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 ,yu,高兴。 2.日以尽矣 以,通“已” ,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 。 4.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 。5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 ,出现。 6.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 ,绕。7.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 卒,通“猝” ,仓促,突然。 8、请 辞 决 矣 “决 ”通 “诀 ” 诀 别 9、 而 燕 国 见 陵之 耻 除 矣 “陵 ”通 “凌 ”凌 辱 10、 燕 王 拜 送 于 庭“ 庭 ”通 “廷 ” 二、古今异义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涕】 古义:眼泪;今义:鼻涕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
2、 古义:礼品; 今义:货币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穷困】 古义:走投无路,陷入困境;今义:贫穷而伤长者之意 【长者】古义:品德高尚之人 今义:年长之人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 今义:偏护双方中的一方 诸郎中执兵。 【郎中】 古义:宫廷的侍卫; 今义:称中医医生 左右既前 【左右】 古义:身边侍臣; 今义:方位名词 荆轲废 【废】 古义:倒下; 今义:残废 三、词类活用发尽上指冠【上】 :名词作状语,向上进兵北略地【北】 :名词作状语,向北 秦兵旦暮渡易水【旦暮】:名词作状语,早晚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函】:名词用作状语,用匣子箕踞以骂曰【箕】 :名词作状语,像箕一
3、样 丹不忍以己之私【私】:形容词用作名词,私心 樊於期乃前曰【前】 :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 其人居远未来【远】 :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 皆白衣冠以送之【衣冠】:名词用作动词,白衣冠,穿着白衣,戴白帽 (秦王)乃朝服【朝服】:名词用作动词,穿上上朝的礼服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迟 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使 1、使 2】 :动词;动词用作名词,使者。 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闻】 :动词使动用法,使闻, 群臣怪之【怪】: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认为奇怪 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绝】 :动词使动用法,使断了 非有诏不得上【上】 :方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 断其左股
4、【断】: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断 乃欲以生劫之【生】:动词作状语,活生生地 四、文言句式:(四)倒 装 句 1.常痛于骨髓【 状 语 后 置 句 】2.给贡职如郡县【 状 语 后 置 句 】3、 群 臣 侍 殿 上 者 【 定 语 后 置 句 】 4、 太 子 及 宾 客 知 其 事 者 【 定 语 后 置 句 】 5、 燕 王 拜 送 于 庭 【 状 语 后 置 句 】 26、 使 毕 使 于 前 【 状 语 后 置 句 】 7、 秦 王 购 之 金 千 斤 【 状 语 后 置 句 定 语 后 置 句 】 六、重点实虚词1、发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 打开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出发 发尽上指冠 头
5、发2、故故遣将守关者 特意 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缘故鲰生说我故听之 所以 君安与项伯有故 故交,老交情 故人具鸡黍 老,旧3、诚 诚能得樊将军首 如果真的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的确,确实4、度 度我至军中,君乃入 估计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常态,气度5、顾 顾计不知所出耳 只是,不过 荆轲顾笑武阳 回头 大行不顾细谨 顾忌,考虑6.为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被 为之奈何 对付,处理 乃为装遣荆轲 准备乃令秦武阳为副 做为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因为 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发出7.而 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 并且,表递进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因而,表因果今日往而不反者
6、,竖子也 却,表转折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就,或不译,表承接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相当于“地”或不译,表修饰七、 【 文 言 固 定 结 构 】 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 “有以” ,意为:有用来的办法 ) 2.然则将军之仇报 (既然这样,那么)3. 荆轲有所待( 有的;有 的 人 /东 西 。 “所 ”后 常 跟 动 词 组 成 “所 字 结 构 , 作“有 ”的 宾 语 。 )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 )5.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 “无以” ,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6.以故荆轲逐秦王 (因此)7、
7、将 奈 何 ( 表 疑 问 , 怎 么 。 下 文 “为 之 奈 何 ”“既 已 无 可 奈 何 ”意 同 )3八、注 音翦 ( jin) 於 ( w) 期 ( j) 髓 ( su) 揕 ( zhn) 拊 ( f) 盛 ( chng)袒 ( tn) 扼 ( ) 淬 ( cu) 忤 ( w) 濡 ( r) 徵 ( zh) 瞋 ( chn) 陛( b) 慑 ( sh) 惶 ( hung) 卒 ( c) 提 ( d ) 眩 ( xun) 遗 ( wi) 创 ( chung) 且 (j) 谒 ( y)九.成语典故切齿拊心 语出本文,又作“切齿腐心” 。形容愤恨到极点。一去不复返 语出本文。一去之后就不
8、再回来。后亦称人或者已成陈迹。唐崔颢黄鹤楼诗:“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发上指冠 语出 庄子盗跖:“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 ”毛发竖起的样子。形容极度愤怒。本文“士皆目真目,发尽上指冠”暗引此语。图穷匕首见 语出本文。比喻事情发展到了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出来。无可奈何 语出本文。没有办法,无法可想。表示事已如此,再要挽回已是无能为力。悲歌击筑 亦作“悲歌易水” 。典出本文。常用以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变徵之声 语出史记刺客列传:“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乐声中的徵调变化,常作悲壮之声。徵,古代五声之一,读。十、 内容理解【1】第一部分写行刺秦
9、王的准备工作,包括商议计谋、求取信物、准备匕首、配备副手、怒叱太子五个场面,其中荆轲与太子丹有三次分歧。这些分歧既表现了荆轲的足智多谋,果敢勇决,也暴露了太子丹浮躁多疑、谋事不周的弱点。 【2】易水诀别,表现了荆轲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 表现荆轲的思想感情,渲染悲壮的气氛。 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 提示: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突出重点: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顾及全面: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到,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 “士皆?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汽的气
10、势;有条不紊: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 ,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3】秦廷行刺: 计见秦王(1113 自然段)顾笑武阳(14 自然段) 秦廷搏击(1517 自然段)倚柱笑骂(18 自然段) 遇难去世(19 自然段) 描写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方法: 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荆轲“取奉发把持逐提” ,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引起拔走击” ,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 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人物形象。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知事不就,倚拄而笑,箕踞以骂” ,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11、 c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 ,衬托荆轲镇定自若;写秦王“恐急” , “群臣惊愕” , “尽失其度” , “不知所为” ,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 ,这寥寥数语,从反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 4【4】人物形象分析1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荆轲的形象。对荆轲其人,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认为荆轲是怎样一个人?速读课文,根据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可从思想、性格、才能、精神方面分析: 思想: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子。他对樊放期说,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国之患” ,“报将军之仇” ,除“燕国见陵之耻”
12、 。行刺失败,他仍宣称欲生劫秦王, “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 性格:深沉,刚毅,慷慨。准备信物,深谋远虑。迟发见疑,他怒叱太子。取道易水,慷慨悲歌。 才能: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事前胸有成竹,周密策划,义激樊於期。临危从容不迫,遮掩搪塞,机智过人。 精神: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明知“一去不复还” ,仍然一往无前, “终已不顾” 。行刺不就,身受重伤,仍拼死一搏,英雄气概,值得称道。 2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提示: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动。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就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历史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