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3.1.微针治疗肩周炎的新进展.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3175289 上传时间:2018-10-0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1.微针治疗肩周炎的新进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3.1.微针治疗肩周炎的新进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3.1.微针治疗肩周炎的新进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3.1.微针治疗肩周炎的新进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微针治疗肩周炎的新进展温卅医学院附属一院 谢文霞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中医称其为“五十肩”、“漏肩风”、“冻结肩”,是肩周肌肉、肌腱、滑囊和关节囊等软组织退行性改变所引起的广泛的炎症反应,后期因粘连致关节功能受限。本病好发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多由风寒湿邪乘劳倦、睡眠、外伤时侵入肩部,致经络阻滞、气血不畅所致。女性多于男性,左侧较右侧多见,双侧同时发病者少见。根据病情发作期可将其分为粘连前期、粘连期和恢复期。早期表现,仅以疼痛为主,或仅有轻微隐痛或肩关节不适和束缚感;继则疼痛逐渐加重,夜间尤甚,常影响睡眠,肩关节活动也逐渐完全受限;最后形成“冻结状态”。长期的慢性疼痛对患者的工作生活带

2、来极大的不便和痛苦。针灸治疗肩周炎的疗效已经得到实践的验证,它不仅效果突出,而且手段多样化!随着近几年来微针系统诊疗法脱颖而出,由于微针系统中某种针法对某些疾病的特异性治疗作用已被广泛认可并应用于临床,因此微针治疗肩周炎的报道日见增多。各种微针疗法都是其首创者无数的临床实践而成的,这些疗法成为中国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王雪苔教授认为“微针系统诊疗法是以身体的特定局部同全体各部分存在着投影式关联为理论依据,在此特定局部进行检查或施治,用以诊断或治疗全身各部位病症的方法。这类诊疗方法形成之初,大多与针刺有密切关系,所以将其施术的特定局部统称作微针系统”。微针系统疗法包括耳穴诊疗法、腹针疗法、头皮针

3、疗法、手针疗法、眼针疗法、腕跺针疗法、鼻针疗法等多达10余种。下面我介绍一下近几年来各种微针疗法在肩周炎治疗中的应用。一、腕踝针治疗肩周炎 腕踝针疗法是在腕踝部特定刺激点皮下进行针刺的治疗方法。它把人体两侧分为6个纵区, 在腕踝部各定6个相应的针刺点, 实行皮下针刺而不需得气, 具有简便快捷和阻断效应、治疗面广等特点。其适应症以痛症为主, 镇痛范围广, 2即刻效应强, 与其它疗效法比, 有取穴简单, 留针时间长,安全可靠, 无副作用的特点。治疗肩周炎取穴:取患肢上4、上5、上6,每次1穴,常规消毒后,选取32号1.0寸普通毫针,向肩关节方向,以30角快速进针至皮下,然后将针循纵轴沿皮下疏松结缔

4、组织进针,调针至邻近腕、肘关节活动时,患者无不适感后用脱敏胶布固定针柄留置48h,交换穴位,10d为1疗程。李萍采用腕踝针配合体针治疗肩周炎,有效率100%,一半以上经一个疗程治愈。 杨氏腕踝针配合推拿疗法治疗肩周炎50 例,总有效率为96 %。腕踝针选穴依据:一是根据主要症状所在分区选取相应针刺点, 二是根据原发病灶所在分区选取相应针刺点。选穴原则有3 条, 即上病取上, 下病取下, 横膈为界, 分部取穴; 左病取左, 右病取右, 以人体正中线为界, 分别取穴; 区域不明, 选取上1 穴。对腕踝针的机理探讨, 主要从针灸学皮部理论和现代医学的神经学阐述。从祖国医学的经络学说看, 其分区与十二

5、皮部的分部基本一致。全身的皮部都属于十二皮部, 而皮部与经络、内脏又有密切关系, 腕踝针可看作是在十二皮部, 属远道取穴的轻浅刺法, 因此可调整相应经络和脏腑功能, 促使气血运行通畅。胡氏提出,腕踝针的镇痛机理不仅包含传统的将伤害刺激上传至中枢的神经体液反射,其不同于一般体针的止痛效果,很大程度上可能与体针进入皮下后在针刺部位产生的机械波与化学波由刚开始的独立状态,在一定的时间内循经运行至病灶处,相互协同震荡使病灶局部的离子通导率(钾、钙离子等的变化)迅速增加,从而缓解局部的肌肉痉挛,迅速改善病灶组织的缺血情况,达到明显的止痛效应1。二、腹针治疗肩周炎主穴中脘、商曲(健),滑肉门三角(患),辨

6、证加减:肩部疼痛的范围较大时以滑肉门为顶点的三角距离略长,肩部疼痛的范围较局限时以滑肉门为顶点的三角取穴距离缩短 。选用直径为025 mm的不锈钢毫针,采用三部进针法,进针后停留35 min侯气,3 5 min后再捻转使局部产生针感以行气,再隔5 min行针1次加强针感使之向四周或远处扩散进行催气,留针30 min ;莫氏进行腹针与传统针灸进行对比发现,腹针组明显优于传统针灸组;曹氏腹针配合运动疗法有效率达97.22%。3腹针疗法根据腹部脏腑最集中、经脉分布最多与腹部全息分布的特点,形成了有着自身特色的理论。腹针治疗肩关节周围炎通过针刺腹部经穴,调节脏腑精、气、血。在治疗肩周炎时,腹穴的选取颇

7、有讲究。中脘是胃的募穴, 胃与脾相表里,脾主肌肉,故在腹针处方里, 中脘补脾同时对肌肉软组织的劳损效果良好。商曲为足少阴肾经的经穴,肾与膀胱相表里,膀胱经一线二线义循颈项分布, 故商曲除补肾外,改善颈、项、肩部局部症状明显。而滑肉门是腹四关之一,有滑利关节、肌肉、筋、脉的作用,从生物全息理论来看,该穴又是人体肩部的位置, 因而刺激滑肉门对肩部病患能达到通调气血,疏导经气的作用。三、浮针治疗肩周炎采用符氏研制的长32mm、粗0.6mm中号浮针,针具由针芯、软套管及针座构成。患者取坐位,充分暴露患部,找准病灶压痛点,做好标记,常规消毒,在距离痛点上或下6cm10cm处进针,针尖直指痛点,尽量快速透

8、皮,针体与皮肤呈1525角,达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后缓慢平行运针,进针后一般即时见效,以进针点为支点,手握针座左右摇摆均匀平稳扫散,约2min3min后取出钢针芯,软套管置留皮下,医用透明敷料外固定,约24h48h出针。2d1次,7次为1疗程。李浮针配合关节松动技术治疗肩周炎65例,愈显率为96.92%浮针治疗的机制基本上可以概括为:皮下疏松结缔组织是液晶状态,具有压电效应和反压电效应。当用浮针直接挤压、牵拉,特别是扫散运动时,可导致液晶状态的疏松结缔组织的空间构型的改变,而释放生物电。疏松结缔组织具有良好的半导体导电性能,能够高效率地传导生物电。当生物电到达病变组织时,产生反压电效应,改变细胞的

9、离子通道,调动人体内在的抗病机制,从而迅速缓解病痛。实验表明,局限性疼痛疾病患者疼痛部位的血流量明显低于健康人,浮针治疗后血流量有明显的增加,可使致痛物质减少,而起到止痛作用。四、耳穴治疗取穴:肩,腕,指,脾,脑点,丘脑,交感穴。方法:严格消毒下,选准穴后,用左手固定耳廓,绷紧埋针处皮肤,右手用血管钳夹住消毒皮内针的针柄,快速刺入皮肤,然后用胶布固定。先取患侧耳朵,每天多次按压耳穴,使之产生酸、麻、胀、痛感。3天换1次针,双耳交替。每疗程9天,休3天续下1疗程。4个疗程后统计疗效。保4证严格消毒,以防耳廓感染。取穴:以耳穴肩三点(锁骨、肩、肩关节)周围压痛点取穴。肩三点每次必用且左右交替使用。

10、耳针是中医针灸与全息理论相结合的一种针刺疗法。早在阴阳十一脉灸经中就提及“耳脉”。至内经时期就认为,耳与经络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耳与五脏也有密切的关系,而与肾的关系最密切。丰富的临床经验的积累,到了清代,耳针已成为中医诊断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治疗方法不断发展,有可靠的临床指导意义。现代又通过结合生理,解剖,组织和胚胎学;以及对耳针与交感神经,耳针镇痛,内源性吗啡等方面的深入研究,迄今为止,已经形成了现代耳针学,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五、头皮针治疗头皮针治疗运动系统疾病效果显著,有效的病症有颈椎病、肩周炎、急性腰扭伤等。 肩周炎用头皮针结合导引运动法多有良效。1987 年朱明清等取顶颞前斜线中 1/3,患单侧肩者针对侧,双肩乾针双侧,治疗本病 122 例,结果痊愈 77 例,占 63.1%;显效 23 例,占 18.9%;有效 21 例,占 17.2%;无效 1 例,占 0.8%; 总有效率为 99.2%。1992 年贾怀玉等在顶颞前斜线中 2/5 处行交叉刺法,治疗肩周炎 210 例,病程最短者 10 天,最长者 9 年,结果治愈 152 例,占 72.38%;显效 31 例,占 14.76%;好转 24 例,占 11.43%;无效 3 例,占1.43%;总有效率为 98.57%。取效的关键在于行针时配合导引吐纳及意念运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