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荷塘月色,朱自清,2,走近朱自清,朱自清,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 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不与坏人同流合污,便取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字“佩弦”。籍贯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海宁。著名诗人、作家、教授、民主战士。,3,朱自清(19001948),主要作品有: 雪朝(诗集)1922, 踪迹(诗与散文)1924, 背影(散文集)1928, 欧游杂记(散文集)1934。,散文名篇 春、绿、背影、威尼斯、匆匆 荷塘月色(1927.7)、桨声灯影里的秦淮
2、河,4,课文字词,生字词:xi p du wng m nio nu煤屑路 幽僻 踱着 蓊郁 弥望 袅 娜s b qin yun zho lin j 羞涩 斑驳 倩影 媛女 櫂 敛 裾 fn zhu sho x hn wn 梵婀玲 点缀 树梢 空隙 酣眠 宛然,荷塘月色.f4v,5,文章的结构及过渡句解析,(1-3)夜赏的缘由(4-6)夜景描写(7-文末)联想采莲,月夜归家,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重在启下。,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重在承上。,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 重在启下,6,两条线索,空间线索: 出门,小径,荷塘
3、,归来,情感线索: 不静,求静,得静,出静,淡淡的哀怨-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怨,7,文章的线索:,暗线:情感变化(情感),明线:空间变化(游踪),(圆形结构),出门,不静,求静,出静,得静,小径,归来(联想),荷塘,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8,借景抒情的散文名篇,景物描写,去荷塘途中的景(2),思接千载的采莲景(7、8、9),实写,实写,虚写,月下荷塘景(4),塘上月色景(5),荷塘四周景(6),虚实结合,9,去荷塘途中的景,冷清,10,月下荷塘,荷叶 荷花 荷香 荷波 流水,11,荷叶,荷叶,亭亭的舞女的裙,(比喻),12,为什么要用“亭亭的舞女的裙”来比喻荷叶呢?,因为舞女的裙有一种舒展,
4、旋转的动感,它亭亭玉立,灵动飘逸的状态正好表现出了荷叶柔美的风姿,13,荷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拟人,比喻(博喻),14,为什么要用“袅娜”和“羞涩”来形容荷花?,将用来描写女子姿态和神情的词语用在花身上,赋予了物以灵动的生命力,15,博喻手法的运用,闪闪发光 忽明忽暗,晶莹闪光 冰清玉洁,纤尘不染 优雅高贵,16,为什么此处要用博喻手法来修饰荷花?,博喻: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描绘说明同一个本体的比喻句用博喻多角度地写出了月光下的荷花的各种姿态,不同的特点,使描写形象生动,17,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
5、春水向东流。(李煜),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18,通感,将嗅觉形象诉诸听觉形象,扩大意境,烘托环境优雅、宁静,这是月夜独处的独特感受,荷香,荷香,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19,流水脉脉,拟人,默而有深情。 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叶子下的水, 言有尽而意无穷,荷波,荷波,闪电,比喻,(突出快速凝碧,以静写动),流水,20,总结:,在这一段里,作者没有提及月光,但不管是静止画面还是动态景象,处处都存在着淡淡的月光,这月色就融化
6、在作者通过观察之后的具体描写之中。那荷叶、荷花的情态,以及为微风带起的凝碧的波痕,都是在轻淡月色映射下形成的。按观察的角度,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由静而动的空间顺序:茂密荷叶多姿荷花缕缕荷香叶.花颤动流水来写的。这段文字写得形、味、色、声俱全,动静相宜,虚实相应。作者在描写景物时,运用多种修辞手法,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了月下荷塘的淡雅静美。,21,5.塘上月色,月色本是抽象的事物,很难描绘。作者运用了哪些景物来表现月光?,叶子 花,青雾,树,动词的巧妙运用,22,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片叶子和花上。,23,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24,虽然
7、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25,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愣愣如鬼一般,26,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27,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28,为什么说“泻”“浮”二字点活了 月光和雾气呢?可否用“照”替代 “泻”,用“飘”替代“浮”呢?,?,?,?,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_在这 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_ 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 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的梦。,泻,浮,“泻”“浮”二字的审美情趣,赏析,29,泻,30,流水,31,照,3
8、2,“泻”的范围广,与 “流水”相照应,而 且有动态美,显得生 动活泼。“照”的范 围窄,不能与“流水”相照应,有点呆板, 显得不灵泛。,结论:,清华园,33,浮,34,飘,35,“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浮”写出了深夜水汽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的情状,描绘雾的轻飘状态。,结论:,36,洗,洗,写出了“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呈现出的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37,画,“画”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一般,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印”不能写出美),38,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 传羽杯;櫂(zho)将移而
9、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39,美艳的少年和美貌的少女,摇着小船默默地传情。船慢慢地来回荡漾着,双方传递着酒杯。桨要划动,却被水草挂着;船要移动,就把浮萍分开了。那细细的腰肢,裹着洁白的绸子,走走退退,不住地回视自己的动作。这姑娘正如春末夏初的好时节,叶儿正嫩花儿才开。你看她边采莲边担心着水珠溅湿衣裳而低低浅笑,又像是害怕船倾而赶紧提一提衣襟。,40,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桕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10、。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西洲曲,西洲曲.f4v,41,思接千载的采莲景(7、8、9),热闹的季节风流的季节有趣的事,反衬作者当时孤寂、苦闷、无聊,无法体验自由的生活状态。,自由、浪漫,42,43,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文眼句,开门见山地写出了自己的心理状态,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设置悬念,引发读者思考作者为什么“不宁静”。间接地写出了作者夜游荷塘的目的是为了消解“不宁静”。,44,朱
11、自清为什么心里不宁静呢?,-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45,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使国家、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朱自清在思想上彷徨于歧路。他既对国民党的“反革命”行径表示强烈不满,又对充满血腥的暴力革命充满疑惧,于是陷入了不知“哪里走”的“惶惶然”中。于是他选择逃避,与政治保持距离,试图埋头于“学问”,以维护知识分子的独立性。但是深受五四精神所哺育的这一代人,完全超脱是不可能的,朱自清在“隐士”的学者的外表之下,埋藏的是一颗炽热的“斗士之心”,所以在文中表现的是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时代背景:,46,“在旧时代正在崩
12、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 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 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 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在这 三条路里,我将选择哪一条呢?我既不能参 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 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 目。“ (那里走),“ 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 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 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要明白些什么, 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一封信),中庸之道,47,不宁静的实质,生存的苦恼。每个人既是独立的个体,同时又是“社会动物”,48,作为一个知识分子,面对动荡的时局,
13、不免惶恐、迷惘。 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社会变革给作者选择的彷徨。(革命、不革命、逃避) 个体社会角色的多重性,使作者心力交瘁。角色过多,表演的任务过重。(父亲、儿子、教授、学者、作者、丈夫) 家庭生活窘迫,作者陷入担荷过重的生存境况。(六个儿女) 身处北平,惦记家乡。,不宁静的实质,49,情 感,淡淡的哀愁 淡淡的喜悦 淡淡的哀愁,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中国哲学的“中庸之道”),50,画面美丽气氛宁静格调雅致,51,加强描写对象的具体性、形象性使我们在遐思中获得无尽的美感享受,更添景物灵动秀人的气质,使迷人境界又增无限韵致,迷离精妙,令人情动神摇。,精当生动,富于表现力,传神地表现了事物的特征和姿态,又使行文轻缓舒徐,读起来节奏鲜明,令人耳目一新,52,声声慢 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叠词,声声慢 康桥朗诵.f4v,53,本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