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9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课件:9 赤壁赋(共49张PPT) .pptx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3186657 上传时间:2018-10-06 格式:PPTX 页数:49 大小:1.6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课件:9 赤壁赋(共49张PPT) .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2019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课件:9 赤壁赋(共49张PPT) .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2019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课件:9 赤壁赋(共49张PPT) .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2019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课件:9 赤壁赋(共49张PPT) .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2019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课件:9 赤壁赋(共49张PPT) .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9 赤壁赋,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资源助读,知识整合,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三月,苏轼由徐州调任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被投入大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这年年底,在亲友的

2、多方营救下,苏轼结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身份被贬谪到黄州。在黄州时期,苏轼的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的残酷打击感到愤懑、痛苦;另一方面,他时时想从老庄、佛学中求得解脱。同时,在与田父野老的交往中,他感到了温暖,增强了信心,思想更接近现实。,二、作品背景,资源助读,知识整合,元丰五年(1082),苏轼曾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游览赤壁,写下了两篇赋,后人称第一篇为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他的前后赤壁赋正反映了这时的思想情感。,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三、相关常识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类似于后世的散文诗。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

3、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等。,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一、读准字音,资源助读,知识整合,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二、分清通假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 三、理解多义,资源助读,知识整合,资源助读,知识整合,资源助读,知识整合,资源助读,知识整合,四、辨明活用,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五、区别古今,

4、资源助读,知识整合,六、明察句式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介词结构后置) (2)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 (3)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 (4)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 (5)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 (6)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 (7)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 (8)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判断句),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七、积累名句 (1)在赤壁赋的开头,苏轼写自己与朋友泛舟赤壁之下,朗诵诗经陈风中的月出篇,即文中所谓“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2)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3)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4)在赤壁赋中,苏轼用“舳舻千里,旌旗蔽空”两句

5、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军容之盛。 (5)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6)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7)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8)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资源助读,知识整合,(9)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0)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1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一、理理文章思路,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二、说说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描写诗人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闻,以及主客之间的问答,反映了诗人由

6、表面的旷达到陷于苦闷,又由苦闷到解脱的思想变化过程,表现了诗人在“乌台诗案”遭到巨大的挫折后,虽身处逆境却仍然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任务一】 把握文章的情感脉络 1.文章第1段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参考答案:第1段展示了主客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吟诵诗文、迎风赏月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2.第2段可分几层?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参考答案:可分两层:第一层写作者的歌声,第二层写客人的箫声。营造了主客之间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意境。 3.“望美人兮天一方”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声表现了主人怎样的情怀? 参考答

7、案:“美人”指诗人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表现了诗人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4.从第2和第3段的内容看,客人之悲从何而来? 参考答案:从歌声中来(仕途失意),从箫声中来(箫声幽怨),从历史人物中来(人生无常),从个人境遇中来(生命短暂)。,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任务二】 体会文章的语言和手法 1.从全文的角度看,第1段写月夜赤壁之下的江面的水光月色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为全文定

8、下了一个抒情的基调。,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2.文章的第2段,写客人“呜呜然”的箫声,采用了怎样的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采用了拟声、对偶、比喻、排比、夸张的手法,以及整散结合的句式,营造了悲凉的意境,引起下文的主客问答。,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3.在文章的第3段中,作者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 参考答案: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和曹操的人生结局;认为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散尽。 4.第5段,写客人转悲

9、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而睡。这个结尾具有怎样的意味和作用? 参考答案:这个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被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不错,既不寂寞也无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争。,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赤壁赋是苏轼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的。有人说作者在这里触景生情,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对人生的一种感悟,流露了“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本文的感情基调是消极的吗?为什么?,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

10、摩,三读重难探究,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译文白对译,技法借鉴,主题阅读,技法指导

11、整散结合的手法 整散结合指的是整句和散句结合使用。整句指的是句式比较整齐的句子,例如运用了排比、对偶的句子等,散句则是句式比较自由的句子。整散句的结合使用能使文章节奏明快,舒缓自如,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充满着抒情和论证的气势。,技法借鉴,主题阅读,赤壁赋是整散结合手法运用的典型篇章,该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勃郁顿挫,如“万斛泉源”,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整齐对偶不同,它的抒写更为自由。如开头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

12、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以下直至篇末,虽都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文意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极富声韵之美。,技法借鉴,主题阅读,对点小练 自选一个话题,写一段整散结合的文字,表达一种见解或抒发某种情感。200字左右即可。 写作示例:历览前贤,有秦皇汉武的风骚,有唐宗宋祖的文采,有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弯弓和大雕。可又有谁,能像内圣外王的曾文正一样,为官则清正无私,举贤若渴;为将则机智沉稳,步步为营,奇正相佐;为儒则谦和内敛,毫无文人的狂傲之气;为父为兄则严于律亲,不使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曾国藩是一个永远让人无法读明白的人,是一个文人,是一位儒将,是一个

13、好官。,技法借鉴,主题阅读,豁达人生更精彩 名句诵读 1.心如大地者明,行如绳墨者彰。刘向 2.草色人心相与闲,是非名利有无间。杜牧 3.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杜甫 4.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5.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 6.心胸开阔,不要为令人不快的区区琐事而心烦意乱,悲观失望。富兰克林 7.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宽容。纪伯伦 8.世界上最宽广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雨果,技法借鉴,主题阅读,素材趣读 1.苏轼:何妨吟啸且徐行 在古往今来的人物中,苏轼可以算是比较“倒霉”的一位

14、:他一生宦海沉浮,仕途坎坷,屡遭贬谪。对其影响最大、创伤之巨的是元丰二年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满腹才华却无用武之地,一个饱读诗书的文人偏偏被贬到黄州做一个徒有虚名的“武官”。不论是新党当政,还是旧党得势,无罪的他却越贬越远。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而是尽情享受“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面对人生的“风雨”,他能坦然地“吟啸且徐行”“一蓑烟雨任平生”;面对清风明月,他能“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是何等的气魄与心胸!这是何等的智慧与人格!,技法借鉴,主题阅读,2.欧尔布里:只不过断了一根弦 在巴黎的一场大型音乐会上,著名小提琴家欧尔布里正全神贯注地演奏。突然,他发现小提琴的一根弦断了。

15、迟疑没有超过两秒,他便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似的,继续面带微笑地一曲接一曲地演奏。整场音乐会非常成功。终场时,欧尔布里兴奋地高高举起小提琴谢幕,那根断掉的琴弦在半空中很醒目地飘荡着。全场观众惊讶而钦佩地报以更为热烈的掌声,向这位处变不惊、技艺高超的音乐家致以深深的敬意。面对记者的“何以能够保持如此镇定”的提问,欧尔布里一脸轻松道:“其实那也没什么,只不过是断了一根琴弦。”布里睿智的回答向世人传递的是从容,是乐观,是洒脱,是心头不肯失落的信念。,技法借鉴,主题阅读,美文品读 读懂苏轼 黎文雄 在险峻陡峭的石壁下,在奔腾怒吼的大江边,一个人捋着胡须,昂首挺胸,眺望着那江水与天的边际。他在想些什么呢?

16、 每当我看见这幅名为赤壁赋的国画时,心中就有种想读懂苏轼的欲望。 苏轼,这位不羁的东坡居士,他的经历是很苦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他被贬黄州,来到这个叫“赤鼻矶”的地方,开始了他曲折的经历。诚然,正是他的不平经历,才促使他写下一系列豪放派诗词。,技法借鉴,主题阅读,读苏轼,首先要读他的胸襟。要排遣心中的郁闷,自然要饮酒,于是有了“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酒酣胸胆尚开张”。苏轼的饮酒是遣怀,并非消沉。“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就是在赤壁这里写下的。“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好一

17、个“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才高八斗,“厚积薄发”,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这一句一句,字里行间不都透露出他的志存高远,他的豁达胸襟吗?所以,我常常想起苏轼举酒临江的这一幕,这是一种豪迈气概! 读苏轼,不能不读他的多情。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里有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流传千古;念奴娇赤壁怀古里有一句“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脍炙人口;他思念亡妻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更是感人肺腑。文人便是多情,寄情于文,才使文学作品有生命,有活力,活到现在,活到永远!,技法借鉴,主题阅读,读苏轼,更要读他的爱国。尽管他被贬,但这丝毫不削弱他的精忠报国之心,反而激起他的报国激情。在他想起周瑜当年

18、的飒爽英姿时,多么渴望自己能够像他那样为国家建立奇功呀。只可惜,报国无门!在他官场失意,心中的压抑再度被触动的时候,又回到现实中来了。他是一个无处施展能力的人,只能“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做我傲霜挺立的苏轼;“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喝我的酒,作我的诗,趁着年轻气盛的时候。 风起了,卷起江水撼动着石壁。明朗的月光下,一叶扁舟渐渐远去,只留下那读不尽的苏轼的背影。,技法借鉴,主题阅读,品开头 由国画赤壁赋引出读懂苏轼的欲望,入题快捷。本文先描述读者熟悉的画面,并设置一个问句“他在想些什么呢”,然后入题,快捷巧妙。 品技巧 第段用排比句阐释苏轼的多情。所引词句有三

19、个角度:对亲朋的祝福之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对亡妻的悼念之情。这三个角度构成排比,节奏感强,增强了语言气势。,技法借鉴,主题阅读,品情感 第段在前两段阐释苏轼豪放胸襟、善感多情的基础上,用“更”字递进到苏轼的爱国情怀。“拙于谋身,锐于报国”是苏轼确立的思想、抱负,尽管其历程坎坷曲折,充满了惊涛骇浪,但他的报国初志始终没有泯灭。读懂苏轼的爱国情结,才算是可能读懂了他,至此,一个豁达、深情、爱国的伟大词人屹立在读者面前。 品构思 本文运用排比构思成文。三段都把中心句“读苏轼,”放置段首,这属于相同句式构成的段落的排比,这种结构思路的好处是内容明了,层次清晰。,技法借鉴,主题阅读,【问题】 1.文章第段多处引用苏轼的词文,有何效果? 2.文章的题目是“读懂苏轼”,联系全文来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读懂苏轼的? 参考答案:1.第段旁征博引,彰显文采。这段文字引用苏轼的词文达六处之多,这些文字一方面用苏轼自己的话印证苏轼的豪迈气概,印证有力;另一方面,使文章增添诗情画意,能够熏陶读者,巧妙激发读者兴致。 2.苏轼豪迈的胸襟;苏轼的多情;苏轼的爱国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