即 a2+b2=c2 47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 a、b、c 有关系 a2+b2=c2
16、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48 定理 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 360 49 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 360 50 多边形内角和定理 n 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 )180 51 推论 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 360 52 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 1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53 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 2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54 推论 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55 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 3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56 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 1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7 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 2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8 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 3 对角线互相平分
17、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9 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 4 一组对边平行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60 矩形性质定理 1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61 矩形性质定理 2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62 矩形判定定理 1 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63 矩形判定定理 2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Page 8 of 3564 菱形性质定理 1 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65 菱形性质定理 2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66 菱形面积=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即 S=(ab)2 67 菱形判定定理 1 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68 菱形判定定理 2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69 正
18、方形性质定理 1 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70 正方形性质定理 2 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71 定理 1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 72 定理 2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73 逆定理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 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 74 等腰梯形性质定理 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75 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76 等腰梯形判定定理 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77 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78 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 如果
19、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 相等,那么在其他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 79 推论 1 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与底平行的直线,必平分另一腰 80 推论 2 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 三边 81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 的一半 82 梯形中位线定理 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 一半 L=(a+b)2 S=Lh 83 (1)比例的基本性质 如果 a:b=c:d,那么 ad=bc 如果 ad=bc,那么 a:b=c:d 84 (2)合比性质 如果 ab=c d, 那么(ab) b=(cd) d 85 (3)等比性质 如果 ab=c
20、 d=mn(b+d+n0),那么 (a+c+m)(b+d+n)=ab 86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 线段成比例 87 推论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 ,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88 定理 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那么这条直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 89 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并且和其他两边相交的直线,所截得的三角形的三边与原三角形三边对应成比例 90 定理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91 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 1 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
21、 ASA) 92 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 93 判定定理 2 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 SAS) 94 判定定理 3 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SSS ) 95 定理 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96 性质定理 1 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与对应角平 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97 性质定理 2 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98 性质定理 3 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99 任意锐角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值,任意锐角的余弦值等 于它的余角
22、的正弦值 100 任意锐角的正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切值,任意锐角的余切值等 于它的余角的正切值 101 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102 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103 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104 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105 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 径的圆 106 和已知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着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107 到已知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个角的平分线 108 到两条平行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和这两条平行线平行且距离相等的一条直线 Page 9 of 35109
23、定理 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110 垂径定理 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111 推论 1 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平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112 推论 2 圆的两条平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113 圆是以圆心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 114 定理 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所对的弦的弦心距相等 115 推论 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相等 1
24、16 定理 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117 推论 1 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也相等 118 推论 2 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 90的圆周角所 对的弦是直径 119 推论 3 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120 定理 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并且任何一个外角都等于它 的内对角 121直线 L 和O 相交 dr 直线 L 和O 相切 d=r 直线 L 和O 相离 dr 122 切线的判定定理 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123 切线的性质定理 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
25、的半径 124 推论 1 经过圆心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切点 125 推论 2 经过切点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圆心 126 切线长定理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 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127 圆的外切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的和相等 128 弦切角定理 弦切角等于它所夹的弧对的圆周角 129 推论 如果两个弦切角所夹的弧相等,那么这两个弦切角也相等 130 相交弦定理 圆内的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 相等 131 推论 如果弦与直径垂直相交,那么弦的一半是它分直径所成的 两条线段的比例中项 132 切割线定理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切线和割线,切线长是这
26、点到割 线与圆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比例中项 133 推论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割线,这一点到每条割线与圆的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 134 如果两个圆相切,那么切点一定在连心线上 135两圆外离 dR+r 两圆外切 d=R+r 两圆相交 R-rdR+r(Rr) 两圆内切 d=R-r(Rr) 两圆内含 dR-r(Rr) 136 定理 相交两圆的连心线垂直平分两圆的公共弦 137 定理 把圆分成 n(n3): 依次连结各分点所得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内接正 n 边形 经过各分点作圆的切线,以相邻切线的交点为顶点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外切正 n 边形 138 定理 任何正多边形都有一个外接圆和一个内切圆,这两
27、个圆是同心圆 139 正 n 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等于( n-2)180 n 140 定理 正 n 边形的半径和边心距把正 n 边形分成 2n 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141 正 n 边形的面积 Sn=pnrn2 p 表示正 n 边形的周长 142 正三角形面积3a4 a 表示边长 143 如果在一个顶点周围有 k 个正 n 边形的角,由于这些角的和应为 360,因此 k(n-2)180n=360化为(n-2)(k-2)=4 144 弧长计算公式:L=n 兀 R180 145 扇形面积公式:S 扇形=n 兀 R2360=LR2 146 内公切线长= d-(R-r) 外公切线长 = d-(R+r) (二
28、)实用工具:常用数学公式 公式分类 公式表达式 Page 10 of 35乘法与因式分 a2-b2=(a+b)(a-b) a3+b3=(a+b)(a2-ab+b2) a3-b3=(a-b)(a2+ab+b2) 三角不等式 |a+b|a|+|b| |a-b|a|+|b| |a|b-bab |a-b|a|-|b| -|a|a|a|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b+(b2-4ac)/2a -b-(b2-4ac)/2a 根与系数的关系 + = = 注:韦达定理 1x2ab1x2c判别式: b2-4ac=0 注: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根 b2-4ac0 注: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 b2-4acn) ;a01 (a0)
29、 ;a p1/ap (a0,p 是正整数) 整式的乘方:单项式与单项式,把系数、相同字母的幂分别相加,其余字母连同其指数不变,作为积的因式 单项式与多项式,根据分配律用单项式去成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积相加 多项式与多项式,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一个的每一项,再把积相加 平方差公式:两数和与这两数差的积,等于它们的平方差(a+b)(ab)a2-b2 完全平方公式:(a b )2 (ba)2a22abb2 (a b )2 (ab)2 a22abb2 整式除法: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后,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一起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
30、先把多项式的每一项分别除以单项式,再把所得商相加 Page 12 of 35分解因式: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 公因式:多项式各项都含有的相同因式 提公因式:多项式的各项含有公因式,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将多项式化成两个因式的乘积 完全平方式:形如 a22abb2 和 a22abb2 的式子 运用公式法:把乘法公式反过来,用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 分式:整式 A 除以整式 B,表示成 A/B。A 为分式的分子; B 为分式的分母(B 不为 0) 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 0 的整式,分式值不变 约分:把一个分式的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约去的变形 最简分式
31、:分子和分母没有公因式的分式 分式乘除法法则:分式相乘,分子相乘作分子,分母相乘作分母 分式相除,把除式的分子和分母颠倒位置后再与被除式相乘 分式加减法则:同分母分式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异分式先通分,再加减 通分: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异分母分式化为同分母分式的过程;通分时常取最简公分母 分式方程: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 增根:使原分式方程的分母为 0 的原方程的根;解分式方程必须检验 (五) 、方程(组) =等式:用等号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等式具有传递性 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一元一次方程:一个方程中,只含一个未知数(元) ,且未知数的指数为 1(次)的方程 等式性质:等式两边同时加上
32、(或减去)同一个代数式,结果还是等式 等式两边同时乘以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 0 的数) ,结果还是等式 移项:从方程一边移到另一边的变形 二元一次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且所含未知数的项数的次数都是 1 的方程 二元一次方程组:含有两个未知数的两个一次方程所组成的一组方程 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适合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组未知数的值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公共解;它们成对出现 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将其中一个方程的某未知数用含有另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并代入另一个方程中,从 而消去一个未知数,化二元一次方程组为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加减消元法:简称“加减法”,通
33、过两式相加(减)消去其中一个未知数的方法 图像法:根据二元一次方程的解和一次函数图像的关系,找出两直线的交点坐标求解的方法 整式方程:等号两边都是关于未知数的整式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整式方程,化成 ax2bx c0(a0,a,b,c 为常数) 配方法:通过配成完全平方式的方法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方法 公式法:对于 ax2bxc0(a0,a,b,c 为常数) ,当 b24ac0 时(当 b24ac0 时,方程无解) ,可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求解的方法 分解因式法:又称“十字相乘法 ”,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边为 0,另一边能分解成两个一次因式的乘积时,求方程的根的方法 (六)
34、 、不等式(组) =不大于:等于或小于,符号“”,读作“ 小于等于” 不小于:大于或大于,符号“”,读作“ 大于等于” 不等式:用符号“”(或“”)连接的式子;不等有传递性(除“”) 不等式基本性质:不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方向不变 不等式两边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方向不变 不等式两边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变 不等式的解: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 解集: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的统称 Page 13 of 35解不等式:求不等式解集的过程 一元一次不等式:不等式的左右两边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 1 的不等式 一元一次不等
35、式组:由关于同一未知数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组成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 解不等式组:求不等式解集的过程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不一是无解 (七) 、函数 =函数:有两个变量 x 和 y,给定 x 值就对应找到一个 y 值 函数图像:把一个函数的自变量 x 与对应的因变量 y 的值分别作为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在直角坐标系里描出它的对 应点,所以点组成的图像 变量包括:自变量和因变量 关系式:表示变量之间关系的方法,根据任何一个自变量的值求出相应的因变量的值 表格法:表示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图像法:表示变
36、量之间关系的方法,比较直观 平面直角坐标系:在平面内,由两条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组成的;两条坐标轴把平面直角坐标系分成 4 部分:右上为第一象限,右下为第四象限,左上第二,左下第三 坐标:过一点分别向 x 轴、y 轴作垂线,垂足在 x 轴、y 轴上所对应的数 a、b,则(a,b) 坐标加减,图形大小和形状不变;坐标乘除,图形会变化 一次函数:若两个变量 x,y 的关系能表示成 ykxb(k,b 为常数,k0 )的形式 正比例函数:当 ykxb(k,b 为常数,k0) ,b0 的时候,即 ykx,其图像过原点 一次函数的图像:k0 直线向左; k0 双曲线在一、三象限,在每一象限内, y
37、随 x 增大而增大 二次函数:两个变量 x,y 的关系表示成 yax2bxc (a0 ,a,b,c 为常数)的函数 二次函数的图像:函数图像是抛物线;a0 时,开口向上有最小值,a0 时 y 随 x 的增大而增大,当 k0 时,图象的两个分支分别在一、二、三象限内,在每个象限内, y 随 x 的增大而减小;当 K0时,抛物线开口向上,当 a0时,抛物线开口向下。抛物线 y=a(x+h)2+k(a0)的顶点是(-h,k) ,对称轴是x=-h.考查重点与常见题型1 考查二次函数的定义、性质,有关试题常出现在选择题中,如:已知以 x 为自变量的二次函数 y(m2)x 2m 2m 2 额图像经过原点,
38、 则 m 的值是 2 综合考查正比例、反比例、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图像,习题的特点是在同一直角坐标系内考查两个函数的图像,试题类型为选择题,如:如图,如果函数 ykxb 的图像在第一、二、三象限内,那么函数 ykx 2bx 1 的图像大致是( )y y y y 1 10 x o-1 x 0 x 0 -1 xA B C D3 考查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有关习题出现的频率很高,习题类型有中档解答题和选拔性的综合题,如:已知一条抛物线经过(0,3), (4,6)两点,对称轴为 x ,求这条抛物线的解析式。534 考查用配方法求抛物线的顶点坐标、对称轴、二次函数的极值,有关试题为解答题,如:
39、已知抛物线 yax 2bxc(a0 )与 x 轴的两个交点的横坐标是 1、3,与 y 轴交点的纵坐标是 (1)确定抛物32线的解析式;(2)用配方法确定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5考查代数与几何的综合能力,常见的作为专项压轴题。第 16 课 统计初步考查重点与常见题型1 通过具体问题考查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的概念,有关试题常出现在选择题中,如:为了了解某地区初一年级 7000 名学生的体重情况,从中抽取了 500 名学生的体重,就这个问题来说,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7000 名学生是总体 (B)每个学生是个体(C)500 名学生是所抽取的一个样本 (D)样本容量是 50
40、02 考查平均数的求法,有关习题常出现在填空题或选择题中,如:(1)已知一组数据为 3,12,4,x,9,5,6 ,7,8 的平均数为 7,则 x (2)某校篮球代表队中,5 名队员身高如下(单位:厘米):185,178,184,183 ,180,则这些队员的平均身高为()(A)183 (B)182 (C)181 (D)1803 考查样本方差、标准差的计算,有关试题常出现在选择题或填空题中,如:(1)数据 90,91,92,93 的标准差是( ) (A ) (B ) (C) (D)2545452(2)甲、乙两人各射靶 5 次,已知甲所中环数是 8、7、9 、7、9,乙所中的环数的平均数 x28
41、,方差 S2 乙0.4,那么,对甲、乙的射击成绩的正确判断是( )Page 24 of 35(A)甲的射击成绩较稳定 (B)乙的射击成绩较稳定(C)甲、乙的射击成绩同样稳定 (D)甲、乙的射击成绩无法比较4 考查频率、频数的求法,有关试题常出现在选择题中,如:第十中学教研组有 25 名教师,将他的年龄分成 3 组,在 3845 岁组内有 8 名教师,那么这个小组的频数是( ) (A)0.12 (B)0.38 ( C)0.32 (D)3.12第 17 课 概率考查重点与常见题型考查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的概率,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及其计算,概率的简单应用(生命表、中奖率、期望值),如:(1)有左、右
42、两个抽屉,左边抽屉有 2 个红球,右边抽屉有 1 个红球和 2 个白球,从中任取一球是红球的概率是 (2)连续二次抛掷一枚硬币,二次正面朝上的概率是( ) (A)1 (B) (C) (D)121434第 18 课 线段与角、相交线与平行线考查重点与常见题型1 求线段的长、角的度数等,多以选择题、填空题出现,如:已知112,则 的补角的度数是 2 利用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证明或计算,常作为主要定理或公理使用,如:如图,ABCD,CFE 112,ED 平分BEF, A E B交 CD 于 D,则 EDF 第 19 课 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考查重点与常见题型1.三角形三边关系,三角形内外角性质,多为选择
43、题,填空题;2.论证三角形全等,线段的倍分,常见的多为解答题第 20 课 等腰三角形考查重点与常见题型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的应用,证明线段、角相等,求线段的长度、角的度数,中考题中多以选择题、填空题为主,有时也考中档解答题,如:(1)如果,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是 125,则底角为 度;(2)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底边的夹角为 45,则这个三角形是( )A锐角三角形 B钝角三角形 C等边三角形 D等腰直角三角形第 21 课 直角三角形考查重点与常见题型直角三角形性质及其判定的应用,角平分线性质定理及其逆定理,线段中垂线的性质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应用,逆命题的概念,中考题中多为选择题或填
44、空题,有时也考查中档的解答题,如:(1) 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一条直角边的长为 6,斜边上的中线长为 5,则另一条直角边的长为 (2) 命题“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的逆命题是 (3) 在ABC 中,如果AB90,那么ABC 是( )(A)直角三角形(B)锐角三角形(C) 钝角三角形(D) 锐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第 22 课 平行四边形及特殊平行四边形Page 25 of 35考查重点与常见题型1 考查特殊四边形的判定、性质及从属关系,此类问题在中考中常以填空题或选择题出现,也常以证明题的形式出现。如: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 一组对边相等,另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一定是平行四边形(B
45、) 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一定是矩形(C) 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一定是菱形(D) 两条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平分的四边形一定是正方形2 求菱形、矩形等的面积,线段的长,线段的比及面积的比等,此类问题以不同种题型常以如选择题,填空题出现,也常以论证题型和求解题型出现。如:若菱形的周长为 16cm,两相邻角的度数之比是 1:2 ,则菱形的面积是( )(A) 4 cm (B )8 cm (C)16 cm (D)20 cm3 3 3 33 三角形和四边形与代数中的函数综合在一起4 求多边形的边数、内角和、外角和及正多边形的角、边长及半径、边心距,以正五边形、正六边形为常见,多见于填空题和选择题,如:(
46、1)正五边形的每一个内角都等于 度(2)若正多边形的边心距与边长的比是 1:2,则这个正多边形的边数是 (3)已知正六边形的边长是 2 ,那么它的边心距是 3第 23 课时 梯形1、中考考点分析:(1)考查梯形的判定、性质及从属关系,在中考题中常以选择题或填空题出现,也常以证明题的形式出现。(2) 求梯形的面积、线段的长,线段的比及面积的比等,在中考题中常以选择题或填空题出现,也常以证明题的形式出现。(3) 梯形与代数中的方程、函数综合在一起。2. 考纲要求:(1)掌握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的概念,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2)四边形的分类和从属关系。难点:1. 把梯形或其它多边形的问题转化为
47、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的问题求解,优化几何基本图形的组合;2.熟练掌握梯形的常见辅助线添法。知识点: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四边形的分类考查重点与常见梯形1 考查梯形的判定、性质及从属关系,在中考题中常以选择题或填空题出现,也常以证明题的形式出现。如:(A) 圆内接平行四边形是矩形;(B) 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一定是梯形;(C) 顺次连结等腰梯形各边中点构成的四边形是菱形;(D) 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且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2 求梯形的面积、线段的长,线段的比及面积的比等,在中考题中常以选择题或填空题出现,也常以证明题的形式出现。 如:如图梯形 ABCD 中,ADBC,AC、BD 交于 O 点,S AOD:S COB 1:9 ,则 SDOC :S BOC 3 梯形与代数中的方程、函数综合在一起,如在直角梯形 ABCD 中,ADBC,ABAD ,AB10 ,AD 、BC 的长是 x2-20x+75=0 方程的两根,那么以点3D 为圆心、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