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浅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3211088 上传时间:2018-10-0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浅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浅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浅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浅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浅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学号:_姓名:_摘要我国资源消耗量大、能源浪费率高、环境污染问题严重,这些问题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在众多环境资源类问题面前,人口增长与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部署中的重要内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工作有益于统筹规划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推动可持续发展任务,不仅可以起到加快现有国民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作用,更能从资源约束现状缓解、减轻环境压力方面,保障甚至提升经济增长的效率,如质量与效益。可以说,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是实现节约与发展并存的首要任务。本文将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概念的提出入手,对其内涵进行解释,并对其发展策略

2、与建设工作措施等方面,结合已有实践经验提出若干建议,进一步明确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紧迫性与重要性,强化其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与国际竞争力、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同时,针对当前已出现的建设方案进行分析,对未来我国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工作的方向层面做若干阐述,细化到各个层面,提出帮助。关键词: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策略AbstractChinas consumption of resources and energy waste and high rate of serious environmen

3、tal pollution problems, these problems have restric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in the face of many environmental problem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population growth and resource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trategic deployment of Scientific Out

4、look on Developments implementation, building a resource-saving and environment-friendly society is beneficial to overall planning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task, can not only to speed up the existing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

5、ent model transformation for more from the situation of resource constraints ease, reducing pressure on the environment, security and even to enhance the efficiency of economic growth, such as quality and benefit. It can be said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resource-saving and environment-friendly socie

6、ty is the most important task to realize the coexistence of economy and development.This article from the resource-saving and environment-friendly society, the concept of interpretation of its connota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nd measures of the construction work, combined with the existing p

7、ractical experience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further clarify the construction of a resource-saving and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society to strengthen its urgency and importance in promoting Chinas economic steady and rapid development is conducive to reduce the cost and improve the econ

8、omic efficiency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ensure the comprehensive construction of a well-off society and the harmonious society construction and other aspects of great significance. At the same time, in view of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project has been analyzed, the future of our country i

9、n the construction of resource-saving and environment-friendly social work to do a number of aspects of the direction of the work to do a number of elaborate, detailed to the various levels, to help.Key Words:Saving; Environment Friendl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目 录1、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概念及特征 .41.

10、1 基于产生背景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概念的分析 51.1.1 从环境角度分析概念提出的必要性 .51.1.2 从国情角度分析概念提出的必然性 .51.2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及其研究意义 62、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策略 .82.1 瞄准循环经济发展策略,推进社会绿色经济创建 82.2 强化环境保护理念,加强环境保护执法力度 82.3 优化消费理念,建设健康的经济发展文化氛围 83、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未来之路 .103.1 建设工程的体系建设工作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 103.2 突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念,改善环境治理模式 103.3 增加创新元素,从技术层

11、面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提供支持 .10结论 121、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概念及特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提出源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旨在合理推进经济发展与我国资源的平衡协调,包含人口、能源以及环境,已达到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平。换言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提出顺应国情发展,强化了优化体系建设,摆脱了过去单一能源开采、资源消耗的发展误区,构建体系化社会发展理念,以满足国民生活需求为前提,本着尽可能减小资源消耗的初衷,合理推进可持续社会发展。可以说,资源节约型社会友好型社会是更新换代的社会发展模式。1.1 基于产生背景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概念的分析1.1.1 从环境角度

12、分析概念提出的必要性我国是资源大国,幅员辽阔、资源种类繁多,但由于相对较多的人口量造成了人均资源占有量较低的尴尬局面,相比于世界水平,我国的人员资源占有量与资源储备量并不匹配。数据显示,我国的耕地、森林、石油与天然气占世界水平的 1/3、1/5、1/10 和1/22,处于世界水平队伍的后半段,属于资源小国梯队,庞大的人口与有限的资源形成了鲜明对比,由此造成的压力越来越大。相比于别国资源储备而言,我国的资源种类颇为齐全,但由于复杂多变的地域条件限制,资源的质量水平并不高,直接影响了我国的自然生产力。与此同时,我国的资源分布不平衡特点鲜明,资源匹配不当,生产力与资源在分布方面的布局并不协调。先天资

13、源分布不均,后天资源储备供给不足的局面,隐藏了可能出现的资源危机。不难看出,人口的持续增长,资源的不断消耗,能源的愈发紧缺,后备资源的储量不足等种种问题面前,我国可能会进入由资源问题引发的负面经济环境。1.1.2 从国情角度分析概念提出的必然性自然给予了人类发展的先天优势,但因过度开发而打破的自然与人类之间的长久平衡,却是较难弥补的,因此,节约型环境友好社会的提出与实施,是扭转“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三高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环节。过去我国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粗放式经济发展,虽然带动了工业化进程的突破,但也造成了十分严重的资源消耗,进入短缺阶段的资源环境制约了国民经济的进一步推进,资源节约在经

14、济发展领域的强化势在必行。基于对国际经济发展竞争的观察可以看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模式是大势所趋,我国唯有在现有资源自力更生,才可能避免陷入过度依赖进口约束的劣势局面。基于上述种种现状问题,2005 年,在充分了解我国资源匹配现状问题的情况下,结合特有国情,在中国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基本国策,这一概念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概念:节约资源,高效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

15、展。资源节约型环境 友好型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部分,它不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保证,更是促进国家长足稳固发展的基础。1.2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及其研究意义纵观“两型”社会建设概念提出后的社会效应,大多都是从国内、国际环境与资源供需矛盾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等层面阐述其概念提出的意义,强调了这是我国当前形式所决定的。这就需要从其内涵分析入手,强化认识。而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内涵的理解需要从两方面入手,即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内容包括以节地、节水为中心的农业生产体系,以节能、节材为中心的工业生产体系,以节约动力、完善结构为中心的综合运费、勤俭节约为中心的消

16、费体系。所谓资源节约型社会强调具体行为,包含资源生产、资源流动以及资源消费 ,在资源经济链条的各个环节,综合经济、法律、行政等措施,改变传统理念,比如生产方式、消费方式、认知方式等,不断追求高资源利用率,以小资源消耗博大效益。环境友好型社会则更加注重意识层面的发展,在“自然、社会、相互间依存度及人”互馈性愈发紧密的当下,社会和谐不仅表现为社会内部具关联性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协调及平衡,同时也表现为影响社会内部要素的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与平衡。协调发展是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核心,人类的生产消费与自然体系之间的平衡需要维护,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良好社会形态与经济发展形式。因此,对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

17、社会建设的不断深入研究,是响应国家经济发展及国民生活水平提升建设的必经之路,充分考虑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在稳固推进中扩展规模,在循序渐进中深入扎根,方能在国际经济形势愈发严重的时代背景下,走稳国家经济发展的每一步。2、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策略2.1 瞄准循环经济发展策略,推进社会绿色经济创建在充分考虑我国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以及生态环境承受力的情况下,发展循环经济,正确处理我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平衡。发展循环经济的根本初衷在于资源利用率的有效提升,开发与节约并重,在资源开采、资源生产、资源消耗、废物产生、消费等各方面,逐步建立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资源循环经济建设体系。循

18、环经济强化了资源循环意识,在国家资源消耗过度的情况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源环境压力,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及其结构调整。各地搭理开展环保模范城市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创建等绿色经济活动,实践循环经济的不少先进典型范例出现,绿色社区、学校、国家环境友好企业的创建活动也陆续展开。诸如此类的社会绿色经济活动的创建,不仅一步步在国民生活中带动了资源节约、循环经济理念的学习与实践,更从长远角度影响了国民经济发展的观念转型。2.2 强化环境保护理念,加强环境保护执法力度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从宏观角度增加用于环境保护工作的投入,健全环保监管体制,合理优化环保体系框架

19、,提高各阶层环境保护监管能力。深化生态保护工作,推进农村污染治理,合理建设新农村经济,从资源开发与能源开采的源头,深入传达环境保护思想,从基层加强环境保护的监管与执法力度,通过恰到好处的监管体系的建设与优化,把正确的环境保护理念深入农村经济发展,逐步改善原有的不良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与此同时,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传达,也需要进一步夯实。诚然,理念的传递并不是单一的、机械化的任务,而需要合理选择配套观点,在充分领会精神的前提下,借助合理方式予以信息传输,否则将可能收到相反效果。2.3 优化消费理念,建设健康的经济发展文化氛围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初衷在于在保障国民经济水平的前提在,调节人与自然

20、之间的发展平衡,这就需要人们树立健康、正确的消费观念,在享受的国策中不断降低资源的消耗,保证全民小康生活的基础上,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换言之,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需要在全社会形成节约理念、环保理念,这种健康的文化氛围的建立,可以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进程。人们不断通过意识的强化与环境的正确引导,逐渐形成节约资源的消费习惯,从生活中开始,一点一滴帮助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可持续经济发展大业的推进。从国家宏观角度看,理念的强化与文化氛围的建立,需要国家从基本国策角度深入贯彻资源节约思想,强调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共存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洪流下,国家、国策、国民需要

21、三方共同努力,有的放矢的合理推进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调整与完善。3、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未来之路 3.1 建设工程的体系建设工作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未来,需要不断深化改革维度,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配套资源体系建设,对包含监管、维护、自适应调节等关键性问题在内的整个体制进行不断优化与完善。回顾过往问题不难看出,我国在资源与环境问题层面,绝大部分原因在于体制与机制无法有机共存、有效适应,比如政府职能不到位,体系间沟通不适合等。虽然这部分原因需要考虑历史与现实层面,但,未来,对于相关机制的调整任务十分艰巨,长久形成的国家各部分管理与沟通问题需要坚持转变,这无疑是一项长期

22、需要切实落实的要紧任务。3.2 突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念,改善环境治理模式作为新型经济发展模式的指导方针,以人为本观念功不可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模式归根结底是经济发展模式,这就需要在环境治理模式的源头入手,向源头治理,进而转变整体过程的转变。按照减量化、再利用以及资源化的原则,推进能源节约、水源节约、土地资源节约、材料节约。加强各类型资源的综合利用,从群众角度出发,考虑根本利益,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逐步形成投入低、消耗低、污染排放低、效率高、利用率高的节约型循环经济增长方式。环境治理一直是可持续发展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环节,环境治理模式的改善有益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工程的展开

23、与持续性推进。以往的环境治理模式未能充分考虑造成环境问题的根源症结,忽略了产业结构不合理层面,因此,未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需要不断改善环境治理模式,从环境保护与已有环境问题治理层面,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策略保驾护航。3.3 增加创新元素,从技术层面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提供支持 包含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在内的一系列文件中,突出了科技创新元素及其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关键意义。我们需要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结合的科学技术创新体系,作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体制的一部分,着力提高创新原动力,为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提供必要的科技支撑。比如在各类型资源的优化消

24、耗方面,投入科技力量与投入,充分开发能源合理优化的可能性。比如倡导节省用电、科学用电,降低能耗;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潮汐能、核能等新型能源发电;推进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加大节水设备和管具的推广力度;启动建筑节能、绿色照明节能等工程等。未来的社会必然是科技的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工作需要配套创新元素,响应时代浪潮,顺应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借助有力资源与力量,强化工作任务的完成。结论国家的前行与发展,需要不断回顾过去的经验、吸取过去的教训,在经历了许多曲折与磨难之后,人们在经济发展与环境协调之间逐渐建立联系,尽可能改变经济发展模式,维护自热与人类之间的资源协调,合理建设可持续发展经济

25、,这就需要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根本载体,切实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摆脱愈发严重的资源环境危机。基于本文所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仅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也是走向新型工业化道理的内在驱动力。换言之,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关联。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工作任重而道远,不仅需要从国家层面进行宏观头筹与合理规划,更需要从百姓生活做起,将正确理念深入群众,抓住重点,脚踏实地。从国策、信息传达、体系完善、配套体制优化、理念强化以及各阶层技术创新等多个维度入手,合理施力,协调发展。参考文献1付

26、炳中.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研究D.青岛大学,2008.2黄国勤.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8,03:46-51.3阳中良,周雪敏.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8,04:75-80.4刘茂松. 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经济构建J.湖南社会科学,2008,05:89-95.5黄锡生,张雪.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政府行为的规制研究 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91-96.6王吉亚. 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思考J. 环境经济,2007,04:47-50.7孙玉洁.

27、 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思考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1:100-101.8田文富.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 学习论坛,2007,07:64-66.9石运玲. 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J.经纪人学报,2006,03:127-130.10李平.解读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6,07:16-20.11宫维明,黄亚玲.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J.皖西学院学报,2006,06:6-9.12汪习根,王琪璟. 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法治理念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9,01:1-8.13严以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文化构建 A.中国科学院规划战略局、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第五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中国科学院规划战略局、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2007: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