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4 年暑假南京理工大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小组总结题目:对当代民间信仰的调查成员:总结执笔:2014 年 8 月 24 日星期日摘要:通过上个学期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学习,我们进一步了解到祖国、中国共产党及其思想理论的发展,对党在祖国解放、建设、发展中所积累和总结的丰富经验和提出的伟大思想理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尤其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和其在后来在祖国建设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及在此过程中自身的进一步完善,还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和其对于中国发展过程的重要意义进行了重点学习。为了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这个暑假中,
2、我们对当代民间信仰情况进行了调查,我们以问卷方式,对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的人进行抽样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以此得出当代社会信仰情况的结果,同时,也将小组在活动过程中的收获、经验和学习到的课外知识做出总结。目 录一、 活动背景 11.1 我国民间信仰的概述 .11.2 民间信仰的特征 .3二、实践过程 52.1 前期准备 .52.2 调查过程 .52.2.1 文献调研 .52.2.2 制作材料 .52.2.3 开始调查 62.3 汇总分析 .6三、实践成果 6四、活动总结 9参考文献 111一、 活动背景关于信仰,可从多个角度定义:从物质和意识的领域来理解,信仰就是一种意识,道德就
3、是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从真理的概念来理解,信仰就是人们对未来世界正确的意识,道德就是在信仰的支配下正确的行为。如果我们站在个人的角度来讲:什么是信仰?信仰就是自以为是的信念或者真理。道德是在信仰支配下的行为。信仰是指人们对某人某物或某种主义、学说、理论等的极度信任和景仰,以至在它面前表现出敬畏和依赖感,并神圣地奉为自己行为的典范和指南。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一个无可回避的事实,就是如何看待现实社会中广泛存在的民间信仰。近几年,学界对什么是民间信仰,展开热烈的讨论,有关“民间信仰”的定义也众说纷纭,但是,大多论者对民间信仰往往只注意其信仰的层面,并以宗教学的知识、理论进行解说,缺乏该信仰与现实社会关系
4、的研究。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倡导无神论和共产主义信仰,同时也保障人民的宗教信仰自由,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民间便有了各种各样可以提升人们自我修养和精神境界的信仰,但与此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不利于人们自身发展的因素,很多人虽然拥有十分丰富的物质生活,但缺乏信仰,导致社会上制假售假,道德沦丧,人情冷漠,更有甚者,有些不法分子创建邪教,对社会造成极大危害,例如 21 世纪初所盛行的法轮功,以及之前山东招远“全能神”教徒所犯下的惊天命案,足见民间信仰对这个社会乃至整个国家所造成的重大影响。首先,我们先对民间信仰做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调研:21.1 我国民间信仰的概述民间信仰是一种在特定社会经
5、济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以鬼神信仰和崇拜为核心的民间文化现象。民间信仰指流行在中国一般民众尤其是农民中间的神、祖先、鬼的信仰,庙祭、年度祭祀和生命周期仪式,血缘性的家族和地域性庙宇的仪式组织,世界观和宇宙观的象征体系。民间信仰深深植根于乡村民众之中,成为农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管社会环境如何变迁,外界压力有多大,农民始终没有放弃属于自己内心深处的自然崇拜、神灵信仰、祖先崇拜等精神追求。民间信仰以其独特的“民间性” ,伴随农民的一生。中国民间信仰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民间传统的信仰、仪式和象征影响着社会中大多数民众的思维方式、生产实践、社会关系和政治行为,并与国家上层建筑和象征体系的构造形成微
6、妙的冲突和互补关系。民间信仰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社会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在国家、民族、社会的发展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发挥着作用。因此,对于民间信仰、仪式和象征的研究,不仅可以提供一个考察中国社会 文化的基层的校对,而且对于理解传统中国社会 文化全貌有重要的意义。民间信仰在一定程度上,一直影响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对于中国民众的世界观、价值观、行为活动甚至政治活动都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近代之处,在封建制度统治下,中国民间信仰高度统一,但相比于当时的西方世界,这种信仰极大的束缚了民众的思想,阻碍中国社会进一步向前发展,成为我国近代落寞、被西方拉开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封建制度被推翻后,许
7、多新的思想已经形成,但还没有被广泛的传播开来,没有真正进入民间,取得广大民众的信任,在加上守旧势力的阻挠,全社会陷入一个信仰的真空期,处于无“仰”3可“信”的状态,这一现象在二十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曾经引起过众多学者的关注,为改变当时中国的现状,许多学者和有志之士奔走疾呼,希望为中国民众建立新的信仰,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当时国难当头,这一努力并没有从本质上解决问题,封建时期的信仰虽然不再处于统治地位,但仍是民间社会的主流。在解放后,由于受到现代民族国家理念的影响,在破除迷信的口号下,民间信仰更是被打入冷宫,特别是当与之密切相关的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等学科在大陆绝迹后,就再也无人问津,研究则
8、更无从谈起。直到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随着社会政治环境的宽松,这一情况才有所改变,历史学、民俗学、社会文化人类学等学界的学者开始关注和重视这一领域,并取得了不少成果。1.2 民间信仰的特征普遍而言,民间信仰以广大的乡村为土壤,它是以农民为主体的各种信仰,内容相当庞杂,既有远古时期的巫教巫术,也有民间的方土方术,还有神仙传说、对各路自然神的崇拜、阴阳五行风水、医术与养生学等等,其中也包括寄寓于普通民众心态中的社会理念与人生理想。基本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祖先崇拜,内含牌位崇拜和坟墓崇拜,其中牌位崇拜又分家内崇拜与祠堂崇拜;(2 )神灵崇拜,内含自然崇拜和精灵崇拜;(3)岁时祭祀;(4)农业祈仪;
9、(5 )占卜风水;(6)咒符法术。祖先崇拜是中国民间信仰的重要内容,它与古人相信祖先死后灵魂不死,并会变为鬼神保佑后代有关,其中体现了儒家伦理价值。与其有关的崇拜活动有祭祀,包括立宗庙、祠堂、牌位等,还有一套烦琐的祭祖礼仪。祖先崇拜的主要指向不是鬼神,而是人事,其作用是在表达对先人追思的同时,调动家族4成员间的情感与道德。神灵崇拜源自古人万物有灵的观念,它包括自然崇拜与精灵崇拜两类。在我国民间自然崇拜的内容十分广泛,有所谓日神、月神、风神、雨神、雷公、山神、河神等;而财神、喜神、药王神则属精灵崇拜的范畴。岁时祭仪是民间流行最广,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最紧密的信仰活动。现在流行的春节、清明节、重阳节
10、等与这一信仰有关。岁时祭仪常被赋予特殊的含义,如春节代表着人们对来年风调雨顺,诸事如意的企盼,清明扫墓寄托着对故人的追念,九九重阳则溶入尊老敬老的美俗。农业祈仪是围绕着与播种、收获等生产活动有关的节气进行的祭祀活动。它最初可能与人们对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感到畏惧有关,但不可否认,其中更多地表达了祈求收获,盼望富足的美好心愿,这一民间信仰行为千百年来在以农业为本的中国社会,一直发挥着指导农民适时播种与收获的重要作用,时至今日其在提醒农民按节气的变化安排自己的生产活动,不误农时方面依然具有积极意义。占卜风水是一种近乎巫术的活动,一般分“阳风水”和“阴风水。 ” 所谓“阳风水”是指人间各类建筑的风水,
11、 “阴风水”则指坟墓的风水。民间对风水的崇拜,与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有关,是人们相信风水流向能招致祸福的观念所致,它是早期人们科学知识匮乏,对自然规律缺乏认识的表现。当然在这种民间信仰里也隐含着规避灾祸,祈求幸福的强烈愿望。符咒法术是借助神力进行法术的民间信仰活动。符文通常用朱笔抹在黄纸上,形如涂鸦,咒语则古怪荒诞,不知所云。至于法术形式更是五花八门,荒诞不经。5从上述民间信仰体系可以看出,我国民间信仰崇拜没有明确的教义、划一的仪式、严密的组织,呈现出多彩多样、纷繁复杂的特点,有独特的行为特征,这就是:原始性、多样性、农事性、人性、功利性等。民间信仰还具有群众性、民俗性、松散性、海外性等特点,使
12、得民间信仰成为民俗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农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当今我国民间信仰与科技文化一同发展,在越来越讲究客观事实和科学知识的今天,民间信仰并没有于此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甚至在很多地方,二者有相得益彰的地方,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一方面人们追求科学真理,但另一方面,人们也愿意接受对其自身有益的信仰,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小组对民间信仰的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二、实践过程2.1 前期准备暑假开始前,小组成员共同商讨选择实践主题,并确立实践方式和实践方案,并在假期前制定了初步的实践方案,完成小组成员的分工,综合考虑所选课题、每个成员的实际情况和调查成本后,明确调查地点和调查时间,并写成计划书
13、。2.2 调查过程2.2.1 文献调研在 7 月 1 日离校前,小组成员通过图书馆、互联网、以及走访等方式搜集6相关资料,并设计问卷问题,在 7 月 1 日,统一汇总,将资料分类、筛选,并制作调查问卷;2.2.2 制作材料对搜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进一步的阅读分析,了解民间信仰的发展历程、特点和现状,根据得到的结论进一步完善计划书和调查问卷,并在 7 月 10日之前,打印问卷,并购置中性笔,准备前往调查地点;2.2.3 开始调查各组员按照计划书的分工和流程,开始对当地开始进行调查,由于调查的实际情况与计划书中差异较大,均做出不同情况的调整,各组员按时完成调查任务,并回收调查问卷;2.3 汇总分
14、析调查问卷于 8 月 20 日进行汇总统计,对统计结果进行进一步分析,得出结论。三、实践成果经过对文献资料的调研,我们小组最终拟定了如下所示的调查问卷:当代民间信仰的调查表访问员: 访问时间: 访问地点: Q1:您的性别是 男 女7Q2:您的年龄属于 0-18 岁 19-30 岁 31-45 岁 46-60 岁 60 岁以上 Q3:您的受教育程度为 小学及以下 初中 高中及中专 大学及大专 研究生及以上Q4:您的职业为 农民 企业职工 政府或事业单位人员 学生 自由职业者 其他Q5:您生活的地区存在哪些主要的民间信仰 祖先崇拜(牌位崇拜和坟墓崇拜 ) 神灵崇拜(自然崇拜和精灵崇拜) 基督教 农
15、业祈仪 占卜风水 佛教Q6:您参加民间信仰活动,主要是因为 寻求心理安慰,精神寄托 家乡的传统习惯 效仿父母或他人 祈求神灵保佑 其他原因Q7:您觉得您的信仰对您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影响大吗 非常大 比较大 一般 不大 没影响Q8:您在信仰方面的花费多不多,对此您的态度是 多,情愿 不多,情愿 多,不情愿 不多,不情愿Q9:您感觉当地政府对各种民间信仰活动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政策 对所有活动严格管理 对积极的信仰活动进行鼓励支持 听之任之,不闻不问 其他Q10:您觉得当地这种信仰氛围会对当地产生什么影响 增强群众归属感,增强凝聚力 信仰种类太多了,易产生矛盾 迷信,有可能被坏人利用,阻碍社会进步 有
16、利于形成自己的地域特色 扩大人们交际圈,有利于促进彼此间交流 其他Q11:对于您身边的的人的信仰状况,您持什么态度 不支持信奉神灵等民间信仰 不在意 尊重他人选择 劝说他人,要求他人与自己一致此次实践中,我们共调查了 104 名志愿者:其中,男性 66 名,女性 38 名,调查人群主要集中在 31-45 岁,共 52 人,其余年龄段人数分别为 18、22、9、3;8其中大学及大专学历人数最多,为 49 人,高中及中专其次,为 23 人,小学及以下 11 人,初中 16 人,研究生以上 5 人;调查人群中学生人数最多为 49 人,其次为企业职工 21 人,农民、政府及事业单位人员和自由职业者人数
17、分别为 2、14、15,其他职业为 3 人。这 104 名志愿者中,信仰情况如表 1 所示:表 1由上表可看出,祖先崇拜和佛教所占比率较大,祖先崇拜我国古已有之,而且中国长时间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所以祖先崇拜虽然时间长远,但仍是我国民间信仰的主流,佛教虽是国外传入,但其在中国已有了十分久远的历史,并一直在中国经久不衰,其次,基督教也占有一定比例,近代以来国外先进的事物不断传入中国,所以在中国社会中也具有一定的影响,伊斯兰教比率最低,主要原因是伊斯兰教教徒分布有着极强的地域性,因此,本次调查并不能正确信仰种类 人数 所占比率(% )祖先崇拜 40 30神灵崇拜 16 12基督教 26 19.5农业
18、祈仪 2 1.5占卜风水 13 9.8佛教 35 26.3伊斯兰教 1 0.89反映伊斯兰教的真实情况,其余虽然也曾都在历史上兴起一时,但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它们已不同程度上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被调查志愿者中,参加民间信仰的原因虽然不尽相同,但多数人是因为受传统影响,具体情况见表 2:原因 人数 比率(% )寻求心理安慰 15 15.5家乡的传统习惯 46 47.4效仿父母或他人 12 12.4祈求神灵保佑 8 8.2其他原因 16 16.5表 2可见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因素仍是人们选择民间信仰的主要原因。关于被调查人群中对于民间信仰的态度,由统计结果可得,92%的志愿者认为民间信仰对其
19、生活影响一般或影响不大,但在民间信仰花费方面,有一半人认为没必要在这方面花费太多,尽管如此,56%的志愿者仍然支持积极的信仰活动,而志愿者对于当地民间信仰情况则各不相同,但认为民间信仰对当地产生积极影响的志愿者比率还是超过一半,而 72%的志愿者都表示支持他人积极的民间信仰。10四、活动总结以上是我们此次暑期实践的结果,从结果可以看出,我们通过调查所了解到的民间信仰情况与之前提到的活动背景是大致相符的,我国有着多种多样民间信仰,大部分是受传统影响,虽然当今世界,追求科学和真理是社会主流,但大多数人也愿意支持积极向上的民间信仰。在此次实践中,我们学到了很多的课外知识,尤其是我们找到三位六十岁以上
20、的年长者,从他们口中我们了解到更多关于民间信仰的在建国以后的发展和演变,也学习到了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国家、社会和信仰变化的细节,让我们对于课堂上学习的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但本次实践也有稍许不足,因为某些信仰或者宗教信仰(如伊斯兰教) ,甚至人的知识水平、素质性格,都有明显的地域特征,而我们所选择的调查地点并不能顾及所有,因此有些调查结果并不能真实反映民间信仰的特点;由于时间和经费有限,我们没有完全按照计划做更细致的调查,选取样本容量过小,有些调查结果可信度不高,代表性不强,而且年龄段无法做到完全均匀,也使得调查一般性太弱。本次实践活动锻炼了我们的团队协作、与人相处的能力,实践中小组各个成员分工
21、明确,基本上都能按时并保质保量的完成自己的任务,并且相互配合、共同协作,积极总结经验教训,一起完成本次实践,这也是该课题能够顺利完成的主要原因。总之,本次实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于民俗学的立场,建立在广11泛的社会调查基础之上。以调查、考察的第一手资料和相关的文化材料为基点,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民俗学、宗教学、文艺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对当代民间信仰与民众生活的问题作理论分析。民间信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潮中,将会经历不断的熔铸,从而找到存在和延续的途径,继续为中国农民提供有意义的解释空间和精神家园。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国家对民间信仰的管理提供政策的依据,为中国现当代思想文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参考文献1 吕大吉关于宗教与文化之关系的若干思考(之三) J, 2002, ( 4).2 王键近年来民间信仰问题研究的回顾与思考:社会史角度的考察J, 2005, (1).3 袁亚愚乡村社会学M,四川大学出版社, 1990 年.4 彭兆荣文化特例M,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7,271 页.5 高丙中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课题的民间信仰 J,江西社会科学,2007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