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全国通史版 B版)课件:专题五 中国古代文明的迟滞与彷徨——明清(1840年前) .pptx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3202376 上传时间:2018-10-07 格式:PPTX 页数:141 大小:911.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全国通史版 B版)课件:专题五 中国古代文明的迟滞与彷徨——明清(1840年前) .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41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全国通史版 B版)课件:专题五 中国古代文明的迟滞与彷徨——明清(1840年前) .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41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全国通史版 B版)课件:专题五 中国古代文明的迟滞与彷徨——明清(1840年前) .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141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全国通史版 B版)课件:专题五 中国古代文明的迟滞与彷徨——明清(1840年前) .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141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全国通史版 B版)课件:专题五 中国古代文明的迟滞与彷徨——明清(1840年前) .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1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专题五 中国古代文明的迟滞与彷徨 明清(1840年前),高考历史 (全国通史专用),考点一 君主专制制度的顶峰 A组 统一命题课标卷题组 1.(2017课标,27,4分)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 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五年高考,知识链接 宦官专权的原因和本质:宦官是皇帝的近侍人员和皇帝与大臣联系的纽带,具有专 权的便利条件;皇帝在遭到外戚或朝中大臣威胁时,也往往借助宦官的力量。宦官专权的本质 是皇权的不断加强

2、。,答案 A 本题以明朝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制度化作为切入点,考查这一现象背后隐藏的政 治问题。明初,朱元璋为防止宦官参政威胁皇权,规定严禁宦官读书识字。明中后期,皇帝利用 宦官来制衡外廷官员,宦官开始参与中枢决策过程。这就对宦官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 求,才会出现宦官读书识字制度化的现象。据此分析,这是明中后期中枢决策过程发生了异变 导致的,故A项正确。皇帝权力至高无上贯穿整个封建社会,故B项错误。当时内阁尚有一定 的议政功能,故C项错误。当时掌握决策权力的依然是皇帝,故D项错误。,2.(2016课标,27,4分)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 属六部。明中

3、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 变化有助于 ( )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答案 B 材料表明,明朝对地方三司的管理从六部直接管理演变为由巡抚管理,巡抚总括地 方三司,这有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故B项正确。A、C、D三项与题意不符。,误区警示 本题考查由六部直接管理地方三司到巡抚总括地方三司的影响。扩大地方行政 权力、削弱六部的权限、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明显与题意不符。,3.(2014课标,27,4分,0.20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 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

4、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 ) A.皇权渐趋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答案 B 明朝内阁是内侍机构,属于皇帝增设的体制外机构,用以加强皇权,明朝中后期内阁 首辅能够操纵体制内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体现,故B项符合题意。皇帝的辅政大臣操纵朝 政,是皇权加强的体现,A项错误;材料表明内阁首辅操纵朝政而非内阁取代六部,C项错误;虽然 内阁首辅操纵朝政,但是其权力源于皇帝,不能理解为首辅权力失控,D项错误。,误区警示 本题易错选D项。表面上看,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专权,是首辅权力失控的表 现。但实质上,严嵩、张居正专权是由于当时皇帝昏弱造成的,并不是内阁制度

5、赋予他们如此 大的权力,其权力来源依然是皇帝的信任。因此他们专权的背后是君主集权的加强。,4.(2018课标,41,12分)(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 材料一 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 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 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 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 (1)根据材料

6、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 作用。(12分),答案 (1)变化: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 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 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发展生产;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 道德的传播。,解析 (1)第一小问,提取材料一信息,从乡约制度的内容变化和乡约组织设立者的变化角度回 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乡约制度对基层治理、生产发展和文化道德传播的贡献角度 回答。,命题评审 以史为鉴是史学研究的重要功能。本题以不同时期基层治理状况为背景材料,考 查考生对史料的分析、论证能力。试

7、题难度适中。解答时既要充分运用材料信息,又要结合 史实及时政知识分析。,5.(2017课标,40,10分)(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以后,荷兰人曾先后进攻澳门、台湾,遭到明朝官民的坚决 抵抗而失败。1608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发出指示:“我们必须用一切可能来增进对华贸 易,首要目的是取得生丝,因为生丝利润优厚。”1621年,荷兰人得知西班牙人也计划占领台 湾,遂于次年再次侵占澎湖,并于1624年侵占台湾南部。1642年,其势力扩张到台湾北部。 1661年,郑成功进军台湾,并正告荷兰驻军,台湾和澎湖列岛应由中国政府管辖,岛屿上的居民 都是中国人,“

8、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并耕种这一土地”。荷兰人试图以赔款的方式换取郑成功 退兵,被拒绝。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台湾根据郡县制,设立一府二县;兴建孔庙,建立学院、府学、社学等完整 的学校体系;开科取士,“三年两试,照科、岁例开试儒童”;许多文人学士随之入台,写下了台 湾第一批文学作品;大量移民涌入,台湾的人口迅速增加。 摘编自陈孔立主编台湾历史纲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台湾的收复在哪些方面促进了国家的统一。(10分),答案 (2)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实行祖国大陆政治、文化制度;接受移民,进一步密切了两岸的 往来和联系;增强了民族、文化认同。,解析 (2)可以从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入手,结合郑成功

9、加强对台湾管辖的积极意义回答。,拓展延伸 郑成功收复和建设台湾,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台湾的收复维护了国家 领土完整,增强了两岸人民的民族文化认同,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爱国主义。,B组 自主命题省(区、市)卷题组 1.(2018北京文综,14,4分)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 全竣,且朕日理万机,亦间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 计,罔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表明 ( ) A.清朝内阁权力得到加强 B.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C.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 D.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答案 D 乾隆继位之初,曾

10、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因“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而 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的权力更大,这表明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因此D项符合题意。由材料 中的“内阁宰辅名存而已”可排除A项;军机处的设置使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排除B项; 军机大臣不同于宰相,且宰相一职在明太祖时已被废除,排除C项。,2.(2017天津文综,1,4分)“早在明末清初,诸先贤就曾将传统时代一切政治体制的弊病悉归之 于一家一姓的君主专制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 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 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这段

11、论述意在强调 ( ) A.君主专制存在诸多弊病 B.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 C.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 D.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答案 D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君主制存在的历史条件。题干材料表明支撑中国传统的君主专 制制度长期存在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其意在强调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故D项正 确。A、B两项表述正确,但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C项完全曲解了材料的意图。,3.(2015海南单科,7,2分)儒学学说倡导“宽刑慎杀”,强调执法有准、量刑有据。明初朱元璋 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这表明朱元璋 ( ) A.力图为专制集权确定基础 B.试图以重刑迅速稳定社会 C.放弃了儒家

12、的治国理念 D.执法无准、量刑无据,答案 B 根据材料中“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可知朱元璋试图通过重刑来治理“乱世”, 稳定社会秩序,故B项正确。,4.(2014广东文综,14,4分)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力来自与皇 帝的私人关系。属于这类官员的有 ( ) A.秦朝御史大夫 B.汉朝丞相 C.唐朝六部尚书 D.明朝内阁大学士,答案 D 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 的内侍机构。根据题干中的“私人顾问”可知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职权范围明确, 故均不符合题意。,5.(2014天津文综,1,4分)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

13、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 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 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 ) A.君主专制被颠覆 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君权至上的后果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答案 C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突出特点是君权至上、皇位世袭。正是由于君权至上, 才容易导致皇帝身边的近臣、内侍或其他人干预朝政,形成专权局面,从而导致皇帝权力的萎 缩或丧失,因此C项符合题意。A、D两项与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明显不 符,排除A、D两项;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因此B项也不符合题意。,6.(2014四川文综,4,4分

14、)读下表,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 ( )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A.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 B.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 C.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 D.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答案 C 宋元至清,我国中央集权逐渐加强,地方自主性逐渐减弱,故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符 合题意。从表格信息看,自秦汉至清,各朝都设置“县”级行政区划,这说明县是中国历史上最 稳定的一级政区,故A项表述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州是地方最高行政区划,之后州之上有过 “路”“行省”“布政使司”“省”等地方最高行政区划,故B项表述正确。秦汉、隋唐时 期我国行政区划以二级制为主体,自宋之后,以三级

15、制为主体,故D项表述正确。,评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行政区划,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难度适中。可以从材料中不同时代行政区划的特征入手,联系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相关 知识回答。,7.(2014江苏单科,21,8分)(节选)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 司马相如并在左右。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开东 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 汉书严助传 材料二 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

16、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 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 使,乃赐死于家。 旧唐书刘祎之传 材料三 (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凡上之达下,曰诏, 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下之达上,曰题,曰奏皆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 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 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 明史职官一,请回答: (3)据材料三,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阁臣为何不能等同于 丞相。(5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历代

17、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和原则。(3分),答案 (3)职责:劝谏皇帝,匡正过失,讨论历代盛衰原因和典制沿革;替皇帝起草诏令和批答大 臣奏章;将九卿等议定的意见经审查后报告皇帝。 说明: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中央决策机构;不能统领六部。 (4)策略:分散权力;权力制衡。原则:皇权至上。,解析 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举措、策略及原则的理解认识。第(3)问解 读材料三的信息,逐条概括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从明朝内阁的性质、地位角度说 明明初阁臣不能等同于丞相的原因。第(4)问综合三则材料反映的现象,从皇帝制度的特点、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角度,概括历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和原则。

18、,C组 教师专用题组 1.(2014大纲全国,14,4分)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后来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明代内阁与 唐代宰相的相同之处是 ( ) A.均能独立处理政务 B.均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C.都拥有官吏任免权 D.都直接管理地方政务,答案 B 唐代宰相是皇帝的政治助手,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明代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 内侍机构,后来内阁首辅权力上升,也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据此分析,B项正确。,2.(2013重庆文综,5,4分)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 学士”,“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 纶言批答,裁决机

19、宜,悉由票拟”。由此表明,明朝内阁 ( ) A.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 B.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是 C.大学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 D.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答案 B 本题考查明朝的政治制度。明太祖时期的殿阁大学士只是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 时大学士参预机务,内阁正式形成,A项错误、B项正确。仁宗后大学士虽“品位尊崇悉 由票拟”,但并不表明就是丞相,因而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C、D两项错误。,3.(2013江苏单科,5,3分)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 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材料说明军机处 ( ) A.地处内廷,专管

20、军务 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 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 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答案 B 材料中“议大政,谳(审)大狱”说明军机处参与政务,“得旨则与”说明军机处必 须奉旨办事,故B项正确。军机处最初只参与处理军务,后来职权扩大到可以参与处理内政外 交、制定军国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机要政务,由此排除A、D两项。C项说法明显错误。,4.(2012课标全国,29,4分)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 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 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 )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

21、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答案 C 本题考查古代专制政治发展的特征,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 知识的能力。A项表达不确切,中央集权制、思想大一统等都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B项说 法不恰当,分散的小农经济是专制权力产生的经济基础;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古代中国,专制 程度随着历史的发展进程而不断加强,C项符合史实,符合题意。,5.(2012课标全国,28,4分)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 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 看。”这

22、反映出当时 ( )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唯命是从,答案 B 本题考查清代君主专制的强化,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 的能力,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清代政治体制的特点。从材料信息看,内阁官员处 理公务时,依照“样本”画“葫芦”,没有自己的见解,照本宣科,这说明清代政治体制的僵化 与官员的墨守成规,故B项符合题意。A、C两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皇帝个 人独裁”。,6.(2012江苏单科,4,3分)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 臣

23、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 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答案 D 本题考查明代政治制度,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 力。内阁的出现并非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故A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内阁并非法定 决策机构,六部也不是内阁的下属机构,故B、C错误。由明成祖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 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与“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可知,内

24、阁地位有 所提高;据所学可知,明代内阁的职能基本未变,故D正确。,7.(2014浙江文综,38,8分)(节选)学习历史,不仅要广泛阅读,更要感悟智慧,融会贯通。阅读材 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87年“并无大事可叙”。学者黄仁宇却从此年入手,剖析明中后期社会,写成万 历十五年。 该著作涉及的重要人物有: 时年24岁的万历皇帝。他一方面依赖内阁,另一方面又以司礼监太监加以牵制,后来创造了近 30年不上朝的专制主义君主制史上的“荒诞奇迹”。 已经去世5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他生前虽然守住了内阁只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不 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的底线,却把内阁政治演绎得有声有色。 在这年去世的名将戚

25、继光。他曾在浙闽粤沿海大败倭寇,保卫了东南海防。 在内地已成功定居4年多的西方传教士利玛窦。他从欧洲出发,经过葡萄牙占领的澳门,活跃 于广东一带。 据万历十五年编写 (1)阅读材料,联系所学知识,简述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形态,并分析造成政治日益黑暗的重要原 因。(8分),答案 (1)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内阁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但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 司;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皇帝离不开内阁,但又以司礼监太监予以牵制;宦官参 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导致政治日益黑暗。,解析 第(1)问,“政治形态”据材料提供的信息进行提炼即可。分析造成政治日益黑暗的重 要原因,关键是从材料中归纳

26、出“宦官参政,后导致专权,控制内阁”这一重要因素。,考点二 农业、手工业及商业 A组 统一命题课标卷题组,1.(2018课标,27,4分)右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 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 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答案 B 本题考查明代对外贸易的特点。观察图文材料,据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是政 府组织的一次远洋航行,其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明朝君臣将外国使臣贡献

27、的奇珍异兽看作 中国传说中的神兽“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本质上说明了明朝廷用中国文化 解读朝贡贸易贡品,故选B项。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既未反映海禁政策,也没有反映 传统观念的更新,且C、D两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故C、D两项错误。,2.(2017课标,27,4分)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 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 )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答案 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前期,为维护社会等级秩序,朝廷制定

28、了许多用以区别不同 群体等级身份的规定,与人们生活相关的饮食器具也在其中。从材料信息可知,到了明朝后期, 人们已经违背了朝廷制定的关于器皿使用的规定,这反映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等级秩序受 到冲击,故选B项。材料无法体现君主专制统治的逐渐加强,故A项错误;明朝后期,传统伦理并 未瓦解,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D项。,命题评审 从社会生活现象入手,考查政治制度 本题从古代饮食器具的使用角度切入,考查经济发展对等级秩序的影响,具有跨模块综合考查 的特点,这也是近年高考重要的命题趋势。一般来说,这种命题角度主要有四种:一是从政治角 度切入考查其对经济现象或思想文化现象的影响;二是从经济角度切入考

29、查其对政治或思想 文化现象的影响;三是从思想或科技文化角度切入考查其对政治或经济现象的影响;四是对政 治、经济、思想文化三者综合考查,多体现在非选择题的命制上。,3.(2016课标,27,4分)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 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 了 ( )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答案 A 明末江南农村雇工骄惰成风,雇主要好生款待才能留住他们,与百年前勤劳顺从的 雇工相比,其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是因为此时商品经济发

30、展,社会上雇工需求量加大,故 应选A项。材料信息反映的是私人雇佣关系,与政府政策无关,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体现社会 矛盾的尖锐,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农村中人身依附关系的弱化,排除D项。,方法技巧 所谓“小切口,深分析”,就是从历史发展的一个微小的方面或角度切入,由小见 大,考查社会发展的宏大背景,由一个小的方面,挖掘出深刻的历史内容,该类试题对历史思维 能力要求较大。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是考查的重要方面,多采用新材料、新情境的方式进行 考查,需要在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基础上做出正确解答。商品经济的发展势必引起人们思想 观念的变化,高考侧重这一方面的考查,本题就是典型的例子。,4.(2015课标,

31、27,4分,0.252)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 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 )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答案 B 明成祖将都城从地处全国经济文化重心地区的南京迁到当时相对落后的北京,需 将大量物资由南方输送到北方,客观上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为区域性商帮的形成和发展 创造了条件,故B项符合题意,C项错误。迁都是在国家政治统一的情况下进行的,A项错误;迁 都并没有改变南方作为经济文化重心的地位,D项错误。,误区警示 本题易错选A项。考生须明白,明太祖时期统一了全

32、国,明成祖朱棣是在“靖难” 成功后才将都城迁到北京的。考生需熟悉通史知识方能得心应手。,5.(2014课标,27,4分,0.188)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 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 )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答案 A 从材料信息可知,清初实行海禁政策以前,国内市场上外国货物较少,但外国银钱的 使用较多。这说明中国进口商品较少而出口商品较多,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故A项符 合题意。“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只能说明

33、外国银钱在中国市场流通,而无法说明外来货 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故B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与题干材料信息无关。,误区警示 本题易错选B项。外国银钱在中国市场上广泛流通,表面上看起来导致中国货币 系统的混乱,其实不然。主要原因在于外国流入中国的货币是贵金属银币而非纸币。它可以 解决中国白银货币不足的问题,并不会干扰中国的资本市场。,6.(2017课标,41,15分)(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为由,下达“严 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 1872年,李鸿章

34、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甚”。他建议 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 系”。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 摘编自戴逸主编简明清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在雍正年间与19世纪70年代矿业政策的差异及原 因。(15分),答案 (1)差异: 雍正年间:限制开矿,政府垄断。 19世纪70年代:允许开矿,官督商办。 原因: 雍正年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清廷认为开矿影响社会稳定;政府谋取矿利。 19世纪70年代:列强的经济侵略;洋务运动的推动;煤铁等关系到国防、民生,需求很

35、大。,解析 本题的主题为从清代雍正时期到现代中国矿业政策的变迁,时间跨度非常大,涉及中国 古代、近代、现代三个大的时期。本题以这三个时期中国的矿业政策作为切入口,实际考查 学生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以及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的能 力。学生要对这三个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有非常全面的掌握,同时还要具备较强 的理解分析能力。(1)第一小问差异,据材料一“雍正时期”“严行封禁”“永远封禁”“朝 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可得出雍正年间限制开矿,政府垄断;由“1872年”“他建议清政府 设法劝导官督商办”“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 宜”可得出19世纪

36、70年代允许开矿,官督商办。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一“开矿聚集亡命,为 地方隐忧”可得出雍正年间清廷认为开矿影响社会稳定,由“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 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可得出政府谋取矿利,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古代中国政府推行 重农抑商政策;据材料一“1872年”“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并结合所学可得出 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遇到列强的经济侵略,由“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得出 洋务运动的推动,据“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可得出煤铁等关系到国防、民生,需求很 大。,7.(2016课标,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

37、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 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 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 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 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 地民变此起彼伏。 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 材料二 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 人迹既少早谋移徙”。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有 人认为,“人口增加是

38、无止息的,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农 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 成。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 据康有为全集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13分),答案 (1)原因: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 影响: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 (2)主张: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发展实

39、业吸收劳动力;增加耕地,改良农业生产;节制生育。 评价:可以总体评价,也可以就主张分别评价。 总体评价:多角度提出缓解人口压力的方法,为后世提供了借鉴;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分别评价:康有为的主张是缓解人口压力的传统方法,但向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大量移民不可行; 严复的主张符合时代发展方向,但当时条件尚不具备;节制生育有可取之处,但未认识到人口因 素的积极面。,解析 (1)主要考查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及归纳概括的能力。第一小问首先要划分出材料 一的段落层次,然后归纳出每个层次的大意。归纳时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如“社会总体 稳定”“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高产作物不断推广”等。第二小问注意从多个

40、角度进 行分析,如人地关系、环境问题、社会矛盾等。 (2)第一小问主要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加以概括,如“早谋移徙”“兴办现代实业”“改良 农业”“迟婚与节育”等都是非常重要的信息,作答时不要照抄照搬原文,一定要用专业的历 史语言加以概括。第二小问属于评价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既可以对所有主张进行总体评价, 也可以对每个主张分别评价。评价时一定要遵循一分为二的基本原则,既要看到该主张的进 步性,又要认识到该主张的局限性。,方法技巧 对于归纳材料要点类的主观题,最基本的要求实际上就是两个字:“全”和 “变”。“全”就是指要点全,即把材料中所有的有效信息都提炼出来,不遗漏任何一个要 点。“变”即变通

41、,也可以说是归纳概括,要求将材料中的原文换一种更为专业的表述方式。 在变通时既要简明扼要,又不能曲解原意,尽量做到专业而准确。,8.(2014课标,40,25分,0.50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黑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东北地区出现“沃野 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清廷把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在此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 军,实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路票。“移民 之居住有禁,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人参东珠之掘捕有禁”。从乾隆年间开 始,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者日盛。“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

42、民”,他们“不但不肯回 籍,抑且呼朋引类,日积日多”。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 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等 材料二 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清朝与俄国的东段边界。但直至19世纪初,黑 龙江以北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民不足1万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被迫与俄国 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 北草原。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市镇。仅十 余年,呼兰地区已是“三城相望,粮产丰饶,商贾因之麇(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1904 年,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荒地;1907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19

43、08年,仅奉天一省,人口已达1 100万人。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实边章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13分),答案 (1)清政府由禁止到时开时禁再到鼓励;由自发移民为主到政府主导为主;移民政策受外 来侵略影响;移民主要来自邻近省份;移民禁而不止,规模逐渐扩大;从非法移居到合法定居、 生产。(12分) (2)缓解关内人口压力;增加政府收入;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理;促进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和先 进技术的传播;有助于抵御列强侵略;促进东北开发。(

44、13分),解析 第(1)问,首先要提炼出两则材料的关键信息,然后根据这些关键信息进行概括,注意角 度一定要全面,如政府的政策、移民的来源和规模等。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作答,从政治、 经济、文化和民族融合等方面总结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政治方面要联系中央对地方的管 理、抵御外来侵略,经济方面要联系增加政府收入、促进当地开发以及缓解人口压力,文化方 面要联系移民对促进关内、关外文化技术交流的作用。,B组 自主命题省(区、市)卷题组 1.(2018北京文综,15,4分)明中叶以来,松江府(今上海一带)所辖市镇数量如下表所示。据此表 可以得出 ( ) 市镇数量增长体现出商人地位上升 明清时期松江地区

45、工商业发展较快 市镇增多与近代开放通商口岸有关 清政府与民国政府都重视商业发展,A. B. C. D.,答案 B 明中叶以来,松江府所辖市镇数量增长与这一时期松江地区工商业发展有关,但无 法体现出商人地位的提高,因此错误,正确;18621911年松江府所辖市镇数量猛增与鸦片 战争后上海被开辟为通商口岸有关,因此正确;民国政府建立于1912年,与材料时间信息不 符,排除。正确答案选择B项。,2.(2018江苏单科,5,3分)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在太湖流域,地主 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 ) A.小农经济已经

46、开始瓦解 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 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 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答案 C 从材料信息看,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地主常在农户蚕丝收获 之际收取田租,这说明江南地区农户收入多依赖“桑蚕”,也就是家庭副业,故选C项。小农经 济开始瓦解是在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桑蚕业发展并不意味着农耕技术衰退,故排除B项;材 料没有涉及地主剥削程度的问题,排除D项。,3.(2017天津文综,2,4分)史载,清代“朱仙镇,天下四大镇之一也。食货富于南而输于北,由佛山 镇至汉口镇由汉口镇至朱仙镇朱仙镇最为繁夥,景德镇则窑器居多耳”。其中朱仙 镇和景德镇位于下图中 ( )A.

47、B. C. D.,答案 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业城市的发展。首先,从材料中“食货富于南而输于北”可 知,朱仙镇处于南北交通的枢纽。再根据“由佛山镇至汉口镇”“由汉口镇至朱仙镇”可得 出朱仙镇应在佛山镇和汉口镇的北方,据此可推断出为朱仙镇。景德镇位于江西省,应在 处。故B项正确。,4.(2016浙江文综,17,4分)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 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 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 ( ) A.土地过度集中 B.有田者无力可耕 C.小农户个体经营 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答案 C 据“

48、家给人足”“妇人纺织”“比邻敦睦”等关键信息,可判断出材料反映了小 农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特点,据此辨析备选项,小农户个体经营符合题意,答案为C项。 A、B、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5.(2015海南单科,8,2分)雍正帝指责地方官员:“此当青黄不接之际,朕待报湖南雨水情形,既特 使人来奏,何雨水粮价竟无一语及之,汝任地方之责,试思宁有大于此事乎?”雍正帝意在 ( ) A.强调重农意识 B.关心百姓疾苦 C.申饬官员无能 D.关注地方稳定,答案 D 雍正帝关注湖南雨水后粮食价格,从根本上说是关注灾后地方社会秩序是否稳定, 故D项正确。A、B、C三项都属于现象。,6.(2015广东文

49、综,14,4分)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 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刈获、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 ( )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资本主义的萌芽 C.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 D.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答案 A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 力。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家庭生产方式,故正确选项为A项。资本主义萌芽体现为雇佣关系的 出现,故B项不符合题意;C、D两项在题干材料中没有提及。,7.(2015江苏单科,5,3分)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民 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 ( ) 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 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