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國維年譜新編1877 年(清光緒三年,丁丑) ,一歲。12 月 3 日(舊歷十月二十九日) ,生於浙江省海寧州城內(今海寧市鹽官鎮)雙仁巷王氏舊宅。 “余在海寧,故中人產也,一歲所入,略足以給衣食。 ”(自序一 ,亦稱三十自序一 ,見靜安文集續編 )此時的中國,正值清末慈禧垂簾聽政的年代,內政腐敗,外患頻仍,國勢日衰,一些有識之士憂國憂民,亟欲尋求一條國家富強之路。浙江海寧,地處錢塘江口杭州灣北岸,地靈人杰。海寧潮素稱天下奇觀。宋蘇東坡有詩說:“八月十八潮,天下壯觀無。 ”唐劉禹錫詩說:“八月濤聲吼地來,頭高數丈觸山回,須臾卻入海門去,卷起沙堆作雪堆。 ”白居易也有詩說:“早潮常落晚潮來,一
2、月周流六十回。不獨光陰朝復暮,杭州老去被潮催。 ”徐凝也說:“浙江悠悠海西綠,驚濤日夜兩翻覆。錢塘郭里看潮人,直至白頭看不足。 ”鹽官之鎮海塔至觀潮亭(今稱中山亭)一帶,向為觀潮最佳地段,每年舊歷八月中旬,來此觀潮者比肩繼踵。有清三百年間,海寧深入輩出,單是鹽官陳氏一門,就曾先後出舉人一百零三人,進士三十二人,官至尚書,侍郎者十三人,位居大學士者三人(順治朝宏文院大學士陳之遴,雍正朝文淵閣大學士陳元龍,乾隆朝文淵閣大學士陳世倌) ,還有工部尚書陳敱永,禮部尚書陳詵等。因之陳家有“一門三閣老,六部五尚書”之譽。海寧學風之盛遐邇聞名。王氏舊宅所在地“雙仁巷” ,因巷內有“雙仁祠”而得名。“雙仁祠”
3、乃祀“二顏”唐大書法家平原太守顏真卿及其從兄杲卿之祠。晴雨表卿便是文天祥正氣歌中所贊頌的“常山舌”起兵討伐安祿山,兵敗被俘,罵賊而死的顏常山。二顏的人品與學識,在王國維幼小的心靈中即播下了仰慕之情。王國維,初名國楨,後改國維,字靜安,亦字伯隅,號觀堂,又號永觀。先世原籍開封, “遠祖稟,宋靖康中,以總管守太原,城陷,死之,贈安化郡王。孫沆,隨高宗南渡,賜第鹽官,遂為海寧人焉。 ”(先太學君行狀 )海寧王氏世代書香,高、曾、祖皆國學生。父乃譽,字與言,號蒓齋,承祖業,及太平軍起,棄儒經商,於貿易之暇,猶致力於書畫篆刻及詩古文辭。爾後,有親屬任江蘇溧陽縣令者,請其往佐之,前後凡十餘年,著有游目錄十
4、卷, 娛廬詩集二卷。王國維自幼受其家學及鄉風之影響, “其有承於先君子者尤眾。 ”“一生淡名利,寡言笑,篤志墳典,一本天性。 ”(王國華:海寧王靜安先生遺書序 )1880 年(清光緒六年,庚辰) ,四歲10 月 17 日,生母凌氏病卒。凌氏系同邑凌岫雲先生之女,生一女名藴玉,一子即王國維。是年,王國維“甫離襁褓,姊藴玉年僅九歲,賴祖母提攜撫養,至於成立。 ”(趙萬里:王靜安先生年譜以下簡稱趙譜。 )1883 年(清光緒 2 了年,癸未) ,七歲。王國維聰穎好學,始就讀於鄰近私塾,啟蒙老師為本邑庠生潘紫貴(綬昌) 。 “家有書五六篋,除十三經注疏為兒時所不喜外,其余晚自塾歸,每泛覽焉。 ”(三十
5、自序一 )1885 年(清光緒十一年,乙酉)九歲。父乃譽三十八歲,娶同邑葉硯耕之女葉氏為繼室。 (趙譜)1886 年 ( 清 光 緒 十 二 年 , 丙 戌 ) 十 歲 。全家遷居城內西南隅周兜新宅。此宅西鄰城腳,北臨小河,南隔城墻與錢塘江相望,為一所朝南座北之二進庭院,在其正房樓上“日夜兩翻覆”之驚濤可見可聞。王國維在這裏度過了他青少年時代的十二個春秋。後來有詠海寧潮詞蝶戀花一闋:“辛苦錢塘江上水,日日西流,日日東趨海。終古越山澒洞里,可能消得英雄氣?說與江潮應不至,潮落潮生,幾換人間世。千載荒臺麋鹿死,靈胥抱憤終何是!”1982 年,海寧市人民政府為紀念國學大師王國維,將此處“王國維故居”
6、修葺一新,定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布置了“王國維學成就陳列室” ,供人們參觀瞻仰。1887 年(清光緒十三年,丁亥)十一歲。2 月 18 日(舊歷正月二十六日) ,祖父嗣鐸辭世,父乃譽自江蘇溧陽縣署奔喪歸, “遂里居不出,以課子自娛,發行篋書,口授指畫,每深夜不輟。時先兄才十一耳,詩文時藝早洛洛成誦。復令從同邑陳壽田先生讀,月必課駢散文、古今體詩若干首,是為先兄治詩文之始。 ”(王國華:海寧王靜安先生遺書序 )5 月 17 日,弟王國華(字建安,又字哲安)生。是年,清光緒帝親政。1891 年(清光緒十七年,親卯)十五歲。常與同邑諸名士以文會友,相互切磋,被譽為“海寧四才子”之首。同邑好友陳
7、守謙回憶說:“憶余與君之訂交也,在清光緒辛卯歲,君年才十五耳!余長君五歲,學問之事自愧弗如,時則有葉君宜春、褚君嘉猷者,皆朝夕過從,商量舊學,里人目為四才子。而推君為第一。余最淺薄不足道,而君之才冠絕儕輩,葉褚二君亦迄無間言。 ”(見王忠慤個公挽錄 )父乃譽在日記中記有:5 月 10 日(四月三日) “靜兒上月官課,得上卷第二” ;8 月 21 日(七月十七日) “伯氏又送挽詩來請,遂屬靜踵成之,并兼書楷焉” ;12 月 3 日(十一月初三) “代靜作九月團臍十月尖詩三四韻” ,知其曾習作九月團臍十月尖詩, (乃乃譽日記文均見譚佛雛著王國維詩學研究 )1892 年(清光緒十八年,壬辰) ,十六
8、歲。7 月(六月) ,入州學,參加海寧州歲試,宗師陳彝,試題為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七八月之間雨集,夜歸讀古人書(生) ,以第二十名考中秀才。 (趙譜)在三十自序一中說:“十六歲,見友人讀漢書而悅之,乃以幼時所儲之歲朝錢萬,購前四史於杭州,是為平生讀書之始。 ”又說:“時方治舉業,又以其間學駢文散文,用力不專,略能形似而已。 ”王國華說:先兄“年十六,入州學,好史漢三國,與褚嘉猷,葉宜春,陳守謙三君,上下議論,稱海寧四子。 ”(遺書序)1893 年(清光緒十九年,癸巳)十七歲。3 月,赴省城杭州應鄉試不中,肄業於杭州崇文院。陳守謙祭王忠慤公文說:“君於學不沾沾於章句,尤不屑就時文繩墨,故癸巳大比
9、,雖相偕入闈,不終而歸,以是知君之無意科名也。 ”(趙譜)12 月,姊蘊玉適同邑庠生陳達瞿(汝聰) 。父乃譽在日記中記有:12 月 24 日(十一月十七日) “見靜作望課卷,不甚愜意,而詩尤草率,戒之屢而終違” ;12 月31 日(十一月二十四日) “見靜兒作集七古挽章” (挽居頌卿夫人) 。1894 年 ( 清 光 緒 二 十 年 , 甲 午 ) , 十 八 歲 。日本侵略朝鮮,中日甲午戰爭起,中國海軍慘敗。目睹國勢陵替,慨然有所感觸。始知世有新學。 三十自序一說:“未幾而有甲午之役,始知世尚有所謂新學者,家貧不能以貲供游學,居恒怏怏。 ”父乃譽在日記中記有:6 月 4 日(五月初一) “見
10、靜條駁俞氏羣經平議 ”;9 月 24 日(八月二十五日) “濃麗裳索靜兒闈文,乃出示,去評 。大加贊美。是賈諛也。”1895 年(清光緒二十一年,乙未) ,十九歲。2 月,日軍侵占威海,清北洋艦隊全軍覆沒。4 月,清政府同日本簽證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國人震驚,乃倡言變法自強。康有為率各省舉子一千三百餘人舉行“公車上書” ,請求變法維新。8 月,復組織“強學會” ,刊行萬國公報以宣傳其主張。王國華說:“中日之戰,變法議起,先君子以康梁疏論示先兄,先兄於是棄帖括而不為。 ”(海寧王靜安先生遺書序 )父乃譽日記中又記有:12 月 1 日(十月十五日) “作書致欣叔,陳述靜狀,囑薦洋務、天算等學學
11、生,計三紙,加三紙,抄靜文四篇” 。1896 年(清光緒二十二年,丙申) ,二十歲。梁啟超、汪康年、黃遵憲等在上海創辦時務報 ,宣傳“變法圖存” 。梁啟超倡導之“變法之本在育才,育才之興在開學校,學校之立在廢科舉” ,對王國維影響至巨。11 月 28 日“夫人莫氏來歸。夫人為同邑春富庵鎮莫寅先生孫女” 。 (趙)父乃譽日記中記有:一 1 月 12 日(乙未十一月二十六日) “代陳季宣作諸 XX 夫人挽詩,靜代作,余即書之” ;2 月 27日(正月十二日) “晨,為作謎語十餘,靜作二十餘,並為書招貼” ;3 月 1 日(正月十八日) “為子研祖母寫挽詩,五律四章,靜作也。 ”1897 年(清光緒
12、二十三年,丁酉) ,二十一歲。4 月,在本邑陳汝楨(字枚肅)家,叔任塾師。9 月,再赴杭州參加鄉試,又不中。返里後,就館於本邑沈冠英(字冕甫)家。 (趙)從 1895 至是年,撰詠史詩二十首。這二十首詠史詩, 海寧王忠慤公遺書和海寧王靜安先生遺書均未收,1928 年始發表於學衡雜志第 66 期。清華國學研究院主任學衡雜志主編吳宓教授說:“王靜安先生有詠史二十首,分詠中國全史,議論新奇而正大,為先生壯歲所作,未收入全集及遺書中。 ”(見吳宓詩集空軒詩話 )編年詩詞:詠史二十首。 (趙未收,見學衡雜志第 66 期1898 年(清光緒二十四年,戊戌) ,二十二歲。清光緒帝於 6 月 11 日,採納康
13、有為,梁啟超等人的主張,下詔定國是,接連發布數十道命令,推行“變法維新” 。至 9 月21 日慈禧太后等人發動政變,一百零三天維新運動被扼殺。史稱“百日維新” ,或稱“戊戌變法” 。2 月,在時務報擔任書記的許同藺,因事返里,請王國維代其職。王欣然允之,即動身赴上海就職。此行為其一生事業之開端。2 月 7 日,寫信給許同藺說:“別後次晨到硤,乘王升記輪船,午刻開行,晚抵平湖,次日巳刻達上海,謁見穰卿、頌閣兩先生。途中平善,堪慰垂注,辰維起居佳暢為頌。弟在此間得從諸君子後與聞結論,甚幸甚幸。足下為我導夫先路,感何可言。 ”到上海後,在時務報館擔任書記,雖然薪金甚微,但仍熱愛其工作,盡心盡責。因工
14、作關系和周圍人士的影響,憂國憂民之心日增,求學之熱望也愈加迫切,對去年底發生的德國強占膠州灣事件及其發展一直以憂憤的心情注視著、關心著。2 月 27 日,在給許同藺的信中說:“膠事了後,英俄起而爭借款之事一再幾至決裂。現聞政府擬兼借兩國之債,或可稍紓目前之禍,總之,如圈牢羊豕,任其隨時宰割而已。 ”3 月 1 日在另一封信中又說:“英俄各報均言無意於瓜分中國,然俄在吉林邊界之兵日增,又放頭等鐵艦東來,英人亦派一艦,各國兵船雲集於太平洋,其意實為叵測。 ”(見王國維全集書信 ,以下所引“書信”語未注出處者均見此書)是時,羅振玉創辦之農學社需翻譯各國之農學報刊,因感翻譯人才之缺乏,乃出資創辦“東文
15、學社”於上海新馬路梅福里。3 月 22 日,東文學社開學。入東文學社學習,受業於日人藤田豐八。此後漸得羅振玉之器重。三十自序一說:“正月,遠甚。 ”5 月,在致許同藺信中表達了憂國憂民之情感,信中說:“張香帥奉旨召入都,或言其將入軍機,或云各國公使逼皇上遷都,故召入商議此事。聞法人又據對江,直索船政局,德人又據馬祖澳(享利乃不至膠州,而至福州) ,不知確否。瓜分之騮已見榜樣,如何如何!胸中所欲言於足下者十倍於茲,每一捉筆不知其何以忘也。 ”6 月,曾與許同藺、汪康年等人合議在海寧創辦一師範學堂,或小學堂,並曾致稟杭州知府林迪臣,未果。6 月底,致許同藺信說:“弟學東文,因事冗所進甚淺,蒙教習藤
16、田君垂愛,屢向穰先生說弟事多,於學問非所宜,囑以旬報或日報譯東報事畀弟,庶得一意學習。穰先生頗有意,今日囑弟寫信與汪子健,囑其令前所薦人來,弟當即告以兄近事,事遂中止” 。又說:“詔廢八股,實為數百年來一大舉動,唯易以策論亦終無濟,非學校貢舉合而為一,終不能得人材而用之也。 ”7 月,患腳氣病,回籍治療。7 月下旬(六月上旬)致許同藺信說:“弟患足疾甚劇,至寸步不能行。於上月晦日抵舍,知兄至省,故未函告。 ”7 月 31 日(六月十三日)又致汪康年、汪詒年信說:“此間新延一醫診治,據雲系鶴膝風,因三陰之氣不足,風邪乘之,乃虛勞之報,原據雲連針灸七次(五日一針) ,當可能行。 ”9 月 2 日,
17、致汪詒年信說:“賤恙針灸後,十分中略愈五分,據醫者雲尚須針灸三四次,現在室中已能扶持而行也。 ”10 月下旬,病愈後回到上海,即往訪許同藺等人。23 日致許同藺信說:“昨夜至昌言報館,適駕出未遇,悵悵。辱厚愛,為弟薦於頌公,囑撰日報論說,感激無似。惟弟以病後孱弱之身,功課之餘,精力每苦不繼。猶憶今夏間穣公以藤田師之薦,為國維成就學問計,格外垂愛,令國維為捷報館譯東文,甫有成言,而國維以足疾歸里。嗣後頌公來書,朋友殷垂念,囑國維痊後無論何時總可來滬,改譯東報。國維誠銘感無地。 ”是時, 時務報因倡導變法已被清政府勒令停刊,遂失去工作。此前,羅振玉從東文學社一學生的扇子看到王國維書題的詠史絕句:“
18、千秋壯觀君知否,黑海西頭望大秦” ,大異之,因而要“力拔於庸眾之中” ,乃委以管理東文學社之庶務,仍準其隨班學習,並免其各費。 農學報已改為旬刊,羅振玉常請王國維助其編譯並撰寫社論,至此乃有機會專心於學。在三十自序一中說:“是時社中教師為日本文學士藤田豐八、田岡佐代治二君。二君故治哲學者,心甚喜之。顧文字睽隔,自以為終身無讀二氏之書之日矣!”進而產生學習英文和哲學一強烈願望。王國華說:先兄“廿二,入時務報館,兼學東瀛、西歐文字、好叔本華,尼采之書。是為先兄治新學之始。 ”編年詩詞:雜詩三首。 (見靜安詩稿 ,趙依外集僅言二首)編年論著:曲品新傳奇品跋 , (見觀堂別集卷三,趙未收)1899 年
19、(清光緒二十五年,己亥)民間爆發的反帝愛國運動,自 1896 年山東曹州等地大刀會組成義和拳進行反帝鬥爭以來,發展迅速,是年改名義和團,已由山東擴展至華北、東北各省,京津一帶聲勢尤為浩大。東文學社就學者日增,因人多地隘,乃遷至江南制造局附近的桂墅裏。羅振玉錷王國維為學監後,同學多與之不洽,遂罷其職,但所給薪金仍如擔任此職時。 (趙)王國維在東文學社,一邊努力工作,一邊如饑似渴地攻讀英文和數理化各課,對藤田之教學態度甚為敬佩。 三十自序一中說:“社中兼授數學、物理、化學、英文等,其時擔任數學者,即藤田君,君以文學者而授數學,亦未嘗不自笑也。顧君勤於教授,其時所用藤澤博士之算術代數兩教科書,問題殆
20、以萬計,同學三四人者,無一問題不解,君亦無一不校閱也。 ”4 月 14 日致汪康年信中說:“藤師學術湛深,其孜孜誨人不倦之風尤不易及。 ”11 月,長子潛明(字伯深)生。 (趙)是年,殷商龜甲獸骨文字始出土於河南安陽之小屯,其地在洹水之南,即史記項羽本紀所說的“洹水南殷墟上”也。山東濰縣古董商范維卿得後,誤為龍骨售於中藥鋪。福山王文敏(懿榮)在京見其上所刻字與金文相似,斷定為殷商古物,多方尋購,兩年內得數千片,是為我國收集研究甲骨文字之始。編年詩詞:嘉興道中 , 八月十五夜月 (趙未收) , 紅豆詞四首,題梅花畫箑 , 題友人三十小像二首(趙為一首) , 雜感 。(均見靜安詩稿1900 年 (
21、 清 光 緒 二 十 六 年 , 庚 子 )英、美、德、法、俄、日、意、奧八個帝國主義國家,陰謀瓜分中國,借口清政府支持義和團“排外” ,組成“八國聯軍”,對我國發動侵略戰爭。6 月 17 日侵占大沽炮臺,7 月 14 日又陷天津,8 月 14 日再陷北京。慈禧太后、光緒皇帝等逃往西安。侵略軍殺人放火,奸淫搶掠,無惡不作,中國人民遭到空前殘酷的浩劫,史稱“庚子之役” 。東文學社由於戰亂,學生提前畢業,秋間停辦。王國維畢業後返里,在家中繼續攻讀英文。 三十自序一中說:“庚子之變,學社解散。蓋余之於東文學社也,二年有半。而其英文亦一年有半,時方畢第三讀本,乃購第四、第五讀本,歸里自習之。日盡一二課
22、,必以能解為度,不解者且置之。 ”秋後,又回到上海。羅振玉請其譯農報 ,自認為譯才不如沈紘(字昕伯) ,乃讓沈任之。不久,羅振玉應鄂督張之洞之請,赴武漢任湖北農務總理兼農務學堂監督(即校長) 。匈牙利人斯坦因(Mark Aurel Stein 1862-1943)受英印度殖民政府的派遣,跑到我國新疆天山南麓,發和闐為主,進行所謂調查發掘,於尼雅河下流廢墟得魏晉間所書木簡數十枚,又得殘佛經寫本多種以歸。此後,至 1916 年又先後兩次到新疆、甘肅等地進行非法測量和盜竊文物的活動,引起國人的重視。編年論著:歐羅巴通史序 (見靜安文集續編 ,趙未收)1901 年 ( 清 光 緒 二 十 七 年 ,
23、辛 丑 )“八國聯軍”侵占北京,清政府於 9 月同英美俄德日奧法意西荷比十一個國家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 。這十一個國家向清政府勒索賠款白銀四億五千萬兩,以當時中國人口總數論,即一人一用,分三十九年付清,年息四厘,本息合在一起共計白銀九億八千萬兩,史稱“庚子賠款” 。春,應湖北農務學堂監督羅振玉的邀請赴武昌,為該校譯述講義及農書。5 月,羅振玉在上海創辦教育世界雜志,又聘王國維任主編。秋,羅振玉辭農務學堂監督,王國維亦辭該校職務,羅贈王川資,助其赴日留學。三十自序一說:“北亂稍定,羅君乃助以資,使游學於日本,亦從藤田之勸,擬專習理學,故抵日本後,晝習英文,夜至物理學校習數學。 ”編年論著:崇
24、正講舍碑記略 (見靜安文集續編 ,趙未收) 。1902 年 ( 清 光 緒 二 十 八 年 , 丙 寅 )3 月,次子高明(字仲聞)生。在東京物理學校孜孜而學,常為幾何學所苦。春,腳氣病復發,經羅振玉之勸於夏間回國。此時羅已出任南洋公學東文學堂監督,應其邀為該校執事。暇時從藤田豐八習英文,兼為農學報及教育世界雜志撰譯文稿。三十自序一中說:“留東京四五月而病作,遂以是夏歸國。自是以後,遂為獨學之時代矣。體素羸弱,性復憂鬰,人生問題,日往復於吾前。自是始決從事於哲學,而此時為余讀書之指導者,亦即藤上君也。 ”遍讀社會學,心理學,論理學(邏輯學)和哲學諸西書,且參閱日文譯本,收效顯著。 三十自序一又
25、說:“春,始讀翻爾彭之社會學 ,及文之名學 ,海甫定心理學之半。而所購哲學之書亦至,於是暫輟心理學而讀巴爾善之哲學概論 ,特爾彭之哲學史 ,當時之讀此等書,固與前日之讀英文讀本之道無異。幸而已得讀日文,則日文之此數書參照而觀之,遂得通其大略。 ”夏,張謇在通州(今南通市)創辦通州師範學堂,欲聘一心理學,哲學和論理學教員。經羅振玉推薦,聘請王國維往任之。校方本想訂三年之聘約,王、羅商議後同意一年之聘期。是年, 鐵雲藏龜第一部著錄甲骨文字的書問世,開甲骨文研究之先河。 “是歲丹徒劉鐵雲(鶚)選印其所藏殷墟甲骨文字千餘片行世。助之校印者,為羅先生,而先生(指王國維)之得見甲骨文字當自此始。 (趙)王
26、國維後來在中國二三十年新發見之學問中記其事說:“光緒壬寅,劉氏選千餘片影印傳世,所謂鐵雲藏龜是也。”1903 年 ( 清 光 緒 二 十 九 年 , 丁 卯 )3 月,受通州師範學堂之聘到校。該校是我國第一所師範學校,又是初創,一切都需要從頭做起,先後聘請了王國維和日本籍教師十多人。5 月 15 日,通州師範學堂正式開學。王國維到校後,即著手備課,開學後邊教邊學,通讀康德,叔本華之著述,力求做到教學相長,並兼為詩詞。 三十自序一中說:“既卒哲學概論 , 哲學史 ,次年始讀汗德之純理批評 。至先天分析論幾全不可解,更輟不讀,而讀叔本華之意志及表象之世界一書。叔氏之書,思精而筆銳,是歲前後讀二遍,
27、次及於其充足理由之原則論中汗德哲學之批評一篇,為通汗德哲學關鍵。 ”靜安文集自序中也說:“癸卯春,始讀汗德之純理批評 ,苦其不可解,讀幾半而輟。嗣讀叔本華之書而大好之。自癸卯之夏,以至甲辰之冬,皆與叔本華之書伴侶時代也。其所尤愜心者,則在叔本華之知識論汗德之說得因之以上窺。然於其人生哲學觀,其觀察之精銳,與議論之犀利,亦未嘗不心怡神釋也。 ”(觀堂別集卷四)編年詩詞:書古書中故紙 , 端居三首, 嘲杜鵑二首, 五月十五夜坐雨賦此 , 游通州湖心亭 , 六月二十七日宿硤石 ,秋夜即事 , 偶成二首(趙未收) , 拚飛 , 重游狼山寺 ,塵勞 , 來日二首, 登狼山支雲塔 。 (均見靜安詩稿)編年
28、論著:汗德像贊1904 年 ( 清 光 緒 三 十 年 , 午 辰 )在致力於叔本華哲學思想的學習和研究中,對人生的瞭解和處世之態度深受叔氏之影響。在其詩作中流露出厭世思想和隱居之念。 平生七律詩云:“人間地獄真無間,死後泥洹枉自豪。終古眾生無度日,世尊隻令老塵囂。 ”病中即事七律亦說:“擬隨桑戶游方外,未免揚朱泣路歧。聞道南山薇蕨美,膏車徑去莫遲疑。 ”(見詩稿)1 月,由南通返海寧度歲,路過上海致書父親乃譽說:“男十二日(陽歷 1 月 26 日)由通動身,昨(1 月 29 日)抵滬時昏黑船停浦東,因囑長春棧接客將行李等用船運至該棧。迨至碼頭檢視行李,則箱鎖已斷,衣裘盡濕。細行查檢,失去整包
29、英洋壹佰圓及紙卷等物,內有張季直聯等) 。 ”春,頸上生癤,赴滬醫治;3 月下旬返海寧數日。夏,撰紅樓夢評論 ,發表於教育世界雜志,為其第一篇文學批評著作,反映了作者所愛叔本華之影響。其文以叔氏之哲學為指導,筆鋒犀利,說理透徹,獨具卓見,在我國文學批評史中具有重要地位,可謂開山之作。同時又指出己叔氏之不足。次年撰寫的靜安文集自序中說:“去夏,所作紅樓夢評論 ,其立論雖全在叔氏之立腳地,然於第四章內已提出絕大之疑問。旋悟叔氏之說,半出於其主觀的氣質,而無關於客觀的知識。此意於叔本華及尼采一文中始暢發之。 ”蕭艾在評述紅樓夢評論時說:“在紅樓夢評論之前或稍後一段時期, 紅樓夢研究者為數縱多,卻誰也
30、沒有認真地以文學的觀點給予評價。而王國維的紅樓夢評論就這樣做了,因此我們說它突過了前人,成為紅樓夢研究史上的一塊里程碑。 ”(王國維評傳 )8 月,羅振玉創辦江蘇師範學堂於蘇州,自任監督,日人藤田豐八為總教習。王國維自南通來蘇州任教該校,主講心理學、論理學、社會學、哲學等課。課餘仍從藤田研究學問,攻讀叔本華、尼采之學。同時助羅振玉辦教育世界雜志。其間漸喜談文學美學。編年詩詞:病中即事 , 暮春 , 馮生 , 曉步 , 蠶 , 平生 ,秀州 , 偶成 , 九日游留園 , 天寒 , 欲覓 , 出門 ,過石門 (均見靜安詩稿 )編年論著:論性 , 教育偶感四則, 論叔本華之哲學及其教育學說 , 國朝
31、漢學派戴阮二家之哲學說 , 紅樓夢評論 , 釋理 ,叔本華與尼采 , 書叔本華遺傳說後 (文集 )1905 年日本和沙皇俄國為爭奪我國東北和朝鮮,爆發了日俄戰爭,其主要戰場則在我國領土上,結果俄國大敗。是年 9 月兩國簽訂樸次茅斯和約 ,日本帝國主義取代了沙皇俄國在我國東北的支配地位。4 月 13 日(舊歷三月初九)三子貞明(字叔固)生。春夏間,任教於蘇州江蘇師範學堂,其研究復由叔本華轉向康德,此第三次研讀康德哲學。 三十自序一中說:“至二十九歲更返而讀汗德之書,則非復前日遭殃窒礙矣!嗣是於汗德之純理批評外,兼及其倫理學及美學。 ”9 月,將數年間發表在教育世界雜志等刊物上之文章和所寫詩匯集成
32、冊,重加刊行,名曰靜安文集 。又表示今後數年內,將致力於康德哲學之研究。 靜安文集自序云:“余之研究哲學,始於辛壬之間。癸卯春,始讀汗德之純理批評 ,苦其不可解,讀幾半而輟。嗣讀叔本華之書而大好之今歲之春,復返而讀汗德之書,嗣今以後,將以數年之力,研究汗德。他日稍有所進,取前說而讀之,亦一快也。故並諸雜文刊而行之,以存此二三年間思想上之陳跡雲爾。 ”靜安文集收論著十二篇,均為近二三年所撰寫,是研究西方哲學,教育學之成果。其篇目除上年所列者外,尚有是年撰寫的論近代之學術界等四篇。另附古體詩四十九首,曰靜安詩稿 ,為 1898 年以來所創作,除前面已列者外,還有是年創作的留園玉蘭花等五首。 靜安文
33、集羅振玉編海寧王忠慤公遺書未收,趙萬里編海寧王靜安先生遺書始收入,並增輯續編一卷,計收文二十三篇。王國維如癡如醉地學習西方哲學,汲取其精華, 靜安文集中康德、叔本華、尼采諸人的影響隨處可見。他融匯中西文化,經過綜合,提出富有新義之卓識。在論述我國哲學、美術不發達的原因時說:“披我中國之哲學史,凡哲學家無不欲兼為政治家者,斯可異已!孔子大政治家也,墨子大政治家也,孟荀二子皆抱政治上之大志者也。漢之賈、董,宋之張、程、朱、陸,明之羅、王無不然。豈獨哲學家而已,詩人亦然嗚呼!美術之無獨立之價值也久矣。此無怪歷代詩人,多托於忠君愛國勸善懲惡之意,以自解兌,而純粹美術上之著述,往往受世之迫害而無人為之昭
34、雪者也。此亦我國哲學美術不發達之一原因也。 ”(論哲學家美術家之天職 )在談到對“西洋學術之輸入” , “新言語輸入”應有的態度時說:“言語者,思想之代表也,故新思想之輸入,即新言語輸入之意味也。十年以前,西洋學術之輸入於是日本所造譯西語之漢文,經常混混之勢,而侵入我國之文學界。好奇者濫用之,泥古者唾棄之,二者皆非也。 ”他說:“夫言語者,代表國民之思想者也,思想之精粗廣狹,視言語之精粗廣狹以為準,觀其言語,而其國民之思想可知矣。 ”“抑我國人之特質,實際的也,通俗的也;西洋人之特質,思辨的也,科學的也,長於抽象而精於分類,對世界一切有形無形之事物,無往而不用綜括(Gneralization)
35、及分析(Specification)之二法,故言語之多,自然之理也。吾國人之所長,寧在於實踐之方面,而於理論之方面則以具體的知識為滿足,至分類之事,則途迫於實際之需要外,殆不欲窮究之也。 ”“故我中國有辯論而無名學,有文學而無文法,足以見抽象與分類二者,皆我國人之所不長,我國學術尚未達自覺(Selfconsciousness)之地位也。 ”(新學語之輸入 )11 月,羅振玉因父喪辭去江蘇師範學堂監督。王國維也辭職回到家中,閑居達半年。其間, “友人同邑張君渭漁(光第)來訪。出其所藏馬湘蘭畫小幅,唐寅芍藥畫卷,相與把玩。未幾,別去,遂不先相見。 ”(趙)張光第辭世後,所藏書畫金石墨本失散,鄉里文
36、獻為之蕩然,王國維每念及此,輒為之慨然。治哲學之暇,兼以填詞自遣。 三十自序二說:“余疲於哲學有日矣。哲學上之說,大都可愛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愛。余知真理,而余又愛其謬誤。偉大之形而上學,高嚴之倫理學,與純粹之美學,此吾人所酷嗜也。然求其可信者,則寧在知識論上之實證論,倫理學上之快樂論,與美學上之經驗論。知其可信而不能愛,覺其可愛而不能信。此近二三年中最的之煩悶,而近日之嗜好所以漸由哲學而移於文學,而欲究其中求直接之慰藉者也。 ”又說:“以余之力,加之以學問,以研究哲學史,或可操成功之券。然為哲學家,則不能;為哲學史,則又不喜,此亦疲於哲學之一原因也。 ”(文集續編 )填詞成績甚佳,且獨辟意境
37、。編年詩詞:留園玉蘭花 , 坐致 , 五月二十三夜出閶門驅車至覓渡橋 , 將理歸裝得馬湘蘭畫幅喜而賦此二首。 (詩稿 )編年論著:論近年之學術界 , 論新學語之輸入 , 論哲學家及美術家之天職 , 論平凡之教育主義及靜安文集自序 。1906 年仲春,學部尚書榮慶奏調羅振玉為學部參事。暮春,王國維隨羅振玉進京,暫住羅家。2 月,在教育世界雜志發表奏定經學科大學文科大學章程後一文,思想新穎,頗多創見,為時人所矚目。主張中西文化融合各取其長。在論述研究西洋哲學與研究中國哲學之關系時,說:“若夫西洋哲學之於中國哲學,其關系亦與諸子哲學之於儒教哲學等。今即不論西洋哲學自身之價值,而慫完全知此土之哲學,勢
38、不可不研究彼土之哲學。異日發明光大我國遭殃學術者,必在兼通世界學術之人,而不在一孔之陋儒固可決也。 ”又說:“故今日所最亟者,在授世界最進步之學問之大略,使知研究之方法,至於研究專門中之專門,則又畢生之事業,而不能不俟諾卒業以後也。 ”而提出:“定文學科大學之各科為五:一、經學科;二、理學科;三、史學科;四、中國文學科;五、外國文學科。 ”所擬各科當授的課程中皆有外國文、哲學概論、社會學、教育學、心理學等科目。 (見續編 )在我國教育史上首先提出美育問題:“故禁鴉片之根本之道,除修明政治,大興教育以養成國民之知識及道德外,尤不可不於國民之感情加之意焉。其道安在?則宗教與美術二者。前者適於下流社
39、會,後者適於上等社會;前者所以鼓國民之希望,後者所以供國民之慰藉。二者尤我國今日所最缺乏,亦其所最需要者也。 ”4 月,集近兩三年(1904-1906)所填詞 61 闋成冊,名日人間詞甲稿刊行之。因其中“人間”二字常見,遂以人間詞名之。 三十自序二中說:“近年嗜好之移於文學,亦有由焉,則填詞之成功是也。余之於詞,雖所作尚不及百闋,然自宋以後,除一二人外,尚未有能及余者,則平日之所自信也。雖比之五代、北宋之大詞人,余愧有不如,然此詞人,亦未始無不及余之處。因詞之成功,而有志於戲曲,此亦近日之奢願也。 ”又說:“然詞之於戲曲,一抒情,一敘事,其性質既異,其難易又殊。又何敢因前者之成功,而遽冀後者乎
40、?但餘所以有志於戲曲者,又自有故。吾中國立學之最不振者,莫若戲曲。元之雜劇,明之傳奇,存於今日者,尚以百數。其中之文字,雖有佳者,然其理想及結構,雖欲不謂至幼穉,至拙劣,不可得也。國朝之作者,雖略有進步,然比諸西洋之名劇,相去尚不能以道里計。此余所以自忘其不敏,而獨有志乎是也。 ”在托名“山陰樊志厚”為人間詞撰寫的序中說:“”8 月,父乃譽病故於家中,享年六十歲。王國維在京得知噩耗,亟奔喪歸里。11 月,葬父於海寧城北徐步橋之東原。此後王國維即在家鄉守制。11 月,海寧縣根據學部新令設置一勸學所。同邑學子推王國維出任學務總董,乃堅辭不就,撰紀言紀其事。略謂:“光緒丙午冬十月,國維以父憂居里門,
41、有鄉先生六七人跫然叩門入,曰:學部新令,凡府廳州縣各置一勸學所,並置學務總董一人以總攬一邑之學務。吾子素明於教育,但居鄉之日淺,未得奉教,今邑侯令某等舉總董,既以吾子應矣!子其勿辭。 余應之曰:嘻!以今日教育情形觀之,雖欲不辭,其可得乎? ”“吾浙一省尚無完全之師範學校,其高等學堂附屬之師範簡易科卒業者,學術鹵莽,教授拙劣,斷不足勝教員之任,況人數亦屬無幾。 ”“故就地方教育情形,非學部通籌全局立其根本,則雖聖賢豪傑亦無以善其後,況不才如某者乎?且某尚欲研究學問,又將有四方之役,未能以身委諸一邑之公益也。故不敏,既以告於鄉先生,遂泚筆而記之。 ”(續編 )是年,對教育學之興趣日濃,在教育世界雜
42、志發表有關教育之文章有:去毒篇 , 教育小言十則, 書辜氏湯生英譯中庸後等。文學小言十七則,初次提出三種境界說,不過未稱“境界”而稱之為“階級” 。論教育之宗旨一文,明確指出:德育、智育、美育“三育並行而得漸達真善美之理想,又加以身體之訓練,斯得為完全之人物,而教育之能事畢矣。 ”從事第四次康德哲學之研究。 三十自序一中說:“至今年從事第四次之研究,則窒礙更少,而覺其窒礙之處大抵其說之不可持處而已。”編年詩詞:人間詞甲稿編年論著:奏定經學科大學文學課程書後 、 原命 、 屈子文學之精神 、 文學小言十七則、 去毒篇 、 教育小言十則、紀言 、 書辜氏湯生英譯中庸後 、 論普及教育之根本辦法 (
43、以上均見續編 )論教育之宗旨 , 先太君行狀1907 年 ( 清 光 緒 二 十 五 年 , 丁 未 )經羅振玉向學部尚書蒙古人榮慶推薦,王國維於 4 月赴京,在學部總務司行走,擔任學部圖書館編輯,主編譯及審定教科書等事。撰三十自序兩篇,前篇談數年來“為學之大略” ,後篇則談“為學之結果” 。 自序一在總結了數年來為學之大略之後,說:“顧此五六年間,亦非能終日治學問,其為生活故而治他人之事,日少則二三時,多或三四時,其所用以讀書者,日多不逾四時,少不過二時。過此以往則精神渙散,非與朋友談論,則涉獵雜書。唯此二十時間之讀書,則非有大故,不稍間斷而已。夫以余境之貧薄,而體之孱弱也,又每日為學時間之
44、寡也,持之以恒,尚能小有所就,況財力精力之倍於余者,循序而進,其所造豈有量哉!故書十年間之進步,非徒以為責他日進步之券,亦將以勵今之人使不自餒也。 ”自序二說:“余疲於哲學有日矣雖然,以余今日研究之日淺,而修養之力乏,而遽絕望於哲學及文學,毋乃太早計乎!茍積畢生之力,安知於哲學上不有所得,而於文學上不終有成功之一日乎?即今一無成功,而得於局促之生活中,以思索玩為消遣之法,以自逭於聲色貨利之域,其益固已多矣。詩云且以喜樂,且以永日。 此吾輩才弱者之所有事也。若夫深湛之思,創造之力,茍一日集於余躬,則俟諸天之所為歟!”陳元暉認為:“他的三十自序是與哲學訣別的訣別書 ,對他自己思想的轉變,和盤托出,
45、使人一目了然。 ”(見王國維與叔本華哲學 )此論確當,可信。5 月間,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和法國人伯希和,於甘肅敦煌千佛洞道士手中“購得”六朝及隋唐人所寫卷子本及古梵文、波斯文、回鶻文等書數千卷以歸。伯希和攜其所得過北京,羅振玉、蔣伯斧董綬經及王國維均往觀之,並擇其尤者抄錄了一部分,王國維“識伯氏自此始” 。 (趙)7 月下旬,夫人莫氏病危,聞訊即返里,25 日抵家。8 月4 日夫人卒,年僅三十四歲。辦完喪事,於 9 月北上回到任所。中年喪妻,三子尚幼待育,心靈上的哀痛是可想而知的,憂鬰之性格有增無已。11 月,又匯集 1906 年 5 月至 1907 年 10 月間所填詞 43 闋,曰人間詞乙
46、稿 ,刊於教育世界雜志,亦托名樊志厚撰序。序曰:“去歲夏,王君靜安集其所為詞,得六十餘闋,名曰人間詞甲稿 ,余既敘而行之矣。今冬,復匯所作詞為乙稿 ,丐余為之敘”致力於詞者,僅此數年,此後轉治戲曲。編年詩詞:人間詞乙稿刊行編年論著:教育小言十三則, 古雅之在美學上之位置 , 人間嗜好之研究 , 論小學校唱歌之材料 , 三十自序一、二 , 教育小言十則心理學概論 (譯本,原作為丹麥唯意志論哲學家海甫定,書名心理學大綱 ,英譯本譯者為英人龍特,王譯本由商務印書館於是年 6 月出版)1908 年1 月 23 日(丁未十二月二十日) ,繼母葉太夫人病卒,聞訊立即啟程奔喪返里,2 月 3 日(正月初二日
47、)方抵家。3 月 1 日(二月二十九日) ,與繼室潘夫人完婚。潘氏為同邑潘祖彝(字鹿鳴)之女,家世業儒。潘夫人 1965 年 1 月 17日病卒於臺北,享年 78 卒。4 月,攜眷北上返京,賃宅於宣武門內新簾子胡同。7 月,據花間 , 尊前諸集及歷代詩餘 , 全唐詩等書輯成唐五代二十家詞輯 ,全書二十卷,每家之後皆有跋語,說明其根據。9 月,輯曲錄初稿,成書二卷,是為研究戲曲史起步之作。 曲錄自序說:“余作詞錄竟,因思古人所作戲曲何慮萬本,而傳世者寥寥,正史藝文志與四庫全書提要 ,於戲曲一門既未著錄,海內藏書家亦罕有搜羅者,其傳世總集除臧懋循之元曲選 ,毛晉之六十種曲外,若古名家雜劇等,今日皆
48、不可睹。餘亦僅寄之伶人之手者,恐亦不可問矣!明李中麓作張小山小令序 ,謂明初諸王之國,必以雜劇千七百本資遣之。今元曲目載於元曲選首卷及程明善嘯餘譜者,僅五百餘本,則其散失,不自今日始矣!繼作曲目者,有焦循之曲考 ,黃文暘之曲目 ,無名氏之傳奇匯考等。焦氏叢書中未刻曲考 , 曲目則儀征李斗載之揚州畫舫錄 , 傳奇匯考僅有舊殘本,惟黃氏之書稍為完具,其所見之曲,通雜劇 , 傳奇匯考共一千零十三種,復益以曲考所有,而黃氏之未見者六十八種,余乃參考諸書,並各種曲譜及藏書家目錄,共得二千二百二十本,視黃氏之目增逾一倍。又就曲家始名可考者考之,可補者補之,粗為排比,成書二卷。 ”(別集 )10 月,譯著辨學一書問世,原著者英人隨文,由益森印刷局印行;同年還出版另一本同名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