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江苏省淮北中学高二语文资料汇编名著阅读(呐喊 )呐喊总体评价【内容提要】1918 年,鲁迅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揭开了中国小说史的新的一页。此后,鲁迅的创作就一发而不可收,陆续发表了孔乙己 阿 Q 正传等多篇小说。1923 年,鲁迅将 1918 年至 1922 年间所作的 15 篇短篇小说结集为呐喊(后来再版时抽出了不周山),所以现在流行的版本只有 14 篇:狂人日记 一件小事 风波 故乡 药 孔乙己 阿 Q 正传 白光 明天 社戏 兔和猫 鸭的喜剧 端午节 头发的故事 。鲁迅把这个集子题作呐喊 ,意思是“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
2、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虽然是一个短篇小说集,但呐喊整本书却有一个相对集中的主题,那就是对整个中国社会的思考。大致来说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彻底揭露和批判。这方面的代表作是狂人日记 。鲁迅在一篇文章中谈到, 狂人日记 “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揭露家族制度和封建旧礼教吃人的本质。小说以一个“迫害狂”的眼光和感觉观察周围的人,他觉得到处都是吃人的人,时时刻刻处在一种被吃的恐怖之中。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他的叛逆和反抗:踹过陈年古久先生的流水账簿。最后他竟然从历史中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
3、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这就揭示出中国几千年封建史其实是一个吃人的历史,不仅统治者吃人,被统治者在吃人,而觉醒者也在不自觉地吃人,吃人的历史悠久而长远,这一秘密的发现是何等振聋发聩。不过,鲁迅到底还是留下了一点亮色:不吃人的人还是有的,大概只有孩子了,所以最后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其他的小说像孔乙己对科举制度和等级制度的批判, 故乡中封建意识对人性的戕害,都表现出了鲁迅不遗余力的批判精神。二是关于对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以及对改造国民性问题的关注。这方面可以重点阅读药 、 风波和阿 Q 正传等篇。国民性是鲁迅一生关注的问题,他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沉重的失望,其忧
4、虑和批判也更加深刻。 阿 Q 正传描写了一个从物质到精神上都受到极度戕害的农民阿 Q 的悲惨命运和麻木灵魂。阿 Q 是个彻头彻尾的无产者,他没有任何财产,甚至被剥夺了姓赵的权利。他欺软怕硬、自欺欺人而又自轻自贱。最可悲的是,他的精神胜利法使他没有了做人的尊严。他渴望改变自己的命运,向往革命,但革命真的到来了,他却悲哀地发现统治者只是换了一个名称,赵老太爷和假洋鬼子仍然做他们的“人上人” ,最后糊里糊涂的被送上刑场死掉了。阿 Q 是一个典型,是一个几千年封建制度戕害下彻底丧失了人的价值的农民典型。鲁迅对于他们,是既“哀其不幸” ,又“怒其不争”的。 药以两条线索写了愚昧民众华老栓一家和革命者夏瑜
5、的悲剧命运,突出了觉悟者与不觉悟的民众之间的思想隔膜。夏瑜为了民众被统治者所杀,这是一个悲剧,但更大的悲剧莫过于夏瑜为民众所流的血却成为民众治病的药。 风2波就像一出独幕话剧,围绕皇帝重坐龙廷这一事件在小村引起的波澜,各种人物相继登台,反映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广大民众仍不觉悟的现实。在鲁迅的这类小说中,看客的形象经常出现,别人的痛苦、别人流的血都成为麻木群众无聊生活中的调味品,这种赤裸裸的真实读来让人感到有一种切肤之痛。鲁迅的笔下似乎都是一些丑陋的中国人,他所刻画的都是中国人的劣根性,什么奴性、面子观念、看客心态、马虎作风、健忘症以及麻木、卑怯、自私、狭隘、保守、愚昧等等都揭露无遗,似乎他在有意地
6、丑化国人,但如果你仔细观察周围的人和事,你会发现即使到了现代社会,这些劣根性还顽固地存在着,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思想。这又是何等的深刻。当然,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它们有着紧密的联系。正因为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使得封建的宗法制度和礼教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蒙蔽了中国的民众,才造成国民的诸多弊病;而辛亥革命不注重思想的改造,对于民众的影响也就微乎其微。所以在他的小说中这两方面的内容往往同时存在。像狂人日记中,狂人所到之处,无人不在小声议论他,在几千年封建宗法制度的麻痹下,他们不自觉地成了杀人的帮凶;而孔乙己虽然受到科举制度的毒害,但周围人的冷漠也构成了他悲剧产生的土壤。思考题一,请具体
7、说明“铁屋子” 、 “熟睡的人们” 、 “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各比喻什么?提示:铁屋子: 比喻黑暗浓重的旧社会,极深刻地说明了当时的社会现状。 “熟睡的人们”比喻受封建思想毒害的精神麻木的国民。 “大嚷起来,惊起较为清醒的几个人”比喻用宣传的力量使较为明白的一些人认识处境的险恶。二,从作者的生活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年青时的梦想主要有 2 个。一个即学医救国梦;一个是文艺救国梦。从作者的梦想中我们可以看出,一直贯穿在作者梦想中的是他那一颗救国救民的热心,作者这种忧国忧民的思想我们应当很好地体会。 三 呐喊含义的两个方面: 其含义有二,一是为唤醒精神麻木、 “熟睡”的人们起来抗争
8、,而发出战斗呼喊;一是为慰藉战友,使之“不惮于前驱”的呐喊助阵。 (一) 阿 Q 正传主要内容写于 1921 年的小说阿 Q 正传 ,是鲁迅改造民族灵魂的典范之作。鲁迅说过,他写阿 Q正传 , “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 ,是想“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 。站在今天的角度,来审视主人公阿 Q 这一形象,我们不难发现,阿 Q 实际上是一个旧时代中国农民的魂灵。 作品中的阿 Q 是一个生活在辛亥革命前后的贫苦农民。在旧中国闭塞落后的农村小镇未庄,阿 Q 贫无立锥之地,他没有家,住在土谷祠里;没有固定职业,只能靠打短工为生, “割麦便割3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 ,社会地位极其低下,甚至失掉了
9、自己的姓。当他有一次喝罢两杯黄酒,说自己原是赵太爷本家的时候,赵太爷便差地保把他叫了去,给了他一个嘴巴,不许他姓赵。他终于被剥掉最后一件布衫,连恋爱的权利也没有;在与赵太爷、假洋鬼子,甚至王胡、小 D 的冲突中,他永远都处于失败者的地位。他的现实处境是如此悲惨之至,但他在精神上却“常处优胜” ,阿 Q 对自己的失败命运和奴隶地位采取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辩护和粉饰态度。小说的两章“优胜记略” ,集中地描绘了阿 Q 这种性格上的“精神胜利法”:他常常夸耀过去:“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其实他连自己姓什么也有点茫然;又常常悬揣将来:“我的儿子会阔的多啦!”其实他连老婆都还没有;或者“忘却
10、”:刚刚挨了假洋鬼子的哭丧棒,蒙受了“生平第二件的屈辱” , “拍拍的响了之后” , “似乎完结了一件事” ,就忘却一切而且“有些高兴了” ;或者向更弱者(例如小尼姑之类)泄愤,在转嫁屈辱中得到满足;或者自轻自贱,甘居落后与被奴役:“我是虫豸还不放么?”在这些都失灵之后,就自欺欺人,说一声“儿子打老子”就“心满意足的得胜了” ,在自我幻觉中变现实真实的失败为精神上的虚幻的胜利:“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 , “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 “你算是什么东西!”甚至“用力在自己脸上连打两个嘴巴” , “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 ,也就心平气和,天下太平。 “精神胜利法”使阿 Q 虽受尽剥削和
11、欺凌却不能够正视自己被压迫的悲惨的地位。 作品突出地描绘了阿 Q 的“精神胜利法” ,同时又表现了他的性格里其他许多复杂的因素。阿 Q 的性格是充满着矛盾的。一方面,他是一个被剥削的劳动很好的农民,质朴、愚蠢,长期以来受到封建主义的影响和毒害,保持着一些合乎“圣经贤传”的思想,也没改变小生产者狭隘守旧的特点:他维护“男女大防” ,认为革命便是造反;很鄙薄城里人,因为他们把“长凳”叫做“条凳” ,在煎鱼上加切细的葱丝;凡是不合于未庄生活习惯的,在他看来都是“异端” 。另一方面,阿 Q 又是一个失掉了土地的破产农民,到处游荡,被迫作为小偷,沾染了一些游手之徒的狡猾:他并不佩服赵太爷,钱太爷,敢于对
12、假洋鬼子采取“怒目主义” ;还觉得未庄的乡下人可笑,没有见过城里的煎鱼,没有见过杀头。阿 Q 性格的某些特征是中国一般封建农村里普通农民所没有的。既瞧不起城里人,又瞧不起乡下人;从自尊自大到自轻自贱,又从自轻自贱到自尊自大,这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这样典型环境里的典型性格。出现在阿 Q 身上的“精神胜利法” ,一方面是外国资本主义势力侵入后近代中国农村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的表现,另一方面也为阿 Q 本身的具体经历所决定,鲁迅从雇农阿 Q 的生活道路和个性特点出发按照自己艺术创造上的习惯“模特儿不用一个一定的人” ,遵循主体的需要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在思想熔铸的时候,又突出了人物复杂性格的某一点,使其
13、具有鲜明的精神特征,从而成功塑造了一个旧时代中国农民的魂灵。 在小说中阿 Q 的精神胜利法明显打上了近代社会急剧破产,不能掌握自己命运、又找不到出路的不觉悟的农村流浪雇农的阶级烙印。小说对未庄典型环境的描写,深刻地揭示出阿 Q 精神胜利法与支配着整个社会的封建传统思想、封建等级制度的联系,与小生产者的落后、闭塞、保守、软弱地位的联系,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阿 Q 是一个落后农民的典型。另一方面,阿 Q 的精神胜利法又是历史上“两次奴于异族” ,在近代帝国主义侵略面前接连失败的中华古国屈辱地位的产4物,是一种丧失民族自尊心、自信力,安于并掩饰民族落后与被奴役命运的民族精神状态,即鲁迅所说的“国民性
14、弱点” 。鲁迅从他对中华民族历史、现状长期深刻的研究中,发现了阿 Q 精神胜利法是中华民族觉醒与振兴的最严重的思想阻力之一,他的阿 Q 正传正是对于我们民族最伟大的自我批判,并从这实事求是的清醒批判中寻求中华民族振兴的希望。 阿 Q 正传的主旨及历史价值正在于此。从这个角度看,毫无疑问,阿 Q 是中华民族中具有精神胜利法弱点的这一类人的典型,写出了“一个旧时代中国农民的魂灵” ,具有十分广泛的历史概括性。主题思想文章主人公阿 Q 代表了当时的中国人。无论是从文中各个人物的意识形态来看,还是形如留辫者的字母 Q,在在都透露出鲁迅暗指的真实人物中国人。文章不留情面地讽刺了当时中国人的一种自我麻醉、
15、自我满足、自我解脱与逆来顺受的心态,以及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一种劣根性,包括自私自利、欺软怕硬与精神胜利法。在为中国人指出这些缺点时,鲁迅可以说是毫不留情的。但如果读者对中国人加以仔细的观察,会发现他所描述的这种阿 Q 心态在当今社会中并没有消失,这也让我大吃一惊。不同于其他的作家,鲁迅更注重反应社会与人性的丑恶,而且他企图通过一种让读者产生反感的方法来让人理解他的想法。 阿 Q 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阿 Q 正传继承我国小说的民族传统,用“传”的形式构成全篇。小说紧紧围绕阿 Q 而“传” ,自始至终以阿 Q 的活动作为唯一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写出阿 Q 短暂而可悲的一生,成功地塑造了一批艺术形象,
16、特别是阿 Q 的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有鲜明的个性,包含深广的社会和历史内容,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阿 Q 给人们留深刻的印象,具体如下: 1、阿 Q 这个形象令人笑中带泪。对于失败、屈辱、窘境等人生中难免遇到的事,一般的、正常的人会悲伤之后继续奋斗;愤怒之后难以忘怀;不满之后努力改变困境。但阿 Q 却不然。他自有他一套独特的、但同时又是病态心理表现的对付方法,那便是“精神胜利法” 。而阿 Q 的“精神胜利法”便是阿 Q 令人笑中带泪的原因所在。 2、阿 Q 这个形象令人既同情又痛恨。令人同情的是阿 Q 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充满着屈辱、贫苦,挨饥受骂被打不绝。他在未庄人的眼里根本就不是一个完整
17、的人,而是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而已。阿 Q 既丧失了做人的人格、尊严,如不能姓赵,否则便挨打。又是一无所有的:他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只能借住在土谷祠中,靠给人打零工为生,老婆、孩子更是痴心梦想,而这些,都是作为一个人最低的、最根本的需要啊!但在那个社会,这只能是阿 Q 的美梦而已。这就使阿 Q 愈发人不像人。而到最后,阿 Q 竟被枉杀,以被错杀而结束了他短暂而不幸的一生。所有这些,无疑是令人深感同情的。但同时,阿 Q 又是可恨的:他沾染了许多的陋习:赌博、喝酒、偷了东西还耍赖,更甚至明里、暗里地耍流氓,调戏妇女。 3、阿 Q 这个形象又是辛亥革命前后被压迫、落后、不觉悟农民的缩影。总之,阿
18、Q 是个令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过目难忘的辛亥革命前后不觉悟、被压迫的农民形象。 5人物性格质朴愚昧又圆滑无赖;率真任性又正统卫道;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狭隘保守又盲目趋时;排斥异端又向往革命;憎恶权势又趋炎附势;蛮横霸道又懦弱卑怯;敏感禁忌又麻木健忘;不满现状又安于现状(见“有关资料”中的论阿 Q 的性格系统 ) 。这比较全面地概括了阿 Q 矛盾复杂的性格特征。 阿 Q 是未庄的一个流浪雇农,他上无片瓦,下无片地,只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过活, “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 。他身受残酷的剥削、压迫和凌辱,处在社会的最底层。这本已十分可悲,但是尤其令人痛心的是,他
19、对来自统治阶级的残酷迫害竟然麻木健忘,自轻自贱,自欺自慰,甚至用欺侮弱者来发泄自己被别人欺压的不平之气 (二) 故乡的主题思想写于 1921 年,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 年前的 30 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小说中鲁迅主要表现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作品通过记忆中的故乡和现实目睹的故乡对比,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的压榨给人民造成的苦难,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另一方面,集中体现了鲁迅先生对“人性”探索的意义。作品深刻指出了
20、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精神上受到极大束缚,古训筑成的高墙,使人与人隔膜起来。突出反映了鲁迅对“国民性”的拯救。 故乡 (1)故事情节的三个阶段: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2)三幅故乡画面: 回忆中的故乡优美动人; 现实中的故乡荒凉冷落; 理想中的故乡令人神往。(3)三位主要人物: 闰土勤劳善良饱受苦难但不觉悟的农民形象; 杨二嫂自私尖刻鄙俗的小市民; “我”对现实生活不满正在寻找新生活的知识分子。 小说中鲁迅主要表现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作品通过记忆中的故乡和现实目睹的故乡对比,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的压榨给人民造成的苦难,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
21、痛苦生活的现实。 另一方面,集中体现了鲁迅先生对“人性”探索的意义。作品深刻指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精神上受到极大束缚,古训筑成的高墙,使人与人隔膜起来。突出反映了鲁迅对“国民性”的拯救。 (三) 一件小事一.浅析中作者是如何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来塑造形象凸现主题的?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写法,也叫对照。运用对比,能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能把事物说得更透彻,全面。一件小事中通过三组对比,歌颂了车夫的高贵品质,表现了“我”严于自责的精神,有力地6突了主题。具体说明如下:第一组对比:“国家大事”和“一件小事”的对比。表现了
22、作者强烈的爱憎,突出了一件小事的深刻意义。第二组对比:“我”与车夫对待老妇人不同态度的对比。前者“憎恶” ,后者关心;前者渺小,后者高大。这组对比表现了“我”的利己思想,赞扬了车夫的正直无私。第三组对比:“我”思想感情转变前后的对比。 “我”先认为车夫多事,自讨苦吃,而自己全然没错;后则感到车夫形象高大,变成“我”心理上的威压,进而感到悔恨、自责,认识到自己无权奖励、评判车夫。这组对比表现了“我”敢于正视自身的弱点,勇于自我解剖的精神。 二.试分析一件小事中我的形象.答: 在小说中“我”是一个追求进步的知识分子的形象,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文中对于“我”的描写,既有否定,又有肯定,而且侧重于肯定
23、,肯定“我”对所谓国家大事的态度,肯定“我”的思想变化,肯定“我”向劳动人民学习,从劳动群众身上看到希望。在小说中作者就是通过“我”的思想变化的描写来表现中心意思的。值得一提的是:小说用第一人称的写法,所有情节都用“我”的亲身感受,心理活动贯穿,使人读来倍感亲切、真实。但是,决不能因此就认为作品中的“我”就是鲁迅。(四) 明天问题设计1.小说明天的开场发生在暗夜有何用意?为什么要强调鲁镇深更半夜没有睡的只有两家?参考答案:小说的开场发生在暗夜,单四嫂子的宝儿害了久治不愈的病。 “但宝儿也许是日轻夜重,到了明天,太阳一出,热也会退,气也会喘平的” 。但这个字可以把好事促成坏事,把坏事变成好事,这
24、里就先下了个悬念,明天是好是坏?在单四嫂子的思索中,窗缝里透进了银白色的曙光。夜半三更没睡、的只有两家咸亨酒店和单四嫂子家。酒店做的是服务生意,按其职业性质,理应日落而作,日出而熄。唯这单四嫂子,夫丧子幼,只能靠纺纱来维生,日出而作,日落而续。这恰恰是特定社会环境下的凄象。这灯光不仅闪耀着一个贫苦人家的艰辛,更闪耀着邻里人之间的冷漠与麻木、对贫弱者的袖手旁观。他们冷漠于扶弱,导致不忍视弱,所以他们都早早地关上了家门,尽管未必真的睡觉。2.概述鲁迅小说明天的故事情节参考答案: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明天写的是一个孩子死去、母亲失去希望的故事。故事的时间简单而集中:三个晚上两个白天。第一个晚上写守寡的单
25、四嫂子守护生病的儿子宝儿,期盼天明宝儿的病会好一些;第二天单四嫂子带宝儿去看病,结果下半天宝儿便病死了,到晚上单四嫂子守着宝儿的尸首痛哭直到天明;第三天下午宝儿下葬,单四嫂子哭一回,看一回,总不肯死心塌地的盖上;幸亏王九妈等得不耐烦,气愤愤的跑上前,一把拖开他,才七手八脚的盖上了,到晚上单四嫂子知道他的宝儿确乎死了;不愿意见这屋子,吹熄了灯,躺着。他一面哭,一面想,终于蒙胧地睡着了。7(五) 风波主要内容、主题思想小说描写了 1917 年张勋复辟在江南水乡引起的关于辫子的风波。这场风波展现了辛亥革命的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辛亥革命并没有给封建统治下的中国农村带来真正的变革,帝制余孽还在向农村肆虐
26、,农民还处在封建势力和封建思想的控制之下,愚昧落后,冷漠保守,缺乏民主主义觉悟,从而说明不真正推翻封建势,不启发农民群众的觉悟,任何社会改革,即使是剪辫子这样的改革,亦非易事,剪掉了,一不小心,辫子又可以种起来的。思考练习题1、小说写的是一场什么风波?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场风波?答案:风波写了一场辫子的风波,自始至终紧紧扣住“辫子事件”这一中心线索进行描写。作者透过江南水乡一场小小的辫子风波,反映了张勋复辟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由此进一步对辛亥革命进行反思,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和启发农民觉悟对于中国农村变革的重要性,反映出深刻的社会主题。2、作者是怎样塑造赵七爷、七斤、九斤老太这几个人物的?
27、简要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答案:小说成功地塑造了几个个性化的人物形象,典型地反映出当时农村不同人们真实的存在状态。七斤:一个愚昧麻木、胆小怕事、缺乏觉悟的落后农民典型。赵七爷:一个顽固守旧、不学无术、装腔作势的封建遗老典型。九斤老太:永远都不满现实、总是怀恋过去的不平家典型。3、小说的结尾有何巧妙之处?答案:小说结尾多处使用了象征暗示的手法,这些象征手法的运用,使结尾含蓄巧妙,大大深化了作品的思想主题。(六) 头发的故事的故事主题思想:头发的故事围绕着女子剪发、男人剪辫子的头发问题组织故事,通过头发问题所引起的反复曲折的风波,鲁迅寄寓了自己对封建顽固守旧势力的痛恶,对软弱的不彻底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
28、愤激。主要内容:“我”讲了撕日历及一句随便的感想,引出了 N 与我的关系的交待,然后交待了N 先生的性格及我对他的态度:“这位 N 先生本来脾气有点乖张,时常生些无谓的气,说些不通世故的话。当这时候,我大抵任他自言自语,不赞一辞;他独自发完议论,此后的叙述就只是对N 谈话中表情、动作及“我”的动作的简略描写。小说的主体部分,是 N 先生叙述他的亲身经历,最后归结到现实。(七)孔乙己主题思想:这篇课文是我国现代文学巨匠鲁迅先生的著名小说,也是 20 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短篇小说之一。作家以极俭省的笔墨和典型的生活细节,塑造了孔乙己这位被残酷地抛弃于社8会底层,生活穷困潦倒,最终被强大的黑暗势力
29、所吞没的读书人形象。孔乙己那可怜而可笑的个性特征及悲惨结局,既是旧中国广大下层知识分子不幸命运的生动写照,又是中国封建传统文化氛围“吃人”本质的具体表现。(八) 狂人日记总体介绍1918 年,鲁迅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揭开了中国小说史的新的一页。一是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彻底揭露和批判。这方面的代表作是狂人日记 。鲁迅在一篇文章中谈到, 狂人日记 “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揭露家族制度和封建旧礼教吃人的本质。小说以一个“迫害狂”的眼光和感觉观察周围的人,他觉得到处都是吃人的人,时时刻刻处在一种被吃的恐怖之中。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他的叛逆和反
30、抗:踹过陈年古久先生的流水账簿。最后他竟然从历史中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这就揭示出中国几千年封建史其实是一个吃人的历史,不仅统治者吃人,被统治者在吃人,而觉醒者也在不自觉地吃人,吃人的历史悠久而长远,这一秘密的发现是何等振聋发聩。不过,鲁迅到底还是留下了一点亮色:不吃人的人还是有的,大概只有孩子了,所以最后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狂人日记既采用现实主义的方法,写出了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迫害狂患者;又吸取和采用了象征主义的方法和象征、暗示、双关等手法,借以架设起沟
31、通疯话与真理、癫狂和清醒的反封建战士的桥梁。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水乳交融的结合,是狂人日记最主要的艺术特色,显示出作家在艺术上的独创性和高超的技巧。简答题1、 “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谈谈你对狂人日记中“仁义道德” “吃人”的理解。答:鲁迅说过, 狂人日记 “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小说以一个“迫害狂”的眼光和感觉观察周围的人,他觉得到处都是吃人的人,时时刻刻处在一种被吃的恐怖之中。揭示出中国几千年封建史其实是一个吃人的历史,不仅统治者吃人,被统治者在吃人,而觉醒者也在不自觉地
32、吃人,吃人的历史悠久而长远,深刻地揭露了家族制度和封建旧礼教吃人的本质。小说把千百年来被人们视为行为准则和规范的神圣的礼教道德、家族制度和吃人联系起来,揭示了一向被仁义道德一类冠冕堂皇的面具掩盖着的封建社会的历史真相:仁义道德就是吃人;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是封建道德吃人的历史。对封建吃人者的凶残、怯弱、狡猾的性格特点,刻画得入木三分。揭露了封建礼教道德毒害的深广,也倾注了作者极度忧愤的情感。2、狂人是什么样的形象。9答:狂人一方面是一个真实的患迫害狂症的精神病人,他的言行,他的思维,都具有精神病患者的特征。另一方面,在狂人的臆想疯话中,又包含着深刻的真理,他的精神品格,具有清醒的启蒙主义者、勇猛
33、的反封建战士的特征。他非常喜欢研究和思考问题,对社会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具有现代意识和反传统精神,还具有自审精神。他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要把孩子民族的未来从封建传统中解救出来,有着为民族的现状、前途忧心如焚而又满怀希望的灼热情感。他不是只把自己放在批判者的位置上,他清醒的认识到自己是“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民族的一员,进行了严格的自审,直率地、严肃地批判自己身上的封建传统思想,发出了“现在明白,难见真的人 ”的深沉的自责,这种自审意识,可以说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复兴和改造的希望所在。(九) 兔和猫兔和猫这篇小说带有寓言的色彩,作者以小动物兔和猫为对象,抒发了自己的爱憎之情。作者同情新生弱小的兔
34、子,憎恶大黑猫的凶恶,并由此寓视社会现象,从而更加反衬出代表黑暗势力的大黑猫的凶残,和作者对其的憎恶之情。简答题:1、文章从那些方面描写了白兔这一动物的?其作用是什么?“通红的长耳朵,动着鼻子,眼睛里颇现些惊疑的神色” , “后脚在地上使劲一弹, 。 。 。 。 。 。跳起来,像飞起一团雪” “他们很和气, 。 。 。 。 。 。蹦跳起来,探一探头。 。 。 。 。 。 ”作者从白兔外形、动作、神态方面用传神的笔致把白兔描绘得栩栩如生,语言生动准确,表达对兔子的喜爱之情,也反衬出残害小兔子的大黑猫的凶残。2、文章不仅写了两只新生的小兔子的遭遇而且还写了记忆中的鸽子、小狗、苍蝇的惨死,作用是什么
35、?作者写两只新生弱小的兔子被大黑猫残害后,又写了鸽子、小狗、苍蝇被残害,形成类比,进一步表达对弱小、脆弱生命的同情,更加反衬出代表黑暗势力的大黑猫的凶残,进一步激发读者的爱憎情感。(十)鸭的戏剧1919 年 12 月份,鲁迅把家人从绍兴接到北京。12 月 29 日,鲁迅全家迁入新居西直门内八道湾十一号大宅。 鸭的戏剧这篇小说就取材于八道湾后院的生活,写于 1922 年 10 月,最初发表于 1922 年 12 月上海妇女杂志第八卷第十二号。小说的主要内容是写俄国盲诗人爱罗先珂在仲密家的后院小池塘中养蝌蚪和鸭子的事情。小说的主题是对博爱、对充溢活力的生命的歌唱,同时又有对世事并非尽如人意的叹惋。
36、这篇作品,虽然从生存竞争的角度(小鸭吃掉了长了脚的蝌蚪)对童话世界作了解构,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北洋军阀统治下社会生活的黑暗和政治气氛的压抑,但是,小说给人整体的感觉是温暖的,尤其是在描写小动物的一些细节上,笔端洋溢着温情,如“小鸭也诚然是可爱,遍身松花黄,放在地上,便蹒跚的走,互相招呼,总是10在一处。 ”这使小说有了散文般的诗意情调。1、这篇小说中的爱罗先珂是怎样的一个人?爱罗先珂是一个有着浪漫情怀的诗人,富有童真和爱心;他感受到现实的压抑却又无力改变,便想用自然之音来驱逐生活的“寂寞”, 寻求暂时的精神寄托,是一个对生活抱有幻想和追求,又常常失意于现实的人。2、你对这篇小说的主题是如何理
37、解的?这篇小说通过写俄国盲诗人爱罗先珂在后院小池塘中养蝌蚪和鸭子的故事,表现出作者对博爱、对充溢活力的生命的歌颂,同时又有对世事并非尽如人意的叹惋。(十一)社戏这是鲁迅 1922 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 年来 3 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却索然无味,一次是少年时代浙江绍兴农村看社戏却经久不忘。少年时代看社戏的部分,叙述我与外婆家的农民孩子在看戏前后的一些有意思的事。鲁迅在回忆对比中,形象表现了迅哥儿和农民少年的美好友情,热情歌颂了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品质,使人读后印象深刻,难以忘怀。这篇小说语言生动、简练、幽默;景物描写细腻逼真,用白描手法勾画了一副江南水乡的美丽图画,有着浓郁的抒情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