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论教养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2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抓住中心观点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学生自我提问,通过文本的解读,自我解答,提高问题探讨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思考教养的真谛,做一个有教养的人。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众多事例的比较、分析,得出自己的观点的。难点理解教养的本质,并从中懂得怎样做一个有教养的人。三、教学方法朗读感悟法、合作探究法。四、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 “教养”很具体,因为它总是体现在言谈举止的细节中;“教养”也很深刻,因为它折射出一个人对自己、他人乃至对社会和自然的态度。教养是表现在个人行为方
2、式中的道德修养状况,是社会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人修养的结果,尤指在家庭中从小养成的行为的道德水准。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谈教养的文章,领会作者对教养的看法和认识,以及带给我们的思考和启示。二、作者简介利哈乔夫(19061999),苏联学者,作家。他生于圣彼得堡 ,目睹了十月革命。17 岁时进大学学习人类学与语言学。1938 年,入列宁格勒的俄罗斯文学研究所。参加过惨烈的列宁格勒保卫战。从 19461953 年,在列宁格勒大学任教授。1971 年,被推举为苏联科学院( 现俄罗斯科学院)院士。1986 年,他开始重新寻找基督教和俄罗斯文化之根。苏联解体后其地位相当于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
3、。作为文化大师,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他的祖国,成为 20 世纪俄罗斯的知识象征。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谈“教养”问题的?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3作者认为“教养”的本质是什么?教养的本质是尊重。四、精读课文1文章一开始就提出“良好的教养不仅来自家庭和学校,而且可以得之于自身” ,有什么作用?开门见山,引入论题。2作者认为有教养的人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1)一个有教养的人,是关心家庭、亲人的人。(2)一个有教养的人,必定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3)一个有教养的人,待人处事绝不会自吹自擂。3作者认为教养首先
4、体现在家里。对此,你怎么看?赞同作者的看法。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谈举止就是“教养”的具体体现,我们对待家人的态度可以折射出一个人对待他人的态度。4作者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作者先从我们自身存在的问题谈起,再得出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怎样去做。在对众多事例的比较、分析中,自然而然地得出自己的结论。5作者是怎样论述“风度”的?作者先批驳“优雅风度”即矫揉造作、附庸风雅的错误观点,然后阐述自己对“优雅风度”的理解,接着列举生活中的例子,有针对性地告诉人们,日常生活中,尊重别人的感受就是优雅风度的体现,是有教养的重要表现。6作者认为“优雅风度”的表现是什么?“优雅
5、”与“有教养”是怎样的关系?“优雅”表现为:一个人不应该妨碍他人的生活,要让大家都有良好的自我感觉,凭借自己的举止表现你的素质,展示自我修养。“优雅”是“有教养”的重要表现形式: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7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阐述自己的观点?(1)举例论证:作者在论证“教养”与“风度”时列举了大量的日常生活中的实例 ,告诉人们什么才是“真正的教养”和“优雅的风度” 。(2)正反对比论证:作者列举生活中的反面例子,然后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 ,使论点更加鲜明。8读了这篇文章,你觉得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去做呢?在公交车上,看到行动不方便者,应该主动让座,而不应假装没看见;与人发生冲突,不应“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而是“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与人争论,不应“出口成脏” ,而是“出口成章”课堂小结本文透过众多“有教养”及“无教养”的现象,探究“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的本质,深入浅出,富有现实意义:希望我们做一个有教养的人。板书设计谈教养无 教 养 的 表 现有 教 养 的 表 现教 养 的 重 要 表 现 优 雅 风 度教 养 的 本 质 尊 重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