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四世同堂中的祁瑞宣形象 怡然山水四世同堂是老舍先生以八年抗战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巨构。小说以小羊圈胡同为背景,描述了抗战期间北平家家户户、每 时每刻经历着的痛苦、屈辱和精神折磨,真 实地再现了北平沦陷后的畸形世态,展现了沦陷后人 们生活和心理的变化过 程,有力地鞭 挞了那些疯狂崇尚武士道的战争狂人和“有奶便是娘”的民族败类,代表中国人民发出了强烈的控诉!小说以祁家的生活为主线,冠家 为辅, 钱家穿插其间,给我们塑造了一系列市民形象,大致可分为老派市民、新派市民和城市 贫民。在 这些不同个性、不同倾向、走了不同道路的人物中,从苦闷中觉醒走向反抗的祁瑞宣身上所 闪耀的丰厚思想内涵,特别值得我们去思考
2、。现就祁瑞宣形象作一论述。一、祁瑞宣的性格特征祁瑞宣既有从老一代市民身上传留下来的性格特征,又接受了前 辈不曾接受过的新式教育。这新旧之间的冲突,给他的生活 带来了无尽的苦闷, 让他的心里充 满了重重的矛盾。祁瑞宣深受“忠孝节义” 思想影响当国家面临灾难时,忠孝不能两全的矛盾 让瑞宣陷入了无法排解的痛苦。尽忠国家, 亲人的生活无法保障;遵守孝道,不能赴国难的内心谴责便会无休无止。 “假若他是单身一人,那 该多么好呢?没有四世同堂的锁镣,他必会把他的那一点点血洒在最 伟大的时代中, 够多么体面呢?”瑞宣知道应该奔赴国难,但是“全民族的传统的孝悌之道使他自己过分的多情甚至于可以不管国家的危亡!他没
3、法一狠心把人伦中的情义斩断,可是也知道家庭之累使他,或者还有许多人,耽误了报国的大事!他 难过,可是没有 矫正自己的 办法;一个手指怎能拨转的动几千年的文化呢?”为了家庭的温饱安好,他可以去英国府找份工作。虽然心里不是滋味,但他能够原谅自己。虽然他没有赴国难,但他绝不做汉奸!宁可牺牲生命,也要保全爱国的忠贞。在瑞宣的心中,有一条边界线,就是你让我怎么着都可以,就是不能卖国,既然不能保国,我最起码不能卖国。 “积极的,我没做出任何事来;消极的,我可是保持住了个人的清白!”为了保住自己的名节,他小心谨慎到无所作为。只能在慷慨帮助邻人的行为中得到一丝安慰。在第八十七章,瑞全让瑞宣去教书,瑞宣却想到“
4、在北平教书,不论我的理由多么充足,心地多么清白,别人也不会原 谅我,教我一 辈子也洗刷不清自己。赶到胜利的那一天来到,老朋友由外面回来,我有什么脸再见他们呢?我,我就 变成了一个黑人! ”“除非你给我个证明文件,证明我的工作是工作,不是附逆投降! ”一个有良知的知 识分子竟说出这样的话,那他的为国尽忠是否可以等同于让自己的良心安宁?无论忠孝,都不能成就,而对家国的责任又始终不可忘记。痛苦,便不停地在他的内心反刍。 i瑞宣是徘徊沉默的四世同堂中关于瑞宣,大都是内心的描述。这种沉默是“他遇到事不敢说黑就是黑,白就是白,而老那么因循徘徊” 的结果。当长顺问瑞宣他是否应该 逃出北平时,瑞宣点了 头。可
5、他又感到苦痛, “他是不是 应当这样鼓励一个青年去冒险呢?这是不是对得起那位与长顺相依为命的老太婆呢?”当他在英国俯找到事干后,冠 晓荷及瑞丰等一帮人来道贺,他想给他们两句极难听的话,让他们“ 知难而退”。 “可是,他把 话收住了他知道甘心作奴隶的人是不会因为一两句不悦耳的话而释放了他的,何苦多白 费口舌呢。 ”当瑞宣的同事日本人山木,告 诉大家他的儿子在战争中阵亡时,他极反感而想指出他的 错误 。可是他把想好的 话又都咽了回去, “即使他说服了一个山木,又有什么用处呢?况且, 还不 见得就能说服得了他呢。 ”瑞宣不知道这样做是对还是错,是有用 还是无用。如果 这样做伤害了好人,如果那样做没用
6、还是不说也不做,选择沉默吧!其 实瑞宣心中有一个坚定的道德原 则,只是遇到具体事件 时,他总是思虑过多,不能斩钉截铁 。有文化有思想而沉默的人,是性格所致。 “这使他表面自有一种威严,但内心却柔软如棉。瑞宣身上,不能用狡猾 一词, 应该是 周全。瑞宣就是那个万事求周全 的人。一个 动作,一声叹息,一个眼神,都不想 让人产生不安的感觉,何况作出一个重大决策,实施一项伟大行 动呢!”ii 他总是体谅所有人,总想求得所有人的体谅,但他又清楚地知道:凡事没有万全之策。他不可能一举而得万人 欢心。而柔 软的心性终不能让他果敢决断,他只有在沉默徘徊中品尝着内心的矛盾和痛苦!瑞宣极其缺乏行动的能力他的温和仁
7、厚的品性使他不能做出决然的行动,也不能 给别 人作出明确的指引。他知道自己应该参加抗日,可是他柔软的心放不下一家老小;他鼓励 长顺 逃出北平,但他又怕他真的走后外婆无人照顾。在尽忠还是尽孝的 问题上,瑞宣并没有作出选择,他只是顺其自然继续着自己的生活而已。虽然他内心早已是 风暴四起,然而仁厚使他不能作出主动的选择,因为一旦作出选择,必会对周围的人 产生影响, 这种影响又并非全都是有益的。他不想给任何一个人带来不利的影响,哪怕那种影响是多么的微不足道。他想改变,却下不了那么大的狠心。二、祁瑞宣性格转变原因分析残酷的现实催人猛醒战争给爱好和平、偷生忍耐的北平人送来了接二 连三的噩耗: 钱诗人入狱,
8、 钱家一家三口的死亡,小崔不明不白成了替死鬼,常二爷的受辱和去世,祁天佑的无望投河 祁瑞宣自己也身陷囹圄,难逃一劫。所有这一切,让祈瑞宣对自己先前的选择产生了动摇和怀疑, “自己不肯离开北平,几乎纯粹是为 家中老幼的安全与生活。可是,有什么用呢?自己下 过狱,老二变成了最没出息的人;现在, 连最老成,最 谨慎的父亲,也投了河!在敌人手底下,而想保护一家人,哼,梦想!” 他已经 意识到:“人是鱼,国家是水;离开水,只有死亡。 ”从爱国人士身上汲取精神力量诗人钱默吟由隐士变为战士, 给祁瑞宣以强烈的震撼, 钱先生的 “猎人文化”理论如同甘霖滋润着祁瑞宣沉寂的心田。钱先生 这样说:我们须暂时都变成
9、猎人,敢冒 险,敢放枪,因为面对面的我们遇见了野兽。诗人与 猎户合并在一处,我 们才会产 生一种新的文化,它既爱好和平,而在必要的时候又会英勇刚毅,肯 为和平与真理去牺牲。我们必须像一座山,既满生着芳草香花,又有极坚硬的石头。正因有了新的精神支撑,祁瑞宣想到,他不应当再像个避宿的蜗牛似的,老把头藏起去,而应当效法钱先生的坚强与无忧无虑,应当到冠家去,看他 们 到底腐烂到了什么程度,应当去看小崔怎样被砍头,应当去看日本人的一切暴行与把 戏。惟有如此,他才能更清楚,更坚定地参加抗战的工作。自觉把反侵略斗争融入日常生活因为有了对战争残酷性的深刻认识,有了重塑的文化信念,加上祁瑞全的引导,祁瑞宣认识到
10、斗争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自己可以在工作和生活中,利用时机开展斗争活动。课堂上,祁瑞宣把精心挑选、充满爱国热忱的文学教材给学生 阅读,以排除学生的自卑感。他俨然把课堂当作了向敌人进攻的阵地。他 还高兴地发现 ,他并不孤独,北平并不是死水一潭,学校里的老师也并不像他想的那么 软弱无能,他 们中有 许多和他一样,积极投身爱国热潮。女儿妞子徘徊在生死之间的时候,全身心投入工作中的瑞宣却正忙着 选稿, 编辑、收发稿件。他忘了自己身体软弱,只觉得精力无限,一刻也不肯休息。不仅如此,他还引导白巡长参加地下 组织,和大家并肩投入战斗。三、从祁瑞宣的人物塑造中分析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通过祁瑞宣这一人物形象,我们能
11、够清晰地看到四世同堂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批判。如果说对北平人在日伪统治下生存状态的描绘、对北平市民生活形 态的展示构成了四世同堂的一个层面,那么,文化反思与文化批判则构成了四世同堂更深刻的层面。对传统文化,老舍肯定其高雅、文明的一面,而否定其缺乏进取、扼杀抗争意识的一面。 “象田园诗歌一样安静老实的文化也许很不错,但是它有个显然的缺陷,就是:它很容易受暴徒蹂躏,以至于灭亡” ;“雅是中国艺术的生命源泉,也是中国文化上最贱劣的油漆”;“ 文化就是衣冠文物。有时候,衣冠文物可变成了人的累赘”。 这类议论 都说明老舍注意到了传统文化的两面性。这种两面性体现 在瑞宣身上,就是他既理智、高雅、善良,但又软
12、弱、犹豫、 总是生活在惶惑之中。iii不过,就基本 倾向而言,老舍对传统文化更多持否定态度。什么样的文化才是理想的文化呢?老舍先生从瑞宣的角度这样写道:“老人所表现的不只是一点点报私仇的决心,而是替一部文化史作正面的证据。 钱 先生是地道的中国人,而地道的中国人,带着他的诗歌,礼义,图画,道德,是会 为一个信念而杀身成仁的。 ”祁瑞宣一向自居为新中国人,常常和富善先生 辩论中国人应走的道路 他主张必定铲除了旧的, 树立新的。最终他看清楚了,旧的,像钱先生所有的那一套旧的,正是一套可以革新的基 础。祁瑞宣的言行一再作出阐释:在保留传统文化精华的同时,必 须完成 传统文化的转变与革新。总之,从祁瑞
13、宣这一形象中,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人物的一言一行,都体现着民族文化对人的影响。同样,作者对北平文化的沉痛反思和对民族劣根性的理性 审视态度,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我们可以说,就文化反省与对民族劣根性的批判而言, 四世同堂超越了那个时代。属于时代而又超越时代,这就是四世同堂的独特价值 。2016 年海淀区一模语文试卷分析之“长阅读” 一、本大题共 7 小题,共 27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 一 7 题。老舍的幽默【文本整体把握】长阅读文本由以上三则非连续性文本构成。从取材的文章题目来看,都与老舍的文学创作有关,内容各有侧重。材料一侧重造就老舍幽默的原因;材料二侧重老舍具有大家风范的艺术法则
14、;材料三侧重老舍的京味儿文学,重点在平民意识。材料一老舍先生在谈幽默中说,“凡是只为逗人哈哈一笑,没有更深的意义的,都可以算作滑稽,而幽默须有思想性与艺术性”。幽默“首要的是一种心态”。老舍“是由事事中看出可笑之点,而技巧的写出来”,“细心看事物,总可以发现些缺欠可笑之处,及至钉着坑儿去咂摸,便要悲观了”。其实,只要稍微细心,就不难发现,老舍的幽默招牌之作老张的哲学和赵子日,不全是可笑的,里边也有叫人落泪的悲。滑稽的闹戏,在老舍是根本看不上眼的。因而,“所谓幽默的心态就是一视同仁的好笑的心态”。老舍的我怎样写(老张的哲学)道出了他一出手就避不开幽默的原由:“我自幼便是个穷人,在性格上又深受我母
15、亲的影响她是个愣挨饿也不肯求人的,同时对别人又是很义气的女人。穷,使我好骂世;刚强,使我容易以个人的感情与主张去判断别人;义气,使我对别人有点同情心。有了这点分析,就很容易明白为什么我要笑骂,而又不赶尽杀绝。我失了讽刺,而得到幽默,幽默中是有同情的。我恨坏人,可是坏人也有好处;我爱好人,而好人也有缺点。穷人的狡猾也是正义,还是我近来的发现;在十年前我只知道一半恨一半笑的去看世界。”老舍所处的那个可笑的时代,也造就了他的幽默之笔。清末民初,社会腐败与“猫城”无甚差异,可笑!大学生不读书以胡闹为荣,可笑!响马摇身一变走马上任管地方治安,可笑!凡社会上人们的自私偏狭,嫉贤妒能,恃强凌弱,骄奢淫逸,虚
16、伪矫饰,愚昧顽劣,欺瞒狡诈等等都可笑,都该笑。换言之,老舍是想以幽默之笔来写时代的悲剧,即要写出深刻的幽默。老舍醉心幽默艺术的深刻用意,“为的是能够较为委婉较为温和地写出他所咂摸到的世事的滋味,表达自己的爱憎判断看透宇宙间的各种可笑以后的悲观与恐怖”。当老舍以成熟的悲剧家的姿态把幽默挥洒在小说里,艺术上的拿捏也是那么准确到位时,他创作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骆驼祥子出现了。“它的幽默是出自事实本身的可笑,而不是由文字里硬挤出来的。”老舍在语言的运用上,到骆驼祥子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老舍幽默的佐料多来自生活。他打趣、讽刺的那些人和事,都是生活本真和病态社会诸相的折射。他把它们拆散了,和上幽默的调
17、料,放到语言的油锅里煎炒烹炸,盛出一道道色香味俱佳的菜肴,技巧全在火候上。 (取材于傅光明老舍的幽默)【文本把握】第一段:引用老舍的话,写出老舍对幽默的认识,即“幽默须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第二段:对老舍幽默的阐释,包括思想性(落泪的悲)和艺术性(技巧)。第三段:造就老舍幽默的家庭原因(出身贫寒、性格刚强义气),突出的是思想性。第四段:造就老舍幽默的社会原因(清末民初的病态社会),突出的是思想性。第五段:造就老舍幽默的个人原因(艺术上的拿捏准确到位),突出的是艺术性。第六段:总结。【原题回放】1下列语句中“笑”的含意,不符合老舍幽默主张的一项是(3 分)A只为逗人哈哈一笑 B-视同仁的好笑的心态
18、C明白为什么我要笑骂 D欺瞒狡诈等等都可笑,都该笑【试题实质】“是什么”题型。【原文信息】老舍先生在谈幽默中说,“凡是只为逗人哈哈一笑,没有更深的意义的,都可以算作滑稽,而幽默须有思想性与艺术性”。【答案整合】A。【原题回放】2根据材料一,简要说明造就老舍幽默之笔的原因有哪些。(4 分)【试题实质】:“是什么”题型,整体信息。【作答思路】:仅仅依据题干要求,检索关键词、关键句。需要概括的,恰当概括。【原文信息】:幽默“首要的是一种心态”。老舍“是由事事中看出可笑之点,而技巧的写出来”,老舍的我怎样写(老张的哲学)道出了他一出手就避不开幽默的原由:“我自幼便是个穷人,在性格上又深受我母亲的影响她
19、是个愣挨饿也不肯求人的,同时对别人又是很义气的女人。穷,使我好骂世;刚强,使我容易以个人的感情与主张去判断别人;义气,老舍所处的那个可笑的时代,也造就了他的幽默之笔。清末民初,社会腐败与“猫城”无甚差异,可笑!老舍幽默的佐料多来自生活。他打趣、讽刺的那些人和事,都是生活本真和病态社会诸相的折射。他把它们拆散了,和上幽默的调料,放到语言的油锅里煎炒烹炸,盛出一道道色香味俱佳的菜肴,技巧全在火候上。 (取材于傅光明老舍的幽默)【整合答案】:首先是一种心态,能发现生活中的“可笑之点,而技巧的写出来” ;老舍贫寒的出身、嫉恶如仇、刚强义气的性格使然;清末民初的病态社会让老舍的幽默深刻、富有讽刺意味;(
20、4)老舍幽默的素材多是生活本真和病态社会诸相的折射。意思对即可。 (答出 1 点 2 分,2 点 3 分,3 点 4 分)材料二老舍属于二十世纪,也属于未来的世纪。他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短篇小说断魂枪我这一辈子和中篇小说月牙儿等杰作,代表着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光荣,也将给新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留下耐人寻味的启迪。一个作家能够为他的世纪贡献如此多的杰作,已经非常了不起了。更何况他连同这些杰作,贡献了一系列具有大家风范的艺术法则。老舍的作品蕴含着一套属于他自己的文化学。他初入文坛时,旅居英伦,写的却是北京,一出手就发表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日和二马,为中国现代小说立了开拓之功。他自述是受了狄更斯小说
21、的影响,落笔之时敢于“大胆放野”。其实这种泼墨成文的大胆作风,更多地表现为他对北京市民众生相的熟悉,以及对这种众生相烂熟于心的自信。他把众生相摆在东西方文化的大视野中加以比较解剖,为本民族性格中那些庸俗、怯懦和苟且偷安的习气焦虑不已,热切地关注着民族性格的健康。直到写四世同堂时,他仍锲而不舍地剖析着存在于小胡同大杂院中层次丰富的文化,关注着整个民族古往今来的文化生命。北京平民生活有如胎记一般烙在老舍身上,他从胎记人生中剖析着民族文化的生命基因,这就是老舍小说的文化学。老舍的作品又蕴含着一套属于他自己的小说学。他的作品不是设色浓重、油彩重叠的油画,也不甚追求巴黎圣母院那种宏伟苍劲的结构框架,而往
22、往是轻松落笔,信马由缰:以醇厚本色的漫画笔触,勾勒出一幅幅滋味十足的北平百态图,字里行间弥漫着小胡同大杂院的喧声笑语和煤烟气。若用画来打比方,他提供的是具有现代意味的清明上河图。若用画风来打比方,它令人联想到丁聪的漫画风格。笔致丑而不恶,丑得可爱;味道俗而不滥,俗得有味。凡是大作家都会给人物画廊提供多姿多彩的形象,老舍小说最大的主人公是习俗。读骆驼祥子,读四世同堂,读茶馆也就是说读那些“最老舍”的老舍作品,都令人感到,习俗是老舍小说中几乎无所不在的非主人公的主人公。老舍作品还蕴含着属于他自己的语言学。新文学运动初期的白话文,掺杂着书卷气的文言词及欧化的翻译腔。老舍的本事,就是一下子把文学语言的
23、根子扎到北京老百姓的舌头根子上,散发着浓郁的京味魅力。他以京味的语言,写带着他胎记的京味人生习俗,使二者浑融一体,语言也是习俗,习俗也是语言,达到新文学语言的新境界。最令人难忘的是老舍式的幽默,那是一种脱口而出、本色自然的智慧。他开始写小说时,带着“写着玩,当笑话写”的轻松心态,其后追求当一种“笑的哲人”,“笑里带着同情,而幽默乃通于深奥”。他把文化思考渗入幽默,使俗趣中包含深思,调侃中洋溢着诗情。老舍的文学杰作和艺术法则都促使我们思考,如何涵养文学的大家风度,如何创造文学的大国气象。我们相信,老舍的创作作为一种精神财富,将滋养我们文学的青春。(取材于杨义老舍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原题回放】3
24、.根据材料二第三段内容,对老舍作品蕴含的“文化学”加以解说。(4 分)【试题实质】:“是什么”题型。【思路提供】:老舍作品蕴含的“文化学”是什么。局部信息。【原文信息】老舍的作品蕴含着一套属于他自己的文化学。他初入文坛时,旅居英伦,写的却是北京,一出手就发表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日和二马,为中国现代小说立了开拓之功。他自述是受了狄更斯小说的影响,落笔之时敢于“大胆放野”。其实这种泼墨成文的大胆作风,更多地表现为他对北京市民众生相的熟悉,以及对这种众生相烂熟于心的自信。他把众生相摆在东西方文化的大视野中加以比较解剖,为本民族性格中那些庸俗、怯懦和苟且偷安的习气焦虑不已,热切地关注着民族性格的健康。直到
25、写四世同堂时,他仍锲而不舍地剖析着存在于小胡同大杂院中层次丰富的文化,关注着整个民族古往今来的文化生命。北京平民生活有如胎记一般烙在老舍身上,他从胎记人生中剖析着民族文化的生命基因,这就是老舍小说的文化学。【答案整合】:老舍小说的文化学是:将他熟悉的北京市民众生相(1 分)摆在东西方文化的大视野中比较解剖(1 分) ,关注民族性格的健康(1 分) ,剖析民族文化的生命基因(1 分) 。【原题回放】4下列对老舍作品蕴含的“小说学”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3 分)A笔调轻松自由 B生活气息浓郁C风格丑而不俗 D以习俗为主体【试题实质】:“是什么”题型。局部信息。【原文信息】:老舍的作品又蕴含着一套
26、属于他自己的小说学。他的作品不是设色浓重、油彩重叠的油画,也不甚追求巴黎圣母院那种宏伟苍劲的结构框架,而往往是 A 轻松落笔,信马由缰:以醇厚本色的漫画笔触,勾勒出一幅幅滋味十足的北平百态图,B 字里行间弥漫着小胡同大杂院的喧声笑语和煤烟气。若用画来打比方,他提供的是具有现代意味的清明上河图。若用画风来打比方,它令人联想到丁聪的漫画风格。C 笔致丑而不恶,丑得可爱;味道俗而不滥,俗得有味。凡是大作家都会给人物画廊提供多姿多彩的形象,老舍小说最大的主人公是习俗。读骆驼祥子,读四世同堂,读茶馆也就是说读那些“最老舍”的老舍作品,都令人感到,D 习俗是老舍小说中几乎无所不在的非主人公的主人公。【答案
27、整合】C。【原题回放】5下面选自茶馆的人物对话体现了“老舍式的幽默”的哪些特点?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 回答。(5 分)唐铁嘴 王掌柜!我来给你道喜!王利发 (还生着气)哟!唐先生?我可不再白送茶喝!(打量,有了笑容)你混的不错呀!穿上绸子啦!唐铁嘴 比从前好了一点!我感谢这个年月!王利发 这个年月还值得感谢!听着有点不搭调!唐铁嘴 年头越乱,我的生意越好!这年月,谁活着谁死都碰运气,怎能不多算算命、相相面呢?你说对不对?王利发 Yes,也有这么一说!唐铁嘴 听说后面改了公寓,租给我一间屋子,好不好?王利发 唐先生,你那点嗜好,在我这几恐怕唐铁嘴 我已经不吃大烟了!王利发 真的?你可真要发财了!唐
28、铁嘴 我改抽“白面”啦。(指墙上的香烟广告)你看,哈德门烟是又长又松,(掏出烟来表演)一顿就空出一大块,正好放“白面儿”。大英帝国的烟,日本的“白面儿”,两大强国侍候着我一个人,这点福气还小吗?王利发 福气不小!不小!可是,我这儿已经住满了人,什么时候有空房,我准给你留着!【试题实质】:是什么题型。先找出“老舍式幽默”的特点,再找出话剧文本选段中的对应点。【作答思路】结合茶馆人物对话;说出“老舍式幽默”的特点:自然本色、轻松不失深刻、批判中富有同情。【原文信息】材料二。最令人难忘的是老舍式的幽默 ,那是一种脱口而出、本色自然的智慧。他开始写小说时,带着“写着玩,当笑话写”的轻松心态,其后追求当
29、一种“笑的哲人”,“笑里带着同情,而幽默乃通于深奥”。他把文化思考渗入幽默,使俗趣中包含深思,调侃中洋溢着诗情。唐铁嘴 我改抽“白面”啦。(指墙上的香烟广告)你看,哈德门烟是又长又松,(掏出烟来表演)一顿就空出一大块,正好放“白面儿”。大英帝国的烟,日本的“白面儿”,两大强国侍候着我一个人,这点福气还小吗?【答案整合】:茶馆中的对话体现了“老舍式幽默”的以下特点:自然本色、轻松不乏深刻、批判中富有同情。如“唐铁嘴”的话语中,我改抽“白面”啦。你看,哈德门烟是又长又松,一顿就空出一大块,正好放“白面儿”。以京味的语言,写带着他胎记的京味人生习俗,使二者浑融一体,体现了自然本色的特点;大英帝国的烟
30、,日本的“白面儿”,两大强国侍候着我一个人,这点福气还小吗?将小人物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曲折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轻松而不乏深刻,对小市民这种苟且的人生态度给予评判的同时给予了同情,体现出了“老舍式幽默”的独特风韵。材料三老舍及其代表的京味文学,既是对北京文化的集中表现,也是对民族特性的深刻揭示。前者包括对北京市民社会的多方位描写,对市民群像的生动刻画,对北京特有的风俗民情的多层面展示,以及地道纯正的北京方言土语的鲜活表达等等;后者通过北京文化来透视整个民族文化,在民族性的广泛揭示过程中渗透着锐利的反省和痛切的沉思。但北京特色和民族特性是不是老舍京味文学创作的全部蕴涵?显然不是。在我看来,老舍京味
31、文学的蕴涵是多方面的,这里重点谈平民意识与崇高精神的融合。现代作家当中,老舍的作品最集中、最充分、最生动地描写了底层市民的生活,它们成功地塑造了市民的群像,而且老舍的这种书写,不是出自一个作家外来的观察。对老舍来说,写底层市民,写北京风情,就是写自己,他自己本身就是生活。在这种情境中,平民意识成了老舍的一种深入骨髓的东西。北京人身上的那种随意自然、纯朴大方、实实在在、大大咧咧,对谁都一团和气而骨予里又有一种刚毅、自尊甚至是高傲和高贵,在老舍笔下随处可见,在老舍本人身上也有着真切的体现。因此,老舍不单纯是市民形象的代言人,他对市民生活的描写,他对市民诉求的表达,从根本上说是表达他自己内心深处的东
32、西,是从他自身血液里流淌出来的。但如果仅看到这一面,对老舍平民意识的理解则是片面的。老舍在描写平民世界,表现平民意识的同时,还始终追求一种崇高的精神理念,他不仅深切同情底层市民,也尖锐地批判缺乏崇高人生目标的生活态度。老舍笔下有许多满人形象,老舍同情他们的无助无奈,对他们的那种特定的自卑也给予了充分的理解,但更多的是赞扬他们的自信、坚韧和不屈,尤其是像茶馆里常四爷身上的那种“一辈子不服软,敢做敢当,专打抱不平”的品性。可见,老舍那些表现底层市民普普通通生活的作品中,饱含着一种对崇高悲壮人生态度的渴求与赞美。(取材于刘勇老舍及京味文学的中国形象元素)【原题回放】6根据材料三对“平民意识”的解说,
33、指出下面四世同堂片断中钱默吟这一人物形象所体现的老舍的“平民意识”。(4 分)钱默吟 平民意识钱老先生的屋里,除了鲜花,便是旧书与破字画。他的每天的工作便是浇花,看书,画画和吟诗。“我是向来不问国家大事的人,因为我不愿谈我所不深懂的事。可是,有人来亡我的国,我就不能忍受!我可以任着本国的人去发号施令,而不能看着别国的人来作我的管理人!”【试题实质】:“是什么”题型。两个“是什么”:“平民意识”是什么,钱默吟什么地方体现出这种“平民意识”。【原文信息】现代作家当中,老舍的作品最集中、最充分、最生动地描写了底层市民的生活,它们成功地塑造了市民的群像,而且老舍的这种书写,不是出自一个作家外来的观察。
34、对老舍来说,写底层市民,写北京风情,就是写自己,他自己本身就是生活。在这种情境中,平民意识成了老舍的一种深入骨髓的东西。北京人身上的那种随意自然、纯朴大方、实实在在、大大咧咧,对谁都一团和气而骨予里又有一种刚毅、自尊甚至是高傲和高贵,在老舍笔下随处可见,在老舍本人身上也有着真切的体现。因此,老舍不单纯是市民形象的代言人,他对市民生活的描写,他对市民诉求的表达,从根本上说是表达他自己内心深处的东西,是从他自身血液里流淌出来的。但如果仅看到这一面,对老舍平民意识的理解则是片面的。老舍在描写平民世界,表现平民意识的同时,还始终追求一种崇高的精神理念,他不仅深切同情底层市民,也尖锐地批判缺乏崇高人生目
35、标的生活态度。老舍笔下有许多满人形象,老舍同情他们的无助无奈,对他们的那种特定的自卑也给予了充分的理解,但更多的是赞扬他们的自信、坚韧和不屈,尤其是像茶馆里常四爷身上的那种“一辈子不服软,敢做敢当,专打抱不平”的品性。可见,老舍那些表现底层市民普普通通生活的作品中,饱含着一种对崇高悲壮人生态度的渴求与赞美。(取材于刘勇老舍及京味文学的中国形象元素)【答案整合】“我是向来不问国家大事的人,因为我不愿谈我所不深懂的事”,钱默吟平日专心于自己的喜好、向来不问国事,体现出北平市民随意自然的特点;“可是,有人来亡我的国,我就不能忍受!我可以任着本国的人去发号施令,而不能看着别国的人来作我的管理人!”在民
36、族危亡之时,他不甘奴役,体现出骨子里的刚毅自尊、高傲高贵;老舍先生对钱默吟崇高悲壮的人生蕴含了赞美之情。【原题回放】7依据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介绍的老舍文学创作的共同特点,总结阅读老舍作品的方法。(4 分)【试题实质】:从“是什么”向度展开。总体信息。【作答思路】:1.围绕着老舍文学创作要综合三个材料的共性特点。2. 什么是阅读方法?对于学生而言有难度。会具体操作,但方法论层面没有认识。【文本分析】:材料一:老舍幽默产生的原因个人、家庭、时代材料二:老舍贡献的艺术法则文化学、小说学、语言学材料三:老舍的京味儿文化平民意识【答案整合】:1、老舍的创作折射出自己的生活、精神、情感,读老舍的作品要
37、了解老舍其人其事其情。2、老舍的创作根植于他的生活时代,读老舍的作品要了解他所在的时代的社会生活。3、老舍的创作京味儿十足,读老舍的作品要了解老北京的风土人情和语言特质。4、老舍的创作剖析了我们民族特性,读老舍的作品要了解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国民特征。2016 年海淀一模语文试卷分析之古诗文阅读鉴赏 【用“语法定位法”解决文言文阅读】二、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20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n 题。笔阵图卫铄夫三端 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昔秦丞相斯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故知达其源者少,暗于理者多。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
38、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庶将来君子,时复览焉。笔要取崇山绝仞中兔毫,八九月收之,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腰强者。其砚取煎涸新石,润涩相兼,浮津耀墨者。其墨取庐山之松烟,代郡之鹿角胶,十年以上,强如石者为之。纸取东阳鱼卵,虚柔滑净者。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
39、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一 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 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丿 如陆断犀象。乚 如百钧弩发。丨 如万岁枯藤。如崩浪雷奔。1 如劲弩筋节。右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执笔有七种。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又有六种用笔:结构圆备如篆法,飘扬洒落如章草,凶险可畏如八分,窈窕出入如飞白,耿介特立如鹤头,郁拔纵横如古隶。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永和四年,上虞制记。【注释】三端:指文士的笔端、武士的锋端、辩士的舌端。该赡:渊博丰赡
40、。煎涸:指浅黑干涸。【原题回放】8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 润色:修饰文字B贻诸子孙,永为模范 漠范:榜样C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 消息:情况D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象其形 委曲:曲意迁就【试题实质】:文言实词之古今异义词的考核。【作答思路】:语法定位,语境推断。【答案诠释】:选 D。“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象其形”,委曲,在该句中做宾语,必须是名词,解释为“曲意迁就”就成为了动词,所以,第一步用语法定位法就能予以排除;其次,根据语境,“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是在“然心存委曲”的前提下出现的谨慎小心的结果,所以,此“
41、委曲”不是“曲意迁就”之意,应该是“弯曲、曲折的书写规律”。【原题回放】9要成为优秀的书家,应具备怎样的个人修养?请根据第一段内容作答。(4 分)【试题实质】:概括题。“是什么”题型。【作答思路】:1、找准信息区域;2、分条罗列,注明序号;3、抓关键词,古义今译。【作答误区】:1.未注意到题目要求的答题区间在“第一段”;找错答题区间。2、未读懂文本,简单否定或肯定,过于草率。不会正面表达,只会如果文本反面说,就加上否定词“不能”“不要”“不可”,采用双重否定式;如果文本正面说,就在前面加上“要”“应”等,根本看不出自己的理解。3、 作答脱离文本。这是纯阅读,不可随意延伸、发挥。注意试题的客观性
42、,不是阅读延伸题。例如:多读书、勤思考、加强积淀、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等。4、 照抄原文,不筛选、不整合,看不出理解。【原文信息】: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昔秦丞相斯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故知达其源者少,暗于理者多。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庶将来君子,时复览焉。【操作示范】: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昔秦丞相斯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
43、;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故知达其源者少,暗于理者多。(达源明理;或应该通晓书法之源,精通书法之道、书法的规律)近代以来,殊不师古(师古,或师法古人,向古人学习),而缘情弃道( 尊书道,通书道,守书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博学或学问渊博),闻见又寡(多闻或见识丰富、见识广、见多识广),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自非通灵感物(通灵感物或善于感悟、善悟、悟性高、领悟力强),不可与谈斯道矣!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庶将来君子,时复览焉。【答案示范】:示例 1(4 分)要成优秀书家,需“知达其源”,探求字的精髓;“师古”即学习钻研古人
44、的书法;“学而该赡”“闻见多”,即学识与见识要渊博丰富;“通灵感物”即自身要通达事理,有悟性。示例 2(4 分)懂得书法的源头应以古人为师,以古法为道,不应只顺应自己的情绪应学识渊博丰赡,多见多闻应对书法有一定的感悟与自己的理解。示例 3(4 分)虚心学习古时书法家,遵守书法之道,学识渊博丰赡,博闻强识,见多识广,通灵感物。示例 4(4 分)知书法之源,明书法之理;以史为鉴,借鉴古人为书之道;学识渊博,见多识广。示例 5(4 分)了解书法本源,而不只是着眼于表面善于求学,学习古人好的写字方法与特点书家应渊博丰赡,见多识广,才可对书法有着独到的见解与体会通灵感物,使其字有骨,为人称道。【试题回放
45、】10.我国古代“文房四宝”在文章第二段出现的顺序依次为_、_、_、_。(2 分)【试题实质】:信息筛选与逻辑顺序关系对应。【作答思路】:检索关键词,逻辑排序即可。【原文信息】:笔要取崇山绝仞中兔毫,八九月收之,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腰强者。其砚取煎涸新石,润涩相兼,浮津耀墨者。其墨取庐山之松烟,代郡之鹿角胶,十年以上,强如石者为之。纸取东阳鱼卵,虚柔滑净者。【答案整合】:笔、砚、墨、纸。【试题回放】11、文章结尾处,“斯造妙矣,书道毕矣”中的“书道”指“书法之道”,请概括第三段至结尾处所介绍的“书法之道”。(6 分)【试题实质】:信息筛选、加工、概括。【原文信息】:凡学书字,先学执笔。
46、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右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执笔有七种。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又有六种用笔:结构圆备如篆法,飘扬洒落如章草,凶险可畏如八分,窈窕出入如飞白,耿介特立如鹤头,郁拔纵横如古隶。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答案整合】:(1)选
47、择与书写字体相宜的正确执笔方式;(2)运笔须用全身之力;(3)从学写大字入门;(4)书法以“多力丰筋”(劲健丰润)为优;(5)心手相协,意在笔先;(6)用心揣摩,每书一字,各象其形。答出 1 点 1 分, 1 点半 2 分, 2 点 3 分,3 点 4 分,3 点半 5 分, 4 点 6 分,各点意思对即可得分。【答案示例】示例 1(6 分)执笔之道,不同字用不同笔,不同执笔方法,需笔后意先,心手相齐;下笔之道,需尽一身力来运笔,写字需写出筋骨,不可肉,初学时先大后小;字形之道,每写一字,都要心有成竹,写出字的形态与精气神、特点。示例 2(6 分)“书法之道”应学“执笔”。下笔时应尽全身的气力
48、,初学时要从大字写起,字应多力丰筋。还应内心先想好下笔的字再执笔,意前笔后,再加上六种用笔熟练的运用,“书法之道”就可达到。【试题回放】12.用“”给下面文段中画线的部分断句。(5 分)卫其书盔以得其为人则君子小人必见于书是殆不然以貌取人且犹不可而况书乎吾观颜公书未尝不想见其风采非徒得其为人而已,凛乎若见其诮卢杞而叱希烈,何也?其理与韩非窃斧之说无异然人之字画工拙之外盖皆有趣亦有以见其为人邪正之粗云。(苏轼题鲁公帖)【断句诀窍】1)找主干主语谓语 宾语名词(代词)找名词(或代词)在阅读中随时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朝代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名等,这些一般是
49、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往往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在他们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如;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析:名词为“马、胡、人”,而做主语的是“马”和“人”,“胡”只能成为入的宾语。所以正确的断句是: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动词,在文言文中往往是谓语,也可以根据谓语来判断句子成分,进而好断句。另外,表对话的动词如云、曰、谓、言等,我们可以在它后面直接断句。(例子略)2)找虚词,定句读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至于夫惟盖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