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判断与中国对外经济战略选择2014-03-19 19:56:57标签:中国发展战略研究提纲 (1) 分类: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判断与中国对外经济战略选择黄志凌 随着经济国际化、全球化发展,国际经济对任何一个国家都非常重要,需要深入研究和观察。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后的欧洲债务危机对包括中国经济在内的全球经济带来了严重影响。实际上,这场危机至今尚未真正结束,整个世界经济和过去相比更加复杂,一些传统的理论和方法,很难解释当前面临的经济问题。世界经济正处于特殊时期,对形势做出客观清晰判断,将有助于把握机遇、应对挑战。中国经济和全球经济越来越融合到一起,未来的发展将更多地受到国际经济环境影响,需
2、要积极顺应国际经济形势变化,调整对外经济战略,以期在新的经济周期中谋得更大发展。一、危机阴影犹在是当前世界经济的主要背景新世纪的这次金融危机以及债务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方式和程度与以往相比,有很大不同。过去发生的金融危机,有很多发生在局部地区,一个国家或某个、某些地区,没有扩散,属于局地自生自灭型危机;也有一种能量横向传播但不断衰减的传导型危机,比较典型的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而这次危机有点类似“多米诺骨牌”,从美国爆发之后扩展到欧洲,进而扩散到新兴经济体,全球任何角落都受到严重冲击,历史上前所未有。本轮危机具有如下特点:特点一:危机传导呈现时间序列特征,持续周期超长,以致于覆盖范围空前广
3、泛,不断传播、传导的威力强大。本次危机呈现先美国后欧洲,先主要发达经济体后新兴经济体,最后几乎波及全球任何角落。至今,危机发源地经济开始恢复,而危机开始时受到影响较小的地区和国家,或是采取措施暂时免受危机冲击的地方,目前的经济却出现停滞甚至下滑。特点二:危机传染性很强,而且应对危机的措施也给其他国家带来严重影响,这种严重程度是过去所没有的。不仅美国、欧洲、中国等世界主要经济体出现问题会传染给其他国家,即使是“欧猪五国”、新兴市场国家等经济金融出问题,同样会影响世界。每个国家出台的经济政策都会对别国产生影响。美国推出QE,不仅对美国的经济恢复产生积极作用,也间接让全球受益;但当QE退出预期出现,
4、全球市场都受到影响。美国的QE、日本的超宽松货币政策、中国的四万亿刺激政策既影响自己也影响着全世界。特点三:危机初期迅速达成的全球性共识,随着危机在不同地区的传播而被逐渐淡化或抛弃,多国和地区出现很多非共识、非常规政策取向。美国次债危机爆发之后,全球主要经济体迅速达成广泛的政策共识,但随后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很快出现分化或差异化,以致于近两年广泛使用了非常规政策手段。在各国政策非常规化、个性化过程中,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很大变化,面临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问题,简单套用过去的理论、规律、经验,很难得出被广泛认可的分析结论。观察当前世界经济形势,总体上仍然笼罩在金融危机余波影响之中,美、欧、日分别实现或高或
5、低的内生性复苏、周期性恢复以及外部政策拉动型复苏,发达经济体重新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基础不稳,方向不明;而新兴经济体或因外部政策溢出效应、或因自身周期性放缓、或因内部经济结构问题,经济增速普遍下滑。各国经济周期的不同步,凸显了当前世界经济格局的分化,世界经济真正摆脱危机阴影可能还需要一段时日。2014年,复苏与巩固将成为发达经济体的特征,分化则是新兴经济体的特征。预期美国经济会保持持续温和增长,欧洲则需继续巩固复苏,而日本经济也有望暂时摆脱通缩。在政策取向上,除继续维持低利率外,美联储将更加谨慎地根据经济复苏情况逐步削减量化宽松的规模,欧洲和日本则可能分别实施加大资产购买与财政刺激政
6、策。2014年新兴经济体增速仍将继续高于发达经济体,亚太市场仍是其中翘楚。而“高通胀”、“双赤字”等结构性问题突出的新兴国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空间受到限制。进一步深入分析,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整体趋势依然复杂多变,并不乐观。发达经济体的复苏数据虽然在逐渐改善,但深层次问题依然严峻,至少2014年还不能过分乐观。当然,新兴经济体增长缓慢甚至下行的趋势亦不容轻视。同时,一旦发达国家央行快速退出经济刺激措施,或将导致流入新兴市场的国际资本大幅萎缩(据有关测算最高萎缩80%)甚至大量净流出,进而造成重大经济动荡,并引发部分经济实力较弱的国家陷入新的危机。IMF最新世界经济展望下调了包括美国在内的部分经
7、济体2014 和2015年经济增长预期 ,其中对某些经济体的增长预测下调,突出表明全球经济持续复苏存在的脆弱性,经济严重失衡、通缩与通胀并存和金融行业系统性风险仍然是当前面临的突出矛盾。在主要的发达经济体,为降低杠杆率而实施的财政整顿,将使经济恢复前景更加不确定。主要新兴市场国家目前面临着投资与消费转换的结构风险,政策阵痛期较长。虽然一些经济体仍有提供货币政策支持的空间,但普遍存在的增长乏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结构性因素或周期性降温,经济持续恢复的主要政策思路必然是推进结构性改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一些经济体需要应对信贷质量下降和资本外流增加带来的潜在危机。美国方面:虽然经济持续温和复苏,一系列
8、经济数据得到改善,但实际上还没有步入完全意义上的上升周期。美国就业数据从失业率和初次申请失业金人数角度看有所改善,但这两个指标下降并不意味着美国经济形势的彻底好转,美国劳动参与率 (见图1)依然在不断下滑,2013年底的新增非农就业人数也大幅低于预期。如果经济真正走好,美联储放弃QE不会像现在这样艰难。虽然美国能源战略变化、制造业回流、住房市场回升等等对经济的内生性恢复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目前并未看到新的产业革命雏形并形成新经济增长方式。图1: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劳动参与率不断走低(%)数据来源:美国劳工部欧洲方面:经济复苏依然十分艰难,数字上仅仅是由负增长变为弱势正增长,与此同时,政府债务上升、失
9、业率仍处高位(见图2)、产能利用率低于长期平均水平、通货紧缩问题仍然构成严重威胁,银行信贷增速不断下降,希腊等问题严重的外围国家,尚未看到根本好转,目前欧洲经济复苏仍然较为脆弱。欧洲经济问题的解决不完全取决于货币政策,更多地是受制于财政政策。欧洲央行虽然可以实行宽松货币政策,但相关国家被迫采取的财政紧缩将导致通缩并拖累经济增长。也就是说,欧洲面临两难困境,紧缩财政将导致经济、社会和政治问题接连出现,而不紧缩财政,则无法推进改革,减轻财务负担,未来问题会更大。由于欧洲问题复杂,弱势的经济增长数据还不能充分说明欧洲经济已走上健康复苏之路。图2:欧元区失业率居高不下(%) 数据来源:欧盟统计局日本方
10、面:安倍经济学虽已见到效果,但该政策持续有效的前提是日本保持制造和出口大国地位。一年来,日元贬值(见图3)刺激出口并拉动经济增长,效果十分显著,但是否可持续仍存在不确定性。日元是否贬值不取决于日本,而是取决于美国。按照经验,如果美国经济能够迅速回到正常轨道,经济增速保持在2.53.5%之间,就不会对日本施加过大压力,但如果美国经济长期低增速,将会阻止日元进一步贬值。如果日元升值,日本经济情况就会逆转。同时,日本债务问题和老龄化压力很大,这将对经济造成长期拖累。图3:日元不断贬值(1美元兑日元,中间汇率)数据来源:日本银行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方面:(1)亚洲:虽然亚洲经济增长在全球范围仍将处于
11、高位,但受增长方式、经济结构、国家关系问题以及美国重返亚太带来的冲击和影响,亚洲经济很难回到过去那种超高速增长的黄金时期,亚洲经济边际增长将趋缓。(2)非洲:非洲经济问题主要受制于政治,政治稳定,经济就会出现快速发展势头。近两年非洲部分国家经济增长很快,有其特殊原因。欧美自身出现问题,对非洲的干预和影响降低,非洲出现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期。危机后的几年,全球在非洲投资增加一倍,新兴经济体对非洲投资年平均增长速度也在20%左右。但如果欧美重返非洲,将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3)中东:近几年,中东在国际上的整体地位不断下降,且政局不稳,这与美国能源战略和世界能源结构变化有着密切关系,这种趋势不会在短
12、时期内结束。美国逐渐转变为世界上重要的能源生产国,而中国是最大的能源消费国。过去美国受能源需求利益驱动,强势控制中东政局,而目前中国虽然在能源需求上替代美国,但无法在地缘政治方面填补美国留下的空缺。中东地区本身也缺乏地缘政治主导力量,导致像利比亚、突尼斯、埃及、伊拉克这些国家政局动荡。(4)拉美:拉美各方面基础相对较好且资源丰富,但很多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目前尚未找到摆脱方法,因此经济增长受到长期困扰(见图4)。图4:新兴经济体经济边际增长趋缓(%)数据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4、2015年为预测二、全球经济面临诸多经济难题此次危机的持续发酵,不仅形成了新的世界经济格局,更留下了诸多经
13、济难题,这些难题如不能有效破解,将为全球经济发展带来长期的不确定性,威胁经济持续复苏。难题一:发达国家的通货紧缩问题。以往,西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多为保持币值稳定和对付通货膨胀。但近年来,部分发达经济体陷入严重通货紧缩(见图5),未来仍有进一步恶化的可能,尚未找到有效应对办法。实际上,通缩对经济影响不亚于通胀。解决通缩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否则日本不会出现“失去的二十年”。美国多轮QE也没有解决通缩问题,欧元区特别是核心区,通缩更是严重问题。如果发达经济体通缩问题不解决,全球经济很难步入新一轮上行期。图5:主要发达经济体通胀率低位运行(%)数据来源:美国劳工部、欧盟统计局、日本总务省统计局难题
14、二:新兴经济体的通胀问题。目前新兴经济体普遍面临很大通胀压力(见图6),这是长期困扰新兴经济体发展的问题。通胀将大幅压缩新兴经济体运用宽松货币政策推动经济发展的操作空间,社会与政治也将随之出现一系列复杂问题。迄今为止,新兴经济体还没有找到既能摆脱高通胀循环的压力、又能够保持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平衡办法。图6:新兴经济体国家通胀率维持高位(%)数据来源:各国统计局、劳工部、央行难题三:能源革命与地缘政治。美国能源革命已对未来全球地缘政治产生重大影响,地缘政治变化将为世界经济增长带来很多不稳定因素。美国的注意力如果从中东移至别处,中东将面临新的地缘政治再平衡风险。过去全球能源秩序由美国主导,随着美国
15、能源供给结构改变,以原油为主体的世界能源秩序将会被打破,由此产生一系列问题,并将对全球经济增长产生不确定影响。难题四:全球贸易规则的作用弱化。全球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时期必然也是全球贸易活跃时期,反之如果贸易不活跃,全球经济必陷困难。当前,全球贸易摩擦加剧,贸易保护主义盛行。新的全球性贸易规则难以达成,本次世界贸易组织“多哈回合”谈判困难重重,陷入僵局,虽然耗时13年并于2013年12月初达成了部长级初步协议,但是美国却另起炉灶,启动了两个重要贸易谈判 。而多边贸易安排盛行,必将降低全球贸易活力并对全球经济增长产生一定负面影响。发达经济体通缩与新兴经济体通胀并存、美国外交和能源政策变化、全球贸易规
16、则体系的变化等问题的存在,将对全球经济复苏进程带来严重的滞后影响和风险,且在短时间内难以彻底消除。由于中国在新兴经济体中处于龙头位置,这也就意味着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面临的问题,都是中国未来的既定环境,更应未雨绸缪。三、全球主要地区的经济政策走势趋于分化在经济危机爆发和高传染时期,世界经济关联度显著上升,主要国家的经济周期和行为呈同步化特征。一方面,各国政府为应对危机共同推出宽松货币政策,全球利率水平保持历史低位,带来充裕的流动性;另一方面,危机的不确定性上升,使得避险情绪成为主导市场投资行为的重要因素,低风险资产往往成为所有投资者追捧的对象。但到了当前特殊时期,全球经济周期的同步性下降,并
17、带动各国政策走向分化。美国方面:未来一段时间,有几个可以预见的基本政策取向:首先,美联储还将继续保持宽松的货币政策。目前美国虽已开始缩减QE,但美联储一直强调其并没有退出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在处理缩减购债额度上非常谨慎。美国还将会有其他措施来缓冲QE缩减的影响,以保持经济持续有效增长。因此,美联储依然会维持相当一段时间的宽松货币政策。其次,美国很可能继续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上发挥领头羊作用。在科技革命、创新补贴等方面的多项财政政策,是美国保持长期竞争优势的核心所在。美国不会放弃这种优势,未来将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第三,美国将通过能源政策的调整,摆脱受制于俄罗斯和中东等的被动局面。为摆脱这种被动
18、局面,美国加大了对新能源的开发,在页岩气等新能源开发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这些政策将持续并不断深化。第四,美国外交具有明显的商务外交政策特点,其在全球所有活动的核心都是围绕商业利益展开的,这种政策仍将持续并强化。欧洲方面:欧洲的经济政策将发生较大变化:欧洲将持续宽松货币政策,财政整顿会出现适度的放松。欧洲一直在试图主导世界贸易规则的谈判,在全球金融、贸易和环保等规则制定上发挥着积极作用,具有很大话语权。未来欧盟的扩张步伐虽会放缓,但其影响力扩散将会持续,尤其是在非洲和亚洲。欧洲还会通过对贸易规则的理解和改变来保持优势,同时也会为其自身利益制造更多的贸易摩擦。日本方面:在目前格局下,日本将保
19、持宽松货币政策,但要真正摆脱通货紧缩实现经济有效增长,路途仍很漫长。首先,通缩不易解决。实际上,QE最早就是日本发明的 ,多年来日本一直实行的是宽松货币政策,但一直没有有效解决通缩问题。其次,日本的国际经济贸易政策在其经济政策体系中仍居于显著地位。由于以国际投资为主的政策并没有解决日本长期面临的根本问题,因此可能会在政策导向层面适当弱化,并加强国际贸易政策,配合日元适度贬值,企望经济再度增长。总体政策趋势可能会从目前的以国际投资政策为主体重返过去的以国际贸易政策为主体。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方面:(1)亚洲:除中日以外的亚洲其他国家未来政策存在很大不确定性,不仅取决于中国、日本、美国和欧洲的经
20、济走势和政策变化,而且各国自身情况千差万别,很难自主把握政策走势,面临较大的政策风险。但是,作为全球中低端制造业中心、劳动密集行业集中地区,贸易政策趋同与市场竞争加剧将带有普遍性。(2)非洲:未来的政策主要走势将围绕加快发展这条主线展开,特别是一些南部非洲国家,很大程度上将与20世纪8090年代的亚洲国家发展经历相似。为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开发、迅速摆脱贫困以致跻身中等收入行列,非洲国家未来的发展政策将更加开放,以便吸引更多的国际资本。但是,如果欧美很快重返非洲,相关国家的发展政策也将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3)拉美:未来政策走势和核心是围绕着如何摆脱中等收入陷阱来进行,拉美国家将借力全球经
21、济恢复机遇,并依靠自身资源优势摆脱中等收入陷阱。因此拉美国家货币和财政政策的设计和制定都将反映出这两个方面色彩。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全球经济格局,各国都在制定应对办法,采取相应政策措施。发达经济体之间、新兴经济体之间由于存在经济实力、发展方式、内外环境等差异,未来政策走向将各有不同,透彻分析主要经济体和国家经济政策走向,对于中国未来的经济转型、对外经济战略制定乃至政治外交都至关重要。四、在平衡国际关系中培养长期竞争优势是当前中国国际经济战略的选择一个国家国际经济战略如何选择,既取决于外部环境,也取决于自身实际,尤其是自身优势。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已站在全新平台上,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对外
22、贸易突飞猛进,已经成为全球最大贸易国之一;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汇率形成机制不断完善,名义汇率更加接近实际均衡;很多行业产能和产品产量排名都位居世界前列,国际地位大大提高,话语权也大了许多。中国国际经济地位变化决定了国际经济战略的高度重要性,我们越来越离不开国际市场,但任何举措都会带来连锁反应,越来越难以承受战略失误带来的风险。因此,如何平衡国际经济关系、兼顾眼前利益与培养长期竞争优势、处理好局部摩擦与全球布局的关系,是当前面临的迫切任务。第一,要在全球市场上进行战略平衡安排。中国不能单纯关注美国。美国虽然仍是重要的国际贸易市场,但中国要注意建立全球市场平衡战略。作为世界
23、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贸易国,要进一步完善国际市场布局,进一步加强与非洲、拉美等新兴经济体的合作,寻求与大国、大区域集团(如美国、欧盟)合作的突破。要扩大在亚太、非洲、中东的市场份额,适当降低对美国和日本的依赖。降低对美国敏感技术的贸易诉求,实际上这种诉求往往适得其反;积极参与美国主导的贸易规则谈判,最大限度地双向开放非敏感市场,促进贸易与投资增长;将美国作为一个正常的重要贸易伙伴,改变目前存在的外汇储备、商品出口与技术引进等方面严重对美依赖症。调整出口战略。取消劳动密集型产品、高耗能和高污染产品出口扶植政策,既可以迫使中国相关企业提升技术竞争力,又可以避免与东盟和南亚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的低水平贸
24、易摩擦。随着中国企业的技术升级,中国制造的机械电子产品和新材料不仅在新兴市场很有竞争力,即使是在欧洲和大部分中等收入国家也有很强的竞争力,应该加大出口扶植力度,使之成为主要的出口支撑。第二,将国内经济建设优势转变成国际合作和市场竞争优势。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高强度投资驱动,培育出领先全球的基本建设能力,如在隧道、桥梁、港口、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水利等领域里的技术和建设能力均处于领先地位。目前,亚洲、非洲甚至欧洲都有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更新需求。我们有条件、更有必要把这种国内经济建设积累的优势转变成国际竞争优势。一旦这种国际竞争优势树立起来,国内的产能过剩就会得到有效的外部释放。将中国国内的基
25、建优势转变为国际经济贸易优势,应该成为中国国际经济新战略的又一个重要支撑。第三,扩大双边经济贸易合作,尤其是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双边贸易合作,实施差别化区域经济战略。坚持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寻找与相关国家、相关地区利益汇合点,以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和人民币国际化为战略重心,深化国际经济贸易关系。巩固与亚洲周边地区(如韩国、东盟)的经贸往来,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加强周边国家的双边贸易合作,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步伐,增进双边货币与金融合作,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和地缘政治稳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深化与欧盟的财政金融合作,并以财政金融合作推动市场经济地位谈判,争取尽早建成中欧自由贸易
26、区。对资源贸易为主的国家和地区,经贸政策应更加灵活。立足于长期与互利的战略合作思维,增加必要的财政金融援助,加大民间资本的并购投资力度,最大限度降低经济周期循环和国际市场波动对这些国家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形成稳定、互信的经贸关系。第四,积极推行商务外交战略,变产能过剩的国内发展困境为全球竞争优势。中国目前存在的产能过剩问题,对其分析认识和解决途径,不能拘泥于国内市场的即期供给和需求,而是要从全球市场的角度去平衡,从国家长远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角度去安排。事实上,许多产能大国都曾经出现过和我们今天类似的问题,其出路都是国内结构调整与国际市场拓展相结合,并且依靠积极的国家商务外交战略,变产能过剩的国
27、内发展困境为全球竞争优势。从实践上来看,美国、欧洲一直都在推行积极的商务外交战略。我国过去的外交战略侧重于政治外交,今后要增大商务外交的份量。此外,美国等发达国家正在通过TPP、TTIP等高水平的自贸协定重塑国际贸易规则。中国在商务外交谈判过程中,不能满足于签订货物贸易自由化和服务与投资便利化等双边和多边协定,应该更积极地参与全球经济贸易规则的制定,加强与贸易伙伴的相关经济金融政策协调。注:IMF2014年1月更新经济预测数据,其中2014 年经济增长预期被调降的经济体和国家有东盟五国、中东欧、拉美、意大利、俄罗斯,2015年经济增长被调降的经济体和国家发达经济体、中东欧、拉美、美国、俄罗斯。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的定义,劳动力人口年龄为16岁或以上,且在过去四周里有工作或正在积极寻求一份工作。劳动参与率为经济活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占适龄劳动人口的比率,是用来衡量人们参与经济活动状况的指标。以美国为主导的TPP和TTIP将各占世界经济40%左右的份额。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并非美国首创。20世纪90年代日本为应对经济衰退和通货紧缩,就采用过量化宽松货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